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發行了多少國債

俄羅斯發行了多少國債

發布時間:2022-10-03 07:37:20

❶ 俄羅斯欠中國多少國債

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報道,俄羅斯經濟部長烏柳卡耶夫(Alexei Ulyukayev)周三表示,中國顯示出有興趣投資俄羅斯債券,而且已開始買入俄羅斯國債。中國投資者已經買進500億-600億盧布的俄羅斯聯邦政府債券。俄新社,俄羅斯財長安東-西盧安諾夫日前表示,中國投資者2015年購買了500-600億盧布的俄羅斯聯邦政府債券。

❷ 世界上都有哪些國家購買美國國債

2014年4月各國家/地區持有美國國債數據:

(單位:10億美元)


中國大陸 1263.2

日本 1209.7

比利時 366.4

加勒比中心銀行 308.4

石油輸出國組織 255.5

巴西 245.8

英國 185.5

瑞士 177.6

台灣 175.7

香港 155.1

盧森堡 141.3

俄羅斯 116.4

愛爾蘭 112.1

新加坡 93.1

挪威 85.6

墨西哥 70.6

印度 68.7

德國 63

法國 62.3

加拿大 60.5

韓國 55.3

土耳其 50.5

泰國 46.9

荷蘭 36.2

瑞典 35

菲律賓 33.9

哥倫比亞 32.9

巴基斯坦 32.7

義大利 32

澳大利亞 31.2

波蘭 30.5

智利 26.4

以色列 26.1

西班牙 22.3

丹麥 15.3

越南 14.2

南非 14.2

秘魯 13

其他 195.9

合計 5960.9




其他美國國債信息,查見http://ke..com/view/1497699.htm

❸ 1964年前蘇聯1盧布(pyBJIb)合多少人民幣

1老盧布現在摺合是10000/8人民幣,已經很不值錢了。
一,蘇聯時代,盧布與美元的比價最高達到1比2,盧布要比美元值錢。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生產急速下滑、物資匱乏、通脹嚴重,據說1990年可買一架鋼琴的盧布數額到1995年底只能買一張報紙,俄發行的紙幣最大面額達到過50萬盧布,上世紀最後10年,盧布兌美元也是一跌再跌。在此期間,俄羅斯經歷了三次貨幣調整。第一次是在1991年,俄發行新版盧布取代蘇聯時期流通的盧布。第二次發生在1993年,俄羅斯宣布停止使用1961—1992年蘇聯版盧布和俄92版盧布,只允許流通93版新盧布。由於這兩次調整都只是提前幾天公布方案,而且規定必須在數天內完成,居民常常要排上幾公里的「長龍」才能將手上舊幣兌成新幣。
二,1997年8月,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署了《關於改變俄羅斯貨幣票面價值和價格標準的命令》。俄中央銀行之後開始發行面值為1、5、10、50戈比和1、2、5盧布的硬幣及面值為5、10、50、100和500盧布的紙幣,新幣1盧布與舊幣1000盧布等值,俄政府還決定,允許現行舊幣在1998年一年內與新幣同時流通;從1999年開始,舊幣退出流通領域,全部回收;在2002年前的4年間,俄所有銀行都繼續接收舊幣。這一年,俄經濟走出底谷,工業生產多年來首次出現增長,外貿開始出現順差,經濟和金融的穩定使人們逐步恢復對盧布的信心,為盧布改值創造了條件。三,1998年1月1日,盧布對美元的匯率變為約6個盧布兌換1美元。當年,金融風暴來襲,俄羅斯政府遭遇債務違約,外債還不上,內債沒人買。據報道,當年8月,俄曾向西方國家試探借新債的可能,遭到謝絕。就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二批對俄43億美元貸款也有推遲發放的危險。俄羅斯宣布暫不償還欠西方銀行的到期貸款後,外國銀行紛紛對俄羅斯關上大門,甚至計劃凍結俄銀行在國外的資產。在國內,俄羅斯中央銀行想發行10億盧布為期兩星期的債券,以重新啟動債市。盡管這筆國債的年收益率達到30%至40%,市場上商業銀行同期拆借利率已是200%,最高達到700%,導致發行工作根本無法進行,在這樣的背景下,1998年9月2日,俄羅斯央行宣布放棄維持9.5盧布兌1美元的浮動上限,當天匯率猛跌至12.8108盧布兌1美元,下跌17.8%,跌幅之大僅次於1994年10月11日的「黑色星期二」(24%)。次日,盧布跌至13.4608盧布兌1美元,9月9日跌至22.4盧布兌1美元。
四,(PS:有點金融常識的應該清楚在世界金融史上有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黑天鵝事件吧.一家僅存活5年的基金管理公司,卻是迄今為止最有影響力的套利基金;一度是華爾街備受推崇的明星、爭相追逐、頂禮膜拜的對沖基金公司,最終卻引發了華爾街歷史上的一場災難;一群將多變的世界視為冷血賭局的投機天才,一群有史以來智商密度最高的套利交易員,最終卻輸的一塌糊塗。
五,進入21世紀的頭一個十年,盧布兌美元站穩在28盧布兌1美元的水平,2000年俄羅斯盧布年均匯率為1美元兌28.13盧布,2005年為1美元兌28.28盧布,經歷2009年金融危機洗禮後,2010年盧布對美元的比價維持在30盧布兌1美元的水平。在此期間,盧布對美元比價的最高點出現在2008年7月,為23.13盧布兌1美元。

❹ 俄羅斯外債是多少錢2016年或2015年

根據我國商務部2015年1月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初俄羅斯外債余額為5995億美元。

截至2015年1月1日,俄外債余額為5995億美元,比2014年1月1日減少了18%。從外債構成上看,俄政府舉借的外債為415億美元(前蘇聯佔17.7億美元,俄羅斯佔391.8億美元);央行為104億美元;商業銀行為1711美元;其他領域(企業)為3765億美元。

2016年俄凈內外債總額將達167.5億美元。俄財政部網站上公布了未來三年國家預算政策的主要方向,文件中稱,2016年俄凈內外債總額將達9308億盧布(約合167.5億美元),2017年將為8844億盧布(約合159.2億美元),2018年將為7654億盧布(約合137.8億美元)。

2016年俄國家凈內債預計為6088億盧布(約合109.6億美元),2017年和2018年分別為6773億盧布(約合121.9億美元)和6393億盧布(約合115.1億美元)。

2016年俄國家凈外債將為3221億盧布(約合57億美元),2017年和2018年分別為2071億盧布(約合38億美元)和1261億盧布(約合24億美元)。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官網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e/201507/20150701050257.shtml

❺ 1998年發生俄國金融危機

俄 羅 斯 金 融 危 機

張 康 琴

【內容提要】文中較詳細地分析了俄羅斯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經歷的由三次金融大風波構成的金融危機的起因、政府應對政策、後果。指出根本原因是俄本身經濟虛弱;具體誘因則略有不同。第一次大波動主要是外來的,由東亞金融危機引起的;第二、三次則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誤,引起對其不信任所致,國際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場也是產生全球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鍵詞】俄羅斯 金融危機 全球效應

【作者簡介】張康琴,1931年生,現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 100871)

