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IS要說是他們擊落了俄羅斯的客機,如果不是他們乾的,為什麼他們要背鍋,目的何在
這是恐怖份子慣用手法:如果是他們乾的,他對外說是自己乾的,能彰顯自己的軍事能力,並且對敵對國有一定震懾。同樣,如果這個事不是他乾的,但沒人承認,他宣稱是自己干發,也一樣達到震懾或者恐嚇敵對國的目的,並且不需要花成本,何樂不為。這是一種戰術。IS宣稱是他們擊落的原因是,俄羅斯打了他們一個月了,所以無論是不是他們乾的,他們都有必要這么說。因為目前真相不明確
Ⅱ 俄羅斯為什麼強力介入敘利亞
首先,當前巴沙爾政府處境危急,急需外部援手。經過長達四年多的血腥內戰,敘利亞政府軍疲態日顯,尤其是兵源不足問題日趨凸顯。7月28日,巴沙爾總統首次公開承認,因陣亡、變節和逃避服兵役等情況,曾擁有近30萬軍力的敘利亞政府軍規模減少近半,並坦承「軍隊感到疲乏」,「其他什麼都有,但就是缺人」。由於軍力不足,敘政府軍只能收縮戰線,由此使「伊斯蘭國」輕易奪下巴爾米拉,親政府部隊還退出伊德利卜省。據報道,敘利亞政府控制下的領土不到全國的25%。可以說,巴沙爾政府處境已經非常危險,如果沒有外部強援,巴沙爾政府很難長久支撐下去。
對俄羅斯來說,巴沙爾政府續存至關重要:從地緣政治角度看,敘利亞是俄羅斯在中東為數不多的忠實盟友,塔爾圖斯港還是俄羅斯在海外的唯一軍港,巴沙爾垮台將使俄羅斯在中東失去重要的立足點;從地區反恐看,巴沙爾政府是目前遏制「伊斯蘭國」等極端勢力向北高加索地區擴張的重要屏障。如果巴沙爾政府垮台,敘利亞很可能完全被極端恐怖勢力占據,並將直接威脅俄羅斯南翼的安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高調示強,宣布將擴大對敘利亞軍事介入。
其次,歐洲難民潮引發的輿論變化,為俄羅斯強行介入敘利亞提供契機。2015年以來,歐洲正遭遇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目前已經有30萬中東難民蜂擁而入,令歐盟國家應接不暇、疲於應對。這些難民絕大部分來自戰亂不斷的西亞北非地區,其中80%難民來自敘利亞。普京9月4日稱,難民潮是歐洲國家在中東和北非錯誤政策的「必然結果」。歐洲國家的外交政策「對美國亦步亦趨」。歐盟國家痛定思痛,重新反思對敘政策,朝著「勸談促和」,反對美國強行干預他國內政的方向轉變。美國所領導的倒敘聯盟有可能分崩離析。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普京公開承認俄軍事介入敘利亞戰亂,實際是要引導敘利亞政局朝著維護巴沙爾政府、打擊「伊斯蘭國」的方向發展。充分顯示俄羅斯在地區事務上發言權和影響力。
第三,「伊斯蘭國」對俄羅斯威脅增大。2014年興起的「伊斯蘭國」非常敵視俄羅斯,該組織因不滿普京支持巴沙爾政府,聲稱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一樣,是「伊斯蘭國」的敵人,曾揚言要打到俄羅斯,並揚言解放車臣和整個高加索地區。此後,該組織曾出資7000萬美元,在中亞開辟新戰場。而俄羅斯是世界上信奉伊斯蘭教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人數僅次於東正教,俄羅斯穆斯林超過25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數的15%,其中不乏「伊斯蘭國」的同情支持者。據俄羅斯專家稱,IS組織中有1000多名俄羅斯人,對俄本土安全構成一定威脅。