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推薦比較 振奮 經典 的 俄羅斯交響樂
柴科夫斯基:
《天鵝湖》西班牙舞曲、特列帕克舞曲
《胡桃夾子》特列帕克舞曲
《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三樂章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第六交響曲》第三樂章
肖斯塔科維奇:
《節日序曲》
㈡ 序曲的名家作品
門德爾松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又名《芬格爾山洞》序曲,是一首標題性序曲。芬格爾山洞是蘇格蘭西海岸外赫布里底群島中斯塔法島上最大的岩洞。這首序曲抒寫了作者游歷赫布里底群島和芬格爾山洞的印象,採用奏鳴曲式的結構。第一主題用一個動機作為主題核心。這個動機不斷反復、模進和引伸,並從低音區擴展到高音區,描寫岩洞的靜僻和幽深。第二主題由大提琴、大管和單簧管奏出優美的歌唱性旋律,伴隨著弦樂器上碧波盪漾一般的音型,描寫浩瀚的大海。展開部淋漓盡致地發揮了這兩個主題,描寫海鳥飛鳴,海風凄厲和海浪的起伏逐漸變為洶涌澎湃的氣象。當音樂平靜下來時,開始進入再現部,又回到了幽靜的岩洞景色。最後,熱情洋溢的尾聲把壯麗的自然景色和心醉神迷的精神境界結合起來,作了生動的描述。
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日序曲》,是一首紀念性的音樂會序曲。1879年3月,布勒斯勞大學授予勃拉姆斯以榮譽哲學博士的學位。勃拉姆斯在1880年8月寫成這首序曲,作為答謝。這首用奏鳴曲式寫成的序曲,採取四首德國大學生歌曲作為主題。第一主題是在十九世紀德國民主革命運動中起過積極作用的《一八一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之歌》。創立於1815年的耶拿德國大學生協會,因為傳布自由思想而於1815年11月26日被解散。這首歌是抗議協會被解散的大學生團獎歌曲,曾在德國大學生中廣泛流傳,有很大的影響。過去中國的學校歌曲,也曾採用過它的曲調,配上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流傳於二、三十年代的中學里,為當時的中學生所熟知。在序曲中,這個主題是由小號吹出的。連接部採用大學生歌曲《國父》的曲調,這是德國大學生舉行慶宴時所唱的歌曲;第二主題是《大學一年級生之歌》,是一首富於風趣的大學生歌曲,由大管吹出。尾聲採用了十八、十九世紀廣泛流傳於歐洲各國的拉丁文大學生歌曲《短暫的生命》,歌詞宣揚青春及時行樂和對師友的祝福,但最後一段歌詞唱出了「擺脫憂患,送走困苦,驅除惡魔。掃清暴虐」的意願,表現了爭取民主的進步思想。這首庄麗雄健的大學生歌曲由全部樂器強勁地奏出,序曲在歡欣鼓舞的熱烈氣氛中結束。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此曲大約可分為叄個部分。剛開始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第一主題,,那是基督教的聖歌「上帝佑吾黎民」。隨著樂器的加入,音量的增加,你可以體會到拿破崙大軍的入侵。第二主題是,當速度轉為行板,軍鼓的擊聲中,俄軍的援軍到了。不久就變為快板你可以發覺戰爭越發迫在眉睫...法國軍隊出場。法國號開始吹奏「馬賽曲」。你會聽到「馬賽曲」的音樂充滿了四周,代表法軍占近優勢。接下來的主題是俄羅斯的民謠....第五主題由鋼琴先來演奏,這意味的是莫斯科市民「揭竿起義」,一起對抗法軍。調子又轉回c大調..法軍蜂擁進入莫斯科,引起大戰俄羅斯的音樂和馬賽曲混合在一起,最後法軍終於在飢寒交迫潰散。最後速度又回到largo,第一主題又再現木管和銅管音樂一加入演奏,宣告勝利的鈴聲嘹亮想起,曲子更為雄偉,再轉為快板,俄羅斯的國歌高升唱出,並加入戰勝的炮聲而結束全曲。
音響迷通常在選音響也會挑張錄音好的1812去選購,看看炮聲是否雄厚,鈴聲是否響亮。
㈢ 序曲是什麼意思
序曲意思是比喻事情、行動的開端。序曲,是由管弦樂隊演奏的器樂體裁。特指歌劇、舞劇、其他戲劇作品,以及聲樂套曲和器樂套曲的開始曲。序曲的特點是預示劇情或概括人物性格特點,在音樂情緒上感染聽眾或觀眾。19世紀以來,從貝多芬開始,作曲家們經常用序曲創作獨立的音樂會序曲,結構大部分是奏鳴曲式,而且有副標題 。
序曲造句:
1、這是對俄羅斯人的序曲。
2、阿里用長笛演奏了她的第一首歌的序曲。她說,這是一首贊美大自然的曲子。
3、拉開一段新友誼的序曲是一件具有挑戰力的事情。但是當你開始了一段新友誼,你如何讓它進行下去呢?
