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八世紀俄國是怎樣進行教育改革的
1.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
俄國皇帝彼得一世(1672年-1725年)在位時,從增強國家實力出發,以歐洲為榜樣,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方面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彼得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是開辦普通學校、建立專門學校、創建科學院。
專門學校為培養各方面專門技能人才,以促進俄國軍事和科技的發展,1701年彼得發布了3個開辦專門學校的命令。1701年1月10日發布了建立炮兵學校的命令。炮兵學校培養掌握讀、寫、算並具有一定科學知識的炮手。學生來自各個階層,貴族出身者居多。學校分初級班,高級班兩級,學習期限四年,合格者送往部隊,成績差的令其退學,送到炮兵工廠當工人。1月14日發布建立「數學及航海學校」的法令,招收10歲至12歲少年,學習與航海有關的各種科學。學校管理嚴格,每天上9小時至10小時的課,對缺課者實行體罰和罰款。學生畢業後,大多送往荷蘭、英國等地深造,回國後擔任艦隊將校級軍官。1715年其航海班遷往彼得格勒成為「海軍學院」。7月彼得又頒布了開設「外國語學校」的命令,要求學校用拉丁語、德語、瑞典語來教授俄國官員的孩子。學校除開設外國語外,還教授各種普通課程。至1715年,培養出250多名學生,多數擔任政府部門和印刷廠的譯員。
此外,彼得還允許成立了技術學校、醫療學校等。
普通學校18世紀以前俄國初等學校數量少,質量低。針對這一現狀,1714年彼得命令全國各地開辦計算學校,教授識字、寫字、算術以及關於幾何、代數和三角的基本知識。到1718年已開辦了42所。學校招收一切階層的兒童(農奴除外),但大多是軍人子弟。1717年彼得又敕令要求木工、船員、冶煉工人及其他職工必須掌握讀寫。於是1719年彼得格勒海軍工廠首先設立了俄語學校,此後不少造船廠也相繼設立俄語學校,兒童一般7歲入學,前四年學習讀寫,後二年學習計算與幾何,畢業後派往海軍工廠或輪船廠當工人。不少船員和職工都積極送子女入學,俄語學校學生以工人子弟居多。
創立科學院彼得在訪問歐洲時,受到德法等國科學研究的影響,為培養造就本國的專家學者,1724年發布了設置科學院的命令。第二年,科學院正式成立。科學院分三部分:一部分以研究數學為主,一部分以研究物理為主,一部分以研究人文學科為主。科學院還附設了大學和預備中學。
俄國著名的科學家羅蒙諾索夫(1711年-1765年)對教育做出了重大貢獻。1741年他擔任了科學院附屬大學和中學的領導工作。1755年在他的倡導下開辦了「莫斯科大學」,莫斯科大學不設神學系,為便於平民進入大學,在預備中學里設平民部。1779年莫斯科大學又開辦了一所附設的師范學院。
2.葉卡特琳娜二世的教育
1762年葉卡特琳娜二世(1729年-1796年)上台,繼彼得一世之後,重新開始建立和改善國家教育制度的工作。1782年成立了「國民學校委員會」,1786年頒布了由該委員會起草的《國民學校章程》。《國民學校章程》規定給予全體國民以教育的機會,不論其階級、出身、性別如何,甚至農奴也可以進入城市的學校。根據這個課程,在縣城設置五年制的中心國民學校,分四級,最後一級為兩年。在縣以下各區域鎮設兩年制的初級國民學校,其章程與中心國民學校的頭兩年(初級部)相同;中心國民學校高級部設有機械、物理、地理、歷史、自然、建築等學科。章程還規定所有國民學校由當地政府負責管理,實施免費教育,其經費由國庫支付一部分,地方貴族和商人負擔一部分。19世紀初期,許多中心國民學校改為中學,初級國民學校改為縣立學校。
1764年,在彼得堡市郊的斯莫爾尼建立了俄國第一所國立寄宿制女子學校,它以貴族少女為對象。第二年曾附設一所平民女校,學習內容與貴族女校相同,主要培養貴族家庭的管家保姆和家庭教師等,但其存在時間不長。貴族女校影響波及國外,開了俄國女子中等教育的先河。
B. 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的教會改革
