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如何擴張北亞

俄羅斯如何擴張北亞

發布時間:2022-08-16 17:26:58

Ⅰ 如何評價俄羅斯帝國對亞洲的領土擴張

在亞歐大陸的主要地緣勢力中,俄羅斯算得上是發跡較快的一個。中世紀的俄羅斯稱得上默默無聞。直到近代來臨,其才異軍突起,然後在短短3、4百年間,瘋狂拓地2000萬平方公里,成為威震全球的第一領土大國。

俄羅斯為何會突然崛起?在之前的《地緣政治68:俄羅斯為什麼非要跟土耳其過不去》一文中,雲石君曾做過解析:

俄羅斯的核心地緣板塊——東歐平原氣候苦寒,以農耕時代的人類技術發展水平,不足以對其進行大規模高層次農業開發,故財富創造能力不足,難以孕育出強大的文明體系。

但到中世紀後期,隨著文明發展水平的提升,人類征服自然能力不斷增強,逐漸具備了在較寒冷地區開展農業種植的技能。這種情況下,農耕逐漸取代游牧,成為東歐平原的主導文明體系,反映在現實中,就是俄羅斯系的莫斯科大公國,取代蒙古系的金帳汗國,成為東歐中東部平原的主宰,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俄羅斯帝國。

當然,立國之初的俄羅斯,還遠當不起強大二字。畢竟東歐氣候濕寒。雖然近代早期的人類,已經可以對東歐平原的初步農業開發,但當時技術的發展水平依然是有限的,跟西歐、東南歐那些較成熟板塊相比,東歐的農業產能依然較低。再加上東歐平原遠離了地中海與大西洋,所以也很難通過開展海上商業貿易增加財富,充實國力。基於這種時代及地緣特點,如果單單只憑東歐平原,近代的俄羅斯,撐死也就是是二流國家的體量。想與英、法、奧匈乃至奧斯曼帝國那樣,躋身歐洲強國,還是多少顯得有點不夠格。

但對亞洲領土的擴張,扭轉了這種局面。正是憑著對北亞、中亞廣袤疆土的佔領,俄羅斯地緣實力極速增長,進而躋身歐陸強國之列。

而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北亞和中亞的價值進一步顯現:

首先是開發潛力的增長:

一方面,隨著工業,特別是機器大工業的成熟和普及,人類征服自然能力較之前有了很大增長,大幅提升,這使得北亞、中亞這些農耕時代因技術所限無法有效開發的地區,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對其開發的能力逐步增強。

另外,工業文明對資源與財富定義標准,與農耕時代大有不同。農耕時代,由於食物這個基本生存要素比較稀缺,財富與價值的定義,很大程度上與食物劃等號的。隨著工業文明到來,人類溫飽問題基本解決,食物已退化成僅僅是一種基礎性資源,與財富之關聯度持續降低。而與之相對應,可以滿足人類更高級需求的工業產品,以及相應的工業製造能力,慢慢成為財富與實力的判定標准。

工業發展高度依賴於石油等化石能源。俄羅斯的亞洲板塊,雖然農業生產潛力有限,但地下資源儲備豐富,這在工業時代等同於真金白銀!而且工業時代交通工具、設施的大幅發展,也意味著開發出來的資源,可以相對便捷的運輸到所需要的地方,進而融入工業經濟體系中。

而除了自身的巨大開發潛力,北亞和中亞的地緣價值,也隨著人類文明的跨越,而逐漸顯現。農耕時代,鑒於當時文明發展水平不高,人類世界實際上處於彼此間相對隔絕的孤島格局,山脈、河流、海洋、沙漠、這些地緣屏障大幅阻斷了各文明板塊間的有效交流,也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他們彼此間的沖突。

但工業文明的到來,打破了這種格局,工業遠勝農業的征服自然能力,使得文明板塊間的體系化交流與利益沖突同步增加。

這使得北亞和中亞的地緣區位價值大幅顯現。北亞、中亞盡管自身開發程度不怎麼樣,但卻囊括了亞洲大陸的幾乎整個北半部。以此為基,俄羅斯得以將自身利益觸角拓展到東亞、中東等亞洲主流地緣板塊。而歐洲文明在工業時代的先發優勢,又使得俄羅斯能夠藉此東風,進而對華夏、伊斯蘭等傳統亞洲強勢文明強力壓制,從它們手中攫取大量利益,壯大自身國力。

總而言之,正是憑著對亞洲領土的佔有,俄羅斯構築起自己的大國之基,並逐步發展成一流的世界級大國。http://si1.go2yd.com/get-image/0CW4LJf7H04

這么來看,俄羅斯人還真是目光長遠。畢竟俄羅斯人將目光投向亞洲時,人類歷史才剛剛走出中世紀,甚至俄羅斯的亞洲領土基本成型時,工業文明也才剛剛到來。這即是說,俄羅斯侵奪亞洲領土的行為,大部分都是在工業時代之前做成的。而以當時的標准,這些地方壓根沒有太大價值。

難道俄羅斯帝國真的如此厲害,可以發掘時代變革的先機?

