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個俄羅斯男軍人的頭像設計
不知道,請問有關部門
『貳』 請問俄羅斯軍隊軍官晉銜和晉級的難度是怎樣的
軍銜是區分軍人等級,表明軍人身份的稱號、標志,是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通常由元帥、將官、校官、尉官、士官、士兵構成其等級體系。以置於肩、領或袖、帽等處的專門徽章符號,標志軍人的軍銜等級和所屬軍種、兵種及專業勤務。軍銜的種類,按其性質,可分為正式軍銜、臨時軍銜和榮譽軍銜;按兵役,可分為現役軍銜、預備役軍銜和退役軍銜。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軍銜是軍人的終身榮譽,非經法律判決不得剝奪,具有一定功績的軍人退役後,在規定的場所有權著佩帶軍銜符號的軍服。實行軍銜制度,有利於提高軍人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加強軍隊的組織紀律性,方便軍隊的指揮和管理,促進軍隊正規化建設;對國際聯盟作戰和軍隊交往也具有重要意義。
軍銜等級的設置,同軍隊的規模和體制編制密切相關。歐洲早期的軍隊,最大編制是團,所以當時最高軍銜只是上校,將軍則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揮作戰的首領。以後,隨著軍隊組織編制擴大,將軍遂劃分為若乾等級,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各國軍官軍銜同軍隊職務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通常是一職兩銜,即:上尉(中尉)一連長,少校(上尉)—營長,上校(中校)一團長,大校(上校)一旅長,少將(大校)一師長,中將(少將)一軍長,上將(中將)一方面軍(或大軍區)司令官。軍銜授予的條件和程序,各國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規定。歷史上存在過的最高軍銜為納粹德國的「帝國元帥」,世界上僅有一人獲此軍銜——赫爾曼·戈林 Herman Wilhelm Goering (1893-1946)
授予軍銜,一般以軍人所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政治品質、服役經歷及勞績貢獻為依據。軍官軍銜的授予,許多國家集中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手中,也有的國家將中、下級軍官軍銜的授予權賦予國防部和高級軍事機關。軍銜晉升是軍人的一種權利。各國對校級以下軍官及士兵軍銜的晉升期限,都有具體、嚴格的法律規定;將官軍銜的晉升,通常實行擇優選升,不規定具體期限。和平時期,軍銜一般都是按期逐級晉升,因職務提升而軍銜低於新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或在工作中建有突出功績的軍官,軍銜可提前晉升。為使軍人的軍銜與其所任職務相一致,有的國家實行臨時軍銜制度。如美國規定,下士以上軍人正式軍銜尚未期滿,而被正式任命或臨時任命為比其正式軍銜高的職務時,則授予同新任職務相適應的臨時軍銜。臨時軍銜,一般都高於本人的正式軍銜。被授予臨時軍銜的人員,其權力和服裝式樣與正式軍銜相同。職務下降時,臨時軍銜亦隨之下降,但不得低於原有的正式軍銜。英國、印度等國,亦實行臨時軍銜制度。
軍銜是多數國家規定軍官服役年齡和軍人享受物質待遇的重要依據。軍官服役年齡的大小,同軍銜的高低成正比,不過這種比率逐步呈縮小趨勢。如20世紀初,日本規定上將65歲,少尉45歲,而80年代末規定上將60歲,少尉53歲,上將與少尉的最高服役年齡之差,由20歲縮小到7歲。西方國家軍官的薪金,大多以軍銜作為依據,東歐一些國家的軍官,軍銜則為薪金構成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有一套獨特的武職官員等級制度。秦漢時期,官員的等級稱「石」。魏晉以後,官員的等級稱「品」,多數朝代的武職官員等級設9品18級(每品分正、從兩級)。唐宋時期,武職官員等級設9品32級。隋唐以後,在品之外還設有「武階」。階數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階,少則18階,每階均有等級稱號,如驃騎大將軍、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顏色和圖案的冠服佩飾標志官員的品階,是中國古代武階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它表明中國封建社會武職官員的等級制度已趨完善。清朝末年,清政府參仿西方軍事制度,實行營制改革。從1904年開始至1911年3月,歷時6年多,逐步地在中國軍隊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銜制度,取代了傳統的武階制度。