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體是指什麼
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栽(或樣式、體制),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淀的產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於形式范疇。文體的構成包括表層的文本因素,如表達手法、題材性質、結構類型、語言體式、形態格式,以及深層的社會因素,如時代精神、民族傳統、階級印記、作家風格、交際境域、讀者經驗等。文體的特徵及其劃分,往往取決於其層面結構中某些因素的強化、突出或變異。
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栽(或樣式、體制),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淀的產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於形式范疇。文體的構成包括表層的文本因素,如表達手法、題材性質、結構類型、語言體式、形態格式,以及深層的社會因素,如時代精神、民族傳統、階級印記、作家風格、交際境域、讀者經驗等。文體的特徵及其劃分,往往取決於其層面結構中某些因素的強化、突出或變異。
文體通常指由交際環境、交際目的的不同,而逐步相對穩定下來的篇章結構及言語總體格調。作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為學科理論體系中的重要關注對象,又能為人們的應用提供最為切實的規則範例。正因為這樣,相關的學科領域里邊,如寫作學、文藝學、語文學、語法學、修辭學、文章學等等,大都要論及該內容文體的客觀存在是一種社會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賴於自身的獨特的功能。德國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學》中認為:「文學的形式類型既不是作家主觀的創造,也不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種社會現象。類型與形式的存在依賴於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功能。」每一種文體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種體裁所無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審美效應。正如萊辛在《漢堡劇評》中所說:「各種體裁的詩歌不可能改善一切,至少說兩種體裁不可能產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一種體裁可以盡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范圍之內做得比其他體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體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就是表達,就是選擇,就是風格,甚至也可以說是一種強調。每種文體都具有某種對現實社會內容的表達功能,這是文體的本質特徵,也是它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它在表達同一思想內容時,可以在對等的種種方式中進行選擇,即選用最恰當的再現思想內容的形式外衣。作家在構思創作過程中,總要選擇最符合創作意圖和對象的某種體裁結構及其規定性。因為有人視文體為藝術創作的選擇性。它往往以歷來展現在作家面前的體裁可能的豐富性為前提。它能代表某個作家、某個時期、某……在於任何地方,只存在於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h.勞倫斯的話說,存在於它『為語言意識而作斗爭』之中」。在接受美學的觀點看來,文體又是讀者的一種強調。達克爾.里法泰爾在《文體分析標准》中說:「文體被認為是在不改變意義的情況下給語言結構所傳達的信息添加的一種強調(表達的、感情的或美學的)。這也就是說,語言表達,而文體強調。」
文體的意義,主要不是來自於文體結構的自身屬性,而根本上取決於某種非語言的個人或文化的特質,也可以說取決於某種民族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機制等深層結構。而後者又歸根結底受制約於-個民族的生存境況,以及它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每一種文體只有當它的先決條件、它的文化為它獲得了地位時才能存在。因此,文體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受文化制約的相對觀念。
