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末,蘇聯曾起用一些沙皇時代的大口徑火炮來摧毀德軍要塞,這種火炮叫什麼名字
那是一種沙皇時期的重型榴彈炮。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生產的。
這種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已經落後了:射程不算很遠、三分鍾才能發射一發炮彈、很笨重不便運輸。不過它的口徑是305毫米,炮彈裝葯量大,對堅固的要塞工事有很大的破壞作用。
蘇軍1945年春攻打東普魯士納粹德軍據守的柯尼斯堡,那裡的要塞很堅固,有的牆壁厚度超過一米。蘇軍就動用了這種大炮,專用於轟擊那些厚厚的要塞牆壁。
有趣的是,德軍那些要塞大多是十九世紀普魯士時期建造的,比沙皇時期的這種大炮還要古老。於是這場戰斗被戲稱為古董對決。最終,鬥志昂揚的蘇軍戰士們操作古董大炮轟垮了古董要塞。
老樹開新花,沙皇的老炮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⑵ 蘇聯多管發射炮彈叫什麼名字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葯傾瀉於目標地,但其准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它們雖比其他火炮來的脆弱,但價格低廉、易於生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自行火炮相比,這樣的機動性為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
⑶ 解釋下各種「炮」的名詞 例如 高炮 火箭 滑堂炮 迫擊炮 加農炮 榴彈炮 火炮 等等
高射炮
高射炮英文稱為anti-aircraft gun
從地面對空中目標射擊的火炮。它炮身長,初速大,射界大,射速快,射擊精度高,多數配有火控系統,能自動跟蹤和瞄準目標。高射炮也可用於對地面或水上目標射擊。
高射炮按運動方式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高射炮。按口徑分為小口徑、中口徑和大口徑高射炮。口徑小於60毫米的為小口徑高射炮,60~100毫米的為中口徑高射炮,超過100毫米的為大口徑高射炮。小口徑高射炮有的彈丸配用觸發引信,靠直接命中毀傷目標;有的配用近炸引信,靠彈丸破片毀傷目標。大、中口徑高射炮的彈丸配用時間引信和近炸引信,靠彈丸破片毀傷目標。20世紀60年代以後,有些國家用地空導彈逐步取代了大、中口徑高射炮。但由於地空導彈在低空存在射擊死區,小口徑高射炮仍獲得發展。
高射炮的歷史
19世紀下半葉,西歐戰爭此起彼伏。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9 月,普魯士派重兵包圍了法國首都巴黎,切斷了它同外界的一切聯系。
法國政府為了突破重圍,決定派人乘氣球飛出城區,同城外聯系。10月初,內政部長甘必達乘坐載人氣球,飛越普軍防線,在都爾市進行宣傳和鼓動,很快組織 了新的作戰部隊,並通過氣球不斷與巴黎政府保持聯系。普軍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研究對策,決定首先擊毀這些人的氣球。普軍總參謀長毛奇下令,研製專打氣球的火炮,以切斷巴黎與都爾之間的聯系。
不久,這種打氣球的炮就製造出來了。它是由加農炮改裝的,口徑為37毫米,裝在可以移動的四輪車上。為了追蹤射擊飄行的氣球,由幾個普軍士兵操作火炮,改變炮位和射擊方向,打下了不少氣球,並由此得名「氣球炮」。它就是高射炮的雛形。
