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鷺鳥資料```跪求啊
英文俗名: Little Egret
白鷺又稱鷺鷥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水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古人對它的贊美早讓其中國人心中詩情畫意的一部分。白鷺天生麗質,身體修長,它們有很細長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長,腳趾也是如此,他們全身批著潔白如雪的羽毛,猶如一位高貴的白雪公主。
鸛形目(Ciconiiformes)鷺科(Ardeidae)鳥類,尤指白鷺屬(Egretta)的種類。羽衣多為白色,繁殖季節有頎長的裝飾性婚羽。習性與其他鷺類大致相似,但有些種類有求偶表演,包括炫示其羽毛。英語中egret(或aigrette)一詞亦指白鷺的羽毛,白鷺羽在東方的禮服上用作貴重的飾物,以前亦用於西方的女帽業。白鷺的羽毛價值高。白鷺成大群營巢,又無防禦能力,結果因人類的濫捕而瀕於絕滅。後來因服飾的改變,加之人們採取嚴格的保護措施,白鷺的數量又有所增加。白鷺是涉禽,常去沼澤地,湖泊,潮濕的森林和其他濕地環境,捕食淺水中的小魚,兩棲類,爬蟲類、哺乳動物和甲殼動物。在喬木或灌木上,或者在地面築起凌亂的大巢。
大白鷺(Egretta alba, 有時作Casmerodius alba)見於兩半球,體長約90公分(35英寸),僅背部有羽毛。其美洲的種群有時稱為美洲白鷺或普通白鷺。牛背鷺(Bubulcus ibis, 有時作Ardeola ibis)大部分時間棲於陸地上,與家養或野生的食草動物為伍,吃這些動物驚起的昆蟲,有時也啄食它們皮上的蜱類。體壯實,長50公分(20英寸);羽衣白色,婚羽短而蓬鬆;腳和喙淡黃色;分布范圍已從歐洲、非洲和亞洲擴展到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小白鷺(E. garzetta)分布於舊大陸;體長約55公分(22吋);羽衣白色,頭部的羽毛堅挺,而背部的羽毛呈花邊狀。淡紅鷺(Hydranassa rufescens, 或Dichromanassa rufescens)見於北美溫暖的沿海地區,有白色和深色兩種色型。雪鷺(E. thula, 或Leucophoyx thula)為白色;體長約60公分(24吋);背部和頭部的羽毛輕薄透明而向後彎曲;分布范圍自美國到智利和阿根廷。
白鷺在分類學上的位置為:鳥綱-鸛形目-鷺科-白鷺屬,是珍稀物種。白鷺屬又分五個種: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黃嘴白鷺和岩鷺。
大白鷺:體大羽長,體長約90cm,是白鷺屬中體型較大者,夏羽的成鳥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頭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間著生成叢的長蓑羽,一直向後伸展,通常超過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時不超過;蓑羽羽干基部強硬,至羽端漸小,羽支纖細分散;冬羽的成鳥背無蓑羽,頭無羽冠,虹膜淡黃色。此鷺棲息於海濱、水田、湖泊、紅樹林及其他濕地。常見與其他鷺類及鸕鶿等混在一起。大白鷺只在白天活動,步行時頸勁收縮成 S形;飛時頸亦如此,腳向後伸直,超過尾部。繁殖時,眼圈的皮膚、眼先裸露部分和嘴黑色,嘴基綠黑色;脛裸露部分淡紅灰色,腳和趾黑色。冬羽時期,嘴黃色,眼先裸露部分黃綠色。
中白鷺:體長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先黃色,虹膜淡黃色,腳和址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頸下部有蓑狀飾羽,頭後有不甚明顯的冠羽,嘴黑色。棲息和活動於河流、湖泊、水稻田、海邊和水塘岸邊淺水處。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其他鷺混群.生性膽小,很遠見人即飛。飛行時頸縮成「S」形,兩腳直伸向後,超出於尾外,兩翅鼓動緩慢,飛行從容不迫,且成直線飛行。主要以小魚、蝦、蛙、蝗蟲、螻蛄等動物為食。中白鷺在我國南方為夏候鳥,亦有部分留下越冬。
