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國家各地區房屋的特點
中國各地住房特點:
東北--牆壁厚、窗戶較小、門小、屋頂坡度較緩--冬季嚴寒且時間長
黃土高原--窯洞--結實耐用,冬暖夏涼、且就地取材,方便
大西北--多平房--氣候乾旱,降水少,不用蓋屋檐遮雨
南方--屋頂坡度較陡--雨季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陡坡屋頂便於雨水下泄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
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游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利用那裡又深又厚、立體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石窯和磚窯是先用石塊或磚砌成拱形洞,然後在上面蓋上厚厚的黃土,又堅固又美觀。由於建造窯洞不需要鋼材、水泥,所以造價比較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窯洞的建造不斷改進,黃土高原上冬暖夏涼的窯洞越來越舒適美觀了。
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著許多古代的民居。這些古民宅大都用磚木作建築材料,周圍建有高大的圍牆。圍牆內的房屋,一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兩層小樓。比較大的住宅有兩個、三個或更多個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後種植著花草盆景,各處的樑柱和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座座小樓,深深庭院,就像一個個藝術的世界。建築學家們都稱贊那裡是「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
客家土樓
土樓是廣東、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游地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人。為了防範騷擾,保護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創造了這種龐大的民居——土樓。一座土樓里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卧室;第二圈兩層,有30到50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能容下幾百人進行公共活動。土樓里還有水井、浴室、廁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樓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國建築大師的稱贊。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裝,有利於放牧時搬遷流動。
土家族吊角樓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土家族土家族,全國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人。其中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2. 俄羅斯怎樣解決居民住房問題的
和中國情況差不多,但是對弱勢群體的幫助更大一些,比如孤兒國家給免費的住房,轉業軍人士官以上給住房。公房的租金很低,一般是筒子樓。在大城市居民更喜歡獨門獨院的傳統民居。都是私房。現在的商品房價格很貴,一般居民無法承受。只有大款才可以,在俄羅斯很少有人炒房的。
3. 俄羅斯族建築有何特點
由於各地的氣候及傳統文化不同,由此在中國可以看到許多修建方式不同的民居。而木刻楞是典型的俄羅斯族民居,它具有冬暖夏涼,結實耐用等優點,它也結合了俄羅斯的文化及漢族文化所創造出來的。木刻楞的建築方法,主要是用木頭和手斧刻出來的,有楞有角,非常規范和整齊,所以人們就叫它木刻楞房。修建木刻楞房的第一步是要打地基,地基都是石頭的,而且要灌上水泥,比較結實。第二步就是蓋,把粗一點的木頭放在最低層。一層一層地疊壘,第二層壓第一層。修建木刻楞房一般情況下不用鐵釘,通常都用木楔,先把木頭鑽個窟窿,再用木楔加固。
4. 中國人到俄羅斯,看看俄羅斯農村房子什麼樣,有你
中國人是覺得大床是比較舒服的,但對於俄羅斯人來說就是,沒有這種大床的概念,因為小床是比較有安全感。
5. 為什麼說中國房價跟俄羅斯沒有可比性
知道什麼叫壟斷嗎,一些組織做過一個調查,即便把全國的人全部住進北京,也占不了北京全市面積的百分之6(數據細節有出入),對於一個市場來說,想要降價,只需要增加供應,緩解供求關系,自然就會降溫,現在土地被壟斷,開發商根本就拿不到地,每年就那麼幾塊,自然也就不肯能把房價降下來