4、但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最近的籌資舉措,看上去卻更像是一出歌劇的序曲,而不是整出大戲。
5、以上這些全部都是序曲而已。1987年,他終身奮斗的目標到手了。
6、所有更喜歡,華茲華斯《序曲》的最初版本的人們,應該會贊同最後那個觀點。
㈣ 節日序曲和+春節序曲+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摘要:俄羅斯作曲家肖斯塔克維奇管弦樂《節日序曲》與我國作曲家李煥之的管弦樂作品《春節序曲》同為表現節日氣氛的優秀曲目,但兩者在表現節日氛圍上給聽眾的感覺迥然不同,體現出各自鮮明的作曲理念和民族風格。本文在將對兩首曲子做出對比賞析,以期找到其各自特色,並從中引發對中外音樂差異的思考。
㈤ 我想看一些身患重病或殘疾的人,不向命運低頭,發奮圖強並取得成功的感人事跡
這是介紹張海迪情況的網頁,她就是你說的那種身有疾病,但不向命運低頭,並取得成功的。
http://ke..com/view/17743.htm
㈥ 哪有舞曲協調操的配樂,要軍隊里的協調操!
最著名的中國軍樂曲
《東方紅》陝北民歌,羅浪編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聶耳作曲,煥之編配;《國際歌》鮑鍬埃作曲,李延生編配;《歌唱祖國》王辛作曲,賈雙、鄭路編曲;《社會主義好》李煥之作曲程音章編曲李延生配器;《大海航行靠舵手》王雙印作曲,傅晶編曲;《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鄭律成作曲,羅浪編曲;《分列式進行曲》羅浪編曲;《步兵進行曲》羅浪編曲;《航空員進行曲》羅浪編曲;《戰車進行曲》歐陽楓作曲;《軍隊進行曲》羅浪編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革命歷史歌曲,羅浪編曲;《炮兵進行曲》綠克作曲;《騎兵進行曲》革命歷史歌曲,晨耕編曲;《節日進行曲》歐陽楓編曲;《摩托化部隊進行曲》傅晶、吳光銳作曲;《火箭部隊進行曲》李延生作曲;《光榮的凱旋》季承、嚴曉藕作曲;《人民軍隊永遠向太陽》李延生作曲;《檢閱進行曲》鄭路編曲;《歡迎進行曲》魏群執筆;《歡送進行曲》鄭路執筆;《運動員進行曲》吳光銳、賈雙、李明秀作曲;《團結友誼進行曲》魏群、傅晶作曲;《金獎進行曲》吳光銳、陳膺、程音章作曲;《軍威進行曲》魏群作曲;《哀樂》羅浪編曲;《葬禮進行曲》李桐樹作曲;《祖國交響樂》李延生作曲;《我們走在大路上》劫夫作曲,齊國棟編曲;《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馬思聰曲,齊國棟、鄭路編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寄明曲,齊國棟、鄭路編曲;《讓我們盪起雙槳》劉幟作曲,嚴曉藕編曲;《風暴》交響詩,李桐樹作曲;《上前線》革命歷史歌曲,傅晶編曲;《北京喜訊到邊寨》鄭路作曲;《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朱南溪編曲;《茉莉花》江蘇民歌,賈雙編曲;《歡騰的瑞麗江畔》魏群作曲;《祝你快樂》魏群作曲;《勝利在召喚》季承、曉藕作曲;《友誼花盛開》賈雙作曲;《五湖四海來相聚》馬文作曲;《愛我中華》徐沛東作曲,嚴曉藕編曲;《春天的故事》王佑貴作曲,嚴曉藕編曲;《走進新時代》印青作曲,嚴曉藕編曲;《好日子》王和聲編曲;《月光下的舞步》王和聲作曲;《輝煌時刻》嚴曉藕作曲;《萬歲!偉大的祖國》季承、曉藕作曲;《五環旗下》季承、曉藕作曲;《沿著邊境》嚴曉藕作曲;《並肩前進》集體創作,季承、曉藕執筆;《雪蓮》(管樂第二交響樂)陳黔作曲;《圓明園》(交響詩)王和聲作曲;《阿壩妹子》(爵士樂曲)陳黔作曲;《熱巴》(交響音畫)陳黔作曲;《無名英雄》陳黔作曲;《朝天闋》陳丹作曲;《永遠的軍樂》陳丹作曲;單簧管協奏曲《羌歌》曲成久作曲;小號協奏曲《西沙吟》曲成久作曲;《合成軍團進行曲》曲成久作曲;小提琴獨奏《獨舞》曲成久作曲;音樂會序曲《水兵之舞》曲成久作曲;《祝福吉祥》舒永剛作曲;《邊關風情》(交響組曲)范偉強作曲;《迴旋曲》(管樂六重奏)李序作曲;《花梆子》(單簧管獨奏)傅晶、倪躍池編曲;《咆哮的狗熊》(大管獨奏)傅晶編曲;《快樂的年輕戰士》(長號獨奏)李伯樂作曲;《塞外春風》(小號獨奏)表晶作曲;《春天的歌舞》(小號獨奏)魏群、賈雙作曲;《小騎兵》(木琴獨奏)吳光銳、齊景全、王小平作曲;《蘆笙調》(雙簧管獨奏)王世炎作曲;《走向世界》於建芳作曲;《吐魯番的古道》於建芳作曲。
最著名的外國軍樂曲
《命運交響曲》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貝多芬;《義大利隨想曲》肖邦;《1812序曲》格林卡;《拉德斯基進行曲》施特勞斯;《幸福生活幻想曲》杜那耶夫斯基;《天鵝湖》柴科夫斯基;《節日序曲》肖斯塔科維奇;《馬刀舞曲》恰恰圖良;《芬蘭頌》西貝柳絲;《輕騎兵進行曲》舒培;《詩人與農夫序曲》舒培;《凱旋進行曲》威爾弟;;《吶布料》威爾弟;《藍色狂想曲》格什溫;《俄勒岡序曲》亞格布·德·哈恩;《召喚英雄》約翰·威廉姆斯;《坎迪德序曲》伯恩斯坦;《管樂八重奏》斯特拉文斯基;《鄉村騎士幕間音樂》巴斯卡尼;《舞的樂章》菲利蒲·斯巴克;《信念》羅斯特;《火之詩》高特考夫斯基。
