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27戰斗機航炮射速為何那麼快
首先,蘇27裝備的GSh-301型30毫米航炮(備彈150發)射速1500-1800發/分(持續射擊時間只能維持在6秒左右),這個射速(特別是相對於西方同類戰斗機而言)其實並不是很高。以美軍裝備的6管20mm「火神」航炮的最高射速為4000-6000發/分,從啟動至達到最高射速需要約0.6秒來看,美軍裝備的航炮射速要遠比蘇27高得多!
其次,蘇27之所以備彈少,射速(只能說)較高,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評價航炮的優劣必須充分考慮航炮在現代條件下空戰中的實際地位。隨著當代近距空空格鬥導彈的性能不斷提升,進一步減少了近距射擊的盲區,戰斗機對航炮這種空戰最後手段的依賴程度也就隨之降低了。因此,繼續將寶貴的重量用於航炮系統實在不太必要。蘇聯/俄羅斯就是在這種指導思想的影響下,來給蘇27的航炮來定位的。
二、(還是相對於西方來說),美軍認為航炮採用較小的口徑可以在重量相同的情況下提高攜彈量,通過延長點射時間加大射彈量的方式提高命中率。而蘇/俄軍則更強調彈葯的威力,即要達到:即使僅命中1發也能給對方造成致命的後果。所以,反映到蘇27的備彈量方面也就少得多(僅150發)。但需要強調的是:蘇27裝備的30mm口徑航炮配用的是大葯筒彈葯,彈頭重量比歐洲同口徑的航炮彈葯的威力要大得多!
有了以上兩點,為什麼蘇27備彈少,射速又比西方戰斗機要低得多,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❷ 從彈道學上,怎樣提高火炮的射程
當今世界上射程最遠的203炮!中國W90式203毫米自行榴彈炮
W90式203毫米榴彈炮,該炮口徑為203.2毫米,初速933米/秒,射速1-2發/分。發射的彈丸重量和射程分別為:底凹彈,彈重95。9千克,最大射程40千米;底排彈,彈重100。1千克,最大射程50千米。其戰斗全重為16396千克。火炮的高低射界為-5~+65°,方向射界為±25°。牽引速度為公路90千米/小時,土路50千米/小時。
中國203毫米榴彈炮是對付點目標和面目標的良好武器,可在遠距離上與敵方炮兵作戰,壓制和打擊敵多種目標,也可作為海岸炮打擊水面目標。如果配備特種彈則作戰任務更靈活,如配備核彈又具備了威攝能力。
該炮採用電渣重熔炮鋼製成的45倍口徑長身管,內有64條膛線,射擊壽命1000發以上。炮口採用雙室沖擊式,炮尾採用與其他火炮完全不同的卡口式炮閂及液壓開關閂機構,取消了常規的炮尾零件,由閂體和身管尾端直接嚙合。該火炮配有氣壓輸彈機,可在各種射角下將彈丸和葯筒輸入炮膛。火炮至少配備了全膛增程底凹榴彈和全膛底排榴彈兩種,採用可燃葯筒,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火炮還可發射西方同口徑炮彈。W90式203毫米火炮的功防正面寬度為50公里,單炮火力覆蓋面積為1090平方公里,是美國M110203毫米榴彈炮的5倍,蘇聯2S7203毫米榴彈炮的2.7倍。
該火炮以203毫米牽引式榴彈炮為基礎,火炮內外彈道相同,在M107型175毫米自行炮的底盤中後部位,安裝了203牽引火炮的身管,構成一門射程威力大的履帶式自行火炮,203毫米自行火炮的彈道性能諸元與牽引式基本相同,其高低射界為+2-+55,方向射界為±30°火炮行軍戰斗轉換時間為4分鍾,最大行駛速度為5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720公里,最大爬坡度33,越壕寬為1.905米,戰斗全重28.5噸.
該炮具有射程遠,威力大,地面密集度較好,火力機動范圍廣的特點,它採用45倍口徑的身管,比美國的M110系列[其破進型M110A1,A2的身管為37倍口徑]和俄羅斯的2S7都要長.因此該炮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美國M110系列最大射程僅為29.1千米,[火箭增程彈],俄羅斯的2S7最大射程47.5公里,而我國的203毫米榴彈炮最大射速[2發/分]和持續射速[1發/分]也優於美國的1.5發和0.5發/分]與俄羅斯2S7相當.
它的攻防正面寬度約為50公里,單炮的火力覆蓋面積達到1243平方千米,是美國M110203毫米榴彈炮的5倍,蘇聯2S7203毫米榴彈炮的2.7倍。我國203毫米火火炮配的彈葯的威力水平目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其遠程全膛榴彈[棗核彈]的裝葯量,彈片的均勻性等與西方相比均有較大提高,其彈丸殺傷力是美國M106型203毫米榴彈的1.2-2倍.