但俄羅斯2014年忙於應對烏克蘭危機,無暇顧及打擊「伊斯蘭國」。目前,隨著烏克蘭危機局部緩解,俄羅斯的安全關注重點逐漸轉移。與此同時,由於美國主導的反恐聯盟「出工不出力」,「伊斯蘭國」在2015年持續壯大,其活動范圍遍及西亞北非各個國家,極端思想繼續向外滲透。在此背景下,俄需要將目光轉向中東,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投入更多資本。而軍事介入敘利亞、扶植巴沙爾政府就是重要步驟。
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無疑是中東政治中的大事。有分析認為,俄羅斯未來可能在敘利亞建立軍事基地、派駐軍事人員,甚至派出地面部隊和空中力量。這些可能的軍事行動,不僅增強了巴沙爾政府續存的可能性,還使美俄博弈日趨從「暗鬥」轉向「明爭」,中東政治由此迎來更加不確定的未來。
Ⅲ 俄羅斯為什麼要打擊is
俄羅斯打擊IS是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俄羅斯因為介入敘利亞的局勢打擊IS。
其次IS支持俄羅斯境內的恐怖分子。
第三是俄羅斯借著打擊IS展示自身的武器裝備,好擴大軍售規模,為了自己的經濟添把火,畢竟現在俄羅斯除了能源可以出售還是要銷售軍火。
第四是世界各國都打擊IS,俄羅斯的表現只是比較積極激進罷了。
Ⅳ is是什麼人組成的有首領嗎is跟薩達姆有什麼關系薩達姆為什麼被殺
跟薩達姆無關。「伊斯蘭國」(阿拉伯語:الدولة الإسلامية,英語:Islamic State,縮寫:IS),前稱「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英語: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縮寫:ISIS),阿拉伯國家和部分西方國家稱為「達伊沙」(DAESH), 是一個自稱建國的活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極端恐怖組織。
IS前身是2006年在伊拉克成立的「伊拉克伊斯蘭國」。「al Shams」的意思是「大敘利亞」,即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該組織的目標是消除二戰結束後現代中東的國家邊界,並在這一地區創立一個由基地組織運作的酋長國。2014年6月29日,該組織的領袖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自稱為哈里發,將政權更名為「伊斯蘭國」,並宣稱自身對於整個穆斯林世界(包括歷史上阿拉伯帝國曾統治的地區)擁有權威地位。
2006年10月,「基地」宣布建立「伊拉克伊斯蘭國」,由阿布·奧馬爾·巴格達迪帶領。但他和馬斯里2010年4月死於美軍和伊拉克聯合軍事行動。
伊拉克安全機構一位不願披露姓名的高級負責人表示,「伊拉克伊斯蘭國」頭目巴格達迪和他的副手被擊斃後,該組織受到極大打擊,這一恐怖組織正在籌劃推舉新的領導人。這位負責人指出,從獲得的巴格達迪個人電腦里存儲的信息顯示,有11人是巴格達迪的可能接班人,他們在內部都被稱為巴格達迪的副手,輪流主持該組織的日常工作,還有6人是候選副手。2007年正式推舉新領導人,新領導人仍使用「巴格達迪」這一名字。
Ⅳ 為什麼俄羅斯軍隊的兵源很匱乏人民參軍熱情不高
男人少 女人多 是根本原因
我也不知道為啥二戰都過去幾十年了,他們還這樣