這自然不是。一個最明顯不過的例子是,如果俄羅斯真的這么有眼光,那它決計不會把阿拉斯加以區區720萬美元的價格賤賣給美國——要知道,這筆買賣達成時,已是1867年,距大航海時代來臨已過了將近三百年,距工業革命萌芽也已經過了快100年!甚至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當時也馬上就要拉開帷幕!

俄羅斯之所以在19世紀60年代賤賣阿拉斯加賤,此舉證明,直到那時,它依然對工業文明的發展趨勢稀里糊塗,對地緣政治的理解和認識也遠未深刻成熟。因此說俄羅斯高瞻遠矚,那對他未免太過抬舉。

既然如此,俄羅斯又為何要大力經營北亞呢?雲石君覺得,這很大程度上是秦穆公稱霸西戎式的無可奈何。

當時東歐平原的地緣實力,尚不足以跟歐洲、乃至近東相媲美。這導致俄羅斯在與歐洲列強,甚至衰落的奧斯曼土耳其爭奪利益時,顯得比較吃力。雖然歐洲和近東板塊的質量明顯更高,得到後的好處也明顯更大,但俄羅斯卻因自身實力限制,很難在這兩個戰略方向取得決定性突破。這種情況下,它只好把目光投向東方——畢竟北亞盡管開發難度大,價值有限,但征服起來相對容易,巨大的地盤拿下後,聚沙成塔,總也有一些收獲,總比啥都沒有強。

只不過造物弄人。俄羅斯的東拓,正巧與人類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飛躍差不多同步,所以盡管俄羅斯在征服北亞和中亞時,這些地方價值有限,但在之後的歲月里,它卻可以源源不斷的享受地緣價值提升的預期外紅利。

這簡直是狗屎運的說!俄羅斯幸運的站到了時代變革的風口,最終於不經意間,成就了自己的大國偉業!

但話又說回來,這種幸運裡面,也有其歷史必然性。

隨著人類文明的跨越性提升,北亞的地緣價值必將逐步顯現。由之前的不毛之地,變為所謂「帝國之資」

但是,鑒於自身的結構性缺陷欠缺(不具備維持人類生存的基本工農業條件),這塊「帝王之資」實在不具備自成一體的可能,以至於只能被周邊強勢地緣勢力吸納。而俄羅斯對西伯利亞征服,便是這種地緣規律的絕佳體現。

當然,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最可惜的非中國莫屬。畢竟近代早期的中國,整體國力依然在俄羅斯之上;地緣關系層面,至少北亞的中、東部(即中西伯利亞高原與東西伯利亞山地),在地緣上與中國核心區的聯系,也遠比俄羅斯本部——東歐平原要緊密。要是按照正常的地緣規律,在人類征服全球陸地的過程中,至少對中西伯利亞高原與東西伯利亞山地,中國其實是有天然優勢的。

當然,鑒於歐洲文明在工業化轉型中獲得了先發優勢,北亞最終被俄羅斯得到,也不非全無道理。

但問題的關鍵是,北亞之失去,並非弱肉強食的結果。要是說19世紀中後期,俄羅斯蠶食外興安嶺、庫頁島乃至巴拉喀什湖以東地區,還能夠被解釋為當時的清帝國力不如人所致。但北亞的絕大部分地區,卻早在17世紀,工業革命還沒發生,中國綜合國力強於俄羅斯之時,就已經經由尼布楚、恰克圖等一系列條約,合法的承認了歸俄羅斯佔有——雖然這種「讓」,不能完全稱之為棄土(畢竟當時的北亞差不多都是沒怎麼開發開發的無主之地,中國對其中的絕大部分也從來就沒有實施過有效的統治與管理),但起碼,這也是主動退出競爭。

Ⅱ 俄羅斯用了什麼樣的擴張方式,發展成世界第一大領土國

俄羅斯的發展歷程是很坎坷的,當時莫斯科公園開始,俄羅斯就一直搶奪領土然後擴大自己的地界,俄羅斯深受工業文明的影響,在其崛起擴張之時,其國家已在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換。工業文明之下,熱兵器戰勝了游牧武裝的冷兵器,軍事上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同時,在工業文明的加持下,人類交通運輸能力有了跨越式的進步,這就為俄羅斯文明及其地緣影響力投射到北亞和中亞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到了近代,俄國的彼得大帝時代過去了,俄國卻一直處於倒數。因此俄國在等待一位能夠改變俄國處境的皇帝,而這時尼古拉一世執政了,他認為自己就是帶領俄國走上巔峰的人,於是將目標放在了土耳其,當時的土耳其靠近地中海,掌握三個海峽是絕佳的靶子。

Ⅲ 俄羅斯領土擴張背後有什麼地理邏輯

俄羅斯作為現在的世界上的超級大國,除了領土面積大,其實力也是非常的強大的,少有國家可以和俄羅斯抗衡。但是俄羅斯在開始的時候,只有莫斯科一座城市,但是經過俄羅斯人不斷的發展,現在已經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多的國家了,俄羅斯的不斷擴張靠的正是不斷的抓住機遇向弱小的方向發展

觀察俄羅斯的地形圖, 俄羅斯可以粗略的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平原和山地。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分界線的烏拉爾山脈的海拔不算太高。就算是東部山地的平均海拔平均也只有五百到七百米,其它大部分地區非常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可以說是暢通無阻,對於俄羅斯的東擴並沒有造成實際上的阻礙。地形的優勢讓俄羅斯輕而易舉的把領土擴張到了太平洋。

