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國債最長多少年

俄羅斯國債最長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9-19 09:48:54

⑴ 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誰來說下全過程 詳細點

俄羅斯金融危機
【內容提要】文中較詳細地分析了俄羅斯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經歷的由三次金融大風波構成的金融危機的起因、政府應對政策、後果。指出根本原因是俄本身經濟虛弱;具體誘因則略有不同。第一次大波動主要是外來的,由東亞金融危機引起的;第二、三次則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誤,引起對其不信任所致,國際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場也是產生全球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進程與原因
俄羅斯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經歷了由三次金融大風波構成的金融危機。其特點是,金融大波動的間隔越來越短,規模越來越大,程度越來越深,最終導致兩屆政府的垮台,甚至波及全球,產生全球效應。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三次金融大風波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長期推行貨幣主義政策,導致生產萎縮,經濟虛弱,財政拮據,一直靠出賣資源、舉借內外債支撐。但具體誘因,則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動主要是外來的,由東亞金融危機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則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誤,引起對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國際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場也是產生全球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一次金融風波發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間。
本來,俄羅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療法」改革後到1996年生產連續下降,到1997年才出現止跌回升,但升幅很少,只0.8%。俄於1996年起對外資開放,人們看好俄金融市場,紛紛投資股市和債市,因股價上升潛力大,回報率高。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之間,股票回報率平均高達1倍以上;國債的回報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個月的短期國債,兌現快。1997年是俄經濟轉軌以來吸入外資最多的一年。俄從1991年起一共吸入外資237.5億美元,其中1997年即達100多億美元。但是外資總額中直接投資只佔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資本投資,來得快,走得也快,這就埋下了隱患。1997年10月間,外資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國債交易額。
1997年7月泰國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對俄金融市場的影響還不大,因8~9月間還有大量外資湧入。及至10月韓國大爆發金融危機立即對俄金融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因在俄金融市場中韓資佔有一定比重。韓本國發生金融危機,韓資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國之急,其他外國投資者也紛紛跟進,結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間由於大量拋售股票,股價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債市和匯市,後者也紛紛告急。當時央行拿出35億美元拯救債市,以維持國債的收益率吸住外資。雖然國債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資依然撤走了100億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動發生在1998年5月~6月間。這次大波動的誘因則主要是國內的「信任危機」引起的。這次至少抽走資金140億美元。具體原因主要是3條。
一是,長達月余的政府危機引起投資者對俄政局的不安。1997年3月23日總統出於政治考慮,突然解散切爾諾梅爾金政府及解除其總理職務,引致政府、總統與杜馬在新總理任命問題上的爭斗。經過三次杜馬表決才勉強通過基里延科總理的任命。在這一個月政府危機期間,經濟領導受到很大影響,政府少收稅款30億美元,使拮據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時,由於新任命總理基里延科年輕,資歷淺,缺乏財團、政黨的支持和治國經驗,人們對新政府信心不足,那時已有部分投資者開始撤離。
二是,俄羅斯嚴重的財政、債務危機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投資者的心理恐慌。其實,俄自1992年以來一直存在財政赤字,由於政府採取發行國債、舉借外債、拖延支付等所謂「軟赤字」辦法加以彌補,再加上償付債息不包括在預算支出內,因此公布的財政赤字不高(除1994年赤字佔GDP10.7%外,其餘年份均在3%~4.6%之間)[2]民眾不甚了解其實際嚴重程度(實際在8%~10%之間). 1998年大筆債務陸續到期,拖欠需要償還,新政府要承擔償債任務,責任重大,才公布了財政債務危機的嚴重情況。俄羅斯生產一直下降,財政收入基礎越來越小;再加上稅種過多,稅率過高,引致企業稅務過重,因此逃稅現象十分普遍,幾乎一半單位偷、漏稅;拖欠工資額不斷增加,1998年上半年又增200億盧布,總數達700億盧布。國際能源價格下降,使俄少收入50億~70億美元。俄為支撐經濟生活運轉,不得不大量借新債還舊債,而且要借更多新債。除還內債外,還要彌補財政缺口,於是債務越滾越多,形成債務金字塔。到基里延科接任總理時,俄內債達700億美元(其中國債達4500億盧布), 外債達1300億美元。1998年預算中償舊債和補赤字加在一起,占國家開支的58%。當時財長承認,今年至少需再借100~150億美元才能渡過難關。