小白鷺:體態纖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鳥繁殖時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雙辮;肩和胸著生蓑羽,冬羽時蓑羽常全部脫落,虹膜黃色;臉的裸露部分
黃綠色,嘴黑色,嘴裂處及下嘴基部淡角黃色;脛與腳部黑色,趾呈角黃綠色。通常簡稱為白鷺。小白鷺場棲息於稻田、沼澤、池塘間,以及海岸淺灘的紅樹林里。常曲縮一腳於腹下,僅以一腳獨立。白天覓食,好食小魚、蛙、蝦及昆蟲等。繁殖期3——7月。繁殖時成群,常和其他鷺類在一起,雌雄均參加營巢,次年常到舊巢處重新修葺使用。卵藍綠色,殼面滑。雌雄共同抱卵。卵23天出雛。
黃嘴白鷺:
黃嘴白鷺也叫白老、唐白鷺等,是一種中型涉禽,體長為46—65厘米,體重320—650克,雌鳥略小。它的姿態十分優雅,身體纖瘦而修長,嘴、頸、腳均很長,身體輕盈,有利於飛翔。它披著一身乳白色的羽毛,一塵不染,顯得高傲而文雅。但羽色在夏季和冬季也有很大的變化,夏季嘴為橙黃色,腳為黑色,趾為黃色,眼先為藍色;枕部著生有多枚細長白羽組成的矛狀長形冠羽,最長的2枚長達10多厘米,像一對細柔的辮子,迎風飄揚,美麗動人。背部、肩部和前頸的下部著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狀的長飾羽,形若蓑衣,所以被稱為「蓑羽」,向後延伸超出尾羽端部,前頸基部的蓑羽則垂至下胸,就像絲線一樣。在胸部、腰側和大腿的基部,還生有一種特殊的羽毛,成為粉,能不停地生長,先端不斷地破碎為粉粒狀,就像滑石粉一樣可以將黏附在體羽上的魚類黏液等污物清除掉,起著清潔羽毛的作用。冬季嘴變為暗褐色,下嘴的基部呈黃色,眼先為黃綠色,腳也是黃綠色,背部、肩部和前頸的蓑狀飾羽也統統消失了。
黃嘴白鷺的祖先出現於700萬年前的中新世,現生的種群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日本、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我國分布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山東、河南、廣東、香港、海南等地,其中在遼寧、吉林為夏候鳥,在西沙群島為冬候鳥,其他各地大多為旅鳥。
黃嘴白鷺棲息於沿海島嶼、海岸、海灣、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澤地帶。單獨、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的情況都能見到,偶爾也有數十隻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飛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鹽田和水稻田中活動和覓食,晚上則飛到近岸的山林里休息。常一腳站立於水中,另一腳曲縮於腹下,頭縮至背上呈駝背狀,長時間呆立不動,行走時步履輕盈、穩健,顯得從容不迫。飛行時頭往回收縮至肩背處,頸向下曲成袋狀,兩腳向後伸直,遠遠突出於短短的尾羽後面,兩個寬大的翅膀緩慢地鼓動飛翔,動作顯得從容不迫,十分優美。我國古代《毛詩·周頌》中就用「振鷺於飛,於彼西雍。」來形容它的飛翔時的氣勢不凡。每年4月和11月進行春秋兩季的遷徙活動。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為食,也吃蝦、蟹、蝌蚪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邊、鹽田或水田地中邊走邊啄食,它的長嘴、長頸和長腿對於捕食水中的動物顯得非常方便。捕食的時候,它輕輕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著水裡活動的小動物,然後突然地用長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將食物准確地啄到嘴裡。有時也常佇立於水邊,伺機
捕食過往的魚類。
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營巢於近海岸的島嶼和海岸懸岩處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樹杈之間。喜歡成群地在一起營巢,有人曾經在一塊僅有大約20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竟發現了14個巢,而且在相鄰的一塊僅有10多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還有11個巢,每個巢之間的距離僅為14—76厘米。從前在台灣,也曾有黃嘴白鷺和白鷺、牛背鷺、夜鷺和蒼鷺等混群營巢的現象。它的巢的形狀為淺碟形,結構較為簡單,主要以枯草莖和草葉構成。巢築於矮樹上,距地面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過1米,也有在矮樹下的草叢間築巢的。每窩產卵2—4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淡藍色。孵化期為24—26天。