一、進程與原因

俄羅斯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經歷了由三次金融大風波構成的金融危機。其特點是,金融大波動的間隔越來越短,規模越來越大,程度越來越深,最終導致兩屆政府的垮台,甚至波及全球,產生全球效應。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三次金融大風波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長期推行貨幣主義政策,導致生產萎縮,經濟虛弱,財政拮據,一直靠出賣資源、舉借內外債支撐。但具體誘因,則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動主要是外來的,由東亞金融危機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則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誤,引起對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國際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場也是產生全球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一次金融風波發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間。

本來,俄羅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療法」改革後到1996年生產連續下降,到1997年才出現止跌回升,但升幅很少,只0.8%[1]。俄於1996年起對外資開放,人們看好俄金融市場,紛紛投資股市和債市,因股價上升潛力大,回報率高。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之間,股票回報率平均高達1倍以上;國債的回報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個月的短期國債,兌現快。1997年是俄經濟轉軌以來吸入外資最多的一年。俄從1991年起一共吸入外資237.5億美元,其中1997年即達100多億美元。但是外資總額中直接投資只佔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資本投資,來得快,走得也快,這就埋下了隱患。1997年10月間,外資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國債交易額。

1997年7月泰國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對俄金融市場的影響還不大,因8~9月間還有大量外資湧入。及至10月韓國大爆發金融危機立即對俄金融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因在俄金融市場中韓資佔有一定比重。韓本國發生金融危機,韓資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國之急,其他外國投資者也紛紛跟進,結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間由於大量拋售股票,股價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債市和匯市,後者也紛紛告急。當時央行拿出35億美元拯救債市,以維持國債的收益率吸住外資。雖然國債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資依然撤走了100億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動發生在1998年5月~6月間。這次大波動的誘因則主要是國內的「信任危機」引起的。這次至少抽走資金140億美元。具體原因主要是3條。

一是,長達月余的政府危機引起投資者對俄政局的不安。1997年3月23日總統出於政治考慮,突然解散切爾諾梅爾金政府及解除其總理職務,引致政府、總統與杜馬在新總理任命問題上的爭斗。經過三次杜馬表決才勉強通過基里延科總理的任命。在這一個月政府危機期間,經濟領導受到很大影響,政府少收稅款30億美元,使拮據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時,由於新任命總理基里延科年輕,資歷淺,缺乏財團、政黨的支持和治國經驗,人們對新政府信心不足,那時已有部分投資者開始撤離。

二是,俄羅斯嚴重的財政、債務危機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投資者的心理恐慌。其實,俄自1992年以來一直存在財政赤字,由於政府採取發行國債、舉借外債、拖延支付等所謂「軟赤字」辦法加以彌補,再加上償付債息不包括在預算支出內,因此公布的財政赤字不高(除1994年赤字佔GDP10.7%外,其餘年份均在3%~4.6%之間)[2]民眾不甚了解其實際嚴重程度(實際在8%~10%之間). 1998年大筆債務陸續到期,拖欠需要償還,新政府要承擔償債任務,責任重大,才公布了財政債務危機的嚴重情況。俄羅斯生產一直下降,財政收入基礎越來越小;再加上稅種過多,稅率過高,引致企業稅務過重,因此逃稅現象十分普遍,幾乎一半單位偷、漏稅;拖欠工資額不斷增加,1998年上半年又增200億盧布,總數達700億盧布。國際能源價格下降,使俄少收入50億~70億美元。俄為支撐經濟生活運轉,不得不大量借新債還舊債,而且要借更多新債。除還內債外,還要彌補財政缺口,於是債務越滾越多,形成債務金字塔。到基里延科接任總理時,俄內債達700億美元(其中國債達4500億盧布), 外債達1300億美元。1998年預算中償舊債和補赤字加在一起,占國家開支的58%。當時財長承認,今年至少需再借100~150億美元才能渡過難關。

三是,議會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這次金融市場波動的導火線。「俄羅斯統一電力系統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國家杜馬又專門通過關於該公司股票處置法,規定外資擁有該公司的股票份額不得超過25%。這樣一來,引起外資對俄政府的不信任,紛紛拋售股票。這個公司的股票在兩周內下跌40%,別的股票也跟著下跌25%~40%。受此影響,國債價格急劇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政府還債的負擔。美元兌盧布的匯率上升到1∶6.2010~6.2030,超過俄央行規定的最高限額6.1850。而且,這次私有化政策變動已影響後續私有化的推行。最明顯的例子是俄羅斯石油公司擬出售75%股份而無人問津。當然,這也與世界石油市場價格暴跌、人們不看好石油生產有關。

面對上述不斷發生的金融市場動盪,基政府當時採取的對策主要有以下三條。

首先,保盧布,辦法是提高利率。央行將貼現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斷上調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調至110%。同時拋售美元干預匯率,外匯儲備由年初的200億美元減少到150億美元。

其次,由舉借內債轉向舉借外債。俄從1993年到1998年5月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財政赤字,但代價很大。據報道,財政從市場每籌1盧布資金就要花費12盧布的代價,而國際金融市場上籌資的利息一般無如此之高,故而俄於1996年11月起大規模發行歐洲債券,並已籌得約45億美元,1998年擬再發行60億歐洲債券。1998年7月13日又從IMF為首的西方大國金融機構借到226個億美元的貸款。

第三,延長整個債務的償還期,以緩解還債高峰。俄當時的內外債務總額不算高,還未超過GDP的44%。其主要問題是還債集中,短期債務缺乏償債能力,當時俄債務構成中絕大多數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債,近三年間將發生嚴重的債務危機。由於3~4月間的政府危機,增加了居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購買國債大量減少。1998年4月俄發行國債不到200億盧布,而當月還本付息高達367億盧布,借新債已抵不上還舊債,財政更加緊張。當時測算,1998年下半年內每月需歸還310億盧布,如新的國債乏人購買,稅收又困難,則還債額要超過國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須改變還債的期限結構,用借長期新債來歸還短期舊債,以錯開還債高峰。IMF原承諾年內將分3期先提供148億美元,無疑對俄推遲還債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為,俄這次金融危機由於IMF和西方大國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緩解,至少能穩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個月,於8月中又爆發了更為嚴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動,而且導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這次金融大波動的直接誘因是由於基政府貿然推行三項強硬的穩定金融措施,導致投資者對政府的信心喪失,葉利欽再次臨陣換馬,更加劇了危機的嚴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穩定金融的經濟綱領,投資者對其能否產生預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會經濟形勢已相當嚴峻,政府的增收節支措施難以立竿見影,反映在債券上外資不願購買俄有價證券,相反還拋售手中的證券。俄報稱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證券市場上,原蘇聯欠外國商業銀行的舊債券的價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發行的歐洲債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國內證券市場的短期國債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為增強投資者信心,對8月12日到期的國債進行清償。財政部將7月13日從IMF得到的48億美元貸款中撥出10億美元用於清償,餘下38億美元增加外匯儲備。原以為當天付出的53億盧布中會有一部分再購債券而回籠。殊不知,債民不但未購新債券,還將大部分清償款用於購進美元,其餘則或撤出市場,或留在手中以待時機。第二天(8月13日)國際大炒家索羅斯在報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盧布貶值15%~25%。當天,俄國際文傳電訊社計算的100種工業股票價格指數大跌,跌到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資銀行預期盧布貶值,紛紛要求俄銀行提前還貸。在這期間美國的標准-蒲耳氏計算機統計服務公司和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都宣布降低對俄外債以及俄主要銀行和大工業集團的信譽評估等級。同時,7月份稅收只徵收到120億盧布,而執行預算每月不少於200億盧布,缺口很大。在這些內外壓力下,政府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眼看國債券又將陸續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償還內外債240億美元,而當時外匯儲備僅為170億美元,不夠還債,更難以干預外匯市場。政府在此內外交困形勢下,就貿然決定,於8月17日推出了三項強硬的應急措施,即:第一項,擴大盧布匯率浮動區間,調低盧布匯率的上限到9.5∶1。這實際上是將盧布兌美元的匯率由6.295貶至9.5,貶值50%以上,市場有此預期,以後盧布匯率必然大跌,10天內跌到20~21∶1,將穩定了3年多的盧布匯率一下沖垮了。[3]