文體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文本內容決定體裁形式,選擇、運用哪種文體,取決於表現對象的特點以及作者反映的具體方式。任何文體都同其一定的表達內容相適應,新文體的產生依賴於新的歷史環境,然而文體一經形成和確定,又會反作用於表達內容,對它具有一定的制約和要求。同時,文體形式本身就具有內容的牲質。沒有不與內容相聯系的形式,外在形式的性質完全取決於藉助它們得以表現的內容性質。內在的東西無一不溢於其表。從根本上來說,審美形式就是起源於現實內容,並是它長期沉澱、風化的結果。前蘇聯莫?卡岡《藝術形態學》:「種類和體栽不是學究們臆想出來的,已經衰亡的,『裸露的』,『空洞的』形式結構,而是其中歷史地發生著『內容的凝固和穩定』的形式。」而德國西奧多·阿多爾諾在《論藝術與社會的關系》中所說的話則更為深刻:「藝術與現實世界的對立存在於形式領域;但是一般說來,這只會以諸如審美形式是內容的積淀這樣一種經由中介的方式發生。」
內在的東西無一不溢於其表。從根本上來說,審美形式就是起源於現實內容,並是它長期沉澱、風化的結果。前蘇聯莫?卡岡《藝術形態學》:「種類和體栽不是學究們臆想出來的,已經衰亡的,『裸露的』,『空洞的』形式結構,而是其中歷史地發生著『內容的凝固和穩定』的形式。」而德國西奧多·阿多爾諾在《論藝術與社會的關系》中所說的話則更為深刻:「藝術與現實世界的對立存在於形式領域;但是一般說來,這只會以諸如審美形式是內容的積淀這樣一種經由中介的方式發生。」
文體又是歷史性和穩定性的統一,每種文體都具有獨特的歷史形態和表達內容,既同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生產力狀況以及人們的表達需求相適應,又有某種在歷史上比較穩定的結構方式。這種統一,反映了發展和繼承的關系,穩定性保證了文體自身的優良傳統被繼承下去,是文體發展的一種方向性「羅盤」。而歷史性則使文體不斷發展、創新,逐漸走向成孰和完善隨著歷史文化積淀層的加厚,文體的內涵會不斷更新,有時也能相對獨立於產生它的社會根源,「獲得它們自身的生命與自足性,超越歷史的命運」,( 克勞斯:《論文學類型》)會具有「重新獲得功能」的可能性,從而被開掘出新的表達功能、社會功能和審美功能。
文體界定的理論極其重要,沒有它文體世界將不可思議,與經驗也不相符合,理論上的文體同「歷史的」或「實際的」,即從文本寫作這-事實中產生的文體,其差異是不斷變化、相互影響的。關於文體的定義不可能固定不變,它總是在事實的描述和理論的抽象之間不停地徘徊。
㈡ 近代俄國文學是什麼
18世紀的近代俄國文學具有過渡的性質,一方面是出現了俄國歷史上第一批知名的作家,如羅蒙諾索夫、傑爾查文、馮維辛、卡拉姆津、拉季舍夫等,以及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格里鮑耶陀夫、克雷洛夫,另一方面是文學還有待於形成民族的獨特性,趕上西歐近代文學的水平。因而它加速探索,努力建立一種擺脫模仿、力圖具有民族性的文學。其發展過程是把西歐文學流派的諸種武器統統拿來使用,一旦發展某種流派不適合俄國需要,就迅速拋棄,再找新的,直至找到最適於發展俄國文學的武器,把它掌握起來,加以運用和發展。西歐17世紀以來幾百年間先後出現的古典主義、啟蒙主義、感傷主義、浪漫主義諸流派,俄國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都先後試過了。
俄國近代文學的早期沙費羅夫(1669~1739)和費奧方·普羅科波維奇(1681~1736)的政論反對守舊,宣傳開明君主專制,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矛盾和動向。
18世紀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礎上興起的古典主義,是此後將近半個世紀中俄羅斯文學的基本流派,表現了啟蒙主義同中世紀思想原則之間的斗爭。
康捷米爾(1708~1744)的諷刺詩著重批評20~30年代社會上的愚昧主義流毒和封建等級觀念,到18世紀50年代還在廣泛傳誦。
羅蒙諾索夫(1711~1765)寫頌詩褒揚開明君主,贊美科學文化造福人類。他使文學體裁和語體規范化,並將音節體詩改為更適合俄語特性的音節和重音並重體詩,對統一的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詩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詩人和劇作家蘇馬羅科夫(1717~1777)也有過很大影響,同時代人認為他的悲劇和羅蒙諾索夫的頌詩標志著俄羅斯新文學的真正開端。
古典主義代表作家還有特列佳科夫斯基(1703~1768)、赫拉斯科夫(1733~1807)。在古典主義文學中,諷刺作品成長較快。18世紀50年代,嘲諷性的寓言詩和喜劇先後出現。
18世紀60~70年代初,諷刺雜志盛行,其中最突出的是諾維科夫(1744~1818)主編的《雄蜂》(1769~1770)和《畫家》(1772~1773)。
前者主要暴露像雄蜂一樣過寄生生活的地主,後者側重抨擊上流社會的崇洋媚外風氣。
此外還有艾明(1735~1770)的《地獄郵報》(1769)和楚爾科夫(1744~1792)的《雜拌兒》(1769)。
18世紀70年代末,傑爾查文(1743~1816)的頌詩開始問世。他把諷刺與歌頌、批判與肯定結合起來(《費麗察頌》,1782,《權貴》,1798),又把「鄙俗」的日常生活引進詩中(《茲萬卡的生活》,1807),從而多少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模式。
馮維辛(約1744~1792)在其優秀喜劇《紈絝少年》(1782)中雖然還遵守「三一律」,卻深刻揭露了農奴主的殘暴和寄生性,指出了農奴制是俄國的萬惡之源,向現實主義邁進了一步。