黃嘴白鷺曾經是我國南部沿海常見的夏候鳥,特別是在廣東汕頭到福建福州一帶的海岸較為普遍,60年代在東北的鴨綠江和吉林東部的琿春也曾見到,80年代初在遼東半島及沿海島嶼發現的營巢種群多達200—300對以上,時常可以在海邊見到多達數十隻的大群在海岸附近的水域覓食。但是,由於環境的破壞和人為干擾,特別是由於它的純白色毛狀羽和蓑羽是極為貴重的裝飾品,每年獵取的數量都很多,所以近來種群數量有明顯下降。致使它的種群數量日趨減少,已經變得非常難得一見了。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2年在我國僅見到143隻,此外還在東南亞見到448隻。目前黃嘴白鷺已被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ICBP)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我國將其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
岩鷺:全身黑色,故在台灣又稱為黑鷺。有羽冠,胸部與背部有細長之蓑羽,腮白色,嘴黃色,前端暗褐色。腳暗綠色。嘴長約85毫米。本種南方產的為白色。在廈門東海岸(隔海與台灣的金門、澎湖島相望)一帶,近幾年來所發現的岩鷺為灰黑羽色,與我國大陸其他地方及港台所見的岩鷺羽色相同,具有亞熱帶地區的代表性.過去在前埔的海邊曾發現岩鷺的覓食活動。岩鷺習慣在岩石上棲立,在岩縫里繁殖。飛行時速度緩慢,常在海上及岩礁上低空飛翔。
自然保護情況
大白鷺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名單上的物種。並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和棲息環境的協定》中白鷺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和棲息環境的協定》小白鷺是鷺類中最常見的一種,通常句簡稱為白鷺,屬於《濱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名單上的物種。黃嘴白鷺、岩鷺都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黃嘴白鷺是國際瀕危物種。岩鷺是中國11種高度瀕危鳥類之一,在我國已難得一見,處於瀕危狀態。岩鷺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政府保護候鳥和棲息環境的協定》附表名單,黃嘴白鷺是Robert Swinhoe(英)1860年在廈門採集到的新物種。
白鷺分布情況
我國擁有鷺科鳥禽20種,其中以白鷺屬的最為珍貴。重慶九龍坡區白市驛鎮三多橋村,有全國第一個白鷺自然保護區。區內有各種鷺類2萬多隻。廈門有 10類鷺類,占我國鷺科鳥類總種數的50%。其中白鷺屬的5個種齊全,反映了廈門的地理位置和濕地環境在鷺類資源分布上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近年來,每年廈門的鷺科鳥類數量高達3萬只,按照國際標准,表明廈門海域潮間帶及圍海成湖的湖面的生境,是國內、國際上有關鷺科鳥類的重要濕地。
郭沫若 1949年8月出生,原名汪撥如,上海市人,美術家,創作研究員,大學文化,曾任上海西苑視覺藝術社經理,現任上海世紀夢藝術中心總策劃、21世紀國際文化藝術沙龍理事長、上海白鷺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新連環畫畫會會長、中國基尼斯總部理事會理事、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榮譽顧問、香港《世界名人錄》特約顧問編委,瓷影浮雕藝術創始人。長期從事繪畫創作,出版《鄭和下西洋》、《王昭君》、《李陵與蘇武》等作品30餘部,畫14000餘幅,80年代後期潛心《世界名詩意象畫系列》創作與研究,巧妙將世界各國名詩中佳句,取其意化詩為畫。