第二項延期90天償還到期的外債,估計有150億美元。

第三項轉換內債償還期,將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價值達200億美元的國債轉換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國債。在轉換結束前,國債市場暫停交易。

這三項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輿論大嘩,股票大跌而停擺,盧布匯率猛跌,後來,央行乾脆宣布任由盧布自由浮動,老百姓擠提盧布以兌進美元,或者搶購消費品。盧布匯率失守,股市更是一瀉千里。到8月28日,俄國際文傳電訊社綜合指數所包括的100種股票的市價已跌至159.2億美元,比年初的1033.56億美元,下跌85%,後來乾脆停業,變成一文不值。

二、後 果

俄羅斯這次金融大風波帶來的後果十分嚴重。不僅使本國已是困難重重的經濟雪上加霜,還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場。

首先,國內居民存款損失一半。進口商品價格上漲2~3倍,國產品也連帶成倍上漲。9月份,消費物價上升40%,超過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為轉型以來的最高。居民實際工資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處於貧困線以下。整個經濟下降5%,工業--5.2%,農業--10%,外貿--16.1%.

其次,大批商業銀行,尤其是大銀行損失慘重。西方報刊已驚呼「俄羅斯金融寡頭們的沒落」。它們前期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較低的外債,估計共約300億美元,兌為盧布後,購進高回報率的國債券。現在盧布貶值,國債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轉換為低利、長期,里外損失巨大。僅金融七巨頭之一的SBS-農業銀行當時就握有相當於10億美元的國家短期債券,頃刻之間不值幾文。據估計,商業銀行中有一半瀕臨破產。俄羅斯的SBS-農業銀行和國際商業銀行已被暫時置於中央銀行管理之下,其餘幾家大銀行不得不將自己的商業賬戶轉移到俄羅斯儲蓄銀行。由於普里馬科夫出任總理,組成中左政府,金融7巨頭與政治關系基本被割斷,勢力大為削弱。

第三,俄羅斯金融危機波及歐美、拉美,形成全球效應。本來,俄國經濟經過連續6年下降,在世界經濟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僅佔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場規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興旺的8月的日成交額也不過1億美元。這在國際金融市場中也無足輕重。但是,為什麼這樣一個配角可撼動全球經濟,引發歐美發達國家的驚慌呢?這里有三個原因。

一是,由於從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市場幾乎都相繼出了問題,使國際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可靠性產生懷疑,紛紛撤資避險,形成連鎖反應,俄羅斯當然也在其中。8月俄羅斯金融市場崩潰後,9月上旬短短兩周內,巴西也出現外資撤走140億美元、外匯存底從700億美元減到500億美元的金融危機。下次將輪到誰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關注熱點。

二是,美國對沖基金染指俄羅斯金融市場,並在俄8月17日那次匯市大跌、股市崩盤、國債停市中遭到了巨大損失。這是造成全球效應的一個最主要原因。現已獲悉,外國投資者在俄那次金融大風波中約損失330億美元,其中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即對沖基金)虧損25億美元,索羅斯量子對沖基金虧損20億美元,美國銀行家信託公司虧損4.88億美元,現已面臨被德意志銀行合並的可能。現行的對沖基金借巨資進行金融投機,一旦失利,提供貸款的銀行即聞訊逼債,甚至驚動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救助),由原來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驚恐,形成連鎖反應。

三是,德國是俄羅斯的最大債權國,俄羅斯出現由金融危機引起的信用危機很快波及德國乃至歐洲。俄迄今已欠德國750億馬克(約合444億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擔保的銀行貸款。俄羅斯金融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影響德國債權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動。其沖擊波也傳到了歐洲金融市場,如法蘭克福股市上的DAX比價曾一度下跌3%;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數下跌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2%;蘇黎士股市下跌1.6%,等等。

俄羅斯金融危機把俄羅斯經濟推向深淵,1998年經濟下降已成定局,估計1999年經濟還將下降。這是壞事,但這也可能促使俄轉變經濟改革和發展道路,拋棄貨幣主義一套作法,成為俄絕處逢生的轉機。從普里馬科夫3個多月來的作為看,只要以後政局穩定,是有可能出現轉機的。