❸ 俄羅斯76毫米AK176艦炮作戰性能怎麼樣
多功能、多用途AK-176艦炮是一種多功能、多用途、高平兩用(-15°~+85°)的艦炮,通過配備相應功能和任務的彈葯,可對空、海、岸上多種目標進行打擊。
射速高且可變,持續打擊能力強AK-176艦炮最高射速可達120~130發/分,接近AK47突擊步槍的戰斗射速。76毫米的「AK47」,其威力可想而知。同時,AK-176根據需要也可按60發/分、30發/分的中低射速進行射擊。
艦炮的持續打擊能力十分重要。AK-176艦炮彈鏈平台可儲彈152發,採用炮管外壁套筒式水冷系統,利用海水進行冷卻,可進行70發連發射擊,這在進行火力壓制時十分重要。而且在射擊間隙和射擊完畢後,可對彈鼓快速補彈。
揚供彈自動化AK-176艦炮配有完善的揚供輸彈系統。雙路供彈情況下,供彈速度可達135發/分左右,略高於艦炮高速射擊時的發射速度,從而滿足了艦炮最高射速的要求。
反應能力強更換彈種能力是中口徑艦炮比較重要的反應能力。當打擊的目標發生改變時,需要更換彈種,為了不失戰機,這個過程要越快越好。
AK-176艦炮根據炮位儲彈情況的不同,長則幾十秒、短則幾秒鍾即可完成更換彈種的功能,保證了艦炮的快速反應能力。同時,AK-176艦炮的瞄準速度、加速度等技戰術指標都確益保了其極佳的反應能力。
多種工作方式,可靠性高,易於保養維修,生存力強AK-176艦炮從定型生產、出廠驗收到裝艦後的實彈試驗等,所經過的各個環節都進行了嚴格的相關試驗,提高了可靠性。
該炮機械部分的故障率為0.2%,電氣部分的平均無故障間隔時間為300小時,這些指標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炮塔上有多個維護門,維修人員可方便地出入,排除一個機械故障一般只需10~12分鍾,排除一個電氣故障(如隨動系統中的故障)一般用30分鍾。
AK-176艦炮的電子元器件水平不如西方國家,但總體設計水平略高一疇。即使這樣,AK-176還被設計成多種工作方式。與火控系統進行組合,分為炮塔內與炮塔外控制,除自動遙控的主工作方式外,還有半自動工作、人工方式。
它體現了俄羅斯海軍設法在復雜的海戰中發揮艦炮的最大效能,提高其生存能力的作戰思想。當出現局部故障無法使用自動遙控工作方式時,還可以使用相應的半自動工作、人工方式等。
環境適應能力強,彈道性能好AK-176艦炮能在7級海情、-40°C~+50°C的惡劣環境下正常工作。它的初速較大,射程遠。使用定裝式高爆榴彈,通過配備不同的引信,可對不同目標進行打擊,如果使用新型彈葯,則具備更高更強的威力。
❹ 俄羅斯斯捷奇金沖鋒手槍的APS工作原理
APS手槍採用簡單的自由後坐式工作原理,結構類似馬卡洛夫手槍,全鋼結構,外露式擊錘,雙動板機,復進簧套在槍管外,雙排雙進彈匣。在鋼制套筒的左後方有一個三位置的保險/快慢機柄,為了在全自動射擊時容易控制,APS手槍在握把內安裝了一個插棒式彈簧緩沖器,並把套筒後坐行程延長到相當於馬卡洛夫手槍彈長度的2倍,使理論射速降低到一分鍾600發。固定片形準星安裝在套筒前方,缺口式照門的射程可調,表尺刻度有25m、50m、100m和200m。
為了進一步增大射程和提高全自動射擊時的散布精度,APS手槍採用了一種可駁接到手槍上充當槍托的硬殼式槍套,作槍套使用時可以通過腰帶卡把槍套掛在腰上,也可以通過一根肩掛式背帶掛在肩上;作槍托使用時,可以通過手槍握把尾端的引導槽駁接槍套,駁接槍套時也可能使用背帶。早期的槍托式槍套是木製的,後來改用棕色的工程塑料。由於原來的槍托式槍套太笨重,現在俄羅斯特種部隊也採用了一些輕便的「開頂式」戰術槍套,但不能駁接成槍托。
❺ 俄羅斯聯盟-SV152毫米自行火炮的性能如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在實施戰役火力突擊時,經常幾種幾千門火炮,毫不吝嗇彈葯的炮兵火力壓制,曾讓日軍、德軍吃盡苦頭,因而蘇軍有著"大炮兵主義"的光榮稱號。但二戰之後,由於基礎工業體系的逐漸落後,蘇軍在1988年開始裝備2S19型152毫米自行榴彈炮,很快就落後於西方先進水平。蘇聯解體後,俄軍的遠程火炮一直沒有多大進展,近些年竟然遠遠落後於中國。不過,這個窘境會在2020年得到緩解。
2S35“聯盟-SV”自行火炮計劃部署炮兵旅,同時現代化的2S19“姆斯塔”自行榴彈炮將部署摩托化和坦克部隊、師和兵團。這種武器旨在摧毀戰術核武器、炮兵和迫擊炮炮台、裝甲坦克、實戰部隊、防空系統、反導導彈和及其他設施。早前,烏拉爾運輸局機械廠廠長表示,第一批2S35“聯盟-SV”自行火炮已做好裝運准備。 2S35“聯盟-SV”自行火炮首次亮相於2015年5月9日偉大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的閱兵式,俄羅斯“軍隊-2018”國際軍事技術論壇上陸軍火箭部隊和炮兵指揮官米哈伊爾·馬特維耶夫斯基中將表示,這些最新的自行榴彈炮將是陸軍軍事機械邁向機器化的第一步。
❻ 坦克世界能提高射速的技能和配件都有哪些
1.乘員技能。首先坦克乘員的技能必須到100%,然後就是附加的乘員技能了。包括兄弟連(全體乘員的這個技能必須達到100%才能有效,能提高10%的射速和所以的乘員技能)、破釜沉舟(這個技能只屬於填裝手,當你坦克的血量不足10%時,能提高你的射速)。
2.坦克的配件。大口徑輸彈機這個是必備的,通風裝置也能提高乘員的技能。
3.坦克的補給品。包括巧克力、紅燒肉、咖啡那些金幣補給的東西。每個國家的坦克都有自己專屬的金幣補給品。
上門所述的三類,都能提高射速,但在實際戰斗中,一味地追求射速也不是必須的,得看自己的打法了。
❼ 請問俄羅斯步兵為什麼要換成AK74而不用AK47了
性能差異,如下:
К-47是俄語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образца 1947 года第一個字母的縮寫,意思是卡拉什尼科夫1947年定型的自動步槍,是由蘇聯槍械設計師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Михаил Тимофеевич Калашников設計的自動步槍。
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在他設計的使用7.62×39mm М1943式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半自動步槍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可連發射擊的樣槍(稱為АК-46),他設計的回轉式閉鎖槍機,成為此後設計的АК系列槍械閉鎖機構的原型。同年參加靶場選型試驗。經過一系列試驗與改進了導氣裝置與活塞系統,設計而成АК-47,在風沙泥水環境中經過嚴格測試,1947年被選中定為蘇聯軍隊制式裝備,1949年最終定型,正式投入批量生產,在伊熱夫斯克軍工廠生產。1951年開始裝備前蘇聯軍隊,取代西蒙洛夫半自動卡賓槍。在1953年АК-47改變了機匣的生產方法,由沖壓工藝變為機加工藝。АК-47開始大量裝備蘇聯軍隊。蘇軍所裝備的AK-47於50年代末由其改進型AKM所取代。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АК-47系列是前蘇聯軍隊和華沙條約組織國家軍隊制式裝備。在1980年代5.45mm口徑的АК-74系列裝備前蘇聯軍隊後,7.62mm口徑的АК-47系列逐漸從蘇軍制式裝備中退出(實際上AKM一直沿用,從第二次車臣戰爭的圖片中可以看到俄軍有使用AKM)。
