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航天員在太空執行出艙活動前,航天員們要在地面上經歷哪些「魔鬼式訓練」
航天員們要在地面上經歷很多訓練,包括體質、理論、心理等方面。
宇航員在發射和返回過程中會遇到的超重效應,使人的體重和內臟重量增加數倍,超重耐力低的人會出現暈厥或呼吸困難。一個人超重的耐力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具體的訓練方法是讓受訓者半躺或坐在離心機的駕駛艙內,逐漸提高離心機的速度。這時,超重值逐漸增加,直到宇航員無法承受,然後逐漸降低離心機的速度。
讓受訓者調整呼吸,放鬆肌肉,可以提高受訓者的自主神經活動,減少身體疲勞,提高工作效率。或者用聲音刺激誘導人入睡,從而達到休息和緩解疲勞的目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貳』 航天員怎麼零重力訓練
1, 可以在水下做零重力的模擬訓練,在水下穿衣服是一件比較難完成的事情,當然水下也不能夠呼吸,如果呼吸那就完了,你就死吧,水吸入肺腔就會嗆水,呼吸根本無法完成.
2,非常危險的訓練,飛機向上飛到一定的高度,是向上,往上飛,突然將發動機關閉,因為地球引力的關系,飛機會向地面墜落,在飛行以及關閉發動機的同時,上升的動力沒有了,只有跌落的重力,人在機艙內的感覺就是所謂的"零重力"這種零重力的狀態保持時間非常的短暫,只有幾秒中的感覺,那幾秒中,人在機艙中會產生懸浮的感覺,那個懸浮的感覺就是"零重力"
『叄』 俄羅斯宇航員在「星城」受訓,主要都做什麼
現在俄羅斯的宇航員正在俄羅斯的莫斯科進行訓練,並且由於聯盟MS,17可能會在10月份發射,所以說這些宇航員現在正在加緊訓練的步伐,以此在進行航空航天發射的時候能夠出色的完成任務。而目前俄羅斯方面並沒有公布這些宇航員目前所訓練的項目主要是什麼,但是一般航天員的培訓項目都包括對於體制的鍛煉以及對於心理的訓練,同時在特殊環境時我們的應急能力,以及在太空環境之下的生存能力等等。
那麼我相信這一批即將要進入太空的宇航員,肯定像這種身體素質訓練早就是已經達標了的,那麼現在只是可能進行常規的訓練,讓身體的肌肉養成習慣以及讓身體的肌肉不進行懈怠,所以說體質鍛煉肯定是每日的日常鍛煉,畢竟要在太空生存下來,肯定要良好的身體素質,同時倫理知識的教育也一定要有,這個對於一般人來說也是應該要知道的,其次就是心理訓練,因為我們知道在太空的時候,環境跟我們在中國是不一樣的,整個環境也沒有太多的聲音,並且自己也是處於漂浮的狀態,如果你在長時間的情況下沒有辦法和人對話,說實話心裡肯定會產生問題,所以說提前就要進行心理訓練,以防止你在太空的時候心裡崩潰。
當然了,針對宇航員的類別和職業不同,所針對的訓練項目也不同,那麼這個就要看俄羅斯宇航員這一次去太空的任務主要是什麼了,同時還有生存訓練,綜合訓練等等,反正就是要一切都盡善盡美,什麼東西都要會。
『肆』 航天員的訓練的過程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航天員的選拔是非常嚴格的,成千上萬候選人,經過重重關卡的篩選,才有幾個人,最多是十幾個人成為後備航天員。這些人也不是都能上天,等待他們的是長期艱苦,甚至是極限負荷的航天員訓練,在訓練中還可能會由於意外事故而喪生。所以,有人將它描述為「魔鬼訓練」。航天員只有通過訓練,經考核和評定合格後,才能轉為正式航天員,參加太空飛行。據報道有50%的後備航天員在訓練過程中被淘汰。
第一,培訓航天員的搖籃
為了培訓航天員,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都建立了專門的航天員選拔訓練基地。美國航天員選訓中心是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約翰遜航天中心,俄羅斯的是在莫斯科東北40公里的加加林訓練中心。我國的航天員選訓中心是在北京郊區的航天城,選拔出的後備航天員將集中到那裡進行訓練。
第二,為什麼要進行航天員訓練?
