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各國家各地區房屋的特點
中國各地住房特點:
東北--牆壁厚、窗戶較小、門小、屋頂坡度較緩--冬季嚴寒且時間長
黃土高原--窯洞--結實耐用,冬暖夏涼、且就地取材,方便
大西北--多平房--氣候乾旱,降水少,不用蓋屋檐遮雨
南方--屋頂坡度較陡--雨季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陡坡屋頂便於雨水下泄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
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游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利用那裡又深又厚、立體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石窯和磚窯是先用石塊或磚砌成拱形洞,然後在上面蓋上厚厚的黃土,又堅固又美觀。由於建造窯洞不需要鋼材、水泥,所以造價比較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窯洞的建造不斷改進,黃土高原上冬暖夏涼的窯洞越來越舒適美觀了。
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著許多古代的民居。這些古民宅大都用磚木作建築材料,周圍建有高大的圍牆。圍牆內的房屋,一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兩層小樓。比較大的住宅有兩個、三個或更多個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後種植著花草盆景,各處的樑柱和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座座小樓,深深庭院,就像一個個藝術的世界。建築學家們都稱贊那裡是「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
客家土樓
土樓是廣東、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游地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人。為了防範騷擾,保護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創造了這種龐大的民居——土樓。一座土樓里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卧室;第二圈兩層,有30到50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能容下幾百人進行公共活動。土樓里還有水井、浴室、廁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樓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國建築大師的稱贊。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裝,有利於放牧時搬遷流動。
土家族吊角樓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土家族土家族,全國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人。其中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② 俄羅斯北部的傳統居民是什麼
俄羅斯族傳統住宅多為磚木結構、高大寬敞的平房,也有單一木材結構的房屋。
③ 俄羅斯國家現狀人民生活水平怎麼樣呢
現狀:
俄羅斯統計局報告,2014~2016年兩年間,俄羅斯居民實際收入下降了近10%,而幾乎三分之一的俄羅斯人的生活都處於貧困水平(每月人均收入9956盧布以下)。但是在2016年,財務部宣布已經成功組織了經濟下滑,現狀處於恢復期。
人民生活水平:
俄官方統計調查機構表示,俄羅斯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約為莫斯科的一半。但好在俄羅斯中小城市的居民一般都有私人住宅和一小塊地,這樣他們可以自己種些土豆、黃瓜等蔬菜,節省食品開支中的一大部分,而食品開支往往是他們最重要的支出。