1906年,德國愛哈爾特軍火公司(萊茵軍火公司的前身)根據飛機和飛艇的特 點,改進了原來的氣球炮裝置,製成專門用來射擊飛機和飛艇的火炮。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門高射炮正式問世。設計師將火炮裝在汽車上,並採用了與現代艦炮相似的防護裝甲。這門火炮口徑為50毫米,炮管長約1 .5 米,發射榴彈的初速可達每秒572 米,最大射高為4200米。
兩年之後,德國又製成一門性能更優越的高射炮。這門炮的口徑為65毫米,炮管長約2 .3 米,為口徑的35倍。發射榴彈時初速提高到每秒620 米,最大射程可達5200米,而且高低射界和方向射界也都相應擴大了。這門炮已開始使用門式炮架並利用控制手輪調整高低射界。採用這些改進措施後,火炮的機動性能有了較大提
局。
繼上述兩種高射炮問世之後,1914年德國還製成了77毫米高射炮。1915年,俄國研製成76毫米高射炮,它是一種防空加農炮,也可用來射擊地面或水面上的目標。
在這一時期,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工業發達國家也製成了高射炮。
在早期製成的高射炮中,性能最好的是德國1914年製造的77毫米高射炮。其突出特點是在四輪炮架上裝有簡單炮盤。這種炮盤在行軍時可以折疊起來,用馬或車輛牽引;作戰時,打開炮盤,支起炮身即可對空射擊。炮盤的使用既便於火炮轉移陣地,又縮短了由行軍轉到作戰狀態的時間。由於它採用控制手輪調整身管進行瞄準,而且首次採用炮盤,因而射擊命中率較高。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法國在兩架雙翼飛機上裝上了炮彈,用它代替炸彈轟炸德國軍隊的飛機庫。接著,英國的飛機於1914年11月又轟炸了德國飛艇庫,德
國損失慘重。
由於飛機特殊的優勢,一些地面使用的武器彈葯如炮彈、手榴彈、機槍、步槍,甚至手槍等,都相繼成了「航空武器」,被裝備在飛機上,用來攻擊地面上的目標。
隨後不久,飛機上便裝備了專用火炮和炸彈。
面對空中威脅,各國開始積極研製新的高射炮。著重改進了高射炮的瞄準裝置,使其射擊精度有了很大提高。一戰前期,用高射炮射落一架飛機平均耗彈量為11585發,到一戰後期,耗彈量已降為5000發。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30年代初期,高射炮和飛機在結構和作戰性能上都沒有出現大的變化,發展比較緩慢。
從30年代開始,日本、德國為了對外擴張侵略,加緊擴軍備戰,進而加速了飛機製造業和軍火工業的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這一時期,飛機無論是結構還是性能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原來採用的木、布等軟質結構材料已被高強度的合金
材料所代替;飛行速度比原來提高了一倍,達到每小時500 千米左右;飛機的飛行高度普遍達到8 ~10千米。
與此同時,高射炮也毫不示弱,其作戰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這一時期,高射炮在結構和性能方面有這樣幾個突出的變化:首先,高射炮採用了長炮管,藉以提高初速和射高。有的小口徑高射炮的炮管長度已達到口徑的70倍,初速達到每秒
1000米左右,比原來提高近 50 %。中口徑高射炮的射高達到10千米以上,是原來的3 ~4 倍。其次,高射炮配備了先進的射擊瞄準裝置,提高了高射炮的命中率。再次,在小口徑高射炮上配備了裝填和復進等裝置,大、中口徑高射炮則採用了機械輸彈設備,提高了高射炮的射速。另外,大部分高射炮都採用了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火控系統,全面提高了高射炮的作戰能力.