我猜測是不是因為俄羅斯人喜歡喝酒,所以導致男性壽命普遍比女性短
再加上俄羅斯在解體之後的很長時間,軍費極端缺乏,當兵待遇差,裝備和基建也不更新,士氣一直很低落,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
而軍隊內部的腐敗,特別是俄軍長期存在虐待新兵的惡習,使得年輕人更加不想去當兵了
同時俄羅斯還經歷了好幾個回合的車臣內戰,焦頭爛額,戰爭中俄軍表現也很差勁,傷亡很大
總之就是個惡性循環,軍隊越差,越吸引不到年輕人來當兵,兵源越少,軍隊就繼續更差
但是經過普京常年的努力,這些情況都有了不小的改觀
Ⅵ 俄軍能夠出動多少部隊增援敘利亞解決戰斗
俄軍能夠出動多少部隊增援敘利亞解決戰斗?說出來你可能都不相信
前段時間,俄羅斯的特種部隊甚至都被團滅了,這足以證明了敘利亞的戰爭不是車臣,俄羅斯想要撼動,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希望能幫到你
Ⅶ is組織實力有多強怎麼那麼多國家打擊都打不掉呢
IS組織也稱為「伊斯蘭國」組織,實力很強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組織結構嚴密,成分復雜。「伊斯蘭國」組織的首領和指揮官主要來自於沙特,而戰斗人員主要為伊拉克、敘利亞的武裝分子,甚至包括來自俄羅斯和德國的武裝分子。這支武裝隊伍此前曾在敘利亞內戰中經過了長期的戰斗考驗和訓練,協同作戰能力比此前有了很大提高,還不斷繳獲了政府軍的軍事物資。
第二,該恐怖組織非常富有。隨著附屬組織數量將繼續增加,其成員還將增多。「伊斯蘭國」已成為世界最富有的恐怖組織。該組織每年僅從石油和石油產品中就獲得4億至5億美元的收入,還不斷的搶劫伊拉克銀行。有了金錢的支持,他們隊伍擴展迅速,恐怖分子數量不斷膨脹。
「伊斯蘭國組織」很難被消滅掉,除了實力強大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美軍從伊拉克的撤軍,使得該組織失去最大的威脅者,在中東地區得以迅速崛起,擴張迅速。不僅是在庫爾德地區,在阿扎茲鎮以及東部城市代爾祖爾也是一樣,一些小型反對派組織害怕受到「伊斯蘭國組織」的攻擊,所以選擇與它合並。很多恐怖組織,敬畏伊斯蘭國組織,紛紛加入。敘利亞亂局下,使得伊斯蘭國組織有了發展的土壤,伊斯蘭極端民族主義趁機復興,戰爭仍然在繼續。
第二,該組織現代化宣傳。IS不斷利用現代社交手段擴大其全球影響力,其宣傳和招募大量運用現代化通訊工具,其發布的宣傳片堪比西方大片,這些對蠱惑極端主義分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該組織行為殘暴,民眾被虐殺,苦不堪言。在伊拉克,該組織不僅對什葉派穆斯林發動爆炸襲擊,而且還暗殺政治對手,種種殘暴行為已經引發了新一輪的憤怒。「伊斯蘭國組織」已經激起了民眾的憤怒情緒。一直以來,「伊斯蘭國組織」製造的爆炸案經常會傷及大量平民,其中還包括遜尼派人士。在其掌控的地區,該組織禁止平民吸煙,騷擾不戴面紗的婦女,而且還實施最嚴厲的懲罰行為,比如砍頭等。此外,「伊斯蘭國組織」甚至還開槍射殺那些抗議該組織殘暴行為的敘利亞平民。
Ⅷ is-7坦克的發展歷史
首先設計之初,IS-7搭載的就是兩種從未在坦克上使用過的重炮:
第一種是122毫米BL-13-1 加農炮,其身管長度、精度與彈道均S-25T要高,可以使用同樣彈葯,而且初速從781米/秒提高到1007米/秒。
第二種是130毫米S-26加農炮,該炮為ОКБ-172工程重型坦克殲擊車搭載的改進型海軍B-13艦炮,彈重33公斤,初速900米/秒。