代表作有《獨占藝術的人類》、《雪花》等,1993年起至1997年止,用五年時間成功地創立了一門獨特奇絕的新藝術—一瓷影浮雕,因「首創」第一,並達到最新最奇最美藝術境界,榮獲「中國基尼斯之最」證書,《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幾十家新聞媒體均作專門報道。代表作有《二十世紀世界名人》、《華夏始祖》、《觀音百相》等八大人物專題系列。1998年榮獲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美國海外藝術家協會等單位聯合頒發的「世界名人」證書,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各類美術作品展覽共獲獎,所有作品深受贊賞,被各國收藏家視為難得之珍品,除此之外,還創作了大型中國畫系劇《觀音百姿圖》、《湮滅》等。傳略和作品輯人《世界美術家傳》、《世界名人錄》、《世界文化名人辭海》、《世界美術集》、《當代書畫家名入圖錄》、《中國專家大辭典》等各種名人典籍。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 黑臉琵鷺是一種什麼鳥黑臉琵鷺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今天在七嫂自然網看到了黑臉琵鷺最近遷徙的圖片@
體略大(76厘米)的白色琵鷺。長長的嘴灰黑色而形似琵琶。似冬季的白琵鷺但嘴全灰,臉部裸露皮 黑臉琵鷺
膚黑色且少擴展。 虹膜-褐色;嘴-深灰色;腿及腳-黑色。叫聲:繁殖期外寂靜無聲。 大型涉禽。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
黑臉琵鷺圖片欣賞(40張)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塗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 長像與白琵鷺極為相似,在野外常常會把它們弄混。它的體形比白琵鷺略小一些,全身的羽毛也都是雪白色的,夏季時,後枕部長有很長的發絲狀桔黃色羽冠,項下和前胸還有一個桔黃色的頸圈。虹膜為深紅色或血紅色。嘴全部都是黑色,不象白琵鷺嘴的前端為黃色,形狀也是長直而上下扁平,呈琵琶狀。黑色的腿很長,脛的下部裸露,適於涉水行走。與黑色部分僅限於嘴的基部的白琵鷺明顯不同,它的額、臉、眼周、喉等部位的裸露部分也都呈黑色,並與黑色的嘴融為一體,故名「黑臉琵鷺」。 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塗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 黑臉琵鷺主要分布於中國、俄羅斯、朝鮮及日本。在中國發現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塗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
編輯本段分布地區
繁殖在朝鮮島嶼和中國東北的遼寧省庄河市。冬季至中國台灣及南部、越南北部,過去曾在菲律賓越 冬。 種群數量越來越少。遷徙時見於中國東北,於近遼東半島東側的小島上 黑臉琵鷺
近期有繁殖記錄。春季在內蒙古東部曾有記錄。冬季南遷至江西、貴州、福建、廣東及海南島。世界上僅存600餘只,多數在台灣及香港越冬。 我國發現的大都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塗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 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 黑臉琵鷺是一種候鳥,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見於亞洲東部的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地,在我國分布於北京、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山東、湖南、廣東、香港、廣西、海南、貴州等地。其中可能繁殖於東北的中部,越冬於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廣東、香港、海南、福建、台灣等地,遷徙時經過其他地區。
編輯本段生存習性
