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農村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
地廣人稀,這是我們對於俄羅斯的第一印象。我國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為143人。而俄羅斯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8.6人。
尤其突出的是,俄羅斯的大部分人口都分布在東歐地區,在俄羅斯東北地區,每平方公里也就一個人。因此,俄羅斯有太多地方沒開發出來,這也是中國農民喜歡去俄羅斯租地當農場主的原因。
除了傳統的糧食作物,在俄羅斯很多地方還有著狩獵的習慣。他們主要分布在較為偏遠的西伯利亞等地區。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用木頭建設的房屋,大部分為獨門獨戶,歐洲風情濃郁。這些房屋可以用外牆的顏色來區分主人的富裕程度,顏色越鮮亮,說明越有錢。
當然,俄羅斯偏遠農村,也存在貧困戶,日子過得比低保戶還不如。
㈡ 俄羅斯的耕地所有權屬於農場主還是屬於農民個人
俄羅斯的土地所有權和土地管理類似於我國,他們也經歷過多次改革而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土地法律法規。無論是農場主或是農民,對土地的使用、租賃、買賣同樣需經申請審批,允許土地私有化,但對使用、佔有等都有嚴格的許可權和期限。 2001年7月制定的《俄羅斯聯邦土地法典》就有18章之多。如滿意謝謝採納!
㈢ 俄羅斯的特點
1。(1)俄羅斯的緯度位置高,氣溫低,凍土和沼澤分布廣。受氣候條件影響,作物產量也不穩定,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這三條河流都是由低緯流向高緯,初春和秋冬之際容易產生凌汛,對農業發展也有影響。(2)且俄羅斯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河流下游的勞動力不足。2。俄羅斯在美蘇爭霸階段,與美國進行軍事競爭,在二戰後,蘇聯的經濟實力已經不如美國,再有「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對經濟發展的束縛,蘇聯開始主要發展軍事工業,輕重比例嚴重失調。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作為主要的國家,仍然遺留著這一比例失調問題。俄羅斯的工業基礎較好,但以重工業為主。另外,俄羅斯的旅遊業也發展較快,受全球變暖影響,俄羅斯的農業耕地條件變好了許多。 對外貿易只是占發展經濟中的商業的一部分。3.沼澤的形成要考慮四個因素:水源、地形(排水)、蒸發量、下滲。像洪水的形成就不用考慮蒸發量了。 俄羅斯的沼澤形成也是套用這幾個因素:(1)水源:有鄂畢河、葉尼塞河等河流的凌汛作用,河水溢出河床。(2)地形:位於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形平坦,不利於水流的排出。(3)蒸發量:緯度位置高,蒸發量小。(4)下滲量:凍土廣布,不利於水流的下滲。
㈣ 俄羅斯耕地都閑置上億畝 怎麼垮
確實不會誇的,請看:
俄羅斯,作為最靠近中國的大國,擁有著廣袤的土地資源,並且許多長期閑置,因此成為中國人走向海外開發農業的主要目的地。而與俄羅斯接壤的黑龍江,自然成為農業向俄羅斯輸出的主要力量。在那裡,無論是大型的民營企業,還是個人農戶,都懷揣著夢想前往境外尋找致富的道路。然而,兩個不同的群體在俄羅斯的遭遇卻很不相同。如果說前者有了良好的基礎,發展一帆風順;那麼後者則是歷盡艱辛,一路坎坷而行。
規模型企業
資本對接技術加土地,「巨型農庄」速長成
黑龍江東寧縣華信工貿集團,目前是在俄羅斯境內開展農業作業的代表之一。集團副總經理張英山向記者介紹,到2011年末的時候,集團已經在俄羅斯境內擁有了總耕地面積達到60萬畝、由5個農場組成的「巨型農庄」。
民企:在俄羅斯打造「巨型農庄」
2004年,華信集團就與俄羅斯一家企業攜手,在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成立了烏蘇里斯克阿爾瑪達股份公司,准備在俄羅斯開發農業項目。
張英山介紹說,華信集團從2002年就開始從事與俄羅斯方面的貿易活動,經過了兩三年時間後,對在俄羅斯開展業務擁有了一定的經驗,同時也在俄羅斯擁有一定的人脈關系。當時,集團對俄羅斯遠東地區大量閑置的土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集團購買了7.2萬畝的土地,准備進行種植作業。