❻ 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誰來說下全過程 詳細點

俄羅斯金融危機
【內容提要】文中較詳細地分析了俄羅斯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經歷的由三次金融大風波構成的金融危機的起因、政府應對政策、後果。指出根本原因是俄本身經濟虛弱;具體誘因則略有不同。第一次大波動主要是外來的,由東亞金融危機引起的;第二、三次則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誤,引起對其不信任所致,國際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場也是產生全球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進程與原因
俄羅斯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經歷了由三次金融大風波構成的金融危機。其特點是,金融大波動的間隔越來越短,規模越來越大,程度越來越深,最終導致兩屆政府的垮台,甚至波及全球,產生全球效應。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三次金融大風波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長期推行貨幣主義政策,導致生產萎縮,經濟虛弱,財政拮據,一直靠出賣資源、舉借內外債支撐。但具體誘因,則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動主要是外來的,由東亞金融危機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則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誤,引起對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國際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場也是產生全球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一次金融風波發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間。
本來,俄羅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療法」改革後到1996年生產連續下降,到1997年才出現止跌回升,但升幅很少,只0.8%。俄於1996年起對外資開放,人們看好俄金融市場,紛紛投資股市和債市,因股價上升潛力大,回報率高。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之間,股票回報率平均高達1倍以上;國債的回報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個月的短期國債,兌現快。1997年是俄經濟轉軌以來吸入外資最多的一年。俄從1991年起一共吸入外資237.5億美元,其中1997年即達100多億美元。但是外資總額中直接投資只佔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資本投資,來得快,走得也快,這就埋下了隱患。1997年10月間,外資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國債交易額。
1997年7月泰國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對俄金融市場的影響還不大,因8~9月間還有大量外資湧入。及至10月韓國大爆發金融危機立即對俄金融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因在俄金融市場中韓資佔有一定比重。韓本國發生金融危機,韓資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國之急,其他外國投資者也紛紛跟進,結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間由於大量拋售股票,股價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債市和匯市,後者也紛紛告急。當時央行拿出35億美元拯救債市,以維持國債的收益率吸住外資。雖然國債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資依然撤走了100億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動發生在1998年5月~6月間。這次大波動的誘因則主要是國內的「信任危機」引起的。這次至少抽走資金140億美元。具體原因主要是3條。
一是,長達月余的政府危機引起投資者對俄政局的不安。1997年3月23日總統出於政治考慮,突然解散切爾諾梅爾金政府及解除其總理職務,引致政府、總統與杜馬在新總理任命問題上的爭斗。經過三次杜馬表決才勉強通過基里延科總理的任命。在這一個月政府危機期間,經濟領導受到很大影響,政府少收稅款30億美元,使拮據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時,由於新任命總理基里延科年輕,資歷淺,缺乏財團、政黨的支持和治國經驗,人們對新政府信心不足,那時已有部分投資者開始撤離。
二是,俄羅斯嚴重的財政、債務危機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投資者的心理恐慌。其實,俄自1992年以來一直存在財政赤字,由於政府採取發行國債、舉借外債、拖延支付等所謂「軟赤字」辦法加以彌補,再加上償付債息不包括在預算支出內,因此公布的財政赤字不高(除1994年赤字佔GDP10.7%外,其餘年份均在3%~4.6%之間)[2]民眾不甚了解其實際嚴重程度(實際在8%~10%之間). 1998年大筆債務陸續到期,拖欠需要償還,新政府要承擔償債任務,責任重大,才公布了財政債務危機的嚴重情況。俄羅斯生產一直下降,財政收入基礎越來越小;再加上稅種過多,稅率過高,引致企業稅務過重,因此逃稅現象十分普遍,幾乎一半單位偷、漏稅;拖欠工資額不斷增加,1998年上半年又增200億盧布,總數達700億盧布。國際能源價格下降,使俄少收入50億~70億美元。俄為支撐經濟生活運轉,不得不大量借新債還舊債,而且要借更多新債。除還內債外,還要彌補財政缺口,於是債務越滾越多,形成債務金字塔。到基里延科接任總理時,俄內債達700億美元(其中國債達4500億盧布), 外債達1300億美元。1998年預算中償舊債和補赤字加在一起,占國家開支的58%。當時財長承認,今年至少需再借100~150億美元才能渡過難關。
三是,議會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這次金融市場波動的導火線。「俄羅斯統一電力系統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國家杜馬又專門通過關於該公司股票處置法,規定外資擁有該公司的股票份額不得超過25%。這樣一來,引起外資對俄政府的不信任,紛紛拋售股票。這個公司的股票在兩周內下跌40%,別的股票也跟著下跌25%~40%。受此影響,國債價格急劇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政府還債的負擔。美元兌盧布的匯率上升到1∶6.2010~6.2030,超過俄央行規定的最高限額6.1850。而且,這次私有化政策變動已影響後續私有化的推行。最明顯的例子是俄羅斯石油公司擬出售75%股份而無人問津。當然,這也與世界石油市場價格暴跌、人們不看好石油生產有關。
面對上述不斷發生的金融市場動盪,基政府當時採取的對策主要有以下三條。
首先,保盧布,辦法是提高利率。央行將貼現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斷上調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調至110%。同時拋售美元干預匯率,外匯儲備由年初的200億美元減少到150億美元。
其次,由舉借內債轉向舉借外債。俄從1993年到1998年5月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財政赤字,但代價很大。據報道,財政從市場每籌1盧布資金就要花費12盧布的代價,而國際金融市場上籌資的利息一般無如此之高,故而俄於1996年11月起大規模發行歐洲債券,並已籌得約45億美元,1998年擬再發行60億歐洲債券。1998年7月13日又從IMF為首的西方大國金融機構借到226個億美元的貸款。
第三,延長整個債務的償還期,以緩解還債高峰。俄當時的內外債務總額不算高,還未超過GDP的44%。其主要問題是還債集中,短期債務缺乏償債能力,當時俄債務構成中絕大多數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債,近三年間將發生嚴重的債務危機。由於3~4月間的政府危機,增加了居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購買國債大量減少。1998年4月俄發行國債不到200億盧布,而當月還本付息高達367億盧布,借新債已抵不上還舊債,財政更加緊張。當時測算,1998年下半年內每月需歸還310億盧布,如新的國債乏人購買,稅收又困難,則還債額要超過國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須改變還債的期限結構,用借長期新債來歸還短期舊債,以錯開還債高峰。IMF原承諾年內將分3期先提供148億美元,無疑對俄推遲還債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為,俄這次金融危機由於IMF和西方大國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緩解,至少能穩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個月,於8月中又爆發了更為嚴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動,而且導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這次金融大波動的直接誘因是由於基政府貿然推行三項強硬的穩定金融措施,導致投資者對政府的信心喪失,葉利欽再次臨陣換馬,更加劇了危機的嚴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穩定金融的經濟綱領,投資者對其能否產生預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會經濟形勢已相當嚴峻,政府的增收節支措施難以立竿見影,反映在債券上外資不願購買俄有價證券,相反還拋售手中的證券。俄報稱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證券市場上,原蘇聯欠外國商業銀行的舊債券的價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發行的歐洲債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國內證券市場的短期國債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為增強投資者信心,對8月12日到期的國債進行清償。財政部將7月13日從IMF得到的48億美元貸款中撥出10億美元用於清償,餘下38億美元增加外匯儲備。原以為當天付出的53億盧布中會有一部分再購債券而回籠。殊不知,債民不但未購新債券,還將大部分清償款用於購進美元,其餘則或撤出市場,或留在手中以待時機。第二天(8月13日)國際大炒家索羅斯在報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盧布貶值15%~25%。當天,俄國際文傳電訊社計算的100種工業股票價格指數大跌,跌到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資銀行預期盧布貶值,紛紛要求俄銀行提前還貸。在這期間美國的標准-蒲耳氏計算機統計服務公司和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都宣布降低對俄外債以及俄主要銀行和大工業集團的信譽評估等級。同時,7月份稅收只徵收到120億盧布,而執行預算每月不少於200億盧布,缺口很大。在這些內外壓力下,政府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眼看國債券又將陸續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償還內外債240億美元,而當時外匯儲備僅為170億美元,不夠還債,更難以干預外匯市場。政府在此內外交困形勢下,就貿然決定,於8月17日推出了三項強硬的應急措施,即:第一項,擴大盧布匯率浮動區間,調低盧布匯率的上限到9.5∶1。這實際上是將盧布兌美元的匯率由6.295貶至9.5,貶值50%以上,市場有此預期,以後盧布匯率必然大跌,10天內跌到20~21∶1,將穩定了3年多的盧布匯率一下沖垮了。
第二項延期90天償還到期的外債,估計有150億美元。
第三項轉換內債償還期,將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價值達200億美元的國債轉換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國債。在轉換結束前,國債市場暫停交易。
這三項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輿論大嘩,股票大跌而停擺,盧布匯率猛跌,後來,央行乾脆宣布任由盧布自由浮動,老百姓擠提盧布以兌進美元,或者搶購消費品。盧布匯率失守,股市更是一瀉千里。到8月28日,俄國際文傳電訊社綜合指數所包括的100種股票的市價已跌至159.2億美元,比年初的1033.56億美元,下跌85%,後來乾脆停業,變成一文不值。
[編輯本段]後果
俄羅斯這次金融大風波帶來的後果十分嚴重。不僅使本國已是困難重重的經濟雪上加霜,還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場。
首先,國內居民存款損失一半。進口商品價格上漲2~3倍,國產品也連帶成倍上漲。9月份,消費物價上升40%,超過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為轉型以來的最高。居民實際工資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處於貧困線以下。整個經濟下降5%,工業--5.2%,農業--10%,外貿--16.1%.
其次,大批商業銀行,尤其是大銀行損失慘重。西方報刊已驚呼「俄羅斯金融寡頭們的沒落」。它們前期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較低的外債,估計共約300億美元,兌為盧布後,購進高回報率的國債券。現在盧布貶值,國債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轉換為低利、長期,里外損失巨大。僅金融七巨頭之一的SBS-農業銀行當時就握有相當於10億美元的國家短期債券,頃刻之間不值幾文。據估計,商業銀行中有一半瀕臨破產。俄羅斯的SBS-農業銀行和國際商業銀行已被暫時置於中央銀行管理之下,其餘幾家大銀行不得不將自己的商業賬戶轉移到俄羅斯儲蓄銀行。由於普里馬科夫出任總理,組成中左政府,金融7巨頭與政治關系基本被割斷,勢力大為削弱。
第三,俄羅斯金融危機波及歐美、拉美,形成全球效應。本來,俄國經濟經過連續6年下降,在世界經濟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僅佔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場規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興旺的8月的日成交額也不過1億美元。這在國際金融市場中也無足輕重。但是,為什麼這樣一個配角可撼動全球經濟,引發歐美發達國家的驚慌呢?這里有三個原因。
一是,由於從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市場幾乎都相繼出了問題,使國際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可靠性產生懷疑,紛紛撤資避險,形成連鎖反應,俄羅斯當然也在其中。8月俄羅斯金融市場崩潰後,9月上旬短短兩周內,巴西也出現外資撤走140億美元、外匯存底從700億美元減到500億美元的金融危機。下次將輪到誰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關注熱點。
二是,美國對沖基金染指俄羅斯金融市場,並在俄8月17日那次匯市大跌、股市崩盤、國債停市中遭到了巨大損失。這是造成全球效應的一個最主要原因。現已獲悉,外國投資者在俄那次金融大風波中約損失330億美元,其中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即對沖基金)虧損25億美元,索羅斯量子對沖基金虧損20億美元,美國銀行家信託公司虧損4.88億美元,現已面臨被德意志銀行合並的可能。現行的對沖基金借巨資進行金融投機,一旦失利,提供貸款的銀行即聞訊逼債,甚至驚動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救助),由原來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驚恐,形成連鎖反應。
三是,德國是俄羅斯的最大債權國,俄羅斯出現由金融危機引起的信用危機很快波及德國乃至歐洲。俄迄今已欠德國750億馬克(約合444億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擔保的銀行貸款。俄羅斯金融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影響德國債權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動。其沖擊波也傳到了歐洲金融市場,如法蘭克福股市上的DAX比價曾一度下跌3%;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數下跌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2%;蘇黎世股市下跌1.6%,等等。
俄羅斯金融危機把俄羅斯經濟推向深淵,1998年經濟下降已成定局,估計1999年經濟還將下降。這是壞事,但這也可能促使俄轉變經濟改革和發展道路,拋棄貨幣主義一套作法,成為俄絕處逢生的轉機。從普里馬科夫3個多月來的作為看,只要以後政局穩定,是有可能出現轉機的。
內容如下:1998年8月,俄羅斯媒體中"Default"這個外來詞成為當年出現頻率最高的單詞。金融危機對俄羅斯造成的沖擊是巨大的,不但盧布對美元比價暴跌,居民儲蓄大幅縮水,也實際上摧毀了整個俄羅斯脆弱的金融體系。

