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俄羅斯的崛起的全歷史過程,越詳細越好(從歷史上的俄國開始到現在的俄羅斯)謝謝
俄羅斯聯邦成立於1917年11月7日,在此之前一直在沙皇的直接統治下。1922年12月30日加入蘇聯,稱為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原蘇聯瓦解以前,俄聯邦一直是其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共和國。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與白俄羅斯、烏克蘭兩共和國的首腦在明斯克會晤,簽署了關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即「獨聯體」的協議,並同時宣布蘇聯停止存在。 在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氏族制,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到公元六世紀,進入封建社會,成立了基輔公國。到九世紀基輔公國已經成為一個大的國家,它存在了三百多年,是羅斯民族的搖籃,後來形成了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個民族。到十二世紀中,基輔羅斯解體,一批小的公國取而代之。到1236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遠征歐洲, 首先征服了羅斯全境和波蘭、匈亞利。從1240年起到1480年是蒙古人統治的金帳汗國,致使俄羅斯經濟文化遠落後於歐洲西部。 在1147年成立的莫斯科公國(其弗拉基米爾大公的塑像目前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在十四到十五世紀逐漸強大並領導其它公國擺脫蒙古人的統治。此後俄羅斯逐漸向外擴張,到十七世紀彼得大帝執政後,俄羅斯首次定為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最思想開放、富於改革精神的帝王(有趣的是這時我國是著名的康熙大帝的時代)。為了俄羅斯的強大,他軍事上從瑞典人手裡取了現彼得堡一帶地區,並開始俄羅斯的歐洲化,不僅在科學技術和教育領域,而且在服裝和社會風尚上也學習西歐,致使到今天聖彼得堡人仍被俄羅斯人認為是最講文明和最歐洲化的城市。在1712年,彼得大帝從莫斯科遷都到聖彼得堡。使之成為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和以後的皇帝的繼續下還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羅斯最早的大學。其中有俄羅斯的第一所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1724年),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1797年)等。 從彼得大帝後,俄羅斯迅速擴大,從周邊國家攫取了大領土,人口也在半個世紀里擴大了一倍。但當時的國家即有資本主義的工業和商業,又存在著封建農奴制度。直到1861年俄羅斯沙皇才自上而下的廢除了農奴制,從此俄羅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才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世紀初,俄羅斯在日俄戰爭失敗,使國內危機發展。1905年工人和平請願被鎮壓,全國抗議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種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在1917年1月俄羅斯沙皇被推翻。當時俄羅斯出現了工農蘇維埃和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同年11月7日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領導工人、水兵和陸軍士兵在俄羅斯首都聖彼得堡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了蘇聯。並在很短的時間發展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但在以後的經濟建設中犯了許多錯誤,在與西方的經濟競賽中逐步落伍,引起蘇聯人民不滿,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正式成立。 俄國歷史發展特點 俄國歷史的基本現象有農奴制、專制制度、東正教和村社等。基於這些基本因素形成的俄羅斯歷史過程有其鮮明的特點。 一、流動的俄羅斯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善於流動的民族,索洛維約夫稱之為具有「液態因素」。