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為什麼在東北亞影響有限

俄羅斯為什麼在東北亞影響有限

發布時間:2022-10-17 11:45:29

① 影響東北亞地區局勢的因素有哪些

東北亞,是指亞洲的東北部地區,按地理位置的分布,包括俄羅斯聯邦的東部地區(濱海邊疆區,薩哈林島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東北、華北地區,日本國的北部與西北部,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蒙古國。即是整個環亞太平洋地區。廣義的陸地面積有1600多萬平方公里,占亞洲總面積的40%以上,,有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蒙古五國全境和俄羅斯遠東沿海。
東北亞地區一直以來就是大國力量交匯、沖突之地,特別是冷戰之後,蘇聯解體,中國復興,日本走向「正常國家」的努力,再加上在該地區有著廣泛利益的美國,使東北亞地區的大國關系變得愈加復雜,難以把握。這里有廣泛的地緣利益,激起了大國的覬覦和爭奪,今後東北亞局勢的演變,將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產生結構性的影響。

② 如果俄羅斯遷都到遠東,會有什麼影響

這得等到東北發展起來,東北亞經貿繁榮。而且北京天津等地發展出來的城市群空前。與環渤海地區發展緊密。
中國可協助俄羅斯在遠東黑龍江邊界(黑龍江出海口附近)
發展一個陪都。
與黑龍江沿岸城市一同發展,增強地區影響力,助東北黑龍江發展出一個強大的跨國城市群。

③ 東北亞最悲慘的國家

朝鮮, 東北亞國家包括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朝鮮、蒙古等六個國家。以地理范疇,美國版圖不在東北亞地區,但是由於美國的霸權思想,和歷史形成的原因,美國在東北亞地區有重要的戰略利益,所以,本文也要討論美國東北亞地緣戰略的研究。

先說說中國的地緣戰略和心態,我國同東北亞國家關系的新發展是全方位的,即包括政治領域,也包括經濟、軍事和人文領域。其主要特點是:國家關系發展登上新的台階;經貿合作發展迅速且潛力巨大;人文交流空前活躍。目前東北亞國家對中國的態度和中國的處境狀況可以概括如下:一是,西方國家的某些勢力以「非我族類,其心也異」的視角觀察我國,嫉妒和仇視我國的崛起,挑撥離間我國同東北亞國家之間的關系。二是,東北亞一些國家,在涉及領土和本民族歷史問題時,時常表現出極端民族主義情緒,不能理性地對待和處理。三是我國與東北亞國家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戰略的分歧和矛盾,影響到國家關系,影響到他們處理與我國領土糾紛和歷史問題的立場。四是,美國在東北亞地區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大多數東北亞國家外交的首要方向是美國,不是我國。五是,我們就處在這個錯綜復雜的亂局中,能否突圍,取決於我們實力和戰略決策。

第二說說日本的地緣戰略和心態。由於歷史的原因,日本同俄羅斯、韓國、中國均存在領土糾紛,日本同俄羅斯的領土糾紛主要是北方四島,即擇捉、色丹、齒舞、國後四島,總面積5036平方公里,俄羅斯稱之為南千島群島。日本同韓國的領土糾紛指獨島,日稱竹島,總面積18.6平方公里,日本同中國的領土糾紛主要是釣魚島,日稱尖閣列島。另外日本同中國的專屬經濟水域劃分也存在爭議,同俄、韓、中三國在漁權問題上經常發生糾葛。從日本方面分析,日本與俄、韓、中三國的領土糾紛仍未解決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日本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而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擴張主義政策共存。二是日本爭奪東海和日本海海產、油氣和其他礦產資源的需要,預圓大國之夢。三是美國為其撐腰,讓日本有了狐假虎威的自信。現在,日本以自己受到朝鮮的最嚴重威脅為由,參加了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實際上他有自己的小算盤,就是:實現政治大國目標,加快軍事大國化步伐;擴大外交自主權需要;加強在半島和東北亞的影響力;建立東北亞經濟合作組織的需要。在東北亞地區,日本是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國家,它希望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和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這也在情理之中。

三說說俄羅斯的東北亞地緣戰略和心態。俄羅斯強化東北亞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昭示和發揮多極化世界中重要一級的作用;為遠東地區開發創造和平的周邊環境和良好的開放環境;加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應對金融危機及各種挑戰;以圍魏救趙的方略,緩解北約東擴的壓力。

四說說韓國的地緣戰略和心態。近幾年,韓國一直致力於鞏固與美國和日本同盟關系,同時加強與中、俄的友好關系。縱觀韓國的外交史,南北關系始終是外交重點。韓國與美國是同盟國關系,韓美同盟直接影響著韓國與東北亞國家關系的發展。韓國認為它是朝核問題的當事國,理應在解決這個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另外近幾年,韓國在實現東北亞經濟一體化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五說說朝鮮的地緣戰略和心態。雖然朝鮮不是一個大國,但是戰略地位顯要。它位於東北亞地區的中心,冷戰時期是兩大陣營的對峙的前線,現在也保留著冷戰的心態和情節,朝鮮自然資源豐富,在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中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另外朝鮮是東北亞唯一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目前開始的經濟改革有利於與東北亞國家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六說蒙古的地緣戰略和心態。蒙古國是內陸國家,北與俄羅斯為鄰,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有長達4670公里的邊境線,地理位置決定了蒙古國重視中、蒙、俄三國之間的關系。目前,蒙古國確立了均衡的同俄、中發展友好關系的等距離方針,在中俄之間避免有所親疏。同時,為了保障國家生存安全,蒙古國除強化蒙俄、蒙中關系外,蒙古還實行多支點外交戰略和第三鄰國戰略,即積極與美、日等西方國家發展關系,以平衡與中、俄關系發展,制約中、俄東北亞戰略和全球戰略對蒙古國的負面影響。