兩種火炮均採用分裝式裝填,為了彌補IS-2射速低的問題,並且考慮到重達33公斤的彈丸基本不可能人力裝填加裝了半自動輸彈機。
同時為了提高成員舒適度,IS-7使用了主動抽氣系統,在射擊後自動將廢氣吸出車體。
火炮俯角3度,仰角3度+15度,合計18度。
然而俄羅斯人並不滿足,1948年12月,IS-7試裝了S-26改裝而來的S-70火炮,初速提高到925米/秒,結果令人滿意,IS-7隨後確定使用該火炮,作為試驗的重點,S-70的實驗一直持續到1951年,中途陸續建造了越20種設計樣車,而其同宗兄弟便是著名的「遠射能手」M46加農炮,冷戰時期這種加農炮出色的遠距離精確射擊能力為其獲得了「窮人的核武器」的綽號,其國產版本59式加農炮及其改型仍為解放軍重要的現役裝備。,搭載的半自動化裝彈機,裝填手僅僅需要向輸彈帶上安裝葯包和彈頭,既可以自動入膛射擊,輸彈帶可以最大容納6發。
同時由於戰爭結束,一系列早已實驗完成但為了避免影響生產而沒有裝備在戰時坦克上的自動化火控系統也出現在坦克身上, 現代意義上的坦克火控系統正是從各國戰後初期研發的新型坦克上開始起步的。 體積和空間較大的IS-7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世界上首批搭載第二代火控系統和偵查系統的坦克之一,成為坦克進入自動化時代的先驅者之一:
IS-7試驗搭載了主動式紅外夜視儀(戰前蘇聯就在BT-7上進行了測試,戰後更是借鑒了繳獲的德制同類設備改進設計),大幅提高了坦克的夜間戰斗能力。此外為了更好的發揮S-70火炮的精確射擊能力, IS-7還搭載「Гроза」(暴雨)火控系統,增配了體視式或合像式測距儀和以凸輪等為函數部件的機械式彈道計算機,性能比其先的坦克有了明顯改進,改變了二戰時各國坦克那種靠光學瞄準具上的分劃板估測距離然後憑經驗計算射擊提前量的作戰模式,雖然IS-7本身並沒有最終投產服役,但為之後的蘇聯坦克應用火控系統鋪平了道路。
作為二戰以後蘇聯建造的最重型坦克,無論從材料上、設計上還是防護上,IS-7擁有相當強的防護能力:
車首造型繼承IS-3的設計,並改進了幾何形狀,首次在車首前上裝甲厚度150毫米傾角65度,車首下部150毫米50度,車體正面最薄弱環節也達到驚人的100毫米63度,並留在裝甲後部留有空腔以阻擋空心裝葯彈的威脅。同時吸取IS-3的不足,在裝甲拼接部分內襯附加裝甲,此種設計也延續到其後的T-10坦克上。
炮塔則採用75L鉻鎳鉬裝甲鑄造,半球形,正對時,正面最大厚度為炮盾350毫米/0度,正面炮台厚度210毫米。
值得一提的是53S與75L,分別為戰後全球最強坦克軋制裝甲鋼與鑄造裝甲鋼,大量使用稀有金屬,其性能如下:
1946年9月8日1號原型車抵達測試場開始測試,2號和3號稍後抵達,同年12月2號原型車開始接受打擊測試,裝甲在繳獲的德軍各型反坦克炮(主要是128毫米炮)和IS-7自己預定使用的130毫米炮的打擊下表現出色,正面無一被擊穿。 眾所周知坦克等重型車輛對發動機有著特殊的要求,需要很高的扭矩和較低的轉速並能適合惡劣的工作環境,並且需要較小的體積。這就是為什麼二戰中的航空發動機早已突破2000馬力大關,而1000馬力以上的坦克發動機在21世紀初依然屬於先進技術。在二戰中各國設計師為發動機傷透了腦經,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通常的選擇是相對馬力較大的汽油機,但汽油機存在機械效率低於柴油機,同功率下汽油機轉速遠遠超過柴油機導致容易起火和零件磨損,對散熱要求高,輸出扭矩較低等先天問題。