АК-47突擊步槍屬於自動步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步槍相比,槍身短小、射程較短,適合較近距離的突擊作戰的戰斗。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導氣管位於槍管上方,通過活塞推動槍機動作。回轉式閉鎖槍機。7.62mm口徑,發射7.62×39mm M1943型中間型威力槍彈,容量30發子彈的弧形彈匣供彈,保險/快慢機柄在機匣右側,可以選擇半自動或者全自動的發射方式,拉機柄位於機匣右側。АК-47的槍機動作可靠,即使在連續射擊時或有灰塵等異物進入槍內時,它的機械結構仍能保證它繼續工作。可以在沙漠、熱帶雨林、嚴寒等極度惡劣的環境下保持相當好的效能。據說在越南戰爭中把它放入水中幾個星期然後從水中拿出來上膛後仍能射擊。而且它的結構簡單,分解容易;容易清潔和維修,勤務性好;操作簡便。АК-47主要缺點是,由於全自動射擊時槍口上跳嚴重,槍機框後座時撞擊機匣底,槍管較短導致瞄準基線較短,瞄準具設計不理想等等缺陷,影響了射擊精度,300米以外無法保證准確射擊,連發射擊精度更低,實際上它可以滿足以遭遇戰為主的較近距離上突擊作戰的要求。
1959年投產的改進型號АКМ(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модернизирован,即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改進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述缺點。同時,進一步採用沖壓、焊接工藝,合成材料,減輕重量,生產成本低,利於大量生產,除了退殼時針偶爾會斷外,故障率低。
越南戰爭新聞圖片中出現的AK47
АК-47系列步槍名聞天下是在1960年代的越南戰爭,АК-47和其中國的仿製品大規模地武裝北越正規軍和游擊隊。這種自動武器在叢林環境中深受士兵信賴。在越南戰爭時期,據說許多美國士兵丟棄手中的不適應熱帶雨林惡劣條件下的笨重的M14自動步槍或者故障頻出的M16自動步槍,轉而使用繳獲的越南士兵的АК-47,只是因為АК-47系列步槍擁有非常優良的可靠性、容易控制而密集的火力。
蘇聯將АК-47系列步槍及其及製造技術輸出到世界各地。由於АК-47和其改進型令人驚詫的可靠性,結構簡單,堅實耐用,物美價廉,使用靈活方便,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甚至西方國家的軍隊或者反政府武裝都廣泛使用的АК-47系列步槍。某些地區沖突的各方都非常樂意使用АК-47。另外,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進行了仿製或特許生產,其中包括東德,前南斯拉夫,匈牙利,中國(中國仿製型長時間被稱為56式沖鋒槍),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埃及、古巴、朝鮮等,進入21世紀它仍舊在生產。АК-47的設計思路也影響了以色列、芬蘭、中國等多個國家步兵輕武器設計:如以色列加利爾突擊步槍、中國的81式自動步槍。АК-47系列步槍是使用最廣泛的步槍武器之一。其廣泛程度在輕武器歷史上可能只有毛瑟步槍和柯爾特左輪手槍可以相比。而卡拉什尼科夫則因為АК系列步槍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使用也被譽為「世界槍王」。
【研製歷史】
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設計了一種發射7.62×39mm М1943式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半自動卡賓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活塞和活塞桿固定在一起,但與機槍框並不相連,彈匣容量10發,導氣管位於槍管上方,這種槍採用槍機回轉式閉鎖,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閉鎖機頭上有兩個大的對稱閉鎖突筍。這種閉鎖方式是直接參考美國M1式加蘭德步槍的。不過在這把半自動卡賓槍上的旋轉機頭是經過了卡拉斯尼柯夫的改進,比較長,旋轉速度更快,大大地增加了閉鎖機構動作的可靠性。
AK-47的研製其實是從這種半自動步槍開始的,這種卡賓槍的閉鎖機構的進一步改進成為了卡拉什尼科夫自1945年至1990年之間研製的所有自動武器的核心部分,這個系統經歷了50多年的實際應用考驗,證實其具有非常優越的可靠性,因此這個系統也被人們稱之為卡拉斯尼柯夫系統。
這種半自動卡賓槍1945年的試驗型是1944年試驗型半自動卡賓槍的改進型,基本特徵一樣,管狀的拉機柄位於右上方。彈匣設計有所改變。但槍管上方的導氣室,有點像西蒙諾夫的SKS半自動步槍,導氣裝置的外形上也已經有了一些AK-47的端倪了。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
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開始設計突擊步槍。在這種半自動卡賓槍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種全自動步槍,並送去參加國家靶場選型試驗。樣槍稱之為AK-46,即1946年式自動步槍。導氣裝置和槍機基本上與原來設計的半自動卡賓槍一樣,使用沖壓鉚接機匣,發射機構有單發和全自動兩種,連發阻鐵在扳機上;30發弧形彈匣的入口在機匣下方,保險/快慢機柄都在機匣左側,手槍型握把,槍托、前握把和護木都是木製的,槍口制退器為圓柱形。
AK-47型試驗型的操作原理與AK-46一樣,不同的是:活塞、活塞桿和槍機體首次採用連成一體的方案——用螺桿固定在一起。機匣是沖壓成形的,機匣前部與槍管固定,保險/快慢機柄首次被安放在機匣的右側。導氣室沒有調節裝置,拉機柄在右側。AK-47型2號試驗槍的特徵是改變了導氣室、活塞、活塞桿的設計。延長了導氣孔,增加進入導氣室的火葯燃氣,導氣筒下方與槍管之間的位置有泄氣孔,活塞桿有四條凹槽。槍口制退器改為雙室結構。3號試驗槍改變了導氣室的設計,使圓柱形的導氣活塞在導氣室內處於完全密封的狀態,活塞桿有四條凹槽。採用新的槍口制退器。