第七說說美國的地緣戰略心態,美國在東北亞安全戰略調整的意圖,當然是為了鞏固和擴大它在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利益。用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話來說,在經濟上,亞洲地區已經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對美國的今天和未來都至關重要。在政治上,美國要履行對亞洲安全的承諾,鞏固日韓的傳統盟友關系。具體而言,美國在東北亞安全戰略調整意圖是,仿製大規模殺傷武器擴散;防範地區強國的崛起;防範和限制盟國;應對亞太地區的不測事件和非傳統安全威脅。

④ 東北亞地區為什麼又是政治安全高風險區,東北亞地區國家間關系為什麼敏感脆弱

因為中日和朝鮮半島有著非常復雜的歷史,而上世紀兩個超級大國的介入,使得本就復雜的東北亞局勢變得更加復雜了。朝核問題和台灣問題是兩個超級火葯桶,處理不好就可能引發戰爭,所以雖然表面上看東北亞地區一片祥和,但是還是很危險的。

⑤ 二戰中蘇聯對日作戰對現在的東北亞格局的影響

蘇聯對日作戰對現在的東北亞格局的最大影響在於支持朝鮮成立了與韓國政府相對抗的社會主義國家,將自己的勢力伸入並深深紮根於東北亞。兩個國家的兩種制度幾近不可調和,因此對抗事件不斷,使朝鮮半島成為世界熱點地區,也是個裝滿了火葯的火葯桶,各國勢力都想要滲透的不安全地區。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聯軍隊在滿洲里、朝鮮半島北部、南薩哈林和庫頁島迅速摧毀了日本軍隊。在23天的戰爭中,蘇軍全殲了日軍22個師,日本共損失了67.7萬官兵,其中8.4萬人被擊斃。蘇聯軍隊繳獲了豐厚的戰利品:3700件武器、600輛坦克、861架飛機、1.2萬挺機槍、2000多輛軍車。關東軍的全線潰敗,打亂了日本將關東軍調回本土增援的如意算盤;而日本皇室及政府原本打算一旦東京淪陷,便轉移至滿洲里,這一想法也落空了。到9月1日,蘇聯軍隊已經擊敗了千島群島的敵軍,並佔領北方四島。這是日俄「北方四島」之爭的由來之一。當時,蘇軍「沿海州、伯力區和外貝加爾州的陣線,越過滿洲邊境」上的遼闊遠東戰線,直貫中國東北戰場,並向指定方向繼續推進。10日,蘇軍先由小部隊突破了在朝鮮邊境日軍要塞區的慶興,進入了朝鮮北部,從11日開始,解放朝鮮的戰事全面拉開。蘇軍從海、陸、空三線對日軍同時展開了激烈的打擊,幾天後,朝鮮北部的大部分地區被解放。
面對蘇聯紅軍在朝鮮半島所向披靡的神速推進,並直指南部,「美國國務院、陸軍部和海軍部對此匆忙召開會議,主要研究如何阻止蘇軍南下,並在將來由自己獨占朝鮮半島的方案。8月14日,杜魯門批准了把北緯38度作為美軍和蘇軍在朝鮮執行對日軍行動的臨時分界線的建議。翌日,杜魯門致函斯大林,並附上他給麥克阿瑟的關於日軍投降細節的『總命令一號』,徵求斯大林以三八線作為受降分界線的意見。8月16日,斯大林復信表示基本同意這種安排。
1945年9月20日,斯大林向蘇聯軍隊佔領的朝鮮地區下令成立獨立政府,因此蘇聯軍隊司令撤回之前派往首爾的聯絡軍官,限制南北往來,在沒有與美國進行任何磋商的情況下採取了旨在成立朝鮮地區單獨政府的一些措施。
1948年8月15日和20多天後的9月9日,朝鮮半島南部在美國的支持下成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半島北部在蘇聯支持下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⑥ 東北亞各國的利益訴求

