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約和俄羅斯徹底撕破臉,宣布俄方不再是北約的夥伴,釋放出什麼信號
俄羅斯對北約一輪又一輪東擴一直忍讓,對美歐一輪又一輪經濟制裁不但長期忍讓,而且還主動花錢修北溪2項目,從不間斷地為歐洲供應廉價能源等資源,北約就把俄羅斯當夥伴了。
現在俄羅斯忍無可忍了,出兵烏克蘭了,發布盧布結算令給歐洲能源部分斷供了,北約就宣布俄羅斯不再是北約的夥伴,這只不過是北約搶在俄羅斯之前宣布了一個鐵的事實而已。
所以,北約宣布俄羅斯不再是夥伴所釋放的信號,表面上是在威脅警告俄羅斯,實則是在無可奈何地哀嘆北約已失去了對俄羅斯的主動權,甚至是在有預感地為北約自己致了一句悼詞。
㈡ 北約在俄烏戰爭中起到什麼作用
起到的攪屎棍的作用,北約一邊呼籲和平一邊抵制俄羅斯,給烏克蘭運輸武器和導彈
㈢ 北約是干什麼的
北約,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建立的軍事集團組織,全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推行遏制蘇聯的戰略,1949年4月4日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共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公約於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個成員國,增加了土耳其、希臘、德國、西班牙。總部在布魯塞爾。組織機構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常設代表理事會、軍事委員會、國際秘書處等。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歷來由美國將領擔任。北約就重大國際問題進行磋商合作,協調立場,加強集體防務,每年舉行各種聯合軍事演習。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重要軍事力量。這是資本主義陣營在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的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歐洲的防務體系,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標志。
現在看,北約就是美國實現稱霸世界、尤其是遏制俄羅斯的一個工具。
㈣ 北約和俄羅斯歷史上有什麼故事
俄羅斯與烏克蘭沖突進入白熱化階段了。人們不禁問:兩個相鄰國家為什麼會走到這樣的境地?其實,表面上是「俄烏」沖突,而事實上是俄羅斯與美國為首的北約之間的博弈甚至是搏殺。
㈤ 俄羅斯和北約關系
俄羅斯和北約現在是對立關系,但俄羅斯與北約的關系並非總是像現在這般緊張。
北約官網去年10月在題為「與俄羅斯關系」的文章中說,「過去20多年來,北約一直致力於與俄打造合作夥伴關系,在具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開展對話和實際合作」。
這樣的關系始於冷戰結束,1991年,俄加入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聯體及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1997年,該機制被歐洲-大西洋夥伴關系理事會取代。同年簽署的北約與俄羅斯相互關系、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成為雙方關系的基礎。
2002年,旨在就安全事務磋商、在一系列領域開展實際合作的北約-俄羅斯理事會(NRC)成立。然而,2008年俄羅斯在喬治亞採取的軍事行動使得NRC在一些領域的合作被暫停,直至2009年春得到恢復。
回顧俄羅斯與北約的復雜關系,美國《時代》周刊稱,1949年,當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組建北約時,它們的目標很明確:讓蘇聯人出去,讓美國人進來,讓德國人安分。但蘇聯解體後,北約的目標變得不再那麼明確。
隨著冷戰結束,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曾向美國時任國務卿詹姆斯·貝克提議,讓俄羅斯加入北約。貝克拒絕後,該建議又被多次提出。
1994年,俄正式加入旨在使北約與其他歐洲國家和蘇聯加盟共和國建立信任的「和平夥伴關系計劃」,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將此稱為俄「通往北約成員國地位的路線」。
北約是俄與西方改善關系的障礙:
在官方表態層面,俄羅斯與北約都強調無意對抗。北約官網稱,加強威懾和防禦能力是為應對不斷變化的安全環境,其同時保持了開放的對話態度。北約宣稱,自身「不對俄羅斯構成威脅」,但雙方之間的關系改善取決於俄自身行動發生「明確且有建設性的改變」。
俄外交部則在介紹與北約關系的文章中說:「和以前一樣,我們堅定地與歐洲—大西洋區域的所有國家和組織在戰略目標上保持一致,以維護和平與穩定……」不過俄外交部認為,雙方正處於「曠日持久的危機中」。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引述俄國際事務理事會專家卡涅夫斯基的話分析說,俄與北約關系存在一個關鍵問題——雙方缺乏對彼此真實意圖的理解,「這是一個經典的安全困境」,在雙方「激進言論」和「武力持續展示」的過程中,不信任感蔓延開來。另外,東歐國家反俄的情緒進一步促使北約將俄羅斯視為潛在威脅。
以上內容參考 海外網-俄羅斯與北約,比俄美關系更對立?