作為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羅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東到第聶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廣袤的東歐平原上。這塊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與沼澤交錯、河流縱橫、土質以砂質黏土為主,同時遠離海洋、與大草原連接。俄羅斯先民在這里生生不息、頑強奮斗。他們清理森林、挖掘樹根、燒荒種田。砂質黏土的地力薄,很容易就被耗盡了,只好再重新開墾一塊耕地。於是,俄羅斯農民「象風滾草一樣」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直到俄羅斯平原的天然疆界,「到烏拉爾和白海為止」。俄國歷史學家有一種看法,認為大自然對於西歐是「親娘」,對於俄羅斯則是「後母」,以此來說明俄羅斯民族所面對的艱難的自然環境。俄羅斯的移民拓荒還與外族的侵犯有一定關系,俄羅斯平原廣闊無屏,草原蠻族可以長驅直入。克柳切夫斯基說:「與草原的游牧民族,波洛夫齊人以及凶惡的韃靼人的斗爭從8世紀幾乎一直延續到17世紀末葉,這是俄羅斯人民最痛苦的歷史回憶,這段歷史記憶深刻地印在他們的腦海里,並且異常鮮明地表現在他們的壯士詩中。」基輔羅斯時期,外犯頻仍,西南羅斯的居民不斷向東北腹地遷移。 在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外敵的入侵下,俄羅斯人不斷開發新的土地,征服並移民到新的土地上。如果說俄羅斯早期的移民開拓具有某種被迫性,那麼,習慣變成自然,流動性逐漸成了俄羅斯民族血液中流淌著的因素。俄羅斯統一國家形成後,開始有意識地進行開拓移民,俄羅斯的「液態因素」更多地具有了進攻性和擴張性。俄羅斯人越來越深入到亞洲腹地,俄羅斯國家越來越逼近東方,歷經幾個世紀,俄羅斯這個內陸國家終於成為擁有多個出海口、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 移民拓張是貫穿俄國歷史始終的一條線索,無論古代、近代還是現代,俄羅斯國家的歷史是不斷運動、不斷移民、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不斷變換的歷史。俄羅斯的拓張包括領土的拓展、移民以及俄羅斯經濟文化在新土地上的推行。其過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1)17世紀之前。這一階段的開拓伴隨著俄羅斯民族的形成和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出現,它部分地決定了俄羅斯的歷史發展和民族性具有移民開拓色彩的特點。其范圍基本是在自然疆界內。2)17世紀後的整個帝俄時期。這一階段俄羅斯拓張的內容可以歸結為實現俄國作為橫跨歐亞大帝國的目的,是具有擴張性質的。3)蘇聯時期。毋庸諱言,蘇聯時期的俄羅斯國家依然具有擴張主義傾向,同時,蘇聯的拓張帶有某種意識形態色彩(世界革命的理想)。 俄羅斯拓張的直接結果是國家版圖的急劇擴大,它占居了1/2歐洲和1/3亞洲的面積,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拓張的間接結果是對國家內部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無論是早期居民的拓荒遷移,還是後來國家有意識的擴張,都需要軍事力量。於是,對於軍事力量的倚重,使軍事守衛者貴族、大公在國家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俄國有一句話:農民種地,貴族打仗,這是天經地義的。而國家對貴族的報償是幫助其對農民不斷地加重奴役,15世紀後,正是在俄羅斯國家移民拓張的背景下,農奴制開始形成,中央集權國家確立。俄羅斯拓張的方向和性質在俄國歷史進程中起到極大作用,它不僅對俄國歷史的基本現象農奴制、專制制度的形成產生影響,同時直接促成俄國歷史的另一特徵俄羅斯國家發展的東西方屬性,即所謂「東西方之間的俄羅斯」。 二、東西方之間的俄羅斯 「東西方之間的俄羅斯」最直觀的理解是地理學意義上的,即俄羅斯這片土地處於東西方之間。我們知道,俄國通過拓張成為橫跨歐亞的國家,成為連接東西方的獨特橋梁。地理位置對於一個民族的發展具有特別的意義。歐亞主義者認為,在古老的歐洲和亞洲陸基中間,還可以分出一個洲「歐亞洲」,俄羅斯處於它的主要地域。這樣,俄羅斯構成了既不同於歐洲、亞洲,又與歐洲和亞洲密切相連的「某種第三塊獨立的大陸」。這使得俄羅斯人經常自問,我們是深入亞洲的歐洲人,還是居住在歐洲的亞洲人? 對「東西方之間的俄羅斯」的進一步理解是歷史文化角度的。關於它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不同時代的西方派都強調俄國的歐洲屬性,認為俄國並不「例外於西方」,俄羅斯的歷史與西方國家的歷史沒有本質的區別;斯拉夫派則著重俄國歷史的「特殊性」,認定東正教和村社土地佔有制是俄羅斯歷史的「獨特遺產」,是俄國和西方的根本差異。