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貨幣政策是怎樣的。
原本蘇聯的經濟、軍事是一體化的,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以及葉利欽時代採取的親美策略,俄羅斯
在經紀上,俄羅斯主要是石油、天然氣和重工業為基礎,輕工業發展不足。當時糧食和石油、天然氣的價格還很低廉,自然俄羅斯進出口比自然是不盡如人意的,所以在當時看來俄羅斯已經不再具備和美國對抗的實力。
但是隨著普京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及在加強民族凝聚力和軍隊建設、經濟建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加之前兩年在石油貿易中儲備了不菲的外匯,所以在金融危機前,俄羅斯敢於和美國對抗。
來自網路知道「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什麼那麼虛弱」
『貳』 俄羅斯有哪些名人
1、普希金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 -1837年1月29日),是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
2、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3、屠格涅夫
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詩人和劇作家,1818年11月9日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俄國編劇,主要作品《鄉間一月》、《屏息閉眼》、《惡意的誘惑》。
4、契訶夫
是俄國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和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契訶夫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說緊湊精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其劇作對20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堅持現實主義傳統,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真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的狀況。
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徵是對丑惡現象的嘲笑與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並且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的丑惡現象。他被認為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5、奧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1936年12月22日),前蘇聯作家,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11歲開始工作,1919年加入共青團,參加蘇聯國內戰爭。
1920年秋天在戰斗中負重傷,23歲時全身癱瘓,24歲時雙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的毅力驚人,他口述由妻子整理在1933年寫成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叄』 俄羅斯人口2020總人數是多少
截止2021年1月,俄羅斯的人口是14623 萬。
俄羅斯共有民族194個,其中俄羅斯族佔77.7%。俄是世界上人口減少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人口普查初步結果顯示,2002年至2010年俄人口下降至1.429億,與2002年的1.452億相比減少230萬人,降幅近1.6%。
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俄人口形勢持續惡化,從1993年的1.486億減少到1996年等1.425億人,每年在以減少70萬人的速度在減少,到2030年俄人口將降至1.39億。
(3)俄羅斯有多少人讀資本論擴展閱讀:
俄羅斯的區域位置
位於30°~180°E,50°~80°N,地跨歐亞兩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大陸的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
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的黑龍江省、蒙古和朝鮮。海岸線長37653公里。
同時,俄還與日本、加拿大、格陵蘭、冰島、瑞典和美國隔海相望。
『肆』 中國,韓國,俄羅斯,日本,以色列每年每人讀書的數量是多少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又稱世界圖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應該算是全世界讀書人的節日。今年是第十七個世界讀書日,與往年不同的是,節日前夕的4月19日,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項目在北京公布調查結果,其相關數據值得我們這個沒有讀書節的國家的讀書人的關注。
調查顯示,2011年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3.9%,較上年增加了1.6個百分點,連續第四年增長;2011年國民人均閱讀圖書為4.35本,較之2010年國民人均閱讀圖書4.25本增加0.10本,也就是說,2011年我國國民閱讀率和閱讀量均有增長,這是令人欣喜的數字統計。調查還表明,傳統紙質圖書的閱讀率和閱讀量雙雙上升,雖然幅度不是很大,但至少說明,傳統閱讀方式仍占重要地位。
另外一組調查數據則令人憂慮:2011年我國國民對個人閱讀數量評價中,只有1.2%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7.6%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比較多,50.7%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另有40.5%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一般。對於個人總體閱讀情況,有21.2%的國民表示滿意(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有20.9%的國民表示不滿意(比較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另有57.9%的國民表示一般。
兩組調查數據讓人憂喜交加,但還是憂大於喜,這里且不談閱讀質量,僅國民人均閱讀圖書為4.35本的閱讀量就很難讓人高興起來,不妨與周邊國家以及法國、以色列國民年閱讀量的數據做一對比:日本40本、韓國11本、法國20本、以色列60本。還有來自聯合國對世界500強企業家讀書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的數據:日本企業家一年讀書50本,中國企業家一年讀書0.5本,相差100倍。再就是來自網上的一項相關國家每年人均購書量的數據:以色列64本、俄羅斯55本、美國50本,而中國平均每人每年購書不足5本。
