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太空宇航員怎麼感染病毒的

俄羅斯太空宇航員怎麼感染病毒的

發布時間:2022-10-01 07:57:39

Ⅰ 登月宇航員,返回後為什麼曾出現「怪病」原因是什麼呢

在登月和返回地球防護期內,宇航員發生了打噴涕、咳嗽症狀,這是一個十分必須留意的地區,這表明有臟東西進入了宇航員的呼吸道,不然不太可能全部宇航員都產生相似的狀況。當登月宇航員進到返回艙時,在脫穿宇航服的時候會將月塵蔓延到返回艙的室內空間中,最後全部宇航員的呼吸系統都粘滿了月塵。在宇航員返回地球時,美國航天局對宇航員開展了防護,以避免登月時很有可能帶到一些大家所不曉得的微生物菌種,導致外來物種入侵。盡管月球表層有著近300℃的溫度差,貼近真空泵的自然環境,但人們依然不清楚宇宙空間中能否有微生物菌種可以在那樣的條件中存活,防護是較好的方式。

可是你清楚嗎,實際上從月球回家的宇航員人體以前都產生過一起怪異的狀況。以致於返回登月艙以後的航宇工作人員綿綿不絕的乾咳著。最開始當宇航員發生這類表現的情況下,大夥兒還都很焦慮不安,覺得是否會是月球上部位的微生物菌種帶上的某類不知名的病毒感染導致的。因此在她們返回地球以後的一段時間當中,都是在開展封閉式檢驗檢測。

Ⅱ 史上唯一的太空遇難事件

有史以來,死得最遠的人是誰呢?肯定不能在地球上找,得去太空中找。根據國際航空聯合會的定義,劃分地球與太空的界線位於海拔100千米的高空,科學家稱之為「西奧多·馮·卡門線」。卡門線以下的區域屬於地球的大氣層,而卡門線以外的空間就屬於太空了。迄今為止,共有561位宇航員曾經去過太空,只有3位蘇聯宇航員在那裡遇難(另外,還有15位宇航員曾經死於火箭爆炸等航天事故,但死亡地點均位於卡門線以下),他們的名字分別是格奧爾基•多勃羅沃利斯基、維克托•帕查耶夫以及弗拉季斯拉夫•沃爾科夫。這3位宇航員共同死於「聯盟11號事故」,該事故也是人類 歷史 上唯一一次宇航員在太空遇難的事件。

意外的悲劇

「聯盟11號事故」發生在1971年。當時,美國和蘇聯處於冷戰時期,雙方在航天領域展開了激烈競逐。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蘇聯率先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先聲奪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反超蘇聯。蘇聯方面必須奮起追趕,於是,1971年4月,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一號」,並很快派遣「聯盟10號」飛船搭載3位宇航員前往這個空間站。然而,由於對接階段出現故障,宇航員們未能進入空間站。

緊接著,1971年6月6日,蘇聯進行了第二次嘗試。「聯盟11號」飛船發射升空,搭載著三位宇航員——指令長格奧爾基·多勃羅沃利斯基中校,實驗工程師維克托·帕查耶夫和飛行工程師弗拉季斯拉夫·沃爾科夫。這一次,3位宇航員成功完成與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的對接並順利進入了「禮炮一號」,他們在空間站共停留了23天,創造了當時人類在太空停留的最長記錄。在空間站,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天文觀測,研究了失重狀態下植物的生長情況,還做了一些醫學實驗,獲得了寶貴的資料和數據。3位宇航員的壯舉為蘇聯贏得了榮譽,在那樣的 歷史 條件下,他們成為蘇聯人心目中的英雄。