奧地利:《藍色的多瑙河》《羅沙夢特序曲》
澳大利亞:《關毛剪子卡嚓嚓》《莫葦爾德圓舞曲》
意在利:《我的太陽》
蘇格蘭:《友誼地久天長》
西班牙:《鬥牛士》
羅馬尼亞:《雲雀》、《克爾巴千山》
波蘭:《小杜鵑》
俄羅斯:《莫斯科效外的晚上》
古巴:《鴿子》《7·26頌歌》
美國:《星條旗下永不落》《越過海洋的握手》《在牧場上的家》《草場上的火雞》
加拿大:《紅河谷》《紐芬蘭狂想曲》《魁北克幻想曲》
日本:《拉網小調》《櫻花》
泰國:《雨絲》《水燈南旺》
印尼:《梭羅河》《哎喲媽媽》
巴基斯坦:《腳鈴舞曲》《沙木依》
尚比亞:《打獅歌》《讓我們團結起來向前進》
孟加拉:《陣,兄弟快來》《婚禮曲》
墨西哥:《在水波上》
柬埔寨:《懷念中國》《柬、老、越是克弟》
秘魯:《太陽的姑娘們》
徐利亞:《晃動的頭巾》
比利時:《小釣漁夫》
烏拉圭:《探戈舞曲》
㈦ 古典音樂(只要有關的都可以了)急需~今天之內要...
一、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譯成「古典音樂」。有人認為"古典"給人的感覺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稱「經典音樂」。也有人根據牛津英文辭典里對古典的定義,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稱其為「嚴肅音樂」。於是,「古典音樂」又被戴上了「嚴肅」的帽子,讓人更不敢靠近。但下此定義的人一定沒有好好查字典,因為serious的第二條義項是這樣給出定義的:(指書、音樂等)啟發思考的,不僅為消遣的。因此我們知道原來古典音樂不同於流行音樂的地方是它內涵深刻,能發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於低俗。再來看一下朗文辭典對古典音樂的解釋: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見,古典音樂是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
當我們聽到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樂時,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美的旋律,充滿意趣的樂思,還有最真摯的情感,或寧靜、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歡喜、快樂,或悲傷、惆悵......
說到歐洲古典音樂,我們不能不提到中世紀伊麗莎白時期,格里高利時期的音樂,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宗教音樂!當時的人們對基督的信仰與崇拜,直接影響到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與音樂,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只限於在教堂中演唱,沒有樂器,但是,卻對今後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450年,歐洲音樂開始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的不穩定,教廷的威信與勢力開始衰弱,資產階級萌芽,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的新思想,音樂開始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個領域里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也就是在那時,歐洲傳統的大小調式逐漸形成!
歐洲到了1600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巴洛克時期,那時候不僅產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爾等偉大的作曲家,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
當歐洲音樂進入古典時期後,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後,歐洲復調後繼無人,樂風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那時候,出現了三位音樂大師:「樂聖」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響樂之父」之稱的海頓!音樂的主題也從延續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涵的古典音樂!
