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姓趙的才子有哪些
趙政:即秦始皇,傑出的政治家,秦朝的建立者。在位期間任賢用能,終翦滅六國,統一四海,被後人尊為「千古一帝」。
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期晉國政治家,與其父趙簡子並稱簡襄之烈。在位期間打敗了強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
趙奢(生卒年不詳):嬴姓,趙氏,名奢。戰國時代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
趙之謙: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末三大畫家之一,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影響甚深。
趙簡子:名鞅,春秋後期晉國傑出的政治家,趙國的奠基人。
平原君趙勝(?-前251)是戰國時趙國宗室大臣,趙惠文王之弟。他任趙國宰相時,禮賢下士,門下賓客至數千人。惠文王死後,孝成王繼位,他繼任宰相,受封於東武城(今河北故城西南),為「戰國四公子」之一。
趙充國(前137—前52年),字翁孫,漢族,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後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寧地區)西漢著名將領。
趙佗(約前240年-前137年),漢族,秦朝恆山郡真定縣(今中國河北省正定縣)人,秦朝著名將領,南越國創建者。趙佗是南越國第一代王和皇帝,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號稱「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
趙岐(約108~201年),字邠卿,京兆長陵(今陝西咸陽)人。按隸續謂其家在荊州古郢(今湖北江陵)城中。初名嘉,字台卿,後避難故自改名字。少明經,有才藝,善畫。桓帝時因得罪宦官黨羽,懼受禍,變姓名逃匿北海(今山東昌樂西北)賣餅。安丘(今山東安丘東北)孫嵩看出趙岐不是普通人,把他帶回家中,藏於復壁之內三年。岐隱忍困厄,以堅強的毅力在復壁中作《孟子章句》,所注精審翔實,多有發明。後拜太僕,出使關東。又拜太常,年九十餘卒。
趙雲(?-229),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取荊州,劉備敗於當陽長阪,他力戰救護甘夫人和備子劉禪。劉備得益州,任為翊軍將軍,從攻漢中。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從諸葛亮攻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眾寡不敵,退回漢中。次年卒。他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劉備譽為「一身都是膽」。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國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漢族,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出身軍人家庭,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諸城(今山東諸城龍都街道)人,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學家、文物收藏鑒賞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生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卒於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21歲尚在太學讀書時,娶李清照。崇寧四年(1105年)十月授鴻臚少卿。大觀元年(1107年)三月,趙挺之去世,遭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受株連。趙明誠夫婦從此屏居青州鄉里13年。宣和年間趙明誠先後出任萊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寧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於建康。
趙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詞人。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南宋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宋高宗時的宰相。
趙登禹(1898—1937),字舜臣,漢族,陸軍上將,民族英雄,在抗日戰爭(七七事變,盧溝橋保衛戰)中壯烈殉國,是抗日殉國的第一位師長。
趙元任(189211.3—19822.24)漢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蘇武進(今常州)人,生於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為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同時兼任清華中國文學系講師,授「音韻學」等課程。1938年起在美國任教。他是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
趙宗燠,愛國科學家,著名燃料化工學家、能源和環境保護專家。1957年5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65年起任石油工業部化工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高級顧問。為新中國石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趙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民國時任國民黨山西省主席。
姓趙的女明星:
趙雅芝、趙晨妍、趙琳、趙明明、趙薇、趙詠馨、趙詠華、趙學而、趙虹喬、趙柯、趙子琪、趙麗穎、趙麗容(已逝)、趙靜怡、趙奕歡、趙寧、趙曼、趙美彤、趙默、趙娜、趙寧、趙芊羽、趙榮、趙蓉、趙仕瑾、趙姝、趙頌茹、趙彤、趙婉彤、趙薇、趙文娟、趙雯羽、趙學而、趙雪、趙婭文、趙奕歡、趙詠華、趙媛、趙之璧等等。
姓趙的男明星:
趙衛國、趙傳、趙忠祥、趙文、趙本山、趙文卓、趙又廷、趙寶剛、趙丹、趙文瑄、趙顯宰、趙權、趙珉基、趙桂炯、趙瀚予、趙洪濤、趙華、趙季平、趙敬一、趙俊濤、趙俊宇、趙凱、趙坤宇、趙雷、趙亮、趙牧陽、趙楠、趙鵬、趙欽、趙秋凱、趙天翼、趙瑋、趙文浩、趙小兵、趙小南、趙小乙、趙鑫、趙星理、趙星翔、趙旭、趙雪飛、趙焱、趙仰瑞、趙一瑋、趙英俊、趙勇亮、趙永、趙雨航、趙雨森、趙員外、趙越、趙雲龍、趙照、趙振廷、趙真、趙志剛、趙忠海、趙傳、趙子皓等等。