然而,無論是激烈的西方派、還是極端的斯拉夫派,都必須承認俄國歷史與西方歷史截然不同的絕對例外性是不存在的,而它的相對例外性又是確實存在的。俄羅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長於東歐平原的東斯拉夫人的一支,公元862年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奠基了俄羅斯歷史文化中的北歐文化因素。988年「羅斯受洗」,俄羅斯人在皈依拜占庭的基督教東正教的同時,也接受了拜占庭文化,10_12世紀的俄羅斯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結合了近東文化因素和西方法律傳統的拜占庭文化對整個俄國歷史發展的影響都是極為深遠的。13_15世紀韃靼蒙古的統治給俄國人留下了東方專制制度的國家範式,莫斯科集權國家的形成就是其影響的直接產物。整個16世紀,隨著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形成,俄羅斯人跨過烏拉爾山挺進亞洲,俄國的東方色彩越來越濃厚。從17世紀開始,俄羅斯逐步與西方接近,到18世紀,彼得大帝進行了改革,在東西方之間猶疑的俄羅斯,被彼得大帝有力地推向西方。但是,俄羅斯文化具有東西方綜合色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俄國向何處去、俄國走西方式的道路還是東方式的道路問題始終困擾著俄國思想界。
2. 俄國如何從莫斯科公國發達,領土擴大的
莫斯科公國的擴張是從伊凡三世開始的。
伊凡三世時期,莫斯科統一了雅羅斯拉夫爾、諾夫哥羅德、彼爾姆、特維爾這幾個俄羅斯公國,這幾個公國被伊凡三世以前的莫斯科大公們多次征服過並向莫斯科公國臣服。
然後伊凡三世的兒子瓦西里三世繼續伊凡三世的擴張過程,莫斯科先後於1510年兼並普斯科夫;1513年兼並沃洛茨克;1521年兼並梁贊;1522年兼並諾夫哥羅德-謝韋爾斯基。1523年瓦西里三世對喀山發動遠征,並修建了著名的瓦西里蘇爾斯克要塞。1524年再次遠征喀山汗國,並安插薩法·格雷為喀山汗。1531年,瓦西里三世又任命贊·阿里為喀山汗。
而後瓦西里三世的兒子伊凡四世即位初期由母親葉琳娜攝政,1549年伊凡四世加冕為俄國沙皇,1547年、1549年、1552年,伊凡四世曾三度御駕親征,與宿敵韃靼人交戰,兼並了伏爾加河流域韃靼人的喀山汗國,並使俄羅斯躋身歐洲強國之列。
3. 俄國的發展歷程
15世紀末,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
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建立了沙皇俄國,並在1721年由彼得一世改稱俄羅斯帝國,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俄羅斯帝國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領土不斷擴張。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蘇聯的最大加盟國俄羅斯聯邦繼承了其絕大部分軍事力量,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二,而且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
(3)俄羅斯如何從小村落到帝國擴展閱讀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歐洲各國游歷和學習。歸來後,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從穿衣、吃飯,到科學教育、商業活動、軍隊建設,彼得用野蠻的方式推進了俄羅斯的文明進程,他甚至親自審訊反對改革的太子。
在打敗了強敵瑞典之後,彼得下令建造起一個面向歐洲的新首都聖彼得堡。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
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農奴制使俄羅斯很快在經濟、技術領域落後於完成了工業化的英法等國。在戰爭—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復中,這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4. 俄國是怎樣由一個小小的莫斯科公國發展成為一個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的
靠投靠蒙古人。
蒙古吞並俄羅斯後,依靠那些投靠蒙古的俄羅斯貴族統治俄羅斯。
伊凡一世尤甚,他之於蒙古,猶如汪精衛之於日本。
伊凡一世巴結賄賂蒙古王公,靠蒙古人支持大力擴展領地,搜刮民脂民膏,以增強國力。他和他的後代最終控制了蒙古的大部分土地。之後又夾持其他俄羅斯王公對抗蒙古人,把蒙古人剛走後。莫斯科公國就強大了。
蒙古人在西侵的時候,消滅了大部分文明,所以蒙古人被趕走後,俄羅斯不費吹灰之力,就鯨吞了整個北亞。
之後又慢慢蠶室中亞和東歐,最後形成一個2000多平方公里的各族人民的大監獄!
