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沙皇是如何統治俄羅斯的

沙皇是如何統治俄羅斯的

發布時間:2022-09-10 05:15:46

❶ 什麼是沙皇統治

沙皇(俄語:царь)是俄羅斯皇帝1546年到1917年的稱呼。第一位沙皇是伊凡四世。1721年彼得大帝改名皇帝。但直到1917年為止,俄國的統治者一直都稱為沙皇。

俄語中沙皇(царь)一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凱撒(Caesar)的轉音,царь就是「皇帝」的意思。中文則半音譯半義譯,翻譯成「沙皇」。

在中世紀的俄羅斯,沙皇這個稱號指最高統治者,特別是指拜占庭的皇帝,而在1240年左右以後則指蒙古大汗。

在15世紀,俄羅斯流傳一種說法,莫斯科大公是拜占庭皇帝的繼承者。在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後,拜占庭帝國和皇帝的權力就落入了莫斯科大公的手中。到伊凡四世時期,大公稱號顯得權力不夠大,於是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

此外,保加利亞早期的皇帝和20世紀的保加利亞國王也自稱沙皇。
編輯本段 回目錄 俄國沙皇 - 歷任俄國沙皇基輔羅斯

862—879年留里克

879—912年奧列格(882年遷都基輔,從此開始基輔羅斯的統治)

912—945年伊戈爾

945—962年奧爾加攝政(伊戈爾妻)

962—973年斯維亞托斯拉夫一世

973—980年雅羅波爾克一世

980—1015年弗拉基米爾一世

1015—1019年斯維亞托波爾克一世

1019—1054年雅羅斯拉夫一世

1054年雅羅斯拉夫死後,其子三分天下,基輔羅斯解體。

1054—1073年伊茲雅斯拉夫

1073—1078年斯維亞托斯拉夫二世

1078—1093年弗塞沃洛德一世

1093—1113年斯維亞托波克二世

1113—1125年弗拉基米爾_莫諾馬赫

1125—1132年穆斯提斯拉夫一世

穆斯提斯拉夫一世死後,羅斯完全進入封建割據時期。

1132—1139年雅羅波爾克二世

1139—1146年弗塞沃洛德二世

1146—1154年維雅切斯拉夫

1154—1157年尤里_喬治_多戈里奇一世

弗拉基米爾大公統治時期

1157—1175年安德列_安德魯一世_伯格柳別斯基

1157—1176年邁克爾

1176—1212年弗塞沃洛德三世

1212—1217年,1218—1238年尤里二世

1217—1218年康斯坦丁

蒙古統治時期

1238—1246年雅羅斯拉夫二世

1246—1247年斯維亞托斯拉夫

1248—1249年邁克爾

1249—1253年安德列二世

1253—1263年亞歷山大一世

1263—1272年雅羅斯拉夫三世(特維爾公)

1272—1276年巴西爾_瓦西里

1276—1281年,1283—1294年德米特里厄斯_季米特里

1281—1283年,1294—1304年安德列三世

1304—1319年米切爾(特維爾公)

1318—1326年尤里_達尼洛維奇(莫斯科公)

1326—1327年亞歷山大二世(特維爾公)

1328—1331年亞歷山大三世

莫斯科大公國

1263—1303年丹尼爾

1303—1325年尤里三世

1325—1341年

1331—1341年立陶宛伊凡一世(又稱「錢袋」伊凡)

1332—1341年弗拉基米爾

1341—1353年西蒙

1353—1359年伊凡二世

1359—1389年季米特里_頓斯科伊(頓斯科伊意思為「頓河英雄」)

1389—1425年瓦西里一世

1425—1462年瓦西里二世(「失明大公」)

1462—1505年伊凡三世(伊凡大帝,1480年脫離蒙古統治)

1505—1533年瓦西里三世

1533—1584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1547正式稱「沙皇」)

1584—1598年費多爾_狄奧多一世(1598年沙皇費奧多爾死,無嗣,留里克王朝告終。)

王朝混亂時期

1598—1605年鮑里斯_戈都諾夫

1605年費奧多爾_狄奧多二世

1605—1606年季米特里一世(偽沙皇)

1606—1610年巴西爾四世_叔伊斯基

1607—1610年德米特里厄斯_季米特里二世(偽沙皇)

1610—1613年伏拉斯基拉夫(波蘭公)

羅曼諾夫王朝

1613—1645年米哈伊爾_羅曼諾夫

1645—1676年阿列克斯

1676—1682年狄奧多三世

1682—1696年伊凡五世

1682—1725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1727年葉卡捷琳娜一世

1727—1730年彼得二世

1730—1740年安娜_伊凡諾芙娜

1740—1741年伊凡六世

1741—1762年葉麗薩維塔_伊麗莎白

1762年彼得三世

1762—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大帝)

1796—1801年保羅一世

1801—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

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

1881—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

1894—1917年尼古拉二世
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對俄國來說是一個危機時期。歐洲的工業革命使得俄國與西方的發展相差越來越大。雖然帝國的人口較任何一個歐洲發展國家都多,但大部份都是貧窮的農奴。1905年日俄戰爭的失敗更導致民心對皇權喪失信心,俄國境內不斷發生流血革命,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1917年3月,首都聖彼得堡市民發動反飢餓遊行,引發二月革命。3月2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傳位給弟弟米哈伊爾大公,但是遭到他的拒絕,於是羅曼諾夫王朝滅亡,由亞歷山大·克倫斯基所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所取代