中國初次建立的軍銜設6等18級:上等第一級包括大將軍、將軍、正都統,第二級為副都統,第三級為協都統;中等第一級為正參領,第二級為副參領,第三級為協參領;初等第一級為正軍校,第二級為副軍校,第三級為協軍校;額外軍官一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正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辛亥革命後,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改定軍銜等級為6等16級:上等軍官稱將軍,中等軍官稱都尉,初等軍官稱軍校,每等分大、左、右3級;額外官佐1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
1912年8月,中華民國政府重新命名軍銜稱號:上等軍官稱將官,中等軍官稱校官,初等軍官稱尉官,每等分上、中、少3級;准尉官1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1927年國民黨政府成立後,沿用上述軍銜稱謂,除1935年將上將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外,其餘等次相沿不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5~196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度時,軍銜設7等19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設而未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在實際授銜過程中,還授予了准尉軍銜作為尉官的最低一級。198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恢復實行軍銜制度,軍銜設6等18級:一級上將(設而未授)、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軍士長、專業軍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93年4月,士官軍銜增加等級,軍士長和專業軍士軍銜,由高至低各分為四級、三級、二級、一級。1994年5月,將官軍銜中不再設一級上將。1995年5月10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3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規定預備役軍官軍銜為3等8級:預備役少將;預備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預備役上尉、中尉、少尉。
軍銜出現於15~16世紀西歐一些國家,故習慣上稱其為西歐式軍銜。17~18世紀,西歐式軍銜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採用,形成一種國際性軍隊等級制度。各國軍銜的形式大同小異,通常以將、校、尉、士、兵構成其等級體系,其等級設置數量的多少不一。將官,多者設5級,少者設1級,設2級、3級、4級者皆有。校官、尉官,有的國家各設3級,有的國家設4級。准尉,有的國家不設,有的國家設置,但其等級數量不同,少者1級,多者6級。軍士,多數國家設3級或4級,少數國家設兩級或5級、6級、7級。兵,多數國家設兩級或3級,少數國家設1級或4級。陸軍、海軍和空軍的軍銜設置,多數國家三者基本一致,少數國家略有差異。平時與戰時軍銜的設置,絕大多數國家沒有什麼區別,但有的國家的最高軍銜,如蘇聯的大元帥、美國的五星上將,平時一般不授。
幾個主要國家的基本軍銜等級設置情況如下:
美國軍銜設6等26級:五星上將、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五級准尉、四級准尉、三級准尉、二級准尉、一級准尉;總軍士長、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俄羅斯軍銜設7等20級:俄羅斯聯邦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高級准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朝鮮軍銜設6等23級:大元帥、元帥、次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特務上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中等兵、下等兵、列兵。
越南軍銜設5等17級: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古巴軍銜設6等16級:總司令(相當於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軍士長、軍士;上等兵、列兵。
