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為什麼給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
南奧塞梯1992年1月通過全民公決,要求成立獨立共和國及與北奧塞梯合並。因此,格中央政府與南奧塞梯地方當局的矛盾急劇惡化,並導致大規模武裝沖突。
格中央政府與南奧塞梯地方當局的矛盾也嚴重影響了俄羅斯和喬治亞的關系。長期以來,由於南奧塞梯當局與俄羅斯關系密切,喬治亞經常指責俄羅斯暗中支持南奧塞梯。俄格雙方在南奧塞梯問題上齟齬不斷。
1992年6月24日,俄羅斯、喬治亞和南、北奧塞梯四方最高領導人就和平解決南奧塞梯武裝沖突問題首次舉行會談,達成有關實現停火、成立維持和平部隊和監督委員會的協議,格奧沖突雙方隨後實現停火。根據協議,俄、格和南北奧塞梯成立了解決格奧沖突的四方混合監督委員會,由俄、格和南奧塞梯三方組成混合維和部隊負責在沖突地區執行維和使命。
同年7月,由俄羅斯、喬治亞和南奧塞梯三方聯合組成的1500人的維持和平部隊陸續進入南奧塞梯的茨欣瓦利地區,沿南奧塞梯和喬治亞邊界建立一個長15公里、寬14公里的安全走廊,把沖突各方的武裝部隊隔離開來。
十幾年來,南奧塞梯當局一直初衷不改,有關各方在這一地區的摩擦也時有發生。迄今,格中央政府只控制著南奧塞梯的部分地區 。
❷ 俄國為什麼要外蒙古獨立
1.站在軍事的戰略觀點而外蒙獨立,倘使有一個軍事力量,從外蒙古向蘇聯進攻,西伯利亞鐵路一被切斷,俄國只能投降。
2.將外蒙作為入侵俄國的緩沖區。日本被打敗後,就不會再來佔領外蒙古打俄國,一時可能如此,但非永久如此。雖然日本被打敗了,日本這個民族還是要起來的。
以上內容系蔣經國對1945年夏隨宋子文赴蘇聯談判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回憶。
外蒙古獨立是指外蒙古於1945年8月14日脫離中華民國的歷史事件。
外蒙古與內蒙古在二戰之前同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包括現在的蒙古國以及唐努烏梁海地區。今日外蒙古大部分地區屬蒙古國,目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唐努烏梁海地區則先後被俄國、蘇聯控制,之後一部分被並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即現俄羅斯聯邦),另外一部分則被並入蒙古人民共和國。
❸ 俄羅斯境內的車臣,為什麼堅持要獨立
車臣問題,從沙俄軍隊進入高加索地區的那一刻開始,就成為俄羅斯帝國、蘇聯乃至於如今俄羅斯聯邦揮之不去的噩夢。人口只有幾十萬的車臣人,反抗烈度之強,反抗精神之堅定,反抗時間之長,都創造了被俄羅斯征服民族之最。
因此,車臣為什麼要獨立,其實原因很簡單。
首先,車臣早已形成民族意識。作為高加索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車臣人雖然數量很少,占據的疆域也不大,但是,車臣人很早就形成了獨立的民族意識。也因此,車臣人自然也形成了希望建立獨屬於車臣人國家的願望。
車臣武裝然而,在18世紀將車臣納入統治范圍的俄羅斯,他們信仰的宗教卻是東正教。這自然與車臣人的宗教信仰格格不入。也自然增加了車臣人對於俄羅斯的不信任和疏離感。而伊斯蘭教眾所周知的排外,則進一步成為車臣人謀求獨立的驅動力。
最終,從宗教、文化、民族特性、歷史淵源等諸多方面,共同造成了車臣人前仆後繼的反抗和永不屈服的精神,也釀成了車臣人一次次掀起對於俄羅斯的反抗。這樣的反抗,在車臣人被徹徹底消滅或真正實現獨立之前,永遠不會停止。
❹ 俄羅斯為什麼脫離蘇聯
是俄羅斯人民想要獨立民主的生活,加之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使得俄羅斯民眾對蘇聯的領導失去信心,再加上葉利欽等人的煽風點火,使得俄羅斯在1990年6月12日通過俄聯邦主權憲法,俄羅斯獨立
❺ 頓巴斯為何要獨立
斯承認頓巴斯地區獨立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為了確保俄羅斯本土戰略空間不被北約擠壓,避免直接兵臨城下的困境。
頓巴斯位於烏克蘭東部,最早是一片不毛之地,1783年,俄國吞並克里米亞汗國,頓巴斯自此成為俄羅斯領土。19世紀初,這里發現了大量的煤礦資源,正值工業革命蔓延全歐洲,煤礦是工業的血液不可或缺,整個頓巴斯煤田所在的面積達到6萬平方公里,是全世界五大煤田之一。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沙俄一直是農奴制社會,底層農奴不允許離開這一畝三分地,基本上農奴生下來就決定了他這輩子肯定離不開這房前屋後。
❻ 當年俄羅斯為什麼要獨立