18世紀後期,在英、德、法等國文學的催化下,感傷主義在俄國蓬勃興起,此時的作品大都反映了1773~1775年普加喬夫起義後貴族的憂傷情緒。其倡導人卡拉姆津(1766~1826)打破古典主義的禁忌,將卑賤者的形象引入文學,在《苦命的麗莎》(1792)中寫一個農家姑娘和貴族青年相愛,最後被拋棄而自殺的故事。小說著力渲染人物的內心感受,格調新穎,語言清雅流暢,發表後風行一時。
感傷主義詩人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以寓言、歌謠見長。而貴族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1790)則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強烈反對農奴制的力作。他真實地寫出了農民的困苦和抗議,並用書中《自由頌》一詩大膽歌頌17世紀英國革命,但其抒發感受的章節仍保持感傷主義的特點。這部作品沒有對當時的文學產生直接影響,其效果到十二月黨人革命時才顯示出來。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俄國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激盪和1812年衛國戰爭所引起的民族意識的高漲,專制農奴制的危機加深,終於爆發了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俄國解放運動史上的貴族革命階段(大約從1825~1861年)從此開始。
同這次起義前後錯綜復雜的社會狀況相適應,文學中各種流派和思潮紛然並立,互相排斥而又互相滲透。感傷主義雖已出現,古典主義派尚未完全退出,他們以希什科夫(1754~1841)和傑爾查文為首,結成「俄羅斯語言愛好者座談會」(1811~1816),同擁護卡拉姆津的「阿爾扎馬斯社」(1815~1818)就新舊文體問題激烈論戰。
19世紀初,一些保守貴族對動盪的社會甚為不滿,流露出悲觀遁世的思想,消極浪漫主義遂應運而生。其鼻祖茹科夫斯基(1783~1852)原是從感傷主義蛻化而來,他的大部分詩歌遠離現實,追求內心的自由和諧,宣揚神秘的宗教觀念,但他發展和深化了卡拉姆津對人物的心理剖析。巴丘什科夫(1787~1855)的後期詩作也有類似之處。
隨著貴族革命的醞釀,又涌現了反對暴政、頌揚自由的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如十二月黨詩人雷列耶夫(1795~1826)的《致寵臣》(1820)、《公民》(1825),普希金(1799~1837)早期的《致恰達耶夫》(1818)、《高加索的俘虜》(1820~1821)等。
雷列耶夫、拉耶夫斯基(1795~1872)、丘赫爾別凱(1797~1846)和馬爾林斯基(1797~1837)等十二月黨詩人認為文學是宣傳和戰斗的武器,注意從民間創作吸取營養,強調作品的民族獨特性。
這時現實主義文學也有進展,克雷洛夫(1768~1844)的寓言廣泛地表現社會的弊端和俄羅斯民族的智慧,形式活潑,文辭通俗。格里鮑耶陀夫(1795~1829)的喜劇《智慧的痛苦》(1824)以個性化的語言,通過對保守反動勢力的斗爭,刻畫出一個反映十二月黨人革命情操的19世紀20年代貴族知識分子恰茨基的形象。馬爾林斯基的中篇小說、拉熱奇尼科夫(1792~1869)的歷史小說和柯里佐夫(1809~1842)的詩,也包含了許多現實主義的成分。
俄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伴隨著1812年反拿破崙侵略戰爭的勝利和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而誕生。它以詩歌為主,富有強烈的戰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1852)對俄國浪漫主義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譽為第一位俄國抒情詩人。他的作品受到感傷主義思潮的影響,充滿神秘色彩,但卻革新了俄國詩歌的形式和格律。十二月黨詩人把批判的矛頭直指沙皇官僚集團,宣傳革命思想,奠定了俄國浪漫主義文學嚮往民主和自由的基本主題。普希金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他不但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而且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克雷洛夫(1768~1844)的寓言也是俄國文學的重要成就。他的作品不但歌頌了人民的智慧,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痛苦命運的同情,而且諷刺了專制暴政、揭露了貴族的寄生生活。克雷洛夫的寓言富有民族風格,充滿幽默和機智,並廣泛的採用了民間口語,深受人民喜愛。
