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箭十星的意義
一、按運行軌道分
為低軌道衛星、高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大橢圓軌道衛星和極軌道衛星;按用途區分為科學衛星、應用衛星和技術試驗衛星。 人造衛星的運行軌道(除近地軌道外)通常有三種:地球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極軌軌道。
①地球同步軌道是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的順行軌道。但其中有一種十分特殊的軌道,叫地球靜止軌道。這種軌道的傾角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來,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是靜止不動的。一般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選用這種軌道比較有利。地球同步軌道有無數條,而地球靜止軌道只有一條。
②太陽同步軌道是繞著地球自轉軸,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旋轉角速度等於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軌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過6000千米。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以相同的方向經過同一緯度的當地時間是相同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一般採用這種軌道。
③極地軌道是傾角為90度的軌道,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每圈都要經過地球兩極上空,可以俯視整個地球表面。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偵察衛星、軍用衛星常採用此軌道。 二、按用途分
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①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高層大氣,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
②技術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
航天技術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儀器,其能否使用,必須在天上進行試驗;一種新衛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發射到天上去實際「鍛煉」,試驗成功後才能應用;人上天之前必須先進行動物試驗……這些都是技術試驗衛星的使命。
③應用衛星是直接為人類服務的衛星,它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軍用衛星等等。運行軌道
通用系統有結構,溫度控制,姿態控制,能源,跟蹤,遙測,遙控,通信,軌道控制,天線等等系統,返回式衛星還有回收系統,此外還有根據任務需要而設的各種專用系統。
人造衛星能夠成功執行預定任務,單憑衛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衛星工程系統,一般由以下系統組成:
1.發射場系統
2.運載火箭系統
3.衛星系統
4.測控系統
5.衛星應用系統
6.回收區系統(限於返回式衛星) 事件一:
2006年7月10日,GSLV火箭攜帶INSAT衛星在半空解體。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奈爾曾表示,任務失敗的原因是助推器從箭體分離時出現故障;並成立15人事故分析委員會,調查事故細節,提出必要的改善措施;還要求對所有子系統的性能進行評估。
事件二:
印度國產火箭「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D3在2010年4月15日的發射中未能取得成功,箭上攜帶的GSAT-4通信衛星也一同墜毀。耗資0.74億美元的試飛以失敗告終,沉重打擊了快速發展的印度航天計劃。
全國產GSLV首次發射失利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拉達克里希南稱,本次試飛主要目的是驗證印度建造的低溫第三級段,是印度航天計劃中的一個關鍵里程碑,尤其對該國發射自己的衛星和研發載人航天器而言。
當地時間16時27分,這枚火箭長50米的火箭從印度斯里哈里科塔島上的航天中心發射升空。ISRO說發射後前5分鍾,火箭運行正常。發射後大約5分鍾,GSLV第二級分離,隨後低溫級段點火。
低溫級段按照箭載計算機的規劃點火,指標顯示低溫發動機點火了。不過,最後等到對數據進行詳細分析之後才能確認。地面人員觀察到火箭翻滾,意味著火箭失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兩台控制發動機(小型低溫發動機)沒有點火,沒有發揮必要的控制能力。