沒有大扭矩的柴油機將導致同功率下坦克機動性差、過載使用負荷大、汽油容易起火等問題經常導致坦克意外損失,並且馬力越大問題越突出,德國的虎王採用的700馬力級汽油機不僅動力嚴重不足,還使車組飽受發動機故障的折磨。正因為二戰的經驗證明汽油機其實不適合用作坦克發動機,柴油機很快就普及開來,20世紀60年代以後各國幾乎都不再使用汽油機作為坦克引擎,即便是大型工程車輛也多半採用柴油驅動。為了避免重蹈德國同行的覆轍,也為了更好的打動重視機動能力的蘇聯軍方,為此必須找到一顆合適的心臟,而科京設計局出色的人脈關系則提供了充足的選擇。蘇聯作為較早在軍事領域應用大馬力柴油機的國家,其選擇也較為豐富,並且蘇聯海陸空三軍裝備之間技術共通工作做得非常好,一款成熟的基礎發動機經常有若干不同用途的衍生品,比如2台坦克發動機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台船用或航空發動機,並且早已經過測試和完善,成為了一台成熟可用的發動機,這樣科京設計局就不需要像別國設計師那樣面對將兩台發動機並聯所需要面對的一系列問題,只要專心處理非坦克專用發動機體積過大的問題即可。
IS-7先後搭載過5種引擎配置:
1、並列兩台600馬力КЧ-30四沖程柴油機,在2000轉/分鍾時每台輸出600馬力,總輸出1200馬力、
2、並列兩台600馬力B-12坦克柴油機,在2000轉/分鍾輸出600馬力,總輸出1200馬力、
3、1200馬力B-16帕斯克柴油引擎、
4、1200馬力ТД-30航空柴油引擎、
5、1050馬力M-50魚雷艇柴油引擎1850轉速下1050馬力,
前兩種引擎配置又分別嘗試了傳統機械傳動和電驅動,
最終M-50以更低轉速、更大的扭矩、更高可靠性勝出
拜1050馬力(772.2KW)發動機所賜, IS-7的單位功率11.3KW/T,與以機動性著稱的T-34-85中型坦克的11.5KW/T相差無幾,應該說IS-7的動力是相當充沛的,達到了中型坦克的標准,但設計組給IS-7定下了令人咋舌的機動性目標:公路時速70KM/H!雖然稍後該指標降為比較實際的公路時速60公里/小時 ,這是個頗為玩味的數據,因為首先蘇聯軍方從來沒有提出過這樣的要求(當然,IS-7的火力和防護指標也不是蘇聯軍方要求的),其次此指標的戰術意義也較低。
動力測試的目的是驗證動力系統設計是否合理,動力分配設定是否合適,在完全發揮發動機和變速系統能力的條件下跑出的極速雖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數據,但和最後進入部隊的正式生產車輛卻幾乎毫無關系,因為最終量產車型的最大速度取決於最後變速器等設備的設定和使用手冊的規定,並且各國軍隊出於裝備壽命和經濟性考慮以及場地條件限制,在實際操作中極少使用最大速度(就好比許多轎車實際上能開到170碼以上的高速,但大部分汽車直到報廢也很可能從來沒開出過這個速度)
1946年的時候第一輛原型車已經開始測試,使用了類似德國虎王一般的內藏膠圈式鋼緣大直徑大負重輪。遙控機槍塔和同軸機槍佔用了不少空間。極速測試時更發生了嚴重事故:加速到59.6KM/H時負重輪膠圈發生自燃,火災波及了測試用其他設備並最終導致油箱起火,雖然最大程度透支動力系統的極速測試肯定會以故障收尾,但負重輪膠圈起火在坦克試車中實在是太罕見了,猝不及防的實驗人員沒有事先安排救火車跟隨,結果車組只能跳出坦克然後眼睜睜的看著樣車焚毀,IS-7能否跑出設計團隊最初理想中的70碼時速(哪怕只是個實驗數據),恐怕沒人知道了。雖然此事故是實驗准備不充分所導致,和之前IS-6電傳動樣車試車時因設計疏忽導致大爆炸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整個260工程不可避免的蒙上了陰影。 