萊蒙托夫是繼普希金之後的另一位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他在長篇敘事詩《童僧》、《惡魔》里塑造了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達了人民反抗專制暴政的正義心聲。抒情詩《帆》以波濤洶涌的大海上的孤帆,象徵著「祈求風暴」的不屈戰士。《高加索》充滿熱愛故土的情懷,顯示了描寫自然的高超技巧。萊蒙托夫在小說《當代英雄》中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的第二個「多餘人」形象畢喬林。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形成於19世紀30年代,在19世紀50、60年代走向繁榮,到19世紀70~90年代達到了高峰,並轉向衰落。將近100年的俄國文壇,描寫人民苦難的作家人才輩出,反映現實黑暗的作品不斷涌現。他們的批判鋒芒主要針對封建農奴制,後來也觸及資本主義制度。他們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度。高爾基曾拿西方文學作對比,說:「沒有一個國家像俄國那樣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出現過燦若星群的偉大名字。」
19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因素有顯著的增長,封建農奴制面臨危機。先進人士對農奴制的批判以及圍繞廢除農奴制問題的斗爭,促進了一部分作家轉向現實主義。反對農奴制的斗爭要求文學揭露社會的黑暗,這是批判現實主義產生的社會基礎,而文學本身的發展,也為它提供了條件。
普希金的後期創作由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定了基礎。萊蒙托夫、果戈理等是早期創作以浪漫主義見稱的作家,也在19世紀30年代轉向現實主義。詩人萊蒙托夫(1814~1841)在1840年發表小說《當代英雄》,繼承普希金開始的「多餘人」形象傳統,塑造了又一個「多餘人」形象畢喬林。畢喬林是對上流社會強烈不滿的貴族青年,但他擺脫不了貴族生活,沒有理想,玩世不恭,感到苦悶絕望;他時時進行自我心理分析,既否定一切,也蔑視自己,只能成為社會的「多餘人」。作者用諷刺的筆調譏諷他,並譴責其所由來的貴族社會。
果戈理加強了俄國文學的批判傾向。別林斯基則反駁對立派攻擊果戈理的言論,認為到19世紀40年代後期已形成了以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派」,其特點是真實描寫並批判社會的黑暗,以下層人民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這恰好是俄國社會迫切需要的文學。別林斯基的理論有力地推動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發展。赫爾岑(1812~1870)的小說《誰之罪?》(1847年)創造了另一個「多餘人」別里托夫。這樣一來,經過普希金、果戈理的創作實踐和別林斯基在理論上的闡釋,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到19世紀40年代已經完全獲勝,並於19世紀50、60年代進入繁榮時期。
俄國文學繁榮的表現是作家眾多,名著如林,而且種類齊備。小說如岡察洛夫的《奧勃洛摩夫》(1859年)、屠格涅夫的《前夜》(1860年)和《父與子》(1862年)、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1864年),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1869年)。短篇、散文、隨筆如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1852年),謝德林的《外省散記》(1856年),劇作如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1860年),詩歌如涅克拉索夫的長詩《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1863~1877年)等。在理論方面,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論點,其論文《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1885年)對唯物主義美學作了重大貢獻。
屠格涅夫的出現是繁榮時期的標志。他在寫出了「多餘人」形象羅亭(同名小說,1856年)、拉夫烈茨基(《貴族之家》,1960年)之後,迅速轉向「新人」形象的創作,開了這個形象系列的先河。所謂「新人」指的是平民知識分子,即「自由民主資產階級的受過教育的代表,他們不是貴族,而是官吏、小市民、商人、農民。」而此前岡察洛夫的奧勃洛摩夫(同名小說)幾乎已是「多餘人」形象的尾聲。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接著提供了一批「新人」的形象。此時,奧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的《大雷雨》等劇作和涅克拉索夫(1821~1898)的《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分別在戲劇和詩歌方面拓寬了文藝表現生活的范圍。前者將商人、演員、教師、店員、侍役等中下層人物搬上了舞台,後者則把農民、小知識分子引進了文學。
㈢ 文體是什麼意思
文學作品的體裁。
文體,指文章、文學作品的體裁,如通常說的文體指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另做文娛和體育的合稱。
