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年輕人對蘇聯是什麼態度

俄羅斯年輕人對蘇聯是什麼態度

發布時間:2022-08-22 05:15:38

①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這么懷念蘇聯

年輕人懷念蘇聯與整個蘇聯時代被「浪漫化」有關。如今俄羅斯媒體對蘇聯的宣傳都是強大和作為發達國家美好的一面,而今天的俄羅斯不被西方接受,遭遇眾多制裁,民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這幾年呈下降趨勢。

民調顯示,俄羅斯人為蘇聯解體感到惋惜的主要原因是經濟體系遭到破壞(52%)、失去了大國公民的感覺(36%)及相互不信任和冷酷無情的加劇(31%)。

眾所周知,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排名世界第三。疆域橫跨東歐、中亞、北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成為了與美國並肩的世界超級大國,而世界進入到兩極格局後,蘇聯則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

在軍事上,蘇聯軍隊總兵力曾達到365萬人,擁有1398枚洲際彈道導彈,156架遠程轟炸機,50000輛坦克以及作戰飛機8479架;在經濟上,蘇聯在冷戰期間,長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是經濟強國,直到80年代後期才被日本超過。

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極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非常發達,處於世界上領先的地位,但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這也是導致蘇聯日後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俄羅斯人對蘇聯的懷念指數,實際上就是對現實不滿意程度的直接體現。



蘇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涵蓋東歐的大部分,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

② 現在的俄羅斯怎麼看待蘇聯、斯大林、列寧以及十月革命

對列寧的印象很好,對斯大林次之,對蘇聯的看法是贊揚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反對他的制度 至於十月革命,老年人多數持支持態度,年輕人持否認態度

