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的龍怎麼畫

俄羅斯的龍怎麼畫

發布時間:2022-08-18 14:42:29

1. 龍不是漢族的圖騰嗎怎麼滿族也用龍(諸如龍袍,龍旗)尤其是。。。

圖騰是原始時期某個集團的代表,有時候會受到這個集團的崇拜,有點類似現在的商標。
中國上古時期,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代表。例如,華夏-漢族的直系祖先黃帝集團是「有熊氏」,他們的圖騰是熊。
龍是古代傳說中的獸,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但在古代並不是某個集團圖騰。在很多傳說中,龍會對人類造成傷害,人們對龍也非常害怕。例如,夏朝末年,王宮出現一條龍,天子和大臣一時手足無措,最後,根據占卜,才找到了解決辦法,這個故事被當作歷史資料記載下來。成語「葉公好龍」也說明人類對龍充滿了恐懼。晉朝「周處除三害」的故事中,蛟龍是三害之一。大家都看過動畫片《哪吒鬧海》,裡面的龍可不是什麼好東西。黃帝居住在中國正中,按照五行的說法,正中的屬性為土,顏色為黃,代表獸是黃龍。再加上人們對龍的恐懼和敬畏,因此把天子比作真龍天子。龍稱逐漸為了皇帝的象徵。
受到中國影響,中國周圍的國家或部落集團,都對龍產生了敬畏。例如,朝鮮日本越南蒙古滿洲等。
根據東胡各族的傳說,東胡統治者的祖先是黃帝的後代,因此,他們也總是以土/黃龍為代表。女真金國的首都就是「黃龍府」。民族英雄岳飛的愛國誓言就是「直搗黃龍」。意思就是收復被佔領土地。摧毀女真金國的巢穴。滿洲人自認為是女真人的後裔,因此,也以黃龍為主要標志。所以滿洲清國的國旗是黃龍旗。
匈奴屬於北狄,以狼為圖騰。東胡雖然和北狄沒有血緣關系,但他們趕走北狄後,占據了北狄的原有土地,某些支系(例如突厥人)依然使用了北狄的旗號,其中包括狼圖騰。這些人雖然在近代現代喪失了本民族的文化體系,但依然懷有恢復本民族的意識。所以,最近,某個突厥後人寫了一本《狼圖騰》的書。總而言之,古代的突厥是以狼為圖騰的。
突厥西遷後,消滅了東羅馬帝國,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居。所以他們使用了東羅馬帝國的旗號。以五星新月為圖案。突厥又稱土耳其,他們在與歐洲人交流的時候,都是打著五星新月的旗號。
歐洲人自古害怕中國人,但對中國的文化比了解。他們籠統的把龍和中國人聯系在一起。因而把龍醜化、矮化。按照歐洲人,尤其是俄羅斯人的理解,所有的敵人都應該打著龍的旗號。俄羅斯帝國時期和蘇聯早期,很多宣傳畫都是以騎士消滅龍為圖案。所以,在俄羅斯拍攝的電影里,敵人打著龍的旗號是很自然的。雖然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2. 辟邪圖騰怎麼畫

辟邪圖騰怎麼畫?辟邪圖騰可以按下面的畫面來畫。五味草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鬱郁蔥蔥的枇杷樹邊,有著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野村落,這就是我的家鄉,也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采艾草,並配上石榴葉、枙子花等合為「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著到山上來,採下大片的艾草,也採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媽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說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而對我們小孩來說我們總是拿著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粽子和賽龍舟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干凈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後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念書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群眾為了不讓水裡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裡。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是,為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來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裡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艷隨風飄揚,小夥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著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端午
當我們步入20xx年的時候,我們所有的人都充滿了期盼。我們將迎來奧運盛會,我們偉大的祖國將迎來八方來客。可是,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級特大地震災難,數以萬計的同胞在災難中遇難。但是,很快地所有的中國人都站起來:解放軍隊進入災區救援,志願者們也趕來幫忙,四面八方的人都伸出援助之手獻出一份愛心……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我們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3. 有關民風民俗的手抄報怎麼畫

民風民俗手抄報內容資料: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29.漢族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族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還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漢族與其他民族一樣,節日食品是豐富多採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

30.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1.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32.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33.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34.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35.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36.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7.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4. 世界上最復雜最難畫的國旗是那國