5. 俄羅斯帝國的興起
俄羅斯帝國(英語:The Russian Empire,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簡稱為沙皇俄國、沙俄、俄國或帝俄,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後,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羅斯國家,同時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國家,由羅曼諾夫家族統治。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俄羅斯帝國」真正誕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據另一個角度來看,長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後已經帝國的當代俄語單詞。也許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一世稱帝是為了讓歐洲承認俄羅斯作為一個歐洲的君主制國家。17世紀俄羅斯的擴張,最終導致在17世紀中葉,俄羅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亞之後,俄羅斯的領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戰爭(1654—1667年)之後的左岸烏克蘭;這個標志著俄羅斯帝國的成立。
俄羅斯帝國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紀後期的歐洲相繼進行工業革命時沒有緊隨時代的步伐,導致經濟實力在20世紀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時代遠不及其它歐洲幾大國。1914年8月,政局動盪不定的俄羅斯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堪的戰局直接導致了在1917年爆發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簽署退位聲明,俄羅斯帝國滅亡,俄羅斯共和國成立,但同年就被布爾什維克通過十月革命推翻,被蘇維埃俄國與蘇聯取代。
6. 我想知道俄羅斯的戰爭史,它是如何從一個小國發展到如今的疆域
俄羅斯歷史分為四個時期:留里克王朝、羅曼諾夫王朝、蘇聯、俄羅斯聯邦。
一、留里克王朝
西元六世紀時,居住在第聶伯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以波利安人為中心形成部落聯盟,因其居住在德聶伯支流羅斯河兩岸,被稱為羅斯人。蒙古人將羅斯轉音稱為「俄羅斯」。
九世紀時,來自北歐的瓦良基人首領留里克征服了羅斯人,建立了俄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882年,留里克王朝定都基輔,稱為基輔羅斯。此時階級與貧富雖已出現,但農村公社制依舊根深蒂固存在了近八百年,成為俄羅斯民族的一個顯著特色。
王朝初期,對內實行索貢制。每年春夏兩季,俄羅斯大公率領親兵向平民商人徵收手工業品、蜂蜜、蜂蠟等物品。到十一世紀,羅斯人才從原始生產力轉變為封建制度。
隨著經濟文化發展,基輔羅斯不斷通過戰爭擴張。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讓全體羅斯人受洗,改信東正教,拋棄多神教信仰。
改信東正教的羅斯加強了與西歐、拜占庭的文化融合。基輔成為連接東方西歐之間的交通要道,隨著商業的發展,手工業開始在羅斯發展進來,基輔城內開設了鍛造刀劍的作坊。
基輔羅斯成為中世紀歐洲最大的國家,城內建築了輝煌的皇宮、威嚴的教堂、牢固的城牆,著名的蘇菲亞教堂。
蒙古人統治時期
十一世紀後半期,由於王位之爭和各地原始農奴制生產力的發展不平衡,波蘭、北歐、西歐民族的入侵,基輔羅斯造成分裂。