就在這一年,一位來自阿爾漢格爾斯克附近科熱奧澤爾斯基修道院的院長尼康來到莫斯科。按照當時的習俗,各地剛剛就任的修道院的院長要首先進京覲見沙皇,尼康神父就是為此前來莫斯科的。在覲見沙皇時,尼康神父給年輕的沙皇阿列克謝留下了良好印象,沙皇提出尼康神父可以留在莫斯科。此後大牧首約瑟夫根據沙皇的意思,委派尼康神父擔任新斯帕斯基修道院大修士司祭。 在莫斯科,尼康神父加入了一個由大貴族和神職人員組成的集團,他們主張統一各地教會宗教法事的章程,加強對民眾的宗教教育,主張嚴格的宗教生活,並翻譯了大量的宗教書籍。
沙皇阿列克謝是個虔誠的東正教徒,嚴格按照東正教的教規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和處理日常政務。尼康神父獲得了沙皇的信任,按照沙皇的命令,他每個星期五都去克里姆林宮和沙皇討論問題,起初只是宗教問題,後來尼康神父逐漸開始和沙皇討論國政。 1652年4月,莫斯科及全俄東正教大牧首約瑟夫病逝。教會的領導人和朝中貴族們揣測沙皇的心思,一致推舉尼康神父出任大牧首。 尼康神父就任東正教大牧首後,開始著手推行教會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把莫斯科教廷東正教的各種典章制度按照拜占庭方式加以改革,統一各地教會宗教活動。大牧首尼康的改革活動在大貴族和教會中間引發了恐慌,因為此前人們一致認為莫斯科就是第三個羅馬,是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但高於拜占庭,現在要把莫斯科教廷的宗教禮儀按照拜占庭方式改革,是不能被接受的。尼康還提出,俄羅斯沙皇應該成為整個東正教世界的統治者,而俄羅斯的首都應該定於康斯坦丁堡,莫斯科及全俄東正教大牧首相應地應該成為整個東正教世界的精神領袖。尼康的這個想法得到了沙皇的支持。
在1654年俄羅斯-波蘭戰爭爆發後,沙皇阿列克謝率兵親征,在此期間大牧首尼康成為實際上的政府首腦。尼康推行的改革措施引發了莫斯科貴族和教會的不滿,進一步造成了東正教會分裂。最終拒絕尼康公改革的舊禮儀派從莫斯科東正教會中分裂出去。大牧首尼康對舊禮儀派開始大規模的迫害,審判並處死了舊禮儀派的領袖,但舊禮儀派的信徒們還是沒有服從尼康,他們為躲避迫害,從莫斯科逃亡各地。
此後,大牧首尼康提出神權應該高於世俗權利,這實際上就是表明教會的權力要高於君權。沙皇阿列克謝明確提出反對,並逐漸冷淡了同大牧首尼康的關系。自1660年開始,莫斯科教會開始了對尼康的審判。審判前後共持續了6年,最終剝奪了尼康的大牧首職位並將其流放到一座偏遠的修道院。1681年,尼康神父病逝於返回復活修道院的途中。
C. 19世紀60年代,俄國教育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在19世紀初期教育改革的基礎上,19世紀60年代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又先後頒布《國民教育部女子學校章程》(1860年)、《俄羅斯帝國大學章程》(1863年)、《初等國民教育章程》(1864年7月)、《文科中學和中學預備學校章程》(1864年11月)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
D. 彼得一世兩次改革的具體時間,內容… 謝拉…
第一、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
第二、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
第三、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
第四、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第五、興辦近代工業,改變俄國經濟落後面貌
第六、扶植商業,發展貿易,提高商人地位
E. 阿瓦庫姆的歷史發展