俄國家經濟分析局認為,目前俄中產階級的數量大約占總人口的20%—25%,這個階層基本由有高等學歷的中年人組成,擁有私有住宅,強烈渴求穩定。一項調查數字顯示,大多數俄羅斯人認為,目前俄羅斯中產階級的比例大約為總人口的15%,低於官方統計數字。
④ 俄羅斯冬季供暖是什麼樣的老百姓承擔得起嗎
俄羅斯的供暖技術還是比較發達的,而且價格也低廉,其實不同國家採用的採暖方式與地理位置,氣候特徵,能源結構,技術水平和經濟狀況密切相關,許多國家在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後決定自己的加熱方法,如今家庭集中供熱集中在北部城市,熱源通過管道均勻地傳遞到每個家庭,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只要每月支付統一的取暖費,人們就可以享受集中供暖帶來的溫暖。
俄羅斯是冬季最冷的國家之一所支付的費用的數量還與住宅房間的數量,家庭的數量以及每年或供暖的時間有一定的關系。俄羅斯的供暖季節是次年的10月1日至次年5月15日,大多數居民都按年付費,當前在人類能源消費結構中,熱能消耗占能源消耗的比重很大,各國都在積極尋找清潔的熱源,核能是一種清潔,高能,安全和穩定的能源,可以為需要熱量的區域提供熱量並提高核電廠的熱效率,因此俄羅斯等國家正在開發浮動式核電站,但是只有俄羅斯的浮動式核電站才進入建設和實施階段。
⑤ 俄羅斯的生活特點是什麼
1、民宅
俄羅斯的森林資源豐富,所以傳統的俄式民宅以木材為建築材料,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由圓木搭建的,這種木屋十分堅固;另一種是由木板蓋成的,這種木屋精緻美觀。
俄式傳統木屋的屋頂呈「人」字形,因為俄羅斯的冬季降雪豐富,「人」字型的屋頂斜度大,便於積雪下滑。這種木屋有的有煙囪,有的沒有煙囪。木屋上部建有閣樓,供儲物或小孩居住玩耍用。木屋的地下還有半層,深約一人多高,主要用來儲存食物,蔬菜和酒,還有防潮保濕的作用。木屋的門前是長方形的門廊,門廊下一般有四五級台階。要想進入木屋,首先要走上台階,經過門廊,才能進門。屋內一般有三四個房間,面積十幾、二十幾平方米不等,分別為起居室、卧室、餐廳和廚房,房間寬敞,地上鋪著木地板。木屋的窗戶一般朝南,窗框上裝飾有三角楣飾或流水圖案,窗戶上還留有通氣用的小氣窗,窗檯寬大,擺著一盆盆鮮花。正房旁建有側房,用來存放傢具或作倉庫。木屋四周的院子用木柵欄圍著,院內有菜園。
傳統民宅中的爐子、條凳和上座別具一格。爐子又高又大,既可供暖,又可烤東西和燒飯,上面還可以躺人。條凳固定在牆邊,供數人合坐。現在,這種俄式傳統木屋在俄羅斯仍然存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多數家民住進了2-4戶的2層住宅,配有公共設施,每戶居民有一片宅邊地,可以種植瓜果蔬菜。
城市裡,居民的住房非常緊張。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兩代、三代「同堂」的大有人在。50年代,赫魯曉夫上台後為緩解住房矛盾建造了大批火柴盒式的5層簡易樓房,現外觀已破舊不堪,面臨推倒重建的命運。近年來,為了合理使用土地,適應城市居民大幅增多的形勢,修建了一批以12-19層以上的高層建築群為主體的小區。小區有食品店、郵電部、儲蓄所、幼兒園、學校、電影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時,也盡可能恢復和保存城市裡有價值的古建築。
⑥ 俄國首都莫斯科的房地產價格為什麼那麼高
莫斯科NQ房地產公司
1為什麼是商機-由於盧布貶值所以以外匯購買商品就非常廉價(例如原來買一套房子是1500萬盧布相當於300萬人民幣而現在房子還賣1500萬卻相當於150萬人民幣)。
2為什麼是莫斯科房產-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是俄羅斯的金融政治中心,也是俄羅斯最發達和最富裕的城市,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金融大都市。以前的房價很貴 但是由於短時間的金融波動,導致房價沒變,貨幣貶值,所以用人民幣購買非常劃算,還有這里的面積全是實用面積,永久產權,小蘇格蘭」別墅區,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列寧格勒公路14公里,小區包括682聯排別墅,從136到200平方米面積(實用面積)。私家花園及獨立停車位從200平方米到900平方米不等。到目前為止,園區已入住300戶 , 所有物業設施已全部交付使用 小區24小時保安巡邏 幼兒園、籃球場、健身房、戶外燒烤設施一應俱全。小區距離莫斯科國際機場只有10公里的距離,周邊麥德龍,ашан 宜家 大型超市一應俱全。距離紅場、克里姆林宮、只有25公里的距離