B. 姓趙的名人有誰
1、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後)。
2、趙佗
趙佗(越南語:Triệu Đà;約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即南越武帝,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縣)人,秦朝南海龍川令,南越國創建者。原為秦朝將領,與任囂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亂時,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
3、趙雲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
4、趙孟頫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鉅夫舉薦,趕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禮敬。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
5、趙一曼
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稱李姐。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今四川省翠屏區白花鎮)。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
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的斗爭中於1936年8月被捕就義。趙一曼留有詩篇《濱江述懷》,其故里宜賓有「趙一曼紀念館」,相關電影有《趙一曼》《我的母親趙一曼》等。2010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C. 趙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趙姓著名人物:
趙政、趙鞅、趙忠堯、趙匡胤、趙構、趙雍、趙孟頫等。
1、趙政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也有呂政一說。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D. 俄羅斯有哪些城市華人比較多
莫斯科、彼得堡這類大城市。
遠東等地離中國比較近甚至就在邊境附近的中小城市。
E. 突圍換臉趙姓演員是誰
趙立新。
趙立新,1968年8月29日出生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華語影視男演員、話劇演員、導演、編劇,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俄羅斯全蘇國立電影大學,曾擔任瑞典國家話劇院導演、演員。
2001年,出演近代劇《走向共和》。2006年,參演的歷史題材劇《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獲得第26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長篇電視劇三等獎。2007年,擔任年代劇《中國往事》的編劇。2009年,加盟神話劇《西遊記》。
2010年,主演諜戰劇《永不消逝的電波》。2011年,出演建黨90周年獻禮劇《開天闢地》和年代劇《九河入海》。2012年,主演歷史傳奇劇《英雄曹操》。2013年,參演犯罪懸疑電影《全民目擊》。2014年8月7日,出演的武俠電影《綉春刀》上映 ;同年,主演都市家庭劇《婚姻料理》。
早年經歷
1986年,趙立新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因為在校學習成績優異,趙立新大二那年被保送至俄羅斯全蘇國立電影大學(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拿到導演系碩士學位。
20世紀90年代初,趙立新畢業後去瑞典,做職業話劇演員,成為第一個考入瑞典國家大劇院的華裔,之後擔任維斯塔挪劇院形體指導,烏普薩拉市劇院和斯德哥爾摩阿里翁劇院的演員。
2000年,趙立新回國,留在中戲教學。2004年,趙立新受聘於中央戲劇學院成教學院任導專班主講教師,在中央戲劇學院電藝系表導基礎專業任主講教師。
在中央戲劇學院影視職業學院表演系主講教師,瑞典斯德哥爾摩設德泰利舞台藝術學校客座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於是之藝術學校表演系主講教師。2005年,成立「趙立新戲劇工作室」,並應瑞典大使館邀請製作。
F. 趙姓的由來是什麼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系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志。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時候,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 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
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蘇聯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
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 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
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
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中國各地農村多聚族而居,往往一個村莊僅為一姓居民。各個族姓開拓一方,繁衍一方,獨佔一方。西晉、唐初、五代和宋元時期中原有過幾次大的移民浪潮。先民各族人逐漸融入漢民族中。各地府、州、縣志對這一歷史現象記述甚詳。如乾隆《福州府志》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北向。」(清·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紀》)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也曾率戍閩部屬58姓,定居福建。黃仲昭《八閩通志》引《建安志》載:「自五代亂離,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賈多避亂於此,故建州備五方之俗。」
