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鋼琴音樂的特點
十九世紀上半葉,俄羅斯形成獨特而新穎的音樂流派,出現了俄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格林卡。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雅》、《馬德里之夜》等是俄羅斯交響樂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邁有別於西歐音樂,對後來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俄國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說過,整個 「俄羅斯派交響樂部孕育於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樹之出生於橡實」。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愛國歌劇《伊凡•蘇薩寧》和古典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作曲家把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波蘭、喬治亞、西班牙等曲調都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歌頌人民的功績和美德。作品一經問世,立刻使他躋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聲譽猶存。
繼格林卡之後的俄羅斯著各作曲家是亞•謝•達爾戈梅斯基(1813一1869)。他創作了許多聲樂作品,最好的作品是歌劇《石客》和《水仙女》。《水仙女》的旋律脫胎於俄羅斯民歌,後來成為俄國民間最流行的歌劇之一。
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羅斯音樂進入繁榮時期,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稱為俄國音樂的「狂飆突進」時代,音樂昌盛的標志是出現了一個作曲家集體「強力集團」。「強力集團」以格林卡的學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一1910)為首組成,主要成員有穆索爾斯基、鮑羅金、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和居伊,他們的活動得到著名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強力集團」以倡導現實主義,促進俄羅斯民族音樂為宗旨,創作多取材於俄國歷史、人民生活、民間傳說和文學名著。他們注意吸取和運用民間曲調,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上進行革新。莫•彼•穆索爾斯基(1839一1881)的作品以性格描寫和心理刻劃見長,音調有民歌特點。他的代表作品是歌劇《鮑里斯•戈 都諾夫》和《霍宛斯基黨人之叛亂》。兩部歌劇都以俄羅斯人民為主角,表達了人民憎恨專制暴政的思想。亞•彼•鮑羅金(1833一1887)的代表作是根據《伊戈爾遠征記》譜成的歌劇《伊戈爾公》。歌劇場面壯闊,成功地利用了俄羅斯和東方的民間歌曲和舞蹈。尼•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一1905)作品題材豐富,寫過15部歌劇、交響樂、浪漫曲和其他體裁的音樂作品。影響較深遠的有歌劇《沙皇未婚妻》,以敘事詩和童話為題材創作的幻想歌劇和神話歌劇《薩特闊》、《五月之夜》、《白雪公圭》等。
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一1893)。他的音樂創作開始於「強力集團」活動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創作的全盛時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見長。他的抒情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芭蕾舞曲《天鵝湖》[相冊]、《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都是俄羅斯音樂藝術史的高峰。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響曲中特別著名的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愴)交響曲。他的交響曲《羅米歐與朱麗葉》以曲調優美著稱。柴可夫斯基的創作以悲歌為基調,反映了八十年代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情緒,有力而真切地表達了時代的矛盾,斗爭的沖動,人們尋求安慰的渴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幢憬。柴可夫斯基為俄國交響樂派贏得了世界聲譽。