第1型
AK-47突擊步槍(第1型)是最終定型並在1949年正式投入生產的AK-47突擊步槍,這種武器是為機械化步兵研製的,同一年蘇聯軍隊正式採用AK-47。這種型號並沒有刺刀,機匣和許多配件是用沖壓工藝來生產的,採用沖壓工藝的好處是材料消耗少,生產效率高。許多人把這種早期的AK-47稱之為「第1型」,以區分1951年和1953年生產的AK-47。
第2型1951年的試驗型(第2型)是在1951年生產的,主要的改變是把機匣的生產方法從沖壓轉變為機加生產。通過機械銑削出來的機匣的優點是比較結實,但缺點是比較重,而且材料消耗大,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生產這樣一個重量不超過0.65kg的銑削機匣,一開始時竟需要2.65kg的鋼材。發射機構、槍托和握把都經過加強,並增加了一種單刃刺刀。這種新生產的AK-47被稱為「第2型」,不過第2型的產量很少,很快就被第3型所取代。
AK-47(第3型)是在1953年定型,主要是改進了第2型的槍托連接方式,特別是簡化了機匣的機械加工方法,使之便於大量生產。這一型號被正式稱為「7,62mm Light-Weight Kalashnikov Assault Rifle (AK)」,即「7.62mm輕型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許多人稱其為「第3型」。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改用機械加工方法的目的是什麼,第3型的銑削機匣卻比第1型的沖壓機匣更輕。另外第3型的改進還包括彈匣,採用輕金屬的新型彈匣在強度也加強了,而且與原來的鋼制彈匣可以互換;此外,槍托連接方式也進行了簡化和加固,這一系列的改進使突擊步槍的整體重量比第1型更輕,而彈道性能則與第1型完全一致。
【結構特點】
AK-47式突擊步槍動作可靠,勤務性好;堅實耐用,故障率低;結構簡單,分解容易。但是連發射擊時槍口上跳嚴重,影響精度;與小口徑步槍相比,系統質量較大,攜行不便。該槍有配用固定式木製槍托和折疊式金屬槍托兩種。
該槍槍管與機匣螺接在一起,其膛線部分長369mm,槍管鍍鉻。無論是在高溫還是低溫條件下,射擊性能都很好。機匣為鍛件機加工而成。彈匣用鋼或輕金屬製成,不管在什麼氣候條件下都可以互換。
擊發機構為擊錘回轉式,發射機構直接控制擊錘,實現單發和連發射擊。發射機構主要由機框、不到位保險、阻鐵、扳機、快慢機、單發杠桿、擊錘、不到位保險阻鐵等組成。快慢機位於槍的右側。當快慢機裝定於自動位置時,單發阻鐵的後突出部被快慢機下突出部壓住,不能轉動,故扣不住擊錘。此時,擊發阻鐵扣住擊錘而成待擊狀態。扣壓扳機後,阻鐵解脫擊錘,擊錘回轉擊發。此後,只要扣住扳機不放,擊發阻鐵和單發阻鐵都扣不住擊錘,只有不到位保險阻鐵卡筍能抵住擊錘卡槽。當機框復進到位壓下不到位保險阻鐵傳動桿時,卡筍即脫離擊錘卡槽,擊錘回轉擊發。以後則重復上述動作,實現連發射擊。當快慢機裝定於半自動位置時,首發彈擊發前,阻鐵扣住擊錘而成待擊狀態。扣壓扳機後,阻鐵解脫擊錘,單發阻鐵也一同向前回轉。若扣住扳機不放,則擊發後擊錘被機框壓倒的同時即被單發阻鐵扣住。此時,由於機框未復進到位,不到位保險阻鐵傳動桿向上抬起,卡筍和擊錘卡槽之間有少許間隙。當機框復進到位,再次解脫不到位保險阻鐵時,擊錘被單發阻鐵扣住,若再次發射,必須先松開扳機,使單發阻鐵解脫擊錘,擊錘隨之被擊發阻鐵扣住再次成待擊狀態。如果機框復進不到位,槍機閉鎖就不確實。此時,機框的解脫突筍沒有壓下不到位保險,故保險阻鐵卡筍不能脫離擊錘卡槽。因此,即使扣壓扳機,擊錘仍不能向前回轉,於是形成不到位保險。快慢機柄在最上方位置時,其下突出部頂住單發阻鐵後突出部和扳機後端突出部的右側,故扣不動扳機,實現保險。若此時擊錘在待擊位置,彈膛內有槍彈,因扣不動扳機,擊錘不能解脫,所以形成後方保險。若此時擊錘在擊發位置,因扣不動扳機,阻鐵不能向前回轉,擊錘後倒時即被阻鐵擋住,機框只能後坐一很短的距離,不能將彈匣內的槍彈推進彈膛,故形成前方保險。
該槍瞄準裝置採用機械瞄準具,並配有夜視瞄準具。柱形準星和表尺U形缺口照門都有可翻轉附件,內裝熒光材料鐳221。表尺分劃為100~800m,一個分劃為100m,戰斗表尺裝定300m。但使用瞄準具瞄準時,只能上下擰動準星作高低校正,無法進行風偏修正,而且夜間射擊時往往將準星護翼誤認為是準星。
【主要缺點】
雖然АК-47系列步槍是20世紀步槍行列中最耀眼的明星,但它畢竟是40、50年代的產品,從性能方面說,它也存在著許多不足:АК-47槍管纏距偏小、M43彈的彈形欠佳、槍彈撞擊目標時過於穩定,殺傷效果不好。子彈出膛時,槍管末端會有微小顫動,導致精度下降。M43彈的飛行不穩定
【主要型號】
АК-47:AK-47突擊步槍標准型,1949年最終定型並正式投入生產,是為機械化步兵研製的,同一年蘇聯軍隊正式採用AK-47。
АКС-47(AKS) :採用可折疊金屬槍托的型號。槍托折疊長645毫米。供空降部隊、坦克兵和特種分隊使用。
АКМ/АКМС:零部件大量採用沖壓、焊接工藝,機匣用沖壓工藝製造代替了機加工藝,重量減輕到3.15千克。扳機組件上增加了擊錘減速裝置,消除擊針打擊子彈底火時啞火的可能性。槍口安裝一個簡單的斜切口形槍口防跳器,提高連發射擊時的散布精度。АКМС是АКМ的折疊槍托的型號。
РПК:在АКМ突擊步槍的基礎上發展的班用輕機槍,RPK是卡拉什尼科夫輕機槍的縮寫。採用延長型槍管,折疊型兩腳架,40發彈匣和75發彈鼓供彈。重量5.6千克。
【其他軼聞】
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為AK-47是抄襲了德國Stg44突擊步槍而設計出來的,證據就是兩者外形相似。但事實上Stg44和AK-47的基本結構和原理,都有著極大的不同;只是輪廓投影的相似而矣。Stg44和AK-47最相似的地方就是設計概念,不過在那個年代,也只有Stg44是唯一技術成熟且有大量實戰經驗的參照物。AK-47是既揉合了前人的精髓而又帶有設計者自己技術性質的創新設計的步槍。
1970年代有這么一句俏皮話:「美國出口的是可口可樂,日本出口的是Sony電器,而蘇聯出口的是AK-47」。根據前蘇聯方面的統計,全球范圍內的АК-47系列自動步槍中,9成是仿製品,真正產地是前蘇聯的僅有10%左右。
АК-47一度是匪徒愛用的槍枝。過去香港警察的佩槍主要用於防衛用途,所以只配備點38手槍。後來,葉繼歡、季炳雄、張子強等悍匪不斷在香港做案,並配備了火力強勁的АК-47自動步槍,一度使警方束手無策。後來經過改善火力,以及加強情報等各部門的配套,才把局勢扭轉,進而把匪徒繩之於法。
1980年代美國毒品犯罪分子經常使用АК-47系列步槍,在虛構的影視劇情節中也經常出現。對公眾造成的心理影響,導致美國在1989年立法禁止進口АК-47系列步槍,理由是擁有幾個所謂的「突擊武器」的外形特徵。
另外,AK-47在著名第一人稱射擊游戲<反恐精英(CS)>游戲中被歸為自動步槍一類.