俄羅斯前中央銀行行長謝爾蓋·杜比寧回憶說,1997年10月,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此後連續10個月,俄羅斯為生存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當時國家大量發行國家債券,向市場投放大量外匯,結果俄羅斯的黃金外匯存底急劇減少。

這樣,俄羅斯政府就面臨兩難選擇:或者繼續維持"貨幣走廊"的匯率浮動政策,或者支持債券市場。俄羅斯政府最後選擇了前者,但金融局勢並沒有好轉,盧布開始大幅度貶值。當時俄羅斯有一家很著名的銀行,叫做SBS農業銀行,危機爆發後俄羅斯居民開始大量收購外匯,一天之內俄羅斯居民僅在SBS銀行就拋出了5千萬美元的盧布。銀行前總裁亞歷山大·斯摩棱斯基說,當時甚至出現了一筆購買5美元的業務:一位俄羅斯老太太在領到退休金後,馬上跑到銀行,把微薄的退休金換成了美元。

杜比寧認為,如果不是當年居民大面積的擠兌風潮,俄羅斯的金融危機不會如此深重。他說,當時很多人有種幻覺,似乎盧布貶值和金融危機是不可能同時發生的。但是當盧布急劇貶值的時候,沒有人會購買新的國家債券,這樣為了彌補財政危機,俄羅斯政府只能從中央銀行以貸款方式拿到錢。再往下就是惡性通貨膨脹,通膨率達到五位數,發行貨幣的票面價值以"萬"為單位,很類似今日的辛巴威。

據中央銀行數字,1998年俄羅斯資本凈流出量為110億美元,資本流出的結果是俄羅斯無力維持6盧布兌換1美元的匯率水平,於是迫不得已宣布盧布貶值。當年在俄羅斯財政部負責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阿列克謝·庫德林說,俄羅斯當時沒有採取預防性的貨幣貶值政策,因為俄政府把希望寄託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身上,希望能夠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外匯支持,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曾出售援助過波蘭。但這一次俄羅斯顯然失算了。

還在俄羅斯政府宣布破產前,在98年8月初,聯邦政府召集俄羅斯銀行和金融界人士開會,當時的總理基里延科、政府高官丘拜斯、杜比寧、亞歷克薩申科等人列席。政府官員們見不一致,有時甚至截然相反,令銀行和金融界巨頭們也無所適從。杜比寧後來回憶說,中央銀行在7月份時曾建議將所有國家債券兌換成美元,而只有不超過10%的趙券持有人對此表示同意。

當聯邦政府和國家銀行開始同信貸機構開始談判後,聞風而動的金融界陷入恐慌,一時間政府和銀行算不清楚誰到底欠誰的錢,欠錢的數額是多少。俄羅斯政府最擔心的事情出現了:政府無力償還如此數量的國家債券。聯邦政府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債務重組,但是債務重組的對象只有兩家銀行,俄羅斯中央銀行和俄羅斯儲蓄銀行,因為這二者手持的國家債券數量綜合超過總數量的50%。其他信貸機構和個人手中的國家債券將由聯邦政府分期償還。但是這一決定遭到了眾多信貸機構的一致反對,他們要求所有的債權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

最初代表俄羅斯政府和債券持有者進行談判的是第一副總理尤里·馬斯柳科夫,後來是主管稅務的部長鮑里斯·費奧多羅夫。等到時任財政部副部長卡西亞諾夫開始主持談判後,談判才取得了進展。卡西亞諾夫曾成功地將倫敦俱樂部債務重組,他擔任俄羅斯政府談判代表後,將債權人分為兩組,一組以德意志銀行為代表,另一組以J.P.摩根公司為代表。