黑臉琵鷺一般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濕地 黑臉琵鷺
環境。它們喜歡群居,每群為三、四隻到十幾只不等,更多的時候是與大白鷺、白鷺、蒼鷺、白琵鷺、白䴉等涉禽混雜在一起。它們的性情比較安靜,常常悠閑地在海邊潮間地帶、紅樹林以及鹹淡水交匯的基圍(即蝦塘)及灘塗上覓食,中午前後棲息在蝦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紅樹林中。覓食的方法通常是用小鏟子一樣的長喙插進水中,半張著嘴,在淺水一邊中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掃盪,通過觸覺捕捉到水底層的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水生植物等各種生物,捕到後就把長喙提到水面外邊,將食物吞吃。飛行時姿態優美而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奏地緩慢拍打著翅膀。並且它們的性情溫順,不太好鬥,從不主動攻擊其他鳥類。 有趣的地方是,黑臉琵鷺在繁殖的時候通常是「一夫一妻」制,夫妻關系極為穩定,當鳥兒開始築巢的時候,說明他們的配偶關系已經確立。築巢期大約為一周的時間,他們邊築巢,邊相互親熱。讓人感覺情意綿綿。它們的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但常常3~4月就來到繁殖地區。它們營巢在水邊懸崖上或水中 黑臉琵鷺
小島上,常常二、三對一起在臨水的高樹上營巢。巢的形狀像一個盤子,主要由干樹枝和乾草等構成。黑臉琵鷺的交配很有特點。交配前,雄性圍著雌性不斷的跑著,一會兒雄性用嘴在雌性的嘴邊和頭部不停的愛撫,一會兒又用脖子在雌性的脖子兩邊急促的左右拍打。此時,雌性半蹲下來,雄性先伸出右腿搭在雌性身上,再把左腿踩到它的身上,雄性用嘴僅僅地咬住雌性地嘴,翅膀開始上下拍打,約持續10秒鍾,然後從雌性身上直接飛向天空。接著是產卵,黑臉琵鷺每窩產卵為4~6枚,卵是長卵圓形的,白色,上面布有有淺色的斑點,孵化期大約需要35天。新出生的雛鳥全身被有絨羽,除眼周外臉面並不呈黑色。育雛期間,雛鳥靠親鳥捕捉貝類、小魚、小蝦等食物來飼喂,一個月後即能離巢出飛,與親鳥一起活動,練習捕食等。幼鳥長大以後,隨親鳥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編輯本段保護價值
黑臉琵鷺歷史上在華南地區數量很多,甚至在福建沿海終年居留。但近年來開展的水鳥調查結果,卻 引起了人們的高度警覺,因為它們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許多原來有分布記錄的地方再也見不到它們的身影了。1989年在亞洲各國的調查結果為288隻,1993~1994年冬季進行的更加全面的調查,其結果也僅有341隻,現在估計全世界的總數為500隻左右。迄今為止,它的准確的繁殖地點、遷徙路線和途中停歇的地 黑臉琵鷺
點等仍然並不十分清楚,唯一已經確定的繁殖地位於朝鮮北部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以及韓國三八線附近西面沿海的多岩石的島嶼上,曾發現有15對黑臉琵鷺繁殖。近年來確認的比較固定的遷徙停歇地點有我國東部的江蘇、上海以及韓國的南康其窪島等地,較穩定的越冬地有台灣的西北部沿海、香港米埔、廣東的福田、廣西山口紅樹林、海南島的東港寨、越南的紅河三角洲和河口灣等地。此外,最近在吉林的向海自然保護區也發現了黑臉琵鷺,是否在該地繁殖尚不清楚。 在黑臉琵鷺的最大越冬地台灣,其西北沿海正受到工業化的嚴重威脅,香港米埔也受到了污染,越南盡管在它的越冬地建立了保護區,但仍受到連續地將泥灘改為水產養殖場的威脅。目前,黑臉琵鷺已成為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都將其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 作為主要越冬地之一,總面積為300多公頃的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每年都能記錄到50隻左右的黑臉琵鷺,但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不斷有開發商企圖蠶食這塊僅存的濕地,他們向港府不斷施加壓力,甚至上告法院,讓水鳥們讓出部分棲息地。在香港自然環境保護者的努力下,一次又一次勉強頂住了商界的巨大壓力,暫時保住了這塊黑臉琵鷺的越冬地。 