Ⅳ 俄羅斯疆域擴張過程

俄國歷史 俄羅斯領土擴張史
在16世紀末以前,今俄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還不是俄國的領土。這一時期,俄羅斯剛剛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其領土面積僅為280
萬平方公里,地處東北歐一角,與西伯利亞相距遙遠。從16世紀中葉沙皇伊凡四世執政,俄國才開始向東方擴張,逐步吞並了西伯利亞與遠東的大片領土,將疆域擴展到太平洋岸邊。在沙俄向東方擴張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障礙是與俄國毗鄰的西伯利亞汗國。
1556年,沙皇召見了與西伯利亞汗國毗連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詢問邊境形勢,並授權他們抵擋西伯利亞汗國。令他們在西伯利亞汗國近處構築工事堡壘,招募軍隊,添置武器,伺機侵佔西伯利亞汗國。1574年,沙皇再次下令,准許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在烏拉爾山東側-鄂畢河及其支流圖拉河、托博爾河和額爾齊斯河等地建城募兵,就此俄國將其勢力直接擴張到西伯利亞汗國境內。斯特羅甘諾家族秉承沙皇旨意,多次進犯西伯利亞汗國,與汗國的人民發生了激烈的沖突。1579年,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派人與曾被沙皇處以重刑的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聯系,鼓動他入伙,去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為沙皇拓殖疆土效勞。
1581 年,經過長期准備後,葉爾馬克率領840
人的隊伍,在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武器下,前去征討西伯利亞。沙俄軍隊沿水路前進,經過楚索瓦亞河,翻越烏拉爾山,跨越謝列布良卡河、塔吉爾河、圖拉河、托博爾河,最後侵入額爾齊斯河。1581年10月26日,攻佔了西伯利亞汗國首府卡什雷克。葉爾馬克一夥為俄國擴張立了下戰功。沙皇政府決定赦免葉爾馬克等人,表彰他們的行動並頒發了大量薪餉。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也受到鼓勵,得到兩座城池的獎賞。沙俄軍隊的侵略暴行,激起了西伯利亞汗國人民的極大憤努,他們奮力抵抗俄侵略者,一直堅持了20多年。1598年,俄軍打敗了庫楚姆汗,庫楚姆汗逃到大草原後不久身亡。至此,沙俄最後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其侵略勢力越過了烏拉爾山,葉爾馬克的遠征揭開了俄國向西伯利亞大規模擴張的序幕,到17世紀30-40年代,沙俄的侵略勢力已經跨越了葉尼塞河,到達勒拿河、楚科奇半島和鄂霍次克海。
沙俄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以後,派遣重兵,興建城堡,把持軍事據點,以鞏固新佔領的地區。並以這些據點為大本營進一步染指巴拉賓大草原。沙俄為佔領鄂畢河中下游地區,還揮師北大,相繼滅了彼雷姆酋長國和葉潘恰酋長國,在這里建立了彼雷姆城和圖林斯克城。烏拉爾山脈北部和鄂畢河下游地區,俄國歷史上稱之為"尤格拉"和"伯紹拉"地區。這里長期居住著薩莫耶德人、漢特人和楚德人等,他們的水產業和毛皮業非常出名,俄國人對這里的財富覬覦已久。沙俄滅掉西伯利亞汗國後,為徹底征服鄂畢河下游地區鋪平了道路。1593年,戰勝了治特人以後,沙俄在漢特人蘇格穆特瓦什城的舊址上,建立了別列佐夫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繼續向塔扎河流進軍,於1601年在塔軋河下流建立了曼加結亞城,這標志著俄國已基本上佔領了鄂畢河下游地區。與此同時,沙俄又加緊了向鄂畢河上游的推進,於托木河口建立了托木斯克城。在這一帶,俄軍又同當地蒙古和吉爾吉斯等民族發生了激烈斗爭,並開始逼進中國西北邊疆。
