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應如何崛起

俄羅斯應如何崛起

發布時間:2022-10-06 09:15:12

1. 俄羅斯經濟崛起哪三大命門貫穿沙俄、蘇聯、俄羅斯

對國家而言,實力的構成有三種。

第一:國家硬實力,主要是軍事、經濟、科技、實力。

第二:國家軟實力,主要是文化輸出、文化輻射。

第三:國家外交力,基於軟硬實力之後的江湖地位、政治生態和外交政策。

以上三點綜合,才算得上准確衡量的國家綜合實力。

(交接班)

一片蕭肅的俄羅斯,迎來了新執劍人普京。

但是經濟問題往往和政治問題相互關聯。

在連續經濟改革中,成長起來的七寡頭集團,那時已尾大不掉,壟斷俄羅斯經濟命脈一樣的石油天然氣產業,和幾乎80%的國民財富,甚至媒體輿論,就連葉利欽當選都是和寡頭妥協的結果。

面對這樣的政治經濟狀況,普京做到了常人無法做到的事情,用各種手腕輪番收拾七寡頭集團。

僅僅一年多,七寡頭就成了過眼雲煙!

別列佐夫斯基逃亡英國,霍多爾科夫斯基入獄,其他人也樹倒猢猻散。

俄羅斯的經濟命脈終於從寡頭手中,回到了國家手中,隨後藉助國際油價上漲的風口,俄羅斯國營石油公司賺的盆滿缽滿,俄羅斯經濟終於開始回升。

而這一切也有數據支撐!

2014年,應算是蘇聯解體後的經濟最高峰。

那一年相對2000年比,俄羅斯人均收入增加了3倍,工農業產值也增加了一億噸之多,GDP增長率也達到了10%,唯一的減少量是人口,14年時間俄羅斯人口減少了3000萬。

但是這看上去很美好的一切,卻有隱患。

首先:俄羅斯經濟增長來源單一,太過依賴資源售賣,就註定俄羅斯經濟增長猶如油價波動表,油價高經濟增速快,油價降,經濟增速底,甚至負增長,這樣的經濟結構不合理,可卻難以改變。

其次:人口減少,還有負增長時代的預期,也讓普京頭疼!

人,只有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可這個問題依舊難以解決。

再次:七寡頭雖然被打壓,但政治影響依舊,比如別列佐夫斯基人在英國,卻依然唱反調,經常大放厥詞,還有不少擁戴者。

最後:就是西方基於俄羅斯經濟復甦擔憂的不斷打壓和制裁,從未停止。

特別是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爆發後,更是變本加厲。也讓俄羅斯經濟發展受到了方向性制約。

以上三維度分析之後,就可知俄羅斯經濟破局之艱難了。

普京曾說: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有可能為杜撰)

20年之約已到,政治上普京差不多做到了,經濟上則只能說剛剛及格,不算優秀。因為他也不算經濟專家出身,再加上俄羅斯的特殊地理條件,發展經濟難度太大。

2. 俄羅斯可以再次崛起嗎

當然可以,俄羅斯是基礎最好的超級大國底子,但是也要解決幾個問題:
其一,俄羅斯的人口是弊端,必須維持人口的正增長,使之保持在2億以上,這樣才能建立有效的國內循環;
其二,俄羅斯要解決國內的資金稀缺,全面發展自己的製造業,擺脫依賴能源出口。這個挑戰也很大,普京對外強硬獲得了國內支持,但是對外強硬也導致它被世界市場有限度的隔離,不能獲得有效的交換和資本的注入;
其三,俄羅斯國內的分裂勢力只是被普京的強勢所壓制,需要從制度上改革俄羅斯,使國家有機的結合成為一個整體。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謝謝!

3. 俄羅斯是如何走上崛起和強大的

這個問題很大,篇幅所限沒法展的很開,長話只能短說。

俄羅斯人的祖先是斯拉夫人,9世紀的時候,第一個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基輔羅斯,在如今的第聶伯河一帶成立。弗拉基米爾在位期間,這個國家也曾一度擴張到數百萬平方公里,但是受制於地理和環境因素,始終被排斥在歐洲主流之外,基本屬於蠻族。13世紀的時候被蒙古大軍侵略,幾乎亡國,首都基輔幾乎被毀於一旦。在這個背景下,源於基輔羅斯的瓦解和之後蒙古自身的問題,新的莫斯科公國成立,歷經風雨後在1547年,終於完全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成為獨立王國,這也是現代俄國的前身。

