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聯解體時已獲獨立的中亞五國,為何在今天仍自願依附俄羅斯
都是鄰國,俄羅斯有廣泛的影響力,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紛紛脫離俄羅斯,成為獨立主權國。中亞五國雖脫離蘇聯獨立成國,但想擺脫俄羅斯的掌控並不容易。俄羅斯已經沒有能力將中亞五國維持再自身版圖內,但有能力將其掌控將其留在自身勢力范圍內。
中亞雖與俄羅斯、中國、伊朗、阿富汗等國比鄰,但相較之下,依附俄羅斯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為,伊朗和阿富汗對中亞的影響力較小;中國雖與中亞接壤,但卻是偏遠的新疆地區。俄羅斯就是看透了這點,才會主動放手,讓中亞五國獨立。這樣的選擇不僅在中亞民眾面前刷了一波好感,同時減輕了本國對中亞高昂的政治軍事扶助,節約了開支。真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② 蘇聯解體後,為什麼俄羅斯依然能夠控制中亞
蘇聯雖然解體,俄羅斯繼承了百分之八十的蘇聯遺產,土地面積全球最大,17000平方公里,核武器,常規武器仍然世界前列。中亞五個斯坦國雖然獨立,但不能自保,還得依靠俄羅斯的保護。
③ 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關系
1、決定中亞五國與俄羅斯關系的客觀因素與中亞國家對俄關系的基本政策
在中亞五國對外關系中,俄羅斯被置於最優先考慮的地位,哈、土等國認為與俄發展關系是「最重要的」、「戰略性」的關系。烏認為,「不與俄羅斯保持友好合作關系,烏茲別克就不會有未來的前途」。
中亞五國所以作出這種決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第一,歷史原因。中亞五國長期與俄羅斯生活在一起,經濟、政治、軍事人文各方面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其他國家無法與俄羅斯倫比的。
第二,經濟原因。由於原蘇聯長期推行「勞動分工」政策,中亞各國只作為原料生產國,經濟結構單一,對俄羅斯存在嚴重的依附性。這種經濟聯系是短時間無法改變的。為了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中亞各國不得不現實地對待與俄羅斯的關系。
第三,軍事原因。中亞各國獨立後雖然建立了自己的軍隊,但人數少,武器供應也依靠俄羅斯。各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要靠俄羅斯的軍事庇護。
第四,中亞各國生活著大批俄羅斯人,尤其是在哈、吉兩國。因此,它們在發展對外關系時不能不考慮這一重要的人文因素。
1994年3月,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列舉烏重視發展與俄關系的三個原因:一是靠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和智力實力,同時依靠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來保障烏國內穩定、國內生活和國家前景;二是由於烏「沒有一個大型工業企業與俄羅斯沒有關系」,因此必須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三是由於100多年來,俄始終是烏的近鄰,兩國之間建立起不可分割的經濟和文化關系。卡里莫夫這番話具有代表性,較明確地說明了中亞各國重視發展與俄關系的原因。
基於以上原因,中亞五國制定了各自的對俄政策,總的來看,五國對俄政策大同小異。現將其主要內容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明確俄在其對外關系中的特殊地位,即視俄為「第一合作夥伴」,將彼此關系稱作是「最重要的」、「最優秀的」、「戰略性的」。
第二,努力尋求與俄羅斯的經濟一體化,但以不損害國家獨立和主權,保持領土完整為前提。哈、吉兩國通過條約關系與俄共建「一體化」,而土、烏則主張通過雙邊關系與俄加強經濟聯系。