6月30日,宇航員完成了航天任務,是時候返回地球了,他們預計將會降落在中亞的大草原上。該日清晨,蘇聯幾乎所有電視台都在等著直播3位航天英雄歸來的畫面,而蘇聯航空航天局的工作人員也駕駛著直升機在預計降落地點附近待命。很快,他們就發現了正在緩緩下降的「聯盟11號」飛船,它巨大的降落傘正常打開了。這是一個光榮的時刻! 一等飛船落地,工作人員便立即走下直升飛機,沖向因為與大氣摩擦產生高溫,還在冒著熱氣的返回艙。工作人員萬萬沒有想到,他們接下來將會目睹到非常凄慘的景象——返回艙的艙門打開之後,3位宇航員端坐在各自座位上,睜著眼睛,面無表情,臉上能隱約看到暗色斑塊,鼻子和耳朵均有出血。工作人員迅速將宇航員移出艙外並立即進行搶救,然而現場醫生的診斷卻是:三位宇航員早已死亡。

遇難的原因

「聯盟11號」3位宇航員遇難的消息一經公布,引起了國際航天界的極大震動,科學家們紛紛對宇航員的死亡原因進行了分析,有的猜測死因是致命的宇宙射線,有的猜測宇航員可能是感染了某種超級外星病毒,有的猜測長時間的太空生活之後地球重力摧垮了宇航員的內臟。蘇聯政府則立刻成立了調查組,並暫停了所有宇航員的訓練計劃以及後續的所有載人飛行任務。

調查發現,返回艙結構並沒有被破壞,多勃羅沃利斯基座椅上的肩帶打開了,他座椅下面用於艙內外通風的一個閥門打開了,其餘一切正常。3位宇航員均有腦溢血和肺充血等相同症狀,死因是由於氣壓快速下降導致的窒息和肺栓塞。

後來,蘇聯科學家還原了3位宇航員遇難的整個過程。3位宇航員駕駛「聯盟11號」飛船與「禮炮1號」空間站脫離,開始返回地球時,飛船開始執行進入地球大氣層的程序:啟動反推火箭減速,降低高度,隨後返回艙與軌道艙分離,宇航員乘坐返回艙進入大氣層。然而,意外正是從此刻開始。連接返回艙和軌道艙的分離插頭在分離過程中產生巨大的震動,將返回艙的壓力閥震開,這使得多勃羅沃列斯基座椅下的通氣閥門突然間打開了。返回艙內的空氣快速泄漏,3位宇航員立刻聽到了漏氣的聲音,他們先是檢查了艙門,之後關閉無線電設備,以聽清楚漏氣的吱吱聲來源於哪裡。當發現吱吱聲來源於自己座位下時,指令長在急促的呼吸中慌忙解開了自己座椅上的肩帶,想要站起來檢查,但已經來不及了。僅僅34秒後,返回艙內的氣壓就降到了真空水平,3位宇航員被急性缺氧、體液沸騰以及肺栓塞奪去了生命。

事故原因雖然在客觀上來源於機器設備的故障,但主觀原因卻源自於美蘇太空爭霸的政治壓力。在美國人登月後,蘇聯迫切想利用載人空間站來扭轉頹勢,他們設計了可以與空間站對接的「東方號」、「上升號」和「聯盟號」載人飛船。其中,第一代載人飛船「東方號」的艙室是按照宇航員身穿宇航服的前提來設計的。宇航員只要身穿宇航服,就可以在飛船漏氣的情況下保證生命安全。然而,宇航服比較笨重,會佔用飛船狹小而擁擠的艙內空間,為了能夠增加進入太空的成員數量,從「上升號」開始,蘇聯航天部門的領導人開始做有意識的冒險——讓宇航員身穿運動服進入飛船,以此將艙室的容量從兩人提升至3人。結果,宇航員在升空和返回途中必然會暴露在窒息的風險中。

「聯盟11號」飛船事故之後,負責此次航天任務的官員被解職,蘇聯飛船重新開始為宇航員配備宇航服,並將飛船艙室的容量重新設計成兩人——這些是3位宇航員用生命換來的教訓。