③ 俄羅斯人民對蘇聯歷史的評價

俄羅斯新版歷史教科書關於蘇聯歷史的新觀點
(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蘇聯解體十餘年來,在俄羅斯社會和廣大歷史學家的意識中發生著顯著的重大變化,表現為多數群眾對肆意貶低國家歷史的不滿,要求尊重自己的歷史,因而增長了對過去值得肯定的東西、對本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興趣。當這股思潮形成一種強大的社會輿論時,必然引起當局注意,從而使國家意識形態領域發生重大變化。 .!L{yU,
2007年6月18日~21日,俄羅斯在首都莫斯科召開全國社會科學教師會議,著重研討歷史及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來自俄羅斯各地的一線教師、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及俄教育部和科學院等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主要內容是探討俄羅斯新版歷史教科書問題。同年6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郊外官邸親自接見部分代表並與他們進行座談。� _u6N aB
教師代表列昂尼德•波利亞科夫向普京作了匯報。他說,在1990~1991年,我們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和作為一種科學理論的共產主義學說,在思想領域取而代之的是所謂全人類價值的一些抽象、模糊的概念:如「自由」、「民主」、「市場」、「人權」、「公民社會」等。俄羅斯必須改變盲從西方民主的觀念。
斯大林被視為蘇聯最成功的領導人�
這本書對蘇聯時期歷史事件的分析、對斯大林的評價有一些新的角度和新的評價。在此,僅介紹該書關於戰後時期的幾種觀點。� KDGrX[L:6
關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學界有一種論點認為,蘇聯戰後國民經濟的恢復成就不大。蘇聯在戰爭中的物質損失估計達25000億盧布,其中敵人造成的直接損失達6790億盧布。這大約是蘇聯國家全部財富的30%。占蘇聯戰前45%的國民生產總值和47%的農業可耕地的蘇聯人口最稠密、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經濟遭到破壞,蘇聯最發達的國民經濟部門的發展被拖後了10~15年。但在斯大林領導下,恢復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蘇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難以置信的努力為代價,不僅恢復了過去的實力並保證經濟的進一步增長。1948年工業生產達到了戰前的總體水平。成功地恢復了在戰爭年代毀壞的電站、冶金、機械製造和採掘工廠。在俄羅斯聯邦的西部地區,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工業重新投入生產。完成甚至超額完成了提高工業生產的總體計劃。根據正式資料,1950年工業生產的水平超出戰前水平的73%。1950年蘇聯國民經濟總值(以1964年的10億美元計算)達到1260億美元,當時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美國是3810億美元,英國710億美元、法國500億美元、德國490億美元、日本320億美元、義大利290億美元。在國民經濟總值方面蘇聯占據了世界第二位,這已經超出了戰前水平。� {n|Uf 5
關於戰後科技的發展。蘇聯戰後很快恢復了眾多科學研究機構,對科學的投入規模比戰前擴大了2.5倍,科研部門的威信和科學家的勞動報酬都提高了。從1949/1950學年起,國家開始把教育轉為實行七年義務教育,著手啟用「勞動後備軍」制度培養工人幹部——開辦了手工業職業技術學校和廠辦學校。企業開設了大學和中等技術學校的分校來培養本生產企業的專家。通過採取這些措施,到1960年大學生的人數比戰前增加了3倍,達到240萬人。� ibwV #6
1949年8月29日,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附近的試驗場上成功進行了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的試驗,而1948年10月10日,蘇聯發射了第一枚彈道火箭P-1。1953年夏天,完全由蘇聯獨創的研究成果氫彈又爆炸成功。1954年在奧布寧斯克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個原子電站。蘇聯還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功率為10萬千瓦的蒸汽渦輪機等。� Jn| i!
關於民族政策。過去談及斯大林時期的民族政策側重在對少數民族的「鎮壓」。這本教科書沒有迴避1949~1950年在新的共和國和各個州開展全盤集體化以後,許多農民出於對強制性的集體農庄化的抵抗而成為了民族主義者。莫斯科當局不得不「承認錯誤」、發出「糾正過火行為」的指示。同時,教科書也強調了蘇聯當局對民族主義者鎮壓的必要性。因為民族主義者採用了大規模殘暴的恐怖手段,甚至對本民族人民也不例外。殺人與恐怖手段的受害者是普通黨員、軍人家屬、教師,不少是集體農庄的農民。1944~1954年間,蘇聯西部地區有4萬平民死在民族主義分子手上,其中2.5萬人是在烏克蘭西部地區。戰後蘇聯軍隊和內務部隊的軍事損失可以同衛國戰爭的戰略行動的損失相比。10年內單是在烏克蘭西部,就損失3萬軍人。因此,蘇維埃政權加強了對民族主義者地下活動的打擊,並取得人民的支持。民族主義運動在失去了居民這個群眾基礎的支持以後,就不復存在了。共產黨最終贏得了西部地區的國內戰爭的勝利。教科書認為:「斯大林民族政策的形成是符合當時情況的,既有作為國家組成主體民族的俄羅斯人的政治支持,也有來自民族共和國的物資支持,而在這兩種支持之間保持平衡是斯大林民族政策的特徵。」� &hL2xx=