基於不成功的初期樣車上的反饋,設計團隊在1946~1948年改進了設計,炮塔和車體都被重新設計,主要目的在於增加車內空間,動力裝置的布局也被優化。擠占車內空間的機槍們大部分都被移出車外,變成外置機槍——二戰中德軍步兵反坦克火力讓蘇軍坦克損失很大,為此在進入「核大戰時代」之前,戰後初期設計的蘇聯新型坦克很多都採用了不考慮在作戰中重新裝填的外置機槍,例如T-54早期型號等,這種「機槍強迫症」直到核武器成為各國陸軍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時才有所緩解。
新的炮塔其實1946年底就被設計出來,雖然外觀上和舊方案相比更低矮,但實際上整體更寬,因此內部空間有所增加。遙控機槍塔被移除,並列機槍被移到火炮上方以騰出空間。而車頂的14.5毫米高射機槍在行軍時則可以放倒固定。
車體的變動則更加明顯,首先整體放寬,原先如同現代防雷車一樣幾乎成V字形的車底被改成相對平緩的式樣,車內空間大大增加,彈葯的擺放位置也被優化。需要指出的是,由於二戰中蘇聯坦克的損失統計里,地雷是名列前茅的主要損失原因, IS-7設計時相當注意地雷的防護,2個版本的車體底部都分2層且呈倒三角結構,懸掛扭桿實際上安裝在車艙之外由裝甲獨立包裹。
修改後的260工程1948年版本和之前的1946年版本其實幾乎是兩輛完全不同的坦克,連火炮也做了小許改動,炮口制退器都換成了仿照德軍128毫米反坦克炮的「胡椒瓶」式制退器。空間獲得釋放之後IS-7適當增加了備彈量,最終定稿型備彈30發,但依然是不足的,其他一些不足也得到了改良。應當說蘇聯坦克設計部門並沒有因為戰爭結束而降低工作效率,但技術上的復雜外加全新設計的車體讓IS-7依然進度較慢,好在戰後寬松的環境讓科京設計局有足夠的時間去慢慢完善改進設計,最終他們差不多用了3年時間才使IS-7基本達到實用標准,同時期其他蘇聯坦克所用的時間要短得多。 蘇聯軍方的顧慮:
許多人為IS-7在正式降生前一刻被扼殺感到痛惜:它擁有德國重型坦克令人印象深刻的堅甲巨炮的同時還有蘇聯坦克出色的機動能力,戰後借鑒了德國,美國的先進技術讓蘇聯坦克大大改善了工藝,和平時期寬松的條件也讓蘇聯人可以精心製造裝備……
看起來蘇聯有足夠的精力和金錢來裝備已經初步完善了的IS-7,而在1946~1949年的歐洲,老對手德國已是各國佔領下的一片廢墟,那些永遠留在了繪圖板上的夢幻戰車們此刻成為了美蘇英法設計師們的桌上的參考資料。
美蘇兩國雖然在各自佔領的德國領土上組建了完全聽命於華盛頓或者莫斯科的「德國武裝力量」,但此時他們都只有美蘇裝備可用,要等到德國投降20年後的1965年才有戰後第一款德國坦克:豹1型投產,而戰後初年的法國還在尷尬的搜刮各國戰時生產的舊坦克維持武裝(法軍裝備了數十輛黑豹,在東南亞的法軍則悲催到使用日本遺留89式坦克維持秩序!)戰前和戰時在重型坦克發展上走了彎路的英國和美國雖然奮起直追,但畢竟缺乏相應技術儲備和使用經驗,對重型坦克的定位也並不如經驗豐富的蘇軍那樣清晰明了,此時他們的新型重型坦克計劃,例如1948年開始研製的M103等針對的則是在1945年柏林勝利閱兵式上耀武揚威的IS-3,而M103計劃開始時IS-7已經接近定稿等待國家驗收了……看起來在戰後的第一輪軍備競賽中,IS-7可以讓蘇聯占盡先機,然而蘇聯軍方卻依然選擇了拒絕。
重量和尺寸