1991年8月,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5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將國家正式名稱改為「俄羅斯聯邦」(或俄羅斯)。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常識歷史篇。
❼ 為什麼俄羅斯有這么多共和國他們都是獨立的嗎
俄羅斯聯邦由89個不同的行政分區組成。聯邦內有21個享有極大自由的共和國。這些共和國往往是俄羅斯聯邦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俄羅斯本身是一個聯邦國家,共由89個不同大小的聯邦主體(俄語:субъекты)組成。這些聯邦主體雖然大小不一,但都有著相同的聯邦權利,同樣有著兩位代表參與俄羅斯聯邦議會(俗稱「上議院」)不過,雖然他們享有的聯邦權利一樣,每個聯邦主體享有的自治程度仍然不一樣。
俄羅斯是個聯邦制的國家。所以這些共和國就是隸屬於它管轄的獨立政治體系!不過,就是說明這些政治實體有自身的政治權利。比如:首相任命權,獨立選舉權,首相出訪權,一定的軍事權力,立法權(是在俄聯邦憲法的前提下,就是不得違背聯邦憲法)等等。
俄羅斯政府當然不願意它們以後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了!從俄羅斯政府對車臣共和國的處理上就可以看出來這一點!但是,最近的幾年中俄車臣地區的獨立運動十分的頻繁!俄羅斯是個聯邦制的國家,就是各個邦國,以及各個州等的集合體!所以說它們日後是否可以獨立成為主權國家也不是隨便可以說得!這要看日後俄羅斯的政治走向,俄羅斯國內的穩定程度,俄羅斯與歐美等大國之間的政治聯系等等這些不確定的因素!不過,從目前看來這個可能性很小
俄羅斯的行政體系:
由89個聯邦主體組成:
(1)21個共和國:阿迪格共和國(阿迪格)、阿爾泰共和國、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達吉斯坦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哈利姆格坦格奇、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卡累利阿共和國、科米共和國、馬里埃爾共和國、摩爾達維亞共和國、薩哈共和國(雅庫特)、北奧塞梯共和國、靼韃斯坦共和國(靼韃斯坦)、圖瓦共和國、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哈卡斯共和國、車臣共和國、楚瓦什共和國-恰瓦什共和國;
(2)6個邊疆區:阿爾泰邊疆區、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濱海邊疆區、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3)49個州:阿穆爾州、阿爾漢格爾斯克州、阿斯特拉罕州、別爾哥羅德州、布良斯克州、弗拉基米爾州、伏爾加格勒州、沃洛格達州、沃羅涅日州、伊萬諾沃州、伊爾庫茨克州、加里寧格勒州、卡盧加州、堪察加州、克麥羅沃州、基洛夫州、科斯特羅馬州、庫爾干州、庫爾斯克州、列寧格勒州、利佩茨克州、馬加丹州、莫斯科州、摩爾曼斯克州、下諾夫哥羅德州、諾夫哥羅德州、新西伯利亞州、鄂木斯克州、奧倫堡州、奧廖爾州、奔薩州、彼爾姆州、普斯科夫州、 羅斯托夫州、梁贊州、薩馬拉州、薩拉托夫州、薩哈林州、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斯摩棱斯克州、坦波夫州、特維爾州、托木斯克州、圖拉州、秋明州、烏里揚諾夫斯克州、車里雅賓斯克州、赤塔州、雅羅斯拉夫爾州;
(4)2個聯邦直轄市:莫斯科、聖彼得堡 ;
(5)1個自治州:猶太自治州;
(6)10個民族自治區:阿加布里亞特民族自治區、科米彼爾米亞克民族自治區、克里亞克民族自治區、涅涅茨民族自治區、泰梅爾(多爾干-涅涅茨)民族自治區、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布里亞特民族自治區、漢特曼西斯克民族自治區、楚科奇民族自治區、埃文基民族自治區、亞馬爾-涅涅茨民族自治區。
❽ 俄羅斯是獨立的國家是常識問題還是歷史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俄羅斯(包括解體前的蘇聯)社會對蘇聯70年歷史的評價有兩次大的變化。第一次發生在1987年1月,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提出在蘇聯歷史中「不應該有被遺忘的人物和空白點」。眾所周知,其結果導致了對蘇聯歷史的全盤否定,並對蘇聯解體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二次發生在9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點是逐漸拋棄了那種否定一切的態度,能夠比較冷靜地、客觀地評價歷史。