㈥ 北約為什麼跟俄羅斯過不去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糾葛
最近很多人還是在問這個北約和俄羅斯的一些問題,其實俄烏沖突其中一個比較核心的原因就是北約東擴,那麼很多人要問了,為什麼北約一直要東擴,北約為什麼跟俄羅斯過不去,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糾葛?下面我們從北約的歷史和俄羅斯的歷史出發一起來看看吧。
1、北約和俄羅斯的關系
北約說白了就是為了對抗前蘇聯而建立起來的一個聯盟。雖然前蘇聯解體成了很多個國家,但是前蘇聯的主體還是俄羅斯啊。雖然前蘇聯解體了,但是俄羅斯還在。所以北約這個聯盟也還在。對抗的關繫到現在還在持續。
綜合來看,其實就是歷史原因,因為以前在歷史上動手打過,雖然現在打人的人不厲害了,但是威懾力還在,被打的人組成的聯盟也不能解散了,而且還想伺機反攻,讓打人的人消失,但是打人的人實力還在。所以矛盾就一直這樣持續。
㈦ 北約為何要不斷地東擴,是否意在俄羅斯
北約不斷東擴的目的是為了限制俄羅斯的發展,以此來維護美國及其歐洲盟國的安全。
俄羅斯作為美國最強大的主要對手,將試圖肢解俄羅斯。作為超級大國,美國肯定不會允許任何國家挑戰其地位。即使這是一個潛在的威脅,美國也會做出強烈反應。俄羅斯的存在是對美國最大的地緣戰略威脅。如果俄羅斯強大,駐歐美軍就會撤退,美國在歐洲的霸權就會投降。美國不僅不會坐視俄羅斯的實力,還會進一步分裂和肢解俄羅斯。俄羅斯是美國的最後一場戰爭。
㈧ 為什麼北約要針對俄羅斯
北約與俄羅斯的對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北約在建立之初的防禦對象是蘇聯,原因是1939年9月蘇聯從東部攻入西方的盟友波蘭,與納粹德國共同把波蘭給瓜分了,二戰結束後蘇聯並沒有將被「解放」的國家政權還給這些國家,而是在這些國家扶植起了社會主義政權,成立了華約組織(軍事聯盟性質),意識形態與西方截然不同,西方不信任蘇聯。這是起因;
幾十年來的冷戰,你來我往,雙方都在支持對方的敵人,在利用別國的血肉來消弱對方: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阿富汗戰爭,非洲各國的內戰...所有的這些戰爭的開始都美其名曰「內戰」,當戰爭進入關鍵階段的時候,美蘇忍不住就直接干預了,最後談判桌上做決定的還是美國和蘇聯;這是雙方恩怨的延續;
蘇聯解體的時候,前蘇共黨員葉利欽搖身一變成為了「民主自由的俄羅斯」的總統,做出不願再與西方敵對的友好表示,開始裁軍,遵循與美國簽署的「削減洲際導彈核彈合約」,在西方觀察員的監督下開始銷毀核武器(當年監督烏克蘭無核進程的是奧巴馬)...西方的投資和援助滾滾而來,大部分西方的政治家都認為「冷戰勝利了」;這是西方的一廂情願;
從90年代中旬開始,在經濟有所復甦,石油價格繼續回升的情況下,俄羅斯支持的亞美尼亞,與土耳其支持的亞塞拜然繼續抗爭,摩爾多瓦共和國的分裂,南斯拉夫塞族武裝組織的崛起,非洲鑽石礦黃金礦的爭奪,斯里蘭卡內戰,對中東事物的干涉,支持黎巴嫩反抗以色列...這些冷戰期間埋下的「定時炸彈」相繼開始爆炸,對西方的利益構成極大的威脅,西方不得不重新把北約的「反蘇綱要」修改成「反俄綱要」,繼續吸納北約新成員,組建反導彈防禦系統。這是北約與俄羅斯新抗衡的開始;
普京上台之後,相信「帝國夢」的俄羅斯上層越來越多,他們認為是與美國抗衡的時候了,俄羅斯開始重建軍隊,媒體+黨派模式的滲入西方,最終選擇了「我放火你們請我來滅火咱們好商量」的外交模式,在世界各地有問題的地方今天都可以看到俄羅斯的身影:北韓,阿富汗,敘利亞,菲律賓南部,中非各國動亂,土耳其庫爾德沖突,庫爾德人在伊拉克的獨立,烏克蘭,喬治亞,摩爾多瓦...北約自然而然為了自己的利益要「針對」俄羅斯採取很多「積極防禦」的措施。
㈨ 俄羅斯為什麼要與美國為首的北約抗衡
自從蘇聯垮台不久,西方世界即提出俄羅斯加入北約的建議。作為和北約對抗的華沙公約組織的領導者俄羅斯而言,這非常沒面子,而且等於一根刀子抵住一隻脖子。再進一步說,過去華沙組織中的東歐國家逐漸加入北約,連過去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也一樣蠢蠢欲動。俄羅斯已然失去手腳,不加入北約,是堅持?還是困獸?