綜觀整個俄國史,一般認為是兩起兩落。俄國的問題是它這塊地本身有先天缺陷,地廣人稀,多民族混雜,最重要的是缺乏出海口,基本就是個內陸國家,因此俄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其發展遠遠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到了17世紀時,西歐很多國家已經普遍進入封建時代,俄國還處於農奴制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民族的第一次崛起的救世主彼得大帝出現了,彼得雄才大略,勵精圖治,他親自游歷歐洲,回國後決心進行大改革,這個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贏得了對瑞典的大北方戰爭,這次勝利使得俄國拿到了至關重要的波羅的海出海口,從而為之後逐鹿歐羅巴贏得了籌碼和舞台,俄國第一次成為了世界舞台的主角,這也是為什麼彼得被俄國人稱為「祖國之父」的原因。但隨著他的去世,很多改革沒能進行下去,到了19世紀末,看似強大的俄國在跟日本的戰爭中一敗塗地,顏面大損,而之後的一戰更是讓俄國跌入了谷底。

俄國的第二次崛起毫無疑問就是十月革命,在列寧及其繼任者斯大林的推動下,從帝國時代進入到共和國時代,斯大林模式的大規模生產也可以看做一次改革,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是整體國力的強盛是不爭的事實。後期一系列的擴張(蘇波戰爭,蘇芬戰爭,瓜分波蘭,對戰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內政的干預)使得俄國(蘇聯)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大國,二戰的勝利更是增添了重要的話語權。但是這種高度集中的粗放式發展,以及嚴重傾向於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做法,使得蘇聯頭重腳輕,最終導致了坍塌。90年代末蘇聯解體後,整個俄羅斯民族再次陷入沒落,國際影響力和大蘇聯時期不可同日而語,直到普京的出現,才慢慢恢復元氣。

不得不說,俄國的崛起相對於西歐國家,更多依賴於軍事上的勝利,即所謂「以野蠻征服野蠻」,缺乏文化底蘊,這就使得俄國的沉浮更多地取決於當政者本身的能力,說穿了就是外強中干,民族自身發展慾望不足。彼得/斯大林時期的俄國為什麼強大,某種意義上是軍事力量的原因,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普及度,各個產業的均衡發展等等,都不如同時代的西歐國家。這種崛起註定只能是暫時的,一旦當朝君主去世,馬上整個勢頭就會衰竭。

4. 俄羅斯曾是以農耕為主的窮國,它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俄羅斯的崛起歸功於斯大林,斯大林對於俄羅斯從農業向工業的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給蘇聯帶來了比較嚴重的隱患,但是在當時確實是成功卓越的。綜上所述,俄羅斯的崛起歸功於斯大林。

5. 大國崛起有中 俄國崛起的主要原因

俄國的地理位置靠近當時的工業中心,歐洲。俄國的領土資源相當的豐富,為其改革提供了基礎。

俄國的封建社會存在時間相對較短,就過度到了半帝制半資本社會,俄國能改革的關鍵就是當俄國進行改革的時候,所遇到的抵抗沒有太大的基礎(也就是其封建社會薄弱的原因)。其他的在書上都有,具體改革的方向。

「俄羅斯」誕生一位有著卓越遠見的君主彼得大帝,那時的他見西方的火器以及工業的水平都已遠超自己的國家,於是派遣使團積極向西歐諸國學習,且個人還親自喬裝打扮成普通士兵深入歐洲工廠「體驗生活」。



(5)俄羅斯應如何崛起擴展閱讀:

「俄羅斯」進入戰略反擊階段,不但將瑞典軍隊趕出國土,還佔領了大片波羅的海沿岸土地,並在1721年迫使瑞典簽署《尼斯塔得條約》承認它的佔領合法化。

但俄羅斯「擴張」的野心並未就此停止,「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上台的1762年前後,制定出了「在陸地上實行地域性蠶食體制,在水域上奪取出海口」的「擴張計劃」,並在18世紀中後期對其分別進行了不錯的實踐。

1767年6月在葉卡捷琳娜的授意下「俄羅斯」軍隊殺進了波蘭,俗話常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作為跟「俄羅斯」在黑海地區拉鋸百年之久的土耳其,出於不想俄羅斯進一步做大的考慮,選擇「無條件」支持波蘭貴族反擊俄羅斯「入侵」。

