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奧匈帝國現在歸哪個國家了它當初為什麼會解體呢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一戰結束後,龐大的奧匈帝國解體,分裂成多個國家。那麼,奧匈帝國為啥會解體?奧匈帝國現在歸哪個國家了?
不過,就現在而言,這些國家還是不錯的,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賓士汽車的組裝,很多就在奧地利,而不是德國本土,這就是關系好的表現,你覺得是不是這樣呢?我覺得關系好,當然要相互照顧一下,你說是不是?要不然,咱倆好,你把別人帶起來了,就不帶我玩,我們不就不是好朋友了嗎?
你覺得奧匈帝國里的國家,哪個更厲害一些呢?
B. 奧匈帝國曾是世界強國,實力堪比英法德俄,為何最後分裂成8國
奧匈帝國這個名字出現得比較晚,在1867年已經失去絕對霸權的奧地利帝國為防止另一大地區匈牙利再次發生獨立,於是跟當地的貴族們討價還價,要求他們跟奧地利簽訂一份《奧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將奧地利帝國改組為奧匈帝國,代價是匈牙利可以獲得高度的自治權,基本上是自己過自己的,在法律規定上,奧地利和匈牙利是平等而獨立的兩個國家,但是大家普遍看待奧匈兩國是同一個政治實體。不過奧地利給出的自主權是實打實的,匈牙利可以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領域享有自主權,奧匈帝國真正染指的也就只有總體財政、外交和國防這三個部分,但是奧地利帝國的君主仍然可以兼任匈牙利國王。
奧匈帝國選擇跟德國一樣加入同盟國一方,然後他們兩個國家在1918年戰敗,而當初說好一起走的義大利選擇不當落水狗,反水了,搖身一變成為戰勝國。奧匈帝國敗了,於是受到列強們的清算而出現了解體,於是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和匈牙利王國出現了,成為原先奧匈帝國的法理繼承國,但是小弟們跑路,還跑了很多,比如說在原本奧匈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等,甚至還有一部分被被波蘭第二共和國和羅馬尼亞繼承,一代帝國就此煙消雲散。
C. 介紹一下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又名雙元帝國、二元帝國,正式名稱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最後一個國家。
1867年2月,匈牙利獲得自治,同年6月奧地利帝國正式改組為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是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的政合國,1867年後匈牙利從法理上已經脫離奧地利帝國獨立,但兩國的外交立場保持一致。1918年一戰戰敗後解體。
奧匈帝國是歐洲傳統的五大強國和當時世界列強之一,其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二,僅次於俄羅斯帝國;總人口數量之眾多、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帝國,位於歐洲第三;機械儀器製造業之繁榮、和鋼鐵軍火工業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之後;其資源總儲備之廣泛、和動員總兵力之龐大,亦是歐洲第四,只少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而農產品種類之繁多、和原油產量之豐富則是超越擁有精緻農業的法國和以糧食出口為導向的俄羅斯,位居全歐之冠;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奧匈帝國有三個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奧地利各有各自的議會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權力理論上是至高的,但實際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奧匈帝國內的一些地區如加利西亞和克羅埃西亞享受特別地位,它們擁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個地區的共同政府由一個共同部長會議組成,這個共同部長會議的成員包括三個部長(財政、軍事和外交),兩個地區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兩個議會各派出一個代表團,各六十人分別對共同部長會議的財政計劃及其他議案討論,這樣每個地區政府對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總括來說,議會的聯席是沒有甚麼真正的權力,因為它僅能互相提出照會,在奧、匈兩代表團兩次照會均無法達成共識時,才分別進行表決,由始至終它都不能對中央的事務進行共同辯論及質詢。行政上,最終共同政府的部長僅對皇帝負責,而非議會及人民,而皇帝本人有權對外交和軍事政策作最後決定。兩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權力交叉往往導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軍隊在這方面受到阻礙。盡管軍事是中央政府的職權范圍,但奧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徵兵、提供駐扎地、運輸和補給,以及負責軍隊人員民事的和非軍事事務的責任「。因此每個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決定有很強的影響力,而每個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個機會來擴大它們自己的權力。兩個地區之間奧地利部分佔總人口的約57%以及主要經濟資源。從1867年開始兩個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最大的爭執是關於每個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納多少費用的問題。在帝國組成初期,奧地利部份負擔帝國總體開支百分之七十,匈牙利部分負擔百分之三十。這個問題每十年進行一次協商,而每次協商都造成很大的爭議。尤其是從1900年代中開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議會中民族主義者佔多數和組織政府開始,這個爭議問題造成了一個持久性的憲法危機。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這個問題在一個「始終如舊」的基礎上暫時獲得解決,匈牙利負擔比率僅上升到36.4%。