談判進程異常艱苦,債權人之間的意見也不統一。俄羅斯政府最後逐一說服了債權人接受俄羅斯的債務重組方案。債權人最終還是承擔了一部分損失,凡是持有年收入17%盧布債券的公司遭受的外匯折算損失不超過10%,同樣在八月初購買俄羅斯國家債券(年收益率為30-70%的債券)的債權人將獲得的外匯折算收益率為3-4%。最後的結果是,平均算下來,原來進入債券市場,希望獲得50%回報率的投資人只回收了7-8%的盧布盈餘,個別投資人進入市場時計算的年投資回報率高達160%,但結果只回收了盧布結算的票面價值的本金。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眾多銀行收到國家債券的高額回報誘惑,於是紛紛向西方銀行貸款,用外匯貸款大筆購進國家債券。所以很多銀行在8月17日聯邦政府宣布無力償還債券後,這些銀行不但資金短缺,同樣也無力償還西方銀行的貸款。

根據當時的政策規定,俄羅斯大型銀行必須購買俄羅斯國家債券,購買額不得少於5000億舊盧布,而在金融危機爆發前三周,俄羅斯儲蓄銀行動用巨資購進國家債券,這筆資金相當於銀行吸收的所有儲蓄存款總額。

杜比寧說,如果俄羅斯銀行資金流動體系被摧毀,那麼此前脆弱的金融體系本身也隨之被摧毀。當儲戶們在銀行門口排起長隊,紛紛要求提款時,只有阿爾法銀行一家動用股東們的資金,滿足儲戶們的提款要求,而其他銀行紛紛宣布倒閉,實際上沒有完成對儲戶的商業承諾。

在98年金融危機中,受害最深的還不是俄羅斯國家債券的持有者,而是以盧布為收支貨幣的普通民眾。金融危機導致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動盪,俄羅斯的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所以要把民眾的利益放到第一位來考量,是此後歷屆俄羅斯政府領導人得到的一個重要歷史教訓。

❼ 俄羅斯擁有多少美國國債

美國財政部依舊按照慣例於7月17日公布了今年5月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數據會有二個月的滯後期),這一報告與上月中旬公布的4月數據從總體額度上來看,沒有特別大的變化,不過,這其中卻隱含著一項驚人的改變,這就是石油大國俄羅斯已從這一名單中不見了,如下兩圖對比。盡管目前俄羅斯到底持有多少美債的准確數據不得而知,但幾乎可以確信的是,俄羅斯持有的數量低於本次名單中最少的智利持有的302億美元,而可能被囊括在了「其他」一欄當中。要知道,根據上一次的報告,俄羅斯在4月拋售美債金額高達474億美元,持有金額由3月的961億美元降至487億美元,幾乎減持了50%。而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月18報道分析,俄羅斯拋售至少三分之一持有的美國國債,已退出美國國債持有大國行列。

❽ 給介紹一下98.99年時俄羅斯的形勢,好的追加100

1998年是自1993年以來俄羅斯國內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經濟形勢在去年出現某種好轉跡象的背景下急劇惡化,再次陷入嚴重的危機狀態;政治局勢因兩次政府更迭而發生動盪,幾年來相對平靜的政壇波瀾迭起;在持續不斷的政治斗爭中整個國家政權受到削弱,地方分立主義再度抬頭;社會不滿情緒不斷蔓延,整個社會陷入深刻的信任危機。
與充滿危機的國內形勢相比,俄羅斯在外交領域的活動可以稱道的地方似乎多一些,在國力日衰、危機不斷的形勢下俄羅斯通過外交努力最大限度地維護了自己的國家利益。

一、經濟形勢
1998年俄羅斯經濟形勢的特點是金融危機多次爆發,引發各種危機的全面爆發,進而形成以金融危機為突出表現的多種危機相互交織的局面。危機使長期衰退的俄羅斯經濟又遭受了災難性的打擊,國民經濟瀕臨崩潰。
1、爆發金融危機,銀行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1998年,長期衰退中的俄羅斯經濟遭受東南亞金融風波的沖擊,連續多次爆發金融危機,其中尤以5月和8月的兩次危機最為強烈。俄羅斯政府穩定金融市場的種種努力見效甚微。8月17日政府和央行被迫宣布放寬外匯走廊上限,盧布與美元匯率從6.2:1下調為9.5:1。實際上是使盧布貶值50%。同時宣布延期償還短期國債。此後,金融危機不斷深化,金融系統出現全面混亂:債券市場停止交易,股市大幅度下跌;盧布一貶再貶,到年底盧布與美元比值已達19.5:1;外資大量撤走,居民提存擠兌,銀行系統面臨崩潰,甚至一些大銀行也紛紛倒閉;物價急劇上漲,居民實際收入大幅度下降。
2、財政狀況惡化,國家面臨破產。
幾年來俄羅斯財政狀況一直不好,入不敷出。為了遏制通貨膨脹,從1995年起政府停止對預算赤字透支,改為靠發行國債和外國貸款彌補預算赤字。俄羅斯經濟實際上成了「債務經濟」,到1998年6月底內債已達700億美元,外債達1300億美元,總計相當於GDP的45%。而上半年的稅收計劃只完成50%,聯邦財政缺口達GDP的9%。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政府無力償還債務,俄羅斯原本已很低的信譽喪失殆盡。
3、生產加速下滑,經濟危機加深。
1997年俄羅斯社會生產開始停止下降並出現微弱增長,但這種勢頭未能保持下去。1998年,不斷加劇的金融危機導致了生產的再度下滑。今年頭9個月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工業生產下降3.9%,農業生產下降9.4%。預計1998年全年俄羅斯GDP下降5-7%,糧食產量4600萬噸;比1997年的8860萬噸減產48%。