三是,議會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這次金融市場波動的導火線。「俄羅斯統一電力系統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國家杜馬又專門通過關於該公司股票處置法,規定外資擁有該公司的股票份額不得超過25%。這樣一來,引起外資對俄政府的不信任,紛紛拋售股票。這個公司的股票在兩周內下跌40%,別的股票也跟著下跌25%~40%。受此影響,國債價格急劇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政府還債的負擔。美元兌盧布的匯率上升到1∶6.2010~6.2030,超過俄央行規定的最高限額6.1850。而且,這次私有化政策變動已影響後續私有化的推行。最明顯的例子是俄羅斯石油公司擬出售75%股份而無人問津。當然,這也與世界石油市場價格暴跌、人們不看好石油生產有關。
面對上述不斷發生的金融市場動盪,基政府當時採取的對策主要有以下三條。
首先,保盧布,辦法是提高利率。央行將貼現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斷上調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調至110%。同時拋售美元干預匯率,外匯儲備由年初的200億美元減少到150億美元。
其次,由舉借內債轉向舉借外債。俄從1993年到1998年5月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財政赤字,但代價很大。據報道,財政從市場每籌1盧布資金就要花費12盧布的代價,而國際金融市場上籌資的利息一般無如此之高,故而俄於1996年11月起大規模發行歐洲債券,並已籌得約45億美元,1998年擬再發行60億歐洲債券。1998年7月13日又從IMF為首的西方大國金融機構借到226個億美元的貸款。
第三,延長整個債務的償還期,以緩解還債高峰。俄當時的內外債務總額不算高,還未超過GDP的44%。其主要問題是還債集中,短期債務缺乏償債能力,當時俄債務構成中絕大多數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債,近三年間將發生嚴重的債務危機。由於3~4月間的政府危機,增加了居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購買國債大量減少。1998年4月俄發行國債不到200億盧布,而當月還本付息高達367億盧布,借新債已抵不上還舊債,財政更加緊張。當時測算,1998年下半年內每月需歸還310億盧布,如新的國債乏人購買,稅收又困難,則還債額要超過國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須改變還債的期限結構,用借長期新債來歸還短期舊債,以錯開還債高峰。IMF原承諾年內將分3期先提供148億美元,無疑對俄推遲還債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為,俄這次金融危機由於IMF和西方大國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緩解,至少能穩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個月,於8月中又爆發了更為嚴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動,而且導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這次金融大波動的直接誘因是由於基政府貿然推行三項強硬的穩定金融措施,導致投資者對政府的信心喪失,葉利欽再次臨陣換馬,更加劇了危機的嚴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穩定金融的經濟綱領,投資者對其能否產生預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會經濟形勢已相當嚴峻,政府的增收節支措施難以立竿見影,反映在債券上外資不願購買俄有價證券,相反還拋售手中的證券。俄報稱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證券市場上,原蘇聯欠外國商業銀行的舊債券的價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發行的歐洲債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國內證券市場的短期國債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為增強投資者信心,對8月12日到期的國債進行清償。財政部將7月13日從IMF得到的48億美元貸款中撥出10億美元用於清償,餘下38億美元增加外匯儲備。原以為當天付出的53億盧布中會有一部分再購債券而回籠。殊不知,債民不但未購新債券,還將大部分清償款用於購進美元,其餘則或撤出市場,或留在手中以待時機。第二天(8月13日)國際大炒家索羅斯在報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盧布貶值15%~25%。當天,俄國際文傳電訊社計算的100種工業股票價格指數大跌,跌到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資銀行預期盧布貶值,紛紛要求俄銀行提前還貸。在這期間美國的標准-蒲耳氏計算機統計服務公司和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都宣布降低對俄外債以及俄主要銀行和大工業集團的信譽評估等級。同時,7月份稅收只徵收到120億盧布,而執行預算每月不少於200億盧布,缺口很大。在這些內外壓力下,政府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眼看國債券又將陸續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償還內外債240億美元,而當時外匯儲備僅為170億美元,不夠還債,更難以干預外匯市場。政府在此內外交困形勢下,就貿然決定,於8月17日推出了三項強硬的應急措施,即:第一項,擴大盧布匯率浮動區間,調低盧布匯率的上限到9.5∶1。這實際上是將盧布兌美元的匯率由6.295貶至9.5,貶值50%以上,市場有此預期,以後盧布匯率必然大跌,10天內跌到20~21∶1,將穩定了3年多的盧布匯率一下沖垮了。