小區全部是聯排別墅蘇格蘭建築風格分為2層和3層兩種別墅2種戶型。
隨著全球油價下跌和歐美製裁導致俄羅斯盧布極具下跌所帶來投資巨大的商機
⑦ 俄羅斯生活水平如何
以前總以為在歐洲混的俄羅斯,生活水平比不上美國怎麼也應該數一數二的,畢竟綜合實力在那裡擺著呢?!但是怎麼知道認真的一查資料才知道原來俄羅斯的生活水平和我們中國差不了多少,甚至比我們的一線城市還略有遜色。不過他們始終是屬於歐洲而不是亞洲,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他們除了工業不是很開化之外,其他的發展項都是非常的好。這也就是其他國家不敢輕視的地方了,因為一些不是很必要的東西都可以靠進口來完成,而把省下來的精力全部放到發展國家的硬實力。這不由得不說,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做法。
⑧ 到俄國後,怎樣根據俄國國情做到入鄉隨俗
朋友您需要盡快通過語言關,熟練的掌握俄語聽說和閱讀書寫,掌握俄羅斯人使用網路和網路寫作的習慣;記住俄羅斯當地重要的公共電話號碼:匪警、急救、電力、自來水等重要號碼;盡快的完善您的證件,俄羅斯警察對於中國人的證件查得特別緊,外出一定要帶好證件;受過良好教育的俄羅斯人對於中國人是比較友好的客氣的,主動認識品行端正的有良好文化背景的有穩定社會職業和社會關系清楚的俄羅斯人。和俄羅斯人交往要注意尊重俄羅斯人的國家榮譽感,比如贊頌他們的偉大的衛國戰爭,強大的科學技術和發達的重工業。不要過多的涉及蘇聯時代和斯大林,俄羅斯的青年人許多是比較西化的,還有就是傳統的,不好說的合適。與俄羅斯人交往不要輕易相信他們的承諾,要知道哪些他們做得到哪些做不到是跟你客氣。俄羅斯人特別講究穿著和修飾,穿著邋裡邋遢被認為品味低俗缺家教。與俄羅斯人約會千萬不要遲到。夜晚千萬不要和街頭的俄羅斯美女搭茬,那裡的妓女較多,弄不好會惹禍的。俄羅斯人吃的會比較油膩,注意補充蔬菜,要吃西紅柿、土豆、扁豆,那裡的葉菜比較少很貴的。水果要吃蘋果。晚上不要一個人獨自出門,特別是在俄羅斯的一些大中城市光頭黨和新納粹十分可惡,他們經常會有打罵傷害中國人的事情,那裡的警察工作比較鬆懈,指著他們保護自己是靠不住的。在俄羅斯要設法找到可以與自己交往的華人,注意華人中也有壞人千萬要小心,如果是勞務最好是老鄉同學同事關系,中國人要抱團。某些俄羅斯人瞧不起這個人,不少俄羅斯人認為中國人素質低下,品德敗壞,缺乏教養,所以俄羅斯人會經常有對中國人白眼的現象,注意不要和他們爭執。要注意不卑不亢,顯示出良好的教養和素養,到俄羅斯你必須要多看書,俄羅斯是個特別重視學習和讀書的國家,你的素養高談吐不俗品行誠實那麼會有大批的俄羅斯朋友支持你。去俄羅斯之前您要做好10-15個月的准備,好好攻讀俄語,訓練閱讀口語聽力和寫作,熟悉俄羅斯歷史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習俗,熟悉現代科學法律和經濟知識,學習俄羅斯的常用法規。調整身體,學會適應耐受寒冷潮濕的天氣。學會基本的求生和緊急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學會與當地人交流溝通。
⑨ 俄羅斯人生活特點
冰雪運動,吃麵包黃油等高熱量食品,喝烈性酒。
⑩ 俄羅斯的住房是政府分配還是自由買賣
盡管俄羅斯的領土面積比冥王星還要大,但目前俄羅斯家庭的單元住房每套平均建築面積僅為52平方米。1959年7月24日,美國副總統尼克松訪問蘇聯,並在莫斯科索科爾尼基公園為美國國家展覽會揭幕,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與尼克松展開了著名的「廚房辯論」,赫魯曉夫宣揚蘇聯住房改革的成功,自豪地說蘇聯人不花錢就可以住進實用的房屋。這樣的底氣,來源於一種標准化住房革命——赫魯曉夫樓。