俄羅斯正教會是東正教中最大的一個自主教會,是基督教於公元10世紀末從拜占庭輔羅斯後建立起來的。最初,這一教會由君士坦丁堡牧首任命的都主教管理。都主教駐節地14世紀以前是在基輔,以後隨著東北羅斯的強盛便於1299年遷到弗拉基米爾,1326年又遷到了莫斯科。15世紀,俄羅斯正教會在莫斯科大公的支持下,利用希臘正教和羅馬天主教在佛羅倫薩舉行的宗教會議上通過東西教會合並的決議,拒絕服從君士坦丁堡牧首,並於1448年自行召開主教會議,選舉俄羅斯人梁贊主教約納為莫斯科和全羅斯都主教。這便是俄羅斯正教會事實上獨立自主的開始。
俄羅斯正教會的一些修道院、教堂以及上層的高級神職人員,在王公政權的支持下依靠土地的墾殖、賞賜、捐贈和直接掠奪,變成了直接剝削農民勞動的封建大地主。俄羅斯正教會支持莫斯科的大公們為建立統一國家,實行中央集權而進行的斗爭。莫斯科大公國逐步強大起來,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1453年,土耳其攻佔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各東正教國家大都臣服於土耳其人。隨著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形成和加強,俄羅斯正教會便自命為東正教會的首腦,宣稱俄羅斯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莫斯科是第三羅馬。 1589年,俄羅斯正教會召開會議,選舉莫斯科都主教約夫為俄羅斯首任牧首,從而完全脫離了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的管轄。
俄羅斯正教會內部曾進行過各種派別之間的斗爭,這種斗爭反映了俄羅斯當時社會的階級斗爭和階級內部的斗爭,其中包括爭奪教會地產的激烈斗爭。14-16世紀,各種異端也有很大發展。
1652年當選俄羅斯正教會牧首的尼基塔·米諾夫·尼康,於—1656年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教會改革,主要有:將祈禱時的跪拜改為鞠躬禮,用三指劃十字代替兩指劃十字,贊美詩(阿利路亞)要唱三遍而不是兩遍,教堂禮儀行列行進方向要自西向東(朝著太陽)而不是自東向西(順著太陽升降方向)。這一改革還包括對宗教禮儀書籍中的一些錯誤,按照希臘文本進行了校訂。如將「耶穌」一詞的俄文寫法由Исус改為Иисус等。
尼康的改革統一了作為國教的宗教禮儀,適應了加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一改革得到沙皇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尼康極其狂妄貪權,企圖把教權置於皇權之上,要求沙皇聽命於自己的擺布,結果徹底失敗了。1666—1667年在莫斯科召開的宗教會議上尼康被宣布解除牧首職務,並被發配到北方一個偏遠的修道院;1681年死於返回莫斯科的途中。
1721年,彼得一世頒布《宗教章程》,廢除了牧首職務,建立了一個特別的宗教委員會——主教公會,由沙皇任命的一些主教組成,這些主教又受一位由世俗官員(一般都是軍官)擔任的所謂「主教公會總監」的控制。俄羅斯正教會已完全從屬於國家,成為沙皇政府管理宗教事務的一個部門了。 176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實行教會土地國有化,約有200萬男女農民的教會土地轉歸國家所有,這些教會農民成了國家農民。 1917年俄羅斯正教會又恢復牧首制,主教公會成為牧首的咨議機構,並由牧首主持。
尼康的教會改革雖然得到了絕大多數波雅爾貴族和高級神職人員的支持,但也遇到一些狂熱堅持「舊信仰」的基層神職人員和普通教徒的反抗。這就是所謂的舊禮儀派運動或分裂派運動。尼康派教會和沙皇專制政府對舊禮儀派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舊禮儀派的著名領袖和活動家大司祭阿瓦庫姆、輔祭費多爾、司祭拉扎爾、主教葉皮凡尼等先是被流放,以後於1682年被火刑處死。但是這些鎮壓並沒有阻止舊信仰派運動的發展,相反卻增加了分裂派教徒的數量。
維護「舊信仰」的斗爭反映的是不同階層的不同社會政治要求。一些著名顯貴,如霍萬斯基和射擊兵以及一些波雅爾貴族反對教會改革是為了維護本階層的特權;部分高級神職人員也反對尼康改革是不願意喪失自己的既得利益;城鎮工商民和農民對分裂派的支持則反映了他們對封建專制制度壓迫的反抗。 17世紀下半期在舊禮儀派運動的旗幟下發生過一系列的反對專制國家政權的事件,其中最為重大的一次就是1668—1676年的索洛韋茨基起義。
