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目前破壞性最大的是什麼武器
俄羅斯的撒旦導彈,SS-18洲際彈道導彈(北約代號「撒旦」)是兩級液體燃料慣性制導的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從1979年開始裝備蘇聯部隊執行作戰任務。SS-18導彈由於其大當量、高精度和分導式多彈頭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打擊硬目標的能力,被認為是第一次打擊武器。現狀:服役中規格:長33米;寬3米。射程:(一型)6480海里(12000公里);(二、四型)5940海里(11000公里);(三型)8640海里(16000公里)。發射重量:78000公斤投擲重量:7575公斤發射方式:二節推進;液態燃料;冷射。導引系統:慣性彈頭:(一型)1枚2500萬噸;(二型)8或10枚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三型)1枚2000萬噸;(四型)10枚55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圓周公算偏差值:0.14海里(260米)
⑵ 介紹一下俄羅斯現役裝備,山毛櫸M1—2中程防空導彈
俄羅斯BUK-M1施基利」防空導彈:80年代中期開始服役,長5.55米,彈徑400mm,翼展0.86米,發射重量690千克,有70千克高爆碎裂彈頭,飛行速度越3m,最大有效射程25公里,飛行高度15-14020米,最大過載20g,每6秒鍾可發射一枚,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可同時攻擊6個目標,而且可以攻擊水面目標。導彈單發殺傷概率:對飛機目標0.885。被中國稱為「施基利」防空導彈。
「山毛櫸」-BUK-M1-2防空導彈系統(美國代號SA-17,北約稱「灰熊」)是當今「山毛櫸」導彈的代表,於1995年進入俄陸軍服役。它由俄「金剛石-安泰」防空武器裝備公司研製並生產。它用於替換早先的9K37「山毛櫸」。「山毛櫸」-M1-2由指揮車、雷達車和自行式導彈裝填發射車等幾部分組成。
「山毛櫸」給人帶來了新的防空理念。它可在發射架的高低射界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發射導彈對付所有的目標。「山毛櫸」-M1-2用相控陣雷達天線取代裝置在發射架上的跟蹤雷達天線。每部發射架都能同時制導4枚導彈對付不同目標。它的作戰目標為戰略和戰術飛機、戰術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戰術空射型導彈、直升機和無人機。它還具備有限的反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並能對付20公里距離內的反輻射導彈。「山毛櫸」-M1-2型防空導彈很有可能擔負S-400多層防空系統的中程防禦任務。
「山毛櫸」-M1-2發射9M317型導彈。彈長5.5米,彈徑400毫米,彈重715公廳,高爆破片戰斗部重70公斤,有效射程3~45公里,最小作戰高度約為10米,最大有效射高2.5萬米。「山毛櫸」-M1-2保持了「山毛櫸」導彈結構體系的主要特點,將目標通道的數量提高了好幾倍,因而可對抗大規模現代武器的空中襲擊和導彈攻擊。
⑶ 俄羅斯武器
1 俄國作為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底子本身就是很硬朗了。其實沙俄時代俄國就已經很強了。
2 內戰時期沒給俄國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工業有了一定的保留
3 就在二戰前夕,蘇聯的軍事和經濟還不是很強大,比美 英 法 德都差一點,但是由於戰爭的來臨,戰時研發武器很快的,很多經典武器就是在戰爭期間研發的,比較經典是雅克5戰斗機 t34坦克 波波沙沖鋒槍 等等。
4 在中國的東北掠奪了大量的日軍殘余的先進工業設備
5 佔領德國後拿走了很多軍事技術
6 作為社會主義老大,貿易上都要給蘇聯面子!哪個不買蘇聯的賬
7 蘇聯的國土有多大!?? 比中國和美國都大! 資源不少,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一點都不缺,還有鋼鐵!重工業及其發達。
原因是太多了。。。研究一個月能研究完就不錯了!