第二項延期90天償還到期的外債,估計有150億美元。
第三項轉換內債償還期,將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價值達200億美元的國債轉換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國債。在轉換結束前,國債市場暫停交易。
這三項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輿論大嘩,股票大跌而停擺,盧布匯率猛跌,後來,央行乾脆宣布任由盧布自由浮動,老百姓擠提盧布以兌進美元,或者搶購消費品。盧布匯率失守,股市更是一瀉千里。到8月28日,俄國際文傳電訊社綜合指數所包括的100種股票的市價已跌至159.2億美元,比年初的1033.56億美元,下跌85%,後來乾脆停業,變成一文不值。
[編輯本段]後果
俄羅斯這次金融大風波帶來的後果十分嚴重。不僅使本國已是困難重重的經濟雪上加霜,還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場。
首先,國內居民存款損失一半。進口商品價格上漲2~3倍,國產品也連帶成倍上漲。9月份,消費物價上升40%,超過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為轉型以來的最高。居民實際工資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處於貧困線以下。整個經濟下降5%,工業--5.2%,農業--10%,外貿--16.1%.
其次,大批商業銀行,尤其是大銀行損失慘重。西方報刊已驚呼「俄羅斯金融寡頭們的沒落」。它們前期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較低的外債,估計共約300億美元,兌為盧布後,購進高回報率的國債券。現在盧布貶值,國債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轉換為低利、長期,里外損失巨大。僅金融七巨頭之一的SBS-農業銀行當時就握有相當於10億美元的國家短期債券,頃刻之間不值幾文。據估計,商業銀行中有一半瀕臨破產。俄羅斯的SBS-農業銀行和國際商業銀行已被暫時置於中央銀行管理之下,其餘幾家大銀行不得不將自己的商業賬戶轉移到俄羅斯儲蓄銀行。由於普里馬科夫出任總理,組成中左政府,金融7巨頭與政治關系基本被割斷,勢力大為削弱。
第三,俄羅斯金融危機波及歐美、拉美,形成全球效應。本來,俄國經濟經過連續6年下降,在世界經濟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僅佔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場規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興旺的8月的日成交額也不過1億美元。這在國際金融市場中也無足輕重。但是,為什麼這樣一個配角可撼動全球經濟,引發歐美發達國家的驚慌呢?這里有三個原因。
一是,由於從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市場幾乎都相繼出了問題,使國際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可靠性產生懷疑,紛紛撤資避險,形成連鎖反應,俄羅斯當然也在其中。8月俄羅斯金融市場崩潰後,9月上旬短短兩周內,巴西也出現外資撤走140億美元、外匯存底從700億美元減到500億美元的金融危機。下次將輪到誰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關注熱點。
二是,美國對沖基金染指俄羅斯金融市場,並在俄8月17日那次匯市大跌、股市崩盤、國債停市中遭到了巨大損失。這是造成全球效應的一個最主要原因。現已獲悉,外國投資者在俄那次金融大風波中約損失330億美元,其中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即對沖基金)虧損25億美元,索羅斯量子對沖基金虧損20億美元,美國銀行家信託公司虧損4.88億美元,現已面臨被德意志銀行合並的可能。現行的對沖基金借巨資進行金融投機,一旦失利,提供貸款的銀行即聞訊逼債,甚至驚動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救助),由原來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驚恐,形成連鎖反應。
三是,德國是俄羅斯的最大債權國,俄羅斯出現由金融危機引起的信用危機很快波及德國乃至歐洲。俄迄今已欠德國750億馬克(約合444億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擔保的銀行貸款。俄羅斯金融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影響德國債權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動。其沖擊波也傳到了歐洲金融市場,如法蘭克福股市上的DAX比價曾一度下跌3%;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數下跌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2%;蘇黎世股市下跌1.6%,等等。
俄羅斯金融危機把俄羅斯經濟推向深淵,1998年經濟下降已成定局,估計1999年經濟還將下降。這是壞事,但這也可能促使俄轉變經濟改革和發展道路,拋棄貨幣主義一套作法,成為俄絕處逢生的轉機。從普里馬科夫3個多月來的作為看,只要以後政局穩定,是有可能出現轉機的。
內容如下:1998年8月,俄羅斯媒體中"Default"這個外來詞成為當年出現頻率最高的單詞。金融危機對俄羅斯造成的沖擊是巨大的,不但盧布對美元比價暴跌,居民儲蓄大幅縮水,也實際上摧毀了整個俄羅斯脆弱的金融體系。