二、政治形勢
1998年俄羅斯政治形勢的突出特點是,近幾年來相對平靜的政局發生動盪,政治對抗曾一度加劇,國家政權出現危機。
1、兩次政治危機導致對抗升級,總統權力面臨重大挑戰。
3月葉利欽突然宣布解散切爾諾梅爾金政府,引發1998年第一次政府危機。這次危機雖然以國家杜馬反對派讓步、妥協,葉利欽達到任命基里延科為政府總理的預定目標而告結束,然而也正是因此而使葉利欽付出了相應的政治代價。8月基里延科政府無力抵禦金融危機浪潮,又被葉利欽自己所解散,這一事件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葉利欽總統治國能力的懷疑。
兩次政府危機加劇了總統與議會反對派之間的對抗,葉利欽成為國家杜馬大多數派別、各種勢力的攻擊對象,總統權力受到嚴重挑戰。接連不斷的決策失誤、體弱多病、不能正常工作,加之獨斷專行,靠不斷撤換政府要員、解散政府來顯示其權力,所有這些嚴重干擾了政府工作,影響了國家行政管理的權威。一時間社會各界要求葉利欽辭職、要求修憲、限制總統權力的呼聲再次高漲。在此情況下,葉利欽12月初改組總統辦公廳,把兩個政府部門劃歸總統直接管轄,多次反復強調反對對現行憲法基本原則性條款進行修改,反對削弱總統權力和實行議會制,等等,這些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1998年葉利欽總統的地位和權力受到了多麼大的挑戰。
普里馬科夫政府的組成是各派妥協的產物,也是葉利欽擺脫困境的最佳選擇。普里馬科夫政府的出現結束了近七年來自由派執掌政府、領導改革的局面,突破了葉利欽所堅持的在俄羅斯決不建立聯合政府的原則。在葉利欽健康狀況不佳,總統地位日漸衰弱的情況下,國家執行權力開始向政府、總理傾斜。
2、政治力量對比逐漸發生變化,中左力量受到普遍歡迎。
實際上,從改革之初起俄羅斯政治氣氛便一直沿著由右向左,或者說向中間擺的道路發展,這與經濟改革由激進、浪漫主義向穩健、現實主義的方向發展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說正是由於右翼力量、激進民主派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促使社會政治情緒發生了不利於右翼的變化,社會面臨新的選擇。
1998年8月17日可說是一個分水嶺,它宣告了自由主義改革路線的終結,同時也標志著堅持和擁護這一改革路線的右翼勢力大勢已去,難以再擔當重任。從各黨派目前的發展、變化情況看也是如此,蓋達爾、丘拜斯等代表的右翼勢力已為人們所唾棄,一些有自由主義傾向的政治家和政治勢力也紛紛與他們保持距離,或者也作出向「中間」靠攏的姿態。
左翼力量在今年的危機中取得重大進展,俄共等左翼力量的代表人物進入普里馬科夫政府,對政府決策和經濟政策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和影響,當然也為經濟形勢可能的進一步惡化承擔著責任和風險。而以久加諾夫為首的左翼聯盟目前仍是俄羅斯最有影響的政治組織,與右翼勢力的失利相對應,左翼力量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壯大。
原有的各黨派近年來無休止的爭斗,特別是3月政府危機中反對派議員的妥協,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對各種派別、政治家、乃至所謂的政黨政治感到厭煩和失望。因此,人們有理由期待「新興的」、具有建設意義的政治力量的出現。從當前政治發展趨勢看,這種政治力量無疑是中左力量,而這其中尤以自稱奉行中間路線的盧日科夫的「祖國」運動引人注目。總之,左右極端主義勢力均已不再得勢,未來一個時期內將會是中左力量的天下。
3、國家政權和國家紀律嚴重削弱,地方分立傾向再度露頭。
今年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的後果之一是國家行政管理的威信下降,國家紀律嚴重削弱。在全俄陷入經濟政治危機、中央無暇顧及地方事務、地方長期得不到中央撥款和財政支持的情況下各聯邦主體自行其是、自謀生路成為自然而然的事。問題在於,一些聯邦主體趁中央政府自顧不暇之機,擅自將一些屬於聯邦中央的職權占為己有,竭力謀求更大的經濟自主權,甚至主權,推行地方保護主義,私設壁壘,拒絕向中央財政納稅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出現的某些情況與1992-1993年的情況有相似之處,當時由於聯邦中央兩大權力機關之間的對抗影響了中央政權的權威,地方當局便不斷隨意擴大自己的許可權。
4、廣大居民階層經濟上再次遭受沉重打擊,對現政權徹底失望,社會陷入深刻的信任危機。
幾年來拖欠工資、退休金使許多人處於貧困的邊緣,激起勞動者的不滿和抗議;社會兩極分化嚴重更使廣大居民階層對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特別是私有化政策持強烈的批評態度,對當權者和新權貴充滿敵意。8月17日政府宣布盧布貶值和延期償還債務後,更多的人民群眾被拋向了貧困,人們再次受到愚弄和剝奪。許多人多年的積蓄再次化為烏有,對改革、對現政權僅有的一點信心也隨之喪失殆盡。而且這次涉及到的居民階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廣泛。顯然,如此失去民眾信任的政權難以帶領人民使國家擺脫困境。

三、外交形勢
1998年俄羅斯政局動盪,經濟危機嚴重,國內政策發生了並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然而在對外政策方面卻保持了連續性和穩定性。在國內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俄羅斯外交取得了一定進展,為保護其大國地位,爭取建立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作出了積極貢獻。
1、俄羅斯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大國的關系仍處於停滯狀態,在某種程度上還有所倒退。
1998年俄羅斯外交活動的重點仍是反對北約東擴,特別是阻止北約向包括波羅的海三國在內的原蘇聯地區擴張。另外,在涉及戰略和經濟利益的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如科索沃問題,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機等)俄羅斯也積極活動,力求最大限度地維護其國家利益和「大國地位」。然而,由於國內嚴重的危機形勢,俄羅斯外交活動受到極大抑制,迴旋餘地不大,在與美國和西方大國打交道的過程中未能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年內雖然促成了柯林頓總統訪俄和俄法德三國首腦會晤,但成果十分有限。
1998年俄羅斯把爭取國際財政援助置於對西方外交的突出位置,但由於俄羅斯嚴重的金融危機和償還能力的喪失,使西方調整了對俄政策,近期內已不再向俄羅斯提供大量財政援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二批43億美元的貸款實際已被凍結。
2、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的外交取得比較明顯的進展。
1998年俄羅斯與獨聯體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烏克蘭和烏茲別克的關系有明顯加強和改善,同這兩個國家分別簽署了「1998年至2007年的長期經濟合作條約」。另外,同哈薩克簽署了「永久友好宣言」;同白俄羅斯簽署了關於建立俄白聯盟國家的聲明,向著建立俄白統一國家的方向邁出重大的一步。
今年俄羅斯在獨聯體范圍內的外交活動十分活躍,除以上的雙邊協定外,還通過一系列外交努力建立了俄羅斯、烏茲別克和塔吉克三國政治聯盟以及俄羅斯、白俄羅斯等五國關稅聯盟。所有這些盡管目前還僅帶有書面的、形式上的性質,然而,在遭遇經濟危機、困難重重,面臨北約東擴威脅的情況下能將十分鬆散的獨聯體國家攏到一起、朝著加強合作與聯合的方向發展,這本身便是一種外交成果。
3、俄羅斯的東方外交取得積極成果,同亞太地區國家,特別是同中國和印度的關系總的來說發展比較順利。11月吉隆坡會議上俄羅斯正式加入了亞太經合組織。