無獨有偶,與香港米埔緊密相連的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以及台灣黑臉琵鷺最多的曾文溪口,也分別面臨修建高速公路和工業開發區的問題,產生了空前的人鳥爭地現象。雖然由於環保部門和鳥類保護組織的強烈反對,據理力爭,使得開發進程減緩或做出一些讓步,但人類經濟發展的勢頭,使得黑臉琵鷺等珍稀水禽的最後家園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 現在黑臉琵鷺已被列為亞洲東部各國最重要的研究和保護對象,並擬定了一項「保護黑臉琵鷺的聯合行動計劃」,其中首要的任務就是對黑臉琵鷺的繁殖地、遷徙停留地和越冬地加以完全的保護,杜絕不利的濕地轉換,禁止獵捕,合作研究其生態學和徹底調查整個種群的分布和數量。我們期望著通過鳥類保護部門和專家的共同努力,使黑臉琵鷺徹底擺脫數十年前朱䴉曾經面臨的厄運。 黑臉琵鷺被列入國際紅皮書「瀕危」級。現為中國二級保護動物,專家們建議升為一級。
編輯本段名字來源
黑臉琵鷺為1849年由Temmincket Schlegel根據在日本採到的標本命名的,據文獻記載,在遷徙期曾普遍見於中國東北松花江、鴨綠江及山東沿海;越冬於湖南嶽陽、廣東、海南島及台灣; 黑臉琵鷺
在福建沿海為留鳥。在國外見於朝鮮 半島、日本及越南。但是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水域污染的程度日益嚴重以及棲息地破壞、亂捕亂獵等因素,它的分布區已大為縮小、種群數量銳減,成為瀕危物種。黑臉琵鷺在何處繁殖仍是一個謎,至今只在朝鮮西海岸緊臨三八線的4個無人小島上發現了繁殖種群,總計約30隻。朝鮮與韓國的鳥類學家近年又相繼考察了許多海島,並未發現新的繁殖種群。因而大多數現存的黑臉琵鷺是在哪裡繁殖的?是亞洲鳥類學家迫切希望調查清楚的,因為對繁殖棲息地及其環境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應該說最有希望的潛在繁殖地在中國,特別是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近海無人居住的島嶼。此外在吉林省向海以及黑龍江省的許多內陸水域,也是有可能繁殖的。只是由於中國鳥類學工作者相對太少,調查經費遠遠不足以支持如此廣泛的調查罷了。
編輯本段瀕危珍稀鳥類
黑臉琵鷺黑臉琵鷺是全球瀕危珍稀鳥類,它已成為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都將其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 經過10多年的調查研究發現,1998年亞洲各國的黑臉琵鷺不足300隻,1999年為500隻,2001年為700多隻,迄今只確定了它的越冬地最主要在中國台灣西北部的曾文溪口及香港特區的米埔、越南紅河三角洲等地,其中台灣佔二分之一,其餘各處都只有幾十隻。2007年最新調查的統計數據是1695隻,全球前五大黑臉琵鷺越冬地均分布在中國。 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辦有關負責人說,每年冬天,都會有一批黑臉琵鷺從「三八線」起飛,到南方過冬。其中一部分在海豐沿海一帶灘塗棲息過冬,待到第二年春天再飛回去。
編輯本段繁殖地
石城島是中國已發現的黑臉琵鷺唯一繁殖地。石城島位於大連東北部庄河市的黃海水域。這里景色迷人,物產豐富,並有大量的野生水鳥。傳說在很久以前,石城島周圍海域漁業資源非常豐富,老百姓用瓢在海水中舀起一瓢水,就會有半瓢魚,打魚不用去遠處。整個島上森林茂密,各種果樹滿山坡都是,在密林深處,鳥巢比比皆是。海鳥的叫聲與山腳下大海的濤聲交織在一起,令人心曠神怡。每當潮水退去,大片海灘露了出來,小魚小蝦在等待著鳥兒的到來,那裡真是鳥兒的天堂。 黑臉琵鷺是一種大型候鳥,每年4月從南方飛來,在石城島外的 黑臉琵鷺