6. 蘇聯是如何用20年時間閃電般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的

1905年老牌列強沙皇俄國被亞洲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打敗了,沙俄由此成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個被亞洲黃種人國家所打敗的歐洲列強。與此同時沙俄國內保留著大量封建農奴制殘余,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在錯綜復雜的 社會 矛盾作用下革命運動風起雲涌,因此列寧把這一時期的沙俄稱為「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沙俄國內一系列政治、經濟、 社會 矛盾的演變結果就是導致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先後爆發。

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接手的是沙俄所遺留下來的國土和經濟基礎,而且蘇聯還沒能完全繼承沙俄的全部領土:波蘭和芬蘭在沙皇政府倒台後成為了獨立國家。按說蘇聯要用比沙俄更小的國土、更少的資源搞定沙俄留下的爛攤子似乎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然而蘇聯只用了兩個五年計劃就發展成為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與此同時也成為了經濟總量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國家。到了二戰結束之後蘇聯更是一躍成為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

從1917年十月革命到1945年二戰結束只有28年,這其中前五年是蘇俄紅軍和白軍殘部內戰的時期,最後四年是與德國法西斯作戰的時期,真正的國內建設時期只有19年。尤其是二戰更是令蘇聯損失慘重:蘇聯在二戰中的傷亡數字是2960萬,其中死亡者2660萬,幾乎每個蘇聯家庭都有人員傷亡。與此同時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在戰爭中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二戰結束後西方國家普遍認為蘇聯將從世界大國的名單中被除名。

然而不被看好的蘇聯卻在1949年8月29日成功試爆了一枚當量為22000噸TNT的原子彈,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58年蘇聯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蘇聯成功把人類第一位航天員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從而在美蘇太空競賽中贏得了先手。與此同時蘇聯構建了以自己為核心的 社會 主義陣營,世界逐漸朝著美蘇兩極爭霸的格局發展,蘇聯成為全世界唯一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蘇聯為什麼能在接手沙俄留下的爛攤子且經歷慘烈的戰爭打擊之後強勢崛起的呢?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不妨先看看蘇聯從沙俄手中接管的到底是怎樣的基礎。事實上沙俄所謂的落後不過是同其他列強比起來相對落後。1913年一戰爆發時沙俄有2280萬平方公里國土、1.7億人口,鐵路營業里程高達70156公里,鋼鐵產量位居歐洲第三位,發電量位居歐洲第四位,本土石油產量位居歐洲第一位,農業完全實現自給。當時的沙俄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在工業產值上僅次於美、德、英三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執政的20年間俄國在增加了6000萬人口的同時還實行了農業改革。

1908年沙俄開始普及小學義務教育,同時大幅增加教育預算,從而使俄國人受教育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全球經濟危機的1911—1912年俄國經濟卻呈上升趨勢。俄羅斯的經濟檔案《統計年鑒》顯示:1906—1910年糧食、酒精、咖啡、糖、茶、煙草、棉花的消費量基本上都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我們的教科書中說蘇聯把俄羅斯從一個農業國改造成為了一個工業國,然而俄羅斯最早的工業基礎可不是在蘇聯時代奠定的。沙俄盡管不能稱為一個工業國,但已具備了早期的工業化基礎。

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曾說過:「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一輛 汽車 、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製造「。由此可見新中國的工業化是建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之上,然而相比之下蘇聯的工業化基礎要雄厚得多。事實上沙俄並沒缺席前兩次工業革命,尤其是在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得十分迅速,以致於只用了幾十年時間就完成了其他歐洲國家幾個世紀才完成的轉變。

1861 1881年間俄國的布匹生產量增加了兩倍,與此同時織布工廠已排擠了手工織布業。1860 1890年俄國的生鐵產量由2050萬普特增至5660萬普特;鋼產量由1250萬普特增至52000萬普特;煤的產量由1800萬普特增至36700萬普特。1866年俄國的工廠不到3千個,然而到1903年已有近9千個了。隨著國內市場的擴大使鐵路的修建也迅速增長:1865 1895年俄國的鐵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俄國經濟正沿著普魯士道路緩慢地向資本主義過渡。