航天員與從事一般職業的人不同,他們不僅僅從事單一工作,而是要身兼數職:指揮員、駕駛員、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天文學家、醫生、機械修理工等。沒有強健的體魄、淵博的知識和掌握多種技能是不能完成任務的。為了順利地完成太空飛行任務,需要進行長期艱苦的訓練。通過訓練要達到:
(1)增強航天員的體質,提高處於太空特殊環境下(如失重、超重、缺氧)的耐力;
(2)使航天員能夠適應座艙環境,能在其中健康地生活和有效地工作;
(3)提高航天員的技術和理論知識,能夠勝任航天中的多項工作。
航天員訓練的項目很多,涉及面很廣也很復雜,為了達到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標准,預備航天員要進行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心理訓練、專業技術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救生與生存及大型聯合演練等8大類、58個專業的專業訓練。訓練時必須有重點和針對性,有的知識一般了解一下就行了,有的與任務完成有密切關系的,要反復訓練,直到熟練掌握。在航天員的整個職業生涯中,除了太空飛行,都是在不斷地訓練中度過的。完成一次飛行任務後,除了要鞏固原來的訓練科目外,還要為以後的飛行任務接受新的訓練。
第三,訓練的實施
航天員訓練的時間較長,職業航天員至少需要3.5~4年的時間,載荷專家需要2.5年。我國的14名航天員是1998年選拔出的,經過了5年半訓練才有一名航天員進入太空。對於一名職業航天員,訓練的實施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基礎理論訓練階段
基礎訓練的時間約為6個月到1年。在這段時間里,航天員要學習很多基本航天知識,為今後的專業技術訓練奠定基礎。他們學習的知識面很廣,學習的內容很多,是任何一個大學都無法學到的。例如,我國的航天員在基礎訓練階段的基礎理論訓練就開設了13門課程:載人航天工程基礎、航天醫學基礎、醫學生理性基礎、地理氣象、星空識別、高等數學、力學、英語、計算機基礎、自動控制理論、CNC制導導航基礎、電工電子學、政治理論及文學藝術休養。據航天員反映,這個時期盡管體力付出少,危險性小,卻是他們訓練中最艱苦的時期。
航天專業技術訓練階段
需要1~2年的時間,目的是使航天員掌握航天飛行中所需要的各種技能。訓練的內容以航天器技術和各種操作技能訓練為主,內容包括飛船和太空梭的駕駛和控制,飛行器上各種設備的操作,航天器的交會和對接訓練、失重飛機訓練、救生和生存訓練、醫學保障訓練等。
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階段
約需要1年半的時間。它是根據首次飛行任務而制定的訓練,是針對航天員從進艙、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返回地面的整個飛行過程的所有程序進行訓練。在上天前還要進行幾次大型的合練,使航天員和地面工作人員了解整個計劃的實施過程,做到心中有數。
航天員的體質訓練、心理、飛行技術訓練和對航天環境的適應性訓練貫穿整個訓練過程。例如,我國航天員按照訓練大綱的要求,安排了每周3次,每次2小時的體質訓練。不少航天員自己還堅持每天長跑,所以在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召開的運動會上,航天員大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中長跑的第一、二名都被他們囊括了。為了使航天員掌握訓練的項目或內容,每相隔一定的時間還要進行復習。例如,美國規定訓練課程超過6個月後,就需要再復習一下,以便保持以前的熟練水平。
第四,航天環境的適應性訓練
航天活動會置身於各種特殊環境,其中對人體影響最大的是超重和失重環境。為了使航天員更快地適應航天環境,就要進行航天環境的適應性訓練。
超重訓練
航天員在發射和返回的過程中要遇到的超重作用,它使人的體重和體內的臟器的重量增加好幾倍,超重耐力低的人會因此而出現暈厥或呼吸困難。一個人的超重耐力是可以通過訓練提高的。具體的訓練方法是讓受訓者半卧或坐在離心機的座艙里,逐漸增加離心機的轉速,這時超重值逐漸增加,直到航天員不能耐受,再逐漸降低離心機的轉速。還可以結合今後的飛行任務,模擬飛船上升和返回時所遇到的超重曲線,進行周期性的訓練,或加入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體驗。
