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人口危機帶來哪些問題

俄羅斯人口危機帶來哪些問題

發布時間:2022-09-22 11:08:45

A. 2020年俄羅斯居民人口數量減少約51萬,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

俄羅斯人口負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低,死亡率居高不下,老齡化嚴重、人口分布不均、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為了扭轉人口負增長的態勢,俄羅斯政府可謂是絞盡了腦汁。近年來,俄羅斯政府將促進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延長人口壽命上升為國家政策,出台了多項措施和法律,一方面努力改變俄羅斯人的生育觀念、強化民族國家意識,另一方面加大財政刺激力度,對生養孩子的家庭予以補貼和獎勵。

其實不光是俄羅斯、中國,美國,日本,巴西等好多國家都是如此。

其現實原因就是生孩子就意味著降低生活水平 ,打個比方,小夫妻每個月凈收入兩三萬,但全靠自己養孩子,生活水平就會直線下降。最起碼每個月女生護膚品不能隨便買,老公偶爾送的奢侈品也會變成孩子的奶粉紙尿褲,原來一年兩次的旅遊也會徹底告別。他們不想讓生活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因此商量好不要孩子。現如今人們的結婚年齡越來越小,而年輕人的成熟度卻越來越晚,好像我們還是父母眼裡的小公主,一轉眼就成家了。對於這樣的夫妻來說,他們自己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責任心還沒培養完全,又如何能生育下一代。 孩子不是寵物,有空就遛沒空就放任自由;孩子是需要父母全方位無死角去呵護的,當我們還沒能力對自己完全負責之前,更不想傷害自己的孩子。 還有就是擔心給不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養兒防老”的觀念被推翻也是其原因。

這些都是造成人口負增長的原因。

B. 俄羅斯人口負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俄羅斯人口負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低,死亡率居高不下,老齡化嚴重、人口分布不均、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俄羅斯人口危機是長期歷史積累下來的結果,有著復雜的歷史、文化、心理以及社會現實等多方面的原因。歷史上,俄羅斯經歷多次戰爭,許多男人死在了戰場上。而蘇聯解體又造成社會動盪,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負擔加重。

現實生活中,有的年輕人對未來缺乏信心,視孩子為累贅,放棄生育的權利和義務。此外,醫療保障不全,生活方式不健康等都影響了俄羅斯的人口數量和質量。

(2)俄羅斯人口危機帶來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由於人口減少,俄羅斯面臨勞動力儲備日益枯竭的局面;許多城鎮建制被撤銷或合並,景象凄涼。人口減少還造成俄羅斯軍隊兵源不足,兵源質量嚴重下降。人口危機嚴重製約了俄羅斯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軍事潛力的發揮,削弱俄羅斯國際競爭力,阻礙了俄羅斯的復興。

為了扭轉人口負增長的態勢,俄羅斯政府可謂是絞盡了腦汁。近年來,俄羅斯政府將促進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延長人口壽命上升為國家政策,出台了多項措施和法律,一方面努力改變俄羅斯人的生育觀念、強化民族國家意識,另一方面加大財政刺激力度,對生養孩子的家庭予以補貼和獎勵。

C. 俄羅斯人口所面臨的主要人口原因及其不利影響是什麼

俄羅斯的很多地區由於缺乏投資、基礎設施不足,社會保障醫療體系也健全,有些時候整個城市供水供暖不足,加之俄羅斯位於高緯度,寒冬漫長,這種情況下出生率自然不會高 第二,新的生活方式的沖擊使得俄羅斯正經歷著和西歐國家人口同樣的變化。家庭的孩子數量減少了,大家庭已是不必要的了。 第三,移民俄羅斯的人數少。與東歐國家不同的是,俄羅斯不能用移民來取代缺少孩子,因為沒有人願意遷移到一個工作機會很少的國家。 莫斯科人口中心的負責人阿納托里說,在60年代至1992年,出生率能保持人口的穩定,但是現在每年死去的人比出生的人多。俄羅斯的婦女平均有1.2個孩子。為了保持現在的人口水平,這一比例應當提高到2.2個。但是至今政府在試圖說服人們生更多的孩子方面沒有成功,盡管政府承諾為人口多的家庭提供經濟上的好處 。

