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蘇聯解體怎麼變成俄羅斯了

蘇聯解體怎麼變成俄羅斯了

發布時間:2022-09-08 20:05:59

① 蘇聯怎麼變成俄羅斯的

蘇聯當年很強大。美國對蘇聯及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平和演變,培養代理人,滲透反 共思潮。
蘇聯在八十年代末時,與我國現在的社會狀態相近,反對布爾什維克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沒有資本主義制度好,總之,西方一切都好。
美國在蘇聯培養的代理人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等逐步掌握了實權。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辭職、並解散布爾什維克(俄共),將國家權力和核密碼箱移交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自此蘇聯解體,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
我們千萬千萬不能走蘇聯的老路。

② 安理會的五常原是中蘇美英法,蘇聯解體後,為什麼蘇聯直接換成了俄羅斯呢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仍是土地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並得到了蘇聯的大部分軍隊和核武器,軍事實力和經濟基礎較其他盟國要好,入常對於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可起到牽製作用,平衡美國影響力,同時對俄羅斯本身也起到約束作用,遵守游戲規則。

③ 為什麼蘇聯解體後變成了俄羅斯

葉利欽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中除了俄羅斯的都應該分離,所以他主動推動蘇聯解體並成立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大部分遺產,也是蘇聯的最重要主體。勉強可以如你所說蘇聯解體變成了俄羅斯,很勉強

④ 蘇聯為什麼改名為俄羅斯了怎麼搞的謝謝!

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領導人在著名的別洛韋日叢林中簽訂了成立獨聯體的文件。蘇聯不再存在。有關蘇聯帝國的衰亡原因已經很多。但是研究人員往往忽略了導致蘇聯迅速解體的三大原因。俄羅斯前副總理謝爾蓋-沙赫賴近日撰文指出這三大原因。
解體三大原因
首先,蘇聯憲法給了加盟共和國以自由退出蘇聯的權利。
90年代末,「改革」已經奄奄一息。隨著中央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削弱,權力開始向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國發展。不是由全民直接選舉而只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蘇聯第一任總統的弱點表現越來越明顯。同加盟共和國的任何一名總統相比,他的合法程度最差,權威性也最差。
所謂的「自治化計劃」成了蘇聯解體的第三大原因。為削弱俄羅斯和「民主」的,建議把俄羅斯聯邦中的自治區提升到加盟共和國的地位,結果在蘇聯境內出現了35個獨立的共和國。俄羅斯聯邦變成一個滿是洞眼的大乳酪,出現了近20個自治區,俄羅斯因此可能失去51%的土地及其戰略資源和近2000萬的人口。
鑒於俄羅斯聯邦面臨實際分裂的危險,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為保障聯邦的完整性,於1990年6月12日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宣言。但俄羅斯聯邦宣布,仍將是更新了的聯盟的一部分。
蘇共出現裂痕
蘇共出現了裂痕。俄羅斯聯邦沒有自己的共產黨。伊·波洛茲科夫和根納季·久加諾夫在緊急關頭,為了與聯盟的領導相對抗,成立了俄羅斯共產黨,從而為蘇共的解體,也是蘇聯的解體做出決定性貢獻。
蘇共中央1990年11月和1991年4月這兩次全會意味著戈爾巴喬夫在與反對派斗爭中遭到嚴重失敗。為把戈爾巴喬夫從蘇共中央總書記和蘇聯總統的位置上拉下來,黨准備在1991年9月召開蘇共代表大會和蘇聯人民代表大會。戈爾巴喬夫為保住自己的地位,求助於加盟共和國的領導,承諾大大擴大他們的權力,並於1991年8月搶先簽訂了新的聯盟條約。根據蘇聯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的命令,錄下了總統同共和國領導人的秘密會談。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搶在戈爾巴喬夫和加盟共和國領導人的前面,發動了政變。
但是,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並不是蘇聯解體的基本原因,只是為天平倒向解體一側增添了最後一點分量。鑒於1991年8月19日至21日的事件,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於1991年8月25日呼籲蘇共中央「通過一個困難但卻是誠實的自我解散的決定」,他說,「共和國共產黨和地方黨組織的去留由他們自己決定」。他還說,「不認為自己能夠繼續履行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所以我要退出自己的權力」。這是蘇共解體的開始,而正式解體是1991年10月底。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就這樣決定了蘇共的解體,不能對它進行改組,從而阻斷了分階段改組加盟共和國的任何企圖。幾乎就在蘇共解體的同時,統一國家的分裂如雪崩般地展開,這是合乎邏輯的。這項破壞工作的最後一步就是1991年12月1日烏克蘭舉行的全民公決。在這場公決中,絕大多數公民支持烏克蘭獨立。
因此,1991年12月8日三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簽署的協定正式圈定了已成事實的蘇聯的消亡。。。