2006年,在第17屆中國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上,華信集團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政府簽約,在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建設一個實行現代化經營的「巨型農庄」。不過,張英山介紹,當時集團在俄羅斯的業務還集中在建築、國際貿易等方面,在農業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
㈤ 俄羅斯耕地面積為世界之最,為什麼每年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穀物
總體來說,主要影響因素是氣候。俄羅斯緯度高,氣溫低,氣候寒冷,大部分土地不能發展農業生產。
俄羅斯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氣候條件。自東向西幾個主要農業區以及主要農業生產活動情況是:
1.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南部。(包括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伊爾庫茨克及赤塔州、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阿穆爾州、濱海邊疆區。這里不能種植越冬作物,只能種植一些生長期短的作物,其中包括春小麥、大麥、燕麥、甜菜和亞麻。播種區主要集中在南部的米努辛斯克盆地、伊爾庫茨克州南部和布里亞特共和國的南部地區。主要作物為春小麥黑麥和燕麥。
2.南西伯利亞地區。包括阿爾泰邊疆區、秋明州、鄂木斯克州、新西伯利亞州、托木斯克州、克麥羅沃州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西部邊緣,包括伏爾加河流域區的東北部、烏拉爾區的南部、西西伯利亞的南部。因不利的氣候因素,農牧業生產很不穩定,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
3.黑海沿岸亞熱帶地區。為俄羅斯境內僅有的濕潤亞熱帶地區,適於亞熱帶作物的生長,是本區農業的最主要部門,並種植芳香油料作物及煙草。
4.西北部地區。大部分屬於非黑土地帶,是俄羅斯穀物、奶牛、亞麻、馬鈴薯的重要產區。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兩個特大城市——莫斯科與聖彼得堡均位於此。農業生產的潛力較大,是俄羅斯土地資源潛力較大的地區,一些農業用地還有待開墾。
5.西部地區。位於歐洲部分的森林草原帶,是俄羅斯的黑土區,農業自然條件有利於作物生長。東歐平原的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的農業區。
㈥ 俄國採取什麼方式把地主奪去的農民的土地還給農民293439902
列寧領導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分土地」在1861年後是一種民間共識
長期以來,在被奉為「社會主義的聖經」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灌輸下,蘇聯革命史的書籍都在講述這樣一個觀點:11月8日夜晚即攻打冬宮勝利後的第二屆蘇維埃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兩項最重要的法令——《和平法令》與《土地法令》,尤其是後者宣布:「立即毫無賠償的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廢除資產階級、皇室、教堂與教會的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宣告永遠廢除,一切土地屬於人民的財產,並把土地交給勞動者使用」。這一舉措一舉解決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對土地的渴望,得到農民的熱烈擁護,進而導致十月革命的凱歌行進。在遇到敵人反撲時,農民為了捍衛自己的革命成果自願參加紅軍,成了革命的堅不可摧的堡壘。