Ⅲ 國際空間站的安全事故

利弊爭議
有很多對NASA持批評觀點的人認為國際空間站計劃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並且抑制了其他更有意義的計劃。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列舉,花費在國際空間站計劃上的上千億美元和近乎一代人的時間,可以用來實施無數的無人太空任務,或者將這些時間和金錢花在地球上的研究中,也要比國際空間站更有意義。
空間站的支持者認為對於空間站的批評是目光短淺而且帶有欺騙性的,支持者認為花費在載人空間探索上的巨額經費同樣會給地球上的每個人帶來切實的好處。有評估指出,國際空間站計劃所開發的載人航天相關技術的商業應用,會間接帶動全球經濟,其所帶來的收益是最初投資的七倍,也有一些相對保守的估計則認為此種收益只是最初投資的三倍。還有一些堅定的支持者認為,即便國際空間站在科學方面的意義為零,僅其發揮的推動國際合作的作用,也足以令這個計劃彪炳史冊。
躲避垃圾
2012年9月26日美國宇航局(NASA)表示,一個俄羅斯廢棄衛星的碎片和一艘印度火箭的殘骸27日將飛近國際空間站,存在撞擊空間站的可能。若有必要,國際空間站27日可能會做出移動。
國際空間站內三名航天員會藉助對接在空間站上的歐洲補給宇宙飛船的動力來移動空間站。歐洲宇宙飛船本來應該已經離開,因為通訊故障,返航時間才被延誤。
2015年7月16日,國際空間站險遭太空垃圾(俄羅斯一顆氣象衛星的殘片)襲擊。當時飛來的碎片離國際空間站只有3千米,三名宇航員被迫只能用半小時的時間躲進逃生艙,暫時停留在太空站附近的「聯盟號」宇宙飛船內避難,宇航員需要花一個多小時才能返回國際空間站重新開始工作。這已是國際空間站建立16年來第四次發生類似的事件。據悉,國際空間站所在的軌道上有2.2萬塊由廢棄衛星、火箭殘骸、航天器爆炸和相撞過程中產生的碎片。這些碎片的直徑至少有10厘米,飛行速度為每小時28160千米,會給軌道中運行的飛行器帶來安全威脅。
退役之爭
國際空間站的命運在成為一個新的討論話題。因為稍早些時候,俄羅斯航天署副署長維塔利·維多夫在電視節目中宣稱,國際空間站將於8年後即2020年墜入太平洋,結束自身使命。他同時表示,之所以選擇墜毀的方式,是由於國際空間站結構太復雜,體積也太大,如果滯留在太空,將會成為一堆頗具威脅的太空垃圾。
然而,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在線版刊發的文章稱,俄航天署所作之結論並沒有得到各方的贊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拿出很多支持的論調,意圖佐證國際空間站的使用壽命很有可能將超過2020年,因為俄羅斯方面所謂2020年墜落的判斷並不符合現實情況。
據美國國家地理在線文章稱,空間站的墜落將逃不出地面控制的手掌心。單就美國掌握的技術水平而言,已經有能力在低地球軌道(高於地球表面數百公里)上同時跟蹤8000個籃球大甚至更大的物體,其中多數是廢棄的火箭和人造衛星,包括500多個航天器殘骸。因而抓住一個空間站,並不能構成挑戰。
歐空局和另外一些參與國也斷然不會輕易放棄使用權,而是想方設法地繼續讓這個基站停留太空中。NASA發言人凱利·漢弗萊斯還暗示,其他多個國際空間站參與國家的負責人已經就空間站的使用問題達成一致,各方正在努力確保其壽命能夠延長到2028年以後。
2014年1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獲得白宮支持,將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期再延長4年到2024年。
首位英籍宇航員
歐洲航天局20日宣布,英國人蒂姆·皮克將於2015年作為首位英籍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
冷卻失靈
2013年12月12日,國際空間站在發現閥門問題導致冷卻系統發生故障後,國際空間站於11日關閉許多功能。空間站中的6名宇航員安全無恙。
美國宇航局發言人喬希·拜爾利證實稱,空間站兩套冷卻系統中的一套發生故障,宇航員沒有危險。為了減少溫度控制設備壓力,空間站中許多系統已被關閉,生命維持系統、電力系統以及科學實驗設備則與另一套完好冷卻系統相連。