第三級燃燒時間為12分鍾,這兩台控制裝置發動機應該在這期間提供小型動力,控制火箭。但是跟蹤曲線顯示,火箭在官員宣布第三級點火之後數秒就失去了原有的高度。發射控制中心稱,火箭大約上升了140千米(87英里),出現問題時的速度為17700千米/秒(11000英里/秒)。
隨後幾分鍾,發射控制人員丟失失控火箭的跟蹤數據,因為火箭已經墜落印度洋上空的大氣層。最後的跟蹤顯示火箭處於印度東海岸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西南1600千米(1000英里)上空,據地面66千米(41英里)處。
事件三:印度一枚搭載通訊衛星的運載火箭2010年12月25日發射後不久失控並偏離航向。依照地面控制人員指令,火箭在空中「自爆」。一些航天技術人員說,這次發射失敗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遭遇的「巨大挫折」。
這枚火箭為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F06型,當地時間下午4時04分在位於印度東南部斯里赫里戈達島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點火升空,原定飛行19分鍾後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K·拉達克里希南說,火箭「發射45秒後失去控制」,地面控制人員向第一級發動機發出指令,但火箭未按指令工作。 發射失敗
按照他的說法,火箭第一級在發射後50秒內表現正常,隨後出現故障。發射後63秒,地面控制人員發出自毀指令,火箭在空中爆炸。火箭殘骸墜入孟加拉灣。 這枚火箭原定20日發射,由於技術人員發現火箭發動機存在故障而推遲發射。
火箭搭載一顆GSAT-5P型衛星,用於通信服務和氣象監測。這顆衛星質量為2310千克,設計運行壽命13年。衛星裝備36個信息接受和轉發裝置,原計劃升空後替代1999年發射的INSAT-2E型通訊衛星。
空間研究組織設立的故障分析委員會初步認定,發射失敗與4台捆綁式液態燃料發動機相關。火箭發射0.2秒後,1台發動機失靈,僅3台正常工作,致使火箭飛行控制能力大幅降低。
發射後大約50秒,火箭飛行速度達到音速,但推力不足導致高度誤差較大,氣動載荷超過設計極限,因而無法正常飛行。
故障分析委員會利用模擬飛行、分析數據、核對等手段展開校準試驗並得出結論:故障發動機中推進燃料調節器在密閉狀態下流量系數明顯偏高。這可能是生產過程中疏忽所致,檢查和驗收試驗等工序未發現這一安全隱患。
這是印度同步衛星運載火箭連續第二次發射失敗。 這次發射就是,在預定時間內按照預定角度將衛星一顆顆發射出去,特別是最後8顆衛星,間隔時間只有幾秒,如果稍有差錯,便會發生衛星碰撞。
有專家稱,從技術上說,一枚運載火箭發射多種不同軌道的衛星是比較復雜的,不容易掌握,因此一箭多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運載火箭能力的提高,也標志著發射技術和火箭與衛星分離技術上的新突破人造衛星的組成基本上可分為「衛星本體」及「酬載」兩部分。酬載即是衛星用來做實驗或服務的儀器,衛星本體為維持酬載運作的載具。衛星的用途依其所攜帶的酬載而定。 人造衛星的優點在於能同時處理大量的資料及能傳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顆衛星即能涵蓋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衛星大致可分為下列幾類:
科學衛星:送入太空軌道,進行大氣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實驗或測試的衛星,如中華衛星一號、哈伯等。
通信衛星:做為電訊中繼站的衛星,如:亞衛一號。
軍事衛星:做為軍事照相、偵察之用的衛星。
氣象衛星:攝取雲層圖和有關氣象資料的衛星。
資源衛星:攝取地表或深層組成之圖像,做為地球資源探勘之用的衛星。
星際衛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進行探測照相之衛星,一般稱之為「行星探測器」,如先鋒號、火星號、探路者號等。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貝克和努恩設計的大型高精度人造衛星跟蹤照相機﹐首批12台設置在環繞地球的±35°緯度帶內。 這種照相機採用焦距50厘米﹑口徑也是50厘米的特殊設計的施密特光學系統(見施密特望遠鏡)﹐改正鏡由三片透鏡組成﹐視場5°×30°。
焦面是半徑50厘米的近似球面。採用寬約56毫米的長感光膠卷﹐藉6~7公斤拉力變形後伏貼在膠片支承板上。機架為三軸式裝置﹐以大圓弧逼近衛星視軌跡最高點近傍±30°弧段﹐進行跟蹤﹐角速度可在每秒0~7﹐000之間連續調節。對於角速度為每秒1°的衛星﹐當跟蹤誤差為±1%時﹐可拍攝到星等為11等的暗衛星。照相機以固定方式工作時﹐可拍攝到6等的衛星。
它有一扇圓筒狀斷口快門﹐圍繞著焦面高精度地旋轉﹐在恆星或衛星的星像拖痕上截出用作測量標志的斷口﹐每轉一周截出兩個斷口﹐另一扇「蛤殼」狀總快門同心地緊圍在斷口快門之外。
蛤殼每啟閉一次﹐完成一次曝光﹐在此期間﹐星像拖痕被斷口快門截出5個斷口。