失重飛機訓練
航天員在軌道飛行過程中是處於失重狀態的,失重不僅對人體的健康有影響,而且可以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因此,在飛行前進行失重訓練是十分重要的。由於在地面上不可能產生真正長時間的失重,所以只能進行短期失重和模擬失重訓練。短期失重飛行訓練用的是失重飛機。這種特別改裝的飛機在進行拋物線飛行時可產生25~35s的失重,失重飛機飛一個起落可完成15個左右的拋物線飛行。利用短暫的失重可進行體驗失重、空間定向、人體行為、失重狀態下的生活和工作等訓練。我國航天員失重飛行的訓練是在俄羅斯的失重飛機上進行的,他們在一個架次飛12個拋物線後都沒有嘔吐,俄羅斯的專家佩服地說:「中國航天員的素質真好!」。
浸水訓練
人在水中時,由於流體靜壓和重力負荷作用減少,可產生類似失重時的一些變化和感覺。這種方法不是真正的失重,只是模擬失重產生的體液頭向分布和漂浮感。浸水訓練是在一個大水槽中進行的,這個大水槽可以將航天器的1:1模型放在裡面,可以訓練航天員失重情況下的工作能力。例如,訓練航天員的出艙活動,在艙內和艙外工作時的動作協調性等。
頭低位訓練
頭低位時,下身的血液會沖向頭和胸部,因此如果在地面經常讓受訓者處於頭向下的位置,進入太空後,航天員對失重環境的適應就快,產生的不舒服感覺就會減少。我國的航天員在發射前幾天的晚上,也採用了這種頭低位的方式睡覺,這樣可以使航天員入軌後更快地適應失重環境。
前庭功能訓練
航天員進入失重環境後,有一半以上的航天員會出現類似地面暈車、暈船的反應,使航天員十分不舒服,也影響工作。出現這些反應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失重影響了人體內耳的前庭器官,為了增強前庭器官的適應能力,可在地面採用轉椅、鞦韆、跳彈力網、體育訓練等方法訓練人體的前庭器官。
第五,救生與生存訓練
航天員從發射開始到返回都存在潛在的危險。通過救生和生存訓練,可以使航天員掌握出現危險情況時的自救技能,減少航天員的傷亡。例如,在航天員進入座艙到火箭點燃的這段時間,火箭和航天器都可能出現故障,如果危及航天員安全時,可以利用緊急撤離裝置(如防暴滑梯、緊急撤離滑道和索道等)撤離火箭。而如何正確應用這些裝置,需要經過訓練;火箭點燃後,航天器的上升階段如出現危險,需要航天員迅速離開航天器,因此航天員要進行跳傘訓練;航天器入軌後也可能出現危險,需要飛船或太空梭將他們營救撤離,如何撤離需要在地面模擬器中進行大量的訓練。航天器在返回的過程中,由於自動控制系統出現故障,可能會落到其他地方,給營救工作帶來困難,必須通過訓練使航天員了解和掌握著陸後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情況及採用的正確自救措施。航天員在返回後,也可能著陸在非預定的區域,例如落到大海、茂密的森林或沙漠中,與指揮中心聯系不上,營救小組不能及時救援。因此,必須對航天員進行著陸後的生存訓練,使航天員了解著陸後可能遇到的惡劣環境的特徵,掌握生存的技能。通過生存訓練也可以鍛煉他們的意志和培養他們的良好品質。
第六,心理穩定性訓練
航天活動會給人帶來極大的心理-生理負荷,尤其是長期飛行,可能會引起航天員出現心理障礙,有時飛行中的航天員心理狀態會成為航天任務是否能完成的關鍵,因此對航天員進行心理訓練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航天員的心理訓練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心理穩定性訓練
方法是結合航空飛行、跳傘、超重、失重飛行、前庭功能、救生和生存等訓練,提高航天員的心理穩定性。
隔離訓練
根據訓練要求,讓航天員在一個狹小的隔音室中生活、工作一段時間,通過他們隔離期間的表現,就可以了解每個航天員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及對孤獨環境的適應和儲備能力,提高他們今後在航天中的心理穩定性和航天員之間的協調工作技巧。
心理支持
