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國家為什麼抵制俄羅斯
因為無論從種族 文化 宗教各方面來看 俄羅斯都和西歐各國有著很大的差別 所以一直不被認為是歐洲人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來自英國 英國地處歐洲大陸之外 所以對於英國來說 他如果想干涉歐洲大陸事務 就絕不能允許出現一個能夠一統歐洲的強國 這是英國百年來不變的國策 所以當年英國拚死也要打垮拿破崙 後來與德國的戰爭更是不遺餘力 之後更是百般阻撓歐盟的成立 作為歐洲最有潛力成為霸主的國家 倘若俄羅斯一旦與歐盟合作 那麼英國將徹底喪失在歐洲大陸的主導權 當然這和美國的利益也是一致的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 法國不斷向俄羅斯示好 英國卻是鐵了心的反對俄羅斯
Ⅱ 俄羅斯當年做了什麼舉動,為何會讓歐洲國家聞風喪膽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被稱為戰斗民族,他們的戰鬥力一直非常強,而且俄羅斯的國土面積非常大,跨越到歐洲和亞洲兩個大洲,當初,俄羅斯曾經組建了一隻由女性組成的軍隊,並且,這只女性軍隊被稱為敢死隊,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她們不怕死戰鬥力爆表非常強悍,甚至當初二戰期間打的那些歐洲國家聞風喪膽。
當初,俄羅斯組建這支女子部隊,也考慮到這方面的因素,但是憑借著俄羅斯女兵的彪悍,不僅征服了俄羅斯軍隊,甚至征服了整個歐洲,作戰期間,俄羅斯軍隊悍不懼死,每次戰役,這只女子敢死隊都沖在最前面,受到整支軍隊的尊敬。當然,作為他的敵人,整個歐洲就沒有這么好運了,甚至歐洲的許多國家都被打出了陰影,一聽到這只女子軍隊就聞風喪膽,不戰而逃。
Ⅲ 歐洲為什麼驅逐俄羅斯
一直以來俄羅斯間諜在歐洲都是比較活躍的一群人,早些時候因為間諜的活動致使克里米亞脫離了烏克蘭,但當時並不涉及歐盟和北約的核心成員國,所以並未掀起太大的波瀾,但是這一次把英國的間諜給毒了,表明俄羅斯間諜部門已經開始伸進歐盟內部了,而且還是傳統的歐洲強國英國,搞得一眾小國家人人自危。
Ⅳ 歷史上俄羅斯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西方世界所不容呢
俄羅斯是一個軍事大國,作為我國的鄰國,俄羅斯近年來和我國的關系非常的友好,在我國的留學生中也有不少是俄羅斯人,並且我國的一些年輕人也比較喜歡俄國“膚白長腿”的美女。
甚至還開始侵略其他國家,而它侵略的並不是別人,而正是處於歐洲中心地帶的西方國家,當時的西歐國家普遍認為俄羅斯只是一個僅僅知道武力、並且落後的粗魯民族。
而在俄羅斯帝國成立之後,這個國家不僅沒有收斂,而且變本加厲,更加的喜歡侵略,所以雖然膚色相同,但是這些西方國家一直都不喜歡這個蠻橫的國家。
從莫斯科公國到俄羅斯帝國,再到今天的俄羅斯聯邦,這個國家遭受到了所有國家的厭惡,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它喜歡發動戰爭,喜歡侵略,導致 一直臭名遠揚。
Ⅳ 為何當初俄羅斯會被美國除名G7峰會
我覺得就是俄羅斯還有美國這兩個國家本來就是有一些敵對的關系,然後就是美國借這個機會將俄羅斯提出G7峰會,還有就是俄羅斯自己也不想在這個G7峰會待下去了。
或者說還有什麼具體的原因,就是在2014年的時候,因為當時的烏克蘭危機,俄羅斯支持了烏克蘭的反動勢力,借這個事情,就將俄羅斯開除G7峰會,然後俄羅斯自己也不去參加了。
最後就是告訴世界任何國家,採取類似行為會得到的必然結果。美國號稱世界警察,以維護世界和平作為它的責任。
Ⅵ 歐洲杯為什麼俄羅斯會被出局了
本屆的新規則完整規則如下:
1.比較這幾支球隊在相互間比賽中獲得的總積分
2.比較這幾支球隊在相互間比賽中的凈勝球數
3.比較這幾支球隊在相互間比賽中的進球數(如果兩支以上球隊積分相同)
4.小組賽凈勝球數
5.小組賽進球數