曝光時間有0.2﹑0.4﹑0.8﹑1.6﹑3.2秒五種。在形成第三個斷口的中央時刻﹐子鍾度盤(分﹑秒﹑0.01秒盤)和100周圓掃描陰極射線管的記時亮點被投射到底片端部。記時精度達1毫秒﹐位置精度達2。
當照相機以固定式拍攝低速衛星時﹐由於曝光時間較長﹐恆星像明顯地拖長﹐降低了測量精度。貝克-努恩照相機改進型的設計﹐是將原來的垂直軸斜置成極軸﹐照相機繞極軸恆速運轉﹐使恆星成為點像。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環繞速度:v1=7.9Km/s它是衛星環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最大速度,也是在地球表面上發射衛星的最小發射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又叫脫離速度:V2=11.2km/s,它是衛星脫離地球引力束縛而不再繞地球運動的最小發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又叫逃逸速度:v3=16.7Km/S,它是指衛星能脫離太陽束縛,飛到太陽系以外空間的最小發射速度
就衛星軌道類型來說,還有一種軌道傾角為90度的極地軌道。
它是因軌道平面通過地球南北兩極而得名。在這種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可以飛經地球上任何地區上空。 「一箭多星」,是指用一枚運載火箭同時或先後將數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的技術。
它是為了適應衛星發射特殊需要而產生的一種發射方式,比如,在近似同一地球軌道上,需要兩顆以上衛星,彼此相隔一定距離,互相配合地進行一種探測,那就需要採取「一箭多星」的發射方式。
印度運載火箭的研製道路崎嶇而坎坷。1972年6月,印度內閣成立了空間部,負責發展和協調空間研究工作。
印度於1963年開始進行航天試驗時,所用的火箭大多由美國提供
1967年,印度開始從蘇聯引進試制氣象火箭和高空探測火箭的設備,三年後與其簽訂了《空間技術合作協定》,由蘇向印提供M-100號氣象火箭、發射裝置、雷達站、遙測站等設備。
在蘇聯的幫助下,印度從頓巴發射場發射了百餘枚火箭。印度還和法國進行空間合作,在印度建立了一座大型火箭工廠。可以說,美、蘇、法為印度實現太空夢都曾助過一臂之力。目前,美是印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國。
1980年7月18日,印度用自製的第一代運載火箭,將重約35千克的小型衛星「羅希尼」號射向太空,當50年代~60年代,兩國關系密切。
1971年印與前蘇聯簽訂「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發動肢解巴基斯坦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後,印美關系嚴重受挫。80年代後期關系有所恢復,2000年,印度積極拓展同美國關系。 2001年,印度繼續鞏固印美關系發展的勢頭。2002年,印積極推動同美國關系,雙方在軍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發展迅速。近年來得到進一步發展。
目前,美是印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國。上了世界上能獨立發射衛星的「老六」。 由兩級或兩級以上的火箭組合成的火箭。
有串聯、並聯和串並混合三種組合方式。
採用多級火箭能增加射程,提高有效載荷(彈頭、衛星、宇宙飛船等)的最終速度。戰略導彈和大型運載火箭通常採用多級火箭。
世界各國發射紀錄 序號 地區 發射次數 失敗數 成功率 1 俄羅斯 1262 49 96.1% 2 美國 513 35 93.1% 3 歐盟 164 11 93.3% 4 中國 124 6 95.2% 5 日本 50 5 90% 6 印度 19 6 68.4% 7 以色列 6 2 66.7% 8 朝鮮 4 3 25% 9 伊朗 1 0 100% 10 韓國 1 1 0%
燃料是氮的氧化物有:CO,H2,C2H2,CH4,C2H4,CH3CH2OH,N2H4,高級硼硅烷(這都是火箭推進器的燃料)和2踢腳差不多的 點火和原理都一樣。
只是上面的那層不是火葯,是火箭頭(裡面是衛星之類的東西)。航空煤油是無色透明的,聞上去和普通的煤油沒什麼區別,而且不易揮發。
燃點大約在300C左右,別說用打火石了,就算用明火也是點不燃的!早在運載火箭發明前,人們使用油和汽作燃料,汽車、輪船和飛機就是靠這些燃料來行駛的。
後來,科學家發明了靠化學能來產生動力的運載火箭。
運載火箭是用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態氫等作為燃燒劑,而用硝酸、液態氮等提供的氧化劑幫助燃燒的,人們習慣上把燃燒劑和氧化劑通稱為火箭發動機的燃料或推進劑。
從物理形態上講,火箭發動機使用的推進劑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液態物質,另一種是固態物質。
燃燒劑和氧化劑都是呈液體形態的發動機則稱為液體燃料發動機,或稱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兩者都是呈固體狀態,則稱為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或固體火箭發動機。
