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前蘇聯發射了11個金星探測器分別是哪幾個
前蘇聯發射了11個金星探測器:1970年的7號,1975年的9號、10號,1978年的11號、12號,1981年的13號、14號,1983年發射的15號、16號和1984年上天的兩個「韋加」號探測器。
Ⅱ 有火星探測器的國家有哪些
有火星探測器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印度、阿聯酋、歐洲。
1960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A號探測器,它是人類探測火星的開端。1964年,美國成功發射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它是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到達火星的探測器。
2013年,印度發射了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入軌火星並向地球傳回了清晰影像。這也是亞洲第一台成功探測火星的探測器。
中國的火星探測器發展:
祝融號」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執行中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個階段!
2020年7月23日,「祝融號」探測器乘載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空。「祝融號」探測器由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總重量達到5噸左右,是世界上最重的火星探測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火星探測器
Ⅲ 繼「月球17號」成功後,蘇聯又發射了哪些「月球號」探測器
「月球17號」成功以後,前蘇聯在1971年9月2日又發射了「月球18號」。「月球18號」進入孫衛星軌道,環繞月球54圈以後,9月21日逆推進火箭點火,降落在「豐富海」(北緯3°34′東經56°30′),但是著陸以後無線電通信中斷。塔斯社說:「著陸地點從具有科學考察價值的高地中選擇,觀測結果顯示在這樣困難的地方著陸,是不走運的。」可以認為這就是說軟著陸失敗。這個「月球」18號里是否裝有月行車,不太清楚。
接著,前蘇聯在1971年9月28日發射了「月球19號」。這次前蘇聯發表這樣的消息:探測器第一次從月球人造衛星的軌道對月球周匣的環境進行科學調查。探測器10月3日進入孫衛星軌道,對月球進行觀測。
「月球20號」在1972年2月14日發射,2月21日在「豐富海」刺匕端的山嶽地帶軟著陸。著陸地點是北緯3°34′、東56°30′,和失敗的「月球18號屍的著陸地點相同。 「月球加號」自動採集月面岩石,2月9日飛離月面,2丹25日降落在前蘇聯境內傑茲卡茲干西北大約40千米的地方;這是前蘇聯第二次採集到月面標本。
「月球21號」在1973年1月8日發射,1月16日在「澄海」東端的李蒙涅爾環形山軟著陸,放下「月行車2號」。這輛。月行車」重840千克,比1號重,裝有經過改進的觀測儀器。
前蘇聯1974年還發射了「月球22號」和「月球9號」,1976年又發射了「月球24號」。
Ⅳ 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國家有哪些
截至2020年,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國家有:美國、前蘇聯(俄羅斯)、日本、印度、中國、阿聯酋。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地區有:歐空局。成功18次,成功率不足40%,其中著陸任務17次,成功8次,成功率不足50%。
截至2020年,在全球發射的47個火星探測器里邊,美國以22個和前蘇聯(俄羅斯)20個承包了其中的42個。美國有5次成功實現火星軟著陸並傳回了大量的數據。
前蘇聯(俄羅斯)還沒有實現完全意義的軟著陸,前蘇聯1971年發射的「火星3號」著陸後因為遇見火星沙塵暴只工作了20秒便失聯,沒有傳回任何有效數據。
日本曾經在1998年7月3日發射過火星探測器,但由於技術故障,探測器在茫茫太空飛行了5年後被放棄,此後再沒嘗試。
歐空局曾經在2003年以及2016年用俄羅斯火箭發射過兩次,兩次都成功進入火星軌道,但軟著陸時出現意外。