自民國以來,有關姓氏家族的調查材料十分豐富,各地也屢見姓氏溯源的考據。以福安縣甘棠堡為例,當地數十姓居民分別來自中原20多個郡縣,鄭氏來自清河郡、滎陽郡;陳氏來自穎川郡、太邱郡;周氏來自汝南郡;徐氏來自東海郡;邱氏來自河南郡;丁氏來自博陵郡;王氏來自太原郡;范氏來自高平郡;繆氏來自東魯郡;黃氏來自江夏郡;曾氏來自天水郡。其他如蘇、蘭、郭、楊、連、江、翁、謝、許、徐、詹、魏諸姓也都分別有自己的祖地郡望。他們自唐宋以來,「各衿門戶,物業轉屬,而客姓不得雜居其鄉。」(明·萬曆《福安縣志》卷1《風俗》)各姓氏都按嚴格的地域范圍,聚族而居。
華東、華南的客家人,從西晉到宋末由北方遷入,因語言、風俗的差異和利益矛盾,遷徙後常為爭奪生存空間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這種「主客之爭」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經常的矛盾和沖突,更造成客家人對血緣姓氏家族關系的依賴和重視,因此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和家族組織是最強的。客家土樓(無論是圓樓還是方樓)居住上百人,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人,事無巨細均由同宗(同姓)相幫解決。
各家族對自己的姓氏源流和先祖榮耀均極重視。除族譜記載外,其外化形式即集中反映在家族門樓的門額橫匾與宗祠長聯上。一些世家望族,為顯示其祖宗顯貴,往往在門匾上刻寫「尚書第」、「大夫第」、「進士第」以及「五代尚書」、「亞魁天下」等字樣。一般家族的門匾則刻有「魯國傳芳」(顏姓)、「穎水世澤」(陳姓)、「江夏衍派」(黃姓)、「蚊築傳芳」(丁姓)等字樣,以表明郡望,使人一望而知其姓氏淵源。鑲刻於家祠門柱上的楹聯,清楚地表述了各姓氏的家世。福安甘棠堡陳氏宗祠的楹聯為:「數十世避亂僑居,鳳粵發祥,羨者蕃,肯構肯堂,黎閣家聲光自晉;三百年創業重統,鶯遷衍慶,喜此日,美輪美奐,棠江廟貌著維新。」同安縣五顯鄉後塘村「桃源」顏氏祠堂的楹聯,敘述了該姓入閩的時間和路線:「自唐歷宋歷元歷明歷清,簪纓世代;入閩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門)而同(安),瓜瓞雲礽」。
在全國各地,由一家一姓定居衍派而成單一村落者極為普遍。它體現了宗族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紐帶的特性,也給許多地名村名打上了姓氏宗族的烙印。如李坊、陳坊、蔡坊、潘屋、肖厝、許厝、王莊、伊家鄉等,大抵原本皆是這樣的村落。邵武的肖家坊,原名金泉里,因明代大批肖姓人遷入而更今名。謝坊原名綉溪,因宋代祖居此地的謝元明做官出名,成瞭望族,南宋時改為謝坊。即便是幾姓雜處的村落,也大多以一姓一族為主。
由於歷史的或家族的原因,單一姓氏或各姓氏間往往各有一些避諱和禁忌。如:舊時福建省長汀縣高陂張姓不演《薛仁貴征東》劇目,因戲中有奸佞張士貴暗害忠良的情節,被認為有辱同宗。該縣李姓元宵節不鬧花燈,因為相傳唐高宗有個皇太子元宵節觀燈時被薛剛踢死,故李姓視鬧元宵為不吉利。永定坎市盧姓稱風爐為端灶,因「盧」與「爐」諧音。當地人稱鍋蓋為「甑棚」,唯曾姓人獨稱鍋蓋,也是因「甑」與「曾」同音避諱。泥鰍別稱黃鰍或湖鰍,永定湖坑鄉奧杳等地的黃姓人則不稱黃鰍而稱湖鰍,中川等處的胡姓人卻稱之為黃鰍。蟑螂即蜚蠊,俗稱黃賊,撫市一帶的黃姓忌稱黃賊,而稱蜚蠊。長汀的林、翁兩姓忌通婚,相傳兩姓後裔曾同時攜帶祖先骨灰還鄉,在客棧相遇,雙方的骨灰不慎混在一起,無法辨別分開,只得各取一半帶回故土埋葬。從此,為避免同宗聯姻之嫌,兩姓遂互不通婚。古竹鄉高東人也不與岩背村人通婚,因為高東人認為其上祖江東峰是被岩背人所殺,故有宿怨。這類禁忌,在全國其他地區也有發現,如今多已破除。
【氏的產生】
原始社會的末期,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出現了氏。夏、商兩代,也有少量的「氏」產生。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後把土地分封給兄弟、親戚及異姓功臣等,建立了71個封國,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貴族40人。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據統計,由周王室同姓封國得氏的有48個,由異姓封國得氏的約有60個。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法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即大夫的後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稱為氏,如田、白、鮑、費、范、屈、鍾離、邯鄲等。經過層層分封,以封國、封邑名稱為氏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所以說,周朝是我國氏的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而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氏的繁衍滋生越來越多,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姓氏合流之後,從古到今,中國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說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演變來的。值得說明的是,遠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金天氏(少昊)、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又稱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後世對想像與傳說中的祖先的尊稱,不同於「胙土為氏」。
【姓氏的形成】
對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門學科。它與人口普查、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於人事現代化科學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姓氏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現代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來源於中世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音詞。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後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並不斷發生變化。《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總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所以,清初學者顧炎武在《田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