十二世紀時,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蒙古人,憑藉他們驃悍的騎兵,靈活多變的包抄、圍堵戰術、鐵血紀律、縱橫歐亞大陸。他們每個騎兵擁有兩匹馬,飢食馬肉,渴飲馬血,日夜行程二、三百公里。蒙古人所到之處,城市化為灰燼,人民血流成河。他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大帝國。中國本部(含蒙古)是大汗直轄之地,是為元朝。伊兒汗國包括伊朗、阿富汗、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察哈台汗國包含中亞大部分地區,金帳汗國統領北亞、東歐。印度汗國涵蓋南亞。蒙古帝國勢力一度達到亞平寧半島、希臘半島、波羅的海、德意志、波蘭、印尼群島。除了日本、英國、西歐和一些偏遠島嶼,整個歐亞大陸都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1240年起,羅斯王公和教會成了金帳汗國的奴僕。羅斯各城最豪華的房子里住著大汗的代表,他們催取稅收,發布命令,王公和神甫各個低聲下氣,唯恐侍奉不周,每年各個王公定期朝拜大汗,領取浩命,作為自己統治的憑證。
蒙古人二百四十年的統治,使俄羅斯經濟、文化、發展停滯不前。十三、四世紀時,被毀的城市開始重建,手工業、農業開始恢復,商業的發展也加強了羅斯各地的聯系。
蒙古人的統治越來越不能為羅斯人民忍受,隨著各地王公勢力的興起,他們迫切需要取得獨立地位。教會勢力和商人、農奴主想從大汗手中獲取收稅權力,平民百姓也把自己的苦難原因歸結為蒙古人。
十四世紀蒙古人從中國退出後,又在中亞、印度等地遭到重大失敗,加上各王公之間內哄,導致金帳汗國開始衰落。
十四世紀時,莫斯科公國興起。莫斯科地處歐洲,遠離金帳汗國統治中心,又有森林沼澤掩護,大批羅斯人在那裡找到避難之所,莫斯大公運用權謀從金帳汗國大汗那裡取得了淩駕其他大公之上的權利,以大汗之名大大加強了自己的威望。
1480年,伊凡三世打敗蒙古人。羅斯脫離蒙古統治。
羅斯受蒙古統治,學到了優良的軍事技術,繼承了金帳汗國廣大領土以及殘酷的專制制度。從此羅斯人幾百年都無法明白,什麼是"自由"、"平等"、"民主"。西歐重現個體價值的啟蒙思想無法被羅斯人了解,他們將"自由"當做無法無天,"平等"當做"均貧富",而民主不過是"人民當家作主"。羅斯走向了既非西歐又非東方三大文明(中國、伊斯蘭、印度)的方向,他們自稱是"歐亞人"。
長期的戰爭形成了俄國人的流動性格。貴族打仗、農民種地,
"民族的流動性格"、"專制"、"農村公社"成了俄羅斯的三大痼疾。軍役貴族階層的相對擴大,使農村勞動力缺乏,羅斯走向了"農奴制"的道路。
伊凡雷帝(1533-1544)進一步加深了封建制度,打擊、削弱貴族勢力,連年征戰,擴大版圖。
1598年,留里克王朝絕嗣,波蘭人大規模入侵。俄羅斯人紛紛起義,打擊波蘭侵略軍,恢復了國家的獨立。
1605年,戈都諾夫突然死亡,羅斯,進入「混亂時代」。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才終告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即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
二、羅曼諾夫王朝
羅曼諾夫王朝始於1613年,第一位沙皇為米哈伊爾,他的皇位不是傳來的,不是搶來的,也不是偷來的,可以說是撿來的或請來的。米哈伊爾的姑婆是沙皇伊凡的皇後,米哈伊爾的父親雖然曾得過沙皇重用,但早已遭惡運,雙親被強迫分開,皆被貶入寺院為僧為尼,米哈伊爾因此在寺院中長大。父親重去投軍又被德軍俘虜。沙皇伊凡之子無後,死後俄國陷入混亂15年。從伊凡苛政到亂世,羅斯人的日子並不好過。但羅曼諾夫家族最後卻終於時來運轉,一些東正教會和俗世人士請尼姑母子出廟,立米哈伊爾為沙皇。16歲的米哈伊爾的皇位據說是眾權貴感念他的姑婆-伊凡皇後-的德行而來。米哈伊爾掌政之後,於1619年將父親從德國俘虜營贖回,把治國實權交給父親。當時俄國皇室想與歐洲其他王族攀親,卻到處碰壁,有些王室連米哈伊爾的父親派來的求親者都不接見。歐洲王室看不起的不只是新沙皇。當時歐洲國家以自我為中心,鄙視俄國,將之排斥在歐洲之外,視俄國為亞細亞國家。羅曼諾夫家族成員雖然為皇權有過不人道的爭斗,可是在富國強兵,和「歐洲化」(彼時俄國「現代化」的代名詞)的過程中卻是一致的。其中以彼得大帝和凱薩琳二世影響最大。