一個坨子上築巢繁殖;8月底,飛回南方。石城島是中國已發現的黑臉琵鷺唯一繁殖地。黑臉琵鷺已被列為亞洲東部各國最重要的研究和保護對象,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對黑臉琵鷺的繁殖地、越冬地以及遷徙停留等加以調查和保護。 關於繁殖地,人們認識得還很有限,現在唯一確定的最主要繁殖地位於朝鮮北部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以及朝、韓兩國「三八線」附近沿海的島嶼上。這些島嶼多為軍事禁區,只有日本研究人員在1996年搞過一次調查。那次調查費盡周折,專家們只能通過望遠鏡在朝鮮的巡邏艇上進行,初步查明了黑臉琵鷺在朝鮮島嶼的分布特點。黑臉琵鷺在每個島嶼上的巢穴最多不超過5處,共發現30多處。由於是軍事禁區,調查也就僅限於此。根據黑臉琵鷺在朝鮮的分布特點和調查統計,世界鳥類保護委員會把中國大連附近的各島嶼也列為最重要的調查地區。1997年,國際鳥類保護基金會出資,由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派人到此地區展開聯合調查,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基本走遍了大連附近黃海、渤海的100多個島嶼,但沒有發現黑臉琵鷺。調查行動的最後一站是石城島,也沒有發現黑臉琵鷺。此時,調查的費用已基本用完,調查組就印製了幾百張黑臉琵鷺的照片,分發給當地的漁民,並告之漁民如果發現黑臉琵鷺就給他們打電話,之後調查組返回北京。 1998年的春天,一位細心的周姓漁民發現距石城島不足1000米的一個坨子上有七八隻鳥與照片上的鳥相似,就打電話給中科院。中科院動物所馬上派人來到這個坨子,確認這正是黑臉琵鷺。隨即動物所的魏博士就留在島上進行長期的考察研究。就這樣,位於石城島附近的這個坨子成了中國已發現的黑臉琵鷺的唯一繁殖地。當年發現的黑臉琵鷺有7隻,共築3巢,成活6隻幼鳥。隨後幾年,動物所每年都派人來這里考察研究。
3. 求圖片中的水鳥叫什麼名
赤麻鴨(學名:Tadornaferruginea)體型較大,體長51-68厘米,體重約1.5千克,比家鴨稍大。全身赤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和銅綠色翼鏡;嘴、腳、尾黑色;雄鳥有一黑色頸環。飛翔時黑色的飛羽、尾、嘴和腳、黃褐色的體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鮮明的對照。棲息於開闊草原、湖泊、農田等環境中,以各種穀物、昆蟲、甲殼動物、蛙、蝦、水生植物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營巢,每窩產卵6-15枚,卵橢圓形,淡黃色,雌鳥負責孵卵。主要繁殖於歐洲東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亞洲中部和東部,越冬在日本、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印度、緬甸、泰國和非洲尼羅河流域等地。
4. 水鳥是什麼鳥啊
鸕鶿 :
lú cí
1.亦作"鸕鶿"。 2.水鳥名。俗叫魚鷹﹑水老鴉。羽毛黑色,有綠色光澤,頷下有小喉囊,嘴長,上嘴尖端有鉤,善潛水捕食魚類。漁人常馴養之以捕魚。 3.鸕鶿陂的省稱。 4.鸕鶿杓的省稱。
鸕鶿是鵜形目鸕鶿科的1屬,有30種。除南北極外,幾乎遍布全球。該鳥可馴養捕魚,我國古代就已馴養利用,為常見的籠養和散養鳥類。野生鸕鶿分布於全國各地,繁殖於東北、內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形態:該鳥體羽黑色,並帶紫色金屬光澤。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邊黑色,而呈鱗片狀,體長最大可達100厘米。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於啄魚;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 白點。生殖期中,脅下有大形白斑,頭及頸密生白絲狀羽。後頭部有一不很明顯的羽冠。幼鳥的下體黑色,雜以白羽。眼綠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區及喉暗紅色,腳黑色。腳後位,趾扁,後趾較長,具全蹼。
生態:鸕鶿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野生鸕鶿平時棲息於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飛,掠過水面。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動。棲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食魚類。
種類:中國有5種:鸕鶿(又稱普通鸕鶿)、斑頭鸕鶿、海鸕鶿、紅臉鸕鶿和黑頸鸕鶿。東南沿海各省常見。
