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俄羅斯人彈鋼琴好
俄羅斯人與歐美人彈鋼琴都好,美國除了古典鋼琴演奏還盛行爵士鋼琴風格。俄羅斯音樂優美的小調多,所以俄羅斯的鋼琴樂曲感人。俄羅斯的小提琴與手風琴演奏家也堪稱一流。
Ⅱ 為什麼俄語歌曲都很好聽
因為俄語歌曲大部分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柔和,特別是曲調,讓人有一種置身於其中的感覺,再來歌詞也很唯美!所以聽起來很好聽!
Ⅲ 為什麼俄羅斯的民歌那麼好聽,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沙
的確好聽,不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喀秋莎》都不是俄羅斯民歌……它們都是蘇聯歌曲,並非來自鄉土的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於1956年,是紀錄片《在運動大會的日子裡》的插曲,作者是有名的作曲家Михаил Матусовский,1956年在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奪得了金獎,從此風行全球。這是標准意義上的流行歌曲。
而《喀秋莎》作於1938年,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是二戰衛國戰爭時期的革命歌曲,典型的蘇聯紅歌。
俄羅斯民歌實際上指的應該是那些在沙俄時代甚至更古的時候就在俄羅斯民間傳唱的,帶有深厚的民族色彩的歌曲,是老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當作藝術養料的古老民歌。
而這些蘇聯歌曲現在在俄羅斯已經無人歌詠,老一輩的深受蘇聯時期意識形態的壓迫,現在回想當初都是沉痛壓抑,很多人不願回頭,也不願再聽到這些勾人傷心的歌曲,而新一代的俄羅斯人也少有機會聽到它們,如今俄羅斯一些民謠歌手要麼翻唱古老的真正俄羅斯民歌,要麼創作新的俄羅斯民謠(俄羅斯香頌,帶有一定的政治諷喻色彩),而大部分的歌手都投身流行歌曲和搖滾樂得行業之中了。
要是喜歡傳統俄羅斯民間音樂,可以聽聽Олег Погудни的唱片,這位年輕的歌手用非常純凈的嗓音翻唱了很多美妙的古老歌謠,非常動人。
Ⅳ 為什麼俄羅斯的歌曲能讓國人傳唱不休
我外婆說他們那時候就學俄語,熟悉的語言所詮釋出來的歌自然好傳。現在應該是俄語歌曲的語調比起輕浮的歐美范要更加清淡、更含蓄,適合中國。還有就是最出名的vitas。
其實我現在也算喜歡俄語歌曲的,發音很好聽~(還有很無語的。。。俄語很漂亮有木有!!)
還有其他樓友說的吧。。(文化什麼的= = )
Ⅳ 俄國民歌的藝術特色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藝術天分極高的民族。廣袤的大地,悲壯的歷史,為無數特立獨行的天才作曲家創造獨特旋律提供了素材;漫長的黑暗統治,惡劣的自然環境,激發了他們創作的動力與激情。下面我就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俄國民歌的藝術特色。
回首那中世紀的漫漫長夜,在一個不知自由為何物的國度,即便是用以抒發心聲的音樂,也被統治者限制在僵化的條文之中而難逃專制的魔掌。較之西歐那些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大國,俄羅斯無疑後起之秀。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前,俄羅斯對西歐古典音樂幾乎是聞所未聞。
當時的東正教會定下嚴厲教規,使得莎士比亞以後兩百年,印刷術出現後三百年,教會仍然牢牢控制著所有領域。他們禁止民眾涉足音樂,對教會音樂亦橫加限制,亂揮斧鉞,藝術和音樂的傳播皆在被操控甚至隨意篡改之列。在聖歌演唱中,教會有意剔除了樂器與和聲,理由是神聖的上帝不能被器樂所干擾,更不能被和聲對位所淡化。東正教文化堅決反對文藝復興,抵制宗教改革和騎士時代任何新知識的傳播與發散。
另外,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也為沙皇遺留下了歧視婦女的東方傳統。這一切大大阻礙了歐洲音樂技法在俄羅斯的傳播。由於自我封閉,俄羅斯人孤陋寡聞,只了解古羅馬的舞者,卻對十一世紀以來歌唱愛情的游吟詩人和十二世紀以來德國的詩人音樂家一無所知。而在天主教或新教國家,這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常識。那些用豎琴演唱詩歌的流浪藝人的即興表演,通常會被教會作為異教徒和魔鬼的誘惑而被處罰;其樂器往往被包裹起來澆上油焚燒;政府官員有責任仔細審查他們的每一行歌詞,以尋找“魔鬼”的蛛絲馬跡。這無疑是俄羅斯歷史上不堪回首的夢魘。
俄羅斯的非宗教音樂十八世紀起開始流行。人們對音樂的興趣,引起民間歌曲的收集和改作,這些民間歌曲對後來俄國音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下半葉,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繼出現,到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鄉生活的歌劇演出。