⑷ 俄羅斯的死亡之手系統是什麼到底有多厲害
俄羅斯的死手系統確實存在的,它的全稱是「死亡之手系統」,提起這個系統尤其是讓美國有些忌憚。害怕的並不是這個系統本身,而是這個系統所控制的東西。死亡之手系統完全採用計算機處理,它控制著(前蘇聯)現在俄羅斯境內所有的核武器。在俄羅斯遭受到核武器的打擊之後,它會跟通過自動檢測來甄別是否發射核武器到敵對的國家。
⑸ 俄羅斯有一款核武器能毀滅半個歐洲叫什麼
是前蘇聯研製過的沙皇炸彈,俄羅斯有這個技術。沙皇炸彈(Царь-бомба),型號為RDS-220氫彈,代號為「伊凡」("Иван",「Ivan」),也稱為「」赫魯曉夫炸彈」。是一枚在冷戰時期由蘇聯所製造的實驗氫彈。「沙皇炸彈」之名即意謂著它是「炸彈之王」,因為它是人類至今所製造過所有種類的炸彈中,不管是在體積,重量或者威力上都是最強大的炸彈。它的爆炸當量(yield)本來相當於1億噸的TNT炸葯,不過蘇聯當局憂心試爆後的核子落塵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外交糾紛,因此將核彈縮減為5000萬噸的爆炸威力。盡管就算被刪減了一半的威力之後,沙皇炸彈的威力依舊為二戰末期投擲於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的3846倍。雖然蘇聯成功完成試爆,沙皇炸彈仍然從未列入現役武器,蘇聯軍方僅僅想要利用沙皇炸彈作為蘇聯在軍力上的象徵與展示。
⑹ 俄羅斯末日武器「波塞冬」核魚雷是怎麼樣的威力如何
「波塞冬」核魚雷是一種非常恐怖的存在,因為「波塞冬」核魚雷機會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強的核武器彈頭。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因為「波塞冬」核魚雷的爆炸已經能夠達到100兆噸的強度,如果拿「波塞冬」核魚雷和俄羅斯的沙皇核武器做比較的話,「波塞冬」核魚雷的破壞威力,甚至要比沙皇核武器都要大。有人曾經做過一個比喻,如果把「波塞冬」核魚雷發射到美國的話,「波塞冬」核魚雷可以直接轟炸掉半個美國。
⑺ 俄羅斯陸軍的武器裝備
俄羅斯陸軍防空炮兵形成以飛彈為主、小型高炮為輔的完整防空系統。特別是飛彈部分,形成了從低到高、從近到遠的防空體系,是世界上防空力量最強、防空飛彈發展最快的國家。從連級以上均設有防空武器系統,概括起來如下幾個特點:
(1)火力配系嚴密,覆蓋面大 俄羅斯擁有型號多、數量大的地面防空武器,包括超低空近程型、低空近程型、中低空近程型和中高空、中遠程型不等,其火力覆蓋面大,射高范圍為30公里,射程范圍可達100公里,例如SA-16、SA-18超低空近程防空飛彈的射程和射高分別為5公里和3.5公里;S-300PMU中高空、中遠程防空飛彈的作戰高度為25至27000米,能攔截360度范圍的目標,全系統展開時間為3至5分鍾,比美國的愛國者系統更勝一籌。
(2)抗干擾能力強 70年代初期裝備的防空飛彈大都採用無線電指揮半主動雷達導引,若干已改為主動雷達導引,還有改為雙模式導引,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
(3)配備先進的雷遑和其他光電設備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90年代裝備部隊的SA-15中低空近程防空飛彈,配有三維搜索雷達和相位陣列追蹤雷達,車體采自動調平平台,整合搜索、追蹤、發射和導引為一體。全系統反應時間為4.5秒。
(4)越野機動性好 俄羅斯的防空武器系統是自走的,除少數採用輪式底盤外,大部份採用履帶式底盤,尤其是野戰防空系統更是如此,利於協同主力戰車、步兵戰斗車以及大口徑自走炮作戰。
(5)彈炮一體化 俄羅斯現役防空裝備中最特殊的是2K22通古斯卡系統,該系統將飛彈、高炮、雷達及射控系統整合在同一底盤上,裝有2門雙管30毫米機炮、8枚9M311防空飛彈, 火炮射高為3000米,射程為4000米,4管射速共5,000發/分;飛彈射高為15米,射程為2,500米,全系統反應時間約8秒,獵殺概率達92%。通古斯卡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服役的炮彈一體化自走防空武器,它的戰斗重量34噸,機動性頗佳。
戰車和其他裝甲武器系統
俄陸軍的現役主力戰車基本上屬80年代技術水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T-72S和T-80U,兩者均為80年代後期的產品,其主要特點如下:
(1)配備既能發射反戰車飛彈又能發射普通炮彈的125毫米大口徑滑膛炮;
(2)配有雷射測距儀、晝夜觀瞄合一的瞄準線雙向穩定等的綜合射控系統,以縮短反應時間和提高命中精度,射擊反應時間約10杪;
(3)採用復合裝甲與反應裝甲一體化防護,以提高戰車生存力,車頭防穿甲能力達1000毫米;
(4)底盤採用1,250匹馬力的燃氣渦輪引擎,推重比達27.2馬力/噸,以提升機動性。
步兵輕武器裝備
俄陸軍步兵的輕武器相當世界70年代的水準,有兩個特點:
(1)整體火力密度大,機動性好,俄陸軍摩托化步兵營1分鍾可發射各種槍彈35,000發;
(2)注意火力配套,實現了武器系列化、標准化。
⑻ RT-23彈道導彈的總體評價