❷ 什麼是沙皇統治俄國

沙皇(俄語:царь)是俄羅斯皇帝1546年到1917年的稱呼。第一位沙皇是伊凡四世。1721年彼得大帝改名皇帝。但直到1917年為止,俄國的統治者一直都稱為沙皇。

俄語中沙皇(царь)一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凱撒(Caesar)的轉音,царь就是「皇帝」的意思。中文則半音譯半義譯,翻譯成「沙皇」。

在中世紀的俄羅斯,沙皇這個稱號指最高統治者,特別是指拜占庭的皇帝,而在1240年左右以後則指蒙古大汗。

在15世紀,俄羅斯流傳一種說法,莫斯科大公是拜占庭皇帝的繼承者。在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後,拜占庭帝國和皇帝的權力就落入了莫斯科大公的手中。到伊凡四世時期,大公稱號顯得權力不夠大,於是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

此外,保加利亞早期的皇帝和20世紀的保加利亞國王也自稱沙皇。
編輯本段 回目錄 俄國沙皇 - 歷任俄國沙皇基輔羅斯

862—879年留里克

879—912年奧列格(882年遷都基輔,從此開始基輔羅斯的統治)

912—945年伊戈爾

945—962年奧爾加攝政(伊戈爾妻)

962—973年斯維亞托斯拉夫一世

973—980年雅羅波爾克一世

980—1015年弗拉基米爾一世

1015—1019年斯維亞托波爾克一世

1019—1054年雅羅斯拉夫一世

1054年雅羅斯拉夫死後,其子三分天下,基輔羅斯解體。

1054—1073年伊茲雅斯拉夫

1073—1078年斯維亞托斯拉夫二世

1078—1093年弗塞沃洛德一世

1093—1113年斯維亞托波克二世

1113—1125年弗拉基米爾_莫諾馬赫

1125—1132年穆斯提斯拉夫一世

穆斯提斯拉夫一世死後,羅斯完全進入封建割據時期。

1132—1139年雅羅波爾克二世

1139—1146年弗塞沃洛德二世

1146—1154年維雅切斯拉夫

1154—1157年尤里_喬治_多戈里奇一世

弗拉基米爾大公統治時期

1157—1175年安德列_安德魯一世_伯格柳別斯基

1157—1176年邁克爾

1176—1212年弗塞沃洛德三世

1212—1217年,1218—1238年尤里二世

1217—1218年康斯坦丁

蒙古統治時期

1238—1246年雅羅斯拉夫二世

1246—1247年斯維亞托斯拉夫

1248—1249年邁克爾

1249—1253年安德列二世

1253—1263年亞歷山大一世

1263—1272年雅羅斯拉夫三世(特維爾公)

1272—1276年巴西爾_瓦西里

1276—1281年,1283—1294年德米特里厄斯_季米特里

1281—1283年,1294—1304年安德列三世

1304—1319年米切爾(特維爾公)

1318—1326年尤里_達尼洛維奇(莫斯科公)

1326—1327年亞歷山大二世(特維爾公)

1328—1331年亞歷山大三世

莫斯科大公國

1263—1303年丹尼爾

1303—1325年尤里三世

1325—1341年

1331—1341年立陶宛伊凡一世(又稱「錢袋」伊凡)

1332—1341年弗拉基米爾

1341—1353年西蒙

1353—1359年伊凡二世

1359—1389年季米特里_頓斯科伊(頓斯科伊意思為「頓河英雄」)

1389—1425年瓦西里一世

1425—1462年瓦西里二世(「失明大公」)

1462—1505年伊凡三世(伊凡大帝,1480年脫離蒙古統治)

1505—1533年瓦西里三世

1533—1584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1547正式稱「沙皇」)

1584—1598年費多爾_狄奧多一世(1598年沙皇費奧多爾死,無嗣,留里克王朝告終。)

王朝混亂時期

1598—1605年鮑里斯_戈都諾夫

1605年費奧多爾_狄奧多二世

1605—1606年季米特里一世(偽沙皇)

1606—1610年巴西爾四世_叔伊斯基

1607—1610年德米特里厄斯_季米特里二世(偽沙皇)

1610—1613年伏拉斯基拉夫(波蘭公)

羅曼諾夫王朝

1613—1645年米哈伊爾_羅曼諾夫

1645—1676年阿列克斯

1676—1682年狄奧多三世

1682—1696年伊凡五世

1682—1725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1727年葉卡捷琳娜一世

1727—1730年彼得二世

1730—1740年安娜_伊凡諾芙娜

1740—1741年伊凡六世

1741—1762年葉麗薩維塔_伊麗莎白

1762年彼得三世

1762—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大帝)

1796—1801年保羅一世

1801—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

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

1881—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

1894—1917年尼古拉二世
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對俄國來說是一個危機時期。歐洲的工業革命使得俄國與西方的發展相差越來越大。雖然帝國的人口較任何一個歐洲發展國家都多,但大部份都是貧窮的農奴。1905年日俄戰爭的失敗更導致民心對皇權喪失信心,俄國境內不斷發生流血革命,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1917年3月,首都聖彼得堡市民發動反飢餓遊行,引發二月革命。3月2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傳位給弟弟米哈伊爾大公,但是遭到他的拒絕,於是羅曼諾夫王朝滅亡,由亞歷山大·克倫斯基所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所取代