俄羅斯前中央銀行行長謝爾蓋·杜比寧回憶說,1997年10月,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此後連續10個月,俄羅斯為生存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當時國家大量發行國家債券,向市場投放大量外匯,結果俄羅斯的黃金外匯存底急劇減少。

這樣,俄羅斯政府就面臨兩難選擇:或者繼續維持"貨幣走廊"的匯率浮動政策,或者支持債券市場。俄羅斯政府最後選擇了前者,但金融局勢並沒有好轉,盧布開始大幅度貶值。當時俄羅斯有一家很著名的銀行,叫做SBS農業銀行,危機爆發後俄羅斯居民開始大量收購外匯,一天之內俄羅斯居民僅在SBS銀行就拋出了5千萬美元的盧布。銀行前總裁亞歷山大·斯摩棱斯基說,當時甚至出現了一筆購買5美元的業務:一位俄羅斯老太太在領到退休金後,馬上跑到銀行,把微薄的退休金換成了美元。

杜比寧認為,如果不是當年居民大面積的擠兌風潮,俄羅斯的金融危機不會如此深重。他說,當時很多人有種幻覺,似乎盧布貶值和金融危機是不可能同時發生的。但是當盧布急劇貶值的時候,沒有人會購買新的國家債券,這樣為了彌補財政危機,俄羅斯政府只能從中央銀行以貸款方式拿到錢。再往下就是惡性通貨膨脹,通膨率達到五位數,發行貨幣的票面價值以"萬"為單位,很類似今日的辛巴威。

據中央銀行數字,1998年俄羅斯資本凈流出量為110億美元,資本流出的結果是俄羅斯無力維持6盧布兌換1美元的匯率水平,於是迫不得已宣布盧布貶值。當年在俄羅斯財政部負責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阿列克謝·庫德林說,俄羅斯當時沒有採取預防性的貨幣貶值政策,因為俄政府把希望寄託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身上,希望能夠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外匯支持,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曾出售援助過波蘭。但這一次俄羅斯顯然失算了。

還在俄羅斯政府宣布破產前,在98年8月初,聯邦政府召集俄羅斯銀行和金融界人士開會,當時的總理基里延科、政府高官丘拜斯、杜比寧、亞歷克薩申科等人列席。政府官員們見不一致,有時甚至截然相反,令銀行和金融界巨頭們也無所適從。杜比寧後來回憶說,中央銀行在7月份時曾建議將所有國家債券兌換成美元,而只有不超過10%的趙券持有人對此表示同意。

當聯邦政府和國家銀行開始同信貸機構開始談判後,聞風而動的金融界陷入恐慌,一時間政府和銀行算不清楚誰到底欠誰的錢,欠錢的數額是多少。俄羅斯政府最擔心的事情出現了:政府無力償還如此數量的國家債券。聯邦政府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債務重組,但是債務重組的對象只有兩家銀行,俄羅斯中央銀行和俄羅斯儲蓄銀行,因為這二者手持的國家債券數量綜合超過總數量的50%。其他信貸機構和個人手中的國家債券將由聯邦政府分期償還。但是這一決定遭到了眾多信貸機構的一致反對,他們要求所有的債權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

最初代表俄羅斯政府和債券持有者進行談判的是第一副總理尤里·馬斯柳科夫,後來是主管稅務的部長鮑里斯·費奧多羅夫。等到時任財政部副部長卡西亞諾夫開始主持談判後,談判才取得了進展。卡西亞諾夫曾成功地將倫敦俱樂部債務重組,他擔任俄羅斯政府談判代表後,將債權人分為兩組,一組以德意志銀行為代表,另一組以J.P.摩根公司為代表。