從17世紀初,沙俄又繼續東擴,在20年代佔領了葉尼塞河地區。沙俄東進主要是靠著西伯利亞的長川巨流,沿著縱橫交錯的大河小溪,從一條流駛入另一條河。在兩條相近的水、河流中間的地帶,俄國人稱之為"連水陸路"。冬季則可涉冰而行。"連水陸路"可以縮短許多路程。到17世紀30年代初,俄國人已經占據了葉尼塞河中、下游和上游部分地區。 在哥薩克的殖民過程中,已經探聽到了有關勒拿河的消息。並獲得了一些前往勒拿河的路線資料。沙俄政府在佔領了西伯利亞的兩大水系之後,還想佔領第三大水系勒拿河。於是,他們從北方的曼加結亞和南方的葉尼塞斯克兩地同時派兵前去占據勒拿河。哥薩克軍隊主要是通過下通古斯卡河的北路、上通古斯卡河的南路和古代埃文基人所經常使用的古道,沿連水陸路,越過大小眾多河流來到勒拿河流域的。他們沿河上下掠奪財物,建立據點。先後建立了中維柳伊斯克、下維柳伊斯克和上維柳伊斯克。1638年,俄國政府下令成立雅庫茨克督軍府,把勒拿河地區大片信封強行並入俄國版圖。雅庫茨克最初建於勒拿河右岸,1643年督軍戈洛文下令遷城於河的左岸。此後雅庫茨克成了沙俄進一步向東北亞地區遠征的指揮中心。
東北亞的地理條件更為復雜,除了高山縱橫、河流密布外,還瀕臨北冰洋和鄂霍次克海。從17世紀30年代末,俄國哥薩克開始了向東北亞的遠征。他信主要是從勒拿河口入北冰洋走海路、利用勒拿河及其支流或走旱路到達東北亞各地、或者是通過幾條不同的路線到達鄂霍次克海。在逐步向東推進的過程中,沙俄殖民主義在這一地區建立了不少城堡和冬營地。例如,1638年在雅納河建立了維爾霍揚斯克,1642年建立了尼日涅揚斯克;在印迪吉爾卡河上建立了彼德什維爾斯克等。1645年,米哈伊爾斯塔杜欣等人到達科雷馬河,並先後建立了上、中、下科雷馬斯克3 個冬營地。1647年鄂霍次克堡建立。
至17世紀50-60年代,哥薩克的足跡已遍及東北亞各地。接著,他們開始向堪察加半島挺進。這時的堪察加半島住著伊傑爾門人、科里亞克人、愛斯基摩人、受奴人等。他們在這里從事捕鮃業和狩獵業,過著原始生活。1695年雅庫茨在督軍派哥薩克到阿納得爾堡。其中一部分人於次年到過堪察加半島。1697年初,哥薩克五十人長阿特拉索夫集結120人的隊伍前去征服堪察加半島,在這里與當地人進行了激烈的戰斗,之後建立了上堪察加等城堡,並派人守衛。到1711年,整個堪察加半島被征服,並入俄國版圖。俄國在佔領了東北亞和堪察加半島以後,又加緊了向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挺進。
在俄國向西伯利亞與遠東的擴張過程中,也把侵略觸角伸到了貝加爾湖和黑龍江地區。17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俄國以葉尼塞斯克和雅庫茨克為中心,分別從西部和北部兩個方向入侵貝加爾湖地區。哥薩克在安加拉河流域建立了巴拉干斯克(1654年)和伊爾庫茨克(1652年),在勒拿河上游建立了維爾霍連斯克(1642年)。在貝加爾湖東北角由哥薩克建立了上安加爾斯克(1647年)和巴爾古津堡(1648年),於1652年又建立了巴翁托夫斯克堡。這樣,俄國軍隊大體上從北部用據點包圍了貝加爾湖,為進一步南下和東進打下了基礎。
從貝加爾湖南岸,俄羅斯軍隊一路南下直逼中國的蒙古地區,一種東進抵達黑龍江上游的石勒喀河,進而入侵黑龍江。俄國人在向東、向南的道路上,擇水陸要沖建若干城鎮堡。例如,1658
年建立了涅爾琴斯克(尼布楚),1658 年建立了捷連賓斯克,1665年建立了色楞格斯克,1666
年建立了烏丁斯克等。這些城堡對此後俄國的軍事、外交、經濟活動,以及與中國的通商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
17世紀40-50年代,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1643年哥薩克波雅爾科無走勒拿河支流阿爾丹河,再沿烏楚爾河流進入紐約姆卡河,然後翻越外興安嶺,走連山陸路,最後進入黑龍江支流精奇里江(結雅河)。另一條路線是,從奧廖克馬河起,沿其支流圖吉爾河到達黑龍江。哈巴羅夫遠征黑龍江走的就是這條路。為了加強管理,1656年俄政府在奧廖克馬河口設立了奧廖克明斯克堡。