在1827年貝多芬逝世後,結束了嚴謹的古典主義時期。當時的歐洲正在接受浪漫主義的洗禮,當時的作曲家把作曲當作抒發內心情感的手段,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炫技等音樂表現手法!如當時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時紅極一時的演奏家!音樂表現,風格也日趨豐富,出現了一些以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民族樂派的偉大作曲家~
時間進入19世紀,出現了以德彪西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
在浪漫主義後期,也就是歐洲調性體系發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後的時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馬尼諾夫,馬勒等作曲家,他們把歐洲傳統作曲法發展到了極致,當然也包括新的嘗試,出現了象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合唱》這樣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義崇尚復調和對位法,採用多調性,為以後的傳統作曲法到先鋒音樂的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間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後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之後,科技更加發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了電子音樂,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後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偉大的音樂家,1840年5月7日出生在烏拉爾的伏特金斯,父親是礦業工程師,十歲入法律學校。1859~1862年在司法部任職,同時勤奮學習音樂,嘗試作曲,並成為新成立的彼得堡音樂學校的首屆音樂學生。1862年辭去官職,投身音樂事業。1866年應魯賓斯坦之邀到剛成立的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達十一年之久。這時,開始了他創作的第一個時期。他寫下了許多早期名作,舞劇《天鵝湖》即在此間誕生。
1877年,柴可夫斯基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轉折。他當年結婚,快速仳離。這是他一生中最為痛苦的一年,他患上了嚴重的精神衰弱症。在這期間,柴可夫斯基結識了一位貴族遺孀棗梅克夫人。她非常喜愛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從1877年開始每年給予柴可夫斯基以優厚的經濟資助,由此使柴可夫斯基辭去音樂學院的教職,把精力全部投入創作。從1877年到去世的十多年間,是柴可夫斯基創作上獲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的第四、五、六交響曲以及標題交響曲《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舞劇《睡美人》、《胡桃夾子》,以及《小提琴協奏曲》、《義大利隨想曲》、《1812年序曲》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名曲。
柴可夫斯基的創作涉及題材范圍極廣,其中交響曲在他的創作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在這些交響曲中以《第六交響曲》(《悲愴》,1893)最為著名。這部悲劇性的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交響曲中最反映創作個性及特點的作品。它以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及悲劇性的構思作為基調,在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憧憬中,以悲劇性的結局預示出作者內心世界與現實的矛盾。
1893年10月底他親自指揮演出第六交響曲之後不幾天,突然去逝,死因不明。一說患霍亂,一說自殺。
二、 中國古典音樂歷經時代滄桑,依然在不知不覺中觸動了我們的靈魂,在那亘古不變的太陽下,跨越時間、空間,其悠揚的迴音正如鑽石一樣——依然經典、永恆、溫馨、浪漫。
這里有有古箏、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樂器演奏的中國古典名曲。 當音樂自你的音箱流瀉而出的一剎那間,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氣中流動的、是山、是水、是葉落、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說不出、道不盡的感動,那是你從未經歷過的中國古典音樂之美。