晚些時候的俄國作曲家有格拉祖諾夫、拉赫馬尼諾夫等人。謝•瓦•拉赫馬尼諾夫(1873一1943)是作曲家兼鋼琴家,1918年出國,在歐美各國從事演出活動。他的創作深受柴可夫斯基影響,作品有三部交響曲、三部歌劇(其中有根據普希金長詩《茨岡》創作的《阿樂哥》)、24首鋼琴前奏曲、4部鋼琴協奏曲和鋼琴與樂隊合奏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
十月革命以後,蘇聯由於重視傳統音樂形式而出現了幾代新的作曲家。他們在交響樂、歌劇和芭蕾舞曲創作中取得不小成就。這些作曲家各有側重,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色。
老作曲家萊•莫•格里艾爾(1875一1956)除芭蕾舞劇《紅嬰粟》和《青銅騎士》外,吸收民間曲調寫成的一些歌劇藝術價值也很高。他的學生謝•謝•普羅科菲耶夫(1891一1953)創作題材廣泛多樣,音樂語言清新生動,富於獨創性,在世界上很有影響。他寫了著名的芭蕾舞劇《羅米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寶石花》和大型歌劇《戰爭與和平》。他的第五、第七交響曲流傳很廣。尤•亞•沙波林(1887一1966)常以俄國詩人的歌詞為基礎譜寫抒情曲。他的代表作是歷史題材的交響樂大合唱《在庫利科沃田野上》和歌劇《十二月黨人》。尼•雅•米亞斯科夫斯基(1881一1950)專事交響樂作曲,一生寫過27部交響曲,最後一部最有名。他是著名音樂教育家,曾培養出80多名作曲人才。阿•伊•哈恰圖良(1903-1978)是亞美尼亞人,米亞斯科夫斯基的學生。他熟悉東方音樂風格,重視民間創作源泉,擅長器樂協奏曲的創作。他創作了許多色彩豐富、情感強烈、民族情調濃厚的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協奏曲,對形成民族交響樂學派有較大影響。
蘇聯時期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肖斯塔科維奇。季•季•肖斯塔科維奇(1906一1975)長期任蘇聯作曲家協會主席。他的創作以交響樂為主,被譽為二十世紀音樂高峰之一。他的創作多反映重大社會主題,以戰爭與和平、反法西斯斗爭等為主要題材。作品的藝術特色是強烈的激情和細膩而隱秘的抒情相結合,風格接近穆索爾斯基、巴赫和貝多芬。他寫過15部交響曲,還有歷史題材的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麥洛娃》、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清唱劇《森林之歌》、小提琴協奏曲等,並為《馬克辛三部曲》、《帶槍的人》、《青年近衛軍》等數十部影片、戲劇作過配樂。給他帶來聲譽的作品是第一、第五、第七、第十一交響曲。其中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是在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寫成的,以悲壯著稱,是戰爭年代紀念碑式的作品。
蘇聯的鋼琴演奏自成一個學派並聞名世界。蘇聯學派的創始人是鋼琴家兼藝術教育家康•尼•伊古姆諾夫(1873一1948)和根•古•涅依高烏茲(1888一1964)。後來的著名鋼琴家是伊古姆諾夫的學生列•尼•奧保林(1907一1974)。當代著名鋼琴家有涅依高烏茲的學生斯•切•李赫特爾(1915一)和艾•格•吉列利斯(1916一)。
蘇聯的小提琴演奏也自成一個學派。達•費•奧依斯特拉赫(1908一1974)是蘇聯小提琴學派的主要代表,馳名世界的小提琴大師。他以演奏西歐樂曲、俄羅斯古典樂曲和蘇聯當代作品為主,風格嚴謹,表達深刻,曾在1937年「伊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會」 上獲得第一名。
俄國和蘇聯都有一批著名歌劇演員。費•伊•夏里亞賓(1873-1938)是俄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歌劇演員。他擅長演唱《伏爾加船夫曲》,扮演過蘇薩寧、鮑利斯等形象。他於1922年出國,再未返回蘇聯。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為蘇聯觀眾所熟悉的歌劇演員有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謝•雅•列美舍夫(1902一1977),女中音歌唱家納•安•奧布霍娃(1886一1961)和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瓦•弗•巴爾索娃(1892一1967)。當代最著名的女歌唱家是伊•康•阿爾希波娃(1925-)
俄國芭蕾舞自成一個學派,形成於十八世紀。二十世紀早期俄國名芭蕾舞演員是安•帕•巴甫洛娃(1881一1931)。她主演過《天鵝之死》、《埃及之夜》、《阿爾米達宮》等傳統劇目,1913年離開俄國旅居歐美各地演出,使俄羅斯芭蕾舞在歐洲得到傳播。本世紀中期以來馳名世界的蘇聯芭蕾舞演員是加•謝•烏蘭諾娃(1910一),稍後是瑪•米•普莉謝茨卡婭(1925一)。年輕一代的蘇聯著名芭蕾舞女演員是烏蘭諾娃的學生葉•謝•馬克西莫娃(1939一)。
蘇聯1948年成立作曲家協會,1979年有會員2100多名。協會經常在各地舉行音樂節和音樂會演。1958年在莫斯科舉行第一屆國際柴可夫斯基音樂比賽會,以後每四年舉行一次。在1978年的第六屆柴可夫斯基音樂會上,蘇聯歌唱家舍姆丘克,小提琴手格魯別爾特和鋼琴演奏家普列特涅夫分別獲得一等獎。1969年起每四年在莫斯科舉行一屆芭蕾舞國際比賽。蘇聯演員不只一次獲得第一名。