印度曾經在2013年10月5發射過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在美國的幫助下,曼加里安號於2014年9月24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這是印度第一次對火星進行探測就取得了圓滿成功。
中國的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曾經在2011年搭載俄羅斯「天頂號」運載火箭升空,但未能成功入軌。
發射升空的阿聯酋火星探測器,是用日本的火箭發射的。
Ⅳ 前蘇聯第二代探測器有哪些
在前蘇聯有以「30HⅡ」命名的無人探測器,「30HⅡ」在俄語里就是「探測器」、「探針」的意思。
從「探測器1號」到「探測器3號」,重量大約都是950千克,有以太陽、地球或老人星作為摹準的姿勢調整裝置,並且裝有太陽能電池和姿勢控制或軌道修正用的小型火箭。發射的順序是首先把「探測器「進入環繞地球的待機軌道,再從那裡進入人造行星軌道或奔赴月球的軌道。
「探測器1號」1964年4月2日發射,在人造行星的軌道上作各種各樣的飛行試驗。「探測器2號」1964年11月30日發射,飛往火星,但是途中因通信中斷而失敗。
接著「探測器3號」在1965年7月18日發射,7月20日通過月球附近,從距離月面9960千米到11570千米的地方拍攝月球背面的照片,一共拍攝25張,底片在探測器里自動顯象,並且傳送回地面。
1959年9月發射的「月球3號」只拍攝了月球背面的2/3,還有1/3沒有拍到。這次由於「探測器3號」的工作,月背地區就幾乎全部拍攝下來了,僅僅還遺留有150萬平方汗米的區域沒有拍攝。
「探測器3號」識別了3500個地形,前蘇聯把其中的155個給予命名,發表在1966年9月、10月的(天文學雜志)上。但是這是前蘇聯單獨命名的,國際天文學會不予承認。這個學會的月面命名委員會要求各國提出候選人名單,1970竿在英國的布賴頓召開的學會全會上,對500多個地方的命名作了正式決定。其中包括美蘇兩國的宇航員、德國結核菌的發現者科赫、英國氣體定律發現者波義耳等。
對前蘇聯來說,到「探測器3號」為止,可以說都是第一代的行星際探測器。從「探測器4號」以後可以說是第二代的探測器,3號和4號之間大約有兩年七個月的准備時間。從4號以後,探測器的重量和結構都是保密的,不過可以推測,是帶有太陽能電池的、極大型的探測器。
「探測器4號」在1968年3月2日發射。按原設想,它應該環繞月球飛行,再返回地球。但是看來是失敗了,因為前蘇聯沒有公布它的飛行結果。
19郎年9月15日發射的「探測器5號」在歷史上第一次完成環繞月球後再返回地球的飛行。9月18日「探測器」接近月球到1950千米的地方,並且轉到月球的背面「9月21日探測18」似每秒11.2千米的速度再人大氣層,然後降落傘打開廠濺落在印度洋上。探測器里裝有植物的種子。
接著兩個月以後,11月10日,「探測器6號」發射,11月14日飛行到距離月球2420千米的地方,並且轉到月球的背固。1月17日返回地球大氣層,降落在前蘇聯境內。
Ⅵ 哪些國家探測過火星
探測過火星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歐洲、印度和中國。
1、俄羅斯
1960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A號探測器,它是人類探測火星的開端。
2、美國
1964年,美國成功發射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它是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到達火星的探測器。
3、歐洲
2007年2月25日,歐洲航天局的「羅塞塔」彗星探測器靠近火星飛行,順利完成利用火星引力調整飛行速度和軌道的任務。
4、印度
2013年,印度發射了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入軌火星並向地球傳回了清晰影像。這也是亞洲第一台成功探測火星的探測器。
5、中國
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中國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
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類了解最多的行星,已經有超過30枚探測器到達過火星,它們對火星進行了詳細的考察,並向地球發回了大量數據。
Ⅶ 蘇聯發射的「火星」號探測器有哪些功能