⑤ 為什麼 蘇聯解體 後來叫 俄羅斯 這么為什麼來個歷史高手幫忙解答下 謝謝了! 根本原因在哪裡

特權導致貪污腐敗盛行
列寧時期,蘇共的幹部革命意志堅定,沒有絲毫特權,能與群眾同甘共苦。如,1918年糧食危機時,有權調撥千百萬噸糧食的人民委員瞿魯巴,竟在一次會議上餓得昏倒了。
而勃列日涅夫時期,蘇共強調「穩定」幹部,幹部委任制和領導職務終身制日趨「完善」,且不斷提高幹部特權的標准,使之進一步固定化和規范化,形成了一個脫離人民群眾的官僚特權階層。結果必然導致貪污腐敗的盛行。甚至在震驚全國的「駙馬案」中,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爾巴諾夫就貪污受賄65萬盧布。
官僚特權階層與親西方的社會精英同流合污
官僚特權階層形成後,他們開始喪失革命意志,對理想信念麻木不仁。連勃列日涅夫自己也「不再相信社會主義的勝利、馬列主義的原則或者共產主義的前途」。甚至對弟弟說:「什麼共產主義,這都是哄哄老百姓的空話。」但他們與親西方社會「精英」仍界限分明,相互對立。
到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的官僚特權階層發生了根本變化。起初,通過改革來「完善社會主義」;後來,在「公開性」、「民主化」的旗號下,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放棄共產黨的領導,照搬西方模式,在蘇聯實行三權分立、議會民主、多黨制和總統制等等,走上背棄社會主義的道路,結果「亡黨亡國」。
官僚特權階層之所以集體背叛,完全是為了他們的私利。與此同時,由於蛻化變質,蘇共也失去了群眾基礎和執政能力。在劇變後的俄羅斯,那些掌權的政治「精英」和發財致富的經濟精英大都就是蘇聯時期的各級幹部。當時在俄總統周圍和政府部門任職的政治精英,有74%——75%來自蘇聯時期的幹部,而那些發財致富的經濟精英,則有61%來自蘇聯時期的幹部,特別是共青團幹部和經濟領導人。(資料來源於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所1995年的調查)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4098.htm#4
蘇聯解體成為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摩爾多瓦、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15個國家。

⑥ 「蘇聯」是什麼時候更名為「俄羅斯」的

不是更名,而是與蘇聯由密切歷史淵源的獨立的國家。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了,俄羅斯等原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分別獨立。俄羅斯作為前蘇聯最大組成部分,獨立後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事力量和核武器庫,以及在聯合國安全理事常任理事國等國際組織的席位,但與蘇聯不是一個國家。

⑦ 蘇聯怎麼變俄羅斯的

自俄羅斯誕生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其社會歷史的發展最顯著的一個特徵就是忽而偏向東方,忽而偏向西方,像「鍾擺」一樣,在東方化與西方化之間搖擺式地前進。一

俄國發展為什麼像「鍾擺」一樣曲折前進?這主要受到了俄羅斯文化和民族個性的制約。

歷史上,俄羅斯文化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雙重沖撞。正如俄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別爾嘉耶夫精闢地指出的:「俄羅斯不是純粹的歐洲民族,也不是純粹的亞洲民族。俄羅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東方—西方,它將兩個世界結合在一起。在俄羅斯精神中,東方與西方兩種因素永遠在相互角力。」

俄羅斯民族和文化的發展既晚於西歐國家,也晚於東方國家。因此,古羅斯還未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時,就受到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雙重沖擊,種下了文化雙重性發展的種子。公元982年,俄羅斯初有文字,文化還在孕育之中。是年,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將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定為國教,為俄羅斯文化注入了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基因。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彼得一世改革,開創了俄國歐化的道路。其後,葉卡捷琳娜二世實行了「開明專制」,亞歷山大一世對農奴制進行了有限自由主義的改革。同期,在俄國啟蒙運動逐步開展的大背景下,貴族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貴族資產階級十二月革命黨人和平民知識分子奔走呼號乃至流血犧牲,前仆後繼地進行了反對封建農奴制的斗爭,西方文化逐步溶入了俄羅斯技術、行政管理、科學、教育、思想、文化、藝術和生活方式,並深刻地影響了俄羅斯社會的發展。但19世紀中期以前,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一直受到封建農奴制的束縛,因此西方文化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西方文化的運行還僅限於社會的上層。

俄羅斯文化發展的另一種土壤,是長期實行東方式政治制度積淀的東方文化。俄羅斯疆土廣袤,氣候寒冷惡劣,客觀上需要強大、集權的國家進行治理。其次,遵循著宗法原則的農民村社制,也為東方式的集權、專制制度提供了經濟基礎。公元13世紀,蒙古韃靼金帳汗征服了處於內戰和分裂狀態的羅斯國,運用君主絕對權威的專制制度統治羅斯,使羅斯大公們獲得關於專制統治的示範,並在今後國家發展中模仿、發展為中央集權制。羅斯國的中央集權制,已經類似於東方的政治制度,為沙皇農奴制奠定了政治基礎,在沙皇農奴制對俄國社會長達幾個世紀的統治中,「集權」、「專制」積淀成為俄羅斯文化的發達的「根系」。別爾嘉耶夫精闢地指出,「俄羅斯式的思想體系始終是集權主義的」。