印度軍銜設7等20級:元帥: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三級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韓國軍銜設6等20級:元帥: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日本自衛隊軍銜設6等18級: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阿爾及利亞軍銜設6等17級: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軍士長、軍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英國軍銜設8等19級:元帥;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法國軍銜設5等20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總軍士長、軍士長、准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列兵。
加拿大軍銜設6等17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列兵。
軍銜制度在中國已有近百年歷史。20世紀初,晚清軍隊引入世界通用的軍銜制度。以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幾個時期實行的軍銜制度,基本上都是在清末軍銜制度基礎上的發展和沿革。
『叄』 俄羅斯軍人的形象在世界上是什麼樣子的
戰斗民族,彪悍。
『肆』 俄羅斯的油畫繪畫方式的特點…
從畫面的視覺效果的本質說,蘇派油畫的是吸取印象派的顏色技法,在造型上更加嚴謹,不象有些印象派不注重造型。並且不同於古典油畫的細膩,它的用筆塊面感比較強。
蘇派油畫的主要特徵表現為沒有獨立立場、粉飾時代、非黑即白,對反動派強烈斥責,對正面人物無限謳歌。
相對於古典油畫的間接畫法來講蘇派算直接畫法。相對於古典油畫中色彩的應用。又受到了一定得印象派的影響。一句話。蘇派是追求造型准確追求色彩變化講究畫意(繪畫性)的一種流派。
(4)俄羅斯的軍人怎麼畫擴展閱讀
在欣賞一幅油畫作品時,主要從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技巧兩個方面來鑒賞。油畫起源於西方,任何的油畫作品都需要靠視覺形象來反映一定的思想內容。
一方面油畫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把觀賞者帶到了畫家所反映的一個藝術境界之中,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鳴,產生審美作用。另一方面觀賞者又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認識和豐富了油畫作品的內涵。
對一幅油畫作品的理解,不同人所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樣的,它同觀賞者的素質條件相聯系。優秀的油畫作品所傳達的思想內容,起到了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關於藝術技巧上的鑒賞,要有對油畫語言的認識和了解。油畫的材料本身具有區別於水墨畫版畫、水彩的特點,這種材料之美是油畫的一大特性。
技巧高超的作品體現在畫家掌握了材料的特性熟練運用材料和工具來塑造形象。畫面反映出了整體和局部的和諧關系,豐富和統一的對立關系。
『伍』 想知道一部日本動漫的名字,應該是有關軍人的
《黑塔利亞》(日語:Axis powers ヘタリア)是一部於互聯網上連載的漫畫,作者為日丸屋秀和,作品以世界歷史為主軸。它把將多個國家以及該國的文化以及風土民情擬人化,主要以喜劇的四格及短篇為主。「Hetalia」中文主要譯作「意呆利」或「黑塔利亞」。其單行本由幻冬舍Comics出版,但與網路版有稍微不同的差異。12日10月發行漫畫第二集。目前相關的周邊包含了同人CD、商業DRAMA等。動畫版於2009年1月24號開始播放。
http://ke..com/view/1767835.html?wtp=tt
『陸』 誰知道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時代背景
世界名畫
【畫作名稱】《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創作者】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俄國)
【創作年代】1870~1873年
【風格】批判現實主義
【規格】131.5×281cm
【材質】布 油彩
【存藏處】聖彼得堡 俄羅斯國立美術館藏
背景介紹