如果在兩種燃料中,一種為固體,一種為液體,則稱為固-液火箭發動機或直接稱其物質名稱的火箭發動機。如,氫氧火箭發動機。
由於固態燃燒劑產生的能量比液體氧化劑發出的能量高,所以,目前研製的火箭發動機多是固-液火箭發動機,兩種燃料相遇燃燒,形成高溫高壓氣體,氣體從噴口噴出,產生巨大推力而把運載火箭送上了太空。
常用推進劑有:1、液氫(燃料)液氧(氧化劑),燃燒效率很高,多用於太空梭及運載火箭末級,價格昂貴、不易儲存。
2、肼-50(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中型火箭,價格適中、較易儲存。
3、RP-1高精煉煤油(燃料)液氧(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火箭第一級,價格適中、不易儲存。
4、肼(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衛星,容易自燃、價格相對便宜、腐蝕性極強。 如今,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已發射各類衛星30多顆。
連續成功地進行了「一箭多星」的發射,說明印度已經基本掌握了這一難度較大的技術。
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最重要的軍事意義,就是可以為導彈多彈頭技術打下一定基礎。
當前,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導彈防禦系統的建設,而多彈頭技術是突破導彈防禦系統的最好辦法。 一枚導彈如果裝載多枚彈頭,它就可以同時攻擊敵方不同的目標,並能有效躲過敵方對導彈的攔截,使敵方顧此失彼、防不勝防。
運載火箭技術與彈道導彈技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這對熱衷於搞導彈試驗、急切地想發展「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印度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說來,世界上的運載火箭往往由彈道導彈改進而成,是在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一箭多星」技術也是由彈道導彈的多彈頭技術直接移植過來的。
2003年6月30日,俄羅斯「轟鳴」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分屬於6個國家的9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轟鳴」號火箭就是在SS-19洲際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而SS-19洲際彈道導彈是一種分導式多彈頭導彈。
顯然,在導彈有效載荷不變的前提下,眾多的子彈頭變成了一個個令導彈防禦系統防不勝防的「小精靈」,成為對付導彈防禦系統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有關研究也證明,當彈頭數為5~15個時,導彈的突防概率趨近於1,也就是說導彈攔截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當然,掌握「一箭多星」技術並不等於就掌握了多彈頭技術。
印度的「一箭十星」也並不代表著多彈頭技術的成熟,「一箭多星」只是多彈頭技術的前奏曲。對於印度而言,掌握「一箭多星」技術,很好地映射了潛在的多彈頭技術的應用。
但是和「一箭多星」相比,多彈頭技術更加難以掌握。因為發射衛星只要打入太空軌道即實現目標,而導彈設置多個彈頭的目的在於攻擊不同的地面目標,存在導彈彈頭再入段的問題,如何控制好再入角度直接關繫到導彈的實際命中精度。
可以說,印度已經解決了多彈頭技術中的部分問題,但要完全掌握多彈頭技術,印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接連成功發射「一箭多星」,說明印度已具備初步的分導式多彈頭技術。
如今,印度是繼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中國之後第五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組織)。
縱觀印度的火箭發射、「一箭多星」發展歷程及其「登月」計劃,其航天發展是較為迅速的。
今天的印度已經掌握了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並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間研發體系,在火箭和衛星的製造,衛星發射、跟蹤、制導及控制等方面具備了相當強的實力。
顯然,作為一個經濟蓬勃發展的大國,純粹的太空應用技術已經不能滿足印度的胃口,它更宏偉的目標是占據太空戰略制高點,不落在其他強國後面。因為,印度已強烈地意識到,在當今世界,制太空權已成為大國競爭的一個全新領域,能否占據制高點,將成為衡量一國實力強弱的重要標志,關繫到一國之安危。