1.二月革命那麼,為什麼革命沒有停留在資產階級二月革命性質上?這是因為,十月黨人、立憲民主黨人、社會革命黨人及孟什維克所代表的企業主和地主試圖雄心勃勃地嘗試同「無政府狀態和經濟破壞現象」作斗爭。實際上,他們根本不可能通過非政府途徑克服這些現象。他們內心深處是想恢復原來的生活,但是,1917年的客觀現實根本不可能實現他們的這個願望;他們也沒有對國家經濟生活進行激進改革的方案。由於存在著群眾極為蔑視的「資產者」即有產階級,所以勞動群眾關於平均財產的呼聲日益高漲。各政黨的教條主義者(主要是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斷送了民主革命和危機「平穩」發展的機會,而且他們還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順應了群眾情緒的布爾什維克掌握政權就不足為奇了[8]。
判斷十月革命必要性最主要的標准應當是看它是否促進了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應本末倒置,看其是否符合某種理論(如社會主義革命必須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爆發)。舊俄國從落後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為戰勝德國法西斯提供強大物質基礎,充分證明十月革命的必然性。
然而過去研究十月革命也有不足的方面:列寧看到了舊俄國的落後性,發動十月革命是在一種受圍困、受孤立的情況下進行的,不得不實行高度集中的體制,利用有限資源以克服「落後性」。但不能把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模式化,社會主義發展應該呈現出多種模式,多樣化。俄國缺乏民主傳統,沒有議會、多黨制,革命中激進主義占上風,導致後來執政黨內缺乏監督機制。俄羅斯學者認為雖然這不是十月革命直接後果,但是一個有待研究的課題。
2.斯大林和斯大林時代
對斯大林和斯大林時代的評價在俄羅斯學界爭論最多、分歧也最大。在戈爾巴喬夫時期對蘇聯70年歷史、特別對斯大林時期進行了全盤否定,蘇共28大決議寫道:「集權的斯大林體制給國家、人民、黨、社會主義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損失,這一體制現正在被取消。」[10](P88)由此造成社會思想混亂。
近年來,特別是普京總統上台後能夠比較客觀地評價蘇聯歷史。在一場革命和急劇的社會震盪後,俄羅斯社會失去穩定的社會結構和團體,群眾成了一盤散沙,群眾對那些毫無意義的政治斗爭已經感到厭倦,強烈希望社會穩定和恢復秩序,甚至產生了對所謂「自由」的厭惡,渴求出現「強力的手腕」。2000年5月7日普京在俄羅斯總統就職儀式上說道:我們不能成為那種不明自己歷史的人。我們應當知道自己的歷史,知道它為什麼會發展成這樣,要從歷史吸取教訓。我們應當始終記住:是誰建立了俄羅斯,是誰捍衛了俄羅斯的尊嚴,並使俄羅斯成為一個偉大的、強大的國家。2003年1月16日普京出訪波蘭前對記者說道:「斯大林是一個獨裁者,但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是與斯大林的名字分不開的。」在2000年5月9日蘇聯衛國戰爭紀念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宮建立了紀念碑,上面篆刻了全部在1943年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獎給在衛國戰爭中作出巨大貢獻的蘇軍最高指揮官的「勝利」勛章獲得者的名單,斯大林排在第一。
1999年12月21日,俄共領導人久加諾夫在拜謁斯大林陵墓時說道:斯大林不僅是20世紀俄羅斯歷史上,而且是整個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活動家。他說,斯大林執掌政權後,把俄國從一個分散的國家建成世界上最強大、最偉大的國家之一,在蘇聯建立起了全部現代的工業,為人類進入宇宙作了最充分的准備和積累,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建立了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體制。他說,人們只注意到和指責斯大林破壞法制,搞大清洗,但在斯大林領導下,國家取得了遠遠超過上述列舉的成就。
但對斯大林和斯大林時期存在的嚴重弊端——這些弊端不僅在當時、而且後來也影響了蘇聯社會發展,在俄羅斯學者看法中也是比較一致的:
(1)意識形態領域的教條主義,導致蘇共思想僵化,不能「與時俱進」。如黨內一直存在著「左傾頑症」,主要是急於過渡到共產主義。不理解工作重心應該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工作,20年代按照階級斗爭的方式處理黨內分歧,30年代按照「階級斗爭尖銳化」理論在國內展開政治清洗。連續不斷的社會政治運動嚴重消耗了蘇聯黨和國家的幹部資源和精神資源,摧殘了知識分子隊伍及其創新思維能力。蘇共在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往往提不出正確戰略方針,喪失發展機會。如二戰後世界科技領域掀起以電子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革命。由於蘇聯領導人將30年代的斯大林意識形態教條主義化了,甚至認為電子計算機技術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在這次新技術革命中沒能跟上時代潮流,這也是造成蘇聯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的原因。
(2)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存在的問題。莫斯科大學經濟系教授布茲加林指出,這個問題過去已經研究很多,但簡單地用「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性質去肯定或者否定斯大林時期的政治體制都是難以說清楚的。它既有社會主義性質一面,如社會平等、主人翁精神、集體主義以及在加強社會保障、消除失業、發展教育科技、實現勞動人民非常現實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等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一面,也有資本主義甚至封建主義的東西的一面。由於缺乏監督機制,蘇聯國內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官僚階層和官僚統治。上層官僚不被百姓控制,不服從百姓,實際上政權不是完全屬於人民,勞動人民的政治權利是沒有保障的,造成政權和人民的脫離。[12]
(3)經濟體制的問題。斯大林時期單一的經濟模式的弊端、經濟結構的失衡等問題早已暴露無遺。但近年來學者們注意更多的是進一步探討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實質,從理論上分析蘇聯社會在扭曲社會主義本質方面表現出的「超國家主義」、「國家封建主義」、「國家集權主義」等特徵,以及如何使人民逐漸喪失對國有企業生產、分配的權力。歷屆蘇聯領導人拖延了早就應當實行的改革,使蘇聯經濟發展落後於世界科技革命的發展。官僚主義的科技管理體制制約了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不利於科技的發展。與美國瘋狂的軍備競賽耗盡了早已不堪重負的蘇聯經濟發展潛力,蘇聯無力長期承擔超級大國的重負。
3.對蘇聯解體後果及影響的評價
20世紀末的蘇聯解體與20世紀初的十月革命都是震驚世界的大事,理所當然引起俄羅斯學界重視。近年來更是出版了這方面的大量論著,以至形成學術熱點。同樣基於篇幅限制只能簡要介紹有關蘇聯解體的觀點。
(1)俄羅斯學者和民眾對於蘇聯解體的評價
蘇聯解體初期,一些人曾預言:「這是資本主義和民主戰勝了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世界將出現公正和持久的和平,將建立一個有新的世界秩序的社會」。[13](P184)當時俄羅斯人比較平靜地接受了這個結果,甚至認為蘇聯解體有利於俄羅斯發展。
但在1999年、2000年、2001年俄羅斯幾次民意調查證明,認為蘇聯解體造成悲劇性後果的人分別占被調查者的77.1%,73.5%和72.0%。2001年12月10日,在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親政府的「祖國」運動甚至建立公共審判庭,欲審判導致蘇聯解體的罪犯。
今天大多數俄羅斯學者都贊同這種觀點:「蘇聯解體不僅是俄羅斯歷史上一個悲劇性階段,也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不好影響。」[14]莫斯科大學歷史系教授斯·列昂諾娃強調了以下事實:俄羅斯領土面積縮小,回到彼得大帝以前的狀況;俄羅斯的出海口和不凍港減少,出海口僅僅在亞洲、太平洋才有;在克里米亞半島和波羅的海喪失了一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軍事要地,如塞瓦斯托波爾等。俄羅斯人口也減少了。而且俄羅斯民族被撕裂了,現俄羅斯人有2500萬生活在原屬於蘇聯的「外國」。
蘇聯解體並沒有使原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得到解決,其嚴重程度甚至超過俄羅斯,民族沖突也沒有因為蘇聯的解體而消失。
(2)蘇聯解體是必然的或者是可以防止的?