在19世紀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現實主義油畫傑作,就是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這幅畫完成在他取得公費赴奧地利、法國和義大利考察之前(因他的畢業創作、油畫《眶魯的女兒復活》一畫而獲彼得堡美術學院的金質獎》),也是他的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最初藝術體現。
在19世紀60年代,俄國的農民運動雖然風起雲涌,但國內的農奴制殘余依然嚴重阻礙著俄國資本主義的 發展。有平民知識分子參加的強大的民主解放運動,終於使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剝削勢力絲毫沒有讓步,俄國農民的悲慘境遇也沒有得到改善。
1869年,還在學生時代的列賓去涅瓦河野遊,看到了一幕使他吃驚的景象:遠處一些黑黑的、閃著油光的東西在向前爬動,漸近之後才發現,原來是一群套著繩索在拉平底貨船的纖夫。那些蓬首垢面、衣衫檻樓的形象使他感到震顫。涅瓦河上纖夫的沉重勞動也引起了列賓的同情,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想描繪一幅表現纖夫苦役般的勞動景象的作品,以提示下層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對社會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賓與同班同學華西里耶夫 (他後來也畫過有關纖夫的畫) 再次去伏爾加河旅行寫生,典型的俄羅斯風光和纖夫的生活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為了創作這幅畫,列賓花了3年時間,作了兩次伏爾加河之行,和纖夫們交朋友,對纖夫生活作了長時間的觀察,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寫生,最後終於完成這幅的享譽世界的佳作,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
1873年,評論家斯塔索夫在一份雜志上對這幅畫及其作者是這樣評價的:「列賓是同果戈理一樣的現實主義者,而且也同他一樣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們無可比擬的勇敢……一頭扎進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傷心的現實的最深處……就畫的布局和表現而論,列賓是出色的、強有力的藝術家和思想家」。的確, 這幅油畫無論從思想性上還是從技巧上都可稱得上是70年代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峰。
作品賞析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列賓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這幅畫的構圖上,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使十一個纖夫猶如一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黃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這幅畫具有宏偉深遠的張力,畫中的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濛,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獨、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在畫面上畫家又對伏爾加河的景色進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狹長的橫幅展現這群纖夫的行列。伏爾加河畔陽光酷烈,沙灘荒蕪、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幾只破筐作點綴。景色十分凄寂。一隊穿著破爛的 纖夫在拉著貨船,步履是那樣地沉重,似乎可以聽到壓抑低沉的「伏爾加船夫曲」的回聲。 因此本畫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黃的河岸上,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沉重的腳步拉著貨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掙扎。他們中有老有少,個個都衣著破爛、面容憔悴。領頭的是一位胡須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堅毅的面孔透出飽經風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顯示了他對於艱苦生活的無奈。