19世紀80年代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標志就是鐵路建設: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特別強調工業和戰略鐵路的建設。沙俄在10年間修通了烏拉爾鐵路,同時把巴庫和第比利斯連成了一線,還建成了從克拉斯諾夫克經塔什干延伸到阿富汗邊境的東裏海鐵路。這一時期機器生產已在俄國的工業生產中占據統治地位,基本已完成從手工工場向機器化大工業的過渡。19世紀80年代末俄國工業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重工業在工業結構中的比例加大,形成了頓巴斯煤礦工業區和巴庫石油工業區。

1913年沙俄的鋼產量已是1880年的11倍,能源消耗是1880年的9.3倍,城市人口是1880年的4倍,經濟增速已達到世界第二位。由此可見俄羅斯最早的工業基礎其實是在沙皇時代奠定下的,只不過由於農奴制改革的不徹底使俄國保留了太多封建小農經濟殘余。沙俄所謂的落後只是相比於美、德、英等列強而言,但千萬不要以為蘇聯的工業化和新中國一樣是完全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沙皇時代實際上已奠定了俄羅斯最早的工業基礎,然而封建農奴制的束縛使俄國的工業化進程長期滯後於西方。

提起中國 歷史 上第一代睜眼看世界的人士所著作品可能大家首先會想起的是林則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國圖志》,實際上當時還有一部系統介紹世界各國概括的作品就是徐繼畲的《瀛寰志略》。在這部書中徐繼畲對俄羅斯的記載是怎樣的呢?首先徐繼畲指出俄羅斯是「外徼第一大國」。這顯然是就俄羅斯的幅員面積而言的,與此同時他認為俄羅斯的國力相比當時的英、法等國則「未能定霸一方」。在徐繼畲那個年代得出俄羅斯的國力不及英、法等國是完全正常的——克里米亞戰爭就是最佳證明。

幅員遼闊的俄羅斯為何國力不及英、法呢?對此徐繼畲是這樣解釋的:「彼所有者多北裔窮荒之土,其東部層水積雪,草不繁,牲不育,不可游牧,故漠北諸部棄而不居,俄人得之,政其皮、礦其利,所謂人棄我取,非力能驅除而據為己有也......舟楫之利、火器之精、心計之密又遠遜於諸國,逐鹿海隅往往瞠乎其後」。俄羅斯的國土主要集中在北方高寒地帶。盡管地域遼闊、土地肥沃,然而國土開發難度大、工農業水平落後,甚至就連漠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難以在此生活。

當地只生活著一些最為原始的漁獵採集部落,俄羅斯得以較為容易地征服廣袤的領土,然後通過這些地區的皮毛、礦物獲取利益,然而俄羅斯地處歐洲文明圈邊緣的俄羅斯就其文明與體制的進化程度一直滯後於西方,加之缺乏較好的出海口、保留了太多封建農奴制殘余使當時的俄羅斯在整體國力上同英、法等國有差距。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在當時的國際體系中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國家,所以徐繼畲在做出上述分析後還是跟了一句「因其疆土之廣,窮系海內大國,故諸國亦未敢輕視之」。

俄羅斯憑借自己龐大的體量即使在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也能以數量彌補質量的方式實現規模效應。俄羅斯和西方之間就此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發展態勢:每當世界政治、經濟、軍事體系出現結構性變革之際俄羅斯就會因為自身文明與體制的滯後而被西方甩在身後;而當世界政治、經濟、軍事體系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後俄羅斯的體量優勢就會逐漸彌補文明、體制、技術上的不足。19世紀下半葉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歐 美文 明整體躍進。在這一過程中英、法、德、美等國的國力得到了質的突破。

這時的俄羅斯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落後的 社會 結構束縛制約下在機器化大工業的發展過程中落後於其他列強,因此沙皇俄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淪為了「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然而當世界由轉型期轉向平穩發展的時期後決定各國實力強弱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創新而是體量。說到底新技術、新制度總是會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曾幾何時英國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中獨領風騷,然而英國發明的蒸汽機等產品必然是要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的。

新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使後起的國家盡管在技術層面可能仍與先進國家存在一定差距,然而這種差距的大大縮小使各國之間已不存在明顯的代差,所以這時擁有龐大規模體量的國家即使在技術上略微落後一些也完全可以通過質量不夠數量湊的模式彌補自己的短板缺陷。更大的規模體量意味著更大的潛在兵力、更多的勞動生產力、更大的戰略縱深、更大的國內市場和更強有力的資源調度能力。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種百萬級人口的國家曾因為抓住 歷史 機遇而率先崛起。