第三,哈、烏、塔三國與俄通過簽署《集體安全條約》方式與俄在軍事上搞共同防禦,實際上是尋求軍事庇護,土雖然宣布實行永久積極中立政策,但在軍事上仍離不開俄羅斯的支持和保護。吉的情況亦然。
第四,在國際事務和獨聯體事務上努力與俄協調立場。
第五,對俄有損於本國利益的言行,既批駁又斗爭。各國處理與俄關系問題堅持從維護本國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並不唯俄馬首是瞻。
2、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政治關系
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政治關系總的來說相當密切,其中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更為突出。這主要表現在:
①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皆為獨聯體成員國。在獨聯體的許多重大問題上,除土庫曼有較大保留外,其餘四國基本上與俄羅斯一致或接近。例如,1992年5月,除土庫曼和吉爾吉斯斯坦外,其餘三國皆加入了以俄羅斯為主組成的《集體安全條約》。1993年1月,哈、吉、烏、土四國一道簽署了獨聯體章程。1993年9月,哈、吉、烏、土四國加入了「經濟聯盟」。1995年1月,哈與俄、白俄簽署了「關稅同盟」。1996年3月,哈、吉與俄、白俄一道簽署了《關於加深經濟和人文領域一體化條約》。
②高層互訪頻繁,其中尤其以哈俄關系最為密切。據不完全統計,從1992年到1996年6月,僅哈俄總統雙邊會晤即達11次以上,正副總理級會晤還要多些。這還不包括哈總統、總理等高層領導參加獨聯體會議或其他多邊會晤時與俄羅斯領導人的會見。烏茲別克總統於1992年5月和1994年3月正式訪問俄羅斯。俄代總理蓋達爾、現任總理切爾諾梅爾金也訪問過烏茲別克。中亞五國還與俄羅斯簽署了大量協議和協定。1994年3月,納扎爾巴耶夫首次以哈總統身份正式訪俄期間,雙方簽署了23個文件。1995年1月,納扎爾巴耶夫與葉利欽在莫斯科就雙邊關系又簽署了17個文件。1995年5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問莫斯科,土俄兩國就加強雙邊合作問題簽署了23個文件。吉爾吉斯斯坦從1992年以來,與俄簽署了75個條約、協議和協定。這些文件既包括經濟、人文內容,也包括軍事內容,它們既解決了各國獨立以來彼此關系中產生的一些新的問題,也將雙邊關系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③除塔吉克外,其餘四國均與俄羅斯簽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哈、吉)或《友好合作條約》(土)、《友好合作原則條約》(烏茲別克)。這些條約使雙邊關系具有同盟的性質,尤其是哈、吉與俄簽署的條約。
3、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
由於歷史原因,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相當密切,特別是對俄的依附性很大。例如,獨立之前哈使用的67%的石油、29%的石油製品、2/3的木材及其製品、90%的機器製品和60%的日用消費品來自俄羅斯。哈國內最終產品生產只佔27%,而這27%產品中靠俄羅斯予以配套的又佔42.5%。如果哈俄經濟聯系中斷,哈幾乎沒有最終產品可以生產。盛產天然氣的土庫曼,向境外輸氣的唯一管道是通過俄羅斯輸往歐洲。假如俄關閉輸氣管道,土庫曼則立即會喪失創匯的來源。中亞各國獨立後,都力圖改變這種依附狀態。然而,由於各國建國伊始,經濟處在危機狀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剛剛建立,因此,不可能很快改變這種格局。它們與俄羅斯的關系仍然非常密切。1994年,俄羅斯在中亞各國出口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哈-76%,烏-62.1%,吉-48.3%,塔-28.5%,土-17.6%,在哈、烏、吉三國均占第一位。