赫魯曉夫樓曾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城市發展項目。面對二戰後城市規模爆炸式擴張、人口迅速增長、住房嚴重短缺的現象,1954年,蘇聯政府在五年計劃中提出:「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低的成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以確保1980年每戶家庭都能在屬於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產主義的到來。「
赫魯曉夫命令建築師開發一種可迅速復制的建築模板,使其成為全世界的典範。與標榜古典主義的斯大林時代建築有別,赫魯曉夫樓統一規劃為5層,這樣就免去了裝電梯的費用,且沒有任何不必要的裝飾。
整個樓房簡單便宜,可以大規模工廠化的批量生產,生產和建設速度快。在實際操作中,15天就能蓋一棟樓,房屋外觀很簡單,不允許有任何雕琢的花紋裝飾。
在這位領導人「我們不反對美麗,我們反對浪費」的指示下,樓體採用預制板結構,不設垃圾通道,並嚴格控制廚房、衛生間、門廳和過道的面積。由於施工只需短短數周,類似的建築很快在蘇聯遍地開花。
1958年,首個實驗住宅區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村開工。該項目採用住宅設計競賽的優勝方案,3種主力戶型分別為30平方米的一居室、44平方米的兩居室,以及60平方米的三居室,成為此後在蘇聯廣泛應用的樣板式住宅。
作為蘇聯時代的獨特風景,赫魯曉夫樓一度化解了嚴重的住房危機。到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時,近1/4(約5400萬)的蘇聯人住進了新居。1961年,蘇聯的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達到1.27億。
半個世紀前,幾乎全世界都為蘇聯的大規模計劃經濟量產「新生活」而驚嘆。1967年,一位美國國家標准局官員對《芝加哥論壇報》表示,「蘇聯人想發明世界上唯一的大規模廉價住宅建設模式,他們所做的一切讓人吃驚。」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類似的建築在俄羅斯各地頗為常見。這些用混凝土預制板搭建的長方體不帶任何裝飾,秩序井然地矗立在裸露的黑土地上,遠遠望去,活像一堆堆排列整齊的火柴盒。
赫魯曉夫時期建造了大量標准住宅樓,全國各地都非常相似。以至於有一部蘇聯電影就是這個主題,男主人出差到另一個城市,居然有跟自己家一模一樣房子,只差個老婆了。蘇聯電影《命運的捉弄》中,批量生產的住宅樓成為男女主人公相識的契機——醉酒的男主角住在莫斯科的一棟赫魯曉夫樓里,在新年夜誤打誤撞地登上了去列寧格勒的飛機,然後在陌生的城市用自家鑰匙打開了女主角的房門,開啟了一段情緣。
赫魯曉夫樓在設計之初盡可能地滿足居民對舒適性的要求。今天看來,這種「舒適」相當有限——廚房為6平方米,衛生間被壓縮到4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僅5平方米。不過,赫魯曉夫對此十分滿意,稱「只要容得下我,其他人都不會有問題」。
雖然空間局促,但居民甘之如飴。人們發明了折疊沙發、可以拉出書桌的櫃子、可以拉出餐桌的碗櫃、藏在窗檯下的冷藏櫃等,桌下、床下和一切能利用的角落都被用來儲物。
其實傳說中的蘇聯式新生活,即「共產主義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是騙人的。老百姓住房緊張充斥著整個蘇聯時期,從斯大林時代到赫魯曉夫當政,再到勃列日涅夫。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這就是赫魯曉夫式的典型布局,內部空間很小,按照設計滿足一般人日常生活就可以了。當初的每一平方厘米的建築面積都經過了詳細的數學模型計算和人體工程學設計,包括人體在廚房、廁所和浴室的活動范圍,最後得出結論,以最節約的面積來滿足居住要求。但是實際生活經常是不夠用的。
上圖為赫魯曉夫樓的一居室平面圖,廚房5.3平方,門廳過道3.1平方,廁所2.7平方,卧室12.4平方,總面積23.5平方米,可滿足一個三口之家的勉強居住。當然也有大的,一般5口人住在50平方的房子。
蘇聯早期的公寓樓都是混居筒子樓,公用的廚房,因為爭搶做飯的優先權,主婦們經常吵架,而男士們則把廚房作為聊天的公共空間,以至於大多數政治笑話都是公共廚房裡流傳出來的。筒子樓的衛生間也是公用的,卻配備著坐便抽水馬桶,但是沒有馬桶墊圈,需要各家自備,上廁所的時候,住戶拎著自己的馬桶墊圈去......