東北亞主要包括中國、俄羅斯、蒙古、朝鮮、韓國、日本六國,由於冷戰兩極格局的影響,美國在這一地區對各種事務的插手,使得美國反而成為這地區格局的主角之一。所謂政治格局是在一定時期內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導作用下,在世界范圍內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對比狀況和總體態勢,表現為一定的國際政治結構或體制、體系。東北亞政治格局在中俄朝相互間的戰略性夥伴關系,在美、日、韓方則表現為美韓同盟和美日同盟,在李明博上台後,加強了韓日關系,實際上形成了美、日、韓戰略性三角關系。由於朝鮮半島長對抗局勢,以及近年來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朝鮮核問題使得這一地區局勢變得更加緊張和復雜。這種情況下自然大大不利於這上地區的經濟合作,對中國的和平崛起更是起了極其消極的影響。1.東北亞政治格局現狀東北亞政治格局一方面是受冷戰後雅爾塔體系的影響,另一方面東亞地區特殊的歷史地理背景也是其現存政治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總得來說東北亞政治格局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徵。1.1朝鮮半島對抗局勢緊張最近朝鮮半島局勢風雲突變,自5月25日朝鮮宣布成功進行第二次核試驗以來,朝鮮短短5天就發射了6枚導彈。從發射「衛星」到二次核試驗,再到現在接連不斷的發射導彈,甚至有跡象顯示朝鮮還要在下月發射洲際導彈。朝韓兩國劍拔弩張的緊張態勢是甚至有可能導致新一輪的半島軍事沖突與戰爭,並且極有可能導致這一地區開始以核武器開發為重點的軍備競賽。朝鮮與美國的關系再度高度緊張,在美國的倡導下,聯合國最終採取一致性決議,對朝鮮進行制裁,然而朝鮮國內對些反應強硬,東亞政治局勢的緩和還最終還要靠東北亞各當事國的相互妥協與合作。1.2中日兩國國家關系起伏不定由於歷史原因,中日兩國互不信任是世界上人所共知的,加之在台灣問題、釣魚台問題的客觀存在使兩國自建交以來關系起伏不定,中日兩國都是亞洲經濟大國,日本是亞洲最大經濟體,也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則是亞洲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僅管中日兩面國經濟互補性強,但是出於上述原因中日經濟合作並沒有充分發揮出其潛力。僅管這樣,中日經濟合作在某些方面還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中日國家關系改善時期,比如福田康夫訪華將就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發展,2年中日經貿關系有了新突破,中日貿易將進一步增長,2年內會達到3,000億美元;中日之間也產生了不少大型合作項目,國家海關總署日前公布數據顯示,福田康夫當政2年內日本繼續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和最大進口來源地,雙邊貿易總值2,360.2億美元,增長13.9%。其中,中國自日本進口1,339.5億美元,同比增長15.8%;出口1,.7億美元,同比增長11.4%。中日貿易佔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由2003年的15.7%降至2年的11.8%,2年該比重進一步下降至10.9%。2年以來,日本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再次出現下滑,而中國對日投資不斷增加。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與世華財訊交流時指出,近幾年中日經貿合作增速有所放緩的主要原因是中日偏「冷」的政治環境。中日經濟互補性很強,而且是近鄰,日本曾連續10年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但自2004年起,中國和歐美的貿易發展加速,而與日本則出現倒退現象。2年,日本對華投資項目數和金額都大幅下降,雙邊貿易增速也有所放緩。中日「政冷」的滯後效應已顯現。2年以來,中日貿易雖然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但仍沒有擺脫自2004年開始的低速增長的趨勢。由此可見正中由於中日政治關系的不穩定造成了中日全面合作的困難,進一步對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1.3中、俄、朝在東北亞合作層次相對較多低僅管中、俄、朝三國有著綿延數千公里的邊界,但是三國的合作層次相對較低,最大的特點是「政熱經冷」與中日「政冷經熱」有著截然相反的合作特點。具體到中俄之間則是,僅管中俄之間已經建立了而向21世紀的戰略性夥伴關系,但這也是的體現在政治層面,中俄之間的經濟合作並沒有達到與其政治合作相應的層次,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俄間政治信任感沒有達到百分百的原因之一,最近俄羅斯國內出現的「中國危脅論」和基於中國移民的「黃禍論」就是很好的體現之一,反應到政治層面則是中俄在某些國際問題上遲遲達不到一致性意見,降低了中俄在解決國際性問題的默契性程度,具體到對兩國經濟合作層面的影響典型的事件是中俄石油管道線改道風波,而中俄最大的貿易項目就是兩國間的能源合作,俄羅斯是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著1707.5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它的西部與歐洲一體,東部和南部融入亞洲大陸板塊。俄羅斯地大物博,廣袤的國土賦予俄豐富的自然資源。其森林覆蓋面積為8.67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51%,木材蓄積量為807億立方米;已探明天然氣蘊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儲量的三分之一強,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儲量為65億噸,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2%至13%;煤蘊藏量為2000億噸,居世界第二位;鐵、鋁、鈾、黃金等的蘊藏量也均居世界前茅。為中俄在能源合作方面的努力,中國政府也在不斷的努力。據俄羅斯聯邦政府新聞處向俄新社透露的消息,2006年12月6日早晨中俄兩國政府首腦出席了第二屆俄中經濟工商界高峰論壇開幕式,此後將舉行俄中總理第十二次定期會晤,晚間兩國總理還出席了中國年閉幕式暨文藝演出。中俄兩國總理將首次討論向中國出口淡水魚類和海產品的問題,這是有關問題第一次在這樣高的級別上進行討論。此外還將討論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問題,包括關於田灣核電站二期工程建設問題。在歷次政府首腦會晤中,俄中兩國貿易問題已經成為例行磋商問題,雙方計劃在2010年將雙邊貿易額擴大到600億美元,如果有可能則擴大到800億美元。中、朝之間的合作則是得水平更低,由於朝鮮對外一直保持著相對封閉的狀態,這一方面是由於朝鮮仍保留著蘇聯式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市場的活力,,另一方面由於朝鮮不顧國際社會的一致反對,開發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採取了各方面的制裁,特別是經濟制裁,加重了中朝經濟合作的難度。此外朝鮮族本身是能源貧乏,工業結構單一不合理,使得中朝貿易僅僅局限在,木材、農產品以及一些生活用品等民生層次的商品類貿易。2、中國和平崛起的內涵及其條件中國的和平崛起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這也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然而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沖擊下霸權主義國家美國,會千方百計的限制中國的和平崛起,其中朝鮮問題和台灣問題是其限制中國和平發展的兩張王牌。為此中國要通過各種努力妥善處理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創造一個和平的有利的國際周邊環境。