1963年6月工資19日,前蘇聯發射了「火星」,號控測器。「火星」1號重863.5千克,探測器直徑1.1米,高3.3米,裝有2塊太陽能電池板和折疊式拋物面天線。探測器上裝有拍攝火星表面照片並把照片傳回地面的裝置,還裝有考察火星上有機物、磁場、輻射帶等的觀測儀器。它升空4個月後,於飛向火星途中,在距地球1億多千米處與地面的通信中斷,沒有完成飛近火星考察的任務。
Ⅷ 火星探測器有幾個國家
有火星探測器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印度、阿聯酋、歐洲。
火星探測器是一種用來探測火星的人造航天器,包括從火星附近掠過的太空船、環繞火星運行的人造衛星、登陸火星表面的著陸器、可在火星表面自由行動的火星漫遊車以及未來的載人火星飛船等。
1960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A號探測器,它是人類探測火星的開端。1964年,美國成功發射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它是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到達火星的探測器。隨後美、蘇、歐、日等國相繼發射了數十個火星探測器。
發展背景: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的特徵在很多方面都與地球極為相似。有人認為,火星的現在就是地球的未來,因而開展火星探測和研究,對於認識人類居住的地球環境,特別是認識地球的長期演化過程,是十分重要的。
軌道設計是火星探測工程總體和分系統(如測控系統、發射系統、運載系統和探測器等)的先導。火星探測器軌道設計是以航天器軌道動力學理論和方法為基礎,根據飛行任務,在綜合考慮能量、飛行時間、地面測控、光照等軌道約束條件下進行的復雜而重要的科研工作。
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可將火星探測軌道分為多種形式,如按火星探測器軌道的運行階段分類,可將其分為3個階段:繞地心(地球質心)運動階段,繞日心(太陽質心)運動階段,以及繞火心(火星質心)運動階段;若從軌道能量獲取方式劃分,可將其分為:大推力變軌,小推力變軌,利用天體引力變軌的火星探測軌道,以及按是否包含地球停泊軌道段等等劃分。
Ⅸ 顛覆人類對太空認知的行星際探測器有幾多我來告訴你
迄今為止,人類發射的太空探測器約有170~180艘(不包括地球軌道衛星)。
現在還在太空運行或者外星地面工作的探測器約有10來艘。
這些探測器中,有約70艘月球探測器,這里就不介紹了,說說100來個左右的行星探測器情況。
具體說來,上世紀從60年代開始,美蘇就展開了對太空 探索 的競爭,除了月球,就是對金星展開密集 探索 。
上世紀發射到金星的探測器有30餘艘,其中美國發射約14艘,前蘇聯發射了約16艘,這些探測器除開始部分失敗外,大部分成功。前蘇聯還在金星上進行過4次軟著陸,均獲成功。由於金星上極端惡劣的條件,探測器最長只工作了110分鍾就報廢了。
本世紀發射到金星的探測器有2艘,即日本1艘,歐洲1艘。
通過大量的金星探測,人類已經對金星有了很多的了解。那裡有濃密的大氣,主要是二氧化碳,有幾十公里厚的濃硫酸雲,地表大氣壓強達到地球海平面的90多倍,溫度470度左右,電閃雷鳴中下著濃硫酸雨,赤道風速達到110米/秒,還有火山熔岩奔流。因此說金星是一個地獄一點也不誇張,至少憑目前人類的能力無法開發利用那裡的資源。
火星的探測也是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初,至今已經發射了約50個探測器,其中前蘇聯發射了20艘左右,無一成功,美國發射了30艘左右,絕大部分成功。
火星距離地球最近距離比金星多了約1500萬公里,就是這點差距,難倒了一堆英雄漢。
前蘇聯上世紀80年代末解體前後就停止了火星探測,俄羅斯在1996年和2011年分別發射了兩艘火星探測器,都失敗了。中國搭載俄羅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前往的「螢火一號」也因此失敗。
美國的火星探測計劃一直沒有間斷,本世紀還發射了至少8艘探測器。從上世紀末開始,探測器多次在火星著陸,還釋放了至少4輛火星車,它們是索傑納號、勇氣號、機遇號、好奇號。這些火星車有的在火星上孤獨的工作了十幾年,機遇號和好奇號至今還在堅守著崗位。
本世紀發射火星探測器的還有歐洲航天局和印度,前者部分成功,後者成功。
現在人類對火星的了解已經相當豐富,在某種意義上,人類已經把火星內定為第一個地外殖民地, 探索 、改造計劃都在醞釀和實施,載人登陸已經指日可待。