在其存在的51年間,奧匈帝國的經濟發展很快,技術的改進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在這51年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傳播到整個帝國。舊的封建主義制度不斷消失。維也納附近、奧地利腹地、阿爾卑斯山麓、捷克和布達佩斯是經濟發展的中心。19世紀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爾巴阡山脈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很快。1913年奧匈工業產值佔世界4.4%,另七大列強世界佔比分別為美35.8%、德15.7%、英13.6%、法6.1%、俄8.2%、意2.4%、日2.0%,奧匈帝國位居世界第六。
D. 東歐哪個國家最發達
如果把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都算上,那麼原東歐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包括捷克、東德、俄羅斯、烏克蘭。這些國家經濟發達,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符合發達國家的准入門檻。
捷克:前奧匈帝國的工業中心,工業基礎雄厚,是一個與荷蘭類似的工業小強國,二戰時期被德國佔領,其發達的工業為德國納粹的戰爭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戰之後,由於政治上受蘇聯牽制,經濟發展出現失調,但仍不失為東歐一個重要的發達國家。東歐劇變之後,在改革上出現重大失誤,大量國有企業被以低廉的價格出售,許多被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收購,著名的斯巴達矯車就被德國大眾收購,成為大眾旗下的品牌。捷克當前的人均GDP為15000~20000美元之間,由於經濟發達所以加入歐盟時沒有遇到多大障礙。
東德:原民主德國是在德國的蘇占區建立起來的,雖然德國的東部歷史上主要是農業區,經濟上也不是原德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而且國家規模遠小於西德,但是她畢竟曾是德國的一部分,繼承了德國部分發達的工業,是原東歐國家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
俄羅斯:俄羅斯是東歐國家中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擁有著完善的工業體系,作為曾經的超級大國蘇聯的第一繼承人,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人口、領土和經濟力量。但是進入八十年代後,尤其是蘇聯解體以來,政治動盪,經濟長期低迷,最低迷的時候人均GDP只剩3000多美元。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隨著全球能源價格的上漲,俄羅斯的經濟出現了明顯的復甦,尤其是在能源領域國際地位突出,但是蘇聯原有的部分工業卻復甦緩慢,甚至一蹶不振,現在人均GDP8000~10000美元,雖然綜合來看仍視為發達國家,但是至今沒有恢復到蘇聯時期的水平。
烏克蘭:烏克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經濟大國,其工農業實力都非常發達,地處溫帶、氣候適宜,有著世界上最遼闊的黑土區,一直以來就被看作是蘇聯的糧倉。其工業也異常發達,「第比利斯」號航空母艦(現名「庫茲涅佐夫」號),安-225超級運輸機,「野牛」氣墊船,T-80坦克都是蘇聯時期的工業傑作。烏克蘭一直是前蘇聯最富欲的加盟共和國,但是自蘇聯解體後,政治動盪、經濟蕭條,復甦無望,目前其人均GDP僅有3000多美元,是東歐國家中經濟實力下降最明顯的一個。雖然烏克蘭仍然保留著蘇聯遺留下來的大量工業基礎,在全民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仍然處於發達國家水平,但是世人已經很難說她還是個發達國家。
E. 奧匈帝國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奧匈帝國在一戰之後解體,分裂為多個國家。在其領土上新成立了四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時其部分領土被義大利、羅馬尼亞、波蘭和南斯拉夫佔領。
奧匈帝國的主體主要是奧地利和匈牙利,在奧匈時代這是帝國內兩個最大的國家,一戰後奧匈解體主要解體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個完整國家。原匈牙利境內的特蘭西瓦尼亞割讓給羅馬尼亞,奧匈東部領土如倫貝格等地割給波蘭。波黑,斯洛沃尼亞等地並入南斯拉夫。原奧地利境內南蒂羅爾割讓給義大利。
(5)俄羅斯和奧匈哪個國家好擴展閱讀:
在1848年匈牙利革命被鎮壓後,1867年,奧地利帝國為防止匈牙利再次獨立,簽訂《奧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改組為奧匈帝國,匈牙利獲得高度的自治權,但奧地利君主仍然兼任匈牙利國王,成為政合國,1918年一戰後解體。