2.1中國和平崛起的內涵眾所周知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發展,不應當也不可能依賴外國,必須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這就是說,我們要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更加充分和自覺地依靠自身的體制創新,依靠開發越來越大的國內市場,依靠把龐大的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依靠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來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是一條與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友好相處、共同發展之路;這是一條依靠自身力量、挖掘自身內涵、注重全面協調之路;這是一條通過制度創新,提高國民素質,實現社會自我完善之路;這是一條在全人類共同利益基礎上的振興中華之路。中國的和平崛起具有歷史現實性,它符合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潮流,符合中國、亞洲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國人民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統。中國的和平崛起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它將使世界格局更為平衡,國際社會更為安全;中國的和平崛起將使人類的文明和文化更為豐富多彩,為人類提供的模式和文化借鑒;中國的和平崛起將為國際關系的歷史帶來新的範例和素材,證明人類可以以理智和和平的方式處理好國家沖突這一千古難題,中國的和平崛起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是幾代人前仆後繼,胼手胝足的奮斗目標,也是今後幾代人的光榮責任。2.2中國和平崛起需要的條件中國的和平崛起所需要的條件總體來分兩個方面也就是國內和國外方面。2.2.1國內條件中國的和平崛起的國內條件總體來說穩定和發展。具體的穩定來說最重要的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全面貴徹和落實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具體體現在民生上則是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解決廣大人民面臨的切身難題,比如就業、住房、醫療、養老保障等;大力提高科技術,科技立國,使科技真正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這就要求我們要大力發展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當今以信息產業經濟為各國經濟龍頭的情況下,我國要大力發展信息技術,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全全球隊化不斷強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主宰了全球的貿易甚至是把握了住了全球的經濟命脈,所以我們要大力打造一批強有競爭力的國際化大公司,增強我國企業的競爭能力,同時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企業管理技術和經驗,完善我國企業的企業管理體制,同時不能忘記我國的具體國情,結合中國的實際,創造出符合我國實際的企業管理體制,走向世界,開拓國外市場。特別是在經濟安全方面,我審時存勢,全面了解世界經濟走勢,當前發生的金融危機就是很大原沖動了我國的經濟,特別是對外貿易方面,一方面這與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日漸形成的外向型經濟結構有關,所以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經濟結構,內外並重;另一方面要積極倡導國際社會建立新型的國際貨幣存諸機制,完善國際金融安全保障體制。2.2.2國外條件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都是內外條件的結合,如果說內因是根本的作用,那麼在一定的時期內外部原因的作用甚至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比如清朝末年時期的雅片戰爭以及後來一系列的外部戰爭的影響最終激化了當時國內的矛盾,導致中國封建社會最終解體,如果沒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中國也會慢慢的過渡到現代文明社會但是那個時時期的到來會很漫長,那樣中國如果再追上西方現代國家的發展步伐會更加吃力,就現存的東北亞格局來說其對中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當今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的情況下,區域化趨勢也相應的變得加強,具體的體現在區域化的合作集團的出現,當今全球就出現了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區域化的政治經濟合作集團,而在東北亞這一最具有合作潛力的地區,卻一直處於對抗狀態,這對東北亞各國的發展與合作甚至和平與穩定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對中國而言,這一影響更加明顯,中國的東北地區遲遲得到到進一步的發展,中國與東北亞各國的全作基於東北亞格局這一隱性的存在,大大阻礙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步伐。3.東北亞政治格局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影響中國在和平崛起沒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國際政治環境是不行的,近年來中國政府推行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戰略的現實選擇就是很好的體現,因為只有這樣才更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合作進而給中國的崛起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真正做到有內有外,內外結合。現有的東北亞政治格局對中國的和平崛起是極為不利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3.1對經濟方面的影響東北亞目前的政治格局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的影響是很不利的,首先朝鮮國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長期實行封閉的對外政策,當然這也是由於以西方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對其採取制裁的結果,僅管中國與朝鮮保存著貿易通道,俄羅斯同樣如此但是這些合作都是初層次的,基於東北亞大格局的存在,中、朝、俄由於三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地域發展特點決定了,三國的合作深度是有限的,至少基於目前的狀況成果是很有限的,這種對抗性的存在,使得朝鮮半島在東北亞合作的中間平台性作用基本沒有得到發揮出來,同樣這也導致了中國與韓國、日本的政治不信任感,也嚴重影響了基於海路的三國的經濟合作,僅管這樣三國總體合作特點可以用「政冷經熱」來概括,可以想像基於和平,友好和東北亞格局的狀況下東北亞經濟合作的發展未來前景。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重要特徵,並對世界經濟產生著越來越深刻的影響。東北亞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經過多年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與世界范圍內區域經濟尤其是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迅猛發展相比,東北亞濟一體化進程明顯滯後。