蘇聯1980年有44家歌劇舞劇院,44個交響樂團,20所音樂學院和18所芭蕾舞舞蹈學校。蘇聯若名劇院有莫斯科大劇院、列寧格勒的基洛夫歌舞劇院、莫斯科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聶米羅維奇一丹欽科音樂劇院、基輔的謝甫琴科歌舞劇院等。最大的音樂學院是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和列寧格勒國立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音樂學院。
㈡ 俄羅斯音樂的特點
民歌有歡快地 節奏感強 詼諧 也有長調 氣勢恢宏 深遠
㈢ 請問俄羅斯風格音樂有哪些特性音或者音階有什麼特點
俄羅斯音樂壯闊寬廣,帶有頌歌風格。許多俄羅斯音樂作品,同一個主題音調由開始的沉靜、略帶憂郁的旋律,逐漸發展為壯闊、頌歌式具有英雄氣質的旋律,體現出俄羅斯民族既熱情奔放又浪漫抒情的雙重性格;而開闊寬廣、氣宇軒昂、熱烈奔放,則突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豪放性格。
俄羅斯音階: 6 (b7) 7 1 2 3 4 (#4) 5 (#5)
㈣ 俄羅斯民歌的特點
俄羅斯境內有著廣袤的國土,聳立的高山,還有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如伏爾加河,頓河,貝加爾湖,裏海等;境內還有成片的白樺林,寬廣的草原。俄羅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世代繁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古老的民族風情。俄羅斯民歌和一些民間歌謠,就反映了俄羅斯民間的生活風俗和勞動場景,刻畫了俄羅斯民族性格里的質朴,堅韌,含蓄和憂傷等特點。這些特點形成了俄羅斯民間歌曲和歌謠獨有的特色,對於俄羅斯音樂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影響作用。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他的曲子就多以俄羅斯民歌里的憂傷情調作為基調,反映當時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情緒,展現知識分子猶豫,彷徨而又嚮往美好生活,追求進步的思想跟時代的矛盾,以及人們尋求心靈安慰,渴求未來幸福的憧憬。作品裡淡淡的憂傷和對未來既希望又迷茫的情愫,給人以很美的感觸和浮想。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和文化,音樂是文化的具體表現。俄羅斯民族有很多優秀的特點,那憂郁的民歌裡面所蘊涵的思想和情感,無疑是該民族文化的最好展現。
㈤ 跪求俄羅斯鋼琴音樂的特點,特別是蘇聯時期的著名鋼琴家及其作品!知道的話幫幫忙,謝謝啦!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藝術天分極高的民族。廣袤的大地,悲壯的歷史,為無數作曲家創造獨特的旋律提供了素材;漫長的專制統治,惡劣的自然環境,激發了他們創作的動力與激情。
與音樂文化傳統底蘊深厚的西歐各國相比,俄羅斯無疑是後起之秀。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前,俄羅斯人對西歐古典音樂幾乎是聞所未聞。由於自我封閉,俄羅斯人只了解古羅馬的舞者,卻對11世紀以來歌頌愛情的游吟詩人和12世紀以來德國的詩人音樂家一無所知。但是,歷史的演進有其自身的規律,人文主義的腳步無法阻擋。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逐步發展,歐洲文化的影響不斷深入到俄國的各個領域。到19世紀70年代,俄羅斯舞台上已有反映城鄉生活的歌劇上演,標志著其民族音樂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與此同時,俄羅斯也開始形成了獨特而新穎的音樂流派,俄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米·伊·格林卡正式登上歷史舞台。他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波蘭、喬治亞、西班牙等不同風格的曲調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歌頌仁人志士的高尚品德。作品一經問世,立刻使他躋身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聲譽猶存。