中國音樂起於何時?這個問題頗難確定,據古籍所載,伏羲女媧時,已有「琴」,「瑟」、「簫」的發明。這時的「琴」即是現在所講的「古琴」之前身。圍繞古琴所作的詩所發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有詩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可見琴聲乃心聲,古琴在國樂中佔有極高的地位。「箏」之淵源於「瑟」,與「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國之際流行於秦,故史稱「秦箏」。「箏」之音色華麗優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強,善於表現行雲流水的意境。今天我們將「琴」、「箏」並置,呈現在您的眼前,願您能在悠悠琴聲中,領略到華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淵源及厚重的藝術底蘊。
在這里,你可以領略到中國古典音樂和中國民樂樂器的特有魅力。體會到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悠久長遠。在現代重金屬流行音樂盛行的喧囂聲中,來聽聽具有傳統風味的絲竹樂器,相信您一定會喜歡上它的。
三
在西洋樂作品中常見的體裁有以下幾種:
交響曲的前身是義大利歌劇序曲,在劇院中演奏。到了18世紀後半期才脫離了歌劇,成為在音樂會上演奏的獨立的音樂體裁,常用來反映比較重大的主題,有一定的哲理性。它一般有四個樂章:通常用奏鳴曲寫成的快板是第一樂章;表現沉思、幻想意境的抒情的慢板或行板是第二樂章;表現舞蹈、休息、娛樂等畫面的稍快而活潑的諧謔曲或雅緻的小舞曲是第三樂章;而第四樂章一般是熱烈的快板,大多是群眾性慶祝斗爭勝利,英雄凱旋的歡樂場面。
協奏曲是採取某一件獨奏樂器和交響樂隊協同演奏的形式,在思想內容的挖掘上沒有交響樂那麼深,強調的是表現獨奏樂器的個性,發揮它的技巧。如果說交響樂以戲劇性、哲理性見長,協奏曲則以抒情性、技巧性取勝。
在這種體裁中,最流行的是鋼琴協奏曲和小提琴協奏曲。協奏曲一般分為三個樂章:
熱情的快板,多用奏鳴曲式,在結束以前有一個獨奏樂器單獨演奏的華彩段是第一樂章;敘事性、抒情性的慢板是第二樂章;快板,活潑、歡快的舞曲形式是第三樂章。
交響詩是只有一個樂章的管弦樂曲,規模不如交響樂那麼宏大,但思想深度不一定比交響樂差。它常取材於詩歌、戲劇、繪畫、傳說等,有明確的標題或文字說明,屬於標題音樂范疇。
序曲有兩種,一種是歌劇的開場音樂,如歌劇《威廉·退爾》序曲;一種是為音樂會演奏而創作的獨立的器樂曲,並且有標題,如我國作曲家聶耳創作的《節日序曲》、柴科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門德爾松的《蘇格爾山洞》序曲等。
組曲由歌劇、舞劇或戲劇音樂中選出若干段樂曲(或詠嘆調的旋律)連接而成。如我國作曲家李煥之的《春節組曲》,比才的《卡門組曲》,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組曲》,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此外,還有專門根據特定內容譜寫的標題性組曲,如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天方夜譚》交響組曲等。
小步舞曲是三拍子的舞曲,優美、含蓄、典雅,古典派作曲家的交響樂第三章常用它。
諧謔曲沿用了小步舞曲的三拍子,但更活躍,更有氣勢,更富於變化,具有幽默、風趣的效果。
主要的詞彙有
Adagio: 慢板
常見於交響曲或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也可以是慢速樂曲的名稱,如albinoni的Adagio。
Aria:詠嘆調,抒情調
配有伴奏的獨唱曲,是歌劇或清唱劇里的歌曲,有時用於抒情的器樂曲上。
Cadenza:華采樂段
協奏曲或歌劇詠嘆調接近尾段時,由獨奏/唱者賣弄技巧過門。十九世紀以前協奏曲的華采樂段都是即興演奏的,但自貝多芬以後多是作曲家或獨奏者事先撰寫的。
Cantata:清唱劇
以宗教文字為歌詞,配以器樂伴奏的樂曲,但也有極少數是宗教的世俗清唱劇。
Chamber Music:室樂
三至十五件樂器合奏的器樂曲,如三重奏(Trio),四重奏 (Quartet),五重奏(Quintet)等。
Chamber Orchestra:室樂團
約十五至二十五人組成的小型管弦樂團。
Chanson:歌曲
法文歌曲的意思。
Chorale:聖詠曲
德國新教或路得教會的一種感恩贊美詩歌。
Coda:尾奏
拉丁文尾巴的意思。一個樂章/曲的終結樂段。
Concerto:協奏曲
巴羅克時期發展出來的曲種,通常是一件獨奏樂器和管弦樂團 合奏的樂曲,有時獨奏樂器會有兩至四件。
Concerto Grosso:大協奏曲
獨奏協奏曲的先驅。比古典或浪漫時期的協奏曲結構 規模較小,大協奏曲的獨奏樂器通常都有兩件或以上。
Etude:練習曲