四、前景分析
俄羅斯帶著成堆的問題進入1999年。毫無疑問,在新的一年裡當務之急是穩定經濟形勢,進而使經濟擺脫危機。這對普里馬科夫政府和整個國家政權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與以前任何一位前任、任何一屆政府相比,普里馬科夫本人和普里馬科夫政府擁有更多的有利條件:首先是受來自總統方面的制約較少,具有相當大的獨立處理經濟問題的權力和自由度;其次得到國家杜馬絕大多數黨派的擁護和支持;再次贏得企業界、實業界以及地方長官的普遍尊重和信任;而且在普通百姓中間也具有相當高的威信。盡管如此,普里馬科夫政府也很難在短期內迅速解決俄羅斯經濟問題,使國家擺脫危機局面。這首先在於,在各種危機並存並交織在一起的背景下,面對生產下降、債務沉重、工資拖欠、盧布貶值、通貨膨脹等幾大難題,政府只能各種主要問題同時抓,逐步緩解、解決。而幾種主要問題的解決本身存在著內在矛盾,政策的出台存在著兩難選擇和效果的相互牽制,很難一下子見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政府還是得扮演「救火隊」的角色:哪個問題更突出,便不得不優先解決哪個問題。其次,來自政治領域的干擾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俄羅斯各派政治力量在一個問題上是有共識的,即迅速使國家擺脫社會混亂和經濟崩潰。但在此問題上他們又是直接對立的:右翼力量認為拯救俄羅斯的唯一出路在於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共產黨人主張將大企業和大銀行收歸國有,而民族主義者又嚮往君主制和強權。普里馬科夫政府要求得各種政治力量的支持,又要將左翼共產黨人、主張市場經濟的各派人士以及各種類型的資本家、企業界人士聯合起來,這顯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況且,1999年俄羅斯將進行議會選舉,2000年又要進行總統選舉,「政治熱」將會持續下去,這不能不對政府的經濟工作造成消極影響。在此情況下,可以預計俄羅斯經濟形勢1999年難見起色,甚至在短期內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至於談到俄羅斯政治形勢的發展趨勢,一般認為俄羅斯已開始步入「後葉利欽時代」,葉利欽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明顯下降。但同時應該看到,盡管不少人,不少政治力量對現行政治制度、政治體制、國家權力體制不滿,要求修憲、限制總統權力,甚至要求變總統制為議會制的呼聲此起彼伏,然而以憲法為依據的政治運行機制畢竟建立了起來並發揮著作用。的確,無論是政治體制,政治制度,還是政治運行機制都還存在著不少缺陷,整個國家權力體系也未進入良性運作狀態,這些都有可能,甚至必須發生某種改變,但這種改變也必須通過合法的程序來進行。制度的改變還得要通過制度本身來實現,這就是當前俄羅斯的政治現實,它保證著俄羅斯仍處於相對穩定時期。從目前情況看,只要葉利欽身體不出現大問題,不再犯重大錯誤,他還是可以幹完任期。其實,俄羅斯政治危機的特點在於國家權力和國家紀律嚴重削弱、出現某種程度的權力真空,在於總統本人的失誤,而並不是由總統制、現行政治體制本身造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處於社會混亂、經濟崩潰困境中的國家更需要集權,更需要加強國家權力,而不是分權和自由。
由於俄羅斯與西方,尤其是與美國在許多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矛盾依然存在,加之1998年以來俄羅斯國內反美情緒上升,俄羅斯將會繼續奉行捍衛國家利益、維護大國地位的全方位外交方針。與此同時,由於持續的經濟危機並對西方貸款有強烈的依賴性,俄羅斯又會盡量避免同西方對抗。總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俄羅斯現行對外政策基本方針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❾ 俄羅斯減持美國國債至57.6億美元,持有別國債券的意義是啥

從俄羅斯財經部給出的消息,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將自己手裡邊大約3.89億美元的國債全部給銷售了出去。而且從目前俄羅斯國債的持有金額來看的話,總共58億美元的美國國債現在基本上沒有任何的長期國債,只剩下一些短期國債和組合債。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明白俄羅斯對於美國的情況是非常不樂觀的。當然,很多網友在看到這個舉動的時候都認為俄羅斯這樣做可能是為了避免自己受到損失。同時也很有很多人預測美國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會走向下滑的趨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持有他國的國債對於這些國家有哪些意義?

第三,這一次為什麼俄羅斯會拋棄大多數的國債?

其實按照現在的比例來看的話,俄羅斯依舊持有相當大比例的美國國債,他拋棄的只不過是一部分的長期美國國債。可能是因為在此前美國宣布了對俄羅斯的一系列新制裁,行政命令導致雙方的關系惡化,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舉動。

❿ 俄羅斯金融危機的應對策略

緩解還債高峰。俄當時的內外債務總額不算高,還未超過GDP的44%。其主要問題是還債集中,短期債務缺乏償債能力,當時俄債務構成中絕大多數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債,近三年間將發生嚴重的債務危機。由於3~4月間的政府危機,增加了居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購買國債大量減少。1998年4月俄發行國債不到200億盧布,而當月還本付息高達367億盧布,借新債已抵不上還舊債,財政更加緊張。當時測算,1998年下半年內每月需歸還310億盧布,如新的國債乏人購買,稅收又困難,則還債額要超過國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須改變還債的期限結構,用借長期新債來歸還短期舊債,以錯開還債高峰。IMF原承諾年內將分3期先提供148億美元,無疑對俄推遲還債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為,俄這次金融危機由於IMF和西方大國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緩解,至少能穩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個月,於8月中又爆發了更為嚴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動,而且導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這次金融大波動的直接誘因是由於基政府貿然推行三項強硬的穩定金融措施,導致投資者對政府的信心喪失,葉利欽再次臨陣換馬,更加劇了危機的嚴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穩定金融的經濟綱領,投資者對其能否產生預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會經濟形勢已相當嚴峻,政府的增收節支措施難以立竿見影,反映在債券上外資不願購買俄有價證券,相反還拋售手中的證券。俄報稱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證券市場上,原蘇聯欠外國商業銀行的舊債券的價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發行的歐洲債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國內證券市場的短期國債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為增強投資者信心,對8月12日到期的國債進行清償。財政部將7月13日從IMF得到的48億美元貸款中撥出10億美元用於清償,餘下38億美元增加外匯儲備。原以為當天付出的53億盧布中會有一部分再購債券而回籠。殊不知,債民不但未購新債券,還將大部分清償款用於購進美元,其餘則或撤出市場,或留在手中以待時機。第二天(8月13日)國際大炒家索羅斯在報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盧布貶值15%~25%。當天,俄國際文傳電訊社計算的100種工業股票價格指數大跌,跌到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資銀行預期盧布貶值,紛紛要求俄銀行提前還貸。在這期間美國的標准-蒲耳氏計算機統計服務公司和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都宣布降低對俄外債以及俄主要銀行和大工業集團的信譽評估等級。同時,7月份稅收只徵收到120億盧布,而執行預算每月不少於200億盧布,缺口很大。在這些內外壓力下,政府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眼看國債券又將陸續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償還內外債240億美元,而當時外匯儲備僅為170億美元,不夠還債,更難以干預外匯市場。政府在此內外交困形勢下,就貿然決定,於8月17日推出了三項強硬的應急措施,即:第一項,擴大盧布匯率浮動區間,調低盧布匯率的上限到9.5∶1。這實際上是將盧布兌美元的匯率由6.295貶至9.5,貶值50%以上,市場有此預期,以後盧布匯率必然大跌,10天內跌到20~21∶1,將穩定了3年多的盧布匯率一下沖垮了。
第二項延期90天償還到期的外債,估計有150億美元。
第三項轉換內債償還期,將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價值達200億美元的國債轉換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國債。在轉換結束前,國債市場暫停交易。
這三項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輿論大嘩,股票大跌而停擺,盧布匯率猛跌,後來,央行乾脆宣布任由盧布自由浮動,老百姓擠提盧布以兌進美元,或者搶購消費品。盧布匯率失守,股市更是一瀉千里。到8月28日,俄國際文傳電訊社綜合指數所包括的100種股票的市價已跌至159.2億美元,比年初的1033.56億美元,下跌85%,後來乾脆停業,變成一文不值。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發行了多少國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