❸ 沙皇統治俄國多少年

沙皇統治俄國374年。
沙皇(俄語:царь)是俄羅斯帝國最高統治者1547年到1721年的正式稱呼。沙皇名號最早是俄羅斯人用來稱呼拜占庭帝國皇帝,後對蒙古可汗的敬稱。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凱撒(Caesar)的轉翻譯音(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
1547年1月16日,莫斯科大公國大公伊凡四世(伊凡雷帝)發表了重要講話,將大公升格為沙皇,國號即被稱為沙皇俄國(王國時期),伊凡四世打破了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領主政體改為了沙皇專制政體,於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後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於1721年將沙皇升格為皇帝,俄羅斯正式成為帝國,但一般沿用沙皇、沙皇俄國作為俄羅斯帝國君主和國家的呼稱。
1917年3月8日至12日(儒略歷2月23日至27日),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封建專制的統治,沙皇的稱呼不復存在。

❹ 俄國的沙皇專制是如何走向崩潰的

有了沙皇專制制度使得君主的全力更加進一步,主動把大全攬在身上,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原因,皇位的爭奪就十分激烈,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政治格局混亂,逐漸的就開始落敗下來,沙皇專制制度最終被有心人推翻。

綜上所述,沙皇專制制度的崩潰全部都是因沙皇的思想落後所導致。

❺ 沙皇是人還是沙皇統治是怎樣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沙皇(Царь)是俄羅斯帝國皇帝1546年到1917年的稱呼。第一位沙皇是伊凡四世,最後一位沙皇是尼古拉二世。1721年彼得大帝改名皇帝。但俄語中沙皇(Царь)一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凱撒(Caesar)的轉翻譯音(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中文則半音譯半義譯,翻譯成「沙皇的」。 在中世紀的俄國,沙皇這個稱號指最高統治者,特別是指1810拜占庭的皇帝,而在1240年左右以後則指蒙古大汗。 在15世紀,俄國流傳一種說法,莫斯科大公是拜占庭皇帝的繼承者。在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後,拜占庭帝國和皇帝的權力就落入了莫斯科大公的手中。到伊凡四世時期,大公稱號顯得權力不夠大,於是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 此外,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早期的皇帝和20世紀的保加利亞國王也自稱沙皇。直到1917年為止,俄國的統治者一直都稱為沙皇。

❻ 古代俄國的沙皇是怎麼進行世襲制的

首先說下沙皇"的由來
15世紀後半期,俄羅斯流傳著一種說法,說莫斯科大公是拜占庭皇帝的繼承者。在"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後,拜占庭帝國和皇帝的一切權力就轉移到"第三羅馬"莫斯科和莫斯科大公身上。伊凡四世時的莫斯科大公國,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基本形成,作為公國統治的稱號"大公",已不再適用 於統一的俄羅斯君主,於是1547年1月16日他加冕為沙皇。"沙"是古羅馬皇帝頭 銜拉丁文"愷撒"(caesar)的轉音,俄文作Цapb,意為"皇帝"。從此,莫斯科 大公國也被稱作沙皇俄國,簡稱沙俄.
然後說下什麼是世襲制
「世襲制」本是古代皇帝下台後,將皇帝的九五之尊轉給自己的兒子。但世襲制只是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繫世代傳承,這種傳承主要有「家長」的傳承,諸侯國的傳承。「家長」的傳承還可分為父系與母系。執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與君主之間可能有血緣關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傳弟,也有的是叔傳侄;有的是受命於王,還有的是搶班奪權、謀權篡位,故而不在世襲之例.
故而可見,名義上的世襲制,實際上是無紛爭的和平年代直繫世襲;但在有動盪和爭奪的年代就不是了,是靠實力的爭奪和前代的扶持。最終的結果就形成各種各樣的現在開來很可笑的貌似混亂的世襲。其實中國也有這種情況,比如呂後,慈禧就是傳老婆的,父傳子的很多了不用說了,哥哥傳弟弟的也不少,如宋代的趙匡胤傳趙光義(史學界對此很不統一,有個說是趙光義篡位)還有搞笑的比如武則天要傳位於武承嗣(武承嗣為其侄兒,本不為劉氏)等等。
皇室尚且如此,一般的貴族更是這樣了,出現篡權奪繼的事情更多了,不過有很多是皇室看貴族的後嗣不成氣候就有可能更改其繼承人了,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本是呂齊或者姜其(姜子牙的封地,姜子牙又稱姜尚或者呂尚),後來被呂氏的一支貴族田氏的田常攫取了國位,後來周朝不得不承認其合法地位,結果就齊國就變成了田齊了。古代一般是要求嫡傳(長子)的,要是嫡系實在是不行的話就改立其他的或者庶出的,但是往往要費很大的周折。(因為廢長立幼常常是認為大逆不道的),你可以再電視上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無論是大家顯貴還是幫派世家乃至平民百姓都這樣。好了就說這么多吧,希望你滿意!!