原指一些為針對某一種演奏技巧而作的簡短樂曲,但在浪漫時代也有作曲家寫作極為艱深的練習曲在音樂會中演奏。
Fugue:賦格曲
源自拉丁文fuga,即逃遁的意思。賦格是復音音樂的重要曲式,同 一旋律反復出現,互相重疊,或互相「逃難」對方。
Gregorian Chant:葛麗果聖歌
葛麗果一世在第六世紀提倡的一種教會儀式音樂, 由男歌手或男聲合唱團演唱,經文全是拉丁文。
Homophony:主調音樂
一個聲部為主調,另由和弦(Chord)聲部伴奏。
Impromtu:即興曲
浪漫時期的一種音樂類型。是一種主要為鋼琴而譜的短曲,具有即興感,但並不是現場即興演奏的。
Libretto:歌詞,劇本
小冊子。指大型聲樂作品(如歌劇)的歌詞本。
Lied:德文藝術歌
德文歌曲的意思,眾數則稱為Lieder。 Magrigal:牧歌 沒有樂器伴奏的聲樂作品,歌詞大多數與感情有關。
March:進行曲
為進行或遊行而作的兒拍子短曲。
Mass:彌撒曲
以天主教彌撒中經文為唱詞所寫的大型聲樂作品。
Minuet:小步舞曲
原是一種法國舞曲,在十七世紀開始發展成藝術音樂的一部分, 常見於巴羅克時期的舞曲或古典時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
Monophony:單音音樂
只有一條旋律線的音樂。
Motet:經文歌
源自十三世紀。是一種沒有樂器伴奏的復音歌曲,以宗教文字為歌詞。
Nocturne:夜曲
浪漫氣氛豐富的緩慢樂曲,大多數夜曲都是鋼琴曲。
Opera:歌劇
譜成音樂的戲劇,音樂,台詞和劇情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四百年歌劇藝術衍生出不同的類型:嚴肅歌劇(Opera Seria),詼諧歌劇(Opera Buffa),美聲歌劇(Bel Canto Opera),輕歌劇(Operetta),德國輕歌劇(Singspiel),樂劇(Music Drama)和法國喜劇歌劇(Opera Comique)等。
Opus(Op.):作品編號
拉丁文作品的意思。作曲家或音樂出版商以此編排作品, 通常作品編號愈小,亦即是作曲家愈早期的作品。
Oratorio:神劇
原意是指祈禱室,十六世紀發展成的一種音樂類型。與歌劇相似, 但唱詞均以聖經為藍本,也沒有舞檯布置或服裝。
Orchestra:管弦樂團
十五人以上組成的樂團。Orchestra不一定混合管樂和弦樂, 純粹的管樂團或弦樂團也稱為Orchestra。
Overture:序曲
法文開放的意思,是歌劇或神劇等同類作品開始時的器樂前奏。 浪漫時期發展出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是一種獨立的管弦樂作品。
Partita:組曲
原是一種主題與變奏(Theme and Variations)的曲式,巴羅克 時期演變成組曲的意思。
Plainsong:素歌
(請參閱Gregorian Chant)。 Polyphony:復音音樂 兩個或以上獨立聲部組合的音樂。
Prelude:前奏曲
浪漫時期用於歌劇或芭蕾舞劇每一幕的前奏,有時更取代序曲。 也是一種沒有明確形式的獨立樂曲,通常是十分簡短的鋼琴曲。
Programme Music:標題音樂
以純音樂描述一個標題甚至故事的樂曲。
Recitative:宣敘曲
在歌劇或神劇中以歌唱方式說話。與詠嘆調比較,宣敘調重敘事,音樂只是附屬性質。
Requiem:安魂曲 天主教禮儀為死者送葬的彌撒曲。
Rhapsody:狂想曲 浪漫時期一種形式自由的曲種,經常以既有的旋律為基礎寫成器樂曲。
Rondo:迴旋曲
古典時期一種節奏輕快的曲式。其中的主要樂段會與其他樂段輪替出現。迴旋曲大多出現於協奏曲或奏鳴曲的終結樂章,但也會獨立樂曲的形式出現。
Scherzo:詼諧曲
義大利文玩笑的意思。十九世紀由貝多芬發展出來,取代小步舞曲 (Minuet)的地位。
Serenade:小夜曲
意指夜間的音樂。十八世紀時一種多樂章組成的器樂曲,經常是為慶祝活動而寫的。
Sonata:奏鳴曲
義大利文聲響的意思,有別於歌唱的聲音。奏鳴曲是一種專為某種樂器而寫的音樂。除了鋼琴奏鳴曲以外,大多數的奏鳴曲都有鋼琴伴奏,但也有巴羅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是為三件樂器而寫的(其實是四人合奏的, 但伴奏者不算在內)。
Sonata Form:奏鳴曲式
古典時期發展出來的一種曲式,常有於交響曲或協奏曲 的第一樂章,由呈現部(Exposition),發展部(Development)和再現部(Recapitulation) 組成。兩個風格不同的主題在呈現部出現,在發展部變化,最後於再現部重復作結束。
Suite:組曲
巴羅克時期的組曲大多是由一系列舞曲組成的。在浪漫時期,組曲也會是由歌劇或芭蕾舞劇改編成的樂曲,或獨立的音樂會組曲(Concert Suite)。
Symphonic Poem:交響詩
浪漫時期的一種單樂章管弦樂曲。
Symphony:交響曲
古典時期發展出來的重要曲種,其實就是管弦樂奏鳴曲,通常由四個樂章(也有三個或五個的)組成的大型管弦樂曲,有時也會加入聲樂。
Tempo:速度
義大利文時間的意思,泛指樂曲演奏時的速度,常見的有:Largo(寬廣 的),Adagio(緩慢的),Moderato(中庸速度),Andante(行板),Allegro(歡樂的快板) 和Presto(非常快)。