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當屬柴可夫斯基,其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見長。他的抒情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芭蕾舞曲《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都是俄羅斯音樂藝術史的高峰之作。柴可夫斯基的創作以悲歌為基調,勾勒出19世紀80年代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情感脈絡,也發掘出人們對幸福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音樂家及其作品的氣質既與本人的境遇息息相關,又與其民族性格緊密相連。1840年,柴可夫斯基出生於一個礦業小鎮,其父是一位礦業工程師。他最早能接觸到的音樂只有一個古老音樂盒的叮咚聲響和母親充滿憂郁感傷的歌聲。幾年後,母親染上霍亂而去世,留給柴可夫斯基的是無限的悲傷,這種格調一直清晰地反映在他的音樂作品中。那時,音樂是他唯一的歡樂之源。父親雖支持他學習音樂,但只同意將音樂作為娛樂,並要求他必須以法律作為他的終身職業。但他志不在此,而是到處求師,堅持學習他所痴迷的音樂。直至柴可夫斯基遇到富有的梅克夫人,才使他不再有後顧之憂,能夠住在舒適的家中安心創作芭蕾舞曲、歌劇和交響曲。通過音樂,柴可夫斯基盡情地抒發著內心的感受,抒發著俄羅斯民族的心情。所以,在他的六部偉大的交響曲甚至所有的音樂作品中,聽眾都能夠感受到俄羅斯民族精神的流淌。地球上只要有人類生存,音樂的旋律就永遠不會停息。獨樹一幟的俄羅斯音樂自18世紀到19世紀初達到高峰後,以柴可夫斯基為代表的民族音樂流派不僅風靡俄羅斯,而且傳遍五洲四海。
歷史的脈絡無法割斷。十月革命以後,蘇聯仍然重視對音樂傳統的繼承,在交響樂、歌劇和芭蕾舞曲創作中取得了很多成就。新一代作曲家各有側重,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色。芭蕾舞劇《紅罌粟》和《青銅騎士》便是在吸收民間曲調的基礎上創作而成,而著名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寶石花》和大型歌劇《戰爭與和平》等也同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蘇聯時期最著名的作曲家應該是肖斯塔科維奇。他的創作以交響樂為主,多反映重大社會主題,並以戰爭與和平、反法西斯斗爭等為主要題材。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在藝術特色上表現為強烈的激情與細膩而隱秘的抒情相結合,在風格上則接近於巴赫和貝多芬。他寫過15部交響曲,還有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麥洛娃》、清唱劇《森林之歌》、小提琴協奏曲等,並為《馬克辛三部曲》、《帶槍的人》、《青年近衛軍》等數十部影片和戲劇譜曲配樂。不過,真正給他帶來聲譽的作品是第一、第五、第七、第十一交響曲。其中第七交響曲是在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完成的,以悲壯著稱,是戰爭年代紀念碑式的作品。
在中國,俄羅斯音樂的影響非常大。比如有些音樂作品的作曲風格、演奏技巧,還有音樂教育體系,俄羅斯音樂模式的痕跡十分濃重。例如鋼琴協奏曲《黃河》,無論是和聲,還是在鋼琴技術方面,都明顯受到非常典型的俄羅斯音樂的影響。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伏爾加纖夫曲》、《山楂樹》、《紅莓花兒開》、《三套車》、《喀秋莎》等令幾代中國人難以忘懷的歌曲,至今仍在傳唱。
㈥ 代表俄羅斯的音樂是什麼
我認為最有代表性的是天鵝湖了,那旋律誰都知道是俄羅斯的。
而且模仿起來還很生動 :-)
㈦ 俄羅斯強力集團與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創作理念和風格有何異同
在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音樂界,以巴拉基列夫和評論家斯塔索夫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有共同見解和目標的小組,被稱為「強力集團」或「五人團」。成員有居伊、鮑羅廷、穆索爾斯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和中心人物巴拉基列夫。他們視格林卡為旗幟,致力於發展民族音樂文化而走上專業創造道路,從事搜集、整理和改編俄羅斯民歌,創作取材於祖國歷史、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的歌劇、交響音樂、器樂樂曲和歌曲。由此可見,強力集團的作品起點高,風格上較大氣。五人中穆索爾斯基的評價最高,他的作品有根據普希金戲劇而創作的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霍凡斯基之亂》。以他為例來說,他的音樂創作深受民主主義思想影響,認為藝術的目標是表現人民,而不是為其自身。對於主導動機也有自己的處理方式,總的來說,他的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法都是他那一時代俄羅斯音樂中最為獨創的。
柴可夫斯基與他們不同,雖然處於同一時代,也是19世紀歐洲民族樂派代表人物,他因為經歷和性格的不同,在作品上與他們有較多的出處。
無論是在戲劇音樂和聲樂音樂方面的發展,還是在器樂方面的成就,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之所以成為西方音樂文庫中的精品,部分原因在於作者個性和情感的率直流露和音樂表達手段的成熟。他的標題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及標題交響曲《曼弗雷德》均與文學經典名著相聯系。鋼琴作品又都是標題小品組成德套曲,代表作《四季》最為著名。可見柴可夫斯基本人對於浪漫精緻的音樂語言的追求。