俄羅斯在中亞五國出口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哈-77.2%,烏-43.7%,吉-27.8%,塔-50%,土-3.4%,在哈、烏、塔三國中均占第一位,在吉占第二位。上述數據表明,如果中亞五國中斷,那怕是惡化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都會對自己經濟造成重大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中亞國家特別是哈、吉、烏等國努力尋求與俄經濟一體化的原因。
中亞五國在力圖使本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推行經濟聯系多元化和同時,目前仍在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特別是努力吸引俄的資本和技術,加強雙邊經濟技術合作。例如,1995年8月,哈俄兩國企業家在阿拉木圖簽署了組建「庫姆科爾—魯科伊爾」聯合公司協議,這是俄方投資開采哈石油的一個大型項目。1995年11月,納扎爾巴耶夫出訪路經莫斯科時與葉利欽進行了會談,雙方討論了共同開發石油資源以及組建財政工業集團問題。1995年7月,俄總理切爾諾梅爾金訪烏期間,烏茲別克與俄羅斯除簽訂了1996-1997年兩國政府間經濟合作基本原則和方針的協議外,還簽訂了建立「伊柳辛」跨國聯合金融工業集團協議、烏俄紡織控股公司協議等。1995年5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俄期間,土俄簽署了2000年以前兩國經濟合作基本原則和方針的協議。這在獨聯體國家中還是史無前例的。土俄還簽訂了石油天然氣領域合作協議等。上述事實表明,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已逐漸從貿易合作擴大到財政金融和技術的合作。
4、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軍事關系
中亞各國獨立初期都沒有自己的軍隊。不久各國以駐在本國的原蘇軍為基礎組建了本國軍隊,但數量都不大。哈擁有16萬人,吉大約1.5萬人,烏大約為 萬人。這點軍隊尚不能確保邊疆的安全。因此,各國邊防軍除烏茲別克外基本上由俄羅斯軍隊擔任。各國軍事裝備和軍官培養也主要依靠俄羅斯。
1992年5月,哈、烏、塔三國加入了以俄羅斯為主組成的《集體安全條約》,該條約規定了締約國對彼此安全應承擔的義務。實際上,加入該條約的國家把自身的安全託付給俄羅斯。納扎爾巴耶夫認為,既然簽訂了《集體安全條約》,哈俄領土應視為統一的防禦空間,軍隊應該進一步接近,甚至建立聯合集群。土庫曼雖然沒有加入《集體安全條約》,但它與俄羅斯之間簽訂了包括《關於在防空領域合作的政府間協定》等一系列涉及軍事合作的協議。目前,土邊境基本上由俄軍駐守,土還規定了俄軍官可以在土軍隊中任職。至於塔吉克目前的安全與穩定基本上依靠俄軍的保護。
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軍事方面合作還表現在俄為中亞各國培訓軍官、協調軍工生產和訂貨、保證服役軍官以及退役後的安置待遇協調一致等問題。中亞五國在無核化的情況下尋求俄羅斯的「核保護」。在對外軍事領域,中亞各國盡量與俄協調立場。例如,在對待「北約」東擴問題上基本上與俄的觀點一致。
5、中亞五國在人文領域與俄羅斯的關系
中亞五國境內的俄羅斯人問題是影響中亞各國與俄發展關系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在哈約有600萬俄羅斯人,在烏約有100多萬人,在吉約有90多萬人。在土約有30多萬人。自從蘇聯解體後,生活在中亞地區的俄羅斯人的地位發生很大的變化。這里的俄羅斯人在原蘇聯時期大部分生活在城鎮,從事行政、科學、技術、文教衛生工作。哈薩克70%的俄羅斯人生活在城市,烏茲別克境內俄羅斯雖然只佔8%,但首都塔什干市俄羅斯人卻佔半數以上。1991年,俄羅斯人口占吉人口總數的21.5%,然而卻占城市人口的半數。當時生活在中亞的俄羅斯人與生活在俄羅斯沒有多大區別。