Theme and Variation:主題與變奏
(請參閱Variation)。
Toccata:觸技曲
義大利文觸碰的意思,是一種表現演奏者技巧的器樂獨奏曲,大多數是鍵盤樂器而作的。
Tone Poem:音詩
與交響詩(Symphonic Poem)同義。
Variation:變奏曲
以同一主題(Theme)作一連串變奏的樂曲。在每個變奏中, 同旋律會以不同和聲,節奏,速度,加減音符甚至倒彈出現。
Voices:聲部,人聲
人聲可依音域分成大類:女高音(Soprano),女中音(Mezzo-prano),女低音(Alto),男高音(Tenor),男中音(Baritone)和男低音(Bass)。 每個音域中還有特別的區分,如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和抒情男音(Lyric Tenor)。
㈧ 節日序曲的原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作品
節日序曲(作品96號)是原蘇聯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於1954年為慶祝蘇聯十月革命三十七周年而創作的一首管弦樂曲;它以熱情、生動的音樂語言,庄嚴、輝煌的藝術形象,描繪了蘇聯人民歡度節日的景象。歌頌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一首歌唱祖國的庄嚴頌歌。
樂曲用奏鳴曲式寫成。A大調;前面有一段光輝的、3/4拍、小快板引子。它是從小號和圓號吹奏凱旋式的號角聲開始的,定音鼓一聲巨響,好似節日禮炮轟鳴。在低音弦樂器演奏短波折過渡之後,凱旋式的號角聲又奏響了一次。這時,其它管樂器都加入進來,採用和聲轉換以及離調的手法進行發展,就好似節日里遊行的人流,彩色繽紛的旗幟,令人眼花繚亂。
進入呈示部後,節拍從3/4拍轉成了2/2拍,速度加快了。樂曲從小快板變成了急板。單簧管吹奏出活潑的主題,帶有舞曲特性,表達了人們的歡樂心情,小提琴復述這一主題。進行之中,加進了三角鐵清脆的敲擊聲。使舞曲性質更濃。隨後,小提琴快速演奏上下翻滾的樂句,小號用「雙吐」音在其中穿插,主題再轉給長號和大提琴來演奏,氣氛十分熱烈。
副部主題是E大調,2/2拍,寬廣如歌。開始,它是由圓號和大提琴呈現的,就好似一句俄羅斯中音歌手在詠唱。它與主部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優美的主題繼而轉給小提琴和中提琴來演奏,更顯得舒展動人,充滿著自豪和幸福感。這時,木管樂器用短促的上行音與弦樂作對答式演奏,接弦樂的輕聲撥奏,把樂曲引到展開部,描繪華燈初放、節日之夜的絢麗景象。單簧管演奏活潑的曲調,就象是召喚人們參加晚會的狂歡。接著,木管樂器逐漸加入,描繪人們越聚越多。樂曲情緒越來越激動,音響也越來越強烈,最後匯成歡樂海洋的壯麗場面。
再現部的主部主題開始是由弦樂演的。但這里並不是主題完整的再現。它僅僅是動機。後半部分有一些變化。呈示部里的主題和副題重復時也有這種情況。這正是肖斯塔科維奇創作中的一種特色。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不喜歡一個音符不改地重復前面的樂句,甚至連模進的手法很少運用。有人把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比作是奔騰的河水越流越遠,從不回到老地方來,這里也是如此。
副部主題也不是原封不動地搬用呈示部里的旋律,它是由管樂器演奏的。雖然如此,肖斯塔科維奇在寫作手法上還是嚴格地遵守奏鳴曲式原則。這里,他把副部主題的調性,統一到主調上來。先給管樂演奏,再由小提琴加以復述和發展。後半部在調性上輾轉,造成熱烈的氣氛接尾聲。
尾聲不長,但主題和副題又再次得到發展,最後推出一段頌歌,引子里的號角聲,這里又出現了,它們混在一起,形成全曲的高潮。然後速度加快,在極其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肖斯塔科維奇創作這首《節日序曲》時,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這時,他已創作了十部交響曲和許多優秀作品;由於他創作上的巨大成就,蘇聯政府在這一年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稱號;他還獲得了兩枚列寧勛章和一枚勞動紅旗勛章。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於聖彼得堡,1975年8月9日逝於莫斯科,原蘇聯著名音樂家,二十世紀世界重要的音樂大師之一;他的父親是化學工程師,也是一位音樂愛好者;母親是位才華橫溢的鋼琴家,也是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啟蒙老師。1919年肖斯塔科維奇從私立音樂小學畢業後被彼得格勒音樂學院錄取,後來開始學習作曲。從學生時代起,肖斯塔科維奇就開始工作,為無聲電影做過鋼琴伴奏;1923年和1925年,肖斯塔科維奇分別從音樂學院鋼琴系和作曲系畢業。他的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成為了他的音樂生涯的里程碑,並引起了國際樂壇的注意;在《第一交響曲》中可以看出,作曲家繼承了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穆索爾斯基等的音樂風格。盡管如此,但是其中又體現著自己的風格和前所未有的特點。他的作品積極向上、情緒強烈;那些年,肖斯塔科維奇經常作為鋼琴演奏家參加演出。他還獲得了在波蘭華沙舉行的首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榮譽證書。當時也是他面臨職業抉擇的重要時刻:必須從作曲家或者鋼琴師中選擇其一。 在創作了《第一交響曲》後的一段時間里,肖氏曾經嘗試各種全新的音樂手法。在此期間他相繼創作了《第一鋼琴奏鳴曲》(1926年)、《十月獻禮》(1927年)、第三交響曲《五一勞動節》(1929年)。