十九世紀上半葉,俄羅斯形成獨特而新穎的音樂流派,出現了俄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格林卡。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雅》、《馬德里之夜》等是俄羅斯交響樂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邁有別於西歐音樂,對後來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俄國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說過,整個“俄羅斯派交響樂部孕育於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樹之出生於橡實”。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愛國歌劇《伊凡.蘇薩寧》和古典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作曲家把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波蘭、喬治亞、西班牙等曲調都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歌頌人民的功績和美德。作品一經問世,立刻使他躋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聲譽猶存。
繼格林卡之後的俄羅斯著各作曲家是亞.謝.達爾戈梅斯基(1813一1869)。他創作了許多聲樂作品,最好的作品是歌劇《石客》和《水仙女》。《水仙女》的旋律脫胎於俄羅斯民歌,後來成為俄國民間最流行的歌劇之一。
但歷史的演進有其自身的規律,人文主義的腳步無法阻擋。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逐步發展,歐洲文化的影響不斷深入的俄國的各個領域。俄國的民族意識不斷增強,知識精英們越來越無法接受自身民族一直是歐洲文化殖民地的事實。俄羅斯音樂伴隨著非宗教音樂的流行過程而發展起來,朝野雙方對音樂的普遍興趣,引發並促進了音樂界民間歌曲的收集和創作,這些民間歌曲對後來俄國音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繼出現,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鄉生活的歌劇上演,標志著民族音樂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與此同時,俄羅斯開始形成獨特而新穎的音樂流派,俄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米·伊·格林卡(1804-1857)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其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雅》、《馬德里之夜》等作品,是俄羅斯交響樂的早期代表作,初步形成奔放豪邁的獨特風格,與歐洲音樂分道揚鑣,對後來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俄國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評價道:整個“俄羅斯派交響樂都孕育於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樹之出生於橡實”。格林卡的重要作品還有愛國歌劇《伊凡·蘇薩寧》和古典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他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波蘭、喬治亞、西班牙等不同風格的曲調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歌頌仁人志士的高尚品德。作品一經問世,立刻使他躋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聲譽猶存。
伴隨著一場解放農奴,降低中央集權,重整軍隊和法律的偉大改革運動,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一場對音樂民族性的爭論就此引發。藝術團體和藝術家把注意力轉向新興的俄羅斯公民。
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第一批歐洲風格的藝術院校的成立使音樂的發展有了自己的陣地。在音樂研究的小團體中,什麼是“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問題一直在爭論和探索之中。而俄羅斯的傳統音樂多是具有固定模式的民歌,是形成“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素材和基礎。而它的節奏和和聲尚未被直接而准確地描述,欲寫成樂譜,就必須借鑒歐洲的音樂傳統。採用哪一種歐洲音樂傳統,音樂界則見仁見智。