俄羅斯征服人遼闊的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隨即建立了行政、軍事機構加以控制,實施殖民統治。整個西伯利亞由中央的西伯利亞衙門管理。各地區分設督軍轄區和縣。督軍轄區共有4
個,即托搏爾斯克、托木斯克、雅庫茨克和葉尼塞斯克,每個轄區下隸屬幾個縣。17世紀西伯利亞共有圖林斯克、秋明、塔拉等19個縣。各轄區和縣均置督軍,總攬所屬地區的軍事、行政、司法和經濟等一切權力。
1850年以後,趁中國清朝衰微,武力侵略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一帶,俄寇甚至拿索倫人當食物,真是吃人的惡魔;尼古拉耶夫攻佔廟街,殘酷殺害當地的赫哲族和鄂溫克族居民,製造廟街慘案,並改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克;同時強迫清王朝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搶佔了黑龍江流域的100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包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至庫頁島的大片領土。這片領土內居住的赫哲族被屠戮殆盡,結雅河的鄂倫春族被迫遷入大興安嶺,女真族被迫遷入黑龍江以南烏蘇里江以西,最後俄羅斯移民成了當地的主體民族,不知道貝加爾湖以東的布里亞特蒙古族被同化沒有?

清朝末年,漢民族大量移民東北,成為東北的主體民族,這保證了東北對中國的向心力,成為鞏固東北邊防的最強的力量。海蘭泡江東六十四屯因為已經被漢人屯墾多年,故在璦琿條約中特別聲明保留為中國領土,成為中國在黑龍江北唯一的領土。清末時俄人違約將該地漢族、鄂倫春族居民趕進黑龍江淹死或殺死,此乃海蘭泡慘案!
江東64屯的被侵佔,歷經清朝、袁世凱、北洋軍閥與國民黨政權均拒絕承認,並堅持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沙俄趁火打劫,佔領東北全境,實行殖民統治。1905年日本擊敗沙俄,奪取庫頁島南段、千島群島南部和海參崴並控制吉林和遼寧。再後來黑龍江以南進入張作霖時期,黑龍江以北1917年遠東共和國成立,日本控制整個千島群島。
1931年日本佔領東北,成立偽"滿洲國",與蘇聯在黑龍江相對峙。蘇聯將遠東的漢族趕走或殺死,將遠東的朝鮮族強行遷到中亞。1945年,蘇聯從日本手中重新奪取庫頁島南部和海參崴,並佔領整個千島群島(包括日本北方四島)

Ⅳ 在遠東問題上,歷史上俄國是如何擴張的

俄國在亞洲的擴張,著力不多,收獲很大,這是因為,第一,亞洲北部空地面積很大;第二,亞洲北部居民很少,而且原始,俄羅斯人對付他們,與西班牙人對付印第安人完全一樣。
對西伯利亞的擴張開始於1581年。當時的伊萬雷帝正在立斡尼亞戰爭中被當時的歐洲強國波蘭和瑞典打得焦頭爛額,對於遙遠的西伯利亞根本沒有概念,他只是派了經常與西伯利亞汗國打交道的一個商人家族斯特洛岡諾夫家族去向西伯利亞汗國收取毛皮。該家族的部屬,哥薩克人葉爾馬克,率領一支840人的小隊伍上了路。那西伯利亞汗國是白帳汗國的後裔,相對於他們在南方大草原上的兄弟來說,這個老林子里的部落可謂是小國寡民,雙方戰斗的規模經常是幾百人對幾百人,和打群架差不多,和歐洲那種以舉國之力相拼的大戰不可同日而語。年邁的古楚汗和強悍的哥薩克苦苦周旋,到底弓箭長矛敵不過火槍火炮,1598年,西伯利亞汗國滅亡,古楚汗逃到南方草原,被那裡的人殺死。俄國吞並了西伯利亞西部。這其實是由一個商隊完成的。這支商隊在與西伯利亞汗國纏斗的時候,俄國本土正是留里克朝末代沙皇弱主費多爾在位,西伯利汗國於1598年滅亡時,費多爾已於這年一月死去,留里克朝絕嗣,俄國正陷於一片混亂之中。
1613年,羅曼諾夫朝建立,俄國本土這才穩定下來,俄國人在北亞的開拓也推進到了勒拿河流域。1632年,俄國商人們修建了俄國在北亞的第一個城市,雅庫次克城堡,沙皇在此設立督軍府,俄國官方開始接手在北亞的擴張。
俄國人於1639年推進到鄂霍次克海沿岸。之後,他們與貝加爾湖一帶的布里亞特蒙古人展開爭斗。原始的布里亞特人敵不過俄國的火器,七十年代,俄國人佔領了貝加爾湖一帶。
1689年,侵入黑龍江流域的俄國人與清帝國簽訂《尼布楚條約》,這是他們在亞洲的第一次退卻,不過,他們還是奪取了貝加爾湖以東地區。這時,俄國本土正是彼得的姐姐索菲婭大權獨攬,姐弟倆斗得你死我活的時候。這一年八月,彼得一舉推翻索菲婭的統治,奪取了政權。
之後一百餘年,俄國沒有再向遠東擴張,遠東似乎被遺忘了。十八世紀末,葉卡捷琳娜大帝統治末期,俄國人才又繼續向東進軍,吞並了楚科奇半島,並進而越過白令海峽,吞並了北美的阿拉斯加。不過,在遠東的擴張始終不是俄國人關注的重點,對俄國人來說,那隻是偏遠地區的小事,無關大局,所以,阿拉斯加後來又被輕易賣掉了。
正是在這不經意間,俄國奪得了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土地,使其一躍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對北亞的征服,俄國的民間力量出了大力。對應我們在本文開始時所說的,如果說俄國在歐洲的擴張是政府行為的話,那麼俄國在亞洲早期的擴張多半是民間行為。由此可見,對外擴張不僅是歷代沙皇皆如此,而且俄國人民也如此。擴張侵略,已經深入俄國人的骨髓,說俄國人侵略成性,恐怕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Ⅵ 俄羅斯領土擴張的步驟

1、早期起源

俄羅斯歷史起源於東歐草原上的東斯拉夫人,混血的羅斯人是俄羅斯人和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共同祖先。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

988年開始,東正教(基督教的東部分支)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

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佔領後,最終分裂成莫斯科公國等多個國家,白俄羅斯、烏克蘭受波蘭立陶宛王國統治。

東斯拉夫三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都自稱是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

2、基輔羅斯

6世紀時,東斯拉夫人逐漸向東歐草原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被來自於亞洲東部的蒙古軍隊佔領,建立欽察汗國。