首先北約就是美國主導的針對蘇東集團建立的軍事集團,雖然名義上是共同防禦安全體系,但是針對性是非常明顯的。在北約初創之時蘇聯便曾提出過加入北約的建議,不過這一申請無法得到通過對雙方而言也都是心知肚明的,北約不可能容忍自己針對的假想敵混進自己內部,蘇聯也知道這一點。
冷戰結束後東西方之間的意識形態壁壘被打破,北約開始向東歐大力擴張,東歐這些國家在歷史上都是前蘇聯的勢力范圍。這令作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心存芥蒂,而北約東擴實際上對俄羅斯邊疆地區構成了巨大的安全壓力。雙方其實一直處於面和心不合的狀態,站在俄羅斯的立場上作為前超級大國的繼承者他們是無法像東歐小國一樣當北約的小弟的,即使加入北約也將爭奪北約領頭羊的位置,而這是美、英、法、德等北約老成員所不能接受的。
新近加入北約的東歐各國也不希望俄羅斯加入北約,畢竟好不容易才從蘇聯的控制下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加入北約本就有借北約之力制約俄羅斯的想法,如果俄羅斯也加入北約,這些東歐小國會感覺相當沒有安全感。
俄羅斯其實從未放棄恢復甦聯時代的大國地位,尤其是在普京上台後開始四處秀肌肉展現俄羅斯的國際影響力,在喬治亞、科索沃、克里米亞以及烏克蘭東部等地區俄羅斯和西方國家都存在著地緣格局上的巨大沖突。以上種種原因都決定了至少在短期內俄羅斯不會加入北約。
㈩ 北約是干什麼的為什麼要有北約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稱「北大西洋聯盟」或「北大西洋集團」,簡稱「北約」。是戰後美國為了維護其在歐洲的地位,聯合西方國家建立的軍事政治組織。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決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8月24日各國完成批准手續,該組織正式成立。希臘、土耳其於1952年2月18日、聯邦德國於1955年5月6日、西班牙於1982年正式加入該組織。 進入90年代,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的解散和蘇聯的解體,歐洲的政治與安全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北約的職能轉變為政治軍事組織。1991年12月,北約首創成立了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聯體及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1994年1月在布魯塞爾舉行的首腦會議一致通過了同中歐、東歐國家和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系」的方案。1997年5月,為「把北約與夥伴國的政治軍事合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加強歐洲和大西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北約國家與夥伴國家外長共同決定成立歐洲北大西洋夥伴關系委員會。 該組織的宗旨是締約國實行集體「防禦」,任何締約國同他國發生戰爭時,必須給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華約解體後,北約謀求擴大其使命,如維持和平和通過對話促進區域穩定等。 該組織的主要機構為北大西洋理事會(部長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計劃與分析委員會、常任代表理事會、國際秘書處和軍事委員會。北大西洋理事會為北約的主要決策機構,它經常舉行大使級的會晤,每年至少舉行兩次外長級會晤,必要時舉行首腦會議。軍事委員會為北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下轄歐洲盟軍司令部、美國—加拿大區域聯合防空計劃小組等,軍委會每年開會兩至三次,負責就北約防務問題向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提出建議,其主席由軍委會成員選定,任期兩到三年。除法國、西班牙和愛爾蘭外,所有成員國都指派一些本國軍隊由北約統一指揮。1991年12月,北約設立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作為同它原來的東歐集團對手中的國家進行對話的一個論壇。 北約成立以來的主要活動是通過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就高級國際重大政治問題密切磋商、協調立場;在軍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統一戰略和行動計劃;每年舉行各種軍事演習。 北約的主要出版物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通訊》(月刊),英文。 北約成員國: 從1949年建立開始:比利時、加拿大、 捷克(1999年)、 丹麥 、法國 、德國(1955年)、 希臘(1952年)、 匈牙利(1999年) 冰島、 義大利、 盧森堡 、荷蘭、 挪威 、波蘭(1999年)、 葡萄牙、 西班牙(1992年)、 土耳其(1952年)、 英國 、美國 、愛沙尼亞(2004年)、 拉脫維亞(2004年)、 立陶宛(2004年)、 斯洛伐克(2004年)、 斯洛維尼亞(2004年)、 保加利亞(2004年)、 羅馬尼亞(2004年) 基本上,除了前蘇聯的成員國和阿爾巴尼亞以外,其它前華沙條約組織都已成為了北約的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