但是分裂派運動從整體上說具有消極反動的性質。一些分裂派活動家所宣揚的末世論、洗凈罪孽的思想和鼓吹脫離「現世生活」等,促使17世紀下半期大批農民和工商民離鄉背井,逃往伏爾加河流域和東烏拉爾、西伯利亞等荒漠地區和森林裡,在那裡修建起一些舊禮儀派的隱修所。17世紀末開始廣泛發生各種殘酷的集體和個人自殺事件,包括自焚、溺水自盡、絕食餓死等。政府對分裂派的鎮壓加劇了這種逃亡和自殺行為的發生。
18世紀-20世紀初,舊禮儀派運動的主要中心是克爾熱涅茨河和伊爾吉茲河地區(在伏爾加河流域)、斯塔羅杜布(在烏克蘭)和維格河流域(在北方沿海地區)的一些隱修所和社團,還有莫斯科羅戈扎墓地的教堂以及變容節墓地的反教堂派社團。由於對舊禮儀派的一再迫害,迫使部分舊禮儀派教徒遷居國外。 舊禮儀派又逐步形成了許多流派,其中主要分為教堂派和反教堂派兩大派別。
17世紀後半期,俄國還開始發生教派分化運動,這是被壓迫群眾進行社會反抗的一種形式。最早出現的一個教派就是鞭身派。18世紀出現了閹割派、反儀式派和莫羅勘派,19世紀又出現了史敦達派、浸禮派、基督復臨派等。這些教派可以分為兩大類:神秘主義的教派(鞭身派與閹割派)和唯理主義的教派(浸禮派、基督復臨派、反儀式派、莫羅勘派等)。鞭身派和閹割派否定官方教會的宗教儀式,尋求通過一些跳神活動來與神靈進行神秘主義的交流。鞭身派的這種狂熱的跳神活動往往導致性放盪;閹割派則相反,為自己規定了禁慾主義的理想,其中包括性慾,所以他們要進行閹割。另一類教派在否定官方教會和國家的同時,追求一種所謂的「基督共產主義」,他們建立了一些宗教公社。但是這些公社不久都紛紛瓦解了。
俄羅斯正教會在中國的活動也有200多年的歷史。
F.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彼得一世也就是俄國的彼得大帝,他是俄國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在他親政後隨即開始了向西方學習,也就是彼得一世全面改革,使俄羅斯成為歐洲大國之一。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涉及到了俄國的方方面面。
此外,他還非常注重興建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
G. 1721年,彼得對教會便進行全面的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1721年,彼得對教會便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他首先設立了一個宗教事務管理局,任命思想開明,主張改革的普斯科夫教區主教費奧凡·普羅科維奇為該局副局長,局長仍由老態老鍾的代理大主教斯特凡擔任;同時,設立了一個由沙皇任命的、幾名主教組成的「神聖教務委員會」,取代莫斯科大主教職位。費奧凡上任後,起草了一份內容詳盡的《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經沙皇御批,爾後以敕令形式頒布。
H. 俄羅斯正教會的歷史
10世紀下半葉,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一世娶拜占廷皇族公主安娜為妃。安娜去基輔公國時有希臘正教會修士隨行。988年,弗拉基米爾受洗入教,並命令全國居民在德聶伯河受洗入教。此後,在各地建立教會、修道院,並派傳教士到北方傳教。12世紀,莫斯科公國興起後,東正教常被作為俄羅斯國家統一的旗幟和象徵。