但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嗎 這種的敘述中有很多含混和有意遮蔽的地方,難道只有布爾什維克一個黨派主張把土地分給農民嗎 是《土地法令》宣布以後農民才獲得土地的嗎
俄國地主的前身服役貴族的土地是國家劃撥公有土地以及連帶上面的勞動力的方式形成的。農民們認為貴族的土地本來就是屬於農民的,1861年的農奴解放,又被地主割去大量的好地。民間對剝奪地主土地的呼聲一直就很高,從19世紀70年代民粹派組織的「土地重分派」、「黑分社」這些名稱就可以得知當時「分田地」的呼聲有多高。1905年自由主義的立憲民主黨成立時就對農民宣布說,「我們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你們土地外加自由。」他們在國家杜馬中呼籲糾正「現存的土地分配不公正性」,要求通過立法無條件、強制性的廢除大地產。俄國杜馬中只要稍微帶有左派光譜的黨派,從到自由主義的立憲民主黨、民粹派後續組織的社會革命黨、人民社會黨人以及農民黨團的「勞動派」,更不要說社會民主政黨無一不把「公平解決土地問題」視為第一大要務。
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十幾個黨派提出:盡快盡早完成農民多年來的夙願——「收回割地」,所謂「割地」指1861年改革中被貴族割占原公社土地,把這些土地從地主那裡奪回來還給農民。當時就連那些被認為是最保守的右翼黨派也不敢坦言「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只是強調「地主經濟商品化程度較高」不要盲目摧毀,或者用社會震盪較小的「贖買」方式來化解這一社會矛盾,這個主張當然是遭到革命政黨反對的。也就是說,從1861年以後「分地主土地」就是一種全民共識的「政治正確」,並不只是布爾什維克一家的主張。 列寧承認說,「社會民主黨人在土地使用形式的問題上……總的說來接受了民粹派關於分配土地給農民的假設」。1907年的斯托雷平改革接著使1/5的農民佔有1700萬土地成為「獨立農場主」,導致農民破產狀況嚴重,俄國的土地分配不公問題愈發突出了。
列寧政黨在革命前夜並沒有討論分地問題
俄國社民黨在1916年2月召開了二月革命前的最後一次關於土地問題的特別代表會議,針對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後的形勢變化,列寧在會上強調了修改土地綱領的必要性。主要是由於政府推行土地改革,從1906年起俄國的土地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黨的現行綱領過時了,已與俄國現行制度不合。據列寧說,俄國的土地問題在最近十年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於政府廢除村社,出現了大量的獨立農庄。村社制度的破產使得相當一部分人因缺乏耕作土地所必需的資金而破產,淪為無產者並具有了革命情緒。但是另一方面,一些比較富裕的小業主越來越多地變成中等農戶和大農戶,農業逐步資本化,形成了一個反動的、忠於舊制度的農民階層,農村中資本和地產正飛速集中。
列寧認為,俄國政府「土地問題盡管解決的合理,但是暫時只解決了一半問題」。政府的土地改革所觸動的只是村社佔有的土地,至於地主私人的地產、官家土地、皇室土地、寺院土地、和教會土地依然原封未動,而這是政府改革最薄弱的方面。社會民主黨人應當注意到這一點。政府如果進一步推行改革,即轉讓大塊的私有土地等等,那就會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造就出一個人數眾多的中等農民階層,這一階層是現行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可靠支柱。政府採取這一措施雖然不會阻止革命的發展,但總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緩革命運動的發展。
列寧表示,俄國土地問題的變化,迫使黨在黨綱中規定要沒收大塊是由土地,官家土地、皇室土地、寺院土地和教堂土地並將這些土地收歸國有。列寧根據上述理由論證了需要修改土地綱領的必要性。很顯然,在這次會議上仍然像以往黨代會的「土地綱領」一樣,僅僅局限在理論上分析,既沒有提出領導農民土改的問題,也沒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可能出現的特殊形勢提出指導性的意見,更也沒有預見到即將到來的革命風暴。至於主張沒收大地產的土地則是包括自由主義在內眾多政黨都沒有異議的一貫觀點,。