因此,研究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東北亞經濟如何實現一體化等問題,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研究表明,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應對經濟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產物,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明顯的示範作用,並推動國際經濟競爭由國家間競爭轉向區域間競爭,因而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具有必要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有效性是以足夠的區域經濟實力作保證的,東北亞具備這樣的經濟實力,因而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具有現實可行性。自由貿易區較之關稅同盟更可能使貿易創造大於貿易轉移,這為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選擇自由貿易區形式提供了理論依據。雙邊自由貿易是多邊自由貿易的基礎,這決定了東北亞經濟一體化應在多邊自由貿易框架下通過大力發展雙邊自由貿易來實現⑴。在東北亞各經濟體之間,中國與日本、韓國經濟合作條件良好,二者建立自由貿易區不僅有可行性,而且是實現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突破口,對推動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前景光明,但仍面臨一些發展障礙。為了促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健康發展,中國和同本、韓國應統一認識,形成共識,消除對雙方經濟競爭性的恐懼;應大力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內的雙邊自由貿易進程;應加快建設中國國內統一立場;應加強中國與日本、韓國之間的政治互信,共同培育相互理解、和睦相處的環境;應採取積極措施縮小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經濟發展差距,實現互惠互利。3.2對政治方面的影響冷戰結束後,東北亞區域的國際政治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冷戰時期,由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對峙,各國的戰略均極端地基於安保利益這一吸引子之上。雖然各個陣營內的國家之間都呈現合作的狀態,但陣營與陣營之間無合作之傾向,相反,它們之間的關系均表現出極端對立的狀態⑵。冷戰的結束,使東北亞區域的國際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東北亞名國在這一地區的安全利益在相當大的幅度內被弱化,而經濟利益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並被東北亞各國所重視起來。因此,各國的戰略指向均由沖突的層面向合作的層面轉移。之所以會出現這一趨勢是與當今世界國家間對外行為範式的轉變是關的,也就是國家之間的交往是經濟方式,更加關注的是本國的經濟發展。對中國的而言,朝鮮半島地處東北亞核心地帶,是我國重要的戰略側翼.作為與中國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鄰邦,朝鮮半島在中國的地緣安全戰略中一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冷戰結束以來,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由美蘇主導的兩極格局趨向多極化,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大國相互競爭的局面,處於較弱地位的朝韓兩國也不由自主地被納入了周邊大國的戰略軌道,半島形勢空前復雜化.而兩次朝核危機的爆發更使朝鮮半島局勢的發展跌宕起伏,波折不斷.面對錯綜復雜的半島形勢,中國從"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這一戰略目標出發,確立了以"對話和合作"為基本特徵的安全戰略,並積極推動朝核問題的和平解決,為緩和半島緊張局勢,維護東北亞地區和平與穩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⑶.美日同綴是影響東北甄地緣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東北亞地緣戰略格局中,中、美、日三角關系是影響東北亞地緣戰路格局的安全的關鍵變數。「在這個三角關系中,起主導地位和作用的是美國,在美日同盟的條件下,中、美、日三角關系是不等邊三角,而作為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與中日外交距離的變化是影響東北亞地緣戰略態勢交化主要動因。」⑷美日同盟的形成,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冷戰後美日同盟繼續存在。則主要中美戰略困局的產物。冷戰結束後,為了防範和遏制中國,美國逐漸將其戰略重心由歐洲轉向亞太地區,並提升美日安保條約的作用,通過新的《日美安保合作指釧.》擴大了美日安保條約的使用范圍,以《周遍事態法》把中國台灣地區劃如美日安保的范圍,矛頭直指中國。美國還鼓勵日本增強其軍事力量以在亞太地區發揮更大的制衡中國的作用,並且在美國的全球反恐行動中,還要求日本負擔一部分軍事,從而減輕美國在世界干涉行動的負擔。另外。美國拉住日本,還有一個戰略目的,就是阻止日本靠近中國,阻撓東北亞一體化進程,分化東北驅共同體的形成,從而減制中國在亞太的影響力。這對中國和平崛起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給中國的和平崛起造成了一個不利和東北亞國際政治環境3.3軍事方面的影響在軍事方面,由於東北亞格局的不利影響使中國在東北亞地區始終沒有安全感,這會對中國的軍事力量的部署產生重大影響,在台灣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中國的西方還存在問題的情況下,中國的軍事部署被分散,一旦多個方位出現問題中國就會出現多面作戰的不利局面,從而處於戰爭中的不利地位,且不說中國的武器水平與西方還有著那麼大的差距的現實了,此外,中國還要背負軍事開支的壓力,當前中國的面臨的眾多的國內問題,經濟發展是頭等重要的,若是再背上軍事戰爭的負擔,中國的和平豈起前景可想而知3.4對文化方面的影響在歷史上中國的文化就是東亞文化的主體,中國的文化也深遠的影響了朝鮮、韓國、日本的文化發展,中國的和平崛起要充分發揮本國文化的因素,這也是中國要做到和平崛起的軟實力因素。東北亞各國從蠻荒歲月走向強國之路都經過了思想啟蒙的過程。可以說,東北亞各國的民族國家意識是由「師夷長技以自強」而來。自強和民族意識構成了18世紀中期東北亞各主要國家文化的主題。一旦這種主題成立,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就空前明確地被提出來,這也正是為什麼極端的民族主義總是讓我們聯想到偏激狹隘的種族論。梁啟超先生在將民族主義概念從日本引向中國的時候把除了黃種人以外的其他人種當作懶惰的人種加以嘲諷,以此鼓勵國人奮發圖強,甚至與「白種」爭奪殖民地。⑸而東北亞區域意識的逐漸建立,伴隨的是區域格局翻天覆地的大變動和力量的此消彼長。至此為止,東北亞在悠悠五千年中堅持的「儒治」方式終於向西方的現實主義低頭。國家的力量對比成為左右東北亞局勢的絕對因素。⑹可以說,東北亞國家進行區域認同的過程是一個逐漸摒棄傳統,尋求新生的過程。從一個更加宏觀的角度去解讀東北亞歷史,目前的眾多疑難都只是滄海一粟。當千年之外後人去寫歷史時,未必能夠體會出今天的東北亞的困境與焦灼、鬥志與希望。縱觀已經成為歷史的歲月,法德之間幾個世紀的爭斗,英法百年戰爭,仍然只是歷史的一個瞬間而已。中國要和平崛起,東北亞的文化格局勢必會重新進行組合,具體是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會變得更強,甚至會成文化東北亞文化格局的主體,而現有的東北亞政治格局對中國與東北亞各國的文化交流是很不利,沒有一流暢的交流環境,這在另一方面又會與東北亞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交流產生不利影響,更加重了東北亞各國的不信任感。總之,東北亞的政治格局與中國的和平崛地起息息相關,東北亞格局內所發生的任何一個事態都會對中國產生深遠的影響,東北亞的格局在未來肯定會有重大的變化,這要基於東北亞各國力量的此消彼長有關,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相信東北亞各國會從本國的利益出發,妥善處理各國關系,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各國之間的問題,中國作為東北亞的大國,也是在世界范圍內正在崛起中的大國也一定會成功的運用和平的外交方式來解決東北亞格局所本國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⑦ 有關朝鮮半島的資料