1037~1448年間,基輔主教均由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指定。佛羅倫薩公會議(1439)後,俄羅斯正教會在莫斯科大公支持下,於1448年自行召開主教會議,選梁贊主教、俄羅斯人約納擔任都主教。1453年,拜占廷滅亡。希臘正教四大牧首區均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俄羅斯正教會高級修士在給沙皇的上書中一再提出莫斯科直接繼承於羅馬和拜占廷,是「第三羅馬」。這一思想對以後沙俄帝國的歷史具有一定影響。伊凡雷帝即位後,不滿俄羅斯正教會受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管轄的隸屬地位。1584年,其子費多爾即位,鮑里斯·戈東諾夫為取得貴族和正教會的好感,趁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耶利米二世到莫斯科勸募之機,取得其同意,成立自主的俄羅斯正教會。約夫任第一任牧首。從此,俄羅斯正教會在自主教會尊稱排列上繼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四大牧首區之後,名列第五。
1453~1887年間,烏克蘭有一屬於君士坦丁堡管轄的全俄羅斯和基輔都主教區。1596年,大部分烏克蘭東正教神職人員和信徒加入天主教,但保持東派教會禮儀。1687年,該教會又歸入莫斯科牧首區。
17世紀,俄國教會史稱為大主教制時代。尼康於~1656年進行一系列禮儀改革。改革遭到舊禮儀派反對,造成教會分裂。由於尼康主張神權高於君權並干預國政,遭沙皇猜忌,終被流放。但是,尼康的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改革在沙皇阿列克賽·米哈依洛維奇支持下,被強制推行。沙皇彼得一世即位,再次改革俄羅斯正教。1721年,彼得頒布敕令,廢除俄羅斯正教牧首制,建立由政府管轄的最高宗教事務會議(中國曾譯稱主教公署)負責管理教會,首腦由沙皇直接任命。同時,在全國8個省分設教區,主教由最高宗教事務會議向沙皇提名,由沙皇決定任命。
1918年,蘇維埃人民委員會頒布「教會和國家分離、教會同學校分離」法令,以吉洪為牧首的俄羅斯正教會對蘇維埃政權採取敵對態度。1922~1923年間,以亞·維弗登斯基和弗·克拉斯尼茨基為代表的司祭團體,組織臨時高級教會行政署,主張廢除牧首制,進行教會改革。後組成由主教、司祭和平信徒參加的全蘇主教公會以取代牧首。1943年牧首制恢復,阿列克賽擔任牧首。1961年,俄羅斯正教牧首區加入世界基督教聯合會。自第二次梵蒂岡公會議起,同羅馬教廷開始對話。1971年俄羅斯正教會舉行地方主教會議,選舉皮緬擔任牧首,並討論了同舊禮儀派關系正常化等問題。
蘇聯現有牧首監管教區4個,即列寧格勒、基輔、克普季齊和塔林-愛沙尼亞教區。主教督管教區76個。在列寧格勒、莫斯科、敖德薩設有正教學校,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還各有神學院一所。出版《莫斯科牧首公署雜志》、《東正教通報》、《神學論文年鑒》等刊物。
I. 俄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大的改革為何改革成效如何有什麼負面影響
兩次,分別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和1861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
1,彼得大帝的改革:身為第三代沙皇亞阿力克賽一世之子,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吸取歐洲新教國家的經驗,為俄國重建了新的秩序,徹底改變各項因循自拜占庭以來的傳統。有鑒於父親曾經因為宗主教尼康的宗教改革運動而短暫蒙羞,彼得大帝藉由俄羅斯宗主教亞德里安(Adrian)1700年去世的機會,停止宗主教的選舉。在歷經宗主教職缺長時間的空窗期後,他並於1721年正式廢除主教制度,以「神聖宗教會議」取而代之;至此,原來教會的中央行政單位就成了國家組織的一環。由沙皇特派的行政官員(「高級教會庶務員」)得出席所有會議,甚至監督管理教會事務。此外,彼得大帝也頒布瑣碎的宗教規章,作為俄國境內所有宗教活動的運作細則。當時教會內部由於守舊派勢力的分裂,無法推舉有力的發言人捍衛自身權利,只有走向被動接受一途。在彼得大帝的革新下,俄國教會邁向歷史的新紀元,直到1917年,其帶來的結果並非都是負面的。例如,彼得大帝的教會顧問群皆是畢業於基輔學院的烏克蘭高級主教,他們為俄國引進西方的神學教育,其中最著名的是彼得大帝的好友-普斯科夫市的樞機主教費歐凡·普克波維奇(Feofan Prokopovich)。