不丹。
不丹的國旗被分成橙色和黃色兩個相等的三角形,中間有一條龍,四個爪子各踏著一個球。
而不丹國旗中的龍,紋理細致,極難畫出。

5. 俄羅斯人對龍的理解

1、俄文中的「龍」一詞與英文「龍」的單詞字母拼法基本相似,同樣源於希臘語。龍在俄羅斯以負面形象居多。如俄羅斯聯邦國徽襯底為紅色,盾牌表面是一隻向上展翅的金色雙頭鷹。雙頭鷹頭戴兩頂小皇冠,上方還有一頂大皇冠。三頂皇冠間由帶子連接。鷹的右爪抓著權杖,左爪抓著象徵王權的金球。鷹的胸前有一面紅色小盾牌,盾牌上一名騎白馬、披藍袍的銀甲騎士用銀矛擊殺一隻被馬踏於蹄下、向後仰倒的龍(俄羅斯國徽中的龍是黃色的(龍的邊縁是黑的))。

2、中國人愛龍尊龍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傳統,還是得到了俄羅斯社會主流的善意理解。普通俄羅斯人對包括「龍」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雖然未必全部理解,但都能以平常心看待,很少有人對此加以引申誤讀。而對中國有更多了解的人則十分尊重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差異。

3、俄羅斯神話學家裡夫京認為,龍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佔有核心位置,中國人心目中的「龍」是呼風喚雨、造福百姓、象徵富貴的,因此中國人都喜愛這一圖騰。盡管俄羅斯人更熟悉西方的惡龍形象,但西方的龍很可能來源於中國,畢竟龍在中國的起源非常早,有著數千年歷史,很可能是「果實從樹上掉下來後滾到了遠方」。

6. 少數民族有哪些 簡筆畫

7. 畫畫入門教程

初學繪畫,可以從基礎的素描開始
一般而言,基礎素描可以先畫一些比較立體的物體,常在畫室有石膏的幾何體,還有瓶瓶罐罐之類的物體,練習繪畫這些物體可以幫助加深對物體的立體感認識對光影效果的認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提升手繪能力。
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也可以簡單臨摹一些好的動畫線條之類的人物形象,動物形象也比較好,這樣可以鍛煉我們對素麵線條的理解,當然,初學繪畫的時候一定要多畫,多看好的繪畫素描作品,分析光源,提高自己的審美眼界。
加油ヾ(◍°∇°◍)ノ゙

8. 請問俄羅斯國旗國徽上的這個標志是什麼意思

雙頭金鷹雄視東西兩邊,代表俄羅斯是一個地跨亞歐兩大洲的國家;三頂王冠象徵著國家是統一的俄羅斯聯邦;金球和權杖象徵國家的統一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在中心的小盾牌上,勇士聖.喬治(俄羅斯的主保聖人)跨上白馬,用長矛殺死了惡龍,象徵俄羅斯民族不忘歷史,繼往開來,勇於同一切困難、敵人做斗爭的精神。

9. 龍的斯拉夫神話中的Dragon

主條目:斯拉夫龍
斯拉夫神話中,有著和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中的龍類似的神話生物。俄羅斯傳說或神話中的龍稱為「змей」,常常有三個頭(或三的倍數個)。有的故事中,如果不將龍所有的頭都砍掉,被砍的頭會長回來。俄羅斯傳說中著名的龍的形象是三頭噴火龍戈里尼奇(英語:Zmey Gorynych)(俄語:змей Горыныч)。它最終被傳奇壯士多布雷尼亞·尼基季奇(Добры́ня Ники́тич)殺死。
在南部地區,如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塞爾維亞、波黑等地區,龍的形象分為兩種。一種在名稱上與俄羅斯傳說中的龍相同,但形象並不一樣,通常是雄性,擁有超人的智慧、知識和財富,身體龐大強壯,擅長魔法,同時十分貪戀人類女子的美色。它們長於追求討好人類女子,並能與她們交媾生下後代。龍常常被認為是讓人尊敬的對象,許多民族英雄在民間故事中都被形容成龍或龍的後代。另一種龍則通常是雌性,是前一種龍的姐妹,但形象完全相反,和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中的龍類似,並且通常和自己的兄弟完全對立,是躲在黑暗中邪惡的化身。雌性的龍常常代表惡劣的天氣,摧毀莊稼田穀,而雄性的龍則是莊稼的守護神。