雖是米哈伊爾的孫子,彼得大帝的皇位卻得來不易。他的父親阿列克賽,1645年米哈伊爾去世後也在16歲時即位為沙皇。阿列克賽與第一任皇後生的多個子女中只有兩子一女存活,兩個兒子體弱多病,小兒子先天痴呆。彼得的母親與沙皇所生的子女中只有彼得活到成年,且身體強壯。彼得的父親去世之後,他的異母長兄繼位。6年後去世,無子嗣。權貴們決定立10歲的彼得為沙皇。但是,彼得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靠寵臣和宮庭衛隊逼權貴們增立比彼得年長的痴呆為共同沙皇,以年齡為排序標准,其目的是為了要立索菲婭為攝政王。索菲婭也推行過一些歐化措施,也讓自己的寵臣帶兵打仗,但成效不大。少年彼得喜好西方文化。常到莫斯科的外國使館區,耳聞目睹了西歐文化。他身材高大,脾氣暴燥,喜玩軍事游戲,自組兩個團,從使館區招來外國「軍事顧問」,從國庫中領取槍炮。1689年,17歲的彼得靠著已有一千官兵的這兩個團逼索菲婭退位,進尼姑庵。
彼得掌權後,於1697年派一使團一起出訪西歐,(剛開始假裝為一小軍官),一年半中親眼目睹西歐各方面實情,醫院,博物館,天文台和各式工廠,包括制幣廠、軍工廠,彼得最愛看的是造船廠,包括荷蘭和英國的,在當時最好的一個英國造船廠待了六個星期。彼得回國後,推行「全盤西化」。衣服款式改穿西歐式的,臣民須剃須(這在當時為勢力強大的教會所反對的),設立第一個俄國解剖博物館。
彼得推行政治改革、鼓勵工業化、安內攘外,陸軍越戰越勇,海軍也從無到有,先在陸地上,後以第一個波羅的海艦隊在海上,打敗當時的強國瑞典,也戰勝過奧斯曼帝國。俄國從瑞典這個以前大不在意自己的國家手中奪得一片靠波羅的海的土地,成了俄國西部。在這片土地上,彼得大帝下令設計建造聖彼得堡。其後多半時間,俄國首都也被移到聖彼得堡,而不是莫斯科。
彼得大帝在位期間,以嚴刑治貪官污吏,但是腐敗問題還是愈演愈烈。他遇到了皇位繼承的問題。他與第一任皇後的關系在婚後幾周內就生變,雖有一子,但彼得從西歐回來不久就將她趕進尼姑庵。後來他從親信大將門切尼可夫那裡轉來一位出身低微的立陶宛女子,對她大加寵愛,以至她成為有子女參加婚禮的人的榜樣,即是先生育子女而後結婚。第二任皇後生的四子和六女多半早逝,最後剩下兩女。第一任皇後所生之子後來以企圖謀反父皇之罪,被判決死刑。直到彼得大帝於1725年駕崩,第一任皇後所生之子留給彼得的一個孫子只有9歲。最後,在彼得大帝沒有明確遺囑的情況下,有權貴翻到了一紙彼得大帝贊揚其皇後輔帝有方的信件,作為皇位傳給彼得的第二任皇後的理論依據。第二任皇後繼位後就是凱薩琳一世。她靠門切尼可夫的輔佐在位2年。因無子嗣,死後傳給彼得大帝第一任皇後所生之子留下的這時已11歲的孫子(彼得二世)。但他在位不到3年即去世。此後皇位繼承陷入一片混亂。
凱薩琳一世與彼得大帝所生的次女伊莉莎白想繼位,未果。因為彼得大帝痴呆的哥哥(伊凡五世)的後代女兒中有一位嫁到中歐小公國因為守寡而回俄國的安娜,最上層的權貴立她為女皇,附帶要她在一個秘密協議上簽字,即所有的大事都要經這幾個人的同意。安娜女皇先是答應,但很快就撕毀了協議。可惜她攬權有術,治國無方,她請了許多她所嫁去的德國小公國的外國人出任多個要職。她有的是外觀的歐化而缺乏對國力的推進。
安娜在位十年(1730-1740),死後傳位給親姐姐的三個月的孫子(伊凡六世)。剛滿一年,凱薩琳一世與彼得大帝的女兒伊莉莎白在寵幸和宮庭衛隊支持下推翻了攝政王,廢小沙皇並將他終生囚禁,伊莉莎白遂自任為女皇。
伊莉莎白女皇在位二十年(1741-1761),重新推動其父彼得大帝政策。在「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普魯士,在文化上發展了俄國文化新時期。羅曼諾索夫和蘇馬羅科夫都是出身於伊莉莎白女皇時代。出身漁夫的羅曼諾索夫被公認為俄國第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化學物理各領域中都有傑出表現,他多才多藝,普希金稱之為歷史學家、力學家、化學家、礦物學家、藝術家和詩人。出身貴族的蘇馬羅科夫在文學和戲劇方面為俄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伊莉莎白女皇接受羅曼諾索夫建議,在1755年設立了俄國第一所大學,這就是久負盛名的莫斯科大學。經過伊莉莎白時代,彼得大帝開創的文化上的西化在俄國貴族階層被普遍接受,甚至是造成「崇洋媚外」,也加大了貴族階層與平民之間的差異。在傳宗接代上,伊莉莎白把自己的親姐姐的兒子彼得從外國接回,幫他娶了中歐另一小公國的妻子凱薩琳。伊莉莎白死後,彼得三世繼位不到半年,凱薩琳在寵幸和宮庭衛隊支持下逼自己的丈夫放棄皇位,自立為女皇,是為凱薩琳二世。她的寵臣們找藉口挑釁已經被關的彼得三世,將他殺害。正式宣布他的死因是「急性腸痙攣盡力醫治無效」。