整個18世紀,俄國教會持續在亞洲進行宣教工作,也興起許多宗教作家及聖徒,包括佛羅尼斯的聖米喬芬(St. Mitrofan of Voronezh, 死於1703年)、列東斯克的聖提康(St. Tikhon of Zadonsk, 死於1783年)-一位德國路德宗喬安·阿恩特(Johann Arndt)和德國敬虔主義的仰慕者-,以及其他傑出的高級主教和學者如莫斯科的大主教柏拉圖·李夫辛(Platon Levshin, 死於1803年)。所有挑戰沙皇對教會影響力的嘗試,最後總以失敗告終,其中羅斯托夫的大主教亞斯尼·麥特耶維奇即因為反對凱薩琳女皇所主張的教會屬性世俗化,遭到罷黜且死在獄中(1772年)。當時的俄國彌漫著一股世俗化的官僚氣息,對於隱修主義的復興顯得相當不利,即便如此,來自基輔的年輕學者派西·威力克夫斯基(Paissy Velichkovsky, 1722-94)依然促使了復興的發生,隨後也成為羅馬尼亞寧次男子修道院的院長,他所譯《慕善集》的斯拉夫語版本間接造成了19世紀俄國靜修傳統的復興。
2,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改革。19世紀上半葉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農奴制陷入嚴重危機,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俄國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中慘遭失敗,充分暴露了農奴制度的落後性和腐朽性。國內農民起義連綿不斷,農奴工人運動方興未艾,革命民主主義思潮風雲激盪著,革命形勢一觸即發。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公開承認改革的必要性,認為從上面解決要比由下面解決好得多。從1857年起,各種政治派別就如何廢除農奴制問題展開激烈交鋒。地主——農奴主階級始終持頑固反對立場,自由派(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主張帶土地解放農民,但要實行贖買,旨在促使農民分化,走普魯士式的農業資本主義道路。以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為首的平民知識分子鮮明地提出無償解放農民的主張。1861年2月19日(俄歷)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關於農民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法令」,規定:農民獲得人身自由,有買賣、開辦和經營工廠、手工作坊的自由,有受教育、服兵役、起訴等權利,有自由通婚和處理家庭事務的權利,地主不得交換、買賣農奴;農民獲得一定數量的份地,農民的份地可贖買成私產。農民在贖買份地之前,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交納貨幣代役租和工役租;地主要求贖買份地的贖金要一次付清。為此,國家鑒於許多農民無力一次償付贖金,由政府給農民貸款,農民則可先償付國家贖金的1/5或1/4,余者分49年內償還,每年還6%;在劃地界時,農民在得到應得的份額後,地主可從農民原種份地中割去其中最好的部分,稱為「割地」;為了加強對農民的管理,保留村社制,實行連環保等等。1861年農奴制的廢除是俄國一系列改革的開端。60年代至70年代上半期,沙皇政府又實行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地方自治局改革、市政改革、司法改革和軍事改革等等。1861年的改革雖然保留許多農奴制殘余,如工役制,但是廢除了農奴制,加速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封建地主階級向資產階級轉化,促使俄國的封建君主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制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