文章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文體分為文章體裁和文學體裁。其中文學體裁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散文。
㈣ 文體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內容
文體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栽(或樣式、體制),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淀的產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於形式范疇。文體的構成包括表層的文本因素,如表達手法、題材性質、結構類型、語言體式、形態格式,以及深層的社會因素,如時代精神、民族傳統、階級印記、作家風格、交際境域、讀者經驗等。文體的特徵及其劃分,往往取決於其層面結構中某些因素的強化、突出或變異。
文體通常指由交際環境、交際目的的不同,而逐步相對穩定下來的篇章結構及言語總體格調。作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為學科理論體系中的重要關注對象,又能為人們的應用提供最為切實的規則範例。正因為這樣,相關的學科領域里邊,如寫作學、文藝學、語文學、語法學、修辭學、文章學等等,大都要論及該內容。(見《應用寫作》2003年第9期《文體分類中的誤區》)
文體的客觀存在是一種社會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賴於自身的獨特的功能。德國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學》中認為:「文學的形式類型既不是作家主觀的創造,也不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種社會現象。類型與形式的存在依賴於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功能。」每一種文體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種體裁所無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審美效應。正如萊辛在《漢堡劇評》中所說:「各種體裁的詩歌不可能改善一切,至少說兩種體裁不可能產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一種體裁可以盡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范圍之內做得比其他體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體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就是表達,就是選擇,就是風格,甚至也可以說是一種強調。每種文體都具有某種對現實社會內容的表達功能,這是文體的本質特徵,也是它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它在表達同一思想內容時,可以在對等的種種方式中進行選擇,即選用最恰當的再現思想內容的形式外衣。作家在構思創作過程中,總要選擇最符合創作意圖和對象的某種體裁結構及其規定性。因為有人視文體為藝術創作的選擇性。它往往以歷來展現在作家面前的體裁可能的豐富性為前提。它能代表某個作家、某個時期、某……在於任何地方,只存在於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H.勞倫斯的話說,存在於它『為語言意識而作斗爭』之中」。在接受美學的觀點看來,文體又是讀者的一種強調。達克爾.里法泰爾在《文體分析標准》中說:「文體被認為是在不改變意義的情況下給語言結構所傳達的信息添加的一種強調(表達的、感情的或美學的)。這也就是說,語言表達,而文體強調。」
文體的意義,主要不是來自於文體結構的自身屬性,而根本上取決於某種非語言的個人或文化的特質,也可以說取決於某種民族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機制等深層結構。而後者又歸根結底受制約於-個民族的生存境況,以及它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每一種文體只有當它的先決條件、它的文化為它獲得了地位時才能存在。因此,文體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受文化制約的相對觀念。
文體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文本內容決定體裁形式,選擇、運用哪種文體,取決於表現對象的特點以及作者反映的具體方式。任何文體都同其一定的表達內容相適應,新文體的產生依賴於新的歷史環境,然而文體一經形成和確定,又會反作用於表達內容,對它具有一定的制約和要求。同時,文體形式本身就具有內容的牲質。沒有不與內容相聯系的形式,外在形式的性質完全取決於藉助它們得以表現的內容性質。內在的東西無一不溢於其表。從根本上來說,審美形式就是起源於現實內容,並是它長期沉澱、風化的結果。前蘇聯莫?卡岡《藝術形態學》:「種類和體栽不是學究們臆想出來的,已經衰亡的,『裸露的』,『空洞的』形式結構,而是其中歷史地發生著『內容的凝固和穩定』的形式。」而德國西奧多·阿多爾諾在《論藝術與社會的關系》中所說的話則更為深刻:「藝術與現實世界的對立存在於形式領域;但是一般說來,這只會以諸如審美形式是內容的積淀這樣一種經由中介的方式發生。」