由於RT-23彈道導彈列車外形上與普通貨運列車相似,幾乎無法從俄羅斯境內每天數千輛普通貨列中發現它。一旦出現核危險,根本無法判斷在鐵路上行駛的哪輛列車是可以隨時豎起發射架、並對西方世界予以毀滅性打擊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列車,對其先發制人的打擊就更無從談起。只要有一輛RT-23彈道導彈列車在打擊中得以倖存,就可以毀滅大半個美國。因此自從俄羅斯裝備了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器後,美國就耿耿於懷,坐卧不寧。最初,美國被迫監視蘇聯境內的所有列車,18顆軍用間諜衛星在蘇聯上空全天候監視,搜集任何有用的情報,這使美國情報機構應接不暇,而效果並不明顯。因為任何核彈列車在地下隧道中就可以與普通列車交換身份,使衛星難辨真假。
為了拔掉這個「眼中釘」,美國借蘇聯解體、俄羅斯遭遇政治經濟危機、國力衰弱之機千方百計地向俄羅斯施加壓力。美國先是與俄羅斯當局達成政治協議,要求俄鐵道式導彈系統不要再進行戰斗巡邏行駛,而是停在常駐地內,從而使俄羅斯上空的美軍間諜衛星數量從 16~18個減少到3~4個。爾後,美國利用俄經濟困境,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為誘餌,迫使俄政治家同意削減並最終銷毀RT-23彈道導彈。
銷毀RT-23彈道導彈最終以《第一階段削減和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的形式確定下來。這以後,俄羅斯在國際壓力和國內困難的情況下對RT-23彈道導彈進行了大幅度削減,但2000年7月俄戰略火箭軍公布的數據表明:井基的RT-23彈道導彈有10枚,攜帶彈頭100個;鐵路基RT-23彈道導彈有36枚,攜帶彈頭360個。可見,簽訂條約後近10年來,俄羅斯只削減了地下井式的RT-23彈道導彈,而對鐵路機動型RT-23彈道導彈一枚也沒捨得削減。直到2001年11月,俄羅斯才最終迫不得已開始銷毀鐵路機動型RT-23彈道導彈。
2005年4月,俄國防部長命令,從4月1日起俄軍撤銷駐車里雅賓斯克州卡爾塔雷和科斯特羅馬州境內的兩個戰略導彈師的編制。俄戰略火箭兵司令索洛夫佐夫在2005年8月15日再次宣布,截止8月12日,俄已將鐵路機動型RT-23彈道導彈全部、永久性地拆除。至此,這種世界上最難對付的戰略武器煙消雲散,最終成為了歷史。 井基RT-23彈道導彈的最初部署時間是1987年,但1994年俄羅斯就一次銷毀了46枚,鐵路型RT-23彈道導彈的最初裝備時間是1989年,2001年即開始了銷毀工作,這對於一種戰略導彈來說不能不說部署時間太短暫,俄羅斯的痛下決心既有技術原因,也有政治上的難言之隱。
俄羅斯裝備有780枚洲際彈道導彈,其中的60%已經超過了保質期。保質期過後,必須從發射筒(井)中將導彈拆除並返修,因為有毒的化學推進劑可能開始變質或性能下降,導彈的電器性能也已降低,難以保證射程和精度。特別是核彈頭中的核材料也可能衰變,必須進行保養。R-36M彈道導彈、SS-19、 RT-23彈道導彈、RT-2PM彈道導彈等導彈都有58%超過服役年限或性能不佳,急需保養。
從設計上來看,RT-23彈道導彈的設計壽命本身就較短,只有10年,這與世界上同類型導彈20~30年的壽命來比較,明顯服役年限較短。RT-23彈道導彈的最後一枚生產時間是1991年,至今已完全超過了正常使用年限,雖然經過努力,但也只延長了5年。機動式導彈一般都在密封的發射容器內,而且幾乎始終處於使用狀態,但在發射筒中不可能進行維護和檢修,必須返廠維護,而生產該導彈的巴甫洛夫勒機器製造廠位於烏克蘭,蘇聯的解體使該型導彈無法送返原廠返修。另外,處於警戒狀態的導彈慣性制導組件的系統壽命的期望值只有3年,而俄羅斯第四代導彈慣性制導平台的主要生產商克哈瓊尼也在烏克蘭,因此俄羅斯要麼不斷換導航組件,要麼不斷減少值班導彈數量。可見,性能的降低是RT-23彈道導彈從歷史舞台退出的根本原因。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RT-23彈道導彈剛剛上馬時,美國就意識到這種性能卓越的武器將對美國安全構成嚴重挑戰,於是通過各種渠道向蘇聯施加壓力,並將RT-23彈道導彈列在限制和削減戰略導彈名單的前列,最後終於趁蘇聯解體,與俄羅斯簽署了《第一階段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 (START1) ,並草擬了《進一步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2 ),特別是START2條約要求全部銷毀容易誘發第一次打擊的陸基洲際分導式多彈頭彈道導彈,並從2003年起雙方不得生產、擁有、試驗和部署多彈頭洲際導彈。而俄羅斯政府認為,俄羅斯大部分陸基多彈頭導彈壽命到期,生產廠家又在烏克蘭,無法更新,所以不如順水推舟削減RT-23彈道導彈等導彈,以爭取俄羅斯在政治上的戰略主動,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系,爭取西方的經濟援助。因此,RT-23彈道導彈的削減就成了俄羅斯與西方世界交換利益的一份禮物,這是RT-23彈道導彈削減的直接原因。