自從載人登月成功後,空間 探索 幾乎就成了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獨角戲,他們先後發射了十幾艘探測器前往太陽系所有的行星,探測比較多的是木星和土星,現在已經完成了行星探測全覆蓋,還探測了行星軌道外的冥王星和柯伊伯帶小行星。
先驅者10號、11號: 這兩個姊妹探測器分別於1972年3月2日和1973年4月6日發射,他們是最早研究木星和太陽系空間的探測器,先驅者10號除了研究木星,還飛躍海王星軌道。這兩個姊妹探測器完成探測任務後,就分道揚鑣,朝著相反的方嚮往太陽系以外飛去,早就與人類失去聯系。它們身上都攜帶者刻有地球和人類信息的鍍金鋁板名片,作為人類使者,踏往尋找人類知音的漫漫征途。
旅行者1號、2號: 這兩個姊妹探測器分別於1977年9月5日和1977年8月20日發射升空,看起來旅行者1號較旅行者2號發射還要晚一些,但由於1號被設計發射進了更快的軌道,所以途中超過了2號先行到達木星和土星。
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上攜帶著一個鍍金光碟和金剛石唱針,在太空環境10億年後還能音質如新,裡面含有更多的太陽系和人類信息,有照片和音樂,其中也有不少中國人的信息。
前面所說的4艘探測器現在都從不同的方向飛往太陽系外,飛得最遠的是旅行者1號,距離我們已經有217億公里,在17000年後將飛出奧爾特雲帶(被視為太陽系邊緣),76000年後將會掠過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半人馬座a星系統。
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 1989年8月18日發射,繞木星飛行了34圈,發現了木星幾個衛星有地下海洋和火山爆發,探測收集了木星大氣層大量資料,在超期服役6年後,於2003年9月21日以壯烈墜毀到木星大氣層的方式,結束了其14年的太空 探索 生涯。這是人類首艘探測器在地球以外的天體實施可控墜毀。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 2011年8月5日發射,這艘探測器打破了歐洲航天局創造的依靠太陽能飛行7.91億公里的紀錄,創造了人類利用太陽能飛行最遠的紀錄;而且朱諾號還是利用木星的巨大引力成為當時運行速度最快的飛船,時速達到26.5萬公里(秒速73.6公里)。
這個探測器更豐富的了解了木星,設計任務在2017年全部結束,現在還在木星軌道飛行,預計在2022年與伽利略號同樣的命運結束它的生命。
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器: 1997年10月15日發射升空,是有17個國家參加的大型合作項目,探測器重達6.4噸,直徑3米,高7米。上面搭載的惠更斯探測器成功降落在土衛六(泰坦星)上,是人類第一艘在地外行星衛星上降落的探測器。
這是一艘迄今為止人類發射最大最重的無人行星探測器,如用只靠火箭使它達到抵達土星的速度,需要攜帶70噸的燃料,現代的航天技術還不可能攜帶這么多的燃料。由此,卡西尼利用了地球、金星、太陽、木星的引力多次加速,達到每秒30公里的速度,經過6年8個月35億公里行程,於2004年7月1日按計劃抵達了土星軌道。
卡西尼號繞土星飛行了76周,並近距離接觸了土星以及諸多衛星,還冒險多次穿越土星環,獲取了大量資料,因燃料耗盡於2017年9月15日受控墜入土星大氣層,以絢麗的火花結束了自己20年的 探索 生涯。
新地平線號探測器: 2006年1月19日發射升空,也有翻譯成「新視野號」的。是人類首艘探測太陽系最遠行星軌道以外矮行星的探測器。冥王星原來屬於太陽系第九大行星,但於2006年被國際天文學會投票排除出行星隊伍,歸入矮行星行列。一部分科學家對冥王星的遭遇耿耿於懷,新地平線號任務的主持者,NASA科學家艾倫·史騰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新地平線號光臨冥王星,也算是讓它享受了一把行星待遇。
這艘探測器被認為是當時發射速度達到最快的探測器,剛脫離火箭時的速度就達到了16公里/秒。這艘探測器一路飛掠火星、探測木星、穿過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軌道,為節省體力(電力消耗),一路睡了(休眠)1873天,於2014年12月8日被成功喚醒。
2015年7月14日,新地平線號近距離飛掠冥王星和卡戎(冥衛一),最近距離分別為13695公里和29473公里,測得冥王星准確直徑為2370公里,卡戎准確直徑約1208公里,而且通過拍照和探測,獲得了冥王星和卡戎的大量前所未知的資料,傳回地球。