奧匈帝國是歐洲傳統的五大強國和當時世界列強之一,其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二,僅次於俄羅斯帝國;總人口數量之眾多、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帝國,位於歐洲第三;機械儀器製造業之繁榮、和鋼鐵軍火工業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之後。
奧匈帝國的資源總儲備之廣泛、和動員總兵力之龐大,亦是歐洲第四,只少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而農產品種類之繁多和原油產量之豐富,則超越擁有精緻農業的法國和以糧食出口為導向的俄羅斯,位居全歐之首;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F. 德意志帝國 ,俄羅斯帝國,法蘭西帝國,大不列顛帝國,奧匈帝國相比較之下,各有什麼優點與缺點
俄羅斯帝國,兵種一般,地盤大,緩沖區很多,季節決定勝局,多次被國外勢力入侵到首都,但都因為冬季而勝利,完全靠主場優勢德意志帝國,確切來說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神聖羅馬帝國自稱為第一帝國,陸軍強大,海勢弱小,地盤小,周邊敵人多,強大起來可以快速吞並周邊勢力,一旦弱小也會很快速的被周邊國家瓜分法蘭西第一帝國,又稱拿破崙帝國,傳統的陸軍霸權,海軍完全猥瑣,但僅僅維持在拿破崙執政下,一旦拿破崙垮台,則可瞬間瓦解奧匈帝國,也屬於陸軍霸權,類似於中國的晚清時期,被周邊國家悄無聲息的超過時,已成為眾國的瓜分對象不列顛帝國,繼西班牙後第二個日不落帝國,但無論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超過前者和上述任何勢力,統治著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面積達世界陸地的20%,影響力巨大,火槍的發明使英國的陸軍不利優勢得到緩解而強大,海軍異常強大,英語被散播至全球
G. 一戰的奧匈帝國實力怎麼樣
一戰時期,德國的主要盟友奧匈帝國,表面上看似乎實力不錯,實際上在軍事上,就是一個末流國家。
奧匈帝國地跨中歐、東歐、南歐的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國土面積達到近70萬平方公里在當時的歐洲排名第二,人口數量在當時居歐洲第三(5200萬),稍遜於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在歐洲的資源總儲備量只少於俄國,而原油產量更為全歐之冠。20世紀初奧匈帝國經濟GDP總量佔世界7.5%(美35.8%、德15.7%、英14.0%、法7.9%、俄6.4%、日4.3%、意3.5%),世界第五,比沙俄強。
在動員能力上說奧匈帝國的鐵路線路、機車、車廂都已經不如俄羅斯,奧匈帝國的常備軍遠少於俄國,只能依賴於總動員,但是總動員之後的兵力輸送能力也遠不如俄國。如果沒有德國支持則奧匈帝國軍隊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如俄國+塞爾維亞。奧匈妥協的結果是匈牙利千方百計的反對帝國的擴軍計劃,軍事預算幾乎被凍結在1866年水平,在軍事技術日新月異的19世紀末這一局面對奧匈帝國的軍隊來說是致命的。
奧匈此時是個僵化的君主國,保守落後,國力又不行,開戰時勉強拼湊了130萬大軍,還要分布在三個方面作戰,西線對意,南線對付塞爾維亞,造成了北線對俄兵力嚴重不足,大約只有50萬人對俄作戰,面對300萬俄羅斯軍隊,基本無力對抗,只能拚命的拉攏德國,德國不得不出兵支持奧匈,這間接造成了德國在1914年運動戰和凡爾登戰役的失敗。
H. 奧匈帝國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奧匈帝國在一戰之後解體、分裂為多個國家。在其領土上新成立了四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奧匈帝國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其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總人口數量之眾多、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帝國,位於歐洲第三。
機械儀器製造業之繁榮和鋼鐵軍火工業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之後;其資源總儲備之廣泛和動員總兵力之龐大,亦是歐洲第四,只少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
而農產品種類之繁多和原油產量之豐富,則是超越擁有精緻農業的法國和以糧食出口為導向的俄羅斯,位居全歐之冠;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8)俄羅斯和奧匈哪個國家好擴展閱讀:
奧匈帝國誕生與發展
東法蘭克王國兼並中法蘭克王國之後,於962改稱羅馬帝國,宣布繼承西羅馬帝國,腓特烈一世時期宗教化,稱神聖羅馬帝國。
該帝國是一個聯邦性質的帝國,最初由擁有實權的皇帝進行統治,皇帝由選舉產生。其疆域鼎盛之時,包括了今德國、奧地利、捷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義大利,以及法國東北部的一些領土。
在德語中,奧地利意為「東部邊區」,起初是一個模糊的地理概念,泛指帝國巴伐利亞、斯提里亞東部的邊疆領土。
11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在位期間,對帝國內部的大國進行了拆解,其中對巴伐利亞的拆解使用了小特權方案,奧地利由邊區提升為公國,正式建國。
1282年起,哈布斯堡王朝開始統治奧地利,並在不久後被選舉成為帝國皇帝,其後二百年,奧地利逐步吞並了斯提里亞,蒂羅爾等公國,使國土面積增加了三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境內首屈一指的大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