會議雖然注意到了農村分化問題,但是仍然對斯托雷平土改發展方向給予肯定,認為這樣發展的趨勢將會對革命形勢不利,並沒有清楚地意識到「斯托雷平改革已經把農民分裂成兩大對抗的群體」。而且對上次代表會議中反對由公社出面組織「侵犯和分割貴族庄園」的主張並沒有加以修改,以前俄國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村社」是一種過時的封建宗法組織,由它們主導未來的農村斗爭,會使「歷史車輪向後倒轉」。可見布爾什維克對即將到來的「農民分地」始料未及,自然也就談不上去領導它了。更何況1917年以前,布爾什維克在農村只有4個支部,494名黨員,就是在走出地下以後的1917年也只有203個支部,4122個黨員,與在農村具有百萬之眾的社會革命黨無法匹敵,所以即便它想去領導農民,也無法與之爭奪領導權。
「馬後炮」的臨時政府土地政策
其實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年,也就是1916年,由於俄國在戰場上接連失利,民怨沸騰,沙皇權威削弱,沙皇政府不起作用、不能領導國家已經是人所共知的現象。在絕大多數農民眼中,籠罩在沙皇身上浪漫的光環消散了,各地法制鬆弛,政府已無暇顧及農民搶佔地主土地的事件了,它對農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地已經自發地興起「奪地」運動。如前所述,地主土地多來自1861年農奴制改革中化公為私的「割地」,而私有農民土地則來自斯托雷平「警察式改革」對村社的瓦解,這兩次專制制度下的化公為私的改革很不得民心,「開倒車」的「反改革」呼聲一直就很高。政府權威削弱後自發地就出現了利用傳統村社剝奪地主和「富農」(斯托雷平改革中脫離村社的私有農民)的浪潮,而這時地主早已成為「死老虎」,要麼把土地交給管家自己逃往城裡成為「不在地主」,要麼賤賣拋售土地把資金轉移到其他領域。
二月革命後作為臨時政府清楚地知道首先需要做的是分給農民土地。這是立憲民主黨多年來承諾過的主張!現在輪到自由主義第一次可以大展鴻圖,圓農民的夢,怎麼能輕率行事呢 土地是一定要分的,但是不能在戰爭狀態下毫無規劃的「亂分」,前方正在打仗時怎麼分 如果在全國丈量、統一規劃沒有出來之前任由各地村社自作主張分土地,擅自改變土地制度,勢必會造成農村和前線的雙重緊張和動盪,將直接關乎到戰爭輸贏的結局。
於是新政府要求農民稍作忍耐,等到戰爭塵埃落定,等到臨時政府能站穩腳跟,就召開了立憲會議,進行了全國摸查,一定能夠完成俄國農民等待了幾百年的夙願。臨時政府3月19日發表關於土地問題的決定中說:「土地問題不能用任何搶占的辦法解決……應當通過人民代表機關制定法律來解決土地問題」。要求農民在法律的框架下「分土地」。
代表農民利益的社會革命黨人已停止焚燒地主庄園和分地活動,呼籲,「不要把土地社會化的偉大事業變成隨意私自佔有土地」。切爾諾夫說,用非組織手段奪取土地是不行的,他呼籲農民代表蘇維埃有組織地奪取土地。切爾諾夫反對「自行奪地」,農民對地主、土地所有者的進攻就得到了無政府主義的稱號。他號召農民耐心等待召開立憲會議。1917年初在第一次全俄農民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社會革命黨同意臨時政府的主張,認為「解決土地問題是將來立憲會議的事」,自行奪地將會被視為非法行為。只有想乘亂奪權的布爾什維克煽動農民一刻也不要等待,許諾支持立即展開分地運動。
在不同地區已經展開的分地運動中,後來者唯恐叫別人佔了先機,拿到土地者也害怕得不到承認,於是發生了農民情緒的激進化的過程。二月革命後的頭兩個月農民寄希望於臨時政府,臨時政府以影響戰爭為借口而拖延解決土地問題的態度,又使農民把希望轉移到社會革命黨身上。但是當他們得知社會革命黨要求農民以克制的態度等待立憲會議的召開,就在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紛紛指責「自行奪地」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違法行為時,農民就開始拋棄他們尋找更激進的代言人了。布爾什維克鼓噪農民趁亂分地的宣傳起到了作用,在那些靠近前線和城市的地方,許多人從社會革命黨的支持者變為列寧政黨的支持者。主張合法分地的黨派延誤了時機,叫激進的布爾什維克鑽了空子。在他們看來,土地運動為革命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
㈦ (3)俄羅斯是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糧食為什麼需要大量進口