❼ 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時期的背景資料

1905年日俄戰爭的失敗使得民眾對沙皇制度的不滿大增,在首都彼得格勒發生了大規模的民眾的反戰請願,由於軍警擅自開槍鎮壓造成了所謂的「流血星期日」,此事件成為了1905年全俄大革命的導火索。此次革命雖然成功被鎮壓,然而嚴重撼動了沙皇的威權。並且也使得改革迫在眉睫。於是沙皇啟用斯托雷平進行改革,斯托雷平上任後推行土地改革制度並嚴厲鎮壓農民運動,盡管頗具成效,可惜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大陸爆發,俄國加入英法對德奧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大戰後期,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沙皇俄國長達長達三百多年的的專制統治被推翻。

(7)沙皇是如何統治俄羅斯的擴展閱讀

政治制度

根據歐洲王族家譜年鑒的記載,俄羅斯在1910年時實施的是普魯士式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政體。這個政體建立於1905年10月,並且作為過渡期和自成一格的政體。然而在這天以前,俄羅斯皇帝的權利是專制而且無限的。

在十月宣言修法和第一帝國杜馬開始後(1906年4月27日),專制這個字就被謹慎地保存著,但是權力已轉為有限的程度。然而這種政權並沒有辦法成為有意義的憲法,因為還缺少了議會單位。但是無限專制卻給了自我限制專制體系一個空間,無論將會永久專制,或是只按獨裁者的意見統治及行事,都只會增加各黨間的沖突而已。那麼,當前看來,俄羅斯的政府系統最好定義為專制皇帝下的君主權力有限體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俄羅斯帝國

❽ 俄國沙皇統治有多殘酷

伊凡四世(1533-1584在位),1547年正式加冕為沙皇,俄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綽號「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確立農奴制度。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宮戴上了羅馬皇帝使用過的王冠,成為俄國的第一個沙皇,在俄語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愷撒」。
費多爾·伊凡諾維奇(1584-1598在位),伊凡四世之子。
鮑里斯·戈都諾夫(1598-1605在位)

1613年1月,全俄縉紳會議選舉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1613-1645在位)。羅曼諾夫王朝建立。征服西伯利亞,並使農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確立。
阿歷克塞(1645-1676在位),費多爾(1676-1682在位)。費多爾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伊凡和彼得同時登基為帝。伊凡(1682-1696在位)體弱多病,彼得年幼,實際權力掌握在長公主安娜手裡。彼得成年後,放逐了安娜,奪取了政權,並把首都遷到彼得堡,由此開始了俄國歷史的新時代。
彼得堡時期(1703-1917):沙皇俄國晉升為俄羅斯帝國

❾ 簡述俄羅斯國家的由來及其歷史上重要的沙皇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以莫斯科大公國為中心,逐漸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國家。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稱號為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1917年2月,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專制制度。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大、演變至15個加盟共和國)。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1991年8月,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1日,除波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

現代一般認為俄羅斯的歷史應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國的建立為始。但是在俄羅斯境內,自遠古就有人類居住。

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入侵,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俄羅斯1000多年的歷史上,除了240年的韃靼統治以外,只有兩個王朝。第一個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於公元9世紀。上述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利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多爾去世後,留利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從此覆滅。

羅曼諾夫王朝
1605年,戈杜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羅斯帝國
彼得大帝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

俄國臨時政府
資產階級二月革命後,由克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人控制,組成了俄羅斯臨時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黨和支持列寧、里昂·托洛茨基的共產黨的兩面攻擊,政府對兩種反對勢力均採取嚴厲鎮壓政策。該政府統治期間行政腐敗,經濟崩潰,仍參加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不得人心,最後在1917年俄歷十月被十月革命推翻,克倫斯基出走國外,一些領導人被捕或出逃,有一部分成為反蘇維埃武裝叛亂的領袖。俄國內戰之後,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

蘇聯時期
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聯共產黨取得了政權,實行共產主義政策,吸收其他小國家成為加盟國,定國名為蘇聯。建政初期發生了紅軍與白軍之間的內戰,紅軍勝利。列寧逝世後,斯大林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蘇聯在1940年成為世界第二,歐洲第一的社會主義強大工農業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1941至1945年蘇聯人民打敗了兇殘的法西斯德國。蘇聯的歷屆領導人還有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卡年科、戈爾巴喬夫等。蘇聯在50-70年代與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全面的對峙史稱「冷戰」。90年代,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蘇聯政權於1991年解體。

現代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同為國名,實行資本主義和總統制。葉利欽為首任總統,普京為第二任(也是現任)總統。
沙皇:最傑出--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或稱彼得大帝,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富傳奇色彩的沙皇之一。他曾化名為一個高個子士兵,到西歐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技術。在回國後,通過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俄國走上富過強兵之路,並遷都聖彼得堡。
伊凡四世是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也是最著名的沙皇之一。不同於彼得大帝的英明,伊凡大地可是因為其殘暴血腥的統治而文明於世的。其實伊凡大帝也是很有作為的一代明君,戰功赫赫。這就是矛盾的伊凡。
作為與彼得大帝齊名的一位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同樣是俄國歷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非同一般的鐵腕,出眾的美貌,輝煌的戰功,復雜漫長的情史......她的一生是俄羅斯人爭議的。
最正本--亞歷山大二世
載入初中世界史課本正文的唯一一位俄國沙皇,不是彼得一世,不是伊凡四世,也不是......而是你可能不是很熟的--亞歷山大二世。可是他在俄國歷史上的作用是絕對不能忽略的。他實施的"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
最後的--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也是俄國歷史上的著名沙皇,卻也是最後一位沙皇,他的退位標志著俄國沙皇時代的結束。一直覺得尼古拉二世多少和溥儀有點相似,他們都不再擁有皇帝應有的榮耀,有的只是無盡的凄苦和恥辱......