柴可夫斯基是俄國最早接受學院教育的專業作曲家,較多地學得西歐的作曲手法,與他對俄國社會的動盪感受,個人心理氣質以及對本國音樂傳統的繼承和對民間音樂的熱愛相結合,顯示出其特有的個性和悲劇性風格。他的旋律極其豐富,有長呼吸的抒情旋律,以適應其強烈的感情宣洩。
最後要補充的是,柴可夫斯基其實是個很內向和孤僻的人,不單因為他的同性戀身份在當時社會不被得到的認可,俄國當時的社會情況對這位大作曲家的性情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自己從筆記上給歸納總結了些,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參考資料:上海音樂學院西方音樂史課程筆記
㈧ 什麼是俄羅斯圓舞曲
圓舞曲是一種外來的音樂體裁,英文是所以有時也音譯為「華爾茲」舞曲一般起源於農村。圓舞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城市中特別是在維也納發展起來的。所以,有些圓舞曲也叫維也納圓舞曲。溯源追根,圓舞曲的前身是奧地利民間的「蘭得勒舞曲」,這也是一種農村舞曲。圓舞曲在「蘭得勒舞曲」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三拍子舞蹈,跳舞時一對對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節奏旋轉打圈,動作輕快、優美,情緒熱烈、歡快。這些特點決定了圓舞曲的體裁特徵:速度較快,拍或拍,這些特點,配合上環繞支點音旋轉的音調,便生動地產生旋轉打圈的動作感。圓舞曲的體裁特徵,更鮮明地體現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圓舞曲伴奏音型是強弱分明的三個均勻的四分音符(在拍則是八分音符),每小節一個和弦,第一拍是強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較高音區奏其它和弦音。
圓舞曲在俄羅斯也得到了廣泛的流行,在格林卡的《幻想圓舞曲》中第一次使圓舞曲這樣的生活舞曲得到了交響性的展開,尤其是柴可夫斯基在他的創作中圓舞曲具有獨特的重要位置,他不但在《天鵝湖》等舞劇中寫了許多著名的圓舞曲,並且把圓舞曲納入了交響套曲的統一構思中,成為交響樂中的一個獨立樂章。他根據俄羅斯節拍的特點,創作了絕無僅有的5/4拍圓舞曲(如第六交響樂第二樂章),並在許多深刻的、沉思的、抒情的主題中運用圓舞曲的體裁,使圓舞曲成為深入刻劃心理體驗的手段。他的《憂郁圓舞曲》中,在輕快的圓舞曲的面紗後面,表現了沙俄時代知識分子對命運的深深的憂慮。
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
格林卡(1804-1857)生於俄羅斯一個地主家庭,在農村度過童年,從農奴樂師、家庭教師那裡學習鋼琴與小提琴。 他少年時在彼得堡貴族子弟學校受音樂教育。20歲起,在交通部任職,業余從事音樂活動。1830年在義大利求學期間,仍念念不忘創作俄羅斯音樂。為了發展俄羅斯的民族音樂,需要借鑒其他國家的民族音樂,他專門去德國、西班牙游歷。1836年,格林卡完成了俄國第一部民族歌劇《 伊凡·蘇薩寧 》,1842年完成了取材於普希金敘事詩的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他的音樂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俄羅斯音樂史上留名的第一個人,被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他的主要著作還有:幻想曲《卡瑪林斯卡雅》,序曲《阿拉貢荷達》、《馬德里之夜》,以及鋼琴曲、幾十首抒情獨唱曲等。 -△-
俄羅斯之魂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國維亞特斯基省的一個貴族家庭,10歲在彼得堡法律學校讀書時,便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23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到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1877年,他辭去音樂學院的教授職務,在梅克夫人的資助下,從事專業音樂創作,很多優秀作品便是這時期所作的。1893年 10月28日 ,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親自指揮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響曲》,9天後便離開了人世。