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衰退,政局不穩,綜合國力大減。蘇聯以前具有的常規力量在數量上的優勢已不存在,在軍事上俄羅斯甚至沒有能力與北約打一場大規模常規戰爭,也沒有能力大量發展和生產核武器,保持一個龐大的核武庫。但面對北約東擴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的威脅,俄羅斯為繼續維護核大國的地位,維護其國家安全,放棄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並放寬了核武器的使用條件,宣布即使在受到生化武器攻擊時,也可能使用核武器還擊。這種在政策上威懾強度的增加,使俄羅斯即使在核武器數量減少的情況下,也可以維持對西方必要的威懾程度。因此,耗費大量維護資金的核武器儲備和值班已沒有必要,這使RT-23彈道導彈的削減有了理論上的依據。
冷戰後,俄羅斯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國內經濟持續衰退,社會不穩定,綜合國力下降。普京執政前,俄國防預算只能達到實際需要的1/3,而且70%用來支付軍響,僅有30%用於軍事訓練、新式武器的采購和研製。與此同時,俄羅斯卻擁有世界最龐大的戰略核力量之一。因此普京一上台就以戰略火箭軍改革為突破口,大幅削減員額,退役老化武器,並將航天部隊分離出去。據外電報道,2000年左右,俄裝備采購經費的80%用在了RT-2PM2彈道導彈的生產製造上,而加快RT-23彈道導彈的削減無疑可使有限的裝備維護和發展經費集中在了少而精的戰略核武器上。為了解決經費問題,俄羅斯還曾計劃將RT-23彈道導彈改裝成「太空剪」商用運載火箭投放國際市場,這也使RT-23彈道導彈能夠完成最後的輝煌。 俄羅斯雖然削減了RT-23彈道導彈,但並不意味其使命的完全終結,RT-2PM2彈道導彈、RS-24彈道導彈等將成為新世紀俄羅斯的陸基戰略彈道導彈,他們將接替RT-23彈道導彈的戰略使命,成為俄羅斯戰略威懾的主力。一部分RT-2PM2彈道導彈將會使用RT-23彈道導彈的地下發射陣地,以減少費用。2000年12月25日,俄戰略火箭軍司令雅可夫列夫上將批准新的單彈頭RT-2PM2彈道導彈第3團開始值班。該團就部署在修整過的RT-23彈道導彈發射井內,RS-24彈道導彈、RS-24彈道導彈具備RT-23彈道導彈的全部特點,並擔負了兩種型號RT-23彈道導彈的幾乎所有戰略任務。看來美俄的戰略核爭霸決不會因為「手術刀」的退出而有所停頓,反而加快了俄戰略核力量的轉型。
2005年1月,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宣稱,俄羅斯要在核武器技術上而不是戰略核武器規模上與美國保持同步。普京也透露:「有些項目不但現在其它地方沒有,而且在未來幾年中其它核國家也不會有。」 2005年11月,伊萬諾夫再次宣稱,俄羅斯必須擁有現代化核力量,俄2005年以來在更新核力量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強調,俄美兩國1993年簽署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已被廢除,俄羅斯可以自由地研發各種新式武器,包括多彈頭導彈。可見,俄羅斯軍事力量的發展思路已經改變,戰略核力量正在快速實現轉型,企圖以技術威懾代替規模威懾。RT-23彈道導彈的退役使俄可以更加集中財力和人力發展新型戰略武器,並促使俄羅斯核戰略思想的轉變。
根據俄羅斯戰略核力量削減計劃,俄到2012年的陸基和海基核力量分別佔21.1 %和56.7%,以海基為主。俄海基核力量只佔總彈頭數的24.2%。RT-23彈道導彈的退役使其攜帶的360枚彈頭和近40枚備份彈頭也隨之退役,這樣大批量的彈頭退役無疑將使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結構發生一定變化。2000年1月,陸基核彈頭3544枚,佔俄彈頭總數的63 % ;到2005年1月,RT-23彈道導彈基本退役,陸基核彈頭2436枚,佔俄彈頭總數的51%。RT-23彈道導彈的退役使俄羅斯陸基力量所佔比例大幅下降,而使海基力量相對增長,這無疑使俄戰略核力量發生結構性調整。
由於RT-23彈道導彈的退役使美國不得不遵守「和平衛士」/MX退役的承諾,美國緊隨俄羅斯銷毀RT-23彈道導彈之後,從2002年10月開始拆除「和平衛士」/MX導彈,美國在2004年削減了17枚該型導彈,2005年拆除了剩餘的10枚MX導彈,到2005年9月19日,美國完成了該型全部導彈的拆除。「和平衛士」導彈的退役使美國陸基戰略導彈減少近10% ,彈頭減少25%左右,直接影響到了美國核力量的結構和未來發展,制約了美國戰略核力量的發展。
為了彌補RT-23彈道導彈退役而帶來的戰略威懾不足,俄羅斯近年開始加快了RT-2PM2彈道導彈、RS-24彈道導彈的改進和最終部署進程,新的導彈將從質量上彌補由於RT-23彈道導彈退役而帶來的戰略威懾不足,推進了俄新型武器的服役進程。
⑼ 蘇聯研究出最強大的導彈是什麼
俄羅斯SS-18洲際彈道導彈
如果有人問世界上最大的導彈是什麼?答案無疑是俄羅斯的SS-18。該型導彈無論外形尺寸還是威力,在世界上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難怪它在冷戰時期一問世,北約就將其稱作「撒旦」(惡魔),從中我們不難聽出「畏而敬之」之意。該導彈自服役以來幾乎一直默默無聞,進入新世紀後,開始不斷成為人們關注的新焦點。先是俄戰略火箭兵司令索羅夫佐夫在2002年8月突然宣布將SS-18服役期延長到2014年,不久俄在2004年12月又恢復了中斷16年的SS-18試射,此後俄在削減該導彈的同時又不斷重新部署和試射SS-18。這些舉動使人們不禁疑惑,行將就木的「惡魔」為何總是僵而不死?