❿ 沙皇俄國的統治背景

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的歐洲秩序

論保加利亞危機期間的俾斯麥外交

柏林會議後五年的時間里,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了一個包括俄國、奧匈、義大利、

羅馬尼亞等國的復雜的同盟體系,歐洲的國際政治一時為俾斯麥同盟所左右,柏林成為歐

洲外交舞台的中心。1885年爆發的保加利亞危機卻使俾斯麥同盟瀕臨破滅的邊緣,本文擬

就危機期間歐洲各大國間展開的激烈外交角逐,探究19世紀晚期歐洲大國外交和國際環境

的某些特點。

(一)
普法戰爭後,統一而強大的德國在歐洲崛起,完成了對歐洲國際政治環境革命性的

改造,同時卻造就了困擾世界達一個世紀之久的德國問題:德國的天然優勢和其他歐洲國

家不接受這一優勢的矛盾。1戰敗不僅使法國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剝奪了它在歐洲大陸

的主導地位,更大大惡化了它的地緣政治環境。這樣法國對德國來說就成為一個無法和解

的國家。法國單憑自身的力量難以對付德國,無論是為了自保,還是准備復仇,法國都需

要同任何與德國敵對的國家結盟。這就使得涉及德國的危機均會加劇,而很難局部化,因

此也就限定了德國外交的基本走向。在俾斯麥看來,孤立法國、維護歐洲現狀與保障德國

安全是一回事。俾斯麥面臨的國際環境極其復雜:為了孤立法國就必須保持俄國、奧匈和

德國三個君主大國的保守聯合,為此他還需要對俄奧關系發展施加影響,俄奧關系過於密

切以致於撇開德國,或者為爭奪巴爾干發生沖突都會損害德國在歐洲的外交地位。在把俄

德友誼視為德國外交基石的同時,他還不能得罪在近東、中亞與俄國尖銳對立的英國。18

75年-1878年的近東危機,反映了俾斯麥政策相對於歷史環境的局限性:俄奧矛盾的激化

,使俾斯麥難以長期迴避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俾斯麥通過1879年的德奧同盟暫時找

到了出路。同盟的真正歸宿是1881年6月結成的俄奧德三皇同盟,這就使德國得以繼續保持

對俄奧關系的牽制及在兩者之間的調停地位。

1885年9月,土屬東魯米利亞省發生革命,並宣布與保加利亞公國合並。素來以保加

利亞保護者自居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不能容忍經由不聽命於他的亞歷山大大公之手實現兩

地的統一,從而鞏固大公在保加利亞國內的地位。俄國試圖通過大國協調迫使保加利亞取

消合並,但保加利亞統一的既成事實,已不可逆轉。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面臨空前失敗,

巴爾干醞釀著新的危機。

1886年1月,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布朗熱就任法國陸軍部長,在法國掀起了一場要求向

德國復仇的狂潮,德法關系驟然緊張。

兩場危機同時發生,俾斯麥同盟面臨嚴峻考驗。與此同時,被俾斯麥視為德國外交根

基的三皇同盟即將期滿,而且續約無望。國際局勢有完全失控的可能,俾斯麥做夢都害怕

的東西夾擊之勢眼看就要成為現實。德國如果在俄奧巴爾干競爭中採取支持奧匈的政策,

就要承受俄德關系破裂,並因此向法國提供潛在盟友的後果。而在當時環境下又完全排除

了放棄奧匈的可能性。

保存奧匈帝國的獨立與大國地位,是俾斯麥歐洲秩序的重要環節。奧匈一旦在外部壓

力下解體,不僅會危及歐洲均勢,使德國外交失去迴旋餘地,也將打破德意志帝國內部微

妙的政治平衡。2

1885-1887年的保加利亞危機,重新打開了東方問題,造成了俄奧對抗的前景。俄土

戰爭俄軍浴血奮戰,二十萬將士喪命疆場,收獲的卻是難以下咽的苦果。1886年9月,亞力

山大大公在俄國壓力下被迫遜位。11月,沙皇特使考爾巴斯未能迫使保加利亞攝政當局推

舉出俄國中意的大公候選人,鎩羽而歸,俄保斷交,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影響喪失殆盡,沙

皇的「尊嚴」被踐踏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巴爾干形成了俄軍即將入侵,並引發大國沖突的

危殆局面。

俄國一旦進軍保加利亞,勢必控制羅馬尼亞。屆時匈牙利將處於俄屬波蘭、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的三麵包圍之中。奧匈的多瑙河生命線也有被切斷的可能。保持在巴爾乾的勢