姓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系,姓就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推斷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姓已經形成,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所決定的,其作用就是便於通婚與鑒別子孫後代的歸屬。同姓內部禁止婚配,異姓氏族之間可以通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姓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制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觴,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屬性分野,實質上已不太明顯。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幾類: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等。
7.以祖上謚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恆,凡恆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10.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復雜。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復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姓氏的神話】
姬姓始於黃帝。據《史記》所載,黃帝本姓公孫,名叫軒轅,但因「長居姬水」,改為姬姓。黃帝是傳說中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帝王,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中華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個姓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姬姓。據說他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後稷是黃帝的曾孫帝嚳的兒子,承繼了姬姓。關於後稷以姬為姓,還有一個神乎其神的傳說;後稷的母親姜原,是帝嚳的元配皇後,有一次她到野外出遊,見到了臣人的足跡而心生喜悅,就踩踏這些足跡,而後身動如懷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孩子就是後來的後稷。後稷長大後出任堯的農官,教民稼穡,被後人尊為「神農」,賜姓姬,成為周族的先祖。
姒姓大禹的國號為夏後,姓姒,其父名鯀,是黃帝之孫顓頊帝的兒子。當時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濫,百姓流離失所。於是舜派鯀治理洪水,歷經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鯀流放到羽山,起用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水患,並派商的先祖契、周的先祖後稷等協助。禹疏通九河,開鑿濟、漯、淮、泗等河流,歷經10餘年,足跡遍九州,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平息了水患,獲得成功。由於他的豐功偉績,舜把夏封給他,又把帝位傳給他。他的母親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兒,當初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國後,就以「姒」為姓。另一說,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為姓。大禹死後,帝位傳給其子啟,歷經四百多年,至夏桀時,因為他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桀的後人有的就以國名夏為姓了。
子殷商王室姓子,其始祖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簡狄的兒子。有一天簡狄同兩個婦女在河中洗澡,看見一隻玄鳥(即燕子)在河邊下了一個蛋,就揀起來吞吃下去,不久就懷孕生下了契。契後來是舜的臣子,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務,並封給他商地。又因為契的母親吞了玄鳥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賜姓為「子」。關於子姓來源的傳說,見於《史記.殷本紀》。《詩經》中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講的也是這個故事。
【姓氏的分布】
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目前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在多數的情況中,姓氏是世代遺傳的,姓氏人口資料又比較容易搜集,其歷史跨度也很長,非常適合於大量數據統計性質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系、以及人群遷移等。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