談判進程異常艱苦,債權人之間的意見也不統一。俄羅斯政府最後逐一說服了債權人接受俄羅斯的債務重組方案。債權人最終還是承擔了一部分損失,凡是持有年收入17%盧布債券的公司遭受的外匯折算損失不超過10%,同樣在八月初購買俄羅斯國家債券(年收益率為30-70%的債券)的債權人將獲得的外匯折算收益率為3-4%。最後的結果是,平均算下來,原來進入債券市場,希望獲得50%回報率的投資人只回收了7-8%的盧布盈餘,個別投資人進入市場時計算的年投資回報率高達160%,但結果只回收了盧布結算的票面價值的本金。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眾多銀行收到國家債券的高額回報誘惑,於是紛紛向西方銀行貸款,用外匯貸款大筆購進國家債券。所以很多銀行在8月17日聯邦政府宣布無力償還債券後,這些銀行不但資金短缺,同樣也無力償還西方銀行的貸款。

根據當時的政策規定,俄羅斯大型銀行必須購買俄羅斯國家債券,購買額不得少於5000億舊盧布,而在金融危機爆發前三周,俄羅斯儲蓄銀行動用巨資購進國家債券,這筆資金相當於銀行吸收的所有儲蓄存款總額。

杜比寧說,如果俄羅斯銀行資金流動體系被摧毀,那麼此前脆弱的金融體系本身也隨之被摧毀。當儲戶們在銀行門口排起長隊,紛紛要求提款時,只有阿爾法銀行一家動用股東們的資金,滿足儲戶們的提款要求,而其他銀行紛紛宣布倒閉,實際上沒有完成對儲戶的商業承諾。

在98年金融危機中,受害最深的還不是俄羅斯國家債券的持有者,而是以盧布為收支貨幣的普通民眾。金融危機導致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動盪,俄羅斯的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所以要把民眾的利益放到第一位來考量,是此後歷屆俄羅斯政府領導人得到的一個重要歷史教訓。

⑵ 現在可以買俄羅斯國債嗎

你要是看好俄國發展前景,就買,不看好,就不買。
俄羅斯國債——全球債券市場的噩夢3月初,俄羅斯央行對債券機構下達指令,暫時禁止非國內居民持有的盧布計價俄羅斯聯邦政府債券(OFZ)支付利息。

⑶ 為什麼中國不買俄羅斯的國債

政局不是很穩定,還有就是現在俄羅斯的貨幣波動也是很大的。97年貶值幾萬倍,09年縮水1/3.

⑷ 那一年 俄羅斯怎樣崩潰

9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共有三波。第一波是在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下大量外資撤離俄羅斯市場。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10日,俄羅斯股票市場大跌30%,殃及債券和外匯市場。俄羅斯央行救市後仍有100多億美元外流。

第二波發生於1998年5-6月。當時俄羅斯內債和外債余額高達2000億美元,那年政府預算中債務還本付息額已佔到財政支出的58%。同時國會又修法改變了外資持有俄羅斯公司股份的比例,加劇了國際資本外流。俄羅斯國債收益率狂飆至80%,盧布大幅貶值,金融資產無人問津。

第三波源於俄羅斯政府的試圖穩定金融市場的干預措施:將盧布對美元匯率的浮動上限由1:6.295擴大到1:9.5(即主動貶值50%);到期外債延期90天償還;短期國債展期為3年期國債。投資者信心因此徹底喪失,股市、債市、匯市統統暴跌,引發銀行擠兌和居民搶購,1998年那年GDP下降了2.5%,工業生產下降3%,糧食產量下降2400萬噸。

⑸ 如何投資俄羅斯國債

投資俄羅斯國債可以到銀行購買。
無記名式國債的購買:無記名式國債的購買對象主要是各種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無記名式實物券國債的購買是最簡單的。投資者可在發行期內到銷售無記名式國債的各大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憑證式國債的購買:憑證式國債主要面向個人投資者發行。其發售和兌付是通過各大銀行的儲蓄網點、郵政儲蓄部門的網點以及財政部門的國債服務部辦理。記賬式國債的購買:購買記賬式國債可以到證券公司和試點商業銀行櫃台買賣。試點商業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等。