「惡魔」出世
「巨無霸」的血統——SS-18的發展背景上世紀60年代中期,冷戰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在「確保相互摧毀」戰略思想指導下,美蘇兩國將擁有完全摧毀對方的能力作為遏制戰爭的前提,因而走上了全面的核武器軍備競賽。因此,美蘇部署了大量戰略導彈,同時,兩國又開始考慮自身核武器的安全性,開始發展射程更遠、當量更大、分導式彈頭更多的堅固地下發射井式的導彈核武器。60年代,「民兵」導彈的部署和改進使美國在武器競賽中占據了先機,這在冷戰的嚴酷氣氛中是決不允許的。於是蘇聯在60年代末開始發展第四代導彈SS-18。
在SS-18誕生前,蘇聯戰略核武器的主體是SS-9,一種專門用來打擊美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的重型導彈,在當時也是「巨無霸」。該彈運載能力巨大,裝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10兆噸級當量核彈頭,而且它還是世界上首型軌道型導彈,可將彈頭送到地球軌道運轉,隨時對地面發動核打擊。這是蘇聯歷史上第一種對美國洲際彈道導彈構成實際威脅的武器。但由於地面發射系統復雜,導致發射井抗摧毀能力較差,而且作戰反應時間長、服役期短,因此其實用性不強,只能是純粹的戰略威懾武器。在其服役不到4年的1969年9月,蘇聯最高部長會議作出了研製其後繼型SS-18導彈的決定。
復仇的「惡魔」——SS-18早期型承擔SS-18導彈設計的是蘇聯著名的導彈設計機構「南方」設計局,當時任該設計局領導的是被尊稱為當時蘇聯導彈「教父」的費多羅維奇·烏特金。1967年烏特金進入「南方」設計局領導層,主持了多種洲際彈道導彈設計,SS-18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當時蘇聯國內有人提出了「還擊-迎擊」思想,即核打擊應在來襲導彈離開敵人發射裝置但還未到達蘇聯領土之時進行。這一思想不要求對導彈發射井進行抵禦核爆炸的特別加固,從而降低了部署成本。但是烏特金和其導師揚格利認為,應該從最不利的情況出發,側重報復性的「還擊」,發展抗打擊能力高的大威力洲際彈道導彈。這一思想得到了時任蘇聯國防部長的烏斯季諾夫的支持,為此蘇聯戰略火箭軍提出了分導式彈頭、豎井冷發射的要求。
SS-18被設計為攜帶分導式多彈頭或單彈頭的二級導彈,在結構布局方面基本與SS-9類似,但採用了更先進的技術和更緊湊的配置,使導彈結構重量減輕。1971年蘇聯開始SS-18的冷發射演練,1973年2月成功進行全程飛行試驗,1975年12月SS-18導彈正式裝備部隊。初期服役的SS-18為單彈頭,以後又增加了多彈頭型和大威力單彈頭型,分別命名為SS-18I、II、III型。
「惡魔」也精確——SS-18多彈頭型(IV)早期型SS-18採用自主慣性制導系統,精度不是很高,即使是多彈頭也要求具備較大威力,才能打擊加固發射井等硬目標。而威力提高意味著彈頭重量的增加,這使其攜帶的彈頭數最多隻能有8個。而科學家經過計算發現,若命中精度不變,彈頭威力提高1倍,摧毀能力增加大約0.6倍;若彈頭威力不變,命中精度提高1倍,則摧毀能力增加大約3倍。因此提高精度比提高威力的效果要好的多。為此,蘇聯開始著手改進SS-18。在SS-18前三個型號服役才過了幾個月,蘇聯就在1976年8月16日通過了IV型的改進決議。「南方」設計局的改進方案採用了平台-計算機顯示制導方案,使彈頭打擊精度由500米以上縮小到了350米以內,這使SS-18可以用更小的彈頭打擊同樣的目標,從而增加了SS-18攜帶的彈頭數,因此設計方案中子彈頭數量由8個增加到10個。1979年11月蘇聯完成了新的分導式彈頭試驗。次年SS-18IV開始服役。1982~1983年,新導彈全部替代早期部署的三種導彈,部署總數達到308枚,即達到了《美蘇關於限制進攻性武器條約》(SALTI)規定的上限。
與時俱進的「惡魔」——SS-18導彈的改進雖然SS-18IV的問世使蘇聯戰略導彈接近了精確時代,但經過前期部署和使用,發現其龐大的體形增加了陣地安置和維護的難度。於是在IV還在試驗的時候,「南方」設計局在1979年6月又推出了V型(P-36M2)方案,稱為「長官」。新導彈的改進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將二級火箭發動機完全浸入推進劑箱,使之融為一體。以前這種方案只用於潛射彈道導彈,可使導彈的外觀尺寸明顯縮小。二是相應改進了導彈的運輸發射筒結構,使之更輕巧。三是將導彈的10個子彈頭分2層配置在特製框架上,使彈頭部分更加緊湊。V型的飛行試驗在1988年3月完成,並從7月開始擔負戰備值班任務。
在蘇聯試驗V型的同時,美國完成了「民兵」3導彈的試驗。在試驗中美國完成了13000千米的飛行試驗,而此時射程達到15000千米的III型SS-18已經退役,因此美國導彈占據了射程優勢。這在面面俱到的武器競賽背景下,無疑是對蘇聯的巨大刺激,於是「南方」設計局又受命發展射程更遠的VI型SS-18。新導彈將多彈頭改為了單彈頭,輕而易舉地使射程達到了16000千米,並於1990年8月23日開始服役。此後,蘇聯的解體使當時的「南方」設計局和俄羅斯戰略火箭軍處於前所未有的經濟困境,幾乎所有的設計和改進工作都處於停頓狀態,SS-18的發展至此全面停止。按照最初設計,所有部署的SS-18會在2006年達到服役年限。