走在最後的纖夫低著頭垂著手,麻木地隨著隊伍向前挪動,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隊伍中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形象,是處在隊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開始這樣的工作不久,皺著眉頭還不太習慣,他直起腰想用手鬆一松肩頭緊勒的纖繩,畢竟年輕,還不甘心忍受這樣的苦楚。其餘的纖夫都彎著腰低著頭,似乎已沒有多餘的力氣再來表現點什麼,在他們身上剩下的,惟有貧苦、艱難與無奈。在這幅反映纖夫苦難生活的畫里,與其說是人與自然在搏鬥,不如說是人在與殘酷無情的黑暗命運和社會搏鬥。
畫中的纖夫共有11個人,約略分成三組。每一個形象都被列賓仔細推敲過,畫過人物寫生。他們的年齡、經歷、性格、體力以及他們的精神氣質各不相同。畫家把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統一在主題之中。現據畫家本人的記述,分別來詳細介紹這里的每一個人物的情況:
最前一組共四人,領頭的名叫岡寧,他的表情溫順,然而性格堅韌,具有一種內在的意志力,此人約有四五十歲。他那雙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額 更加突出,顯出了他的智慧。列賓在他的頭上添畫上一塊包頭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臘哲學家的樣子。他原是個神父,後來被教會革職,一度充任過教堂唱詩隊的指揮。他身體結實, 兩手下垂。胸前那一條纖索綳得很緊,而身上的麻布衫卻滿是補釘。這是一個俄羅斯農民長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著肉體與精神的痛苦,是這些纖夫形象中的悲劇性主角。在他右邊的一個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農民漢子,他赤著腳,頭發蓬亂,滿臉濃密的鬍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岡寧絮叨著什麼。這個形象起著襯托岡寧的前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後面是一個細長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擋住了。他頭戴麥稈帽,叼著一隻土煙斗,頭顯得尖小一些。他挺直著身子,這樣可使纖索鬆弛,好像是想省點力氣。這個瘦子的左側,則是一個躬背彎腰的纖夫,他原來是個水手,叫伊卡爾。他的兩手向下握攏,神色嚴厲,眼神凝注,直對著前方。顯然,他的脾氣一定很倔強,是個農村硬漢於。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蝕得百孔干瘡,結實的肩膀正從破洞處顯露出來。
中間一組也是四個人:穿一身粉紅色破衫褲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來這個少年是初加入這支行列,他那還未曬黑的皮膚,緊蹙的眉頭告訴觀者,這種勞動對他來說是負荷過重了。他正用於在調節壓在自己肩頭那根據痛了皮膚的纖索。畫家在這個新的受壓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種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剝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這個少年頸上還掛著一隻十字架,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賓為畫這個少年纖夫,曾從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選了一個作模特兒。少年拉纖這種現象,也如資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勞力一樣殘酷,這是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度的罪惡,也是畫家所要抨擊的主要目標。緊靠在拉里卡後面的,是一個受盡風霜之苦的禿頂老漢,他皮膚助黑, 臉色陰沉,一邊斜倚在纖索上,一邊在打開自己的煙袋,想偷閑抽口煙來緩解一下自己的苦悶。他和前面的少年, 在色彩上構成了強烈對比。兩代人,不同的命運,卻系在一根繩索上。 少年右邊是個羸弱有病的纖夫, 他步履艱難,全身虛弱,正在用袖口棕 汗。頭發露在無檐帽的外邊,顴骨聳起,淚囊水腫,他未來的路程意味著更 大的厄運,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與老漢之間,露出了另一個纖夫的腦袋頂,此人的臉龐發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樣子是個撻靼人。