但物極必反重來都是一個鐵律,這種不尊重市場經濟的玩法,遲早也會玩現,晚幾天罷了
6. 俄羅斯的住房是政府分配還是自由買賣
盡管俄羅斯的領土面積比冥王星還要大,但目前俄羅斯家庭的單元住房每套平均建築面積僅為52平方米。1959年7月24日,美國副總統尼克松訪問蘇聯,並在莫斯科索科爾尼基公園為美國國家展覽會揭幕,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與尼克松展開了著名的「廚房辯論」,赫魯曉夫宣揚蘇聯住房改革的成功,自豪地說蘇聯人不花錢就可以住進實用的房屋。這樣的底氣,來源於一種標准化住房革命——赫魯曉夫樓。
赫魯曉夫樓曾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城市發展項目。面對二戰後城市規模爆炸式擴張、人口迅速增長、住房嚴重短缺的現象,1954年,蘇聯政府在五年計劃中提出:「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低的成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以確保1980年每戶家庭都能在屬於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產主義的到來。「
赫魯曉夫命令建築師開發一種可迅速復制的建築模板,使其成為全世界的典範。與標榜古典主義的斯大林時代建築有別,赫魯曉夫樓統一規劃為5層,這樣就免去了裝電梯的費用,且沒有任何不必要的裝飾。
整個樓房簡單便宜,可以大規模工廠化的批量生產,生產和建設速度快。在實際操作中,15天就能蓋一棟樓,房屋外觀很簡單,不允許有任何雕琢的花紋裝飾。
在這位領導人「我們不反對美麗,我們反對浪費」的指示下,樓體採用預制板結構,不設垃圾通道,並嚴格控制廚房、衛生間、門廳和過道的面積。由於施工只需短短數周,類似的建築很快在蘇聯遍地開花。
1958年,首個實驗住宅區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村開工。該項目採用住宅設計競賽的優勝方案,3種主力戶型分別為30平方米的一居室、44平方米的兩居室,以及60平方米的三居室,成為此後在蘇聯廣泛應用的樣板式住宅。
作為蘇聯時代的獨特風景,赫魯曉夫樓一度化解了嚴重的住房危機。到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時,近1/4(約5400萬)的蘇聯人住進了新居。1961年,蘇聯的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達到1.27億。
半個世紀前,幾乎全世界都為蘇聯的大規模計劃經濟量產「新生活」而驚嘆。1967年,一位美國國家標准局官員對《芝加哥論壇報》表示,「蘇聯人想發明世界上唯一的大規模廉價住宅建設模式,他們所做的一切讓人吃驚。」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類似的建築在俄羅斯各地頗為常見。這些用混凝土預制板搭建的長方體不帶任何裝飾,秩序井然地矗立在裸露的黑土地上,遠遠望去,活像一堆堆排列整齊的火柴盒。
赫魯曉夫時期建造了大量標准住宅樓,全國各地都非常相似。以至於有一部蘇聯電影就是這個主題,男主人出差到另一個城市,居然有跟自己家一模一樣房子,只差個老婆了。蘇聯電影《命運的捉弄》中,批量生產的住宅樓成為男女主人公相識的契機——醉酒的男主角住在莫斯科的一棟赫魯曉夫樓里,在新年夜誤打誤撞地登上了去列寧格勒的飛機,然後在陌生的城市用自家鑰匙打開了女主角的房門,開啟了一段情緣。
赫魯曉夫樓在設計之初盡可能地滿足居民對舒適性的要求。今天看來,這種「舒適」相當有限——廚房為6平方米,衛生間被壓縮到4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僅5平方米。不過,赫魯曉夫對此十分滿意,稱「只要容得下我,其他人都不會有問題」。
雖然空間局促,但居民甘之如飴。人們發明了折疊沙發、可以拉出書桌的櫃子、可以拉出餐桌的碗櫃、藏在窗檯下的冷藏櫃等,桌下、床下和一切能利用的角落都被用來儲物。
其實傳說中的蘇聯式新生活,即「共產主義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是騙人的。老百姓住房緊張充斥著整個蘇聯時期,從斯大林時代到赫魯曉夫當政,再到勃列日涅夫。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這就是赫魯曉夫式的典型布局,內部空間很小,按照設計滿足一般人日常生活就可以了。當初的每一平方厘米的建築面積都經過了詳細的數學模型計算和人體工程學設計,包括人體在廚房、廁所和浴室的活動范圍,最後得出結論,以最節約的面積來滿足居住要求。但是實際生活經常是不夠用的。
上圖為赫魯曉夫樓的一居室平面圖,廚房5.3平方,門廳過道3.1平方,廁所2.7平方,卧室12.4平方,總面積23.5平方米,可滿足一個三口之家的勉強居住。當然也有大的,一般5口人住在50平方的房子。
蘇聯早期的公寓樓都是混居筒子樓,公用的廚房,因為爭搶做飯的優先權,主婦們經常吵架,而男士們則把廚房作為聊天的公共空間,以至於大多數政治笑話都是公共廚房裡流傳出來的。筒子樓的衛生間也是公用的,卻配備著坐便抽水馬桶,但是沒有馬桶墊圈,需要各家自備,上廁所的時候,住戶拎著自己的馬桶墊圈去......