「惡魔」之惡
SS-18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現役導彈,也是俄羅斯導彈技術的換代之作,因此其具備了很多第四代戰略導彈的技術和戰略思想特點。
設計威力大SS-18本身就是為打擊發射井等加固目標而設計的,因此一開始就將大威力作為目標。在導彈設計中,注重了導彈的巨大推力,其有效載荷接近9噸,這一能力即使是今天的運載火箭也少有能及。巨大的推力使其可以攜帶更大、更多的核彈頭,SS-18單彈頭威力甚至曾達到2000萬~2500萬噸TNT當量,而美國投在廣島的原子彈威力也只不過1.5萬噸,相當於1600多個廣島原子彈。其多彈頭型導彈可以攜帶10個500千噸當量子彈頭,而美國1986年才服役的「和平衛士」導彈攜帶的是10個475千噸當量的子彈頭,現在唯一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民兵」3攜帶的是3個335千噸當量子彈頭。單從威力上看,能和它相比的只有其前身SS-9,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很可能會成為絕無僅有的導彈「巨無霸」。
打擊效率高美國「和平衛士」導彈退役後,SS-18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有10個分導式彈頭的陸基彈道導彈。分導式彈頭與集束式彈頭的無法自主打擊目標不同,能夠分別打擊各自的目標,也就是說以1當10,1枚導彈可完成10枚導彈的打擊任務。而且,SS-18在發展到IV型時,其精度已經達到350米以內,而同期的「民兵」3導彈的精度在370米以上。作為核武器,SS-18的打擊精度在今天仍不落後,這使其具有很強的打擊硬目標的能力,被認為是良好的第一次打擊武器。此外,由於該導彈子彈頭多,可以很容易飽和攻擊敵人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因此最終在敵人陣地上空倖存的彈頭比例也會較高。據美國防務專家估計,如果蘇聯對美國發動第一次打擊,用部署的SS-18就足以摧毀美國65%~80%陸基洲際導彈發射井(兩個核彈頭打擊一個地下井),而且還能保留1000枚SS-18導彈彈頭來打擊美其它目標。因此其較高的精度加上分導式的彈頭,使它成為了今天打擊效率最高的導彈之一
抗打擊能力強SS-18在陣地建設中非常重視抗核打擊能力。蘇聯從1974年開始將SS-18部署在升級的SS-9的掩體中。由於SS-9採用熱發射,發射井下面和周圍都建有排煙道,這大大降低了發射井抗壓強度。而SS-18採用類似潛射導彈的地下井冷發射,因此將排煙道的空間澆鑄上了水泥,縮小了發射井的直徑,顯著提高了發射井的抗壓強度。SS-18的發射井筒深39米,直徑5.9米。這些發射井在80年代初期再度改良,已可承受每平方厘米365千克以上的壓力。同期美國「民兵」導彈發射井的抗壓強度只有每平方厘米175千克。此外,為抗近距離核爆打擊,SS-18的彈上和陣地電子設備都經過抗核爆電磁脈沖加固,使其具有很強的反擊作戰能力。
導彈射程遠推力大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保證了導彈較大的射程。為了擴大導彈射程,SS-18在設計中主要採用兩項新技術。一是採用冷發射。SS-18裝在玻璃鋼製成的運輸-發射筒中,然後再部署在發射井內。導彈發射時由安裝在運輸-發射筒底部的燃氣發生器將導彈推出發射筒,一級主發動機在導彈出井後點火起動。這使導彈不需要耗費自身的燃料而渡過了最費燃料的起飛階段。二是導彈採用了燃料耗盡關機技術,充分應用了所帶燃料,提高了燃料使用效率。此外,運輸-發射筒冷發射技術還減少了日常對導彈的維護。
內部結構緊湊從外形上看,SS-18無疑是龐然大物,但與其巨大的推力相比其內部結構仍然緊湊嚴密。一是導彈一級的4個發動機為整體的總成系統;二是將二級火箭發動機完全浸入推進劑箱,使之融為一體;三是首次採用了級間氣體分離技術(推進劑貯箱化學增壓技術),從推進劑貯箱釋放出增壓氣體使分離的級減速(將燃燒劑噴入氧化劑箱或者將氧化劑噴入燃燒劑箱燃燒),這樣就可以不必採用專門的制動發動機,並且簡化了增壓系統設備。這些措施使SS-18在保持與SS-9同樣的外形尺寸情況下,起飛重量由183噸增加到209.6噸,投射重量由5.8噸增加到8.8噸。
發展潛力巨大由於SS-18在戰略任務上主要是替代SS-9,而SS-9原來就設計有軌道導彈型,因此SS-18在設計上也留有一定的太空運載工具的改造餘地,而從歷史上看,太空運載火箭和導彈的通用設計也正是「南方」設計局的拿手好戲。為此「南方」設計局在SS-18設計方案中保留了許多改造空間和介面,這為以後的運載火箭改進奠定了基礎,加上其本身具有的巨大推力,將是大推力運載火箭改造的良好對象。從目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改造情況來看,這一設計無疑是成功的。
昔日「惡魔」今安在?