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體裁廣泛,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劇,以《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後》最為著名;6部交響曲,以《第五交響曲》和《第六交響曲》最為著名;4部協奏曲,以《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3部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以及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八一二序曲》、《義大利隨想曲》和鋼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稱為「俄羅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真摯、熱忱,注重對人的心理的細致刻畫,充滿感人的抒情性,同時又帶有強烈的、震撼人心的戲劇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羅斯民族那種特有的風格,他的和聲濃重、豐滿,顯露著作曲家本人的個性氣質,富有難以言傳的魅力。一百多年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度的藝術性,廣為世界人民喜愛,成為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珍品。
㈨ 俄羅斯音樂史
有,不少,據我了解俄羅斯音樂發展史的專著現在比較少,大多都是存在於西方音樂通史中,作為民族樂派中一個具有很大影響的支派,俄羅斯音樂在以前直至現在在世界上都有相當的影響,於潤洋的《西方音樂通史》比較詳細的介紹了俄羅斯音樂。還有俄羅斯音樂史綱 西尼亞維爾著 梁香譯 等等書籍。
㈩ 俄國民歌的藝術特色
俄國民歌的藝術特色: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藝術天分極高的民族。廣袤的大地,悲壯的歷史,為無數特立獨行的天才作曲家創造獨特旋律提供了素材;漫長的黑暗統治,惡劣的自然環境,激發了他們創作的動力與激情。
回首那中世紀的漫漫長夜,在一個不知自由為何物的國度,即便是用以抒發心聲的音樂,也被統治者限制在僵化的條文之中而難逃專制的魔掌。較之西歐那些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大國,俄羅斯無疑後起之秀。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前,俄羅斯對西歐古典音樂幾乎是聞所未聞。
當時的東正教會定下嚴厲教規,使得莎士比亞以後兩百年,印刷術出現後三百年,教會仍然牢牢控制著所有領域。他們禁止民眾涉足音樂,對教會音樂亦橫加限制,亂揮斧鉞,藝術和音樂的傳播皆在被操控甚至隨意篡改之列。在聖歌演唱中,教會有意剔除了樂器與和聲,理由是神聖的上帝不能被器樂所干擾,更不能被和聲對位所淡化。東正教文化堅決反對文藝復興,抵制宗教改革和騎士時代任何新知識的傳播與發散。
另外,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也為沙皇遺留下了歧視婦女的東方傳統。這一切大大阻礙了歐洲音樂技法在俄羅斯的傳播。由於自我封閉,俄羅斯人孤陋寡聞,只了解古羅馬的舞者,卻對十一世紀以來歌唱愛情的游吟詩人和十二世紀以來德國的詩人音樂家一無所知。而在天主教或新教國家,這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常識。那些用豎琴演唱詩歌的流浪藝人的即興表演,通常會被教會作為異教徒和魔鬼的誘惑而被處罰;其樂器往往被包裹起來澆上油焚燒;政府官員有責任仔細審查他們的每一行歌詞,以尋找「魔鬼」的蛛絲馬跡。這無疑是俄羅斯歷史上不堪回首的夢魘。
俄羅斯的非宗教音樂十八世紀起開始流行。人們對音樂的興趣,引起民間歌曲的收集和改作,這些民間歌曲對後來俄國音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下半葉,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繼出現,到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鄉生活的歌劇演出。
十九世紀上半葉,俄羅斯形成獨特而新穎的音樂流派,出現了俄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格林卡。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雅》、《馬德里之夜》等是俄羅斯交響樂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邁有別於西歐音樂,對後來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俄國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說過,整個 「俄羅斯派交響樂部孕育於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樹之出生於橡實」。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愛國歌劇《伊凡.蘇薩寧》和古典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作曲家把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波蘭、喬治亞、西班牙等曲調都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歌頌人民的功績和美德。作品一經問世,立刻使他躋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聲譽猶存。