3、莫斯科大公國

莫斯科市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1605年,戈杜諾夫猝死,俄羅斯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

4、俄羅斯帝國

1613年,開創羅曼諾夫王朝。1721年,彼得一世在與瑞典王國進行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俄羅斯正式成為俄羅斯帝國。

並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達到鼎盛。在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的俄羅斯參與全歐洲抵抗拿破崙的反法同盟,並成為戰後神聖同盟的領導者,此後長期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

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達黑海南部、西起波羅的海、東達阿拉斯加(1867年賣給美國),國土面積約2280萬平方公里。據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記,俄羅斯帝國共有1億2560萬人,至1914年達到1億6570萬人,僅次於中國清朝、大英帝國。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期,俄羅斯帝國先後逼迫中國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又夥同英國對中國帕米爾地區進行了兩次私自瓜分,將中國東北和西北的大片領土納入其版圖,

策動外蒙古與中國分離,並武裝侵佔了江東六十四屯(1900年)、唐努烏梁海(1944年被正式並入俄羅斯)等地區,共計使中國喪失了33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俄羅斯帝國是歐洲傳統的五大強國和當時世界列強之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才顯現出俄國農奴制度的弊端,導致俄羅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工業化相對落後於其他歐洲強國,雖然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進行俄國農奴制改革,但是並不徹底。

1904年,在帝國主義爭奪勢力范圍的日俄戰爭中再次失敗。

1914年8月,政局動盪不定的俄國參加一戰,不堪的戰局直接導致了1917年爆發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簽署退位聲明,俄羅斯帝國滅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爾什維克通過十月革命推翻成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5、蘇聯時期

1898年成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蘇聯共產黨前身),俄國工農群眾經過1905年第一次俄國革命、1917年2月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歷十月)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十月革命後,俄國境內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或自治共和國。國內戰爭期間,為抗擊共同的敵人,蘇維埃俄國同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建立了軍事政治同盟。

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和國民經濟恢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開始,為了統一進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各蘇維埃共和國的共產黨提出了聯合問題。

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俄羅斯聯邦同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包括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喬治亞)一起加入,後擴至16個蘇聯加盟共和國(東斯拉夫三國、外高加索三國、中亞五國、摩爾達維亞、卡累利阿-芬蘭)。

蘇聯通過一系列社會主義改革成為世界強國,是二戰的戰勝國和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美蘇爭霸時期,高度集中的經濟政黨體制是蘇聯保持統一的主要因素。

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俄羅斯獨立日」)。1991年8月,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

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蘇聯創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別洛韋日森林簽署《別洛韋日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1日,除波羅的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

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解體,俄國的歐洲領土退回到了葉卡捷琳娜一世當政時的范圍,沙俄—蘇聯時期許多名人出生地都不在俄羅斯聯邦,生於喬治亞的有巴格拉季昂親王、斯大林、奧爾忠尼啟則、貝利亞等,生於烏克蘭的有果戈里、勃列日涅夫、伏羅希洛夫、科羅廖夫等。

6、現代俄羅斯

1992年4月16日,俄羅斯第6次人代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俄羅斯」,從而恢復了歷史上的名稱;17日,最後決定使用兩個同等地位的正式國名「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

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

2014年3月18日,俄羅斯正式吞並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

2015年3月28日,俄羅斯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Ⅶ 雲石俄羅斯靠什麼從東歐小邦,發展成全球第一領土大國

作者 雲石

眾所周知,俄羅斯是當今全球第一領土大國,其陸地面積現高達1700萬平方公里,是排名第二的加拿大的近兩倍之多。

而這令人瞠目的1700萬平方公里,還是縮水後的結果。在沙俄晚期和蘇聯極盛期,俄羅斯的國土面積最高時曾突破2200萬平方公里,其規模之大,在人類正式進入星際時代前,估計也少有可比肩者。

俄羅斯之所以能有如此廣闊的領土,與其近代對北亞、中亞的積極開拓密不可分。正是近代幾百年中對亞洲的大力蠶食,這才讓俄羅斯從蝸居東歐平原的一個邊緣小邦,一躍成為雄踞亞歐大陸中央的一流世界級大國。

只不過,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有一個現象十分奇怪;雖然這一時期,歐洲但凡有點實力的國家,莫不大舉對外擴張,但在這股瓜分世界的浪潮中,大家的擴張方式是不一樣的。主要的歐洲國家,無論是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還是後來居上的英法,乃至作為新貴的德國,他們的擴張方式,大多以殖民為主。雖然這些國家也掠取了眾多領土,但在統治上,一般的歐洲列強,不約而同的採取了宗主國——殖民地的間接管理方式,對其所得土地,大多隻作為海外領地,保留相當自主權,並未納入直轄。

只有俄羅斯是個例外。俄羅斯的領土擴張,是赤裸裸的鯨吞,直接並入俄羅斯版圖。

為什麼俄羅斯會在歐洲列強中別具一格?在雲石君看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最直接的原因,是地緣關系的緊密。大航海時代來臨後,歐洲列強紛紛在全世界范圍內大舉擴張。而在擴張方向上,無論是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還是後來的英法,其目光都集中在歐洲以外的新大陸和亞非等地。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國家大多位於西歐,直面大西洋,航海技術和海上控制力相對較強,在征服海洋的能力具備後,可以以海為路,較便捷的控制世界;另一方面,新大陸和亞非地域遼闊,可開發價值較高,從中博取的收益更大。