赫魯曉夫認為斯大林時代的房子過於奢侈,設計師浪費國家和人民的錢,設計出普通老百姓根本不需要的花瓶式建築,誰會去欣賞你家樓道漂不漂亮,屋檐的雕刻美不美?
隔音很差,設計年限最多50年,那個時候認為大家再過幾十年就能實現社會主義,到時候肯定再換房子,雖然實際上發現可能不止50年的使用,至今俄羅斯很多家庭依然在居住,部分房子已經成危房。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開始建設稍微好一點的房子,這實際上也是赫魯曉夫樓的改良版,比較舒適一些,如果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也可以買來居住,主要在80年代建造。樓層多為十幾層,有電梯,房間面積比較大。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目前俄羅斯全國都在進行老式住房的改造。根據即將實施的計劃,莫斯科將投入3.5萬億盧布,在20年裡拆除8000棟蘇聯時代的舊房,包括1000棟赫魯曉夫樓,160萬名居民將搬遷。
俄羅斯的還保留有大量的革命前樓房(俄語:дореволюционные дома),是指1917年之前建造的房子,在聖彼得堡甚至能買到1755年的房子,而且銀行還可以還房貸。這些房子的質量非常好,最大的優點是結實。
斯大林式建築的等級區別比較大,蘇聯幹部和知識分子住的房子較好一些。如果按年代劃分,5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斯大林式建築質量最佳,外觀也是精雕細琢。50年代後期的斯大林建築最難看,比較簡單,因為這時正好是赫魯曉夫上台,強調節儉,很多斯大林建築在建設中途就決定減少裝飾。
斯大林式建築的建造時間從上個世紀30年代一直延續到50年代中後期。
斯大林建築內外部裝飾都很漂亮,內部設施應有盡有,保存較好的建築即便在21世紀也是優良的住所。房間內天花板至少在3.5米以上
直至目前,俄羅斯人的住房也並不想傳說中的寬敞大氣。據統計,俄羅斯77%的居民居住單元房,居住獨棟住房的只有23%。俄羅斯公寓式住宅的單元房建築面積普遍都非常小,卧室面積也相當小,俄羅斯家庭的每套單元房平均建築面積僅為52平方米,其中一居室平均面積33平方米,兩居室平均面積47平方米,三居室平均面積63平方米,四居室平均面積100平方米。俄國人的住房以兩居室為主,在現存的各類住房中,一居室佔23%,兩居室佔40%,三居室佔29%,四居室以上佔7.7%。
不過,在俄羅斯計算房子的面積,不是建築面積,而是實際使用面積。俄羅斯住房的公攤面積也小得多,基本上只計算從你家門口到電梯門口這一段的公攤面積。在俄羅斯,不管是新房子還是舊房子,小區環境很好,大樹參天,綠草茵茵。
上圖為俄羅斯目前的普通樓盤,建造於2016年,黃色為一居室,面積小於40平方。綠色為2居室米,面積小於60平方米。藍色為3居室,面積小於80平方米。在俄羅斯,面積超過150平方米的公寓就算是土豪級別了。
俄羅斯的免費住房也是以訛傳訛,事實是這樣的:蘇聯解體後,葉利欽頒布了《俄羅斯聯邦住房私有化法》、《保障每家庭單元房或獨棟房》和《住房公用事業改革》三項法令,規定已有的公房應按照人均18平方米無償轉給個人成為私產,超出部分由居民掏錢補足。此後衛國戰爭家庭、低保殘障仍可申請無償分房,但需等待100年,普京上台後才好轉。目前俄羅斯居民的住房私有率大約是70%,另有三成是國有住房,分配給符合條件的居民租賃居住,例如武裝部隊的軍官,政府官員、衛國戰爭老戰士等等。
蘇聯剛解體時的1991年,俄羅斯的人均住房面積是16.8平方米,到了2013年,俄羅斯的人均住房面積增長至22平方米,而中國這一年的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
7. 俄羅斯傳統民居特點