力和影響,既是奧匈大國地位的象徵,也是帝國生存之所系。11月13日,奧匈外相卡爾諾

基在匈牙利議會發表演說:俄國無權佔領保加利亞並單獨決定其命運,否則兵戎相見。俄

國輿論大嘩,普遍認為俄奧協調已失去意義,俄軍方和泛斯拉夫派考慮對奧匈實施軍事打

擊。

俾斯麥同盟最直接的目的是約束俄奧,防止兩國沖突。他此時的基本策略是對兩國實

施雙向抑制,敦促兩國在三皇同盟框架內解決分歧。針對奧匈在英國慫恿下可能採取的強

硬政策,他一再發出警告,保加利亞是俄國的勢力范圍,德奧同盟只具有防禦性質,要幫

忙找英國去。3對於俄國,他再三表示,德國願意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但奧匈的大國

地位不容犧牲,出路在於俄奧就劃分巴爾干勢力范圍達成妥協。4

俾斯麥扮演「誠實的掮客」,雖然暫時迴避了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卻暗含著

同時疏遠兩國的危險。奧匈不由要問:「德奧同盟究竟還有什麼價值?」「德國有兩個盟

友,奧匈只有半個。」5如果說德奧同盟在1879年的締結加劇了俄國的孤立感,迫使它回到

與德奧結盟的軌道上來的話,那麼在此時,它只能加深俄國的敵意。1886年11月,沙皇在

接見新任法國駐俄大使拉布萊時表示:俄國希望法國強大,兩國需要並肩攜手,共度難關

。6這番表示,一方面是考爾巴斯使命失敗,沙皇挫折感加深的結果,也是對卡爾諾基國會

演說的回應。要想按俄國的意願解決保加利亞問題,就得排除奧國的阻撓。奧匈的實力並

不構成威脅,關鍵是德奧同盟。如果俄國要發動對奧匈的戰爭,或使俄國的戰爭威脅產生

效果,必須預先阻止德國的介入。唯一的希望在法國。有跡象表明,俄國軍方和泛斯拉夫

派,通過著名報人、保守的民族主義者卡托科夫從10月末起已對沙皇的決策傾向施加了重

大影響。為了牽制德國,沙皇有可能急劇改變其歐洲政策,法俄結盟的前景已隱約可現。

俾斯麥同盟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布郎熱運動為俾斯麥擺脫困境提供了良機。

(二)
第三共和國成立後,法國政局一直動盪不寧。80年代上半期,費理內閣當政期間,法

德關系還有過一段「殖民協約」的好時光。但是阿爾薩斯、洛林問題始終是兩國關系中難

以彌合的創口。1885年費理「殖民內閣」倒台,標志著法國復仇主義勢力的抬頭。以著名

詩人戴魯萊德為首的民族主義團體愛國者聯盟到1886年7月成員已逾十萬,成為法國政治和

社會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布郎熱進入夏爾.費雷西內閣任陸軍部長後,一時成為

法國復興、收復失地、對德復仇的象徵。1886年秋季起法德關系趨於惡化。

俾斯麥並不懼怕法國的實力,哪怕是一個復仇主義的法國。它的目光始終注視著東方

。問題的復雜性在於兩場危機幾乎同時發生。一旦德國捲入奧俄巴爾干沖突,很難指望法

國會袖手旁觀。那時德國就必須正視兩線作戰的冷酷現實了。

1886年夏,戴魯萊德訪問俄國,鼓吹法俄結盟。6月,卡托科夫在《莫斯科新聞》上

撰文,批評外相吉爾斯的歐洲政策,呼籲從根本上改變俄國的外交路線。他指出俄國將抽

象的君主團結原則置於自身的國家利益之上,是犯了歷史性錯誤。俄國必須擺脫束縛,在

外交上恢復行動自由。7時稱『卡托科夫的攻擊『。

在當時的情況下,法俄政體懸殊,戰略利益和戰略重點存在嚴重分歧,兩國並沒有立

即結盟的可能。法國不會以犧牲自身在近東地區的長遠利益,來支持俄國當下的巴爾干政

策。俄國更不可能幫助法國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而冒破壞現狀並與德國交惡的風險。但

是如果壓力和受挫感過強,法俄為了擺脫困境,就有可能形成利益的契合點。誰也不能保

證兩國最終不會走到一起。1887年1月,俄國特使舒瓦洛夫為彌合分歧,修補俄德關系訪德

後,來自俄國方面的沉默進一步證實了俾斯麥對俄國可能改變政策的猜疑。俾斯麥調整策

略,決心利用德國現有的外交資源和法國的事態發展,為重新組織德國的外交陣容尋求契

機。

保加利亞危機發生後,英德間展開了激烈的外交角逐。兩國都不願率先出面干預而結怨俄

國,同時又都需要避免在未來歐洲的外交競技場上陷於孤立。若能造成對方與俄國的相互

制衡之勢,本國外交將獲得空前的主動權。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對俾斯麥的意圖深感疑慮

,擔心英俄一旦為巴爾干問題發生對抗、沖突,而深陷於巴爾幹事務,俾斯麥將趁機擊破

法國。英國的策略是催促奧匈充當巴爾乾的反俄先鋒,以使對奧匈承擔同盟義務的德國無

路可遁。俾斯麥則大肆渲染德法邊境的緊張局勢,製造戰爭迫在眉睫的輿論,恫嚇法國政

府,擴軍備戰不要過分,與德國為敵不會有好結果。同時藉此向英奧和俄國表明德國必須

全力應付法德危機,無暇東顧,巴爾干危機只能靠那些在該地區有切身利益的國家自己去

解決。8

1882年締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7年5月即將期滿,締約方對同盟的興趣都不大。但隨著