D. 二戰中的人口損失對蘇聯的影響有多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蘇聯 人口狀況的影響 梅春才 ( 吉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贏得戰爭勝利, 蘇聯付出了慘重的人口代價。戰爭對蘇聯人口狀況 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不僅加重了戰前已存在的人口危機程度, 而且對居民的身體健康狀況、結婚率和家庭規模 造成了更深程度的破壞。戰後流行病大規模爆發,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性別比例、年齡結構嚴重失衡, 人 口數量大幅減少, 並持續數十年, 為 20世紀 90年代初俄羅斯爆發的人口危機埋下了隱患。 關鍵詞第二次世界大戰; 蘇聯; 人口狀況; 人口危機 中圖分類號 C924 24文獻標識碼 A doi! 10. 3969 /.j issn. 1004- 129X. 2010. 05. 006 文章編號 1004- 129X( 2010) 05- 0039- 04 收稿日期 2010- 03- 17 作者簡介 梅春才( 1967- ), 男, 吉林洮南人, 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當時的蘇聯為了贏得 戰爭的勝利, 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有材料表 明, 蘇聯戰爭死亡人數達 2 700萬, [ 1] 遭到重創。 本文將從戰後蘇聯居民的身體狀況、性別年齡結 構、結婚率和家庭規模這三個方面的變化上, 來揭 示戰爭給蘇聯人口造成的影響。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蘇聯人口身體狀 況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蘇聯一片廢墟。各 種醫療衛生設施遭到嚴重破壞, 負傷的軍人和普 通群眾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各種傳染病得 不到控制, 任其蔓延。戰後蘇聯人民生活十分艱 苦, 健康水平大幅下降, 進而導致出生率的下降和 死亡率的上升。 第一, 戰爭嚴重破壞了人口的身體健康狀況, 發病率上升, 死亡率提高。按照醫學統計, 戰爭對 人口健康狀況影響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發病率普遍 上升, 特別是傳染病。同時, 隨著傳染病的發展、 擴散, 戰爭還導致心理疾病、精神病、各種外傷損 傷、維生素缺乏症以及食物缺乏等引起的疾病發 病率的提高, 疾病導致死亡率上升。據蘇聯中央 統計局的有關資料顯示, 20世紀 40 年代後半期 在蘇聯主要疾病仍然是戰爭所造成的結核病、心 血管疾病、肺炎、腸胃疾病等。1949年在蘇聯城 市中因這些疾病死亡的人數占所有死亡人數的 60%。其中, 因心臟病導致的死亡者比例為 135%, 因肺炎死亡的比例為 125%, 因結核病 死亡的比例為 145%, 因腸胃疾病死亡的比例為 105%, 因腫瘤疾病死亡的比例為 95%; 1950年 的比例分別為 136%、133%、123%、114%、 101%; 1952 年的比例分別為 147%、119%、 93%、73%、127%。 [ 2] 隨後的幾年情況更為嚴 重。1959年與 1940 年相比, 在城市因心臟病導 致的死亡數量增加了 12倍, 因腫瘤導致的死亡 數量增加了 15倍, 因其他類型疾病導致的死亡 數量稍有減少。在農村因傳染疾病和呼吸道感染 導致的死亡率很高。並且, 因心血管疾病和結核 病導致的高死亡率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這 些人大部分不僅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而且也 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 戰爭導致高死亡率, 1949 年前蘇聯每年死於 �6�6 39 �6�6 戰爭造成的疾病的人數在 120~ 170萬人之間波 動。1947年死亡人數最高, 達 170萬人。1954年 死亡人數略有減少, 但仍停留在 110~ 120萬人之 間。直到 1959年, 死亡人數下降到每年 100 萬。 