俄羅斯族傳統住宅多為磚木結構、高大寬敞的平房,也有單一木材結構的房屋。
鐵皮屋頂大多塗上彩色油漆,向四周延伸形成廊檐。屋頂上開有天窗,可調節室內溫度和空氣流通。屋內分為客廳、居室、廚房等,多砌有取暖的火牆。室內鋪有地毯,陳設有沙發、桌椅、書架、衣櫥等。
農村的俄羅斯族民居,房屋四周砌有院牆,庭院內栽植有各種花木,後院建有畜圈、地窖和庫房。有的村居自然環境優美,如俄羅斯族居住較多的塔城市二工鎮喀浪古爾村,彎彎的小河從村中流過,一幢幢房屋和庭院被樹林掩蔽著,顯出一派宜人的田園風光。
在額爾古納河流域林區一帶的俄羅斯族,有的還居住傳統的俄羅斯「木刻楞」房屋,既保留了俄式的建築風格,又加上新的設計。
俄羅斯族主食是小麥麵包,多為烘烤時中間裂開的長形大麵包,稱為「列巴」,進食時將其切成片狀,上塗果醬或奶油。副食有各種蔬菜、魚、肉、奶製品等。節日食品有餡餅、大圓麵包、密糖飯和紅甜菜湯、酸牛奶及各種做法的魚。
俄羅斯族男子喜歡喝伏特加(白酒)和自製的啤瓦(啤酒),還有自製的各種類似啤酒的「格瓦斯」飲料。由於與其他民族的長期交往,抓飯、牛奶米飯、牛奶面條、饢、包子、餃子等也成了俄羅斯族的家常飯。許多俄羅斯族習慣用碗筷。家庭主婦多善於烤制各種香甜可口的麵包和餅干。
8. 俄羅斯和美國的公寓有什麼不同
我是俄羅斯的一名學生,我住在這里的公寓里。我還去過我哥哥在美國的家。我也住在那裡的公寓里。
我將與你分享這兩個公寓的圖片,並區分它們,以便我能正確地證明我的觀點。
對於那些看美劇或俄劇的人,我想告訴他們,這部劇大部分都是在片場拍攝的,而不是在真正的公寓里。
這個系列並不完全適用於公寓。以下是我想告訴你們的幾點。
太空——俄羅斯人通常住在寬敞的公寓里。比如,俄羅斯的公寓有衣帽間,或者至少在你一進入公寓就有一個衣帽架。然後他們有大廳和卧室。
4. 廚房和大廳——這取決於建築的類型或業主希望他們的公寓是什麼樣的。俄羅斯的一些公寓和美國的一樣,都有單獨的大廳和單獨的廚房,或者有些公寓不把它們分開。
總結我的答案,我認為美國和俄羅斯的公寓沒有太大的區別。
第一間和第二間是美式公寓:如你所見,大廳和廚房並沒有分開。而且廁所和浴室並沒有分開。
9. 俄羅斯都有哪些福利要真實的回答
1,全民公費醫療。僅僅是俄羅斯的社會福利,就令人驚訝。在中國,享有公費醫療的,僅僅是政府公務員或少數國營企事業單位職工。即便在部分發達國家,全民保健也還是奮斗中的目標。然而,在俄羅斯,民眾卻人人享有免費醫療,不管工人、農民、還是無業者,只要是俄羅斯公民,就一律享有公費醫療。
2,免費教育。即便是在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俄羅斯也沒有停止實施義務教育制度,正所謂「再窮不能窮教育」。在俄羅斯,孩子上學,一律免費,連教科書,都由學校無償提供。非但如此,所有學校,每天都免費向學生供應一頓豐盛的早餐或午餐。
3,全民公費醫療。僅僅是俄羅斯的社會福利,就令人驚訝。俄羅斯人還享受許多令中國人羨慕的福利。比如,居民住房不收費,即便開始了住房改革,即把公有住宅轉給私人,政府仍然規定,人均18平方米以下的部分無償轉給個人,18平方米以上部分也只收很少的錢。
4、又比如,自來水、熱水(每天24小時供應)、供暖,從來不收費,索性連水表都省了,以致於俄羅斯公民根本不知「水表」為何物。僅對天然氣和電,有極低收費,然而,這種收費,對居民來說,根本就算不上開支。綜合全部社會福利,包括對住宅和物業管理的補貼,2003年,俄羅斯社會福利政策耗資2.8萬億盧布,相當於政府全部預算的68%。
10. 請問,為什麼俄羅斯的公寓樓和中國的公寓樓這么像
這和中國的歷史的關系,建國初期,我國接受蘇聯的一系列的援助,我國有大量的項目有蘇聯的專家參與建設,其中也包括中國的樓房。這就是中國和俄羅期公寓樓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