簡介:
朝鮮半島

Korea peninsula

位於亞洲大陸東北部,介於日本海與黃海之間。南北長約840千米,東西寬約360千米,面積約22萬平方千米。朝鮮半島海岸線全長1.8萬余千米(包括島嶼海岸線)。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全境多山。山地和高原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80%。北半部為朝鮮,南半部分韓國。

朝鮮半島東鄰日本,西接中國,北靠俄羅斯,南臨太平洋,處於亞洲大陸東部中央,為東北亞腹心地帶,是該地區重要的戰略要沖和美洲大陸與歐亞大陸相通的最重要的橋梁。

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曾經說過:「誰統治了東北亞,誰就掌握了西太平洋,誰就掌握了整個亞洲的命運。」而東北亞的鑰匙正是朝鮮半島。誰控制了朝鮮半島,就意味著誰就控制了整個東北亞地區。

地處中、俄、日三國之間的朝鮮半島,早在19世紀中後期就已成為大國爭奪的角逐場,成為了東方的「巴爾干」。因此,朝鮮半島的一舉一動不只關繫到半島上朝鮮、韓國兩個國家的命運,也對與其相鄰的中國、俄羅斯、日本,以及遠在太平洋對岸的美國產生巨大的影響。

從1994年至今的10餘年間,圍繞朝核問題,中、美、俄、日四大國與朝、韓進行了上百次秘密磋商,並且舉行了四輪公開六方會談。雖然各國的態度越來越明朗,但朝核問題依然是個未解的「迷局」。

由於朝核問題,朝鮮半島再度成為牽動大國神經的敏感地區。

美日

劍指朝鮮 意在中俄

從地理上看,美國是距朝鮮半島有太平洋之隔的遙遠的美洲國家。但基於朝鮮半島特殊的地緣戰略地位,美國並沒有因其地理位置與朝鮮半島相距遙遠而放棄對它的利益謀求。

朝鮮半島的分裂都是當年美蘇在二戰結束時一手造成的,美國在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半島從分裂那天起,在有關朝鮮半島所有重大事件中都有美國的參與。朝鮮戰爭使美國獲得了在韓國駐軍的理由,因而加大了朝鮮的軍事壓力,致使朝鮮制定了「先軍政治」路線,百萬大軍駐守在三八線附近,韓國因此也不斷加強軍隊的現代化。朝鮮半島成為世界上兵力部署最為密集的地區。

冷戰結束後,在東西方國際關系緩和的大背景下,南北雙方為實現和平統一進行了不懈努力,提出了統一的方案和步驟,南北關系一度出現緩和。2000年6月,南北雙方實現了半島分裂50年來的首次首腦會晤。但是,美國竭力控制南北和解進程的速度。美國雖然在一切公開場合都聲稱支持朝鮮半島和平統一,但事實上美國極有可能並非樂見其統一。

如果統一的朝鮮半島與美國繼續保持軍事同盟關系並成為其東北亞地區的有力的戰略夥伴的話,美國也許沒有擔心的必要。但是,從歷史文化和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統一的朝鮮半島沒有足夠的理由總是與美國的戰略同步行事。這是因為如果統一的朝鮮半島走親美路線的話,它將難以處理同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屆時朝鮮半島將面臨著再度成為大國爭斗的犧牲品這一悲劇性歷史命運。這對於朝鮮半島來說無疑是一種自殺性外交。