最後一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個退役軍人,白色的襯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壓得很低;背後一個皮膚黝黑,巡迴展覽畫派評論家斯塔索夫說他是個流浪的希臘人。最後一個人只見到 了他的低垂的頭頂,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個小坡上移動。 全畫以淡綠、淡紫、暗棕等色調來描繪上半部的空白,使這條伏爾加河流顯得更為慘淡了。這是為了加強人物的悲劇性,烘托乾燥炎熱的天氣 (列賓在岡寧和伊卡爾兩個人物身上曾作過一些改動,尤以伊卡爾纏著白布的頭改動得最多)。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所描繪的焦黃的河岸、空濛的天空、只顯露一點藍色的河水,以及那幾個邁著沉重腳步、掙扎在生存邊緣的纖夫,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美術想像
作者簡介
列賓(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1844—1930),是俄國19世紀後期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主要的代表之一 。
列賓在所有作品的創作中,總是認真寫生,尋求最具典型性的環境和人物形象,一絲不苟地描繪、推敲,因而他的作品顯得極為生動感人,為俄國風俗畫增添了新的語言,被譽為俄羅斯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十月革命後,列賓居住的故鄉——俄國邊境省份哈爾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鎮,因簽署「蘇芬條約」劃為芬蘭領土。列寧曾多次寫信請他回到祖國,但終因年老力衰而未能成行,直到1930年9月病逝故鄉。
『柒』 跪求十八十九世紀俄羅斯軍裝的圖片啊。。。。。。
10月15日,在俄羅斯的小雅羅斯拉韋茨,歷史俱樂部成員身著俄國士兵的服裝表演。
『捌』 俄烏士兵和平相擁的壁畫,為何成了「對所有烏克蘭人的冒犯」
澳大利亞一個街頭上出現了一幅俄羅斯和烏克蘭士兵擁抱的壁畫,這幅壁畫的作家本意上是呼籲和平,然而烏克蘭人在看到這幅壁畫之後都感覺被深深的冒犯了,甚至一些烏克蘭人認為畫家的做法完全是掩蓋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的殘忍。烏克蘭人之所以對這幅畫如此的氣憤,是因為自己的國家受到俄羅斯侵略,當然會對俄羅斯有很多不滿。
烏克蘭人的強烈抨擊下這位畫家最終還是將這幅畫銷毀了,在小編看來,畫家的做法確實有一些不妥,畢竟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就畫類似於兩國士兵握手言和的畫面顯得非常不合時宜,而且烏克蘭戰爭對烏克蘭人確實是造成了很大傷害,原諒與否與這位畫家沒有關系。
『玖』 白俄羅斯軍裝和俄羅斯軍裝以及蘇聯軍裝的區別是哪裡
俄羅斯軍裝300年
自俄軍創建300多年來,軍裝更換頻繁。各式各樣的軍裝也成為一種文化,現在都可以在俄羅斯軍服博物館里看到。 <#J<QYF&2
彼得大帝的官兵統一著裝 俄國的正規軍隊始建於彼得大帝時代,當時的軍裝官兵沒有區別,這恐怕在任何政體下也沒有過這樣的「民主」。 a'L7y%
要說有那麼一丁點兒的區別,那就是軍官挎肩披一條白藍紅三色的武裝帶。這恐怕就是惟一的政治色彩,其三色正好和國旗上的顏色一模一樣。除此之外就幾乎看不到別的純俄羅斯東西了。就因為彼得崇尚西方,他在軍事上是要仿效強大而可靠的普魯士正規軍,所以軍裝的式樣也模仿普魯士。但是,當國內軍事政治形勢招來人民的不滿時,彼得下令將沙皇的主要支柱——軍官們的服裝做了一番改進,才同士兵服有了區別。 r.W"@vc>
亞歷山大一世引入雙角帽 19世紀初,俄國宮廷大興學法國之風,於是亞歷山大一世在確定軍裝時也趕這個時髦:所有的軍裝都按法國軍裝的式樣縫制。俄國官兵戴起了與俄羅斯風格迥異的拿破崙雙角帽,簡直讓人哭笑不得。不過在亞歷山大一世時代也出現了純俄羅斯特點的東西:1802年縫制了第一件一直穿到現在的灰呢子軍大衣。 LO Yyj?^7
尼古拉一世崇尚奢華 尼古拉當政時期國內政局穩定,因此「宮廷」可以放開手腳地在改變軍人形象上做文章。尼古拉一世非常熱衷於美化軍裝,最愛鮮艷的呢子、袖口條帶的金銀邊飾、鑲邊和制服上的鑲條。 ]mDsUZf<
「法國風」過去之後,沙皇開始往軍服上添加國家象徵標志,以提高國威。軍服上出現了紋章與徽章圖案,而且有冠形章紋的雙頭鷹。俄羅斯徽章的形態還不時有所變化,翅膀一會兒向上飛,一會兒朝下飛。歷史學家發現,當國內政局穩定時,翅膀便向上飛,局勢不穩時便朝下飛。首次在俄羅斯肩章上出現跟今天一模一樣的星形。從整個來說,新軍裝很漂亮,但就是不實用。 T<_1|eH
亞歷山大三世「扯下」所有的扣子亞歷山大三世當政期間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其慘痛教訓給軍裝改革造成很大的影響。教訓之一:官兵們花里胡哨的服裝在戰場上根本不實用。沙皇下令給予簡化,使之更加方便。亞歷山大三世首先從軍服上「扯下」所有的扣子,取而代之的是小鉤襻。然後取消華麗的近衛軍帽子,規定戴羊羔皮帽,還留下大檐帽。肥大的雙排扣制服上衣取代了窄小的制服。 ;L/T}!Dx