中國人一般都習慣地繼承父親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遺傳遞給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內僅僅保留其父親的姓氏,不傳給下一代。因此,絕大多數的姓屬於一種無性別之分、以父系方式傳的「基因」,相當於性染色體遺傳的特殊基因。可以這樣假設,不管是X精子還是Y精子,均攜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顯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連續傳遞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僅僅在第一代顯示姓氏的性能。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中國人中一直普遍存在著改姓的現象,這包括入贅婚姻、隨母姓氏、避難改姓、少數民族用漢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發的和隨機發生的事件,往往發生在遷移過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總人數中改姓人數的比例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改的姓,從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傳遞。這種改姓現象可以認為是姓氏的突變,突變後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傳遞功能。中國人姓氏的悠久歷史和相對隱定的傳遞,以及具有中國社會進行特色的改姓現象,不但增加了中國人姓氏的多樣性,為追蹤各個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線索和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廣大農村中一直存在著同姓聚居的習俗,加上婚姻半徑小,娶嫁地域相對固定的特點,同姓人群可以認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遺傳物質,某種程度隔離的群體,這在進代上有特殊的意義。這種與近代人類進化有直接相關的同姓群體。在探討中華中族的起源和進代等研究中將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模型和線索。
宋朝、明朝和當代三個歷史時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個重要的現象:
第一,中國人姓氏在歷史上傳遞是延續的和隱定的。它揭示了在歷史的進程中中國人姓氏所表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跡與生命遺傳物質,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現。
第二,中國人歷來有同姓聚居和聯宗修譜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很小,婚娶地域相對固定,這樣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國人姓氏的分布實際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中國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兩種狀態,大姓和小姓,或稱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僅占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見100個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區人群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著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模和地域人群間的親緣關系的程度。而非常見姓氏人群更為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對高程度隔離的現象。
第三,人群的遷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國人遺傳基因的流動方向。同時,再一次從群體遺傳學角度證實了中國漢族一直存在著遺傳上異源的南北兩大群體,其1000年來的地域分界線應在武夷山和南嶺地帶。因此,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
G. 父親是中國院士兒子是俄羅斯院士姓趙
姜堪政 中國醫大的研究生70年代在因為啥被批鬥不知,偷渡到前蘇聯,被前蘇聯的邊防軍抓到以後,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當了10年的伐木工人,後來他給當時的蘇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波羅日捏夫寫信,希望落實政策,落實政策以後,他開始了大量的實驗,最主要實驗是讓小雞長了鴨的腳趾。因為他在中國醫大就是搞生物工程的。在前蘇聯的醫學雜志發表論文以後 聲名大振,被前蘇聯聘為科學院院士。他是在哈巴羅夫斯克的遠東科學院,因為近年來中國人在哈巴經商的人很多,所以、、、其實他能治啥病?不讓你得病就謝天謝地了!!!
H. 姓趙的名人
趙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7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2.3%。趙姓是嬴姓十四氏之一,趙氏之先出於顓頊帝,周穆王時造父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趙城,子孫因氏焉。
歷史上部分姓趙名人:
趙政:即秦始皇,傑出的政治家,秦朝的建立者。在位期間任賢用能,終翦滅六國,統一四海,被後人尊為「千古一帝」。
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期晉國政治家,與其父趙簡子並稱簡襄之烈。在位期間打敗了強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
趙奢(生卒年不詳):嬴姓,趙氏,名奢。戰國時代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
趙之謙: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末三大畫家之一,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影響甚深。
趙簡子:名鞅,春秋後期晉國傑出的政治家,趙國的奠基人。
平原君趙勝(?-前251)是戰國時趙國宗室大臣,趙惠文王之弟。他任趙國宰相時,禮賢下士,門下賓客至數千人。惠文王死後,孝成王繼位,他繼任宰相,受封於東武城(今河北故城西南),為「戰國四公子」之一。
趙充國(前137—前52年),字翁孫,漢族,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後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寧地區)西漢著名將領。