認為蘇聯必然解體的有兩種代表性觀點。第一,世界歷史發展的經驗證明,多民族組成的帝國或遲或早都會因發展緩慢而解體,蘇聯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帝國解體只不過重復了歷史發展類似的規律性現象。這以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歷史研究所所長薩哈諾夫為代表。俄羅斯科學院民族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涅什科認為:20世紀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占優勢的是多民族國家的解體,所以蘇聯這個最後的殖民帝國瓦解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15](P14)另一學者索格里認為,類似蘇聯那樣的多民族國家,或遲或早都將解體,不管你是用「鐵腕」或是「自由主義」的管理方法。所以蘇聯解體是歷史對1917年革命後蘇聯產生的一個報復。[16](P100)他們認為蘇聯帝國的存在主要是靠專制統治維持的,而帝國和政治自由是不相容的。戈爾巴喬夫沒能看到這一點,他在宣布實行政治改革時,實際上就宣布了蘇聯和蘇共的死亡。
第二種觀點認為,由於蘇聯70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證明已經喪失了發展潛力,所以必然解體,不論有無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等人都無法挽救蘇聯解體的命運。
但很多學者認為多民族國家必然解體這種說法並無根據,比如瑞士等聯邦制國家以及目前世界上許許多多民族國家都沒有解體。根據蘇聯1986-1987年的形勢看,當時是可以簽定新的聯盟條約的,如果戈爾巴喬夫正確地把握了時機,蘇聯就可以避免解體的悲劇。
前俄羅斯聯邦部長、現任俄羅斯聯邦總統直屬國家行政學院教研室主任米哈伊諾夫堅決否認蘇聯解體是不可避免的說法。他認為,盡管存在導致解體的因素,但同樣存在能夠消除這些因素、維護國家統一的足夠有力的機制。在80年代初期,蘇聯國內的情況很復雜;糧食供應時斷時續、經濟增長波動、對文化和科技的撥款削減。安德羅波夫已決定實行改革,他本人就親自參加了改革方案的擬訂,包括了在蘇聯經濟體制引進市場機制的內容。所以說在70-80年代之交現代化的問題已經提上日程。甚至戈爾巴喬夫1987年在慶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講話中也包含相當成熟的改革的內容。可以說如果能實行安德羅波夫的改革、如果柯西金當年能成為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絕對是另外一個國家,在和西方的對抗中絕不會處於弱勢。[17]涅什科教授指出,無可辯駁的事實是:蘇聯和美國一樣,在最重要的經濟指標方面很多居於世界前列,屬於經濟最強大國家之一,它保證了居民穩定的生活水平,及教育、文化、科學、衛生事業的發展。[15]俄羅斯科學研究院綜合社會研究所在1999年、2000年、2001年曾作了幾次調查,絕大多數俄羅斯人均認為蘇聯解體是可以防止的,贊同「蘇聯解體是不可避免的」觀點的人僅僅佔20.3%、25.4%和30.0%。
(3)誰應當對蘇聯解體承擔主要責任?
既然蘇聯解體是可以防止的,那麼誰應當對蘇聯解體負有主要責任?