文體又是歷史性和穩定性的統一,每種文體都具有獨特的歷史形態和表達內容,既同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生產力狀況以及人們的表達需求相適應,又有某種在歷史上比較穩定的結構方式。這種統一,反映了發展和繼承的關系,穩定性保證了文體自身的優良傳統被繼承下去,是文體發展的一種方向性「羅盤」。而歷史性則使文體不斷發展、創新,逐漸走向成孰和完善。隨著歷史文化積淀層的加厚,文體的內涵會不斷更新,有時也能相對獨立於產生它的社會根源,「獲得它們自身的生命與自足性,超越歷史的命運」,( 克勞斯:《論文學類型》)會具有「重新獲得功能」的可能性,從而被開掘出新的表達功能、社會功能和審美功能。
文體界定的理論極其重要,沒有它文體世界將不可思議,與經驗也不相符合,理論上的文體同「歷史的」或「實際的」,即從文本寫作這-事實中產生的文體,其差異是不斷變化、相互影響的。關於文體的定義不可能固定不變,它總是在事實的描述和理論的抽象之間不停地徘徊。
1、記敘文:
(1)、定義: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或狀物、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
(2)、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局
㈤ 俄文翻譯
俄文翻譯就是將其他國家的語言翻譯成俄語。翻譯的方法是俄語的成分改變法,是指翻譯時為了使譯文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常常需要改變源語的成分的。
俄語翻譯器使用說明
方便快捷的在線中文轉俄語工具,只需輸入你要翻譯的內容,並且選擇翻譯方向(中-俄 | 俄-中)就可以馬上看到翻譯結果了,免費久使用最好的翻譯引擎致力於為您提供最准確的俄語翻譯結果,但機器翻譯相比人工翻譯俄語,翻譯質量可能會有些差距。
俄語小知識
俄語(Русский язык),又稱俄羅斯語,是聯合國和俄羅斯聯邦目前正在使用的官方語言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承認的少數民族的正式語言之一。起源上屬於斯拉夫語族的東斯拉夫語支。目前俄語主要在俄羅斯和一些前蘇聯的成員國里使用,曾經在華沙條約的成員國裡面廣泛的被學校當做第一外語教學。在蘇聯統治時期,俄語在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中被提升到了很重要的程度,曾經中國的外語教育也是以俄文教學為主。蘇聯解體之後,有很多前蘇聯的國家現在都在慢慢強調當地語言的重要性,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俄語仍然是這些地區使用最廣泛使用的語言,而且也是這些國家在進行國際溝通時使用的語言。
俄語翻譯的技巧
俄語的成分改變法是指翻譯時為了使譯文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常常需要改變源語的成分的。
一、改變主語
1. Троллейбус № б03 блестит синим лаком.
603路車用蘭色的漆閃閃發光。
603路車上的蘭漆閃閃發光。
2. Дискуссия по этому вопросу на официальных заседаниях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была начата В.В. Путиным.
在正式會議上討論這個問題時,第一個發言的是普京。
二、改變定語
1. У нее была светлая, тихая и радостная улыбка.
她有一副明朗、平靜、快活的笑容。
她的笑容明朗、平靜、快活。
2. Телия знал роковое состояние своего здоровья, но не это тревожило его.
捷里亞雖然知道自己健康的無可挽救的狀況,但並沒有因此感到不安。
捷里亞雖然知道自己健康狀況已無可挽救,但並沒有因此感到不安(他擔心的並不是這個)。
3.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корпорации пока являются монопольными мировыми поставщиками нефти и ряда видов минерального сылья.(定語--狀語)
國際公司目前是石油和許多礦物原料的壟斷的世界的供應者。
國際公司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壟斷了石油和許多礦物原料的供應。
4. Ночь...ночные разговоры --- откровенные.
夜……夜晚的談話是開誠布公的。
夜……夜裡是說知心話的時候。
5. Каково ваше впечаление от нового работника?(定語--主語)
對這位新來的工作人員,你的印象如何?
你覺得這位新來的工作人員怎麼樣?