有意思的是,在QQ的《穿越火線》中,AK-47的威力僅次於「大狙」,但游戲中的數據基本上是不真實的。
【規格參數】
原 產 地:蘇聯
類 型:突擊步槍、自動步槍
口 徑:7.62 mm
彈 葯:7.62×39mm М1943中間威力步槍彈
彈匣容量:30發
自動原理:導氣式
閉鎖方式:槍機回轉閉鎖
空 槍 重:4.3 kg
全 長:870 mm(固定槍托型);645 mm(折疊槍托型) .
瞄準基線:378 mm
槍管長度:415 mm
膛 線:4條,右旋,纏距240mm
射 速:600 rounds/min
槍口動能:1989 J
槍口初速:710m/s
表尺射程:800m
有效射程:300m
瞄 准 具:柱狀準星,U形缺口照門
【槍彈資料】
槍彈名稱: 7.62×39mm M1943中間威力步槍彈
彈頭結構:尖頭,錐底,覆銅鋼被甲,鉛鋼復合彈心
全 彈 長:56mm
彈 頭 長:26.8mm
彈 殼 長:38.7mm
彈頭質量:7.91g
彈殼樣式:無突緣,瓶頸形,覆蓋銅鋼或者漆鋼(棕色)彈殼
彈殼最大直徑:11.35mm
底火樣式:伯爾丹式無銹蝕底火
發 射 葯:單氣孔管狀單基葯
裝火葯量:1.6g
平均膛壓:2800kg/cm#sup3
全彈質量:16.4g
АК-74步槍是由前蘇聯槍械設計師卡拉什尼科夫領導的設計小組在AKM突擊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由前蘇聯製造。1974年定型生產,它是前蘇聯裝備的第一種小口徑步槍,也是世界上大規模裝備部隊的第二種小口徑步槍(第一種是美軍的M16自動步槍)。AK-74於70年代裝備蘇聯軍隊,逐步取代AKM,首次露面是在1974年11月7日的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上。在1980年代是前蘇聯軍隊制式步槍。
由於M16突擊步槍的成功,1960-1970年代許多國家都紛紛研製小口徑步槍,小口徑槍彈的綜合性能高於7.62mm中間型威力槍彈,於是蘇聯也開始研製新型的小口徑步槍彈及武器。1960年代,蘇聯的維克多·薩巴尼科夫與利迪亞·布拉夫斯科亞研製了一種5.6×42mm口徑的步槍彈,最後發展成現在被稱為M74型5.45×39mm步槍彈。同時卡拉什尼科夫也在1960年代開始對AKM進行改進,縮小口徑以發射小口徑步槍彈,研製了一些發射5.45mm彈的試驗槍。
АК-74採用與АКМ相同的導氣式系統和回轉式閉鎖機槍,供彈方式、擊發發射機構也完全相同。對槍管的長度和膛線纏度及彈膛形狀、自動機和供彈機構均作了相應的改進。AK74步槍與AKM相比,口徑減小射速提高,後坐力減小精度提高,蘇軍最終決定採用卡拉什尼科夫研製的小口徑步槍,因為這種新槍的零件中有53%延用了AKM的零件,從生產和換裝訓練的角度說這是最經濟實惠的。AK74結構簡單、輕便、堅固,使用方便,動作可靠,火力猛,故障少,是世界上生產和裝備數量最多的步槍之一。 前蘇聯的軍隊大量裝備。東歐一些國家也特許生產和裝備有此槍並作了某些改進。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隊仍作為主要制式裝備,獨聯體各國部隊也裝備使用。AK-74槍族包括有突擊步槍、短突擊步槍和輕機槍。AK-74的使用已經接近30年,經受了阿富汗戰爭和車臣戰爭的實戰考驗。
AK74步槍口徑5.45mm,發射使用5.45×39毫米(M74型)小口徑步槍彈,AK74步槍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回轉式閉鎖。全槍重3.6公斤,全槍長930毫米;裝有雙刺刀卡筍,刺刀可當鋼絲鉗鋸使用。供彈具30發弧形塑料彈匣,彈匣採用棕色玻璃鋼塑料;彈頭初速900米/秒,理論射速650發/分,戰斗射速40-100發/分,有效射程400米。槍口安裝了結構復雜的具有制退、消焰、防跳作用的槍口裝置,這個槍口裝置是AK-74與AKM在外形上的最大的區別,整體機加工出來的圓柱形,長81mm,直徑25.8mm,內部為雙室結構;與AK47和AKM相比,AK74的精度大大提高了。
結構特點