關於戰後的清洗問題。戰後確實存在又一次清洗高潮。在1940年代末的「列寧格勒案件」中,受害者中有聯共(布)第二書記阿•亞•庫茲涅佐夫和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尼•阿•沃茲涅先斯基、俄聯邦部長會議主席米•伊•羅季奧諾夫,還有一些部長、一些大黨組織的書記以及其他有影響的領導人。「列寧格勒案件」受害者人數約有2000人,他們中許多人被槍斃。和1930年代的大清洗一樣,也存在一些人無辜受害和目無法制的情況。但斯大林為什麼會發動又一次清洗?其目的是什麼?教科書指出了其中一個以往被人們較為忽略的情況。書中寫道:「由於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報告開辟的先河,使後人把大恐怖的發生僅僅歸結為斯大林殘酷、專橫、不容他人意見等等個人品質的原因。例如當時著名詩人達•薩莫伊洛夫說道:『只有是一個完全的非決定論者,才能相信,1937年大清洗唯一的歷史目標是鞏固斯大林的政權,他貪圖功名、追求虛榮和殘酷性的力量就能夠任意扭轉俄羅斯歷史的方向,他一個人就製造了1937年駭人聽聞的現象。』」教科書進一步寫道:「國內和國內歷史學家的研究都確認了1930~1950年鎮壓的主要受害者正是黨內統治階層這一事實。正如歷史學家羅伊•梅德韋傑夫所說:『1940年代許多人害怕被提拔到國家高官的位置並不是什麼秘密。這直接就意味著危險。大清洗主要針對共產黨的性質甚至連大多數非黨人士也一目瞭然。在那些年代,這些非黨人士夜裡睡得比共產黨員要安穩得多。』」那麼,為什麼要針對黨內官員?教科書分析道:「對管理階層的人員實行強制手段的目的,是為了動員並保證管理機構在工業化進程中,以及在戰後恢復經濟時期運轉更為有效」,指出當時的鎮壓不全是「濫殺無辜」,執政黨的初衷是對自己內部「管理不善」者的清洗。教科書引用巴伊巴科夫的回憶錄《在政府工作的四十年》中一個事例,說明當時是如何採用嚴厲的手段對待管理精英。1942年時任石油工業副人民委員的巴伊巴科夫接到斯大林命令,要他前往北高加索,在蘇聯軍隊撤退時炸毀採油場。斯大林是這樣指示的:「必須竭盡全力做到不給德國人剩下一滴油……因此我警告您,如果您給德國人留下哪怕是一噸石油,我們將槍斃您。但是如果您毀掉了採油場,而德國人沒有來,我們又沒有燃料用,我們也槍斃您……」管理集團的中高層人員成為鎮壓的主要對象這一事實,說明當局渴望保證管理機構發揮最大的功效。� 7 wEv`5
關於斯大林被視為蘇聯最成功的領導人。教科書充分肯定了斯大林的巨大功績:「正是在他領導期間國家的領土擴大了,達到了從前俄羅斯帝國的邊界(而且某些地方還超過);取得了人類歷史上最大戰爭——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實現了經濟的工業化和文化革命,這個結果使得不僅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急劇提高,而且還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制;蘇聯在科學發展領域進入先進國家行列;實際上消滅了失業現象。」 ?)k ]Vg.
俄羅斯高達47%的人對斯大林在蘇聯發展中所起作用給以肯定的評價。教科書中稱「斯大林被視為蘇聯最成功的領導人」,可以說甚至斯大林生前也沒有使用過這樣高的評價。當然,對於斯大林時期蘇聯「領土擴大」的「功績」,筆者也有不同看法,必須指出這裡面有大俄羅斯擴張主義的因素。� #s\kF *
同時,教科書也指出了斯大林和斯大林時期的問題:第一,輕工業的恢復落後於重工業。書中寫道:「國家領導人沒有把人民日用消費品的生產看成如同發展國防力量和資源那樣緊迫的任務。在一系列輕工業部門中(例如紡織業)不僅沒有完成計劃,甚至沒有完成戰後重建。」第二,農業的落後面貌沒有大的改善。「農業在第四個五年計劃結束時僅達到戰前生產規模的99%。換句話說,五年計劃在農業領域是失敗的。戰後農庄經濟恢復得比莫斯科預計的要慢得多。農村勞動力不足。似乎被宣布為最重要任務的農業機械化,經常是按剩餘原則進行的,即最後才輪到它。」第三,他的成就是通過極大壓制民眾取得的。斯大林時期國家經歷了幾次大鎮壓浪潮。斯大林本人就是「階級斗爭尖銳化」的倡導者和理論家。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經濟學家(葉•斯•瓦爾加),歷史學家、哲學家和物理學家(爾•德•蘭道、普•爾•卡皮察等),生物學家—遺傳學家都遭到了激烈的批判。導致某些學科領域(如遺傳學、控制論、世界經濟研究等)、學術流派遭到封閉或者研究受到實質性的限制。� 55$';gh,9
產生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當時形成的高度集中體制。一是權力的高度集中,形成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二是管理的高度集中,壓抑了地方、企業、個人的生產積極性。這是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源,也是今天我們改革開放、突破斯大林模式弊端需要汲取的教訓。這本教科書完全沒有迴避、隱瞞斯大林和斯大林時期的錯誤。但和戈爾巴喬夫等人對這些事實簡單的批判、否定不同,它從當時的客觀歷史條件來進行分析,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誰應當對此負責。� |Z2"pV
教科書認為,首先是迫於形勢的需要:在1930年代就已經很明顯的不可避免的對德大戰、戰爭的進程、國家戰前工業化和戰後經濟重建需要加速進行,這些事實成為蘇維埃時期政治經濟管理體制具有高度集中特徵的重要決定因素。為什麼會「殘酷剝削人民」?因為急缺資金。迫於戰爭威脅,需要「爭先恐後地同時間賽跑」,不僅決定了實現工業化的時間不夠,而且加劇了現代化所需資金不足的問題,因為無論國家總體積累還是國防開支在預算中都註定占很高份額,而用於改善人民生活的資金就會減少。根據當時的財政人民委員亞•格•茲韋列夫的說法,甚至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也只積蓄黃金儲備,而不曾賣過1克黃金。這使得人們勞動的強度和被迫處於不斷動員狀態中的人力資源的使用程度都超乎尋常。� lfC]!=2%~8