到了50年代初期,由於防空導彈投入戰場,高射炮曾一度受到冷落。然而實戰表明,防空導彈並不是萬能的,它不能完全代替高射炮。從60年代中期開始,小口徑高射炮又重新受到「青睞」。它反應快、命中率高、多管集中發射,可以迅速擊
毀低空進犯的敵機。目前各國正在研究提高高射炮對空作戰效能的各種新方法,高射炮正向著小口徑化、自行化、炮彈制導化的方向發展。導彈和高射炮合一的防空武器系統在未來的戰爭中將發揮巨大威力。
新型的高射炮
高射炮具有獨特的抗低空、抗飽和、抗干擾和反導作戰能力,因此其發展仍大有潛力。隨著現代空襲兵器的飛速發展,結合近期世界局部戰爭的特點,近年來一些軍事強國加緊了對新概念高射炮的研製,且不斷有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問世,並呈現出全新的發展趨勢。
電磁高射炮
電磁高射炮屬超高速彈射武器,是未來超音速空襲兵器的剋星。它以電磁裝置代替傳統高炮的發射裝置,以超大功率電磁感應原理,在炮膛內產生3兆焦耳以上的發射動能,是一種以彈丸撞擊力毀傷目標的攔截武器,具有較強的防空能力,打擊目標能力可提高5倍以上。
外刊報道,美國在1995年電磁高射炮的試驗中,連發8.5克重的彈丸,速度已達5.6公里/秒;俄羅斯在1999年用樣炮進行打擊目標試驗,在4000米空中穿透了2枚「飛毛腿」靶彈;英國也在加緊實驗,並聲稱按其計劃電磁高射炮將在200 5年裝備部隊。目前發達國家正從試驗向實用發展階段過渡,通過改進發射結構,減輕其重量,使其達到野戰實用化水平。
激光高射炮
激光高射炮性能獨特,前景廣闊。它以激光發射鏡為炮管,直接將束能以接近光速投射到目標上,使激光射中處瞬間被高熱能毀傷。激光高射炮具有發射無需彈葯、無聲、無後坐力等特點,只要光能充足即可,可靈活、快速、高效打擊不同方向的飽和攻擊,所以發展激光高射炮備受世界各國青睞。
美國在激光高射炮的研製中,曾多次擊落靶機、靶彈,美國陸軍曾在演習中使用「鸚鵡螺」激光高射炮,僅用5秒鍾就擊落3架無人靶機。俄軍最近新裝備的激光防空系統由兩輛車組成,一輛載電源,一輛載發射機,用雷達捕捉目標後,發射高能激光毀傷或激燃目標內的儀器。法、德兩國也正在實施氧化碘化學助能激光高射炮的研製計劃,讓激光射束能更強、更遠。預計2010年後,世界將有20個國家裝備激光高射炮。
隱形高射炮
隱形高射炮生存力強,最適應全天候、全頻譜作戰。目前,發展隱形高射炮有三種類型:
塗料隱形。英、法軍在1993年率先用吸波塗料研製出隱形高炮;俄軍現正研製用電質變色吸波薄膜等視頻隱形新技術,不但讓其具備吸波能力,且能通過炮身顏色與地面背景調色,以求隱、景「合一」。
反紅外隱形。高射炮電器部分工作時會不斷向外輻射紅外線,易遭紅外偵察和紅外導彈打擊。為提高反紅外探測能力,美國將「高靈敏」油冷裝備安裝在「 回擊者」自行高炮各電器上,消除了熱能的向外輻射。
綜合技術隱形。瑞典採用「綜合隱身術」,將 MK2式自行高射炮炮塔、甲板採用復合塑料製成,炮管護有玻璃鋼筒體外套,電器部分加裝速冷空調,用迷彩、隱身材料偽裝車體,使紅外、電磁波向外輻射幾乎為零。
火箭高射炮
火箭高射炮最適應反導作戰。較傳統高炮無後坐力,可多管同時發射;管數多,射彈散布范圍大,殺傷概率高;發射聲極小,射速快。