最早一型的AK-74在1974年定型。AK-74是以AKM為基礎,兩者的原理、閉鎖機構、供彈方式、擊發發射機構等完全一樣。但為了發射小口徑的5.45mm M74彈,對槍機、導氣箍等都作了相應的改進。其中槍管膛線纏距縮短,使彈頭轉速高,飛行穩定。另外槍機體的直徑相應減小,使槍機框與槍的重量比上升到6∶1(AK-47為5∶1),這種比例變化的優點是使步槍自動機射擊時更為可靠,但缺點是對拉殼組件強度要求更高,因此又對槍機、拉殼鉤等強度要求高的零件進行了重新設計。此外,AK-74還對槍膛進行鍍鉻,另外就是增加了一個高效的槍口裝置,這個槍口裝置是AK-74與AKM在外形上的最大的區別。
新的槍口裝置外表為圓柱形,完全是整體機加工出來的,長81mm,直徑25.8mm,內部為雙室結構;前室的兩側各銑有一個大的方形開口,開口的後斷面切割出鋸齒形槽;後室開有3個直徑2.5mm的泄氣孔,分布於上面和右側面。根據氣體動力學原理,從膛口噴出的火葯燃氣在這個槍口裝置中進行兩次沖擊、兩次膨脹。氣體在通過後室時,有部分氣體從後室的3個泄氣孔噴出,以達到制退和減震的綜合作用;在通過前室時,大開口後端面的槽會使氣體偏流25度,讓足夠多的氣體反沖在開口的前端面,進一步降低後坐力。另外向右上方噴出氣體可以減輕槍口射擊時的上跳,也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由於小口徑彈葯後坐力低,加上這個槍口裝置的效果,AK-74的連發散布精度大大提高了。不過這種制退器雖然制退效果明顯,但卻有另一個缺點,槍口焰會比較明顯,尤其在黑暗中射擊。 AK-74射擊時槍托所受的後坐力為1.42m/kg,而M16A2為2.97m/kg,AKM則為4.31m/kg。效果非常明顯,即使是未經過訓練的人都能很輕松地進行全自動射擊,而且散布精度比其他同類槍械要高。不過要注意的是,AK-74的單發精度仍然是比較低,這與AK系統的先天性不足有關。
AK-74的照門仍為缺口式,卡拉什尼科夫認為缺口式照門的優點是瞄準速度快,不過比較起西方流行的覘孔式照門射擊精度還是差了點,而且槍機撞擊機匣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射擊精度仍然是低於西方槍械。但與AK-47和AKM相比,AK-74的精度已經是大大提高了。根據前東德的試驗,在300米距離上,AK-47和AKM的命中率為29%,而AK-74為40%。一個在阿富汗戰爭中獲得紅星勛章的俄羅斯老兵說,他經常在450米甚至600米距離上使用AK-74,看來實用射擊精度是顯著增加了。
彈匣材料為模壓成型的玻璃纖維塑料,生產簡單,成本低也低。彈匣強度高,堅固耐用,曲度減小,側面無突筋和凹槽,外表平滑。最初的彈匣是橙色的,後來又生產了黑色和深棕色的彈匣。 AK74步槍有兩種槍托:木製固定槍托,稱之為AK-74,底板上有黑色橡膠墊,使抵肩射擊時更穩定,而且有緩沖作用的效果,AK-74的木托槍與AKM很相似,不同的是兩側加工有長約100mm、寬19mm的槽,以作為識別標志;骨架形折疊槍托,稱之為AKC-74(配裝於精銳部隊)。AK-74的小握把用模塑製成,護木用層壓木板製成。除了AK-74和AKS-74外,這一型還包括有在機匣左側裝有光學瞄準鏡座的AK-74N和AKS-74N。AK74配有40毫米榴彈發射器,可發射殺傷榴彈。
主要改進型號
AK-74MAK74M是在1987年開始研製的,與AKM中的M一樣,AK-74M是「現代化的AK-74」的意思,不過這種樣新槍在蘇聯解體後才正式出現,1991年開始由伊熱夫斯克機械製造廠生產。AK-74M在外觀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把原來鮮艷的顏色部件都改為暗色,這是因為它用深棕色的玻璃纖維塑料代替原來的木料作為槍托、護木和握把的材料,AK-74M的折疊槍托內可以裝附品盒,護木上增加了防滑紋。由於改用了塑料,因此槍重減輕至3,325g,此外塑料的熱傳導系數低,而且沖擊強度和耐磨性都高於木質,最初的槍口制退器為前後兩個敞開的氣室,方便擦拭,但最後又改為與AK-74類似的設計。另外刺刀也改用了黑色的塑料刀柄,造型有所改變。新的刺刀重290g,刃長163mm,寬29mm。
在AKS-74的基礎上改進的短槍管型突擊步槍AKS-74U(俄文為AKC-74Y)。在1979年被蘇軍採用。AKS-74U的典型特徵就是槍管短,射程也相應縮短,是一種近距離自衛武器。槍口裝了另一種結構的消焰/氣體膨脹室裝置,以減少槍口焰,這種槍口裝置沒有制退作用。AKS-74U射速比較高,從AK-74的600RPM上升至700-1000RPM。
AK-74規格數據
原產地:蘇聯.
類型:突擊步槍、自動步槍.