值得注意的是, 嬰幼兒的死亡率猶為突出, 1946 年至 1950年期間年死亡人數達 193~ 341 萬, 1947年死亡人數最高達到 341萬。 [ 3] 第二, 戰爭使正值生育年齡的男性和女性身體 健康受到嚴重損害, 出生率降低。由於大部分男性 青壯年奔赴前線參加戰斗, 後方的婦女成為生產的 主力軍, 城裡婦女進了工廠, 農村的婦女干起了農 活。繁重的勞動超出婦女體力承擔的限度, 再加上 食品匱乏、營養不良等因素, 造成婦女不孕或處於 艱難的生育狀態。戰爭使男性常常處於身體疲勞 和精神緊張的狀態, 有些人還因戰爭成為殘疾人, 這些都影響了男性的生育能力和生育質量。1946 年和 1947年兒童死亡率高達 167#和 190#, 整個 50年代死產的情況增加了 2%。嬰幼兒死亡的主 要原因之一是先天營養不足。 據有關資料顯示, 在戰後很長時間不滿 1歲 的兒童一直處於高發病期, 一般都患有肺病和腸 胃疾病。1948年, 城市中因肺部感染死亡的兒童 數量占總死亡數量的 351%, 1949年占 329%, 1950年占 351%, 1951年占 339%, 1952年占 374%; 相應年份因腸胃疾病死亡的比例分別為 244%、286%、288%、294%、232%; 因先天 營養不足、早產造成的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 155%、172%、16%、169%、161%。肺炎、腸 胃疾病、新生兒先天營養不足和早產等是戰後蘇 聯城市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戰爭年代 出生的兒童, 其身體發育所需營養結構的破壞導 致了兒童體質狀況的惡化。 第三, 戰爭對嬰幼兒的健康狀況及兒童的生 長發育造成嚴重破壞。戰時由於生活條件惡化, 造成兒童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提高。而且受戰 爭影響, 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極大損害, 特別是臨 近前線地區的居民以及敵占區的居民, 更是深受 其害。戰爭給嬰幼兒的健康狀況及兒童的生長發 育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據相關資料顯示, 在列 寧格勒, 1941 年嬰幼兒平均體重比 1938 ~ 1940 年輕 100多克。1942 年出生的嬰幼兒體質狀況 更加惡化, 其平均體重減少 600克, 平均身高矮了 2厘米, 胸圍小了 1. 5厘米, 頭圍小了 13 厘米。 根據 1965年的資料, 在莫斯科, 1943~ 1944年出 生的兒童體重與 1937年出生的兒童相比輕 650 克, 身高矮 15厘米。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 1942 年嬰幼兒體重男孩下降了 200 克, 女孩下降了 171克, 身高分別減少 071和 074厘米。 [ 4] 戰爭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表現在兒童的生長發 育上。1959 年的調查資料顯示, 1945 年 4~ 7歲 男孩的身高比 1938年同齡兒童的身高矮 4~ 5厘 米, 7歲兒童體重減輕 2公斤, 4歲兒童體重減輕 1公斤。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小學生身上。11歲 的女孩在戰爭年代身高滯後最嚴重, 而 13~ 14歲 男孩的發育滯後最嚴重。嬰幼兒、兒童及小學生 身高、體重的缺陷主要是由於物質嚴重匱乏, 食品 極其短缺, 所需營養嚴重不足造成的。 第四, 戰後死亡率過高直接導致人口壽命的縮 減。因戰爭所造成的各種疾病以及傷殘, 使居民過 早死亡, 大大縮減了居民的平均壽命。據資料顯 示, 1946年男性的平均壽命為 466歲。1947年又 逢飢荒, 死亡率猛增, 男性平均壽命降到 399歲。 1947年女性平均壽命 498歲。1949年才略有提 高, 男性為 51歲, 女性為 60歲。但整個 50年代男 性的平均壽命始終沒有超過 62歲。 [ 5] 第五, 戰後殘疾人數量大幅增加, 殘疾組成結 構發生變化。殘疾人數在人口中比例的提高, 一 方面表明戰爭對人口健康的危害程度之大; 另一 方面也成為人口健康狀況急劇惡化的證明。第二 次世界大戰不僅使蘇聯人口中殘疾人的數量猛 增, 而且改變了殘疾結構。據相關資料顯示, 戰爭 致殘者留下很多後遺症, 如化膿性膿腫、骨髓炎、 癱瘓、神經瘤、外生骨疣、耳聾、關節硬化和攣縮、 失明、視力減退、胸廓變形、肢體缺損、內臟器官病 變、精神失常、傷口長期不能癒合等等。