蘇聯解體後,由於中亞各國執政者強化主體民族意識,例如,主要行政官員多任用當地主體民族人士,定主體民族語言為「國語」,等等,俄羅斯人的地位遠不如獨立前優越。中亞各國把生活在這里的俄羅斯人視為本國公民的一部分,而俄羅斯當局雖然並未正式宣布這些人是俄羅斯公民,但都把他們看作是特殊的「人口集團」,稱他們是「境外俄羅斯人」,並把捍衛這些人的利益和權利看作是俄羅斯的重要「切身利益」。中亞國家與俄羅斯在對待這些人的立場上的差異使彼此常常出現摩擦和對立。所謂「境外俄羅斯人」問題是影響中亞各國與俄羅斯關系的重大問題之一。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各國面臨的難題之一。俄羅斯提出採用「雙重國籍」的辦法,這一主張只有土庫曼接受了。中亞其餘四國皆未接受。1995年,哈俄兩國簽署了《哈俄關於哈常住俄羅斯的公民和俄常住哈的公民的法律地位的條約》、《哈俄關於簡化申請到對方常住的手續》兩個文件,使哈俄公民簡化了遷徙和改變國籍的手續,使尖銳的在哈俄羅斯人的地位問題得到了解決。1996年3月,哈、吉、俄、白俄四國一體化條約的簽署,有助於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
中亞各國與俄羅斯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廣泛的合作。例如,俄為中亞各國培訓外交官和其他方面留學生。俄羅斯還在吉爾吉斯斯坦開設了俄羅斯大學,以便為在吉生活的俄羅斯人提供高等教育。俄羅斯的報刊、電視在中亞各國仍在發行和播放,對中亞各國施加廣泛的影響。
④ 蘇聯解體時,俄羅斯為什麼獨允許中亞五國獨立
中亞五國分別是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
這五國地處亞歐大陸的結合部 位於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是貫通亞大陸的交通樞紐,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途經此地。冷戰結束後,中亞作為重要的戰略緩沖地帶,其地緣政治意義更加凸顯出來。能源資源更是豐富,多種已探明礦產資源位列世界前列。
⑤ 蘇聯解體都快30年了,為何中亞五國依舊跟隨俄羅斯
不得不說,俄羅斯與中亞五國的關系一直都是最為緊密的,中亞五國為何對俄羅斯如此忠心呢,因為中亞五國在政治上可以收到俄羅斯的庇護,經濟上得到支持,方方面面都可以得到俄羅斯的照顧,跟俄羅斯作對美歐任何好處。
第三,俄羅斯有生死劍。其實俄羅斯制約中亞五國還有一個殺手鐧,那就是分布在中亞各國的550萬俄羅斯人,這些人都是,蘇聯時代被遷移過來的。最典型的哈薩克,烏茲別克都有大量俄羅斯人,也就是說一旦跟俄羅斯交惡,那麼整個的中亞會被550多萬俄羅斯人搞亂,看看烏克蘭,看看喬治亞就知道了。
當今世界格局的發展,就是政治經濟一體化。但是世界格局多極化也是必然的,各國都想抱團取暖,中亞受限於地理位置政治經濟影響,不得不,向俄羅斯尋求庇護,這也是中亞無可奈何的事情。
⑥ 雲石:蘇聯解體後,為什麼俄羅斯依然能夠控制中亞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就是俄羅斯依然強大的道理。
⑦ 對中國和中亞的親近,俄羅斯為什麼是警惕卻無可奈何的
俄羅斯的顧慮。
第一,利益在先,中亞國家會反對其獲利的阻擋著。今非昔比,俄羅斯畢竟不是昔日的蘇聯,雖依舊控制著中亞五國,但力度相對有限。而很顯然,新絲綢之路有利於中亞長遠發展的戰略橫,一旦俄羅斯阻擾,中亞五國還有不去反抗的理由?再看俄羅斯再歐洲勢力范圍幾乎喪盡,中亞已成為了他最後的後院,一旦阻止,所引發的政治後果的嚴重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中國與中亞的關系,俄羅斯想阻止也難。
傳統上,由於中亞遠離中、歐、伊斯蘭等各大地緣勢力的本部核心區,加上身居內陸,地理環境相對封閉,這個邊緣板塊便成為了各方勢力的競賽場,缺乏穩定的歸屬。