尼古拉二世重新把軍服裝扮得十分華麗尼古拉二世擔心當兵的嫌軍裝難看而跑光,於是又恢復了軍服上的金銀線和裝飾品。與此同時,沙皇還把軍服分為作戰服和便裝兩種。戰斗服實用、方便和肥大,便於士兵在戰斗中跑動。便裝上恢復了過去那些精美的小掛件和小飾物,這純粹就是為了恢復軍威,吸引那些年輕的新兵。在尼古拉當政的那些年月,各團乃至各營都有各自不同的軍服,可全軍的作戰服是統一的。1917年的十月革命結束了沙皇的這種軍服亂七八糟的局面。 }j5@\c48
IBsO
列寧取消了肩章 十月革命之後,以列寧為首的人民委員會取消了尼古拉二世時期俄國軍隊中的所有官銜和稱號,新政權在軍裝方面也力求取消同沙俄帝國有聯系的東西。因此紅軍官兵一開始沒有嚴格規定的軍服,帶槍的人穿什麼的都有。布爾什維克政權還取消了舊的軍人標志,一開始的主要標志為帽子上的紅帶子和寫上黑字「紅色近衛軍」的紅色袖標,有些部隊還興佩帶套在桂冠里的紅星形紅色近衛軍證章。紅星上畫的是象徵著工農紅軍各部政治團結的錘子和犁。 Q(eQZx{
當國內開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新政權開始考慮工農紅軍的軍服得有別於白軍的問題,於是便出現了被稱之為布瓊尼式軍帽的呢帽。順便說說,這種帽子還是從臨時政府的倉庫里拿出來的。 ^a0 -5
斯大林恢復肩章 斯大林時期又開始了軍裝改革。各族人民之父認為列寧時代的軍裝有些地方「不夠嚴肅」,比如說大衣和襯衫上的彩色胸兜蓋就過分花哨,於是將它們作為「災難時代的殘余」取消。就從那時起,軍隊開始越來越有一種「帝國的派頭」。斯大林最先推出的新玩意兒有夏天戴的大檐帽、弗倫奇式襯衫、指揮員穿的呢燈籠褲以及初級指揮員和列兵穿的棉運動衫。到1943年偉大衛國戰爭戰火正酣時期,不僅將帥和各級軍官,就連士兵也佩帶上肩章,而且其形狀甚至字型都跟舊俄部隊軍人佩帶的肩章一模一樣。 k>@^M]%
勃列日涅夫喜歡紅色鑲邊 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在軍裝改革方面雖然沒有什麼大的舉動,但還是有不少小的動作。根據勃列日涅夫的建議,各軍兵種大檐帽的帽圈、鑲邊、領章和肩章條紋間的彩色緣條都統一為紅色,軍便服改為套頭上衣和夾克衫,有些改革純粹是形式主義,這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保守。比如說,大檐帽的盔頭只加高了半厘米,帽徽上也只增加了幾支穗子。各軍兵種還出現了自己的袖章,上面必不可少的標志物為一顆有鐮刀和錘子圖案的大紅星。勃列日涅夫時期在蘇軍中第一次出現了迷彩服。 {;rpgc
戈爾巴喬夫得罪了元帥們 戈爾巴喬夫一上台,便簽署了蘇聯最高蘇維埃的一道命令,根據該命令將取消裝甲兵主帥、元帥,工程兵和通訊兵主帥的軍銜和肩章。這完全屬於改革過程中的「即興之作」,旨在取消上述軍銜的改革著實惹惱了軍事長官們,這個餿主意是克里姆林宮那些主管軍事的官僚給戈爾巴喬夫出的。他們知道,自德國空中流氓魯斯特駕機降落在紅場附近之後,總書記對軍人大發了一頓火。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期間,軍人和當局的關系一直就不怎麼融洽,國家首腦對軍隊談不上有多喜歡,對官兵的著裝也不怎麼感興趣。軍裝的改革只在肩章上做了些小文章。 /[|md0,
不過客觀地說,戈爾巴喬夫還是做了一些含有民主色彩的變動,比如說允許夏天穿短袖襯衫和不打領帶,這些都受到了軍人的熱烈歡迎。 +,w|&y
葉利欽急於更換軍裝 俄羅斯軍隊剛剛於1992年5月組建,葉利欽便催促國防部領導:「我的軍隊得穿最好的服裝!」 pzp"NKx i
1992年10月,國防部給「鮑里斯」展示了新的軍裝。其式樣很像北約一些成員國的軍隊的服裝。俄國歷史上曾有些沙皇拚命模仿歐洲,葉利欽走的也是這條道路。新大檐帽的檐很寬,盔頭很高,上面有一隻碩大的金屬「鷹」,這讓軍官們一看就不舒服。他們帶著揶揄的口氣說:「盔頭越高,戰鬥力就越低。」 pt;Sk?-1
在葉利欽執政時期,國庫出現虧空,校官和將官的高筒皮帽被普通皮帽所取代,鉻鞣革皮靴也讓位給多脂軟革靴,大衣、馬褲和考究的皮帶也不見了。有時候撥下來的款只夠更換區別標志(陸軍大將和海軍元帥原來肩章上只有一顆大星,現在換成四顆小星)以及增加袖標、胸徽和其他圖形標志。 <'yC:HeAwD
普京又「恢復」了毛皮高帽普京在軍裝改革方面沒做出什麼大動作。讓將校軍官感到欣慰的是,給他們恢復了毛皮高帽。不久前普京又同意降低盔頭的高度和縮小了大檐帽上檐的直徑,使之接近俄軍傳統的小檐。這既是按傳統行事,也是回歸理智,因為大檐的「承風面積」太大,刮風天極容易被掀掉。不久,又將把軍官大檐帽上的常常被部隊厭惡地稱之為「肉用雛雞」的「鷹」拿掉。
『拾』 解放軍裡面怎麼有俄羅斯人中間那位解放軍叔叔太歐式了!
俄羅斯族和烏茲別克族是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之一,俄羅斯族屬於歐羅巴人種,屬於典型的歐洲人種,有這樣的長相的,很正常。
這張圖估計是新疆地區的士兵,少數民族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