凱薩琳二世與羅曼諾夫家族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為一德國人,不放心已被關了近二十一年的十五個月起就被伊莉莎白廢了皇位的伊凡六世。他從小就為親姨婆和母親背罪,被表姨婆關起來的青年,最後被表姨指使的人殺了,做了生於皇族之家而歹命的例子。
凱薩琳二世也稱為凱薩琳大帝,在位三十四年(1762-1796),雖是德國人,卻使俄國人長了民族氣慨。繼位初期先整頓軍隊和國家,寵臣波登金建造新城市,協力建造黑海艦隊。稍後鎮壓了農民起義,以後戰過奧圖曼帝國,瓜分了波蘭,擴大了俄國版圖。在「西化路線」上,熟悉西歐文化的她更新法律,送貴族青年留學,引進西歐文學、哲學。凱薩琳大帝以金錢和權力來支持外國和本國的「知識份子」,讓他們出版圖書。她喜歡法國的伏爾泰,西歐的藝術品。此時西化風氣在俄國盛行的程度也更家普遍,而不再局限於大城市了。
在以農民利益為代價的情況下,凱薩琳二世給了貴族庄園主較多優待,想鞏固他們對外國來的女皇的忠誠或支持。她也利用自己的眾多寵幸中的一些人來輔政。其中以波登金最有成效,而最後一位小她近四十歲的朱波夫,大誤她的國事卻不為察覺。凱薩琳二世後期在面臨自己起初大力提倡的西化思想帶來「持不同政見」的情況時,卻不能容忍。拉基謝夫、諾威科夫等一些出身貴族但卻不滿現實的作家,因為在作品中敢於描繪俄國農村現狀、討論不同意見,或被流放西伯利亞,或關監獄。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凱薩琳二世更是下令停止翻譯包括一些以前她自己提出要翻譯成俄文的西方著作,禁止出版包括以前她提倡引進的書。從此,一場最初由沙皇開始的自上而下的西化過程,在政治和思想方面民間開始超前,而且開始了與沙皇政權有了利益沖突。在沙皇政權最得意之時,埋下了最終被推翻的種子,雖然這個過程又經歷了一百多年。十九世紀的俄國沙皇,最令人難忘的是亞歷山大一世與拿破崙的戰爭(「第一次衛國戰爭」,1812年先失莫斯科,1814年攻下巴黎)。十九世紀的俄國在民間也活躍起來。大批才子,包括:詩人普希金,作家卡拉姆金、萊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評論家別林斯基,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等。
雖然保羅一世解決了羅曼諾夫家族內部傳位的問題,但是沙皇家族「小團體」與覺醒中的廣大民眾的關系卻一直沒有解決。亞歷山大一世曾試圖創立憲法,行政改革,卻放不下絕對權力。有些參與協助謀劃的知識份子後來遭到流放。亞歷山大一世後期因對宗教狂熱,神秘死於外地。尼古拉一世繼位,「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的青年軍官最後被沙皇以武力鎮壓。尼古拉一世在軍事和政治上精治俄國,建立一套刊物審查制度,親自招來普希金給他的作品「提建議」。他一面「平反」和起用被流放的人士,一面建立專門機構來監視全國的可能政見異議者。他也讓自己的「精英」(包括一個前流放分子)提改革建議。雖然這些措施在西歐都沒有阻止皇權倒台,沙皇總是相信俄國有俄國的國情,這個國情當然也是沙皇自己的版本。尼古拉一世對兒子亞歷山大二世聘請老師教導,讓他年青時游歷俄國許多地方,到歐洲各個國家,並直接參政。
亞歷山大二世繼位後,推行重大改革。他在米留丁協助之下推出解放農奴法,收買庄園主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他也由米留丁兄弟等協助連續推出行政、法律和兵役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法案。亞歷山大二世是唯一在位時被革命黨人殺害的沙皇。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三世繼位後在經濟發展上蕭規曹隨,而在政治上卻全面倒退,革命黨人和自由派人士,學生,職員,農民一概嚴厲打壓,得到了表面上的穩定。亞歷山大三世最後死於腎炎。
亞歷山大三世高壓下得到的穩定,至兒子尼古拉二世終於維持不了。1905年俄國暴發大罷工、罷市、罷課,尼古拉二世靠武力鎮壓後竟然認為俄國民眾應該覺得對不起他們的沙皇。一些上層人士建議的改革,他不採納或改革太慢、太少,沙皇聽信皇後。在國家形勢巨變的時代卻感覺遲鈍,熱衷於皇後形成的小圈子,這個小圈子包括庸才和怪人(如「農民聖人」拉斯普丁)。等到1917年二月革命暴發時,下層上層一齊造反,尼古拉二世在外地連家都回不去,在火車上被逼棄位。