宇航員們在冷卻系統故障後努力恢復冷卻系統壓力,確保關鍵系統維持正常溫度。這主要取決於空間站處於陽光照射下還是地球陰影中。發生故障的冷卻迴路系統產生太多氨水,達到預設溫度最高極限而被關閉。宇航員們懷疑冷卻泵中流量控制閥出現問題。
2013年5月,國際空間站曾發生冷卻劑泄漏問題,2名宇航員曾進行太空行走進行修復。發生故障時空間站上有3名美國宇航員、2名俄羅斯宇航員、1名日本宇航員,他們的駐留期到2014年3月結束。
病毒感染
北京時間2013年11月12日早間消息,俄羅斯著名安全專家尤金·卡巴斯基披露,一名俄羅斯宇航員攜帶的優盤已經導致國際空間站感染病毒,除此之外,臭名昭著的「震網」病毒也已經感染了俄羅斯的一座核電廠。
卡巴斯基並未披露國際空間站因為病毒感染所受到的具體影響,也沒有透露受感染的日期。但外界猜測,有可能是在聯合太空聯盟2013年5月對國際空間站進行維護時發生的。他們當時將整個系統都更換成了Linux,使之更加「穩定而可靠」。
在此之前,國際空間站上有「數十台筆記本」使用的是Windows XP,該系統比Linux更容易感染惡意軟體。
卡巴斯基表示,感染事件最初發生在科學家們使用的Windows筆記本上,後來由優盤攜帶到國際空間站。但在2013年5月更換成Linux前,國際空間站的控制系統就已經採用了各種版本的Linux。
據科技網站ExtremeTech報道,早在2008年,俄羅斯宇航員就攜帶一台被W32.Gammima. AG蠕蟲感染的Windows XP筆記本前往國際空間站,並很快感染了空間站內的其他Windows XP筆記本電腦。
卡巴斯基表示,這一事件表明,不接入互聯網也不能讓你逃避被病毒感染的風險。在另外一起事件中,一家未接入互聯網的俄羅斯核電廠同樣被感染了臭名昭著的「震網」病毒。
雖然並未對主流用戶產生太大影響,但「震網」已經成為有史以來最臭名昭著的病毒之一。雖然美國和以色列政府從未承認,但外界普遍認為,「震網」是這兩國政府聯手開發的,目的是破壞伊朗核設施,阻止該國開發核武器。
由於伊朗納坦茲核反應堆也沒有接入互聯網,所以該病毒同樣是通過優盤傳播的。它可以令離心機的旋轉失去控制,導致工廠出現物理損壞。
卡巴斯基表示,震網、高斯、火焰和紅色十月等病毒都極其復雜,開發成本高達1000萬美元。
據俄羅斯地面飛行控制中心表示,2014年5月13日載人飛船「聯盟TMA-11M」號返回艙在哈薩克預定地點附近著陸,乘坐它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的有:俄羅斯宇航員米哈伊爾·秋林、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宇航員若田光一和美國宇航員里克·馬斯特拉基奧。
下一期考察組成員5月28日將抵達國際空間站,在此之前俄羅斯宇航員亞歷山大·斯科沃爾佐夫、奧列格·阿爾捷米耶夫和美國人史蒂文·斯旺森繼續留在空間站工作。
外殼附浮游生物
據俄媒20日報道,俄羅斯科學家稱,他們在對取自國際空間站窗戶和牆壁的樣本進行分析時發現,國際空間站的外殼上竟然附著著海洋浮游生物。不過科學家稱,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浮游生物如何進入太空的。
報道稱,國際空間站俄羅斯任務組負責人拉基米爾 索洛夫耶夫(Vladimir Solovyev)稱,近期的研究證明,一些生物能夠在國際空間站的外殼上生存。
索洛夫耶夫還稱,一些研究甚至認為,這些生物能夠在真空、低溫、輻射等惡劣的航天條件下生長。
索洛夫耶夫表示,這一實驗得出的結果非常獨特,科學家們在國際空間站的表面上找到了浮游生物的痕跡,這將成為進一步研究的課題。不過他指出,目前尚不清相互這些浮游生物是如何進入太空的。
科學家稱,實驗中發現的浮游生物可以在海洋中找到,但在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和貨物的升空地點、位於哈薩克的拜科努爾發射場卻不常見。
氨氣泄漏事故
2015年1月14日,美國宇航局證實國際空間站上發生氨氣泄漏事故。目前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安全,正在擬定解決問題的計劃。
氨氣泄漏發生在國際空間站的美國部分,有毒物質從冷卻系統進入了空間站的空氣中。宇航員已經疏散到了俄羅斯區域,人員安全。受污染的單元已經被封鎖,空氣污染物的水平在可接受范圍之內,人員暫時沒有進一步疏散到「聯盟號」上的必要。
俄羅斯任務控制中心的負責人稱,進一步的措施需要由位於美國休斯敦的美方控制中心擬定計劃 。