赫魯曉夫認為斯大林時代的房子過於奢侈,設計師浪費國家和人民的錢,設計出普通老百姓根本不需要的花瓶式建築,誰會去欣賞你家樓道漂不漂亮,屋檐的雕刻美不美?
隔音很差,設計年限最多50年,那個時候認為大家再過幾十年就能實現社會主義,到時候肯定再換房子,雖然實際上發現可能不止50年的使用,至今俄羅斯很多家庭依然在居住,部分房子已經成危房。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開始建設稍微好一點的房子,這實際上也是赫魯曉夫樓的改良版,比較舒適一些,如果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也可以買來居住,主要在80年代建造。樓層多為十幾層,有電梯,房間面積比較大。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目前俄羅斯全國都在進行老式住房的改造。根據即將實施的計劃,莫斯科將投入3.5萬億盧布,在20年裡拆除8000棟蘇聯時代的舊房,包括1000棟赫魯曉夫樓,160萬名居民將搬遷。
俄羅斯的還保留有大量的革命前樓房(俄語:дореволюционные дома),是指1917年之前建造的房子,在聖彼得堡甚至能買到1755年的房子,而且銀行還可以還房貸。這些房子的質量非常好,最大的優點是結實。
斯大林式建築的等級區別比較大,蘇聯幹部和知識分子住的房子較好一些。如果按年代劃分,5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斯大林式建築質量最佳,外觀也是精雕細琢。50年代後期的斯大林建築最難看,比較簡單,因為這時正好是赫魯曉夫上台,強調節儉,很多斯大林建築在建設中途就決定減少裝飾。
斯大林式建築的建造時間從上個世紀30年代一直延續到50年代中後期。
斯大林建築內外部裝飾都很漂亮,內部設施應有盡有,保存較好的建築即便在21世紀也是優良的住所。房間內天花板至少在3.5米以上
直至目前,俄羅斯人的住房也並不想傳說中的寬敞大氣。據統計,俄羅斯77%的居民居住單元房,居住獨棟住房的只有23%。俄羅斯公寓式住宅的單元房建築面積普遍都非常小,卧室面積也相當小,俄羅斯家庭的每套單元房平均建築面積僅為52平方米,其中一居室平均面積33平方米,兩居室平均面積47平方米,三居室平均面積63平方米,四居室平均面積100平方米。俄國人的住房以兩居室為主,在現存的各類住房中,一居室佔23%,兩居室佔40%,三居室佔29%,四居室以上佔7.7%。
不過,在俄羅斯計算房子的面積,不是建築面積,而是實際使用面積。俄羅斯住房的公攤面積也小得多,基本上只計算從你家門口到電梯門口這一段的公攤面積。在俄羅斯,不管是新房子還是舊房子,小區環境很好,大樹參天,綠草茵茵。
上圖為俄羅斯目前的普通樓盤,建造於2016年,黃色為一居室,面積小於40平方。綠色為2居室米,面積小於60平方米。藍色為3居室,面積小於80平方米。在俄羅斯,面積超過150平方米的公寓就算是土豪級別了。
俄羅斯的免費住房也是以訛傳訛,事實是這樣的:蘇聯解體後,葉利欽頒布了《俄羅斯聯邦住房私有化法》、《保障每家庭單元房或獨棟房》和《住房公用事業改革》三項法令,規定已有的公房應按照人均18平方米無償轉給個人成為私產,超出部分由居民掏錢補足。此後衛國戰爭家庭、低保殘障仍可申請無償分房,但需等待100年,普京上台後才好轉。目前俄羅斯居民的住房私有率大約是70%,另有三成是國有住房,分配給符合條件的居民租賃居住,例如武裝部隊的軍官,政府官員、衛國戰爭老戰士等等。
蘇聯剛解體時的1991年,俄羅斯的人均住房面積是16.8平方米,到了2013年,俄羅斯的人均住房面積增長至22平方米,而中國這一年的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