法德危機和保加利亞危機同時發生,義大利在俾斯麥心目中的重要性明顯上升。俾斯麥利

用1887年2月同盟續約的機會,以支持義大利北非擴張政策為代價,加強了三國同盟內部的

團結,阻止了敵對國家對義大利的拉攏,同時為奧匈對付俄國爭取到了安全穩固的後方。

更意味深長的是,這就為以義大利為橋梁,建立同義大利在殖民地問題上有共同利益,並

保持密切合作的英國與三國同盟國家的聯系創造了條件。

當時,英法間由於1882年英國單方面佔領埃及後形成的埃及問題,存在尖銳矛盾。布郎熱

運動的沙文主義鼓噪也同樣針對英國。英國若能在埃及問題上爭取到三國同盟國家的支持

,將大大加強其與法國談判時的地位。如果能促使英國在巴爾干採取一項堅定的維護現狀

的政策,並在近東地區調動起足以遏製法俄的力量,奧匈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德國也就能

夠避免直接捲入近東事務而與俄國發生沖撞。為了向英國施壓,俾斯麥表示:德國在大陸

上看住法國,英意就獲得了行動自由,英意在北非聯合遏製法國,並與奧匈合作在近東共

同對付俄國,歐洲的均勢及和平就可能保住。但是如果英國不參加歐洲政治,勢必陷於孤

立,而德國也就沒有理由要去反對法國在北非和俄國在近東的擴張原望。9在俾斯麥的策動

下,1887年2月,英意互換照會,3月奧匈也以照會形式加入,三國訂立了《第一次地中海

協定》,承諾共同維護地中海現狀。

地中海聯合結成後,法國政府進一步認識到與俄國結盟政策的非現實性和危險性。法

國的結盟願望越迫切,俄國的要價也就越高,一旦不能滿足俄國的要求,反而會招致無謂

的怨恨。更有甚者,還會誘發德國發動「預防性」戰爭。10如果法國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

政策,就需要承受與所有歐洲國家對抗的後果。11法國政府必須主動緩和法德關系,以免

跌入俾斯麥設下的外交陷阱。5月,法國政府解除了布郎熱的職務,法德危機趨於緩解。

(三)
德國地處中歐,一面臨海,三面被圍。積極有效的東方政策是德國外交的基石。如果

德俄長期對立,德國外交就是一盤死棋。反之,德國就可以在東西方之間操縱自如,進退

有餘。在俾斯麥眼裡,孤立法國與聯合俄國,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保加利亞危機發生

後, 俾斯麥一方面鼓動俄國在巴爾干推行前進政策,一方面以此來動員抵制俄國擴張

的地中海聯合。同時向深感孤立的俄國證明德國友誼的可貴。12

俄國外相吉爾斯認為,無論是保障俄國黑海地區的安全還是解決保加利亞問題,俄

國都需要保留俄德奧三皇同盟,至少要維持與德國的友好合作。在目前,法俄結盟對俄國

不利,法國也不可能同俄國結盟。俄國如果失去了德國,將意味著徹底孤立。13至於沙皇

亞歷山大三世的態度,正如德國駐聖彼得堡大使施魏尼茨當時指出的那樣:「沙皇從外交

政策的需要考慮,必須保持與德國的聯合,從順應民意和國內穩定考慮,他又必須在公開

場合表現出對德國的憎惡。」14

卡托科夫3月發表的社論深深刺痛了沙皇,置沙皇於非常尷尬的境地,文章披露了三

皇同盟這個秘密,並予以猛烈抨擊。這就迫使沙皇要麼放棄與德國的聯合,要麼公開表態

支持三皇同盟,而這正是沙皇要竭力避免的結局。沙皇在震怒之餘對卡托科夫提出懲戒。

卡托科夫影響的縮減,反襯出吉爾斯地位的鞏固。

鑒於沙皇斷然拒絕續訂與奧匈的條約,5月,俄德在柏林重開談判,准備以俄德雙邊協

定取代原先的三皇同盟。在討論中立條款時,俾斯麥試圖通過全面支持俄國的近東政策誘

使俄國同意,在俄奧沖突的情況下,德國有條件的中立。為此俾斯麥向俄國談判代表宣讀

了1879年德奧同盟條約文本,以期表明德國無意承擔與德奧同盟條約內容相悖的義務。

1887年6月18日,俄德在對中立條款涉及法奧遭締約方進攻時情形均作了保留的條件

下,簽訂新約,即《再保險條約》。在俾斯麥看來,條約雖然未能確保在俄德沖突的情況下

俄國無條件的中立,鑒於法德兩國對於1871年以來現狀的不同態度,法國需要的同盟,必

須是進攻性的,《再保險條約》至少排除了這種可能。而法國若不能在事先爭取到俄國的

支持,也就不可能獨自挑戰德國。現狀、和平、德國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通過《再保險條約》與先前的《德奧同盟條約》兩相呼應,俾斯麥又重新確立了對