法國於1992年首先研製的30毫米64管火箭高射炮,3秒鍾可發射64發炮彈,發射速度是同口徑高射炮的5倍。義大利在2000年裝備了20毫米36管火箭高射炮,作戰時以「集陣射」方式將36枚火箭同時射向目標,一次齊射擊毀巡航導彈的概率達99%。俄羅斯在研中的火箭高射炮,將「冰雹」40管地對地火箭炮進行改造,採用了新技術、新材料,射程比原來增加20%,毀傷目標的精度比普通高射炮增加2 0餘倍。
智能高射炮
火控智能。由計算機自動控制,使火炮、導彈實現了共用一個控制系統的「 軟結合」;火控系統能控制和決定火炮、導彈打擊的先後順序;火炮實現了自我裝填發射;導彈發射後對目標「自動尋的」,打了不用管。
光電智能。俄羅斯「通古斯卡」自行高射炮,具有「三光合一」(潛望鏡、電視攝像機、激光)瞄準具、微光攝像機、計算機等特性,使捕捉、跟蹤目標和計算射擊諸元實現了自動化、精確化。
彈葯智能。瑞士雙35高射炮採用「阿海德」子母榴彈,內裝152枚子彈,母彈在發射時自動裝定引爆時間,距目標8~10米爆炸。爆炸後子彈葯可對目標形成一個半徑為8米的彈幕群,使目標無處可逃。
⑷ 俄羅斯陸軍的武器
自走化:基本上實現了火炮自走化,以配合主力戰車和步兵戰車作戰,例如2S9履帶式和2S23輪式120毫米自走迫炮,2Sl式122毫米自走榴炮、2S3和2s19自走加榴炮、2S5式152毫米加農炮和2S7式203 毫米自走榴炮等射程遠。例如2Sl9發射增程彈的最大射程為30公里;2S7M的最大射程是普通榴彈為37.5公里,增程彈則高達50公里,優於西方同類型火炮。
發展終端導引炮彈:現有3種系統,均采雷射半主動導引,一種為152毫米的紅土地終端導引炮彈,射程為3至20公里,比美國的銅斑蛇155毫米榴彈遠4公里;另兩種為120毫米和240毫米終端導引迫炮彈,命中概率均達80%。
射速高:2S19式採用自動供彈機構,射速達7發/分,作戰效能比美國的155毫米自加榴炮高2.5倍。
攜彈量大:2S19和2S5的攜彈量分別為50發和60發,均裝在自動裝彈機構上,隨車攜帶。
迫榴合一:2S9、2S23、2S31等自走迫炮,既可曲射也可平射,不僅具有加榴炮和迫擊炮的兩種功能,而且具有反戰車能力,高低射角達-l至+85度,榴彈最大射程4000米,直射射程1500米,最大射速4發/分,是一種結構獨特的新型火炮。 俄羅斯反戰車武器主要以反坦克導彈為主,尚有些二、三級師裝備反戰車炮,隨著炮射反戰車飛彈的發展,100毫米和125毫米反戰車炮再次咸魚翻身,在反戰車作戰中再顯雄威,這可能是「古為今用」的典型實例,也充分體現出了俄羅斯炮兵武器發展的一大特色。
就反戰車導彈而言,它既有單兵攜帶式、機載式,又有車載式,還有自行反戰車導彈發射車。現役反戰車導彈中頗具代表性的杲AT-5、AT-6和AT-7,例如改良後的AT-7B系采紅外半主動導引,配備縱列穿甲彈頭,射程為80至1500米,穿甲威力達800毫米,主要用於摧毀掛載反應裝甲的主力戰車、建築工程和輕型裝甲目標。AT-6系毫米波雷達導引,射程400至5000米,穿甲厚度達1000毫米,主要用於對付地面和低空目標。
⑸ 戰爭中的炮彈
二戰期間,納粹元首希特勒就曾夢想製造出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巨炮,納粹工程師也果然在他的要求下製造出了一種叫做「古斯塔夫」的超級大炮。
它是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的最大的大炮,盡管「古斯塔夫巨炮」的射程達到29英里遠,殺傷力也異常兇猛,然而由於它實在太過笨重,這個「超級怪獸」並沒能讓瀕臨滅亡的納粹帝國起死回生,相反它自己也在戰爭中成了美軍的「俘虜」。