然後新地平線號將深入柯伊伯小行星密集帶,下一個探測目標是編號為2014 MU69的柯依伯帶小行星。在未來十幾年的時間里,這艘探測器都會在柯伊伯帶穿梭,在2029年向太陽系外飛去,成為人類第五位派出太陽系的機器使者。新地平線號除了帶有若幹探測儀器,還有冥王星發現人克萊德·湯博的部分骨灰、美國國旗、一張CD,CD上刻有曾在「飛向冥王星」網站上將近45萬簽名的網友姓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幾艘著名的探測器,還有幾艘也必須交代一下。一艘是2018年NASA發射了首艘 恆星探測器「帕克號」 ,飛向太陽日冕層,近距離撫摸太陽的「胡須」,開創了研究恆星的新紀元。這艘探測器將最近在距離太陽表面650萬公里的日冕層里撫摸太陽,屆時將經歷1400多攝氏度的高溫,並依靠太陽引力將自己加速到200公里/每秒,成為人類製造運行速度最快的無人探測器。
另外日本先後發射了 「隼鳥號」和「隼鳥2號」探測器 ,它們在太空飛行若干年,飛了幾十億公里,分別在長度540米的「系川」、直徑約900米的「龍宮」兩顆小行星上著陸,取回它們的岩土樣品進行分析。其中隼鳥號於2005年發射升空,於2010年成功取回樣品;「隼鳥2號」2014年12月發射升空,今年2月已經降落「龍宮」取得樣品,預計2020年將樣品帶回地球。
還有歐洲航天局2004年3月2日發射的 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 ,在太空追了10年,飛行67億公里,於2014年11月13日追上了這顆僅4公里直徑的67P彗星,釋放了「菲萊」登陸器成功登陸,進行彗星物質分析。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太陽系形成早期的一些狀況。這顆探測器在與67P彗星同步飛行近2年後,於2016年9月30日撞向67P,結束了自己14年半的太空孤獨之旅。
現在依然在太空或目標星球上工作的探測器有去年NASA發射的火星內部探測器 洞察號、新地平線號、朱諾號、隼鳥2號、帕克號等, 還有 2輛火星車 在工作,4艘已經向太陽系外飛去,其中 先驅者10號、11號 已經失去聯系, 旅行者1號、2號 還有信息發回,已經失去控制,自主慣性飛行。
如果要算上月球, 中國的嫦娥4號 也還在工作中。
以上這些探測器未註明發射國別的,除了個別(如卡西尼號、洞察號)由多國合作但以NASA為主製造發射以外,基本都是NASA獨立完成。
這些探測器就像神話中的孫悟空,用他的火眼金睛洞察著千奇百怪的地外世界。
這些探測器對太陽系的成功探測,加上哈勃太空望遠鏡等對宇宙遙遠星系的觀測,完全顛覆了人類對地外空間的了解,這種了解已經超越了人類幾千年 歷史 的千百萬倍,使人類走向太空夢向從過去的遙不可及漸漸變成了現實。
Ⅹ 蘇聯發射了哪些探測器探測金星
蘇聯於1961年2月12日發射的「金星」1號,是第一個飛向金星的探測器。這個探測器重643千克,在距金星9.6萬千米處飛過,進入太陽軌道後由於通信中斷,沒有探測結果。
1967年1月12日發射的「金星」4號,於同年10月18日直接命中金星,它測量了大氣的溫度、壓力和化學組成,第一次向地面發回探測數據。
「金星」4號的質量為1.1噸,裝有自動遙測裝置和太陽能電池板。發射5周後,當距離地球504.6萬千米時,「金星」4號上的通信和探測儀器開始按計劃工作。登陸艙直徑1米,質量為383千克,其外部還有一層很厚的防熱材料。
在金星大氣的阻力作用下,其速度減小到300米/秒,然後降落傘張開,在進入大氣層後大約1個半小時在金星表面硬著陸。此時通信突然中斷,可能是因為登陸艙的天線損壞或登陸艙進入到岩石的背面,也可能是由於金星大氣的溫度和壓力比預料的高得多,登陸艙在降落過程中損壞了。
1970年8月17日發射的「金星」7號,首次在金星上軟著陸成功,它發回的數據表明,金星表面的大氣壓強為地球的90倍,溫度高達470攝氏度。
1975年6月8日和14日先後發射的「金星」9號和「金星」10號,於同年10月22日和25日分別進入不同的金星軌道,並成為環繞金星的第一對衛星,它們探測了金星的大氣結構和特性,首次發回了電視攝像機拍攝的金星表面圖像。
1981年10月30日和11月4日先後上天的「金星」13號和「金星」14號,其著陸艙攜帶的自動鑽探裝置深入到金星地表,採集了岩石標本。
1983年6月2日和7日發射的「金星」15號和「金星」16號,4個月後用雷達高度計在金星軌道上對金星表面進行掃描,繪制了北緯30度以北約25%的金星表面的地形圖。
此外,蘇聯的「維加」1號和「維加」2號兩個金星—哈雷彗星探測器,在1985年6月9日和13日與金星相會,向金星釋放了充氦氣球和著陸艙,它們攜帶電視攝像機對金星大氣和雲層進行了探測,探測了金星的高速大環流,鑽探和分析了金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