⑹ 俄羅斯國債到期時間

俄羅斯的國債將於4月4日到期,但是由於受到經濟制裁,俄羅斯美元儲備不足,准備用盧布抵債。但是,此舉是否會被市場接受,尚不可知。

⑺ 中國還俄羅斯借款是怎麼回事

蘇聯吧,中國沒欠俄國債.
經過一輪談判後,作為貸款的附加條件,蘇聯要求「將中國不再使用的全部剩餘的鎢、銻、鉛、錫提供給蘇聯政府」,期限為14年,前4年以易貨方式提供,從1955年開始作為償還貸款的供貨。蘇方要求的數量令周恩來頗感為難:「鎢第一個兩年每年8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9000噸,最後10年每年10000噸;銻第一個兩年每年6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7000噸,最後10年每年8000噸;錫第一個兩年每年7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8000噸,最後10年每年10000噸;鉛第一個兩年每年5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6000噸,最後10年每年8000噸」。[55]上述戰略物資中國確有一定儲藏量,但開采和生產極為落後。解放前鎢砂最高年產11458.3噸,而1949年僅2766.58噸,1936-1948年平均年出口約7386.6噸;銻礦年產分別為22401噸和1204.77噸,1937-1947年平均年出口約4512.7噸;錫年產分別為11710噸和3500噸,1939-1948年平均年出口3787.1噸;鉛最高年產約10000噸,自給略有剩餘。[56]所以,蘇聯提出的條件顯然是中國力所不及的。

據此,周恩來在談判中提出免除鉛、減少錫和銻的供貨。[57]經過反復談判,蘇方最後接受了中國的請求,不過,蘇聯提出的這個附加條件使毛澤東感到莫斯科處事多少有些盛氣凌人的味道。針對這種情況,中方在起草關於貸款的議定書時,特意首先提到:「鑒於蘇聯缺乏戰略原料(鎢、銻、鉛、錫)的困難狀況,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幫助蘇聯政府,同意將中國不再使用的全部剩餘的鎢、銻、鉛、錫提供給蘇聯政府」。[58]當這個文件發回北京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後,劉少奇給毛澤東去電匯報說,政治局會議認為貸款議定書前言中幫助蘇聯政府數句似可刪去。但毛澤東堅持這種說法,他在復電中稱:「借款議定書前言數句,意即為中國對蘇聯之報酬,不宜刪去。」[59]顯然,因為這種條件表明中國得到蘇聯貸款並非是單方面的求援,而同時也為蘇聯提供了幫助。

在經濟貸款中,還有一項更能說明上述問題,這就是橡膠貸款。橡膠是蘇聯本身無法生產而在冷戰的環境中又很難從其他國家進口的戰略物資,因而希望通過中國的途徑搞到。早在與毛澤東的第一次會面時,斯大林就詢問中國南方是否能夠種植橡膠。[60]1950年11月斯大林要求中國為蘇聯代購橡膠5000噸,周恩來為此致信毛澤東等人,告以莫斯科來電內容,並建議不管中國如何困難,都應轉賣蘇聯5000噸。後經毛澤東同意,並與陳雲商定:多給蘇聯3000噸,共8000噸橡膠,並可代訂5-7萬噸。[61]但隨後美國開始實行對中國的經濟封鎖政策,中國要進口橡膠也非常困難了。盡管如此,中國政府還是在1951年上半年利用在天津和廣州的兩家英國公司進口了4800噸橡膠。[62]

斯大林對中國能夠向蘇聯提供橡膠表示滿意,但又感數量不足,希望中國大量種植橡膠,以保證這種戰略物資的供應。[63]20世紀初中國從馬來亞半島引進橡膠樹,但只有海南島地區適宜種植。解放初期,種植面積29332畝,年產橡膠約7500擔,尚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64]1952年3月,斯大林提出以創辦中蘇股份公司的形式在中國開發橡膠生產。斯大林沒有想到,股份公司的方式更為中國領導人所反感。毛澤東同意在中國南方種植橡膠,但認為採取股份公司的形式「在中國目前政治情況下不太合適」,建議由蘇聯提供貸款和技術設備,而中國以生產的橡膠償還貸款,並答應按低於世界市場的優惠價格向蘇聯提供年產橡膠量的50%以上。[65]