為保證朝鮮半島地緣戰略的實施,美國對朝鮮半島採取了「接觸加遏制」的兩手政策。柯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對朝鮮採取了以「全面接觸」為基調的「接觸和擴大政策」,如逐步實施美朝核框架協議的內容,向朝鮮提供重油;積極與朝對話,謀求在核問題和導彈問題上有所突破;向朝鮮提供援助,減輕經濟制裁等。

布希政府則對朝鮮採取了更為強硬的「進攻性接觸政策」。「9·11」事件發生後,在朝鮮積極表態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的情況下,布希仍將朝鮮列為「邪惡軸心」之一,並在2002年初出台的「核態勢評估」中將朝鮮列為7個可進行「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對象之一。

中國的崛起令美國感到深深的不安。美國國家利益委員會1996年6月發表的一篇題為《美國國家利益》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必須確保在亞洲不會出現一個敵對的超級大國對美國的領導地位形成挑戰,這是美國在亞太駐軍的首要任務。美國國務卿賴斯則直接指出:「中國仍然是一個亞太地區穩定的潛在威脅。他的軍事力量目前尚不能與美國相匹敵,但這一狀況並不必然永久保持下去。」

蘇聯解體後,盡管俄羅斯不再擁有全球超級大國的地位,俄羅斯保留了蘇聯強大的軍事實力,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其核力量和常規力量仍與美國不相上下,令美國不可小視。就東北亞地區來講,俄羅斯雖裁減了其遠東的軍事力量,但仍保留了足夠的軍事存在,與美日在該地區的軍事配置大體持衡,仍然有足夠的能力對意欲在該地區稱霸的國家構成威懾。美國由此斷定:「俄羅斯仍然對21世紀的美國國家利益構成潛在的威脅。」為遏制俄羅斯的復興,美國一方面通過「北約東擴」,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另一方面利用朝鮮半島阻止俄羅斯掌握東北亞事務的主導權。

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介入朝鮮半島事務,其戰略目標並不在於朝鮮半島,而利用朝鮮半島一定程度不安定的政治結構介入東北亞地區事務,遏制中國的崛起和俄羅斯這個昔日的競爭對手,從而保持超級大國地位,進而領導全世界是其戰略目的之一。

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末,作為戰敗國的日本一直在美國的保護傘下全力發展經濟。但進入80年代,隨著經濟的急劇膨脹日本開始謀求向軍事大國邁進。「朝鮮威脅」恰好成為日本發展軍事的絕好借口。日本戰略家認為:「從地理上看,朝鮮半島猶如從亞洲大陸伸出的一把匕首,直對日本列島的側腹,」加之歷史上日本曾對朝鮮進行過殖民統治,日本深感來自朝鮮的威脅。

從地緣政治的另一個方面來看,朝鮮半島也是對抗中國和俄羅斯的緩沖地帶。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日本就曾以朝鮮半島為跳板進攻中國和俄羅斯。

因此,日本一方面繼續發展日美同盟關系,以得到美國的安全保護;另一方面則在國內大肆渲染「朝鮮威脅論」,全方位「妖魔化」朝鮮,以造成實現軍事大國化的社會氛圍,從而一步步邁出軍事化步伐。

1998年12月,日本以朝鮮「導彈威脅」為借口,宣布與美合作開發TMD。2003年3月,日本首次發射間諜衛星就宣稱發射衛星主要目的只是為了加強對朝鮮導彈發射情況進行監控,偵察朝鮮軍事動態。但事實上日本的偵察衛星系統可以對全球事態進行監視,特別是朝鮮半島和東北亞的軍事動態,其中重點是朝鮮半島、中國和俄羅斯。

朝韓

渴望安全尋求自主

從歷史上看,由於朝鮮半島一直為大國環伺且自身孱弱,所以一直是大國利益的交匯點和逐鹿之地,也往往淪為大國爭奪的犧牲品。

如今半島分裂局面的造成也不能不說是與當年大國的相持不下有關系。過去,朝鮮半島難有獨立解決自己問題的自主,今天局面依然如此。

朝鮮政府解決自身問題的主體思想非常明顯:政治上追求「自主」、經濟上追求「自立」、國際上追求「自衛」。

朝鮮目前最需要的不是韓國的電力能源,甚至也不是可以挽救飢荒的中國大米、能源物資,更不是俄羅斯的武器,而是國家安全的保障,即能否讓朝鮮平穩改革、開放的同時,依然可以維護政府的合法性、政治地位。也就是說,一方面,即不遭到武力入侵,又不會被美國的「顏色革命」浪潮推翻自己的政權。

朝鮮核危機不過是朝鮮為了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一張牌。然而,朝鮮核危機僅僅是一種姿態,它改變不了問題的本質,即朝鮮在東北亞大國博弈中的弱勢地位。無論是朝鮮擁有核武庫,還是美國正式以書面方式保證不進攻朝鮮,都不能保證朝鮮的「絕對安全」。核武器的最大威懾作用就在發射架上,而撕毀條約對於美國來說是家常便飯。