10. 俄羅斯的國徽的意義

俄國國徽上的雙頭鷹圖案,本是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Flavius Valerius)設計的,象徵羅馬帝國東西兩部分領土的統一。君士坦丁在306到310年為羅馬副帝,310到337年為羅馬正帝。他受其母親海倫娜太後(基督教尊其為聖徒,拿破崙被流放的聖赫勒拿島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的影響而信奉基督教。他是羅馬帝國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曾經頒布了承認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米蘭敕令》。公元330年,他遷都拜占廷,並將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宣布這里是第二羅馬。他在軍事、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改造了羅馬帝國,奠定了以東方為中心的羅馬帝國拜占廷時代的基礎。他設計了雙頭鷹徽記,象徵帝國的東西兩部分領土地位平等、神佑「東西兩羅馬」——羅馬城和君士坦丁堡城。公元395年,東西羅馬分裂後,東羅馬帝國繼承了這個標志,象徵只有拜占廷才是東西兩羅馬帝國的唯一合法繼承者,西羅馬帝國則恢復了早期的帝國鷹徽,不久就被日耳曼蠻族滅亡了。
公元1453年,「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淪陷。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中戰死。他的侄女索非亞逃到了羅馬。長大成人後,於1472年嫁給了莫斯科領主伊凡三世。伊凡三世是俄羅斯歷史上最著名的君王之一,被視為俄羅斯國家的奠基人。他在迎娶索非亞公主的同時,宣布自己是拜占廷帝國的繼承者,同時繼承了拜占廷帝國的國徽,並且宣布莫斯科為「第三個、也是永久的羅馬」。伊凡三世還給自己冠以「TSAR(愷撒的俄語發音)」的頭銜,因此,俄羅斯的「沙皇」稱號,也自其開始。伊凡三世統一了雅羅斯拉夫爾、諾夫哥羅德、特維爾、彼爾姆、梁贊等諸侯國。1480年,他打敗了阿赫馬德汗,停止對金帳汗國(Golden Horde)的納貢,結束了兩個半世紀的蒙古人統治,贏得了獨立的地位。新的國家成立了,並且獲得了其他歐洲國家的承認。1497年,伊凡三世頒布了全俄羅斯法典(Sudebnik),建立了古俄羅斯的政府機構。在這部法典中,規定了拜占廷的雙頭鷹國徽為俄羅斯國徽,並且將其圖案刻在了俄國國璽上。同年,一面鍍金的雙頭鷹徽記被安放在了克里姆林宮的斯巴斯基塔樓(Spasskaya Chamber)上。俄羅斯獲得了象徵自己國家的標志。同樣在這部法典中,他還限制了農民的流動,規定只有在聖尤里節(俄歷11月26日)前後兩周期間,農民才可離開土地四處走動,開辟了俄羅斯的農奴化進程。
從1539年開始,莫斯科大公國的國徽圖案發生了變化。1562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在雙頭鷹的胸部增加了一塊盾牌,中央是基督教經典中著名的「聖喬治(俄語稱為聖格奧爾基)騎士屠龍」的畫面。同時,雙頭鷹頭部王冠上也增加了十字架的標志。在這個時期不同版本的俄羅斯國徽中,王冠的數目並不完全一樣。有的是一個,有的是兩個。
沙皇費多爾·伊萬諾維奇統治時期,東正教勢力在俄國上升。1589年,沙皇在雙頭鷹的兩個腦袋中間增加了基督教聖地—各各他(Golgotha)聖墓十字的圖案,增加了國徽的宗教意味。就在同一年,設立了全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的神職地位,總領全體東正教信徒,並且在俄羅斯建立了教堂自治制度。直到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標志還隨處可見。
