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工業機器人主要有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麼
1、工業機器人的構造
工業機器人由主體、驅動系統和控制系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主體即機座和執行機構,包括臂部、腕部和手部,有的機器人還有行走機構。大多數工業機器人有3~6個運動自由度,其中腕部通常有1~3個運動自由度;驅動系統包括動力裝置和傳動機構,用以使執行機構產生相應的動作;控制系統是按照輸入的程序對驅動系統和執行機構發出指令信號,並進行控制。
2、工業機器人的分類
工業機器人按臂部的運動形式分為四種。直角坐標型的臂部可沿三個直角坐標移動;圓柱坐標型的臂部可作升降、回轉和伸縮動作;球坐標型的臂部能回轉、俯仰和伸縮;關節型的臂部有多個轉動關節。
工業機器人按執行機構運動的控制機能,又可分點位型和連續軌跡型。點位型只控制執行機構由一點到另一點的准確定位,適用於機床上下料、點焊和一般搬運、裝卸等作業;連續軌跡型可控制執行機構按給定軌跡運動,適用於連續焊接和塗裝等作業。
工業機器人按程序輸入方式區分有編程輸入型和示教輸入型兩類。編程輸入型是將計算機上已編好的作業程序文件,通過RS232串口或者乙太網等通信方式傳送到機器人控制櫃。
示教輸入型的示教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由操作者用手動控制器(示教操縱盒),將指令信號傳給驅動系統,使執行機構按要求的動作順序和運動軌跡操演一遍;另一種是由操作者直接領動執行機構,按要求的動作順序和運動軌跡操演一遍。在示教過程的同時,工作程序的信息即自動存入程序存儲器中在機器人自動工作時,控制系統從程序存儲器中檢出相應信息,將指令信號傳給驅動機構,使執行機構再現示教的各種動作。示教輸入程序的工業機器人稱為示教再現型工業機器人。
具有觸覺、力覺或簡單的視覺的工業機器人,能在較為復雜的環境下工作;如具有識別功能或更進一步增加自適應、自學習功能,即成為智能型工業機器人。它能按照人給的「宏指令」自選或自編程序去適應環境,並自動完成更為復雜的工作。
㈡ 機器人有什麼用途
工業機器人的用途有:焊接、打磨、搬運、碼垛、上下料、切割、裝箱等。
㈢ 請教一下工業機器人技術是干什麼的
工業機器人有搬運、焊接、裝配、噴漆、檢驗機器人,主要用於現代化的工廠和柔性加工系
統中。是種能自動控制、可重復編程、多功能、多自山度的操作機。它們通常配有機械手、刀具或其它裝配的加工工具,能夠搬運材料、工件,完成各種作業,是種柔性自動化設備。
機器人控制系統是機器人的大腦,是決定機器人功能和性能的主要因素。
工業機器人控制技術的主要任務就是控制工業機器人在工作空間中的運動位置、姿態和軌跡、操作順序及動作的時間等。具有編程簡單、軟體菜單操作、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在線操作提示和使用方便等特點。具體粵為工業機器人培訓學院官網可以解答
㈣ 在工業生產應用中機器人有哪些好處
採用工業機器人不僅可以提高產品質量,更可以節省人工,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在有些人不能使用人工的作業環境下工業機器人就能幫作業。下面就來看看工業機器人有哪些優勢?
1、安全性高。在某些行業方面,使用小型搬運機器人能夠替代人工,進行比較危險性的作業,如:化學產品。
2、節省人工。焊接機器人能夠同時進行兩個或者多個工位的工作,而只需要一個工人進行看護即可。
3、提高效率和品質。工業機器人能夠不間斷的進行24小時作業,且機器人不受情緒影響,而工人則相反。
4、降低產品不良率。在產品成型時,使用機器人能夠使產品均勻受力。
5、節省原料,降低成本。工人會存在偷懶行為,取出產品時間不定,而機器人則不會;且在今天的人工成本越來越高,而機器人屬於固定資產。
6、提高企業形象。使用機器人作業,能夠提升客戶對企業的形象認識,能簡介的提升企業訂單。
㈤ 什麼是工業機器人用來做什麼的
簡單的來說,就是被工人利用來做一些預先設定程序的工作,跟一般機器的區別就是智能化,比一般的笨重機器更完美方便。
㈥ 俄羅斯開發戰斗機器人,終結者會成現實嗎
電影《終結者》中,反派機器人T1000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它由特殊液態金屬組成,時而堅不可摧,時而柔軟似水,像橡皮泥一般可任意改變自己的形狀。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格萊特納米科技研究所蘭司博士,通過與中、美、澳、日等國科學家深度合作,探明了人為調控非晶合金微(微博)觀結構的作用機制,使人類離實現這一場景更近一步。
這是中央台曝光的中國軍事機器人
中國雖然在軍事機器人方面已經有了起色 但是在荷載 人工智慧 最大作戰半徑方面還是有缺陷的
在日本召開的WF2012展覽會上,由日本水道橋重工集團開發的巨型四足載人機器人KURATAS登場!這也是KURATAS在大型展會上首次公開露面。工作人員在現場演示了如何在機器人「體內」進行操作控制,現場觀眾也可以去親身體驗。
中國的機器人技術,與世界上先進水平的差距還很大,中國軍事裝備如果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應當具有像美日那樣超凡的「想像力」,因為,想像力從來就是現代科技文明的最大驅動力。
人形機器人的話,國力或者財力不好估算,只說幾個關鍵的技術,就以UC系的高達舉例:
1、仿生學技術。這是機器人能否正常運動的核心問題,特別是用機械模擬肌肉的運動,以及機體對整體平衡的維持和反饋調整等能力。現實中通過精密的液壓系統可以大體模仿,但是靈活度還遠遠不及。
2、動力系統。對於高達這樣的機器人如何維持長久和穩定的動力,作品給出的答案是可控核聚變,提問者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搜搜「米諾夫斯基物理學」。目前來說,人類在實驗室條件下可以觀察到類似米諾夫斯基粒子這樣的微觀粒子的存在,但是類似粒子尚不能證明具備核聚變減速與收束的能力,也還沒有其他建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技術。
3、緩沖系統。UC系高達一般站高在18-20米左右,即使是UC0106以後的小型化機體也在15米左右。把駕駛艙安排在腰部的話,直立在地面時機師離地有三層樓,在重力條件下如果機體跌倒,機師將承受等同於從三層樓下跌落的沖擊,移動時也會經受落差一米以上的顛簸——至少說在沒有緩沖的情況下,目前的人類恐怕還不能長時間習慣於這種程度的沖擊,那麼可行的辦法只有開發合適的緩沖方法,或者把這種機器人用作宇宙專用兵器(UC高達系列相對傾向於後者)。
除了這些之外,軍用的話還得另外考慮兵器的生產性、隱蔽性、整備性、武器配備和補給性等等,把這些東西林林總總算一算,只怕根本是得不償失的。未來戰爭必然會出現機器人,但這種雙足駕駛型人形機器人恐怕是性價過低,不太可能成為戰場的主流。機器人多半會走UVA這種路線,即使是人形大概也是走軍用外骨骼的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