趙佗(約前240年-前137年),漢族,秦朝恆山郡真定縣(今中國河北省正定縣)人,秦朝著名將領,南越國創建者。趙佗是南越國第一代王和皇帝,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號稱「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
趙岐(約108~201年),字邠卿,京兆長陵(今陝西咸陽)人。按隸續謂其家在荊州古郢(今湖北江陵)城中。初名嘉,字台卿,後避難故自改名字。少明經,有才藝,善畫。桓帝時因得罪宦官黨羽,懼受禍,變姓名逃匿北海(今山東昌樂西北)賣餅。安丘(今山東安丘東北)孫嵩看出趙岐不是普通人,把他帶回家中,藏於復壁之內三年。岐隱忍困厄,以堅強的毅力在復壁中作《孟子章句》,所注精審翔實,多有發明。後拜太僕,出使關東。又拜太常,年九十餘卒。
趙雲(?-229),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取荊州,劉備敗於當陽長阪,他力戰救護甘夫人和備子劉禪。劉備得益州,任為翊軍將軍,從攻漢中。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從諸葛亮攻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眾寡不敵,退回漢中。次年卒。他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劉備譽為「一身都是膽」。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國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漢族,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出身軍人家庭,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諸城(今山東諸城龍都街道)人,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學家、文物收藏鑒賞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生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卒於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21歲尚在太學讀書時,娶李清照。崇寧四年(1105年)十月授鴻臚少卿。大觀元年(1107年)三月,趙挺之去世,遭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受株連。趙明誠夫婦從此屏居青州鄉里13年。宣和年間趙明誠先後出任萊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寧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於建康。
趙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詞人。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南宋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宋高宗時的宰相。
趙登禹(1898—1937),字舜臣,漢族,陸軍上將,民族英雄,在抗日戰爭(七七事變,盧溝橋保衛戰)中壯烈殉國,是抗日殉國的第一位師長。
趙元任(189211.3—19822.24)漢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蘇武進(今常州)人,生於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為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同時兼任清華中國文學系講師,授「音韻學」等課程。1938年起在美國任教。他是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
趙宗燠,愛國科學家,著名燃料化工學家、能源和環境保護專家。1957年5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65年起任石油工業部化工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高級顧問。為新中國石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趙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民國時任國民黨山西省主席。
姓趙的女明星:
趙雅芝、趙晨妍、趙琳、趙明明、趙薇、趙詠馨、趙詠華、趙學而、趙虹喬、趙柯、趙子琪、趙麗穎、趙麗容(已逝)、趙靜怡、趙奕歡、趙寧、趙曼、趙美彤、趙默、趙娜、趙寧、趙芊羽、趙榮、趙蓉、趙仕瑾、趙姝、趙頌茹、趙彤、趙婉彤、趙薇、趙文娟
I. 歷史上姓趙的名人和事跡有哪些
趙姓,宋朝國姓,晉國六卿之一,在《百家姓》排名第一,在今中國「百家大姓」排名第八。發祥地在今山西省。周穆王時的造父是漢族趙姓之始祖,其他趙姓皆出自外族的改姓。
趙姓在中國歷史上建立多個政權,包括戰國七雄趙國,秦朝(與趙氏同宗),趙佗建立的南越國,趙匡胤建立的宋朝,趙姓著名人物有:例如趙氏孤兒趙武,趙武靈王趙雍,秦始皇趙政,南越王趙佗,三國名將趙雲,宋太祖趙匡胤,趙光義。趙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姓氏人數排行榜上名列第8位,在台灣省人數名列第43位,總人口約270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左右。
部分趙姓名人和事跡簡介
古代
趙宣子:名盾,春秋中期晉國的正卿,是晉國歷史上頗有建樹的政治家,趙國的先祖
趙簡子:名鞅,春秋後期晉國傑出的政治家,趙國的奠基人
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期晉國政治家,與其父趙簡子並稱簡襄之烈。在位期間打敗了強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
趙武 : 趙氏孤兒的原型,奸臣屠岸賈滅趙氏三百多口,下令屠全城嬰兒,程嬰撫養趙武長大,手刃屠岸賈為趙氏復仇。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
趙雍:即趙武靈王,戰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鬥力,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平原君:即趙勝,戰國四大公子之一,趙武靈王之子,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