隨著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被俄羅斯領主會議推舉加冕為沙皇,俄國歷史上的「空位時代」在1613年結束。俄羅斯開始向西方的強國——瑞典和波蘭張望。俄國國徽圖案再次被改變。1625年,首次出現了三個王冠的圖案。1645年阿列克謝即位後,這個徽記開始經常使用。1654年,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新的雙頭鷹國徽被掛上了斯巴斯基鍾樓——沙皇已經改變了鷹徽的圖案。原來拜占廷風格的老鷹被神聖羅馬帝國風格(西羅馬風格)的雄鷹取代。收攏的鷹翅變成了展開的鷹翅。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和上面國徽中雙頭鷹的不同。1667年,同波蘭爭奪烏克蘭的戰爭結束,鷹爪中增加了權仗和寶球的圖案。1667年12月14日,第一部關於沙皇稱號和國徽的專門法律被制訂出來。其中規定,「雙頭鷹是沙皇和大君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陛下,大俄羅斯、小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的獨裁者和保護者,全俄羅斯沙皇的君權標志」、「三個王冠,代表沙皇陛下征服的三個強大而光榮的王國——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亞」。
彼得大帝時期,俄羅斯國徽又發生了變化。1698年,環繞雙頭鷹的胸頸部,增加了聖徒安德烈的標志——交叉的斜十字(在西方被稱為安德魯十字)。值得一提的是,1710年,距離彼得大帝被俄國元老院授予「俄羅斯帝國皇帝」稱號之前差不多整整十年,雙頭鷹上面就加上了皇冠的標志。
從這個時期開始,帝國雙頭鷹由棕色改為黑色。
1721年,俄羅斯改為帝國。1726年,葉卡捷琳娜一世女皇規定雙頭鷹國徽的底色為黃色。1729年頒布的法令,規定俄羅斯國徽圖案為:「黑色的雙頭鷹,位於黃色背景上,頭頂為帝國皇冠的圖案,胸部是紅色盾牌,中央為聖喬治,黃色披風,白馬,下方為被打敗的黑龍。鷹的左爪托寶球,右爪托權仗」 。安娜女皇邀請一個瑞典雕刻師將其刻為國璽。作為圖案主體的雙頭鷹的形狀就此被固定下來,一直到1856年,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沙皇保羅一世在俄國歷史上被認為是一個神智不健全的皇帝。他率領俄國參加了第一次反法戰爭,從法國手中奪到了馬爾他島,並得到了馬爾他騎士團授予的大十字勛章,並被尊為馬爾他騎士團領主。1799年他簽署命令,將馬爾他十字的圖案加入到國徽中。1800年,這個瘋癲的沙皇又設計了一個「節日國徽」。九個盾形紋章,四十三個小型國徽,環繞著中央的雙頭鷹大國徽。整個國徽背景是馬爾他大十字,下方是聖安德烈十字,背景是猩紅色、金黃色的流蘇、白底加黑色圓點的帷幔,上面是三頂俄羅斯帝國皇冠,背景左右還有兩個標准尺寸的雙頭鷹,然後由天使長邁克爾(米哈伊爾)和加布里埃爾手扶這面大紋章。這個瘋狂的紋章方案被設計出來之後不久,他就在聖彼得堡的「工程師棱堡」中,被心懷不滿的貴族們用枕頭悶死了。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一世(可能在幕後策劃了這起事件)簽署命令,取消了這個花里胡哨的國徽。
這個時期的俄國國徽有許多版本。有的頭上有一頂皇冠,有的有三頂皇冠。有的雙頭鷹,鷹爪上不是權仗和寶球,而是閃電和花環。鷹的翅膀形狀也有不同。歐洲大陸的時尚,決定了俄羅斯國徽的風格變化。 尼古拉一世時期,有兩種國徽共同存在:一種是簡單的雙頭鷹—聖喬治紋章圖案(雙頭鷹的樣子是下圖左邊翅膀張開的那個圖案)。還有一種是復雜化的國徽,見下面右圖。俄羅斯歷史上的各王國、公國、地區,還有代表新征服領土的紋章被加了上去:左翼(圖片的右側)從上到下是波蘭王國(今天的波蘭國徽也是這個圖案,紅色天幕下的白鷹)、克里米亞汗國、 芬蘭(紅地上的金色獅子,和今天芬蘭國徽圖案基本相同);右翼是早先被征服的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亞汗國。也有的版本,右翼是古俄羅斯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基輔、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的紋章。胸部的聖喬治盾牌被紅底藍色的聖安德烈十字環繞。