這些傷病 及並發症的復發( 在受傷部位發炎病變) 將持續 3 年或更長時間, 導致受傷人員的過早死亡。戰爭 造成的傷害長時間地保存在人們的記憶中, 影響 人們的心理健康, 這些也會導致患病者過早衰老, 甚至過早死亡。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蘇聯人口性別年 齡結構的影響 戰爭導致大量的青壯年男性公民陣亡, 這無 疑使蘇聯人口的性別比例、年齡構成出現失調。 有資料表明,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的青壯 年男性公民死亡慘重, 因而造成青壯年男性人口 的數量和比例急劇下降, 導致人口的性別年齡結 �6�6 40 �6�6 構失衡狀況更加惡化。總體上, 蘇聯農村人口的 性別比例、年齡結構失衡比城市嚴重。這是因為 農村絕大部分青壯年男性都被徵召去了前線, 而 且死亡慘重。戰後蘇聯城市中男性的比例占城市 人口的 452%, 農村占 449%。 [ 6] 第一, 戰爭造成性別比例的失衡。根據 1959 年全蘇人口普查資料顯示, 男性損失最多的年齡 組是 1920~ 1924年的出生人口, 在戰爭年代是主 要應征年齡的人口。1939年這一年齡組男性的 數量有 4 685 000人, 1949年幾乎減少了一半, 為 2 719 000人。戰後, 這一年齡組男性占總人口的 38%, 女性占 62%。在農村這種比例失衡表現得 更明顯, 男性比例為 356%。男性人口損失較多 的另一個年齡組是 1915~ 1919年的出生人口, 其 男性數量在 1939年為 4 221 000人, 而 1949年僅 有 2 514 000人。戰後, 這一年齡組男性比例占 41%, 女性占 59%。1946年在蘇聯總人口中男性 占 436%, 1950年占 433%, 1951年占 434%。 [ 7] 可見, 戰爭導致蘇聯人口性別比例中最有勞動能 力和最有潛力的男性人口比重的下降。男性人口 的減少, 破壞了蘇聯人口性別的比例關系。 第二, 戰爭造成人口年齡結構的失衡。根據 1959年普查資料, 50 年代初出生的 0~ 9歲年齡 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 219%; 10~ 19歲年齡 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 149%; 20~ 24歲年齡 組占 98%; 25~ 29歲年齡組占 9%。可見, 不滿 30歲的年輕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 556%。而 30 ~ 34歲年齡組人口占總人口的 95%; 35~ 39歲 年齡組占 55%; 40~ 44 歲年齡占 52%; 45~ 49 歲年齡組占 52%; 50~ 59 歲年齡組占 91%; 60 歲及以上僅為 9%。 [ 7] 從上述年齡組成中我們可 以看到, 從 0~ 9歲年齡組到 10~ 19 歲年齡組的 比例迅速減少。後者大部分是在戰爭期間出生或 早期童年經歷戰爭的兒童。20 ~ 29 歲年齡組比 例不高, 是由於大部分是在 30年代初飢荒年代出 生的, 一部分還經歷了 30年代兒童流行病的折 磨。35~ 44歲年齡組比例較低, 主要是由於二戰 期間人口的大量損失。50歲及以上年齡組人口 所佔的比例不大, 老齡化問題當時還沒有涉及。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蘇聯人口的結婚 率和家庭規模的影響 戰爭年代由於局勢動盪和社會不穩定造成 人口結婚率大幅度下降。戰爭對婚姻狀況的消極 影響極大。婚育年齡男子數量的絕對減少是戰爭 造成的沉重後果之一, 導致了人口性別比例和年 齡結構的失衡, 這勢必會影響到戰後許多代人的 婚姻。由於青壯年男性比例偏低, 女性比例偏高, 使有些女性青年難以找到法定配偶。再者, 戰爭 中失去的大量青壯年男性人口中, 有一定數量的 男性已婚, 導致一些女性失去配偶, 破壞了許多實 際存在的婚姻。同時, 由於性別比例的嚴重失衡, 大大削弱了婚姻、家庭的穩定性和長期性, 進而導 致離婚率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蘇聯人口的結 婚率和家庭規模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第一, 戰爭使蘇聯人口的結婚率大幅下降。除 了戰後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外, 還表現在, 一方 面, 應出嫁女性的數量大幅減少。