教科書認為,斯大林個人性格、心理特徵對形成高度集中體制的影響僅僅是第二位的,主要還是客觀環境的需要和俄國歷史的傳統。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要求有相應的權力制度和建立能夠實現這一方針的管理機構。俄羅斯國家發展的不利條件和歷史傳統要求把所有資源,包括權力資源,集中到一個中心並由關鍵部門集中分配。在這種情況下,常常是那些能夠實現這種集中的人被推出來作為國家的第一人,權力集中於一個中心並實行嚴酷的集中管理體制。� VzHrKI
盡管當時有存在這種集中的必要,但教科書同時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指出這種集中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統治的變形。主要的變形是——把對強權的現實需要變成對強權最大限度的服從,而使這種必要性逐漸消失了。在一定程度上伊凡雷帝、彼得大帝和約瑟夫•斯大林的統治都符合這種論斷。� t[X^4bZd
dlCYdwP
>,3uu}s
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應對蘇聯解體承擔主要責任� h| wdx(4
G bclu.4
在我國學界一直存在著蘇聯解體是現實因素(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等人的錯誤)還是歷史因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為主的爭論。但在俄羅斯,多數人認為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等執政者應當對蘇聯解體承擔主要責任。這本書再次論證了這個觀點。� URbB2 Bi
書作者首先提出一個頗有意思的「假設」:如果戈爾巴喬夫上台時不搞改革,蘇聯會不會解體?他引用戈爾巴喬夫自己在75歲生日時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果不搞改革,我到現在仍然會繼續「當蘇共中央總書記」。作者的意圖當然不是說不應當對蘇聯舊體制弊端進行改革,而是要證明如果不是戈爾巴喬夫等人的亂「改革」,蘇聯至少不會解體。� rEj[XK
教科書認為,首先是戈爾巴喬夫倡導的「民主化、公開性」造成混亂。甚至連美國前國務卿也指出戈爾巴喬夫的錯誤在於,他給蘇聯公民政治自由先於向市場過渡的完成。由於黨組織和全社會不斷激化的討論,在意識形態領域不是形成全黨、全國統一的意志,而是「洶涌而來的社會大辯論」,使得對國家的發展前景缺乏統一意見;「由於宣布了公開性路線,勞動者走上街頭喊著抗議的口號,罷工潮在全國蔓延」,招致經濟的崩潰等。� Ow4(1eE_
其次是經濟改革的失敗。「戈爾巴喬夫沒有連續性的、深思熟慮的經濟政策,不但沒有實現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反而導致生產下降、國民生活水平降低,以及群眾對黨的領導人的不滿」。在和平時期,貨架上原因不明地幾乎什麼都沒有了:從肉到火柴。為了調節局勢,對某些生活必需品(如香皂)實施配給制,商店前排起了長隊。從市場的商販那裡可以買到商品,但是價格要高好幾倍,大部分居民買不起。結果,一些日用品的國家定價多年以來首次迅速攀升,人們的生活水平開始下降。� { ,c*OR
第三是葉利欽在蘇聯解體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1990年6月12日,身為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的鮑•尼•葉利欽將《俄羅斯國家主權宣言》提交代表大會表決,在走向獨立、摧毀蘇聯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也是果斷的一步。根據規定,如果蘇聯法律、法規破壞俄羅斯主權,俄羅斯權力機關可中止其效力;法律還規定,只有在得到俄羅斯聯邦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的批准之後,蘇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決議、蘇聯總統的命令和其它法規才能生效。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通過的主權宣言和法律,實際上破壞了《蘇聯憲法》,導致聯盟國家爆發憲法危機。緊隨俄羅斯之後,烏茲別克、摩爾多瓦、烏克蘭、白俄羅斯等相繼通過了獨立宣言。接著又爆發了在加盟共和國內部宣布主權的洪流。葉利欽在一次講話中甚至對俄羅斯各自治地區提出「你們能消化多少主權,就去拿多少主權」。這本書認為在這條路上,葉利欽走得實在是太遠了。� 0^o/c SF
第四是民族問題的爆發。多年以後,戈爾巴喬夫分析當時局勢的時候說:「我究竟錯在什麼地方?錯就錯在:對民族主義的能量估計不足。」但正如教科書指出的,解決民族問題的困難在於中央領導權的削弱。� (,QWK08
第五是涉及到一個最重要問題,即蘇共領導權是怎樣喪失的問題。書中指出,在戈爾巴喬夫修改蘇聯憲法時,「廢除了關於作為政體核心的蘇共的領導作用的《憲法》第六條;實行多黨制原則」。這不僅意味著削弱了蘇共的領導,同時削弱了國家政權。因為「蘇共本身也是蘇聯國家管理機構的基礎」。 -q{N1? tcy
同時葉利欽又發布《關於停止政黨和群眾性社會運動的組織機構在俄羅斯聯邦國家機關和部門的活動》的命令,「這是對蘇共在社會和國家中地位的第二次嚴重打擊,削弱了蘇共對俄羅斯和蘇聯政治進程的影響」。而當時作為蘇共總書記的戈爾巴喬夫面對「非黨化」命令採取了妥協態度。教科書指出,「總書記的綏靖立場使蘇共領導機構癱瘓,黨進一步解體,大大削弱了聯盟中央,因為:一個統一的共產黨仍然是蘇聯體制的重要環節」。� `{Q'iydU
根據上面的敘述,這本教科書最後對蘇聯解體的責任人有十分明確的結論。書中寫道:「蘇聯解體並沒有命中註定的必然性。被改革喚醒的活動家(首先是俄羅斯政治家)的政策和改革者們自身的錯誤,導致蘇聯不復存在。」教科書最後引用2001年俄羅斯民意調查的結果證明:56%以上的民眾認為戈爾巴喬夫為國家造成危害,只有14%的人認為他的作為對國家有利。