然而到了工業革命時代世界霸權就向英、法、德這種千萬級人口的國家轉移,在經歷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後英、法、德等國的地位又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取代。從近五百年間世界格局的變化過程不難發現:世界霸權是向國土面積更大、人口規模更大的國家轉移的。深受封建農奴制困擾的俄羅斯帝國並不擅長創新,所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被抓住時代機遇改革創新的西方列強迅速超越。然而當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體制和技術創新日漸平穩後俄羅斯自然也會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

盡管經過學習後俄羅斯和西方之間仍有差距,但這種差距完全可以通過俄羅斯的體量規模得到彌補。當蘇聯於1922年正式成立時距18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已過去半個世紀。50年間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端技術變得更為成熟,推廣和普及的成本已大大降低,效率和實用性已大大提升。這一切已使俄羅斯具備了大范圍運用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可能。沙皇政權崩潰後波蘭和芬蘭的獨立使蘇聯的國土面積比起沙皇時代有所縮水,不過沙俄的主要國土仍大體被蘇聯所繼承。

蘇聯廣袤的國土為其提供了遼闊的戰略縱深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說中提到俄羅斯是占據國際地緣政治心臟地帶的國家。歐亞大陸心臟地帶三面為山系環繞,河流都流向內陸湖或北冰洋,是海上無法到達之處,是天然的巨大堡壘。無論是在沙俄時代或蘇聯時代這種地緣優勢是一直存在的,然而在機器化大工業時代到來之前人類對高寒凍土地帶的開發能力是相當有限的。俄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大部分屬於高緯度地帶,所以在沙皇時代廣袤領土所潛藏的地緣能量並未得到充分釋放。

蘇聯繼承了沙俄廣袤領土上的資源和人口,然而蘇聯已不再是一個封建農奴制國家。蘇聯通過具備高效動員能力的舉國體制推行徹底的工業化政策。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確存在明顯的弊端,這也成為了蘇聯晚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桎梏,但這並不意味著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在 歷史 上就從未取得過任何成效。事實上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在特定的 歷史 時期也曾發揮過巨大的作用:由於對經濟進行預測和規劃,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從而對國民經濟重大結構進行調整和生產力合理布局。

這樣做的好處是利於實現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的合理化,避免了資本主義國家 歷史 上出現過的生產過剩現象。事實上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以及戰後西方國家一度盛行的凱恩斯主義經濟理念就是在維持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之下借鑒吸收蘇聯計劃經濟的可取之處——強化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當然這種經濟模式忽視市場需求,不利於推動技術進步和革新,這也是導致這種經濟發展模式被市場經濟模式取代的原因,然而在特定的 歷史 時期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確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

這種經濟模式使蘇聯得以避免資本主義 社會 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從1929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迫使資本主義各國不得不陸續松開對蘇聯的封鎖,於是大量資本和技術工人開始紛至沓來,為蘇聯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在這種形勢下蘇聯的國土資源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工業體系開始飛躍式發展,地緣潛力得到充分釋放。用斯大林的話說:」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一共只花費了13年左右的時間」。1937年4月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

這表明蘇聯在工業發展速度方面已超過了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這時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此期間有4500個新工業企業建成和投產,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也已基本完成。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長了1.2倍,同期國民收入增長了1倍,生產資料保持著年均17.1%的增長率。尤其是蘇聯的機器製造業大大超額完成了計劃指標:1937年蘇聯的機器製造業和金屬加工業的產值比1932年增長了1.9倍,而原定的計劃指標是1.1倍。

隨著納粹德國的崛起已使斯大林敏銳察覺到未來潛在的戰爭風險,所以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有時間賽跑的意味。三五計劃期間蘇聯政府加緊在東部地區發展重工業:當時東部地區建設的高爐佔到了全部新建高爐的3/4左右。這么做其實就是為防範未來可能爆發的戰爭。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外貝加爾、烏拉爾、阿穆爾河流域等地建立了新的冶金工廠,中亞地區建立了大型有色金屬冶煉廠,遠東地區建立了新的 汽車 裝配廠、制鋁廠、軋管廠和水電站。