而俄羅斯則不同,俄羅斯由於所處的東歐板塊開發較晚,且氣候苦寒,其實力本就不足以與西歐列強媲美,再加上東歐板塊離大西洋較遠,其所用以通向大西洋的兩大戰略通道——波羅的海、黑海——地中海,又因地形限制,咽喉要津被歐洲其他強國掌控,所以其無法與西歐海洋強國正面競爭,所以只能選擇相對貧瘠的北亞作為自己的主要擴張方向。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俄羅斯獲得了直接拓土開疆的良機。雖然北亞的地緣潛力,明顯與新大陸、亞非不能相比,但由於俄羅斯的東歐本部與北亞、中亞直接山水相連,所以隨著俄羅斯勢力的進入和不斷延伸,北亞和中亞便自然而然的與東歐形成了一個穩固而緊密的地緣整體。

而這一點,西方列強就不行了。固然,西方列強的海外領地,其可開發價值遠在北亞和中亞之上,但是海洋的存在,阻斷了其與歐洲列強本部的關系。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征服海洋的能力越來越強,但再強的能力,也不可能完全弭平海洋的天然地緣阻斷屬性。地緣上的天然疏離,削弱了列強本部對海外領地的控制,使它很難將二者融為一體,只能採用殖民這種羈縻式方法加以控制。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僅僅是地緣上的自然拓展延伸,還不足以成就今日之俄羅斯。關於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中國早在秦漢時便已基本成型。但在之後的幾千年裡,中原王朝哪怕是極盛的大一統時期,能夠真正直轄統治的(即設流官管理),也不過就是東亞大陸中東部而已,而稍偏離一點的,像雲貴、廣西以及四川等地,就只能採取羈縻手段,間接控制。而再偏遠一些,什麼西域、關外、大漠、青藏等地,盡管他們與中國本部同樣是屬於東亞大陸這個地緣整體,但對這些偏遠之地,中原王朝經常連羈縻都做不到,更別說吞並了。

北亞之於東歐的偏遠閉塞,並不遜於東亞大陸邊緣板塊之於中原,為什麼當年中國不能直接吞並,而俄羅斯卻可以呢?

這還得感謝工業文明的東風。俄羅斯的崛起擴張,正好與人類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折同步。依仗工業的加持,俄羅斯不僅獲得了對游牧武裝的壓倒性軍事優勢,而且工業條件下,人類交通運輸能力也大幅加強,這使得俄羅斯能夠把自己的地緣影響力有效的投射到北亞和中亞。反觀農耕時期的中原王朝,雖然在文明質量上遠高於同時期的邊緣地區,但農耕的天然局限,決定了其不僅不能在軍事上壓倒游牧武裝,而且在地緣影響力的投射上,對地理距離和崇山險阻的突破能力也有限,所以只能對邊緣地區望之興嘆。只有當工業文明到來,中國才終於沖破這種結界,基本實現對邊緣板塊的有效吸納。

而除了工業的加持,北亞的貧瘠本身,也有助於俄羅斯對其之佔領吞並。一般來說,在拓土開疆的目標上,大家都天然的會傾向於選擇那些可開發價值高的地區——畢竟這種地方才有可能創造更多的收益,給自己帶來很高的回報。

但問題是,可開發價值高的地區,其本身的板塊地緣實力自然也相當強大。縱然入侵者可以憑借一時之優勢佔得便宜,但隨著這些板塊開發程度提高,板塊地緣實力逐漸釋放,那麼建立在其基礎上的本土地緣勢力,自然不願意自己頭上再多一個遠在萬里之外的主子,不願自己的利益被無端盤剝——這樣一來,他們必然會生出反抗之心。而其自身實力的逐漸壯大,以及與本部(宗主)的遙遠地緣距離,又決定了,本部未必能奈何得了這些地頭蛇,最後的結果,就是本部被迫放棄對海外領地的統治。

關於這一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美國本為英國殖民地。但北美新大陸的地緣潛力,明顯在大不列顛本部之上。以前沒開發時,英國倒還壓製得住;但隨著開發程度提高,北美新大陸的實力不斷增強,逐漸有能力抗拒英國統治,最後終於通過一場獨立戰爭,從英國手中脫離而去。

而北亞不同。北亞,尤其是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與東歐本部的關系也十分疏離。但北亞實在太過貧瘠,這種貧瘠,導致了兩個結果——第一,北亞根本無法形成足以自成一體的地緣勢力,第二,離開了其他強勢板塊的支持,北亞連人類基本正常生活都難以供應。這種情況下,北亞不僅沒有自我擺脫俄羅斯東歐本部的能力,連擺脫它的慾望都受到限制。