6.在歐足聯國家隊排名系統中排名靠前者列前,歐足聯排名系統將統計2008年歐錦賽預選賽和決賽階段、2010年世界盃預選賽和決賽階段、2012年歐錦賽預選賽各隊的表現。
由於俄羅斯與希臘積分一樣 要看他們之間的勝負關系 因為俄羅斯輸給了同等級分的希臘 所以出局了
Ⅶ 俄羅斯被踢出歐洲,俄羅斯不再屬於歐洲國家,地緣上應該屬於亞洲
它歐盟踢不踢俄羅斯,俄羅斯主要中心地帶還是在歐洲范圍內,俄羅斯的主體文化也是相對東歐流派,這不是它歐盟踢不踢能改變的。相比較而言亞洲文化並沒有明顯特徵,亞洲相當只存在一個中國文明和一些東南亞國家文明,並沒有太多明顯特徵,俄羅斯加入亞洲也基本沒有什麼能改變。別說韓、日。這兩個國家早就不屬於亞洲文化范疇,其就是西方價值體系,已完全不算亞洲文明了。
Ⅷ 十月革命後的俄羅斯怎麼被歐洲排斥
●在俄羅斯的社會發展進程中,「西化」成為歷史長河的主流。可以說,「西化」是俄羅斯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俄羅斯一直在追求與西歐的融合」
●與俄羅斯「融入西方」的迫切心情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西方並未把俄羅斯視為自己的同宗兄弟。從古至今,西方人始終對俄羅斯抱有一種深深的歧視
●在蔑視俄羅斯文明的同時,西方又對俄羅斯「坐大」懷有強烈的恐懼。這種復雜的情感導致了西方對俄羅斯政策的搖擺不定,西方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刻想把俄羅斯作為「小兄弟」納入自己的體系,但更多的則是對俄羅斯的排斥與遏制
7月18日,《環球時報》刊登了鄭羽先生的文章《俄羅斯能融入西方嗎》,文章從俄羅斯國際角色的自我定位和國家安全基本理念的角度論證了俄羅斯不會徹底融入西方的觀點。筆者十分贊同鄭羽先生的意見,但同時認為,與現實的戰略因素相比,傳統的歷史文化因素在更深的層面和更長的歷史時段上制約著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互動,盡管融入西方是俄羅斯長期的歷史追求,但斯拉夫文明的特性以及西方文明對斯拉夫文明的「歧視」,決定了俄羅斯不可能徹底融入西方。
融入西方:俄羅斯長期的歷史追求
從出現國家的那一天起,俄羅斯大致經過了基輔羅斯、韃靼人統治下的羅斯、莫斯科公國、沙皇俄國、蘇維埃俄國和當代俄羅斯六個歷史階段。其間,俄羅斯經歷了五次主要的社會文化轉型:接受拜占庭文化、韃靼文化的楔入、彼得大帝向西方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以及當代俄羅斯對社會文化取向的再定位。可以說,「西化」是俄羅斯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俄羅斯一直在追求與西歐的融合」。
俄羅斯19世紀的哲學家、西歐派的代表人物恰達耶夫曾說,「我們從來不曾屬於東方。東方有東方的歷史,其歷史與我們的歷史毫無共同之處」。他甚至坦言:「俄羅斯會因與西方相像而感到幸福,會因西方遷就地同意將我們納入其行列而感到驕傲。」對西方的強烈嚮往使西歐派對本土文化持一種″虛無主義″的態度,強調俄羅斯只有放棄東正教信仰,吸收基督教的精神,沿著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前進,才能實現社會進步。
在俄羅斯的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同程度的「西化」成為歷史長河的主流。古羅斯在與拜占庭的交往中受益匪淺。基輔羅斯經「羅斯受洗」而皈依東正教,從而間接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在擺脫蒙古人的統治後,俄羅斯在彼得大帝的推動下「西化」強國。19世紀初,亞歷山大一世在軍事上戰勝了拿破崙,而後者卻成為思想和制度上的贏家。20世紀末,推崇「全人類的價值高於一切」的戈爾巴喬夫再次表現出了對西方的渴望,葉利欽則一度把俄國政治思想中從未完全成功的「西方化」推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普京上台後,也多次強調斯拉夫文明與歐洲文明同根同源,表示融入西方是俄羅斯的歷史選擇。普京的助手亞斯特任布斯甚至宣稱,「俄羅斯哲學界和政治界理解的歐亞主義,沒有給俄羅斯帶來任何好處。只有選擇歐洲道路,俄羅斯才能盡快進入正常生活國家和社會的圈子。」