7. 俄羅斯是如何走上崛起和強大的
這個問題很大,篇幅所限沒法展的很開,長話只能短說。
俄羅斯人的祖先是斯拉夫人,9世紀的時候,第一個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基輔羅斯,在如今的第聶伯河一帶成立。弗拉基米爾在位期間,這個國家也曾一度擴張到數百萬平方公里,但是受制於地理和環境因素,始終被排斥在歐洲主流之外,基本屬於蠻族。13世紀的時候被蒙古大軍侵略,幾乎亡國,首都基輔幾乎被毀於一旦。在這個背景下,源於基輔羅斯的瓦解和之後蒙古自身的問題,新的莫斯科公國成立,歷經風雨後在1547年,終於完全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成為獨立王國,這也是現代俄國的前身。
綜觀整個俄國史,一般認為是兩起兩落。俄國的問題是它這塊地本身有先天缺陷,地廣人稀,多民族混雜,最重要的是缺乏出海口,基本就是個內陸國家,因此俄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其發展遠遠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到了17世紀時,西歐很多國家已經普遍進入封建時代,俄國還處於農奴制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民族的第一次崛起的救世主彼得大帝出現了,彼得雄才大略,勵精圖治,他親自游歷歐洲,回國後決心進行大改革,這個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贏得了對瑞典的大北方戰爭,這次勝利使得俄國拿到了至關重要的波羅的海出海口,從而為之後逐鹿歐羅巴贏得了籌碼和舞台,俄國第一次成為了世界舞台的主角,這也是為什麼彼得被俄國人稱為「祖國之父」的原因。但隨著他的去世,很多改革沒能進行下去,到了19世紀末,看似強大的俄國在跟日本的戰爭中一敗塗地,顏面大損,而之後的一戰更是讓俄國跌入了谷底。
俄國的第二次崛起毫無疑問就是十月革命,在列寧及其繼任者斯大林的推動下,從帝國時代進入到共和國時代,斯大林模式的大規模生產也可以看做一次改革,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是整體國力的強盛是不爭的事實。後期一系列的擴張(蘇波戰爭,蘇芬戰爭,瓜分波蘭,對戰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內政的干預)使得俄國(蘇聯)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大國,二戰的勝利更是增添了重要的話語權。但是這種高度集中的粗放式發展,以及嚴重傾向於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做法,使得蘇聯頭重腳輕,最終導致了坍塌。90年代末蘇聯解體後,整個俄羅斯民族再次陷入沒落,國際影響力和大蘇聯時期不可同日而語,直到普京的出現,才慢慢恢復元氣。
不得不說,俄國的崛起相對於西歐國家,更多依賴於軍事上的勝利,即所謂「以野蠻征服野蠻」,缺乏文化底蘊,這就使得俄國的沉浮更多地取決於當政者本身的能力,說穿了就是外強中干,民族自身發展慾望不足。彼得/斯大林時期的俄國為什麼強大,某種意義上是軍事力量的原因,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普及度,各個產業的均衡發展等等,都不如同時代的西歐國家。這種崛起註定只能是暫時的,一旦當朝君主去世,馬上整個勢頭就會衰竭。
8. 俄羅斯曾是以農耕為主的窮國,它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俄羅斯的崛起歸功於斯大林,斯大林對於俄羅斯從農業向工業的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給蘇聯帶來了比較嚴重的隱患,但是在當時確實是成功卓越的。綜上所述,俄羅斯的崛起歸功於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