二戰期間,納粹元首希特勒向德國工程師發布一道命令,要求他們設計出一種「可以穿透一米厚的鋼、七米厚的混凝土、三十米深泥土的超級炮彈」,德國弗里德里奇·克魯普軍火公司的武器專家們隨即向希特勒呈獻上了「古斯塔夫巨炮」——這是有史以來曾經製造過的最大的大炮。
包括運輸車在內,它重達1344噸,整門大炮有4層樓高、20英尺寬、140英尺長。操作「古斯塔夫巨炮」簡直是後勤部門的夢魘,因為需要500名士兵一起合作,才能搬運和移動這個「超級怪獸」,並向敵人發射出致命的炮彈。
「古斯塔夫巨炮」直徑近一米寬的炮膛可以容納兩發炮彈,一發10584磅重的高性能炸葯彈和一發16540磅重的混凝土穿刺彈。「古斯塔夫巨炮」能擊中29英里外的目標,堪稱當時的「超級武器」。
第二次大戰中的德國超級大炮,除了古斯塔夫之外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卡爾」了。
1933年,德國為了對付正在法國建造的「馬其諾防線」而向克虜伯公司提出800mm列車炮的定單,當1937年克虜伯正式著手進行建造時,納粹政府又向它的死對頭——萊茵金屬公司發出了設計一種用途相同的自行臼炮的命令。
1940年5月,樣車開始進行各類試驗,並冠以參與開發的卡爾·貝克將軍的名頭,廠方的編號則是「040號設備」。起初裝備的是8。44倍口徑600mm臼炮,但是設計時留出了餘地,因此也可換裝11.5倍口徑的540mm臼炮以增大射程,540mm的型號為「041號設備」。兩者都是將臼炮搭載在由十一個負重輪的巨大底盤上,重達124噸的車體由戴姆勒·賓士MB503-V12型580馬力引擎驅動,最大時速只有可憐的十公里,亦因發射時震天動地的威力而被稱為「雷神之錘」。
從1940年11月至1941年8月,萊茵金屬公司一共建造了六門「卡爾」臼炮,分別起名為:一號炮「亞當」、二號炮「夏娃」、三號炮「多爾」、四號炮「奧丁」』五號炮「洛奇」、六號炮「迪沃」。
1941年在德國的倫貝格成立了裝備四門「卡爾」的第六二八重炮營,該營擁有的「亞當」、「夏娃」、「多爾」和「奧丁」以及420毫米固定臼炮「伽瑪」、800毫米列車炮「古斯塔夫」一起在1942年參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卡爾」的高爆彈在粉碎蘇軍北部要塞的戰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後一號到四號炮被轉交給第八三三重炮營,而「洛奇」和「迪沃」則參與對1944年華沙起義的鎮壓行動。在戰爭末期,每兩門「卡爾」編成一個連,但是在完全沒有制空權的戰況下基本沒有作用。
⑹ 巴雷特為什麼被稱為「大炮」它的真實威力有多大
巴雷特被稱為「大炮」,是因為其威力機器恐怖!據說這把槍是不建議往人身上使的,因為目標根本不會覺得疼,但其他人看到後卻很疼,畫面會引人不適。所以巴雷特更多的是用於射擊裝甲目標,用於人身上就有點重口味了!
巴雷特從82年誕生至今已過去了近40年,它把大彈葯和狙擊槍融合在一起,集反器材和人員殺傷為一體,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一個新時代。盡管它的很多性能已被後來者居上,但巴雷特就是巴雷特,它的名聲註定被世人所銘記!