④ 俄國人民懷念蘇聯嗎

這個問題得站在兩個角度來分析。一是看處在什麼階層,二是看處在什麼年齡階段。

處在不同階層的俄國人對於蘇聯的看法是不同的。現階段俄羅斯社會的「精英階層」,對於前蘇聯可以說沒什麼感情,更不會懷念,在他們看來,從前蘇聯到現在的俄羅斯是一種社會的進步。而處於中下階層的俄羅斯人,他們或許認為從蘇聯到俄羅斯的「變革」是導致他們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持相反的觀點。

從不同年齡階段的角度來看,一般俄羅斯中老年人,對於前蘇聯還是比較懷念的。畢竟他們人生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前蘇聯時代度過的,對於前蘇聯的各種制度、體制已經適應了。而現在俄羅斯施行的各種新的制度,多少有些令他們「措手不及」。反之,對於俄羅斯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則對前蘇聯缺乏「印象」,所以所謂的「懷念」自然要比前者少得多。

⑤ 如何評價蘇聯

俄羅斯人對蘇聯的看法是矛盾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有一句名言: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這是俄羅斯人對蘇聯看法最好的總結!

俄羅斯總統普京
1、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
蘇聯時期是整個俄羅斯歷史上最輝煌的事情,二戰以後,蘇聯與美國並駕齊驅,是世界上兩大超級強國。巔峰時期的蘇聯,甚至在美蘇爭霸中占據了上風,一度讓美國採取守勢。蘇聯有15個加盟國,巔峰時期總人口超過2.8億,領土面積高達22400平方公里:在軍事上,擁有正規軍超過370萬,作戰飛機超過8500架,坦克50000輛,火炮47000門,核彈數量超過10000枚;在政治上,蘇聯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華約的核心,東歐的民主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家,唯蘇聯馬首是瞻;在經濟上,鋼產量14800萬噸,是美國的1.4倍,水泥產量12500萬噸,是美國的1.6倍!除此以外,蘇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立下汗馬功勞,正是蘇聯付出2800萬人犧牲的代價,從東部戰場打敗了德國法西斯!如果強大的蘇聯,給俄羅斯人民曾經帶來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的俄羅斯人,豈不是沒有良心?