而且北亞、中亞的周邊地緣政治環境,也給俄羅斯吞並他們提供了支持。俄羅斯在亞洲大舉擴張期間,有資格對它構成阻礙的對手主要有兩個——西亞的土耳其,和東亞的中國。如果這兩個地緣大國當時足夠強勢,那俄羅斯不僅擴張成果會大打折扣,而且就是搶到的領土,也可能出於博弈需要和戰略緩沖的考慮,不便直接吞並,而採取羈縻方法間接控制——或者乾脆讓它獨立。

可問題是,近代的中國和奧斯曼土耳其,雖然地緣實力足夠強大,但當時都深陷農耕泥沼不能自拔,被西方並列為亞洲兩大病夫,別說阻截俄羅斯了,連自家領土都被俄羅斯吞並了一大塊,所以並不足以讓俄羅斯感受到外來威脅,進而能夠專心的對亞洲擴張成果消化吸收。

而到20世紀,奧斯曼土耳其甚至徹底崩盤,從曾經的一流地緣大國,淪落為蝸居巴爾干一隅和小亞細亞半島的二流國家。至於中國,雖然在20世紀末重新開始崛起,但此時的俄羅斯已經成長為世界級大國,綜合實力並不弱於中國。生米已煮成熟飯,再加上國際形勢決定了,中俄需要緊密合作,故而中國也只有咬咬牙認了。

工業文明的加持,北亞地緣潛力的匱乏,以及周邊其他強勢地緣勢力的沒落,使俄羅斯對亞洲領土的擴張和消化,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最後一個促使俄羅斯直接吞並的原因,則在於其開發亞洲領土的方式。俄羅斯的亞洲領土要麼乾旱(中亞),要麼酷寒(北亞),都不適合常規性的大規模工農業開戰,對這種地方的開發,主要以資源開采為主。

這和西方對殖民地的開發是不一樣的。西方對殖民地的開發,雖然也有單純的資源掠奪,但同時也種植業發展和常規工業建設——而這種開發是需要全民大規模普遍參與的。尤其是全球化時代來臨後,西方普遍將初級工業轉移至亞非拉,進而將他們納入了自己主導的經濟循環。在這個體系中,西方雖然居於高端,但亞非拉地區的穩定,也對這種經濟模式的維持起到了支撐作用。

而且,這種全球化產業鏈條的分布,也多少會給亞非拉當地給當地帶來一定的繁榮和增長。所以這些地區也成為西方產品的消費市場,供西方二次受益。

這種情況下,西方各國有必要給予當地人更多的自主權力,以確保這種雙向經濟模式的穩定,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反之,如果壓迫太多,一旦引發反抗和動亂,這種基於共贏模式的雙向循環經濟體就會受到破壞。

但中亞、北亞不同。俄羅斯的亞洲領土缺乏常規工農業開發條件,無法打造可以自成一體的經濟產業集群,俄羅斯也不需要來自北亞的大范圍工農業開發支持,只要掌控住關鍵的礦產資源,然後再沿西伯利亞鐵路,打造出幾個據點式的工業中心,便足以把握北亞的經濟命脈。這種情況下,由於北亞沒有自成一體的經濟基礎,也不存在大規模的本土市場,俄羅斯也沒必要打造什麼共贏模式,也沒必要考慮什麼當地市場二度開發(當地連人都沒幾個,更遑論市場),所以也沒動力出於繁榮當地經濟,或者維穩考慮,給予他們過度的自主權。

地緣關系的緊密,工業文明的東風,北亞的天然附庸屬性,以及開發模式的不同,這種種因素匯聚在一起,決定了俄羅斯有慾望,也有能力將這廣袤領土直接收入囊中。

不過,要攬瓷器活,也得有金剛鑽。相較於龐大的亞洲領土,俄羅斯東歐本部體量並不算太大,而且位於國土最西端,地緣結構上存在一定缺陷。這種情況下,俄羅斯要維系龐大的國土,除了本部的強勁硬實力外,也需要在政治體制上做一些設計,以適應自己的特殊國情。

Ⅷ 俄羅斯在歷史上領土是怎樣擴張的如此之大西伯利亞以前沒有國家嗎又歸誰管轄

西伯利亞在歷史上有國家存在的,比如突厥、匈奴,柔然,他們的帝國疆域都曾包含過西伯利亞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在元朝時西伯利亞地區屬元朝的嶺北行省,元末明處元朝皇室北逃,也兼顧不到西伯利亞,所以才成為荒地,知道被俄國吞沒

Ⅸ 俄國是怎樣由一個小小的莫斯科公國發展成為一個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的

靠投靠蒙古人。
蒙古吞並俄羅斯後,依靠那些投靠蒙古的俄羅斯貴族統治俄羅斯。
伊凡一世尤甚,他之於蒙古,猶如汪精衛之於日本。
伊凡一世巴結賄賂蒙古王公,靠蒙古人支持大力擴展領地,搜刮民脂民膏,以增強國力。他和他的後代最終控制了蒙古的大部分土地。之後又夾持其他俄羅斯王公對抗蒙古人,把蒙古人剛走後。莫斯科公國就強大了。
蒙古人在西侵的時候,消滅了大部分文明,所以蒙古人被趕走後,俄羅斯不費吹灰之力,就鯨吞了整個北亞。
之後又慢慢蠶室中亞和東歐,最後形成一個2000多平方公里的各族人民的大監獄!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如何擴張北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