而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俄羅斯逐漸征服北亞。但因地理環境差,北亞的開發程度依然有限,不過至少在烏爾山以東,形成了俄羅斯在北亞最大的核心地緣板塊:烏拉爾工業區。以烏拉爾工業區為支撐,再輔之以近現代發達的交通工具,俄羅斯得以向中亞投射地緣影響力。
此時的俄羅斯憑借與中亞大面積接壤的先天條件,加上自身整體實力強大,烏拉爾工業區又與中亞毗鄰的優勢,俄羅斯掌控了俄羅斯。
不過,因烏拉爾工業區質量並非很高,規模也不是太大;再加上俄與中亞在地緣關繫上的緊密只是相對其他主要文明體系而言,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這就致使俄羅斯的這種優勢只是相對的。
而邁向21世紀後,隨著中國經濟規模日益擴大,坐穩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位,而俄羅斯卻江河日下,經濟萎縮嚴重。
這種此消彼長,致使兩國對中亞的地緣影響力也在發生變化。
從地緣關繫上看,俄羅斯與中亞的地緣關系優於中國,但中國有超出了俄羅斯的更強大的綜合國力。
再說,現在科技這么發達,開山辟路也十分方便,交通條件一改善,中國與中亞之間的關系也就更加的親密。這樣一來,俄羅斯的地緣優勢又大打折扣。
最關鍵的是,中亞的地緣價值在中俄眼裡有所不同:
對俄羅斯而言,中亞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地緣政治層面,亞歐大陸十字路口的特殊地理位置,使俄羅斯可以以此為基,對東亞、西亞、南亞三大板塊施加影響。
而對中國而言,中亞除了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意義外,還有極高的地緣經濟價值。通過橫穿中亞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這樣一來,拉近了中歐、中東的陸上聯系,而其中的蘊藏的巨大經濟價值,極大程度降低了地緣影響力拓展、維持過程中所需支付的政治經濟成本。這恰好是是俄羅斯的短板。
⑧ 中亞大國哈薩克,蘇聯解體時被戰略拋棄,為什麼依然對俄羅斯忠心耿耿
哈薩克為了,維護自己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發展。在地緣格局上,哈薩克與俄羅斯有較大的接壤面積,加上俄羅斯的國力雖然衰落,但依舊是世界級大國,哈薩克迫於俄羅斯之勢,選擇跟隨俄羅斯也是情理之中。但這並非是全部因素,畢竟二十年來,俄羅斯的衰敗程度不斷加劇,其地緣影響力也在不斷萎縮,而中美兩國對中亞的影響力卻是在與日俱增。
這或許在短時間內不會有大的麻煩,但若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下去,三大板塊自成一體,缺乏交流,最終會走向政治分裂之路。不僅要維護統一,還要發展經濟。哈薩克只能在政治上跟隨俄羅斯,借俄羅斯的保護,對沖外部影響,達到在政治層面維護國家的完整。
⑨ 中亞本是獨立的一塊,蘇聯為何非要將中亞一分為五呢
這是蘇聯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因為蘇聯想要控制中亞,蘇聯解體後,這五個國家分別獨立,形成現在的中亞分散。從而可以保護自己超級大國的局面。
不是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支持分家,過得好的,為家族貢獻多的人,當然願意分家,因為這意味著,他可以將為家族貢獻的一部分留給自己,過上更好的日子。支持分家的人是為了個人私利,而不支持分家的人,出發點也未必是為了家族。不支持分家的,往往是生活並不好的人。過得不好的、需要家族接濟的人,自然不願意分家,因為一旦分家,便意味著他們從此斷絕了家族的援助,生活會更加困難。但是,中亞五國歷來地廣人稀,一直是蘇聯經濟落後的地區,雖然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經濟一貫不景氣,也一直靠著蘇聯中央政府的援助,才維持發展。因此。就意味著中亞五國一直享受的援助從此斷絕,這些國家當然不願意就此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