歐洲對俄羅斯:文明的歧視
與俄羅斯「融入西方」的迫切心情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西方並未把俄羅斯視為自己的同宗兄弟。從古至今,西方人始終對俄羅斯抱有一種深深的歧視。
對不同文明的態度首先取決於對不同文明的界定。西方人認為:「歐洲的個性是在中世紀時以基督教的形式確定的……東歐的宗教後來是由拜占庭而不是羅馬傳過去的,從此,西歐與東歐的發展方向就不同了。」塞繆爾·亨廷頓把歐洲文明的界線限定在「基督教的范圍結束、伊斯蘭教和東正教的范圍開始的地方」,不僅將其視為「歐洲文化的邊界」,還視為「冷戰後歐洲和西方政治經濟的邊界」。
西方人認為俄羅斯文明與歐洲文明有著明顯差異。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其《全球通史:1500年以後的世界》中談道,「俄國位於歐洲的邊緣,由歐洲和亞洲之間的一大塊緩沖地帶構成。由於這一位置的緣故,俄羅斯人的歷史經歷完全不同於其他歐洲人,他們所發展起來的文化也相應地不同。」亨廷頓強調,俄羅斯沒有或很少經歷過那些界定西方文明的歷史現象,「西方文明八個特徵之中的七個———宗教、語言、政教分離、法治、社會多元化、代議制機構、個人主義—幾乎完全與俄羅斯的經歷無緣」,「俄羅斯文明是基輔和莫斯科的本土根源、拜占庭的強大影響和蒙古長期統治的產物,這些影響造成一種社會和文化,它們與西歐社會和文化幾乎沒有共同之處。」
由於「在20世紀之前,歐洲對俄國的影響比俄國對歐洲的影響大得多」,因而西方人在俄羅斯人面前有了一種天生的優越感,就連俄羅斯的「西化」改革在西方人眼中也是一個醜陋的「怪胎」。在西方人看來,彼得的改革一方面在俄國開創了現代化和西方化,但另一方面又鞏固了專制體制、強化了俄羅斯的「亞洲特性」。西方還認為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二世,乃至蘇聯領導人都遵循著彼得的模式,在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使俄國西方化和現代化的同時加強獨裁權力。《歐洲的沒落》一書的作者霍洛勃恩·哈傑甚至稱「西方與俄國的文化差異並沒有因『俄國的西化』而消除。」
冷戰後俄羅斯所推行的西化政策也沒有贏得西方的信任。撒切爾夫人在剛剛出版的新著《國家戰略:應對變化中的世界》中強調,「盡管許多年後俄可能最終成為一個穩定、繁榮、自由和民主的國家,但它由地理、種族、文化、宗教等因素所決定的,既屬歐洲又屬亞洲、既屬東方也屬西方的特性不會改變,俄羅斯決不可能完全成為西方國家。」
歐洲「恐俄症」與遏制俄羅斯
西方人對俄國的歧視並沒有阻礙俄羅斯登上歐洲,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並且驚人地迅速取得顯著地位。這使西方人對俄國的認識更增添了復雜因素:在蔑視俄羅斯文明的同時,他們又對俄羅斯「做大」懷有強烈的恐懼。這種復雜的情感導致了西方對俄羅斯政策的搖擺不定,西方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刻想把俄羅斯作為「小兄弟」納入自己的體系,但更多的則是對俄羅斯的排斥與遏制。
在西方人眼裡,對俄羅斯崛起的擔心與恐懼首先表現在對俄羅斯擴張野心的誇大,似乎俄羅斯是歐洲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這種恐懼導致了西方人對俄羅斯歷史的誤讀、對俄羅斯對外政策的先入之見。一些西方人甚至說,「我們只能把俄國人的過去看作是一條色彩深重、血污斑斑、亂七八糟的掛毯,在它的圖案中,成功與失利、勝利與慘敗、佔領者的盛日與流血割地的痛楚,錯雜地交織在一起……這些事實使俄國人不會相信世界的政治秩序在本質上是大慈大悲的,而是認為沖突是家常便飯,秩序是不穩定的」。