Ⅳ 航天員去太空後會有哪些後遺症楊利偉現在身體怎樣了

9月17日下午13時35分左右,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反推火箭成功點火後,平安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那麼,航天員去太空後會有哪些後遺症?
航天員去太空後會有哪些後遺症
1、骨骼會疏鬆,背部疼痛等
我們在地球上生活需要行走,脊椎也會感受到壓力彎曲,我們會感受到身體各方面的壓力,但是在太空行走由於是無重力的,且不需要勞動,所以在太空生活可能會讓你長高,但是由於長期不需要勞動,甚至腿都不需要用力去走路,肌肉可能會發生萎縮無力,所以在太空中待的時間長了,剛回到地球可能會特別不適應。
背部疼痛是宇航員在執行長期太空任務中遇到的常見問題,一半以上的宇航員都曾報告過脊柱疼痛。與背部疼痛相應的是,宇航員們會長高5厘米左右。他們返回地球後還會出現椎間盤突出等症狀。所以,宇航員可以通過一些預防性措施來減少太空飛行對脊柱的影響。例如,給地球上的背部疼痛患者推薦使用的「核心肌肉訓練」,可以加入到宇航員的日常身體訓練計劃中,瑜伽則可能有助舒緩脊柱僵硬問題。
2、太空病
由於太空是失重狀態,人類適應地球重力的身體就會出現各種變化,比如五臟六腑都飄了起來,不會就位;體液會向四處亂流,感到頭重腳輕;肌肉鬆弛等等。這樣就會出現太空綜合症,如頭暈目眩、臉色蒼白、惡心嘔吐、唾液增多、頭痛嗜睡、不斷噯氣放屁等等,有一個適應期,期間嚴重的很可能導致危險。
長期影響最大的是肌肉和骨質的損失。宇航員在太空停留1個月,平均骨質損失要達到1~2%,肌肉損失要達到5%。而由於骨骼中的鈣流失到血液里,會導致腎結石的風險增大,一旦患病將痛苦不堪;由於骨骼嚴重缺鈣,很容易導致骨折,這就是為啥宇航員返回地面要人們抬著走的原因。
天空病症還有由於失重體液倒流,導致鼻塞頭部腫脹,身體自然捲曲,足底脫皮露出紅色皮膚,由於眼壓升高會導致視力模糊,有的還會出現失明症狀。

楊利偉現在身體怎樣了
楊利偉是一個令全體中國人民都為之驕傲的名字,他在登上太空時,承載了太多的希望,背負了太重的責任,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艱辛。在他成功到達太空的那一刻,代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這個中國太空第一人,是全體人民所尊重的對象。在此之前,誰也不知道結果會是怎樣,他的登空是一次拋開生死的艱難任務。
&