打造完美無敵戰車是每一個設計師的夢想,但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全無敵的武器,IS-7的主要指標在40年代末毫無疑問是超前的,但是付出的代價也是讓蘇聯軍方難以承受的:IS-7太過復雜。復雜也就意味著昂貴。不但是本身造價的昂貴,還有維護和使用上的昂貴。蘇聯軍方對拒絕裝備IS-7的解釋中明確指出將近70噸的體重對於長距離運輸非常不利,如果裝備它的話蘇聯境內大量基礎設施,特別是橋梁都要進行加固改造,對於剛經過4年戰火蹂躪,百廢待興的蘇聯來說這是無法承受的。
核武器的威脅
一些俄文資料例舉了蘇聯軍方另一個拒絕裝備IS7主要原因:核武器的威脅。在蘇聯軍方驗收IS-7的1949年,東西方冷戰正式開始,蘇聯自己的核武器也試爆成功,對於核武器對未來戰場的改變,在當時而言美蘇軍方都在激烈論證之中,一種在蘇軍中佔了主流的觀點認為, 核武器將大量消滅坦克部隊,坦克部隊的消耗將比二戰中更大且戰損裝備回收修復率更低,因此裝備基於二戰經驗設計的IS-7是不合適的。事實上也差不多,當時未意識到核武器過度的殺傷力和全人類都無法承受的核冬天效應的美蘇兩國只是將核武器視為一種新型彈葯,正挖空心思把核彈裝上一切可用的常規裝備:核大炮,核地雷,核迫擊炮甚至核無後坐力炮等現在看來無比瘋狂的裝備當時不少甚至都裝備了部隊。如果50~60年代美蘇開戰,那幾乎肯定以對峙在德國境內的美蘇兩軍精銳單位互射核武器開場!重建中的德國會被更徹底的炸成平地,駐扎在德國的美蘇大軍的下場自然好不到哪裡去。而駐德蘇軍集群作為最優先配備新式裝備的部隊,IS-7如果裝備部隊自然將首先配置給他們,損失慘重是意料之中的。
加工復雜,無法簡化生產,人員培訓成本高
IS-7這樣的重型坦克加工難度太大,必須維持較高的工藝水準才能保證裝備質量合格,無法在戰時簡化工藝提高產量,這樣連快速補充戰損都很困難,形成規模優勢就更難了,在當時蘇軍的作戰理論中,重型坦克是構成陸軍突擊矛頭的重要主戰裝備,單車性能再高,如果只能像虎王那樣斷斷續續累計生產幾百輛對於整個戰局而言毫無助益。此外IS-7隻能交給精銳車組精心使用,而即使是如此一旦維護或者後勤保障上出了問題,這樣復雜的大型裝備也難逃悲劇的命運。對於剛經過了4年血與火的洗禮,見識過蘇美德英等國坦克在戰場條件下出現的各種問題,並且預計將面臨比二戰更嚴峻的戰場環境的蘇聯軍方來說,這顯然是難以接受的,類似的情況幾乎是德軍重型坦克遭遇的翻版,德軍已經為此付出了血的教訓,蘇軍顯然不打算重復一次。而且如前文所述,蘇軍預計美蘇開戰時駐扎在德國和東歐的一線部隊將遭到對方核武器的優先打擊並在己方核武器的開道下突擊,裝備和人員消耗無疑將是驚人的。
IS-7之後蘇聯發展了大量應對核戰爭的裝備,更是發展了專門應對核戰條件的重型坦克279工程,說明蘇聯軍方對核武器的威脅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雖然後來的研究證明坦克部隊並非在核戰中無法生存,相反裝甲車輛是核戰中最能保持戰鬥力的。但這是十餘年之後的事了,對於IS-7而言,它列裝的機會已經被剝奪了。
有更經濟的選擇
此外戰時由於保證彈葯供應是壓倒一切的優先事務,為了避免調整生產線影響供應,蘇聯並沒有為主流的坦克炮配發新彈種。此外由於長期以來蘇聯彈葯生產中,彈丸重量和裝葯量的公差較大,導致蘇聯火炮設計時就必須留有很大的餘量以保證使用時不容易發生事故。德軍對繳獲的蘇聯76毫米加農炮的改造中就發現其身管大有潛力可挖。戰後蘇軍大力改善的軍工生產,提高生產標准,使得用更新彈種,修改葯室的辦法來挖掘現有火炮潛力成為了一種更經濟實惠的選擇。蘇聯最後的重型坦克T-10M就使用Д-25T系列122毫米炮的發展型號。實際上, IS-7並非蘇聯唯一一個採用130MM主炮和自動裝填機的重型坦克方案, 後來的279工程等也採用了類似的配置,但也無一例外的被軍方拒絕。 