近年來,關於如何提高閱讀率和閱讀量不僅是專家學者的經常性話題,也為普通民眾廣為關注,更有無數網民書友熱議。其中,多多開展讀書活動包括設立國家讀書節等已成共識。這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我國國民對舉辦閱讀活動的呼聲較高,有62.6%的國民認為有關部門應當舉辦讀書活動或讀書節。筆者以為,鑒於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統計數據,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對民間有關設立國家讀書節的呼聲與建議給予更多重視。
『伍』 俄羅斯人口2021總人口數是多少億
截止到2022年3月23日,2021年俄羅斯人口還沒有官方統計,無法得知,以2019年為例,截至10月1日,俄羅斯常駐人口1.467億人。
新出生嬰兒1250人,與2018年同期相比減少了102.3人。俄羅斯95以上地區出生率都下降,這一人口狀況的原因可追溯到上世界90年代,當時俄羅斯經歷了人口危機和出生率急劇下降,導致全國20歲到25歲的育齡婦女人數減少。
相關情況
政府為提高出生率所採取的措施是不夠的,我們將努力改善這些措施,確保人口穩定增加是俄羅斯政府到2024年的重要任務之一。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表示,這是俄羅斯連續第三年出生率下降,2013年到2016年之後,出生率大幅下降,2017年,出生率下降了10.7%。
這是10年來最低,2018年這一趨勢還在持續,每1000名居民中只有10.9名新生兒,到2019年上半年情況沒有改變,與2018年上半年相比,出生率下降了8.14%。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俄羅斯人口連續三年創紀錄的大幅下降
『陸』 現在俄羅斯人對馬克思、列寧還很尊重嗎
當然尊重
無論是前蘇聯,還是俄羅斯,他們都有同一個願望:人人平等
所以才出現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而馬克思、列寧順勢而入,才誕生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接下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中央書記後有顯著變化,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改革與新思維,力圖從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審視社會主義道路,並擺脫斯大林模式留給蘇聯的一切不合理的遺產。1987年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一月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改革的實質是把社會主義和民主結合起來」,「社會全面民主化」是蘇聯「現行政治制度變革的綱領」;改革的目的是「使社會主義具有最現代化的社會組織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們制度的人道主義性質」。1990年7月蘇共二十八大通過「綱領性聲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一般認為,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會主義非常接近,並且從原則上摒棄了斯大林主義。
但原則還是想讓社會變好
『柒』 急求關於俄國女革命家查蘇里奇的資料
查蘇利奇(Вера Ивановна Засулич,1849—1919) 俄國
早期社會主義運動女活動家,孟什維克首領之一。生
於封建小貴族家庭。1869年加入民粹派,是「土地和自由
社」成員。曾被捕坐牢2年和3次流亡國外。80年代初與
民粹派決裂並轉向馬克思主義。1883—1884年,參加創建
「勞動解放社」,是該社最活躍成員之一。曾把馬克思和恩
格斯的許多重要著作譯成俄文,對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
傳播起了推動作用。1900年後,參加《火星報》和《曙光》雜
志編輯部工作。1903年後成為孟什維克首領之一。1905
年返回俄國,斯托雷平反動時期是取消派的首領之一。第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持社會沙文主義立場。1917年俄國二
月革命後,參加孟什維克「統一派」,對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持反對態度。主要著作有:《國際工人協會史綱》、《論讓·
雅克·盧梭》等。
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理論是馬克思晚年思想中一個非常重要而又引起很大爭議的問題。「卡夫丁峽谷」理論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還是一個實踐問題。在20世紀上半葉,蘇聯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一批東方落後國家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隨著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劇變,這些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退卻到資本主義制度。而中國卻依然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它進一步解放思想,變革生產關系,把改革開放推進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關系的這些調整或「退卻」,我們的解釋和理論的論證還不夠。解釋的模糊和理論論證的匱乏在改革開放初期產生的危害可能並不是很嚴重,我們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但當改革進入攻堅克難的階段時,它就會成為改革開放進一步推向縱深的絆腳石。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的改革已經開始全面進入「深水區」,必須讓人們從思想上真正搞清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調整或「退卻」的科學性,從而真正做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把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業進一步推向前進。
一、馬克思「卡夫丁峽谷」理論名稱的由來
1881年2月16日,俄國女革命家維·伊·查蘇利奇寫信給馬克思,談到了《資本論》在俄國大受歡迎的情況,很多人對其進行了認真地閱讀和研究;而最近以來常聽到一種意見,說農村公社是一種腐朽的形式,科學社會主義已經斷定這種腐朽形式的必然滅亡。這一觀點的持有者自稱是「馬克思主義者」,「因此您會理解,您對這個問題的意見會使我們感到多大的興趣,要是您肯定對俄國農村公社可能遭到的各種命運發表自己的觀點,要是您肯定對那種認為由於歷史必然性,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必須經過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階段的理論闡述自己的看法,那麼您會給我們多大的幫助啊。」為了回答查蘇利奇的問題,馬克思從1881年2月到3月寫了復信的三份草稿,較為詳盡地闡述了他對俄國農村公社的性質和未來歷史命運的觀點和看法,並借用了「卡夫丁峽谷」的典故。「卡夫丁峽谷」典故出自古羅馬史。公元前321年,薩姆尼特人在古羅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峽谷擊敗了羅馬軍隊,並迫使羅馬戰俘從峽谷中用長矛架起的形似城門的「牛轆」下通過,這在當時被認為是最大的羞辱。後來,人們就以「卡夫丁峽谷」來比喻災難性的歷史經歷,並引申為人們在謀求發展時所遇到的極大的困難和挑戰。馬克思在1881年《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初稿》中引用了這一典故以說明俄國可能「跨越」資本主義從而避免其帶來的各種災難,馬克思「卡夫丁峽谷」理論因此得名。當然馬克思「卡夫丁峽谷」理論並不僅僅局限於復信和草稿,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二、馬克思「卡夫丁峽谷」理論的主要內容