根據 1959年全 蘇人口普查資料與 1939年人口普查資料相比, 出 嫁女性數量的減少實際上發生在應出嫁女性所有 年齡組。1941年, 17~ 25歲的女性數量大幅減少, 這些人在戰爭年代遭受的苦難最多, 她們中很多人 是守寡者或未出嫁者。1959年結婚的大部分是 20~ 24歲的女性。結婚數量最多的是 22歲的女 性。1914~ 1918年出生、在 1959年為 41~ 45歲的 女性每 1 000人有 606人已婚, 1939年相同年齡有 751人; 1919~ 1923 年出生的 36~ 40 歲女性中 1959年有 711人, 1939年有 794人; 1924~ 1928年 出生的 31~ 35歲女性中 1959年有 768人, 1939年 有 815人; 1929~ 1933年出生的 26~ 30歲女性中 1959年有 725人, 1939年有 783人; 1934~ 1938年 出生的 21~ 25歲女性中 1959年有 479人, 1939年 有 599人。45~ 49歲及更大年齡組性別比例失衡 的加深也反映在已婚女性數量的下降上。 [ 8] 另一方面, 戰後登記結婚的數量呈下降趨勢。 對現有統計資料分析表明, 1946年登記結婚數量 最多, 每 1 000人有 123對。這主要是在戰前沒 有來得及結婚或把婚期推遲到戰爭結束後的結婚 者。1947年每 1 000 人登記的有 104 對, 1948 年有 106 對。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城市, 1946 年每 1 000 人登記結婚的有 197 對, 1947 年有 148對, 1948 年有 155 對, 1949 年有 166 對, 1950年有 148對, 1955年有 138對。由於農村 地區男性人口的損失巨大, 結婚率比城市低, 1946 年每 1 000人登記結婚的有 85對, 1947年有 8 對, 1949年有84對。20世紀 50年代農村人口 結婚率有所增加, 1955年每 1 000人登記結婚的 有 104對。 [ 9] �6�6 41 �6�6 第二, 戰爭對婚姻狀況的影響。由於戰爭導致 性別比例失衡和適婚年齡男性的減少, 使婚姻狀況 不穩定。據資料顯示, 戰後離婚數量開始增長。蘇 聯每 1 000 對登記結婚者 1946年登記離婚的有 79對, 1947年有 175對, 1948年有 258對, 1949 年有 342 對, 1950年有 407 對, 1955年有 683 對。離婚數量的逐漸增加主要是由在戰前家庭已 經解體、1944年有關婚姻和家庭法律的實施以及 結婚的男性年齡比女性小等原因造成的。 戰爭造成的後果使再婚具有新的特點, 表現為 男性結婚積極性增長。由於女性人口過剩, 使離婚 的男性組建新家庭非常容易。1950~ 1954年, 每 1 000名離婚或喪偶的男性 5年後再婚的有 552人, 女性有 146人; 10年後再婚的男性有 673人, 女性 有 219人; 1955~ 1959 年則分別為 544人和 159 人, 653人和 234人。 [ 10 ] 這種狀況導致了男性婚姻 壽命的增加和女性婚姻壽命的縮減。 第三, 戰爭對非婚生育的影響。戰後性別比 例失衡促使非婚生育率提高、單身母親和不完全 家庭數量增加。1945~ 1958 年期間出生的 1 060 萬兒童找不到父親。1945年非婚生育的新生兒 比例為 189%, 1946 年為 187%, 1949 年為 196%, 1950 年 為 197%, 1956 年 下 降 為 135%, 1957年為 13%, 1958年為 125%。戰後 非婚生育兒童數量的增長使�6�9 沒有父親%的問題 更加突出, 兒童所處的生活環境中有害習慣 ( 吸 煙、酗酒等 )、神經心理疾病、犯罪非常普遍。所有這一切都導致兒童正常身心和智力發育受到破 壞, 導致兒童的死亡率和發病率增加。 第四, 戰爭對家庭規模的影響。戰爭造成的 父母死亡、家庭成員死亡、兒童死亡率提高等都影 響了家庭的規模。根據 1959年全蘇人口普查資 料, 蘇聯家庭平均規模縮小到 36人, 1939 年為 41人。此外, 戰後嚴重匱乏的物質條件和擁擠 的住房條件也嚴重製約著出生率的提高。 通過對戰爭期間及戰後蘇聯人口的健康狀 況、出生率、死亡率、婚姻動態變化等客觀指標的 分析, 可以看出蘇聯的人口年齡結構呈突出的 �6�9 倒金字塔%, 這種人口結構給俄羅斯帶來長時期 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 並且因人口負增長面臨著 人口危機。人口問題成為阻滯俄羅斯生產力發展 的主要因素之一。