IS7被蘇聯軍方拒絕之後,基於IS-7底盤的數個計劃,例如261,263工程自行火炮計劃也隨之下馬。在當時,IS7計劃對蘇聯現有技術儲備的整合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成功的將130毫米加農炮,大口徑火炮自動裝填機,1050馬力艦艇用柴油機這些在當時看來沒法裝上坦克的設備整合了在一起,並裝備了機械式火控系統,獲得了一款主要性能超出了當時軍方實際需要的大型技術裝備,在這層意義上,IS7本身也是一項技術儲備,在後來蘇聯研發的其他各型坦克身上,尤其是IS-8也就是T-10,雖然一些不專業的軍文聲稱T10是IS-3的改進版,甚至說它的車體和IS3一樣,但實際上它的車體設計卻處處透著IS-7的影子,比起IS-7,IS-8除了用了質量更好的裝甲鋼之外,最主要的不同便是使用了更實用的火炮,因此不必裝著巨型炮塔,較輕的炮彈也不需要彈夾式裝填機完成裝填,只需尺寸小得多的輔助推彈機完成最費力的推彈工作即可(T-10上裝備的正是輔助推彈機),當然也不需要把艦艇柴油機硬塞進車體,除此之外IS-8/T-10與IS-7非常相似。但較輕的車重使T-10可以不斷接受升級改造,再加上戰後寬松的環境帶來的工藝水準大幅提升,T10成為了一款非常耐用的裝備,在作戰部隊服役到70年代才被T-64等型主戰坦克徹底取代,轉入訓練單位和作為火力點使用的T-10系列直到90年代才全部從俄軍退伍,整體經濟性非常出色,而如果不是科京設計局在IS-7上的大膽嘗試,是不會有T-10這樣成功的產品的。因此其實IS7更准確的定義應該是:試驗重型坦克。
1960年崇尚核武器和導彈至上論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下令終止了所有重型坦克發展計劃,因此T-10M也就成了蘇聯重型坦克的絕唱。歲月如梭,重型坦克的時代就伴隨著T-10M和M103的退役走進了歷史終點站。而IS-7作為坦克發展史上的一個特例,以其大膽的技術目標和設計思路為坦克發展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
Ⅸ is是如何壯大起來的 敘利亞又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IS真的侵入敘利亞,俄羅斯會派兵幫助敘利亞。你看利比亞,為何卡扎菲政權倒台了,就是沒有俄羅斯的支持。敘利亞之所以內戰不斷,美國為首的北約也不幹涉,就是俄羅斯在暗中保護敘利亞。做事都要有目的,俄羅斯集結波羅的海艦隊演習,就是在...
Ⅹ 重型坦克的絕唱,蘇聯最後一代IS-8,後來怎樣
重型坦克是二戰時期各國主要研發的重要武器裝備,事實上對於一些不熟悉戰爭史的人來說,最有名的還是德國的虎式坦克,當然在坦克研發這條道路上,德軍的研發方向逐漸的偏離了正確的軌道,以至於後來更重的鼠式坦克竟然重達188噸,在二戰技術以後,雖然各國也對重型坦克投入了不菲的研究,但最終劃時代的變革卻也早悄然到來。
可能也是出於保護的需要,T-10從來沒有對外出口國,事實上從整體的構造上,T-10坦克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後來主戰坦克的一些特徵,尤其是在整個的坦克設計上,也因此也早就了T-10坦克在服役過程中的持久性,直至蘇聯解體後的1993年俄羅斯在正式將T-10退出現役,而距離他誕生,已經過去了40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