俄語成語翻譯的技巧
(一)對等成語的翻譯
等值成語是指俄漢成語的字面意思、內在含義、詞語形象、寓意哲理等方面基本相同。這類成語在翻譯時可以採用直譯法,即保持原有成語的內容,同時又不改變修辭特點的翻譯方法。例如:
1) Беда не приходит одна——禍不單行。其中 「беда」, 「не」, 「приходит одна」分別與漢語中「禍」、「不」、「單行」的字面意思、詞語形象相同,其哲理意義也相同。
2) Куй железо, пока горячо——趁熱打鐵。其中 「куй」, 「железо」, 「пока горячо」分別與漢語中的「打」、「鐵」、「趁熱」相對應。
(二)近似成語的翻譯
近似成語又稱半對等成語,指的是俄漢成語的字面意思、內在含義、寓意哲理均相同,但是詞語形象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在處理這類成語的翻譯時通常採用意譯法。所謂意譯法,就是把一種語言中成語的形象在不喪失其意思的前提下,盡可能的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成語形象的變通方法。例如:Правда глаза колет——忠言逆耳。俄語中的 「правда」, 「колет」,與漢語中的「忠言」、「刺痛」是相同的;但是,俄語中的 「глаза」(眼)與漢語中的「耳」是不相同的,翻譯時需要轉換形象。
(三)不對等成語的翻譯
不對等成語指的是俄語成語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俄羅斯民族所特有的,對於漢民族來說是陌生的。這類成語通常使用創意法進行翻譯,即不改變一種語言成語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最貼切的解釋進行翻譯。創意一般有兩種方式:1)直譯+意譯,如мало каши ел(粥吃得太少)——經驗不足,用「粥」來喻指經驗;выжимать соки(擠果汁)——榨取血汗,用「果汁」來喻指血汗、勞動。2)直譯+注釋,如червонный валет(紅桃「J」)——花花公子,用撲克牌喻指紈絝子弟;мелкая сошка(小木犁)——無名小卒,用物件來喻指小人物。這里的意譯和注釋是對等的。
俄語聽力的技巧
1. 利用好讀題時間,通過選項預判聽力內容
漢語讀題環節共用時30秒,這段時間我們可以用來讀選項。30秒的時間能讀多少選項呢?建議大家不要貪多,先定一個小目標——爭取讀完長對話的選項和第一篇小短文的選項。在讀的過程中,要迅速地判斷材料中可能涉及的內容,同時可以在試卷上勾畫重點內容。以2017年專四考試的長對話真題為例:
注意的東西
第一,我們可以預判:該題的內容可能與出行有關,因為選項中出現了多個地點和時間的詞彙。
第二,我們需要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兩個細節:1)房屋的具體門牌號;2)需要提前多少分鍾。因此,我們在試卷上可以迅速地進行圈畫。
2. 了解聽力命題的切入點,分清主幹和細節
聽力理解題,主要有兩個主要的類型:綜合題和細節題。綜合題圍繞聽力材料的主旨內容進行提問,如:發生了一件什麼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文中主人公做出了什麼樣的決定?等等;細節題緊密圍繞聽力材料中的信息點,考察學生能夠迅速抓住並記住重要信息的能力。綜合題通常需要推論判斷,將聽到的內容略加延伸,這個時候對關鍵詞的理解非常重要,關鍵詞往往出現在選項里,但有時會「換一件外套」,變換人稱或使用同義結構,需要我們進行判斷;細節題則無需多想,聽到什麼就是什麼,不要過於糾結。
以上文選項為例,第1題是綜合題,第2、3題均是細節題:第1題,聽力材料中的原文是:Это заказ такси? …Можно заказать такси на завтра? 我們的選項是А)заказывает такси;第2、3題只要在聽的過程中捕捉到相關信息即可。
3. 確定文章主題,迅速關聯相關主題詞群
所有的聽力材料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圍繞同一主題,在較短的篇幅內把事情講清楚,語篇信息完整。這時,我們所積累的主題詞群就派上了大用場。通常,確定主題只需要聽清開篇的一句或兩句話。
俄語的復習攻略
1、聽力
每天堅持看新聞,最好有音頻的,每個版塊都聽最少一條,這樣可以挺高你的聽力。專八的聽力是從每年11月份開始的新聞中選出來的。如果你堅持不懈,就可能成為幸運兒。
2、翻譯
把教材和閱讀題的文章摘出來,自己試著翻譯一下。記得劃分文體。
3、語法部分
做真題,之後你要總結,每做一套之後你要總結你那部分的知識薄弱,就要去鞏固。句法很重要,也是很容易拿分的題,所以要好好的看復習。
4、閱讀
首先就是提高你的閱讀速度,一共是五篇閱讀,如果你讀不完,就不可能選出答案。平時練習時不要因為一個單詞不認時或一個句子不明白就停下來,要把文章通讀一遍之後就差不多就能猜出單詞的意思或是句子的意思。一篇閱讀一定要在五分鍾內完成,這樣拿不準的題目你還有時間回去復選。
㈥ 古代文體「論」,「辨」和「說」的區別介紹
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析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㈦ 論是一種什麼文體
論是一種議論文體。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裁(或樣式、體制),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淀的產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於形式范疇。除此以外,文體還是文娛和體育的合稱。
論,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lùn或lún,最早見於《說文解字》小篆。其本義表示議論,分析和說明事理,後又引申為思考,也指評論,辨析等,以上義讀lùn。論讀作lún時,專用於《論語》,只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弟子言行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