繼格林卡之後的俄羅斯著各作曲家是亞.謝.達爾戈梅斯基(1813一1869)。他創作了許多聲樂作品,最好的作品是歌劇《石客》和《水仙女》。《水仙女》的旋律脫胎於俄羅斯民歌,後來成為俄國民間最流行的歌劇之一。
但歷史的演進有其自身的規律,人文主義的腳步無法阻擋。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逐步發展,歐洲文化的影響不斷深入的俄國的各個領域。俄國的民族意識不斷增強,知識精英們越來越無法接受自身民族一直是歐洲文化殖民地的事實。俄羅斯音樂伴隨著非宗教音樂的流行過程而發展起來,朝野雙方對音樂的普遍興趣,引發並促進了音樂界民間歌曲的收集和創作,這些民間歌曲對後來俄國音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繼出現,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鄉生活的歌劇上演,標志著民族音樂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與此同時,俄羅斯開始形成獨特而新穎的音樂流派,俄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米·伊·格林卡(1804-1857)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其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雅》、《馬德里之夜》等作品,是俄羅斯交響樂的早期代表作,初步形成奔放豪邁的獨特風格,與歐洲音樂分道揚鑣,對後來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俄國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評價道:整個「俄羅斯派交響樂都孕育於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樹之出生於橡實」。格林卡的重要作品還有愛國歌劇《伊凡·蘇薩寧》和古典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他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波蘭、喬治亞、西班牙等不同風格的曲調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歌頌仁人志士的高尚品德。作品一經問世,立刻使他躋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聲譽猶存。
伴隨著一場解放農奴,降低中央集權,重整軍隊和法律的偉大改革運動,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一場對音樂民族性的爭論就此引發。藝術團體和藝術家把注意力轉向新興的俄羅斯公民。
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第一批歐洲風格的藝術院校的成立使音樂的發展有了自己的陣地。在音樂研究的小團體中,什麼是「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問題一直在爭論和探索之中。而俄羅斯的傳統音樂多是具有固定模式的民歌,是形成「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素材和基礎。而它的節奏和和聲尚未被直接而准確地描述,欲寫成樂譜,就必須借鑒歐洲的音樂傳統。採用哪一種歐洲音樂傳統,音樂界則見仁見智。
以作曲家魯賓斯坦(Rubinstein)為代表的泛歐洲主義者喜歡炫技的鋼琴,他要求弟子們研究維也納音樂經典,並奉為經典而仿效。以貝拉科諾夫(Balakirev)為代表的音樂激進派,亦被稱作「五人組」或「強力集團」,則推崇李斯特,貝多芬和柏遼茲輩自由奔放的旋律,並將其移植為本民族音樂的旋律和主題。兩個派別都非常活躍,而分歧明顯。但無論如何,俄羅斯音樂在對民族性的爭論和構建中橫空出世,勢不可當。
尤其是「強力集團」更是頗有作為。其以格林卡的學生米 阿巴拉基列夫(1836一1910)為首組成,主要成員有穆索爾斯基、鮑羅金、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和居伊,他們的活動得到著名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強力集團」以倡導現實主義,促進俄羅斯民族音樂為宗旨,創作多取材於俄國歷史、人民生活、民間傳說和文學名著。他們注意吸取和運用民間曲調,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上進行革新。
十九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稱為俄國音樂的「狂飆突進」時代,「強力集團」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