一般來說,都同意蘇聯解體是由綜合性的因素造成,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因素,既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因素,既有政治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等方面因素。
莫斯科大學歷史系教授斯·列昂諾娃指出,如果沒有現實的因素,歷史上的問題也不會發展成今天的情況。俄羅斯學者比較注意研究1985年至90年代初蘇聯國內的形勢,認為這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在戈爾巴喬夫開始改革時,當政者對改革要達到的目的並沒有具體設想。如最先提的是建設更有人性的社會主義,所謂更多的社會主義,更多的民主,以後又講拋棄社會主義原則。政策時時在變化之中,在形成新的政權之前犯了一系列錯誤。
中央權力的分散、軟弱沒有給經濟發展以保證,政治權力的變化沒有帶來經濟的變化,經濟領域實行的價格自由化、私有化改革沒有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89年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政治不穩定與經濟不穩定結合起來了。
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布羅夫博士對戈爾巴喬夫倡導的「民主化」、「公開性」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說:政治自由的發展,尤其是公開性和民主化的發展破壞了蘇聯社會主義的基礎,消除了社會有機的、相對無痛苦的發展,失去了整個現代化進程的可能性,給活著的幾代人帶來苦難並使未來發展前景十分暗淡。其破壞主要表現在:在思想上使人民形成對「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在經濟改革中造成堅信「市場自由就是一切」,由國家領導經濟改革的想法遭到駁斥;在文化方面把市場自由和創作自由等同起來,天真地認為市場能「吸收」最優秀的書籍、影片和科學成果。他們以為只要推行市場和民主,國家幾乎就會自動地繁榮,完全沒想到在蘇聯這樣一個國家政治民主和經濟自由之間可能並且實際上發生了沖突。
俄羅斯學者還有一種看法:由於共產黨退出政治舞台而導致蘇聯解體。根據憲法,蘇聯社會的領導力量是蘇共,它是政治核心,保證了國家的統一。蘇共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國家管理的原則也是如此。蘇共中央決定了蘇維埃、共青團、工會及意識形態機構的活動,蘇共通過其黨員實現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影響。而在戈爾巴喬夫時期,鞏固國家的核心力量已被拋在一邊,90年代初葉利欽下令解散共產黨,黨的領導沒有了,國家國營企業的主導地位沒有了,地方政權不再服從中央,加之少數民族自我恢復意識興起,轉變成分裂主義。當中央政權強大時可以抑制分裂,保證多民族國家統一,中央政權被削弱,意識形態被削弱後,國家統一的基礎就沒有了。
葉利欽當時掌握了不僅對俄羅斯、也有對全蘇聯的權力,有力量阻止蘇聯的崩潰。但有人卻使葉利欽相信:只要建立了三個斯拉夫人的、具有主權的邦聯國家,其餘無路可走的原加盟國家就會加入進來。[17]而實際結果卻恰恰相反。
葉利欽在導致一些地區主權化方面是有責任的。如1990年他在韃靼斯坦說,俄羅斯可以和韃靼斯坦簽訂協議,而當時韃靼斯坦還是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州。他認為在俄羅斯可以搞邦聯制,可以給加入邦聯的地區有能力想像那麼多的自主權。[18]這是後來導致車臣、韃靼斯坦等地區試圖分裂的一個原因。
米哈伊諾夫認為蘇聯解體的悲劇是從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分化開始的。每一個領導人身後都有一股大的社會勢力,這意味著群眾也開始分化,形成了社會的矛盾和沖突。首先是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之間的斗爭。在葉利欽被解除莫斯科市委書記的蘇共中央全會上就可以看到他們所代表的兩股力量。政治局內部也開始分化。在政治局中民族主義取代了國際主義的思想,大多數政治局委員趨向於以聯邦黨代替以前統一集中的黨。戈爾巴喬夫實際上是支持這種思想的。利加喬夫曾有機會端正國家航向,相當一部分黨員和黨的機構擁護他。如果他能堅定地提出把黨的改革與國家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問題,是能把蘇共團結起來的。但他太拘泥於遵守戈爾巴喬夫的黨的紀律,以至在需要改革黨、反對戈爾巴喬夫的嚴酷的斗爭中成了自己「正統」的思想方式的犧牲品。雷日科夫也同樣如此。這些人失敗的原因是他們始終沒能明白黨的改革與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
2001年俄羅斯科學研究院綜合社會研究所的民意調查也肯定了上述觀點:有64%的被調查者認為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應對蘇聯解體承擔主要的責任。
❾ 俄羅斯退出兩大組織,美國步步緊逼,俄羅斯為何要「自我孤立」
俄羅斯國家杜馬副主席彼得·托爾斯泰表示,俄羅斯正計劃討論退出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可能性,關於中止這兩個國際組織成員資格的提案已呈交議會。
因此,無論是退出WTO還是WHO,對俄羅斯而言都是弊大於利的。「二戰」之後確立的國際法治理體系和國際基本秩序,來之不易。特別是特朗普執掌美國以來,大國頻頻提出退出一些國際組織、國際協定,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國際社會對國際法的信心。我們呼籲世界各國不要將「退群」作為一種「政治籌碼」,平等對話、合理管控分歧才是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乃至爭端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