前兩次發射都在發展中,第一次發射在2001年4月18日,並非完全成功其發射衛星為實驗用通訊衛星地球同步衛星一號;第二次發射完全成功,在2003年5月8日,發射實驗用通訊衛星地球同步衛星二號;在2004年9月20日發射EDUSAT通訊衛星之實用飛行;第四次發射在2006年7月10日下午5點38分,印度軍方在印中央邦薩提什達萬航太中心發射一枚「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F02」,攜帶著實驗用通訊衛星地球同步衛 星四號C型通訊衛星。距離地面約70公里處出現箭體傾斜、連續翻轉、空中爆炸,跌落在孟加拉灣。 地球同步軌道運載火箭 第四次發射使用俄羅斯低溫液態末端節引擎,印度太空研究機構預測下次發射將使用先進的低溫引擎。
但此次印度發射的衛星多為「迷你型」,發射這些衛星的難度系數明顯小於發射那些體積龐大的衛星。因此,這次發射還不足以充分說明,印度的空間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
印度,是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的簡稱,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 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作為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已經成為軟體業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也將成為全球重要出口國。印度也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
除技術上的突破外,印度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發體系和管理機構。
印度的空間研究組織是其國家空間部下屬的一個組織,以前研究的課題比較繁雜,現在主要集中於遙測、氣象和通信等衛星的研發,以及火箭和自產衛星的發射能力兩個課題的研究。近年來,印度在大力發展火箭和衛星技術的同時,還謀求有更大的作為。
例如,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等獲取了重要數據。此外,印度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自己的探月計劃,印度首個繞月探測器按計劃將於今年發射。
Ⅱ 當前一枚火箭最多能發射幾顆衛星
按照理論,世界近地載重最為龐大的能源火箭的載重是129噸,根據它的衛星艙體積,實際上可以載的衛星甚至可以達到30顆以上。而實際上成功的最多的只有9顆衛星。
最早實現一箭多星的國家是美國。1960年,美國首次用一枚火箭發射了兩顆衛星,1961年又實現了一箭三星;接著,蘇聯多次用一枚火箭發射8顆衛星;歐洲航天局也掌握了這種發射技術。
【一箭九星】
2003年6月30日,俄羅斯「轟鳴」號運載火箭攜帶9顆衛星從俄羅斯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在接下來的1個多小時內火箭陸續將9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Ⅲ 快車一號發射成功,目前的科學技術最多能支持一箭幾星
這個時代科技發展迅速,無論是航天還是網路或是等等科研項目,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航天項目,1986年2月1號,我國通信衛星發射成功,1956年10月8日火箭導彈機構成立在1964年在第一個載小白鼠生物火箭發射成功,1970年東方紅1號發射,1988年長征4號發射風雲1號,1900年長征3號發射亞洲1號同年長征2號捆綁火箭發射成功,以及後來的神舟2,3,4,5,6火箭發射成功,2017年天舟一號發射成功。
我相信在未來,航天會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喲秀。
Ⅳ 一顆火箭可以搭載多少衛星,是越多越好么
通過人類對於宇宙探索之後,發現在我們遙遠的宇宙當中有著非常眾多的行星天體,這些行星天體他們都是宇宙組成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地球,而我們整個太陽系的核心太陽,它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組成部分。關於我們所了解到的中國和其他國家一直在開始致力於研發對於宇宙探索所需要的物資和工具,其中讓人們能夠順利登上宇宙的工具就是火箭。那麼一顆火箭究竟可以搭載多少衛星?是不是越多越好,答案是肯定不是的,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三、體現出一個國家的實力。最後一點如果一顆衛星想要發射上空的話,那麼運載火箭就是它最好的歸途,是它最好的工具。所以運載火箭它能運載多少衛星衛星也代表著這個國家的實力,究竟是有多麼的強大。
Ⅳ 世界上發射一箭多星的火箭最多一次發射幾顆衛星
大多都是一箭三星
1981年9月20日,我國成功地用一枚運載火箭同時把3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
俄羅斯美國大都是一箭雙星.