德奧的雙向抑制。俾斯麥藉此向俄奧表明,德國將始終與被進攻方站在一起,共同對抗侵

略。誰破壞歐洲和平,誰就是德國的敵人。但是,俾斯麥還必須正視另一個危險,俄國如

果挑動奧匈率先發動進攻,德國將怎樣應付?15圍繞《再保險條約》簽訂問題俄國內部的

爭斗,沙皇立場的動搖,條約簽訂後俄國在保加利亞問題上對德國無休止的索求,使得俾

斯麥對條約的價值大打折扣。他對沙皇和德俄友誼的信心,從此不可挽回地動搖了。16

1887年7月,在違背沙皇意願的情況下科堡的斐迪南被推選為保加利亞大公,俄國訴

諸武力的可能增強。俄國報界充斥了對德國的謾罵。8月,戴魯萊德借出席卡托科夫葬禮之

機,再次訪問俄國。俾斯麥對時局深感憂慮。俄國既已靠不住,德國必須另謀出路,以防

萬一。17

5月,法俄共同迫使蘇丹放棄了英國特使沃爾夫與土耳其達成的,有關英國從埃及

撤軍的方案。法俄合作之勢,引起了了英德的共同警覺。索爾茲伯里擔心,如果奧匈因得

不到援助而被迫同俄國妥協,就可能回到三皇同盟時期對英國極為不利的孤立被動局面。

18俾斯麥趁勢將《德奧同盟條約》文本送交倫敦,並在11月22日致信索爾茲伯里。信中表

示:「如果奧匈帝國之獨立受到俄國侵略的威脅,或者英意遭到法國入侵的危險,德國始

終有責任採取進入戰線的政策。」19在英國確認了德國對奧匈支援的程度後,1887年12月

12日,和16日,英、奧、意三國互換照會,達成《第二次地中海協定》,基本上排除了俄

國佔領保加利亞,或挾持蘇丹,控制土耳其海峽的可能。俄國如果向奧匈挑釁,將遭到英

奧意圍攻。在這一背景之下,俄國開始退卻。1888年1月俄國在德國的支持下要求土耳其政

府宣布斐迪南當選為非法,遭到英奧意的聯合抵制。4月土耳其滿足了俄國的要求。俄國挽

回了一部分面子,此後保加利亞問題也就不了了之。

(四)
《再保險條約》和《地中海協定》造成了英奧意與法俄在近東和地中海地的相互牽制之勢

,同時又阻遏了法俄結合,保證了德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然而俾斯麥的體系卻包含

著極大復雜性和矛盾性,其促成的對德國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質上是脆弱的。20因而他的外

交歸根結底仍 只是一種拖延問題的權宜之計。

作為現實政治的大師,俾斯麥將外交藝術發揮到了極至。現實政治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和鞏固,俾斯麥對現實政治的迷戀,卻最終使統一後的德國自食其果。盡管隨著德國的統

一,俾斯麥由現狀的破壞者轉變成了現狀的維護者,但形勢已今非昔比。在民族主義浪潮

的沖擊下,他鼓吹的君主團結原則已失去了維系力。對強權赤裸裸的追求已成為各國維護

自身安全與利益的基本手段,國際關系增添了新的不穩定因素。21「卡托科夫的攻擊」就

是對俾斯麥富有諷刺意味的回敬。

在俾斯麥的時代,歐洲大國關系日趨僵化緊張。德國的統一,使中歐失去了歷史上

的緩沖作用,它不再能為大國間爭奪霸權的斗爭,提供警戒和補償的空間,以至於徹底改

變了歐洲強權結構。22均勢外交所賴以運作的大國關系的鬆散性正在消失,標志便是1879

年德奧同盟的締結。事實上,德國已很難做出其他選擇。俾斯麥的同盟,正是對這一變化

的本能反映,它反過來也鞏固強化了這一趨勢。

大國關系緊張,是俾斯麥同盟成立的緣由,也是它得以維持的必要條件。俾斯麥的

外交風格,集中體現了自負與焦慮結合的心態。為了阻止敵對力量的聯合,確立德國在歐

洲大陸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保持大國關系適度的緊張是必要的。盟國間如果關系緊張,

他就鼓勵合作,一旦它們和睦相處,他就撤回支持,並製造摩擦。然而,俾斯麥的策略也

許會為德國爭得盟國,卻也往往使德國失去了朋友。23當時的德國,從本質上說是屬於現

狀的國家,對於正在崛起中的德國,不誠信的惡名,可能比好戰更危險。歐洲國家對德國

政策的信心、信任是保持德國外交地位的前提。而俾斯麥的謀略往往產生相反的效果。隨

著歐洲局勢逐步緊張,一個充滿敵意、猜疑和不安全感的國際環境已初現端倪。

與大國關系開始僵化緊張同步的是德國政策逐漸喪失平衡和彈性。1886年 10月,俾斯

麥在給兒子的信中就已暗示:俄奧一旦開戰,不論誰是進攻方,德國都別無選擇,只能站

在奧匈一邊投入戰斗。24俾斯麥在台上時,尚可憑借自己高招的外交技巧和崇高威望,抵

消其政策的消極後果,在他之後,便後繼無人了。

1890年俾斯麥去職,德國新當局放棄《再保險條約》,四年後法俄結盟,俾斯麥的歐

洲秩序也隨之崩解。

閱讀全文

與沙皇是如何統治俄羅斯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2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7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7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5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