蘇德戰爭期間蘇聯西部的工業基地遭到了重創,但擁有全世界最遼闊國土的蘇聯通過將自己的工業基地向東遷徙渡過了難關:烏拉爾、中亞、遠東等地並未遭到戰火的洗禮,因此這些地區的工業基礎得以保留下來。況且即使是在被戰火破壞嚴重的西部地區也並沒完全喪失之前兩個五年計劃奠定的工業化基礎:蘇、德、日等國在二戰後的重建復興並不是像新中國一樣的白手起家——戰爭所摧毀的只是有形的廠房和機器,然而這些國家在戰前所積累的技術和管理層面的無形優勢卻並沒被摧毀。

蘇聯作為一個在二戰前就已基本完成工業化的國家盡管在二戰中蒙受了重大損失,但並未喪失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如果我們將中等體量的西歐國家同美、蘇這樣的洲級大國各自的人口、資源和工業生產能力加以比較就不難看出蘇聯這種大洲級體量的國家所具備的優勢:1940年德國的總人口約7000萬、全年鋼產量為2150萬噸、發電量為630億千瓦時;此 時尚 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對應數字是1.32億、6070萬噸和1780億千瓦時;而在技術上落後於德國的蘇聯則為1.7億、1830萬噸和480億千瓦時。

盡管德國此時已用閃電戰征服了西歐絕大部分地區,可即使德國得以調動整個西歐的資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稍微領先於剛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蘇聯,但後者的勞動力資源是德國根本無法企及的。蘇聯憑借二戰前的兩個五年計劃已建立了強大的工業體系,蘇聯已由一個農業國過渡成為一個具備自主齊全的工業體系的工業國。從1940年到1944年德國殫精竭慮把自己的軍火產量提高了200%,然而在技術水平上相對落後的蘇聯仍使自己的軍火產量始終保持在德國90%以上。

盡管蘇聯在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爭中蒙受了重大損失,但並沒損失喪失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二戰後的蘇聯仍得以保持自己在規模體量上的優勢和兩個五年計劃所奠定的工業化基礎。盡管蘇聯在二戰中的傷亡高達2960萬人,但戰後的蘇聯仍是擁有1.67億人口的大國,這為蘇聯的戰後重建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二戰後期的蘇聯在收復失地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擊德軍至國門之外,而隨著二戰後殖民體系的坍塌為蘇聯傳播 社會 主義理念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戰後蘇聯將東歐國家以及蒙古、朝鮮、越南、古巴等國納入到以自己為核心的 社會 主義陣營。二戰之前蘇聯作為全球唯一的 社會 主義國家在國際上處於孤軍奮戰的境地,然而二戰後隨著以蘇聯為核心的 社會 主義陣營的形成使蘇聯得以擺脫外交上的孤立狀態,從而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此同時蘇聯也在這一過程中擴大了自己的原料產地和市場銷售地:蘇聯可以從古巴獲得廉價的糖和橡膠等熱帶產品,從羅馬尼亞獲得便宜的石油。

蘇聯在二戰中還獲得了直接的領土收益:戰後對芬蘭、波蘭、德國、羅馬尼亞等國的領土調整使蘇聯增加了近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蘇聯還與美國、英國、法國一起對德國進行了分區佔領,蘇聯將蘇占區內的廠房設備拆除後運回蘇聯,還從蘇占區掠奪了一部分高 科技 人才,至於德軍戰俘則成為了蘇聯的免費勞動力。1950年1月1日蘇聯中央統計局以1938年國際市場美元價格計算:1945年8月至1948年1月1日蘇聯累計從德國獲得各種賠償物資的價值總計為33.442億美元。

蘇軍出兵中國東北後也將當地的日本機器設備運回了蘇聯,同時將抓獲的七十萬關東軍俘虜運到西伯利亞當苦力。領土的增加、經濟物資和勞動力的獲得大大加速了蘇聯的戰後恢復重建工作。尤其是從德國所獲得的核物理等領域的技術人才為蘇聯日後的核武器研發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盡管德國直到戰敗也未能造出原子彈,但在鈾礦石的加工和同位素分離方面積累豐富的經驗。戰後蘇聯克格勃領導人貝利亞在蘇占區搜羅了300餘名德國核物理學家和工程師。

1945年6月首批德國科學家和他們的家屬就抵達了蘇聯。8月斯大林下令撥款用於建設科學家們的辦公和科研大樓以及住宅。12月內務人民委員會成立了專門負責管理在蘇聯工作的德國科學家的第9局。這些人後來直接參與到蘇聯的核武器研發計劃中。1947年10月蘇聯以德國V2導彈為藍本設計製造的第一枚國產彈道導彈R1實現了首次試射。1949年8月29日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在哈薩克的米什克瓦核試驗場成功試爆。龐大的核武庫恰恰正是蘇聯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叫板的底牌。