Ⅳ 為什麼登上月球的宇航員會出現怪病,難道月球有病毒

宇航員是人類探索太空的先驅,是人類的先行者。在阿波羅計劃中,美國成功地將一批宇航員送上了太空,但在宇航員登陸月球之前,美國的NASA就制定了嚴格的檢查計劃,而且回來之後還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隔離。有人認為這只不過是多此一舉,沒有必要,然而曾經登陸過月球的阿波羅宇航員都反映過這樣的一個問題,他們在月球進行完勘測後,進入登月艙發現都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狀,甚至當他們與地面進行通訊聯系的時候,也經常會打噴嚏和咳嗽。這是為什麼?月球有毒嗎?

因此月球被認為是一個缺乏空氣、沒有水分、環境條件非常惡劣的一個星球,並沒有毒!

阿波羅計劃中登月的12位宇航員,全數都出現了「月球花粉熱」,類似於「花粉過敏症」,但是他們並沒有出現過敏的症狀,他們就是打噴嚏,鼻塞,症狀,而且持續了很多天。

據研究,引起這些病症的正是月球上的塵埃。有人就要問了,我們地球上也處處有塵埃啊,但是沒見人出現生命不適,月球的塵埃就有毒嗎?

月球上的這種異常情況也引發了不少學者對宇宙探索的思考,因為這種情況意味著,探索一顆未知的星球風險可能比想像中的還要大。總之,塵埃顆粒對人類以及設備的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由於它們是帶著靜電的,所以當它吸附到各種設備上時就會影響設備的正常工作,甚至干擾通訊,比如2013年12月份,我國的玉兔月球車就由於月球顆粒的影響,出現了故障。

Ⅵ 宇航員在太空發生疾病是怎樣用葯的

宇航員在太空飛行時,除特殊目的外,一般不會有專門醫生同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宇航員在太空發生疾病,靠飛船攜帶的宇航員用葯進行治療。

太空用葯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常見病用葯,如治療外傷用的紫葯水,消毒壓縮綳布,抗菌葯膏,鎮靜、鎮痛用的注射針劑,止瀉、治胃腸炎葯片,防感冒和降壓用葯和消炎用的抗菌素等。另一類是特殊用葯。其中有:

1.抗太空運動病葯物

太空運動病是太空活動中一種常見的病,跟地球上的「暈船」「暈車」相似。這種病發作時,臉色蒼白出汗、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食慾減退,持續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影響宇航員的健康,降低了工作效率。美國和前蘇聯宇航員曾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患這種病。由此可見,太空運動病發病率高,波及范圍大。服用搞太空運動病葯對抑制和減輕運動病症狀具有一定的效果。這類葯物有抗膽鹼類和抗組織胺葯物。早期航天,美國宇航員曾服用嗎嗪和替根等抗組織胺葯物,後來又研究了東良菪鹼和苯異雨胺葯物。單獨服用不如復方效果好,服用的方法,除口服外還有帶葯膏的橡皮膏,可緊貼在頭部皮膚處,通過皮膚吸收達到治療效果。

2.抗輻射葯

宇航員在太空飛行,有來自兩個方面的空間輻射危險。一是空間粒子輻射,包括太陽耀斑、地球輻射帶粒子等。在發生太陽耀斑時,宇航員可能接受的輻射劑量,上身皮膚為350~800雷姆。二是人工輻射源,如飛船上攜帶的核動力、核電池等。據測定美蘇宇航員接收的輻射量多數雖未超過允許的標准,但「雙子星座」、」「阿波羅14」、「聯盟35」等少數飛船上的宇航員,在太空中接受了相當大的輻射量,其中經過175天太空飛行的兩名前蘇聯宇航員受到的輻射量達7雷姆。因此採取葯物預防是保護宇航員身體健康的措施之一。這類常用葯物有磺胺B硫莖2胺,氨2基異硫脲,這些葯物對高能原子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服用時可與維生素一起合用。