⑺ "迫擊炮"為什麼叫"迫擊炮"呢"迫擊"是什麼意思呢
「迫擊」就是指近戰攻擊。迫擊炮的起源有很多說法。迫擊炮的前身是臼炮,世界上的第一門應用於戰斗的迫擊炮是在日俄戰爭期間,當時被稱為「雷擊炮」。1915年,迫擊炮逐漸大規模服役,配屬步兵營一級使用。
而迫擊炮從日本引進以後,就直接以日文「迫撃炮」來命名,即「pò ji páo」,可見迫擊炮不論是在日本還是在舊中國軍隊里,「迫」字都是讀「pò」的,這個字從古代以來就沒有「pǎi」這個讀音。
然而咱們國家的地方方言在發音上與官話的發音區別還是蠻大的,其中就包括「迫」字,大多數方言在讀諸如「迫害」、「逼迫」、「強迫」時「迫」字的發音就不是「pò」了,而是「pǎi」,在稱呼迫擊炮時自然就以方言「pǎi」來發音。
久而久之,從日本人那裡傳過來的「pò ji páo」也就成了「pǎi ji páo」,而「迫」字的讀音也就這樣被發明出了第二種讀法,也就是我們現在已經習慣成自然的「pǎi ji páo」迫擊炮,可見中華文化確實博大精深。
所以以後看到別人把「pǎi ji páo」迫擊炮讀成「pò ji páo」迫擊炮時,千萬不要笑話,興許人家才是對的。
⑻ 俄國「列特維贊」號戰列艦的武裝裝備有什麼特點
「列特維贊」號戰列艦主要火力是裝備在前後2座雙聯炮塔內的4門40倍口徑1895年式的305毫米火炮。射速40-45發/分,每門火炮備彈77發。相對於日本和英國戰列艦主炮的重型炮彈,俄國人的火炮採用發射較輕的炮彈,可以獲得較高的初速和更好的穿透能力。對比英國1893年開始裝備的305毫米Ⅷ型主炮和日本EOC G/G1型主炮,俄國人在中近距離上還是不差的。
炮塔原本是和艦體分開的合同。克朗普最初希望最好是投標決定,當時還傳出可能裝備具有美國風格的主炮塔。但是在1898年7月舉行的俄國海軍技術委員會的會議上還是決定在俄國國內兵工廠進行製造,原因竟然是他們覺得自己的工廠質量更好些!分解開的主炮塔在1901年10月運到船廠組裝,這項組裝工程也額外花費了船廠5萬美元。
中型火炮群由12門仿法國迦納特45倍口徑152毫米速射火炮組成。其中8門設置在主甲板的炮塔內,4門則在上甲板的炮塔中。火炮初速792米/秒,射速3到4發/分,備用彈葯2400發。由於俄國士兵沒有操作復雜機械的習慣,克朗普在副炮塔火炮射擊前設置兩道甚至三道保險,保證開炮前俄國士兵可以不受傷害。這樣一來,使得火炮相對其他國家同類火炮射擊速度稍微慢些。
重型反魚雷艇炮群由20門50倍口徑75毫米仿法國迦納特式火炮組成,14門安裝在主甲板預制的開口中,其中4門位於每側艦首到第1座152毫米副炮炮塔之間,最後1座152毫米副炮炮塔到艦尾間3門;另外6座同樣位於上甲板,每側3門,全部在上甲板兩座152毫米炮塔之間。每門備有彈葯325發。
輕型反魚雷艇炮群由24門哈乞開斯43倍口徑47毫米速射炮組成,每門備彈125發。上層建築前後上各4門,另外的8門位於上層建築的尾部。剩下8門中前後戰斗平台各3門,另外的兩門在桅桿平台。還有6門哈乞開斯23倍口徑37毫米輕型火炮,位於艦橋兩側,每門備彈200發。另外也搭載兩門63.5毫米行營炮,每門備彈200發。
雖然不適用但「列特維贊」號也裝備6具381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水上,兩具水下,裝備有17枚阜姆產魚雷。
「列特維贊」還可以搭載45枚水雷,並且裝備有6具75厘米大型探照燈。
火控系統在試航返回俄國後安裝。應用電動指示器刻度盤參數轉換目標射程和參數,可由在指揮塔里的射擊指揮員指揮單個火炮或全部火炮射擊,比機艙呼叫的那種報話筒先進不少。距離測定是由千分尺,類似六分儀的設備提供,主要是通過敵艦上顯著特徵來估量角度,如水線到桅頂的實際高度已知,利用千分尺得到個角度就可以計算出敵艦的距離。以至於俄國海軍艦只上都攜帶有記載的外國軍艦不同特徵高度的參考書。
和同時代的戰列艦一樣,「列特維贊」在設計中也攜帶有兩艘三等魚雷艇,通過艇首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魚雷。共有5艘這樣的魚雷艇在新澤西州船廠建造。每艘都攜帶有艇首發射的魚雷1枚和1門向前的小口徑速射炮。歷史上戰列艦搭載的三等魚雷艇戰果不是很多,除了日俄戰爭時期日本「三笠」號有過擊沉驅逐艦的經歷,其他都是碌碌無為一生,只作為交通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