1、人類社會發展道路是多線性的而不是單線性的
1877年11月,馬克思在給俄國《祖國紀事》編輯部的信中,針對車爾尼雪夫斯基對其理論的歪曲時指出,「他一定要把我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註定要走這條道路,……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這表明馬克思反對將他在針對西方社會提出的社會發展道路理論教條地運用於一切國家。因為社會是一個大的系統,社會運動形式極為復雜,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存在的社會條件各不相同,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結果也不一樣。即使相同的歷史環境、相同的經濟基礎,「由於無數不同的經驗的事實,自然條件,各種從外部發生作用的歷史影響等,而在現象上顯示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程度差別」。正是基於此,馬克思才說,「一切歷史結局都確定於它所處的歷史環境」,極為相似的事情在不同歷史環境中出現都會引起完全不同的結果,更何況俄國與西歐各國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形態。所以,馬克思在1881年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中指出,「我明確地把這一運動的『歷史必然性』限於西歐各國」。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道路在西方具有一定普遍性,但它並非適合於任何國家。東方國家內部特殊的生產方式和國情決定了這些國家不可能照搬西方社會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2、農村公社的二重性特徵是可能「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內因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本性因素,內因決定外因,外因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決定俄國農村公社能否「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根本原因在於俄國農村公社本身的性質,即俄國農村公社所特有的二重性特徵公有性質和私有性質。
一方面,公社土地公有制具有集體佔有的自然基礎,創造了以大規模組織起來的合作勞動的現成物質條件。另一方面,公社已經發展出來的個人佔有性逐漸成為公社結構的對立因素。農村公社的兩重性決定了它的發展道路具有兩種可能,即其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戰勝公有制因素的可能或者相反,其公有制因素戰勝私有制因素,直接把整個社會帶入到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指出,東方農村公社選擇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取決於它所處的具體的社會歷程環境。
3、「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條件是必須吸收資本主義的一切優秀成果
馬克思指出:「俄國為了採用機器、輪船、鐵路等等,難道一定要像西方那樣,先經過一段很長的機器生產發展的孕育期嗎?同時也請他們給我說明:他們怎麼能夠把西方需要幾個世紀的發展才建立起來的一整套交換機構銀行、信用公司等等一下子就在自己這里建立起來呢?」因為俄國農村公社和「資本主義生產是同時代的東西,所以它能夠不通過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能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成果。俄國不是脫離現代世界孤立生存的,它也不像東印度那樣,是外國征服者的獵物」。「和控制著世界市場的西方生產同時並存,使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把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中來。」在馬克思看來,能否吸收資本主義的一切優秀成果是俄國農村公社能否「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當時俄國農村公社和落後的國內社會發展狀況還不足以完成「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歷史重任,必須藉助吸收資本主義已經取得的一切優秀成果來幫助自己發展社會生產力,從而為「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奠定雄厚的物質經濟基礎。
4、「跨越」「卡夫丁峽谷」需要俄國革命和西歐各國革命的相互支持
馬克思認為,俄國農村公社要「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只能通過革命的手段。因為「那些掌握著各種社會力量和政治力量的人正在盡可能准備把群眾推入災難中」。因此,「要挽救俄國農村公社,就必須有俄國革命。」「如果俄國革命在適當的時刻發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來以保證農村公社的自由發展,那麼,農村公社就會很快地變為俄國社會復興的因素,變為使俄國比其他還處在資本主義制度壓迫下的國家優越的因素。」馬克思認為俄國發生革命還不夠,還必須得到西歐無產階級革命的支持。「假如俄國革命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相互補充的話,那麼現實的俄國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
毫無疑問,在俄國特定的、具體的歷史環境下,馬克思認為農村公社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但他強調必須以相應的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積極吸收資本主義的一切肯定成果作為條件。沒有這個條件,「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就無從談起。
三、蘇聯、東歐等國家對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跨越」和「退卻」