蘇聯的坦克洪流
2、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
盡管蘇聯空前強大,但也弊端重重。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並沒有讓俄羅斯人充分享受到蘇聯強大的成果。在經濟上,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和輕工業發展緩慢;在政治和軍事上,蘇聯重視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將GDP大部分用於發展軍事,忽視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別是到了勃列日涅夫後期,蘇聯政治日益腐化,特權橫行,經濟發展也陷入停頓,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俄羅斯人普遍認為,蘇聯時期很強大,但是人民分享的發展成果有限。所以才有了普京的後半句,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

⑥ 為什麼俄羅斯人只是懷戀但不想回到前蘇聯時代

他們懷念的是蘇聯時期的那份榮耀與強盛,以及無與倫比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心。而那時候的生活不是他們想要的,政治體制與民主權力(幾乎沒有)也不是他們想要的,而觀現在,俄羅斯的經濟水平與民眾生活水平和政治自由度,相對以前是比較好的。還有是教育的原因,俄羅斯的教育承認歷史,但是否定了共產主義的思想,這種教育觀念已使民眾認可現有的政治與經濟制度

⑦ 現在的俄羅斯人是怎麼看待斯大林的

俄羅斯人對斯大林的看法是大相徑庭的:有人視他為黨和國家的偉大領導,沒有他,列寧思想不會發展,他在經濟和反法西斯上貢獻巨大;有人則指責他是獨裁者,剝削農民,壓迫社會。如果說有共識的話,那就是,大家都會承認「斯大林是一個大人物,對歷史發展有著巨大影響,不管這種影響是好是壞」。


今天的俄羅斯人多數未曾經歷過斯大林時期,但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曾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生活過。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年輕人也開始對斯大林產生興趣,政府、學校、報紙都告訴他們,要更多地從國家現代化的角度去看待斯大林,作為愛國的一代,他們的付出是為了換來俄羅斯更美好的未來。懷念斯大林已不僅僅是「遺老」們的情結,更是那些為俄羅斯跌出一流國家而憂傷的年輕人如何看待歷史和未來的問題。

在過去一年裡,俄羅斯政府從言辭和行動上開啟了新一輪的「去斯大林化」運動,公開承認他犯下的、一度「被遺忘」的一些罪行,這些罪行在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主政時期曾被揭露。自去年年底開始的這輪「去斯大林化」運動有逐漸升溫的趨勢。去年10月30日,也就是「斯大林大清洗遇難者紀念日」,俄總統梅德韋傑夫在視頻博客中毫不含糊地譴責了「斯大林的罪行」,並稱這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大的悲劇之一」。然而,不管「去斯大林化」運動的動機如何,正式承認斯大林的罪行無疑是一個社會的進步。

⑧ 如今的俄羅斯人怎樣評價蘇聯解體

「親愛的同胞們,朋友們:作為最近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這一局面的結果,我宣布辭去我作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總統的職務。我一直以來堅決支持國家的獨立、自主和加盟共和國的主權,但同時我也支持維護政權聯合,國家統一……」

「一些錯誤完全可以被避免,很多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確信或早或晚我們共同的努力會有結果,我們的國家會成為一個繁榮而民主的社會。謹此向各位致以我最美好的祝福!」戈爾巴喬夫完成了他的演說,26年過去,他的預言依然沒有完全走進現實……

⑨ 俄羅斯年輕人為什麼不懷念蘇聯

已為蘇聯解體已經二十多年,新生代的俄羅斯人並沒有體會過蘇聯當年的無上榮光及富足生活,尤其是蘇聯的榮譽,這是近幾十年內唯一和美國硬懟還不吃虧的國家。

⑩ 俄羅斯年輕人對蘇聯的看法

蘇聯是1989年12月15日解體的,年輕人那時還沒出生呢,所以應該沒有什麼太深的印象,並且我覺得在政治引導上應該不會有什麼太多的正面引導。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年輕人對蘇聯是什麼態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