1952年9月斯大林與周恩來會談時雙方簽訂了橡膠貸款協定。斯大林在會談中直率地說:「我們想從你方每年得到1.5-2萬噸橡膠。你們說有困難,好像不同意。問題是我們需要橡膠,因為製造汽車和卡車需要大量橡膠,而這些車都是供給你們的。」周恩來回答,中國將採取一切措施保證如數供應,但考慮到「敵人的封鎖和其他反華措施」,擔心無法完成義務而被視為違反協定。斯大林對此表示理解,但又不客氣地指出,中方應千方百計地按規定數量完成供貨,至於協定的寫法可以緩和些。如果中國不能按商定的數量提供橡膠,蘇聯只好減少中國的卡車訂貨。同時,對於周恩來提出的1億盧布的貸款數額,斯大林也表示有困難。[66]9月15日雙方簽訂了關於在中國種植橡膠的技術合作協定。協定規定,蘇聯向中國貸款7000萬盧布,在出產橡膠之前,中國每年需從第三國為蘇聯盡可能購得1.5-2萬噸橡膠,不足部分以鎢、鉬、錫、鋁、銻等原料頂替;出產橡膠後,每年產量的70%提供給蘇聯,1963年以前按國際市場價格計算,以後則按低於國際市場8%的價格售與蘇聯。[67]

顯然,簽訂這個橡膠貸款協定使中國成為了蘇聯的橡膠生產基地,這是中方所不情願的,所以斯大林去世和朝鮮戰爭結束後不久,如前所述,中國就提出中止這一協定。作為替代,1953年5月15日中蘇兩國簽訂的協定規定,在1954年至1959年間,中方向蘇方提供鎢砂16萬噸、銅11萬噸、銻3萬噸、橡膠9萬噸等戰略物資,作為對蘇聯援建項目補償的一部分。[68]

到1964年,中國提前一年還清了50年代蘇聯的全部貸款和利息,1965年10月以前又還清了蔗糖貸款和貿易欠款。至此,中國還清了所欠蘇聯的全部債務。[69]同年12月3日,外交部長陳毅接見日本記者時宣稱,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沒有任何外債的國家。[70]中國人民當時的驕傲和喜悅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同時也表明,對於如何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中利用外資,「借雞下蛋」的道理,中國領導人當時尚未參悟。至於傳聞中所說的蘇聯在與中國關系惡化後曾追逼還債,筆者沒有看到任何歷史文獻的記載。

⑻ 美國考慮發行50年期甚至100年期的國債,長周期的國債將會有哪些風險

美國也是真敢想,如發布長時間國債,必定會大大增加破產的風險。建議參考:1997年的俄羅斯政府債券,使美國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2001年的阿根廷政府債券,使美國大通銀行損失慘重。

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周四表示,如果存在「適當的需求」,美國將考慮發行50年期甚至100年期的國債,以降低目前規模超過22萬億美元的政府債務存在的風險,並讓債務利率控制在較低水平。

當被問及負利率的問題時,姆努欽表示他不像上級那樣喜歡負利率。姆努欽稱:「我不清楚負利率是否有利於經濟增長,因為負利率對銀行開展業務不利。沒有健康的銀行業務,經濟就很難增長。」姆努欽預測稱,歐洲央行最新推出的寬松政策可能會促使更多全球資本流入美國國債,這將推高美國國債價格,壓低國債收益率,從而進一步提振發行超長期國債以鎖定低借貸成本的信心。

美國也是真敢想,不怕金融危機嗎

⑼ 俄羅斯國債支付時間

留給俄羅斯的時間不多了,4月15日國債到期,如果違約麻煩就大了
國債(national debt; government loan),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⑽ 1998年俄羅斯的債務危機是什麼

1992年,俄羅斯選擇了「私有化」的道路,激進的態度為他的債務危機埋下了種子。但是,俄於1996年起對外資開放,人們看好俄金融市場,紛紛投資股市和債市,因股價上升潛力大,回報率高。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之間,股票回報率平均高達1倍以上;國債的回報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個月的短期國債,兌現快。1997年是俄經濟轉軌以來吸入外資最多的一年。到了1997年10月韓國大爆發金融危機,立即對俄金融市場產生連鎖反應,韓本國發生金融危機,韓資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國之急,其他外國投資者也紛紛跟進,結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間由於大量拋售股票,股價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債市和匯市,後者也紛紛告急。當時央行拿出35億美元拯救債市,以維持國債的收益率吸住外資。雖然國債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資依然撤走了100億美元。因為外資的不斷撤離,俄羅斯嚴重的財政、債務危機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造成了對俄的信用危機,惡性循環。這次金融大波動發生在1998年5月~6月間。誘因則主要是國內的「信任危機」引起的。這次至少抽走資金140億美元。其實現在我們可以反觀我國,我們國家的金融保護政策是有原因的,前車之鑒不是嗎?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國債最長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