冷戰後的10年中,SS-18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西方猜測昔日的「惡魔」早已報廢。但進入新世紀後,SS-18頻頻出鏡,人們不禁再次開始關注「惡魔」的處境。那麼,昔日「惡魔」究竟是如何渡過冷戰後跌宕起伏的10多年呢?
無效的枷鎖——國際條約下的削減從俄羅斯的觀點來看,SS-18的誕生在客觀上減緩了世界武器競賽和武器部署的速度。例如,由於有了分導式彈頭和能夠突破敵人反導防禦系統的手段,迫使美國最終放棄了「衛兵」陸基反導系統的研製計劃,並在1972年簽署了數十年後一直成為國際安全體系穩定基石的《反導條約》。實際上,SS-18也的確是西方的心腹之患。美國曾試圖發展新型洲際彈道導彈對抗SS-18,但是時間緊迫,當時的里根政府和布希政府決定通過軍控條約消除SS-18的威脅。在經過漫長的談判和各種利益交換之後,美蘇終於在1991年簽署《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I),要求將蘇聯的SS-18削減一半,允許保留154枚。而1993年美俄初步簽署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II)要求俄羅斯拆除所有的陸基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包括SS-18和SS-24等),只能保留90個SS-18導彈發射井,並改為部署其它類型的單彈頭導彈。但2002年《莫斯科條約》的簽署使STARTII的削減計劃宣告流產。
雖然SS-18逃過了國際條約這一枷鎖的束縛,但最終無法擺脫蘇聯崩潰帶來的厄運。冷戰結束後,繼承了蘇聯的SS-18遺產的除了俄羅斯外還有哈薩克。後者在西方壓力和支持下於1996年9月銷毀了部署在其領土上的全部104枚SS-18。以後,SS-18逐步超過服役年限,狀態日益惡化,俄羅斯不得不逐漸削減SS-18的數量。
「萎縮」的巨人——數量與部署2000年,俄羅斯共裝備有180枚SS-18,攜帶彈頭1800個;到2001年,其數量變動為154枚,相應彈頭為1540個,分別部署在棟巴羅夫斯基、卡爾塔雷、烏茹爾3個導彈師。2005年4月,俄國防部長下令從4月1日起俄軍開始撤銷駐卡爾塔雷的第59導彈師。這使俄羅斯SS-18導彈師僅存第13師和第62師,共裝備SS-18導彈85枚,彈頭也不超過850枚。外界估計,隨著「白楊」M井基導彈的陸續服役,部署較早的第13師的SS-18可能會被裁減。
「衰退」的力量——服役狀態俄羅斯導彈的設計服役年限一般比西方要短。SS-9隻有6~7年,SS-18有所突破,也只達到10多年。保質期過後,必須從發射筒(井)中將導彈取出並送工廠返修。因為具有腐蝕性的氧化劑可能已經開始泄漏,導彈的電器性能也已經下降,而且彈頭也必須進行保養。但目前SS-18的服役時間已經有20多年,已經超過設計壽命的2倍多。索洛夫佐夫在2004年就公開稱,戰略導彈部隊的主要問題就是導彈裝備的迅速老化。目前擔負戰斗值班任務的導彈裝備中,約有80%服役期已過,僅依靠作戰部隊人員的技術水平來維持作戰能力。SS-18的服役期已經不止一次地延長了,但不能無止境地延長。
使SS-18狀態不佳的另一個原因是其零部件短缺導致正常維護難以進行。SS-18的設計生產單位「南方」設計局和「南方」機械廠在蘇聯解體後均歸屬了烏克蘭。例如,SS-18的慣性制導平台的主要生產商是烏克蘭的克哈瓊尼廠,而帶有慣性制導單元的導彈處於警戒狀態時,系統壽命的期望值只有3年。烏克蘭早已是獨立國家,因此俄羅斯無法正常進行導彈系統的維修。
「掙扎」的秘密——延壽方式雖然SS-18的狀態不佳,但索洛夫佐夫在2005年8月表示現役SS-18的維護和操作系統的安全可靠性仍然能夠保證。西方專家經過分析認為,這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俄羅斯在冷戰末期曾將一定數量的SS-18封存,也就是不為導彈燃料箱加註燃料,不為嬌氣的制導部件加電,而將大部分導彈部件密封保存,甚至就儲存在發射井中。這就是2004年俄羅斯總統在美國正式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後,宣布啟用封存的新導彈的一部分。二是俄羅斯在SS-18的削減中採用了滾動拆除的方式,在各導彈師的導彈中有目的地選擇拆除導彈,用退役導彈中性能良好的部件替換現役導彈的老化部件,也就是「拆東牆補西牆」,這就是俄羅斯近年來逐步減少SS-18服役數量的原因。三是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生產廠採用商業合作方式,繼續SS-18的維護。2006年3月,俄羅斯和烏克蘭簽署了延長SS-18服役期的協議。四是加強現役導彈的檢測。俄羅斯從2004年逐步恢復了SS-18的發射訓練,以檢測超期服役導彈的性能。2004年12月22日,俄羅斯從奧倫堡州的棟巴羅夫斯基導彈陣地發射了1枚SS-18,並專門在發射裝置上安裝了檢測設施,以在導彈准備發射和飛行彈道初始段跟蹤導彈的狀況。為保證數據真實可靠,此次導彈沒有像從前一樣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而是從陣地發射,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見的。因為在俄羅斯全程檢驗導彈性能的同時,美國的軍用衛星和在阿拉斯加的雷達站也跟蹤了這次導彈的飛行全程。
「惡魔」因何不死?