發射方式 單發,連發
口徑 5.45mm
彈葯 5.45×39mm M74
全長 930 mm
槍管長 415 mm
膛線 4條,右旋,纏距196mm,線膛部全長372mm
瞄準基線 379 mm
槍口初速 900 m/s
槍口動能 1383 J
理論射速 600 RPM
彈匣容量 30 rds
表尺射程 1000 m
最大射程 3150 m
最大殺傷力射程 1350 m
槍重 含空彈匣 3300 g;含實彈匣 3600 g
彈匣重 230 g
❽ 現代沖鋒槍如何提高射速
提高射速。現代沖鋒槍的理論射速到每分鍾600發,有的甚至達1000發以上。美國AM-180型沖鋒槍,理論射速雖然高達每分鍾1600發,但射擊時很平穩。後坐力很小,射擊精度較高。
❾ 俄羅斯研製的紅土地-M炮射導彈具有哪些優點
俄羅斯研製的「紅土地」-M炮射導彈適用於2S19自行榴彈炮。還可配用於美國的M109式155mm自行榴彈炮、南非G6式155mm自行加榴炮等使用而不需要加套銅箍。「紅土地」的彈體可分為兩部分,使得其能夠存放在自行火炮的標准炮架上,可根據預期的發射任務來確定「紅土地」與普通彈葯的攜帶比例,使彈葯的搭配率更合理。相比之下,「銅斑蛇」炮彈的彈體太長,不能存放在自行火炮的標准炮架上。
另外,「紅土地」有專門的保護容器,導引頭上設有頭罩;在戰場環境下可以長期存放;運輸和使用時與普通彈葯相同,沒有特殊的要求。而「銅斑蛇」是放在聚乙烯袋中保存的,在戰場環境下保存期不能超過75小時;運輸時容易受到振動、潮濕的影響和被泥沙污染;使用前需要檢查制導裝置的光學部件的入射光孔和炮彈的尾翼,以確保無損壞和無污染。
西方國家軍隊的火炮通常是155毫米口徑,以往他們在使用「紅土地」152毫米激光末制導炮彈時,通常在彈體中部套上一個閉氣環,它是由紫銅做成的,以彌補口徑的差距。俄羅斯現已研製成功了「紅土地」的改進型——「紅土地」-M激光末制導炮彈,這種炮彈對原有的控制系統進行了小型化加工,使炮彈的體積大大減小。
它長955毫米,彈丸重43千克,其中戰斗部重20千克,射程達到17千米。與「紅土地」相比,「紅土地」-M既保持了「紅土地」原有的作戰和殺傷能力,還具有如下優點:適合於在所有152mm和155mm自行火炮系統的制式彈葯架上儲存。可使用自動裝彈機自動裝填。提高了火炮的射速,減少了發射准備過程中所需的時間。
❿ 二戰中俄國都用的是些什麼步槍
M1891莫辛-納甘步槍(俄文Мосин-Наган,英文Mosin-Nagant)
在俄國被稱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槍),是在俄國政府委託下在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並由俄國軍隊在1891年正式採用,定型為1891型3線口徑步槍。
[編輯本段]研製歷史
M1891步槍在招標過程中出現了爭議,有兩個設計能夠進入官方評審的最後階段,一個是俄國陸軍上尉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的樣槍,另一個是比利時的艾米爾·納甘和李昂·納甘兩兄弟(Emil Nagant和Leon Nagant)設計的樣槍。
莫辛出生於1849年5月5日,12歲時進入一家軍事學院並在那裡參了軍,在1867年他進入莫斯科Alexandrovskoye軍事中學(Alexandrovskoye Military High School),在1870年離開軍事中學時,他為了能夠調去炮兵部門而轉入開依洛夫斯科伊炮兵學院(Mikhailovskoye Artillery Academy)。他在1875年畢業後被調到圖拉兵工廠。莫辛當上武器設計師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對伯丹II步槍的改進,莫辛-納甘步槍算是他的第二個設計,雖然定型的莫辛-納甘步槍並沒有完全採用他的設計。莫辛是在1883年開始設計連發步槍的設計工作,他在1884年和1885年分別提供了幾種內置彈倉供彈的步槍設計給負責招標的委員會,最初的設計是10.6mm口徑。但莫辛的努力成果沒有受到俄羅斯軍隊的重視。
在1886年法國採用8mm口徑M1886勒貝爾步槍後(這是第一種採用無煙火葯的小口徑槍彈的軍用武器),此舉在世界各國引起了一場使用無煙發射葯小口徑槍彈(相對之前的彈葯)的輕武器軍備變革,在1887年至1889年間,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軍隊都採用了類似的武器,俄國政府也決定採用一種類似的新型連發步槍,代替現役的伯丹步槍(類似於英國馬蒂尼-享利步槍的黑火葯槍彈單發後裝槍)。為此俄羅斯政府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從現有的毛瑟、勒貝爾、李-梅特福、曼利夏、施密特-魯賓和克拉格-約根森等設計中進行選擇。莫辛也接受委託設計了一種5發單排彈倉的7.62mm口徑步槍參與招標。根據古老的俄羅斯度量衡稱為3線口徑【註:liniya,英文為line,舊俄羅斯度量衡,1線等於0.1英寸或2.54mm,因此,3線等於7.62mm或.30英寸】。而比利時武器設計師李昂·納甘則向俄羅斯軍隊提交了一種3.5線口徑(8.89mm)步槍和500發槍彈進行測試。
所有參與投標的武器都在1890年至1891年間由俄羅斯軍隊進行測試,俄羅斯軍隊偏愛納甘的設計。原本對納甘的設計有利,但出於俄羅斯國家尊嚴的考慮,政府對莫辛的步槍很感興趣。由於政府和軍隊的意見分歧,互不相讓,最後委員會用了折衷的方法:把這兩種設計合並在一種步槍上,結果是把納甘兄弟設計的供彈系統裝在莫辛設計的步槍上,因此這種步槍系統被稱為莫辛-納甘步槍。而參與競爭的雙方都獲得補償:納甘兄弟得到酬金(後來納甘兄弟設計的M1895手槍也被俄羅斯軍隊採用),而莫辛則晉升成上校並被任命為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的主管,繼續改進和生產這種步槍,莫辛上校於1902年2月8日去世,安葬在圖拉。在1960年,蘇聯設立了一個S.I.莫辛特別獎,獎勵各個防務企業系統內的專家。
莫辛-納甘步槍被採用時俄國的輕武器企業還沒有做好生產准備,所以第一批M1891莫辛-納甘步槍是法國的夏特羅輕武器廠生產的。莫辛-納甘步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軍隊的主要裝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外國的承包商再一次被用來生產這種步槍,當時俄國非常缺乏步槍,所以與兩家美國公司簽訂生產合同,但這批步槍由於1917年的十月革命而沒有交給後來的蘇維埃政權,在美國用於訓練和民間銷售。
M1891步槍最初有三種型號:步兵步槍、龍騎兵步槍和哥薩克步槍,步兵步槍就是標准型長步槍,後兩種是配發給騎兵部隊使用的騎槍(卡賓槍)。
[編輯本段]改進型號
蘇聯時期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進,1924年,以龍騎兵步槍為基礎開始著手改進M1891步槍。1930年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最大的一次改進被命名為M1891/30式步槍,由圖拉和伊熱夫斯克生產,M1891/30步槍與M1891龍騎兵步槍的長度相同,因此比M1891步槍短。在M1891/30步槍上進行的改進並不多,主要的改進項目是安裝了新的瞄準具,最初的M1891/30步槍仍然採用M1891步槍的剖面呈六角形的機匣,這是因為原有的M1891步槍的備件(槍管、機匣、槍托等)非常多,直到1938年後生產的步槍全部採用剖面呈圓形的機匣。在其他方面M1891/30步槍與M1891步槍基本相同。六角形機匣的一般稱為第1型,圓形機匣一般稱為第2型。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Mosin-Nagant Model 1891/30)於1930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1938年為騎兵部隊改進了38式步騎槍。M1938卡賓槍是M1891/30步槍的一種縮短型。1941和1943年又進一步改進為41/43式步騎槍。到了1943年,蘇聯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使用機械瞄準具時的有效戰斗距離為400米,使用瞄準鏡時可達800米。