通過三種方法提高航天員的心理品質。第一種方法是生物反饋法,即讓受訓者調整自己的呼吸和放鬆肌肉,這樣可以改善受訓者的植物神經活動,達到減輕身體疲勞,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或用聲音刺激方法,誘人入睡,達到休息和減輕疲勞的目的。第二種方法是通過教育,使航天員正確地掌握待人處世方法,學會處理人際關系,提高航天員的心理相容性。第三,表象訓練,即對所學的知識採用「過電影」的方法,提高航天員飛行中記憶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第七,航天員的專業技術訓練
專業技術訓練是航天員訓練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過這種訓練可以使航天員掌握飛行中必須具備的各種技能和有關的理論知識。對於不同的航天計劃,專業技術訓練的內容是不同的。具體實施的方法是先講課,後實踐。訓練通常是在單項訓練器或模擬器上進行訓練。在航天員選訓中心有很多供航天員訓練用的不同模擬器。每個模擬器的用途不同。例如前蘇聯為完成「聯盟」號任務,設計了一種「聯盟」號訓練器,它除了不能模擬超重和失重外,可模擬「聯盟」號飛船從發射前准備開始到切斷發動機,在空中飛行和返回階段的整個空間飛行過程,訓練航天員完成交會、對接、軌道糾正、機動飛行和下降等操作;在訓練器的旁邊有計算機和控制室,可以監測航天員的工作能力及模擬出飛行中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以便讓航天員在地面上就熟悉它;還有對接模擬器,它和「聯盟」號飛船與航天站對接用的裝置完全一樣,可像實際飛行那樣用專門的燈光模擬日光照亮艙內;此外,還有組裝模擬器、工具模擬器、機電星空模擬器、航天站實物模型等。在正式飛行前,要將1:1的飛船模型放在大型水槽中,航天員穿著特別的壓力服,在水槽中模擬失重情況下所要完成的各項任務。
航天員的訓練十分艱苦,考核也是十分嚴格的。在航天員訓練的每個階段,都要進行考核評定,訓練不合格的將被淘汰。我國的14名航天員經過五年多的學習和訓練,都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八大類、近百項的學習訓練任務,順利通過了航天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03年7月3日,經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14名航天員全部具備獨立執行航天飛行任務的能力,予以結業,並獲得三級航天員的資格。2003年9月,楊利偉、翟志剛和聶海勝被確定為三名首飛梯隊航天員,接受飛向太空前的強化訓練。最後,由楊利偉乘神舟5號上天,圓了中國人民的首次「飛天夢」。
『伍』 俄羅斯飛機失重實驗,人為什麼會飄起來
因為失重飛機是將現有的飛機通過特別設計和改裝而成的,它每次飛行時可以連續進行十幾次的拋物線飛行。在每個拋物線飛行時,出現超重-失重-超重的變化。
飛機失重拋物線飛行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平飛加速段:飛機起飛後,爬升至一定高度,然後平飛加速;
(2)俯沖加速段:飛機先向下小角度俯沖加速,使它達到失重特技飛行中的最大速度;
(3)失重飛行段:當飛機飛到一定距離時,飛行員同時連續地操作操縱桿和油門桿,使飛機飛出一個拋物線形狀的特技飛行,它的上升段相當於物體的垂直上拋運動,下降段相當於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加速或減速運動的慣性恰好與重力抵消,使飛機處於失重狀態;
(4)俯沖改出段:飛機滑行到一定距離時,以一定的俯沖角飛行到拋物線最低處,再以一定的法向過載值(飛機飛行時改變俯仰狀態的能力常用最大法向過載來衡量)拉起改出,即結束失重飛行,進入平飛狀態,於是可繼續進行下一個失重拋物線飛行。
『陸』 請問航天員訓練中心太空倉中的失重環境是怎麼模擬出來的
一般來說都是乘坐大型軍用運輸機,訓練員在機艙內,然後飛機爬升到一定高度再向下以一定的加速度(一般是重力加速度)俯沖,也可以自由落體,這樣,機艙內的訓練員就會失重。我國的航天員就是到俄羅斯參加的這種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