E. 俄羅斯人口危機:墮胎率25%,補助1.5萬還不生,病根在哪

提起俄羅斯你會想到什麼?會想到,俄羅斯是世界上疆土面積最大的國度?會想到,俄羅斯的極寒天氣和人民冰天冬泳的彪悍抗凍體質?會想到,戰役民族,冷戰強國,和美國battle的武力?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又出端倪。戰役民族開端面臨"無人"戰役,這樣為難且亟待處理的問題。目前俄羅斯約有1.4億人口,均勻密度為8.8人/平方公里。以中國為對照,在具有約中國兩倍的土地的狀況下,俄羅斯的人口數卻只要中國的非常之一。可什麼緣由形成了這么低的人口密度呢?

今年,俄羅斯改徵兵制為合同制,但是部隊內部的軍薪低和優待的現象並沒有有效的處理,屢屢有逃兵遠走他鄉。不如停止軍隊內部基層的變革,否則很難招滿人且會形成人口流失。

新冠疫情是危機也是機遇,比方美國的代孕中心受此影響,有上千萬的兒童被丟棄,中東地域的戰爭,也有大批大量的難民顛沛流離,俄政府無妨思索從這兩方面吸收人口。

從今年開端,俄羅斯的戰後一代開端進入死亡階段,估計到2030年死亡會打破260萬,這一變化,會相對的增加俄羅斯本國的生育率,但仍是治本不治標。俄羅斯人口的增加是一個需求長期去改善管理的問題。

F. 人口過少給俄羅斯帶來哪些問題

1、勞動力出現缺口:現在俄勞動力的缺口達1000萬,特別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油、天然氣和木材等資源開發領域,勞動力短缺近50%,這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俄羅斯的經濟增長。蘇聯解體後,由於俄歐洲地區特別是莫斯科地區生活條件較好,居住在遠東和西伯利亞的俄羅斯人開始向西流動。據統計,在最近10年裡,北極地區人口下降了40%以上,西伯利亞地區已有1.1萬個村莊和290座城市消失。
2、出生率下降也導致俄軍兵源不足。近年來,俄各地兵役部門為完成徵兵指標,甚至將文盲和身體殘疾的青年送進了軍營。
3、造成大量區域空心化,現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大批城鎮和鄉村由於缺乏人口而拋荒,實際上俄羅斯對當地的控制力極度下降
4.俄羅斯族的比例被稀釋,Ysl族的生育率沒有下降,他們反而成為主流,成為某種不安定因素

G. 俄羅斯人口從欺負增長帶來的問題和袁健的這些問題可以採取什麼措施

對人口負增長,國家可以採取鼓勵和獎勵的方式增加人口,比如二胎帶薪休假,購房減免契稅等

H. 簡訴俄羅斯人口逐年減少帶來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俄羅斯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了2010年10月最新一次人口普查的初步結果,人口總數為1.429億。從新的人口統計數據看,俄羅斯人口狀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人口總數繼續呈減少趨勢。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俄羅斯人口總數長期減少的趨勢並未得到改變,全國有63個聯邦主體人口呈減少趨勢,只有20個聯邦主體的人口有所增加。目前俄羅斯人口總數為1.429億,從2002年至2010年8年間,俄羅斯人口數量減少了220萬人,減少了1.6%。目前俄羅斯人口總數居世界第9位。

二是人口主要集中在首都莫斯科及其周圍的區域。莫斯科、聖彼得堡,以及中央聯邦區、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西伯利亞聯邦區、南方聯邦區和西北聯邦區的人口呈增長趨勢,成為俄羅斯人口稠密的地區。莫斯科常住人口增加了10.9%,達到1151.4萬,全國8%的人口集中在這里。聖彼得堡人口增加了4%,達到484.8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3.4%。

三是城鄉人口和男女人口比例失衡問題依舊。人口統計表明,俄羅斯城市化仍在不斷發展,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2002年的73.3%上升到2010年73.7%。俄羅斯男女比例失衡,女性多於男性的問題更加嚴重,女性人口比重從2002年的53.4%上升到2010年的53.7%,而男性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從46.6%下降到46.3%。

四是俄羅斯遠東和烏拉爾地區的人口流失問題十分突出。人口統計表明,目前生活在俄羅斯遠東邊疆區的人口只有629萬,8年來減少了6%。

針對俄羅斯人口減少的問題,俄羅斯政府制定了2011-2015年人口政策規劃,目標是要使人均壽命提高到70歲,努力保持俄羅斯人口總數不少於1.42億人。
一方面,鼓勵本國人生育;另一方面,出台有關移民的有利政策,鼓勵移民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人口危機帶來哪些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