二戰在削弱蘇聯的同時也削弱了蘇聯的競爭對手:德國和日本作為戰敗國在戰後受到了嚴格的政治軍事限制。迄今為止日、德兩國盡管 科技 發達、經濟繁榮,但在國際政治軍事影響力上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在二戰中國土淪喪的法國已成為大國角逐中的邊緣化角色。即使是和美、蘇一同參加三巨頭會議的英國也在二戰後淪為了國際 社會 的二流角色。隨著英、法、德、日等傳統列強的普遍削弱使戰後國際格局呈現為明顯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兩極對立分庭抗禮的形勢。

7. 俄羅斯的崛起過程和彼得大帝改革偉績有哪些

在西歐地區文藝復興運動蓬勃發展,廣闊的東歐大多還是蠻荒之地,很多地區還處於蒙古人的統治之下,而就在此時,一個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小公國借勢而發,不僅擺脫了蒙古人的控制統一了俄羅斯,還通過彼得大帝的改革,全面引進西方的技術和制度,一舉躋身為歐洲強國之列。

在對外貿易方面,彼得實行保護關稅政策,獎勵輸出,限制輸入。在軍事方面,彼得創辦海軍大學,增建船塢,聘用奧地利和荷蘭專家督造軍艦,這樣通過徵兵、造船、造炮等一系列措施,彼得建立了一支由步、騎、炮、工組成的20萬人正規陸軍和一支由48艘戰艦、大批快艇和28000名水兵組成的海軍艦隊。

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為了培養俄國自己的專門人才,建立了計算機學校、造船學校、航海學校、炮兵學校、醫護學校、工程技術學校、礦業學校,還派了一批留學生到西歐學習。彼得規定貴族子弟必須上學,必須學會一門技術和外語,否則,剝奪貴族的全部特權,甚至規定不畢業者,不準結婚。此外,他還建立了俄國第一個印刷廠、博物館、圖書館、劇院。

在國家行政管理方面,彼得取消了原先的「大貴族會議」,另外組織參議會處理全國政務。他先後把全國劃分為八大行政區和50個省,將全國官吏都收歸沙皇一人直轄。還廢除了教會的司法權,把宗教控制在自己和國家手裡。通過一系列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專制制度。在改革過程中,彼得打破了過去一貫按出身門第、論資排輩的貴族世襲制度。

為了打通通向波羅海的出海口,彼得率軍和瑞典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北方戰爭,在1709年7月的波爾塔瓦戰役中,彼得指揮俄軍一舉殲滅瑞典軍主力。1721年,俄瑞兩國簽訂「尼什塔特合約」。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芬蘭灣、里加灣等地,取得波羅海的出海口。彼得大帝的威名達到了頂點。同年十月,參政院封彼得為「大帝」和「祖國之父」。從此,彼得大帝統治下的俄國也改稱俄羅斯帝國!

8. 俄羅斯崛起為啥艱難

首先第一點是人口問題,俄羅斯國土面積居世界第1位,但人口只有1億多,並且從2002年開始,每年都在負增長,據統計,2002年至2010年俄羅斯人口下降至1.429億,與2002年的1.452億相比,整整減少了230萬人,按照這樣的形式發展下去,到2030年俄羅斯人口將減少至1.39億,與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完全不成正比,專家曾表示,俄羅斯人口至少達到4億,才能保持繼續發展,人口是一個國家最基礎的資源,沒有豐富的底蘊,一定會限制國家的體量

9. 俄羅斯在核潛艇領域悄然超越美國,俄羅斯海軍主力大旗是如何扛起來的

眾所周知,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一直都是讓歐美國家忌憚的一個存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還曾多次與美國搶占超級大國的位置。如今俄羅斯在核潛艇領域悄然超越美國,接下來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一看俄羅斯是如何悄然崛起的吧。

正是由於俄羅斯民族的不懈堅持,才會在核潛艇等一系列海軍設備上取得很多優秀的成績,這種精神和毅力也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總之,小編一直都堅信俄羅斯海軍從未衰落過,他們只是將自己真正的實力隱藏起來,然後以一種低調的姿態、高調的動作對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實施壓力,維持現有的和平局面 。

與俄羅斯應如何崛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