繁殖:該鳥在人工馴養條件下能正常產卵,每年初夏進入繁殖期,每隻雌鳥可產卵6—20枚,其繁殖生態與家鵝相似。每當繁殖季節,到臨近水域的懸崖峭壁上、大樹上或沼澤地的矮樹上、蘆葦中以樹枝或海藻營巢。每窩卵2~5枚。卵白色而具藍或淺綠光澤。孵化期28天。雛鳥為晚成性。親鳥把捕捉到的魚貯在喉囊中,雛鳥將頭伸入啄食。在一些地方人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漁民稱之為魚鷹,其實,叫魚鷹的還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鳥——鶚。
5. 鴨腳雞嘴的水鳥是什麼
鴨腳雞嘴的水鳥是烏鶇。
烏鶇體長26cm,成鳥全身黑色,嘴部為金黃色。烏鶇廣布歐亞大陸,在中國分部於新疆西部和中國南方地區,相當常見。常出沒於城市綠地.田園和樹林,叫聲悠揚動聽,是瑞典的國鳥。以各種昆蟲和植物果實為食,如甲蟲幼蟲樟樹和榕樹的果實,城市的烏鶇也喜歡在垃圾堆中覓食。
形態特徵
烏鶇雄鳥全身大致黑色、黑褐色或烏褐色,有的沾銹色或灰色。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羽是黑色。下體黑褐,色稍淡,頦綴以棕色羽緣,喉亦微染棕色而微具黑褐色縱紋。嘴黃,眼珠呈桔黃色,羽毛不易脫落,腳近黑色。嘴及眼周橙黃色。雌鳥較雄鳥色淡,喉、胸有暗色縱紋。虹膜褐色,鳥喙橙黃色或黃色,腳黑色。
幼鳥上體自額至尾上覆羽,包括兩翅的內側覆羽均棕褐色,各羽具淺白色羽干紋。頦、喉中央棕白,綴以少許褐色斑,喉側、胸和上腹等棕白微染栗色,各羽端綴以棕褐色矢狀斑;兩脅、下腹和覆腿羽均烏棕色,微綴以棕白色羽干紋;尾下覆羽暗褐色。
6. 呼侖湖的紅嘴白羽水鳥是什麼鳥
我估計是紅嘴鷗。
紅嘴鷗在我國分布很廣,俗稱「水鴿子」,體型大小與鴿子相似。眼圈的顏色都是紅色,紅色的小嘴扁扁的,尖端呈黑褐色,身體大部分為白色,展翅高飛時,翩翩猶如白衣仙子。 該鳥夏季在北方繁殖,冬季就遷移到高原湖泊、壩塘和水田中越冬。
7. 白鷺的資料。
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鷺、中白鷺、白鷺(小白鷺)和雪鷺四種。體羽皆是全白。
大白鷺體型大,既無羽冠,也無胸飾羽,中白鷺體型中等,無羽冠但有胸飾羽;白鷺和雪鷺體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
白鷺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裝飾用,俗稱白鷺絲毛,常遠銷歐美和世界各地。另外還有全身黑色的黑鷺,羽毛藍灰色的小藍鷺、藍灰鷺等。
它們總體具有嘴長而尖直,翅大而長,腳和趾均細長,脛部部分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中趾的爪上具梳狀櫛緣。雌雄同色。體形呈紡錘形,體羽疏鬆,具有絲狀蓑羽,胸前有飾羽,頭頂有的有冠羽,腿部被羽。
(7)俄羅斯水鳥叫什麼擴展閱讀
白鷺的羽毛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古代人喜歡用它們來裝飾服飾,西主人則喜歡用它們來點綴女帽。由於它的羽毛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加上白鷺喜歡群居,因此很容易被人大量捕捉,造成數量銳減,幾乎陷入滅絕的境地。
後來,人們穿戴和打扮的方式起了變化,加上採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白鷺才倖免於絕種。
產於我國的黃嘴白鷺分布在吉林、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於我國二級保護動物的還有岩石鷺、白琵鷺、黑臉琵鷺。
8. 俄死撈魚的俄不死老等的是什麼意思
即使餓死那些東奔西走的撈魚人,也餓不死老等這種鳥。比喻只有堅持的人才會有飯吃。
「老等」是一種鳥。生活在黃河邊上的人,就是詩文里說的一種水鳥——「鸛雀」「鸛雀」的特殊習性,它有了個不太文雅的名字,叫「老等」。
鸛雀捕食的時候,它們的隊形很是分散,每隻鸛雀的間距大約有三四米遠,顯得零零落落,但又互不幹擾。它們久久站在水渚邊,默默耐心地在等待,幾個小時一動不動,不論驚濤駭浪拍岸,還是細流潺潺緩動,甚至河面上穿梭來往的船隻,也絲毫影響不了它們的耐心。每隻鸛雀都如一個經驗老到的垂釣者,一旦瞅准了獵物,便把脖頸伸開閃電般予以出擊,那尖利的喙似標槍般的准確刺入盪漾的水中,即刻一頓美食盡入口中,吃飽了的,撲打著翅膀悠閑地在岸邊散步,不過癮的,接著繼續等了下去,直到肚兒圓了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