趙奢:趙國宗室名將,善用兵,因功被封馬服君,成為漢族馬氏大宗的始祖
趙政 : 即秦始皇,贏姓趙氏,名政,本名趙政。中國首位皇帝,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建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被譽為「千古一帝」。
趙佗:秦朝著名將領,後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國
趙雲: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匡胤:宋朝開國皇帝,原為五代後周時大將,公元960年他發動了「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趙光義: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
趙普:北宋初期的賢相,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
趙佶:政治上昏庸,喪權辱國,被俘後禁於金國,藝術上卻卓爾不群,曾創立宮廳院體畫派,其書法被稱為「瘦金體」
趙孟頫,元代傑出書畫家,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
趙之謙,清末三大畫家之一
近現代
趙戴文,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民國時任國民黨山西省主席
趙登禹,國民黨二十九軍師長,參與過長城抗戰、血戰赤峰口,七七事變爆發,在保衛北平的戰斗中壯烈捐軀,是抗戰中最早犧牲的中國軍隊高級將領之一。
趙樹理,當代著名作家
趙元任,當代語言學家
趙爾陸,上將軍銜。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
趙鎔,中將軍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會計學會顧問,中國老年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趙傑,少將軍銜
趙俊,原名趙詩元,少將軍銜,原南京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江蘇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顧問
趙九章:著名物理學家
趙忠堯: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
趙世炎: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
趙君陶:原國務院總理李鵬母親
柔 石: 原名趙平復,作家、左聯五烈士之一並與魯迅先生同辦「朝花社」
趙紫陽:前中國共產黨總書記
趙承嘏:化學家
趙士壽:葯學家
趙麗宏:當代作家
趙尚志: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副總指揮,抗日烈士
聞 捷:原名趙文節,詩人
趙超構:新聞名家
趙克石:南京軍區司令員
趙朴初:詩人、書法大師、佛學家、社會活動家
趙紫宸:基督教神學家、學者
趙家驤:國民黨將領
趙蘿蕤:翻譯家、比較文學家
趙洪娉:前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夫人
趙美心: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性美籍華人聯邦議員
趙海珠:法國巴黎銀行零售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前香港無線新聞主播兼記者
趙鈞陶:愛立信公司中國區總裁
趙紀彬:哲學家
趙敏光:著名物理學家
趙偉:龍形山水畫派創始人、著名畫家、發明家
趙雅芝:香港藝人,前香港小姐
趙少康:台灣新黨創始人
趙忠祥: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北 島:原名趙振開,詩人
趙景深:戲曲理論家
趙 丹:藝術家
金 山:著名演員,原名趙默
趙寶剛:著名導演
趙蕊蕊:女子排球運動員
趙志華:黃埔軍校10期畢業
趙樹海:台灣名演員、電視節目主持人
趙無極:華裔法國畫家
趙學煌:台灣演員
趙又廷:台灣演員、趙樹海之子
趙睿哲: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員
趙志凌:香港演員
趙 薇:大陸著名女演員,歌手
趙保雲:書法家
趙本山:大陸著名小品演員
趙鴻飛:大陸演員
趙寶樂:主持人、演員
趙亮:演員
趙文瑄:演員
趙麗蓉:評劇、小品演員
趙麗穎:大陸青年演員
趙峰:原名趙世欽,少將
趙勇:現任中共河北省委副書記、省委黨校校長
趙勇:現任四川長虹電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趙文卓:中國影視演員、武術家,北京體育大學教師
J. 除了蓋茨,中國兩院還有哪些美籍院士
除了蓋茨,中國兩院還有哪些美籍院士
2017年11月27日,62歲的億萬富翁、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成為中國工程院18位新當選的外籍院士之一。那麼,在中國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外籍院士分布如何?美籍院士比重呢?
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的18人分別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和日本,其中包含5名華人。新當選的院士中有9名為美籍,其中包含2名美籍華人。
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截至2017年11月,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外籍院士66人,建有7個專門委員會、9個學部。
在中國工程院這66名外籍院士中,美籍院士有29名,佔比近一半。英國7名,澳大利亞5名,日本4名,俄羅斯3名,法國2名,此外還有來自瑞典、挪威、丹麥、奧地利、加拿大等國的外籍院士。具體名單如以下圖表所示:
與中國工程院比肩的中國科學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
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現有院士739人,數學物理學部(143人)化學部(11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7人)地學部(122人)信息技術科學部(89人)技術科學部(129人);外籍院士(76人)。
中國科學院現有外籍院士76人。在有詳細資料的67位外籍院士中,美籍院士有42人,佔比將近三分之二,其中28人是華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