隨著新的藝術形式,尤其是社會諷刺劇的出現,肖斯塔科維奇還創作了不少電影及戲劇音樂。如1929年的《新巴比倫》,1931年的《金山》,1927年的戲劇《臭蟲》等。而1928年根據果戈里原作改編的歌劇《鼻子》和1932年根據列斯科夫原作改編的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則是兩首代表之作;與烈斯科夫原作不同的是,肖斯塔科維奇在戲劇中突出了在不公平的社會條件下女人的天性。作曲家因此稱自己的歌劇是「悲劇諷刺」。在歌劇《鼻子》中,他在俄羅斯的怪誕劇中加入了俄羅斯浪漫曲和曼聲唱的歌曲的元素。1934年,該劇以《卡捷琳娜·伊茲邁羅娃》為名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首演。此後又相繼在北美和歐洲的劇院里上演。其中列寧格勒上演36場,莫斯科上演94場,此外在斯德哥爾摩,布拉格,倫敦,蘇黎世和哥本哈根都曾經上演。這部作品成為肖氏的重要成就之一,也讓各國人民領略了他的音樂天才。
1936年1月,斯大林觀看了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邁羅娃》後感到十分不快。《真理報》隨即發表了題為《混亂代替音樂》的社論文章,該文章很長時間內限制了蘇聯音樂的發展道路;幾天後,《真理報》又發表了另一片題為《芭蕾的虛偽》的音樂評論文章,對肖斯塔科維奇的芭蕾《清澈的小溪》予以無情的抨擊。
繼《真理報》的文章之後,肖斯塔科維奇1936年前創作的大多數作品幾乎都已從蘇聯的文化演出名單中消失。原定於1936年秋進行的第四交響曲首演也被迫取消(直到1961年該曲才進行首演)。直到1962年《卡捷琳娜·伊茲邁羅娃》才恢復上演。除了第一交響曲和幾個小曲子以外,十九世紀20年代創作的作品都是到了60年代中期才恢復上演,而歌劇《鼻子》「重見天日」已經是1974年的事情。
分別於1934、1937、1939年創作的第四、第五和第六交響曲標志著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生涯的一個全新階段。
隨著交響樂的發展,肖斯塔科維奇賦予了室內樂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1934年,他創作了節奏歡快、氣勢恢弘的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1938年和1940年,他又相繼創作了《第一弦樂四重奏》和《弦樂與鋼琴五重奏曲》,這成為他的音樂生涯中的重要作品。
1941年創作的《第七交響曲》是為衛國戰爭而作,樂譜被送到美國,由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首演,轟動整個世界;《第八交響曲》亦是如此。
1948年2月,蘇共(布)中央委員會公布《關於穆拉傑里的歌劇〈偉大的友誼〉》的決議。肖斯塔科維奇與普羅科菲耶夫 、哈恰圖良等作曲家受到了嚴厲的指責,認為這些「形式主義」的作曲家與蘇聯人民的藝術趣味背道而馳。媒體也掀起了新的一股針對肖斯塔科維奇的批判浪潮,並且比1936年來勢更加兇猛。被強權征服的肖斯塔科維奇「承認了錯誤」,相繼創作了清唱劇《森林之歌》(1949年)等,並為一系列的歷史和戰爭題材影片配樂,使他的處境有所好轉。同時他還創作了具有更高藝術水準的作品:《小提琴第一協奏曲》(1948年)、第四和第五四重奏(1949年、1952年)、《鋼琴前奏曲與賦格24首》(1951年),除最後一個作品外,其它的都是在斯大林去世後才得以公演。
肖斯塔科維奇為如何運用古典音樂遺產而創作出富有大眾歌唱性的作品做出了很有趣的示範。如第十一、十二交響曲《1905年》和《1917年》,這些作品的音樂語言充滿著民間音樂的因素,富有歌唱性。根據詩人葉夫圖申科的詩歌而創作的《第十三交響曲》是對貝多芬的延承和發展。肖斯塔科維奇自己說過,《第十四交響曲》(1969年)借用了穆索爾斯基「死亡歌舞」之思想。
交響詩《斯捷潘·拉辛的死刑》(1964年)是肖斯塔科維奇又一重要的里程碑,是肖氏創作的巔峰之作。
《第十四交響曲》將室內聲樂、室內器樂和交響樂有機融合,歌詞取自不同國家不同詩人的詩,從而創作出了具有深厚的哲學思想和抒情色彩的作品。
《第十五交響曲》(1971年)是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生涯的結束,其中融合了肖氏各個創作時期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