剛逝去不久的20世紀發生了兩大政治事件影響深遠:一是在20世紀的初期,列寧領導俄羅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後來又有一大批歐洲和東方落後國家在蘇聯的影響下「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走上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二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又紛紛「退卻」回到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表面上看,社會主義的一「跨」一「退」好像是相互對立的,似乎是社會主義誕生和衰亡的兩個標志。但事實並非如此,蘇聯、東歐國家的「退卻」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退卻」,而是蘇聯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失敗。換言之,蘇聯、東歐國家的「退卻」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次撥亂反正。事實上,任何社會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都要經歷「退卻」階段,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也同樣如此,英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都經歷了封建主義的復辟,都曾從資本主義「退卻」到封建主義階段。因此,一種社會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退卻」是正常的,不能把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退卻」看作是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退卻」,這只是社會主義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插曲和波折,社會主義制度必然要繼續向前發展和推進。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就高屋建瓴地指出,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總趨勢包括勝利的必然性和發展的曲折性。「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少次王朝復辟?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了鍛煉,從中吸取了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方向發展。」
四、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退卻」和「跨越」
1、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有步驟地實行生產關系的「退卻」
很多人一提到「退卻」就色變,似乎一說到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退卻」就是要走資本主義道路。但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社會主義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如果生產關系的「退卻」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顯示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的優越性,那麼社會主義不是「退卻」而是進步了。一個社會形態為什麼採用這種生產關系而不採用那種生產關系,其歸宿點和落腳點都在於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的顯著特徵就在於它創造出比資本主義的更高的生產力。如果對生產關系的認識不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仍然停留在那種非此即彼的、不「進」則「退」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話,那就不可能從根本上理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做的生產關系的調整。
人類社會的經濟形態是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再到產品經濟的依次更替,在商品經濟時代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在產品經濟時代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馬克思所預想的社會主義之所以要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就是因為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產品經濟。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是經過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後的一個更高階段。但中國的社會主義顯然與馬克思所預想的社會主義有很大差距,它是「跨越」了資本主義階段的。這樣一來,如果仍然把經過資本主義階段的馬克思所預想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照搬放在沒有經過資本主義階段的中國社會主義身上,那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同樣社會主義也不可能速成。它有一個萌芽、發展、成熟的過程,與此相對應,也就有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等。而在社會主義的不同階段,其生產關系是不盡相同的,這與資本主義不同階段的生產關系不完全一致是一樣的道理,如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生產關系與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生產關系就不完全一樣。正是基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這種辯證關系和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們才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從社會主義高級形態的生產關系「退卻」到社會主義初級形態的生產關系。而這種「退卻」已經被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社會主義實踐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證明是正確和必要的。
2、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如何「退卻」
任何一種社會形態在其建立初期都不可避免要帶有前一社會形態的痕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同樣不可避免地要打上資本主義的烙印。但因為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資本主義因素的存在不可能改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所以,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要敢於、善於吸收資本主義的一切優秀成果和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鄧小平就強調說:「社會主義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社會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判斷的標准,是堅持「三個有利於」。