西方對斯拉夫文明的歧視和對俄羅斯崛起的恐懼決定了他們遏制俄羅斯的必然政策。用基辛格的話講,「俄羅斯是一支龐大可怕的力量———神聖而深具侵略野心,令人生畏,必須以合作或對抗來加以遏制」。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英國聯合其他西方強國,竭力限制俄羅斯勢力的膨脹。1871年法國革命後,亞歷山大二世取得了1877—1878年對土耳其戰爭的勝利,但是《聖斯特法諾條約》所取得的戰果再次遭到西方列強外交家的巧取豪奪。一戰結束之後,西歐經歷了一個短暫的和平時期,但俄羅斯(蘇聯)卻並未得到應有的喘息,外國軍隊的干涉、在外國鼓動下的少數民族獨立使蘇聯始終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二戰前,納粹德國在歐洲勢力的膨脹不僅沒有引起英法等國的警醒,反而使後者得意於終於可以借他人之手削弱俄羅斯於無形,因而無論是慕尼黑陰謀,還是拖延建立中歐集體安全體系,都成為西方「禍水東引」的組成部分。二戰後,西方對蘇聯的恐懼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喬治·凱南強調「不能靠零零星星的舉措而只能靠睿智的長期政策對蘇聯予以有效反擊」。於是,就有了丘吉爾的「富爾敦演說」,有了「艾森豪威爾主義」,有了冷戰的爆發。
直到今天,西方也沒有放鬆對俄羅斯的擔憂,基辛格建議美國要警惕俄羅斯這一「式微中的帝國企圖在周邊鄰國重振權勢雄風」的野心。布熱津斯基宣揚應促進一個「民族和民主的俄羅斯」的出現,以消除其對西方的「威脅」。而其必要條件是:第一,俄要「明確、公開地拋棄俄帝國的過去,也就是接受在前蘇聯范圍內已形成氣候的地緣政治多元性」;第二,俄要「對擴大的歐洲與美國政治和安全關系不表示異議」,無權把「想加入跨大西洋共同體的歐洲民主國家排斥在外」。
冷戰結束以來,西方並沒有放棄遏制俄羅斯的政策。無論如何粉飾,北約東擴的重要目標就是防範俄羅斯的崛起。就是在進入所謂「後冷戰時代」的今天,俄羅斯也沒有完全獲得西方的信任。與支持俄羅斯的經濟復興相比,西方更關心的是拔除俄羅斯的「利齒」,在今年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西方不惜大慷其慨,拿出200億美元要俄銷毀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
總之,盡管「融入西方」是俄羅斯主觀上強烈嚮往的歷史夙願,但俄羅斯文明的特質和西方對俄羅斯文明的歧視只能使俄羅斯處於一種「東西兩難」的尷尬境地,「在俄羅斯精神中,東方與西方兩種因素永遠在相互角力」。▲
Ⅸ 七國把俄羅斯踢出G8 俄外長:沒什麼了不起
當年蘇聯的精英搞垮蘇聯,著實讓美國主子高興了一陣子,少了一個要命的 敵人,誰能不高興呢?
問題是,以葉利欽為首的「民主派」相信,自己民主了,價值也普世了,西方國家該接受它了,它終於有機會融入歐洲,與美英法德握手言歡。
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回事,加然蘇聯解體了,但是俄羅斯仍然是個大塊頭,它的面積比整個歐洲都要大,它雖然把威脅歐洲的鋼 鐵洪流銷毀了,但是它仍然有強大的軍事能力,如果它加入北約或歐盟,它就有可能搶老大的位子,所以西方對它的敵視態度依然如舊,俄羅斯被西方國家狠狠地涮了一把,所以它們恨葉利欽,對西方更加仇恨,這導致普京大帝在俄羅斯人氣很高。普京大帝其實也沒有作什麼,它只需對西方放狠話就可以贏得人心。
當年俄羅斯雖然參加了G8,在其中仍然受排擠、受孤立,這種表面風光、內里痛苦的日子也不是那麼好受的,所以當西方把俄踢出G8,俄並沒有什麼受挫感,反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解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