3.抗脫鈣葯物

在失重條件的影響下,尿中鈣、磷、鎂等無機鹽的排量增加,一般每月喪失量為人體總量的0.3%~0.5%,相當於卧床試驗者脫鈣量的三倍,其中承受重量的人體骨骼骨質的喪失比這一比例還大。大量脫鈣的後果,除了有患腎結石的危險外,返回地球後可能由於嚴重的骨質疏鬆症,以致輕微用力和活動就會造成骨折,特別是脊柱或長骨的骨折。為防止脫鈣,除進行適當的「體療」「食療」外,「葯療」亦是一個重要的防範措施,這些葯物有鈣磷酸鹽制劑等。宇航員服用這類葯物,骨質鈣的喪失明顯低於未服用葯物的宇航員。

4.調節睡眠的葯物

長期太空飛行,宇航員會出現情緒激動、幻想、錯覺、多夢等異常感覺,給睡眠帶來嚴重干擾,影響工作效率和身體健康。因此在飛船上配備一些鎮靜劑、催眠劑,給宇航員服用,以調節睡眠。這些葯物要服用後見效快,睡醒後葯效能很快消失,不能留有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的副作用。前蘇聯「禮炮」號空間站配備有安定劑一類的睡眠葯物,美國阿波羅飛船配有速可眠、鎮靜劑一類的睡眠葯品和針劑。美國太空梭上的宇航員,曾因靜電干擾影響睡眠,地面控制中心電告他們服用指定的睡眠劑和安定劑後,便很快地進入夢鄉。

5.提高工作能力的葯物

人在飛船環境下工作,要經受失重、超重、雜訊、高溫、低溫和特殊照明、狹小環境等多種特殊環境的考驗,人的感覺功能、運動功能、腦中樞功能會因這種環境產生疲勞,給工作帶來影響。尤其是長期航天飛行,這種疲勞會出現周期性循環,服用一些提高工作能力的葯能消除疲勞。這類葯物有苯丙胺類的強效興奮劑,也有人參、刺五加、紅暈天一類非特異性的葯物。前者有積蓄作用,易成癮,降低食慾;後者刺激性小,作用時間久。它們各有利弊,但對提高工作效率穩定工作情緒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宇航員在太空飛行中即使是無病也要適當服用一些葯物來促進工作,增強活動能量,否則,一旦疲勞襲擊,工作就會走神,帶來不良後果。

飛船里的葯箱並非全然為疾病設置,亦有為休息、工作設置的,葯品品種多達數十種,這里將美國阿波羅飛船座艙的葯箱葯品列出,由此可見宇航員服用葯品的情況。

Ⅶ 蘇聯的聯盟11號返回艙途中,三名宇航年宇航員的體液為什麼會沸騰然後死去

蘇聯聯盟11號在太空發生意外致使3名宇航員因急性缺氧、體液沸騰而死亡,先來說體液沸騰是啥意思

大家都知道,人體即使毫無防護直接暴露在太空中,也不會爆炸。盡管在科幻電影中,爆炸性減壓是一個經典場面,但是真實情況卻並不是那樣:當你從氣閘艙被甩到太空中的時候,你不會爆炸,血液不會沸騰,身體也不會瞬間凍結——你倒是會有大約15秒時間因缺氧而慢慢失去意識,幾分鍾後才會真的死去。

Ⅷ 神十26日「回家」,宇航員會犯太空病嗎

「神舟十號」飛船已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發射。本次飛行乘組由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現在,在太空中遨遊15天的神州十號飛船將於6月26日返回地球。他們值得我們敬仰也值得我們去關愛。

以上相關資料來源自網路:網路搜索所得

具體資料:

騰訊網

人民網

鳳凰網

中國日報網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太空宇航員怎麼感染病毒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