以作曲家魯賓斯坦(Rubinstein)為代表的泛歐洲主義者喜歡炫技的鋼琴,他要求弟子們研究維也納音樂經典,並奉為經典而仿效。以巴拉基列夫(Balakirev)為代表的音樂激進派,亦被稱作“五人組”或“強力集團”,則推崇李斯特,貝多芬和柏遼茲輩自由奔放的旋律,並將其移植為本民族音樂的旋律和主題。兩個派別都非常活躍,而分歧明顯。但無論如何,俄羅斯音樂在對民族性的爭論和構建中橫空出世,勢不可當。
尤其是“強力集團”更是頗有作為。其以格林卡的學生米利.阿列克謝耶維奇.巴拉基列夫(Мил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Балакирев,1836一1910)為首組成,主要成員有亞歷山大·波菲利維奇.鮑羅丁(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凱撒.居伊(Цезарь Антонович Кюи)、莫捷斯特·彼得羅維奇·穆索爾斯基(Модест Петрович Мусоргский)及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里姆斯基.科薩柯夫(Николай Андреевич Римский-Корсаков),他們的活動得到著名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強力集團”以倡導現實主義,促進俄羅斯民族音樂為宗旨,創作多取材於俄國歷史、人民生活、民間傳說和文學名著。他們注意吸取和運用民間曲調,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上進行革新。
十九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稱為俄國音樂的“狂飆突進”時代,“強力集團”功不可沒。
Ⅵ 請問俄羅斯風格音樂有哪些特性音或者音階有什麼特點
俄羅斯音樂壯闊寬廣,帶有頌歌風格。許多俄羅斯音樂作品,同一個主題音調由開始的沉靜、略帶憂郁的旋律,逐漸發展為壯闊、頌歌式具有英雄氣質的旋律,體現出俄羅斯民族既熱情奔放又浪漫抒情的雙重性格;而開闊寬廣、氣宇軒昂、熱烈奔放,則突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豪放性格。
俄羅斯音階: 6 (b7) 7 1 2 3 4 (#4) 5 (#5)
Ⅶ 俄羅斯音樂的音樂特色
俄羅斯音樂的養分源自民間,但又深受拜占廷宗教唱詩音樂的影響, 它常常以悠遠深沉的曲調來敘述一個故事,比如我們重溫「紅莓花兒開」、「小路」等歌曲時,就能細細體味到它的這個特點。俄羅斯音樂甚至能展現歷史的大場面,那恢弘的氣勢,形成了一套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歌詠曲調體系。
Ⅷ 俄羅斯名歌的特點是什麼
在11一16世紀,隨著俄羅斯民族力量的壯大,「史詩歌曲」廣為流傳,其中包括「壯士歌」、「歷史歌」。它們由民間說唱藝人傳唱,內容大都是敘述古代英雄人物的傳奇故事。這類歌曲的特點是:旋律深沉莊重,節奏從容不迫,具有男性豪邁勇猛的氣質。流傳至今的《話說伏爾加和米庫拉》、《就像京城基輔》就是鮮明的例子。
Ⅸ 俄羅斯音樂文化的背景和達到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俄國從彼得大帝開始引進西歐音樂,至18世紀中葉不僅在彼得堡和莫斯科都建立了歌劇院,而且在俄羅斯充斥著義大利的音樂家,外國的音樂演出,請外國人作曲等。18世紀末開始,出現了俄羅斯音樂家赴義大利留學。在這基礎之上,進入19世紀後,俄羅斯貴族也開始擁有私人樂隊,參與了音樂的演奏和創作活動、沙龍音樂會以及公開音樂會的頻頻舉辦,出版了為數不少的音樂雜志、音樂愛好者手冊,社會音樂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使俄羅斯音樂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此同時,專業音樂家的出現,則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格林卡的音樂成就,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固的基礎。在他的影響下,形成了俄羅斯民族樂派。該樂派的代表作曲家有達爾戈梅斯基、巴拉基列夫、居伊、鮑羅廷、穆索爾斯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柴科夫斯基等。在這樂派中,與當時的俄羅斯文學一樣,也存在著兩種傾向,即斯拉夫振與西歐派,柴科夫斯基即屬於後者。兩者雖道路有所差異,但殊途同歸,均深刻地表現了俄羅斯的民族性,充滿了強烈的時代精神。
Ⅹ 俄羅斯國歌為什麼那麼好聽
因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