俄羅斯適應的糧食經濟作物品種極少,冬季漫長,耕作時間短,有的 糧食 需要大量進口。
㈧ 結合俄羅斯的自然條件分析其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結合俄羅斯的自然條件分析其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的現狀
綜合俄羅斯經濟學者的看法,可以概括為:有喜有憂,雖喜更優。可喜的是,連續多年危機的農業出現了一些積極現象。令人更加憂慮的是,危機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依然存在,而且積重難返。
近兩年俄羅斯農業呈現的積極現象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總產值經過7年下降之後連續兩年出現回升。1999年增長了2.4%,2000年繼續增長,但增長的幅度,說法不一。有的說增長了3%~3.5%,有的說增長了5%。二是糧食連續兩年增產。1999年,糧食總產量為5470萬t,較1998年增產680萬t。2000年,糧食獲得豐收,達7000萬t左右。
出現這些積極現象的原因:一是氣候條件較好。俄羅斯的農田基本建設差,依然是基本靠天吃飯。天氣條件好,農業收成也好,反之亦然。俄經濟所社會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尼基福羅夫就認為,2000年俄糧食增產的主要原因在於天氣條件順利。二是1998年8月17日盧布貶值抑制了食品進口,國內市場需求增加,刺激了農業的發展。三是由於懼怕瘋牛病的侵害,俄羅斯居民更喜歡選用國內的農產品和食品。
俄羅斯農業中雖然有上述可喜現象,但目前仍存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2000年6月通過的《俄政府2001-2010年農業食品政策基本方針》列舉了8個方面的問題,俄經濟學者也羅列了為數不等的問題,其中主要是:
(1)國家對農業的支持驟減,農業中的資金困難有增無減。例如,國家預算用於農業支出的比重不斷降低。1991年佔19.8%,1993年佔7.6%,1998年降為1.9%,1999年又降為1.5%。俄農業一直是依靠國家提供的「乳汁」生存和發展的,國家對農業投入的這種近乎「斷奶」的減少,無疑使農業陷入資金愈益困難的境地。
(2)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大大擴大,導致農業企業的經營嚴重虧本。1991—1999年,農業購買的工業品的價格上漲了8.8倍,而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僅上漲了2.2倍,二者的上漲速度相差4倍。這導致農產品生產成本與銷售價格嚴重倒掛,農業企業大量虧本。
(3)農業企業負債累累,財政狀況異常困難。由於銷售價格低,導致農業企業農產品銷售收入的減少。同時,銀行貸款也難以得到。這不僅造成企業流動資金的缺乏,而且使企業債台高築,負擔愈益沉重。1997年1月,農業企業的應付債務為571億盧布,逾期的佔67.3%;2000年1月,相應增加為1561億盧布和75.6%。
(4)資金嚴重短缺導致農業部門的生產技術潛力大大下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技術設備的采購和農業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的大量減少。例如,據俄羅斯學者介紹,地處伏爾加河流域科斯特羅馬州農村的情況不好,10年沒用過化肥,這在農村是普遍現象。二是土地退化問題極為嚴重。近10年來約有3000萬h平方米土地退出農業使用。土壤中營養物質的流失超過其施入營養物質的4倍。
(5)農業生產的私人經營形式尚處初級階段,大多數未能真正掌握市場經濟方法。近10年來,俄雖然進行了農業企業的改組,建立了許多新型的農業經營形式,但是只有10%-15%的農業企業實現了真正的改組,掌握了市場經濟方法,而大多數農業企業經濟效益很差。
(6)農業市場發育不好,缺少有效的調節機制。特別是各地區之間存在著貿易障礙,地區行政部門人為地抑制產品價格,妨礙農工綜合體正常發揮功能。(
㈨ 俄羅斯今年糧食產量預計將達1.3億噸,糧食產量這么高,是怎麼實現的
糧食產量這么高的話,是因為他們的國家國土面積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開闊的所有的話,才會有這么多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