俄羅斯在1855年到1857年進行了紋章改革。神聖羅馬帝國風格的雙頭鷹被普魯士風格的老鷹所取代。大家觀察鷹翅和鷹尾的形狀就可以看出兩者的區別。同時,與西歐類似主題的紋章風格接軌,聖喬治的頭部改為朝左。鷹翅上的紋章發生了變化。左翼從上往下為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亞、喬治亞和芬蘭,右翼為喀山、波蘭、克里米亞和「大公國聯盟(基輔、弗拉基米爾、諾夫哥羅德)」的紋章。1857年,俄羅斯參議院簽署法令,接受這個圖樣作為俄羅斯國徽的圖案,並規定了大國徽、普通國徽和小國徽在不同場合的使用規則。
1882年7月24日,亞歷山大三世沙皇在彼得霍夫簽署了關於帝國國徽的新法令。沙皇保羅一世設計的那個紋章學家的噩夢——所謂「節日國徽」被接受作為俄羅斯帝國的大國徽使用。 但是做了一些改動:馬爾他大十字被取消了。背景的猩紅色、金黃色流蘇也拿走了。左右還有兩個標准尺寸的雙頭鷹也取消了。同時還增加了象徵新近征服的中亞地區各國的紋章。
1883年2月23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簽署命令,恢復舊國徽的使用。但是雙頭鷹頭頂上皇冠的顏色由金色變成銀白色。
1906年,最後一道有關國徽使用規則的法令被簽署。隨著日俄戰爭的失敗、社會矛盾的加劇、改革家斯托雷平的被害、「惡僧」拉斯普廷在宮廷里的得勢,俄羅斯上流社會歌舞昇平的年代結束了。在盛大隆重的羅曼諾夫王朝三百周年慶典(1613—1913)之後,俄羅斯迎來了它的血腥時代。
1917年「二月革命」後,俄羅斯成立臨時共和政府。皇室的雙頭鷹圖案因為凝聚了俄羅斯帝國450年的傳統,不好貿然宣布廢棄。但是,雙頭鷹上所有象徵俄羅斯帝制的皇冠、權仗、寶球、紋章、綬帶、徽記、聖符……,全部被取消了。日耳曼風格的雙頭鷹形狀,也恢復成傳統的拜占廷風格。這個圖案曾經用在臨時政府簽發的俄國護照封面上。甚至十月革命之後,直到1918年7月24日,革命後的紅色俄羅斯還在使用這個圖案。
1918年夏天,布爾什維克們決定和傳統的俄羅斯決裂。教堂和修道院被關閉,皇室和貴族們被全家槍斃,商人和教授們被逮捕,大批珍貴的宗教文物和文獻被焚毀……,甚至有人說,要拆除所有「封建」的俄羅斯時代建造的工廠和鐵路,重新修建新蘇聯的工廠鐵路。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的國徽也不能倖免。
新的國徽完全和歷史、傳統、民族決裂,變成政治性很強的符號。中央是紅色盾牌和鐮刀錘子的圖案,上書RSFSR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的大字,兩旁扶持盾牌的由天使長變成了小麥穗。下面的緞帶上是俄文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1972年,五角紅星——古代是火神伏爾甘的標志——被加了上去。1992年,蘇聯滅亡前夕,就象東德滅亡之前從國旗上取消鐮刀錘子國徽的預兆一樣,俄羅斯國徽上的鐮刀錘子也被「俄羅斯聯邦」的單詞取代。
1990年11月5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政府成立特別委員會,開始著手設計新的國旗和國徽。該委員會決定將俄羅斯歷史上的白藍紅三色旗作為國旗,紅色背景的金色雙頭鷹為新的國徽(這個時期,波羅的海三個加盟共和國已經把社會主義色彩濃厚的國旗國徽換成了1940年之前的老國旗國徽)。1993年,葉利欽總統簽署法令,正式將俄羅斯歷史上的白藍紅三色旗作為國旗,使用紅色背景的金色雙頭鷹為新的國徽。
新國徽保留了許多不平凡的俄羅斯歷史標志。但是它們被賦予了新的政治涵義。彼得大帝加在雙頭鷹頭上的三頂皇冠被保留了下來,作為俄羅斯聯邦整體團結的象徵,權仗和寶球象徵國家的權力,聖喬治屠龍的紋章作為捍衛正義、懲處邪惡、保衛祖國、追求自由的標志。俄羅斯古老而光榮的歷史在這里凝結,並且將在新的一千年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俄羅斯是文化意義上的羅馬帝國傳承。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的龍怎麼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