主要根據火箭的載重能力.
印度的一箭四星是為了證明自己已經有勢力將宇宙飛傳送上天空.
Ⅵ 世界上一枚火箭最多能帶多少顆衛星
最早實現一箭多星的國家是美國。1960年,美國首次用一枚火箭發射了兩顆衛星,1961年又實現了一箭三星;接著,蘇聯多次用一枚火箭發射8顆衛星;歐洲航天局也掌握了這種發射技術。
Ⅶ 一箭多星新紀錄:馬斯克火箭一次發射143顆衛星,成本該有多低
一箭多星」技術可以用一枚火箭發射多顆衛星,從而達到高效利用火箭的發射能力的目的,我國已經多次使用過這種技術,一次性將多顆航天器送入各自的軌道,去年的11月6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六號火箭發射了13顆衛星,其中有10顆阿根廷研製的遙感小衛星,每顆重量只有41公斤,不過「一箭13星」並非我國一箭多星技術中最多的一次,2015年9月20日,仍然是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征六號火箭一次將送20顆衛星上天,是迄今為止我國一箭多星技術的最多記錄,不過長征六號具備最多一次發射25顆衛星的能力。
一箭多星技術的運用,在世界航天大國中很普遍,俄羅斯曾最多一次發射34顆衛星,而馬斯克的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SpaceX)在近兩年來很多次使用獵鷹9號火箭一次性發送60顆星鏈衛星入軌。但是多年來一箭多星技術的世界紀錄保持者卻是印度人創造的。
2017年2月15日,印度航天部門用PSLV-C37火箭一次性發射了104顆衛星上天,不過其中的衛星的重量大都很小,除了主衛星的重量為754公斤之外,其他的衛星大多隻有幾公斤重,最小的甚至只有一公斤左右,被戲稱為向太空「撒土豆」。
不過印度人這一一箭多星數量的記錄已經被馬斯克打破了,美國當地時間1月24日晚間23點,馬斯克的SpaceX公司一箭143星創造了新的單枚火箭發射多顆航天器的世界紀錄。
獵鷹9號為什麼這么強呢?主要是SpaceX專門為這次發射配備了第3級火箭,也就是專門於釋放小行星的第3級助推器,這143顆小行星分別屬於9家衛星製造和運用公司。
而這次發射屬於SpaceX公司Transporter-1「運輸者1號」任務的首次發射,該任務又被人們稱之為「拼火箭」,這就像人們拼車一樣,大家都來參與,可以達到火箭發射效能的高效率,也可以降低成本,據說這次發射的價格每公斤載荷還不到5000美元,而發射的衛星中有不少只有幾公斤重,也就是說幾萬美元的價格便可以實現發射衛星的目標。
更為讓人驚訝的是這次發射使用的獵鷹9號的一級火箭已經使用了4次,這是它的第5次使用,而且發射之後又回收成功了,還將可以進行下一次發射,可見馬斯克在降低火箭發射成本方面做的有多麼的到位,這無疑會對全球火箭發射市場造成無與倫比的沖擊。
期待我國的長征八號可回收運載火箭技術早日成熟,同時一箭多星技術更上層樓,把我國的火箭發射成本也降到更低吧。
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網》1月25日文章《一箭143星!SpaceX火箭單次發射衛星數創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