維持俄戰略威懾的穩定性目前俄羅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包括SS-18、SS-19、SS-25和SS-27四種,其中SS-18攜帶的核彈頭數達850個,佔俄羅斯目前陸基導彈彈頭總數的43.4%,現役核彈頭總數的24.3%,是俄羅斯單型號彈頭數量最多的一種,在俄羅斯戰略核武器力量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曾對外宣稱,SS-18是俄羅斯「戰略力量戰鬥力的核心」,能夠「戰勝任何現代化的防禦系統」。如果按照服役年限退役SS-18,會給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穩定性帶來巨大波動,這是任何俄領導人所不願看到的。
彌補了前期戰略決策的失誤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對戰略核武器的定位和未來發展,在俄羅斯軍內一直存在爭論。爭論的代表分別是戰略火箭軍出身的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和總參謀長克瓦什寧。前者主張戰略核武器應在俄羅斯軍事政策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後者則希望克里姆林宮重點發展常規力量。普京上台後,克瓦什寧得到了支持,戰略火箭軍很快被降為一個獨立兵種,並大幅度削減了核武器,延緩了新型核武器的發展。這使俄羅斯海基和陸基核武器發展青黃不接,出現服役斷檔。SS-18一再延壽的決定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作出的。
緩解了軍費不足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的經費銳減,連正常的日常維持也勉為其難,甚至在2000年6月曾發生過導彈基地因拖欠電費,而被地方電力公司強行斷電的情況。就連俄羅斯導彈新星「白楊」M也面臨類似的境遇。俄原計劃從1999年開始每年部署20~30枚「白楊」M,到2004年底將達到160~220枚。但由於資金不足,到2006年只部署了44枚,遠不能滿足戰略需求。俄專家認為,「維修這些導彈比拆除並銷毀它們便宜得多」,而「這些導彈並不是很陳舊」。通過對現有SS-18的翻修和升級,不需要花費很多錢,就可將戰斗值班期限延長到2014年。
應對美導彈防禦計劃SS-18在對付美國現在推進的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有其獨特的作用。每枚導彈攜帶10個分導式多彈頭和誘餌,不但能夠有效地迷惑防禦體系,而且大量的彈頭能夠完全耗光防禦系統的防禦彈頭,大量的數據處理還有可能使整個防禦系統陷入癱瘓。延長SS-18的服役年限是抵制美國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計劃的既低廉又有效的途徑。
保留了靈活應對未來威脅的基本手段雖然近年來在反恐大勢下,美俄戰略關系逐步緩和,但俄羅斯也看到美國不考慮俄方將削減下來的核彈頭銷毀的主張,而堅持要把大部分彈頭儲存起來,以應不測。這實際是防範俄羅斯再次以其強大的核力量同美國抗衡。同樣,俄考慮到未來與美國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也堅持維持強有力的戰略威懾力量。雖然國防部長伊萬諾夫一直重申延長SS-18部署和美國的核力量發展、導彈防禦系統建設沒有任何關系,但其實正是俄羅斯對美國戰略不信任的具體表現,是應對未來威脅保留的靈活手段之一。
⑽ 以一國之力對抗北約30國,俄羅斯如今的軍事實力到底有多牛
俄羅斯在世界上軍事綜合實力排第二,而且俄羅斯對一些普通常規武器儲量驚人,俄羅斯軍人的整體素質偏高,而且現在擁有毀滅性的武器核彈頭7000多枚。
1、普通軍事化武器數量驚人,士兵的體魄強悍。俄羅斯是一個以工業著稱的軍事大國,他們的功業相當的發達,而且在生產武器上面也有著非常精密的技術。因此他們的坦克,裝甲車,軍艦多達數萬,首先在數量上就已經使其他國家望其項背。俄羅斯訓練士兵也是非常嚴苛的,所以說在極其強大的軍事化訓練中,士兵們大多都擁有一個強悍的體魄是在戰爭中是強大的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是不可撼動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用硬碰硬的態度去面對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