[編輯本段]退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步兵武器的不斷發展,莫辛-納甘步槍開始顯得過時,蘇聯最終決定用使用中間威力型槍彈的SKS半自動步槍代替莫辛-納甘步槍。大概在1948年左右,莫辛-納甘步槍在前蘇聯停產,後來機器設備被賣到波蘭。
多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作為俄國軍隊和蘇聯紅軍的制式武器,服役期長達60年,並被中國、芬蘭、匈牙利、波蘭、朝鮮和其他一些國家使用。該槍在二十世紀幾乎每一場戰爭中都能看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格瑞那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莫辛-納甘」步槍生產數量超過1700萬支。
蘇聯政府曾先後向中國援助過莫辛-納甘步槍。例如在抗日戰爭期間1939年中國就訂購了5萬支步槍,裝備國民黨軍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朝鮮戰爭爆發後,緊急向蘇聯簽訂了購買36個步兵師輕武器的協定,其中就包括大量的M1891/30步槍。國內兵工廠也開始仿製蘇聯槍械,此時蘇軍正撤裝莫辛-納甘步槍,於是將莫辛-納甘M1944卡賓槍的生產設備和技術資料賣給中國,在中國定型為1953式步騎槍。
雖然在其他國家,這種過時的步槍也逐步被AK步槍所代替,但直到今天,莫辛-納甘步槍仍然可在民間收藏領域或狩獵用途方面見到蹤影。因為這種槍相對便宜,而所配用的槍彈也很便宜很容易搞到,相比之下,其他同時代武器所配用的彈葯早已經不是制式彈葯(如.30-06或7.92mm毛瑟彈等),因此產量低價格也昂貴。
[編輯本段]結構特點
莫辛-納甘是最早的無煙發射葯軍用步槍之一,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與毛瑟步槍系列、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復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這相對於工業基礎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蘇/俄軍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惡劣的戰爭時期包需提高武器產量以滿足前線需要,而大量補充的戰斗人員往往訓練時間不足。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是俄羅斯軍隊採用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葯步槍。它採用整體式的彈倉,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裝填。彈倉位於槍托下的扳機護圈前方,彈倉容彈量5發,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由於是單排設計而沒有抱彈口,因此彈倉口部有一個隔斷面器,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彈,避免出現上雙彈的故障。在早期的槍型中,這個裝置也兼具拋殼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開始,以後的槍型都增加了一個獨立的拋殼挺。槍膛內有4條右旋轉膛線。當槍機閉鎖時,回轉式槍機前面的兩個閉鎖凸筍呈水平狀態。步槍是擊針式擊發,擊針在打開槍機的過程中進入待發狀態。手動保險裝置是在槍機尾部凸出的一個「小帽」,向後拉時會鎖住擊針,而向前推時會解脫保險狀態,操作時不太方便而且費力。水平伸出的拉機柄力臂較短,因此操作時需要花較大的力氣,而且比起下彎式拉機柄在攜行方面時較不方便,而下彎式拉機柄只有狙擊型才有。從步槍上分解出槍機時不需要專門工具,只要拉開槍機,然後扣下板機就能取出槍機。在沒有工具的條件下還可以進一步分解其他幾個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為矩形,後改為一字螺絲起子形,並在分解步槍時充當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過用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後期為不可卸的折疊式,而且刺刀座兼作準星座。槍托通常用樺木。
[編輯本段]彈葯
與M1891步槍一起還有一種新的小口徑槍彈被採用(確實是那個年代裡的小口徑槍彈),直到今天,7.62×54mm R槍彈在俄國軍隊服役已經超過了一個世紀。該槍彈採用突底緣錐形彈殼,突底緣彈殼的設計在19世紀未也已經開始顯得開始過時了,但卻適合基礎較低的俄羅斯輕武器工業,因為突底緣彈殼對彈膛尺寸的要求相對寬松一點,這樣在機器加工時允許有較大的生產公差,既節省了工時又節約了錢。M1891式槍彈的彈頭是重210格令、銅鎳合金被甲、鉛芯的鈍圓頭形彈頭,在德國採用了尖頭彈後,俄羅斯也開始研製尖頭彈,經過廣泛測試後,在1908年採用了一種重148格令、銅鎳被甲的鉛芯尖頭彈(戰爭時期採用覆銅鋼被甲)。在二戰結束後,蘇聯的制式步槍先後採用了中間威力型槍彈和5.45mm小口徑步槍彈,但直到現在M1908式槍彈系列仍然被用作機槍和狙擊步槍的彈葯。
[編輯本段]莫辛-納甘步槍主要型號
M1891步兵步槍:生產年份1891-1928,全槍長1306mm,帶刺刀全長1738mm,空槍重4.22kg,槍管長80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哥薩克步槍:生產年份1893-1917,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龍騎兵步槍:生產年份1910-1932,全槍長1234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907卡賓槍:生產年份1910-1917,全槍長1015mm,空槍重3.3kg,槍管長508mm,槍口初速560m/s
M1891/30步槍I型:生產年份1927-1932,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891/30步槍II型:生產年份1933-1944,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938卡賓槍:生產年份1938-1944,全槍長1020mm,空槍重3.45kg,槍管長510mm,槍口初速820m/s
M1944卡賓槍:生產年份1943-1948,全槍長1020mm,帶刺刀全長1327mm,空槍重3.9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M91/59卡賓槍:生產年份1959,全槍長1010mm,空槍重3.8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莫辛-納甘」狙擊步槍:以1930年投產的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為基型槍,將拉機柄加長並由直形改成向下彎曲的形狀,在槍的左側安裝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將機匣外形改成了圓形,使安裝瞄具座更加結實。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4倍,物鏡直徑30毫米。配用PE型瞄準鏡的「莫辛-納甘」狙擊步槍重4.6千克,而配用結構較簡單、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PU型瞄準鏡時,全槍重4.27千克。電影《兵臨城下》中主角瓦西里使用的就是「莫辛-納甘」M1891/30狙擊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