俄羅斯文化的另一特性,是缺乏理性精神。在俄羅斯,直至19世紀60年代以前,一直實行以封建農業生產方式為基礎的沙皇專制制度。簡單重復的封建農業生產方式,封閉的村社農民生活,文化的低下,以及宗法村社制與沙皇專制對農民的絕對統治,使理性的探索精神淡薄,因循守舊代代相襲。二

那麼,俄羅斯文化是怎樣影響俄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呢?

在俄羅斯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觀念、意識、思想滋養了俄羅斯的民族個性。首先,俄羅斯文化的雙重性,在俄羅斯民族精神中外化為東、西方兩種價值觀寓於一體,相互沖撞的矛盾性。其次,俄羅斯民族缺乏理性精神,則使其思維「好走極端」,「俄羅斯人是極端主義者」。

俄羅斯民族個性的另一特性,是富於擴張性。羅斯發祥於歐亞平原,自衛迫使羅斯人趕走侵略者,並在他們居住的地方堅定地保衛自己。同時,由於古羅斯民族居住的地方是無邊無際的平原,缺乏山川阻隔與關隘屏障保護,猶如沒有圍牆的家園,時常為不安全感所纏繞。因而,通過擴張尋找安全的疆界,構成俄對外擴張的原始動因。此外,俄羅斯作為內陸國家,經濟發展受到陸路交通落後不便的嚴重製約。打通出海口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成為俄羅斯對外擴張的經濟動因。最後,源於15世紀以來自詡莫斯科是第三羅馬—基督教中心的「救世思想」,及與此相聯系的「大俄羅斯主義」,一直是俄國沙皇進行領土擴張和嚮往在世界上發揮特殊作用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

俄羅斯民族的「救世使命」意識和大國、大民族意識以及相對於西方落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使其經濟、政治發展受到了三對矛盾的困擾。

馬克思指出,俄國統治者具有「從不改變、從不忽視的目的———俄國的世界霸權」。俄國在發展中遇到的第一對矛盾是,由於其封建農奴制生產方式落後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擴張的目標時常受到國家實力不足的羈絆。17世紀末,彼得大帝兩次遠征克里米亞均告失敗,使俄國統治者深切地感受到這種矛盾。特別是隨著擴張的深入,俄國與正在通過對外擴張尋找原料和商品市場的資本主義列強直接發生沖突。當封建農奴制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正面較量時,便把這種矛盾推向了極端。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產生了第二對矛盾:為增強國力向西方文化敞開大門,總是受到東方式政治制度的掣肘。俄國學者指出,自彼得以後,俄國歷史上的改革和上層的反改革總是相伴隨。

俄羅斯受到雙重文化因素制約的特點,使俄羅斯在發展中產生了第三對矛盾:關閉西方化大門,自我封閉於西方文明之外,就會拉大與不斷前進的西方的差距,並受到後者更為嚴峻的挑戰,迫使俄國再次打開西方化之門。沙皇政府為保存貴族地主的權力和特權,不得不通過管理、司法、教育等方面的資產階級改革,以使俄國的專制制度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總之,上述三對矛盾,不啻制約著俄國歷史發展的內部邏輯。俄羅斯民族好走極端的個性,使得在社會劇烈變革時期民眾往往選擇與現行社會制度截然相反的社會制度:20世紀初民眾選擇社會主義,世紀末又放棄社會主義,激進地走向資本主義,把俄羅斯鍾擺性的發展推向了極端。俄羅斯發展的鍾擺性,體現了俄羅斯獨特的民族個性面對外部文明的誘惑、挑戰、擠壓作出的反應,體現了俄羅斯對自己發展道路艱難、曲折的探索。

⑧ 蘇聯為什麼後來成了俄羅斯有什麼不一樣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蘇聯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地位,以一個大國的姿態出現在國際舞台上。

⑨ 前蘇聯什麼時候變成的俄羅斯什麼時間。

1991年12月25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將國家正式名稱改為「俄羅斯聯邦」(簡稱俄羅斯)。

⑩ 蘇聯怎麼解體怎麼又變成了俄羅斯

蘇聯是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是由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 上世紀末東歐劇變 1991年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辭職 標志著蘇聯解體 蘇聯並不是俄羅斯 俄羅斯只是蘇聯最大的一個共和國 當然解體後就不存在蘇聯這個國家了

閱讀全文

與蘇聯解體怎麼變成俄羅斯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3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1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88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2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8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9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4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3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0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4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3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4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7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9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5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1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3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