正是在鄧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指導下,中國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我們在經濟體制改革上,不再採用計劃經濟體制,而是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現在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在所有制改革上,我們從堅持單純的公有制到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踐證明現行的這種基本經濟制度符合中國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狀況,有利於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規律,是適用於一切社會形態和社會形態的一切階段的普遍規律。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生產力水平很低和發展極不平衡的基礎之上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存在一部分高度自動化、機械化的社會化大生產,又存在著大量的社會化程度較低的半自動化、半機械化的生產,甚至還相當地存在著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小生產。與生產力的這種較低水平和不平衡性相適應,就應該建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導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制度。
在分配製度改革上,我們從堅持單純的按勞分配到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從強調絕對平均主義到實行以先富帶動後富的共同富裕政策。我們開始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既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同時又取締非法收入和整頓不合理收入。這樣就既優化了資源配置,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又較好地保持了社會的穩定。但必須注意的是,當前我國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由此導致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從而帶來了社會的嚴重不和諧。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在當前一部分人已經先富起來的情況下,必須調整我國的分配政策,適當向「共富政策」方向傾斜,這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大步驟。
3、我們用生產關系的自覺「退卻」來實現生產力的巨大「跨越」
蘇聯、東歐等國家的退卻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是從社會主義倒退到資本主義。而中國的「退卻」與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退卻有本質的差別,它不涉及社會制度的根本改變,而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即把原來只有到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實現的生產關系「退卻」到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所建立的是超前的生產關系,這種超前的生產關系與相對落後的生產力發生了矛盾,窒息了生產力的發展,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必須把這種超前的生產關系退卻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它不是為退而退,而是以退為進,最終為實現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奠定基礎。
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中國正是在前面所說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生產關系的「退卻」中,贏得了生產力的大踏步跨越。中國現在經濟發展勢頭非常好,2003--2008年的年平均增長率在10%左右,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前三,外貿總額位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接近兩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已突破3000美元,這本身就是對中國在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後,自覺地進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退卻」從而實現生產力的大步「跨越」式發展的成果的具體體現。馬克思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的偉大設想正在中國逐漸變成現實,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理想也必將實現。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 張偉東
『捌』 俄羅斯人口總人數有多少
俄羅斯總人口1.46億人。俄羅斯人口是少數幾個負增長的國家,其2018年人口估計為1.4396億人,而2015年人口估計為1.463億人。
俄羅斯共有民族194個,其中俄羅斯族佔77.7%。俄羅斯是世界人口減少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其2018年人口估計為1.4396億人,而2015年人口估計為1.463億人。人口問題一直是俄羅斯社會的焦點,被認為是關涉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核心問題。
從年齡來看,俄羅斯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逐漸增大。國際上對老齡化的界定標準是:當一個國家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就意味著這個國家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口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2020年俄羅斯65歲以上人口佔比達到了15.5%,人口老齡化問題進一步加劇。
人口總量減少,老齡化進程加快,嚴重影響俄羅斯的勞動力供給。在俄羅斯每年喪失的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占據大多數。1991年之後,俄羅斯勞動力人口不斷減少,1998年跌入谷底,只有6886萬人,相比1991年減少了近700萬人。在這之後雖然有所回升,但隨著超過工作年齡的人口比重持續上升,勞動力人口在2011年達到7602萬的峰值後,開始呈下降趨勢。
『玖』 俄羅斯帝國時期誰在研究資本論
赫爾岑,車里尼還有民粹派都應該看過
但只有列寧和社會民主黨詳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