因此,朝鮮力爭以獨立國家的地位出現在各國之間,朝鮮的目的是想要求得在幾個大國中的游刃有餘的地位,這是朝鮮採取所有行動的最大目的。

首先,它認為美國企圖扼殺朝鮮的發展,要與美國抗衡,就必須採取強硬措施,發展核武器,並聯合其他東亞國家,共同牽制美國。

其次,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朝鮮也算準了周邊幾個大國不會對美國扼殺朝鮮袖手旁觀。就俄羅斯來說,俄羅斯與朝鮮有15公里的邊界線,同樣不希望美國的軍事基地建在自己的旁邊,否則會受到美國的威脅。對於日本來說,如果朝鮮爆發戰爭,首先朝鮮可能瞄準的是美國在日本和韓國的軍事基地,這也會極大地威脅到兩國的安全。將這幾個國家聯合起來與美國抗衡,從而求得幾個國家對朝鮮安全的關心。

在朝鮮半島的角力者中,朝鮮最親密的夥伴是它的民族兄弟——韓國。雙方不僅僅因為血緣、文化關系而對統一朝鮮半島有共同的期待,而且還有安全上的唇亡齒寒的干係。倘若朝鮮被逼到戰爭絕路上,韓國將全國陷入戰爭狀態。

自從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韓國在美國的長期佔領和控制下,參與了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韓國目前的這種經濟上和軍事上的依附地位,決定了它在朝鮮半島局勢中所能夠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但韓國人更諳於現實的轉圜。由於歷史和現實的落差,韓國人必須忍辱負重於大國夾縫之間,求生存、求和平、求發展,並追求與朝鮮自主的統一。歷史往鑒與現實處境都在提醒韓國決策者:能否在有關朝鮮半島的事務上有力表達出自身意志,關繫到朝鮮半島能否保持和平穩定和能否防止在此區域再次發生戰爭。

上世紀下半葉以來,韓國實現了工業化與高速經濟增長,經濟實力達到相當規模,政治自主意識也明顯增強。在金大中當政期間,就曾堅定不移對朝鮮實行「陽光政策」,與美國的對朝政策拉開了距離。而盧武鉉上台後,韓國在政治自主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雖然碰到了來自美國和日本越來越大的阻力,盧武鉉政府仍繼續對朝鮮推行「陽光政策」,並積極斡旋於六方之間,力促重開談判。

今年,盧武鉉總統還提出韓國要做「東北亞的均衡者」。這表明韓國在國際戰略上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即不再一味地在對外關繫上追隨美國和日本,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國家利益來決定自己的對外政策。

近年來,韓國還不懈致力於建設「自主國防」,增強軍事實力,這也有力保障了它貫徹其對外政策的政治意志。不久前韓國「獨島」號小型航空母艦的下水,就表明其「自主國防」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當然,雖然韓國的國力經過經濟的騰飛已大幅度提升,但想與美國和周邊大國抗衡,目前仍然不現實。

俄羅斯

影響雖弱不可忽略

蘇聯解體後,俄朝關系急劇下降,使得俄羅斯在朝鮮半島及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大為削弱。近幾年在有關半島和平與安全問題上,俄羅斯幾乎成為局外人,特別是在建立朝鮮半島安全機制問題上,俄一直被排除在「四方會談」之外。

但是,俄羅斯畢竟是東北亞的重要政治力量,朝核問題的最終解決,離不開俄的配合和幫助。

普京上台後,改變以往對朝鮮事務重視不夠的做法,提升朝鮮在俄羅斯對外關系中的地位,並為此展開一系列的外交活動。

2000年2月9日至10日,俄羅斯前外長伊萬諾夫訪問朝鮮,兩國外長簽署了友好睦鄰合作條約。7月19日,普京總統應朝鮮領導人金正日的邀請訪朝,這是兩國關系史上俄國家元首第一次訪朝,雙方簽訂了旨在發展兩國關系的《俄朝共同宣言》。此次會晤推動了朝俄關系的進一步改善,揭開了兩國關系發展史上新的一頁,也進一步說明了俄羅斯對朝鮮的重視。

2001年7月26日至8月16日,金正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同普京就經濟合作和朝鮮半島局勢等問題交換了意見,達成了廣泛共識。會後兩國首腦發表了《莫斯科宣言》。此次訪問,標志著近年來俄朝確定的雙邊關系新框架進入了鞏固和落實階段。

經濟上,進一步加強與朝鮮的經濟交流與合作,簽訂一系列協定開發兩國經濟合作潛力。俄羅斯獨立初期,俄(蘇)朝經貿合作的水平急劇下降。1991年蘇朝貿易額較上一年驟減70%。普京上台後在加強與朝政治對話的同時也不忘加強兩國的經濟合作。俄朝雙方領導人在會談中著重討論了對前蘇聯援建的朝鮮企業的現代化改造問題,以及朝鮮鐵路的現代化和俄西伯利亞鐵路大幹線與縱貫朝韓的鐵路進行連接的工程等合作項目。同時,俄羅斯將幫助朝鮮解決前蘇聯援建的70家左右的企業改造和現代化問題。俄、朝、韓還就推進連接西伯利亞的天然氣田和朝鮮半島的天然氣管道項目達成協議。

戰略安全上,普京上台後積極參與半島地區問題的討論與解決。2000年7月,普京訪朝時與金正日達成了朝有條件放棄導彈研製計劃的口頭協議,俄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保人」的角色。2001年4月,朝鮮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兼人民武裝力量部部長金一哲訪俄,雙方簽署了《2001年軍事合作協定》和《防禦工業及軍事裝備合作協定》,進一步提高了俄朝關系力度,加重了俄在朝鮮半島安全事務中的介入分量。

俄羅斯對朝鮮政策的轉變,主要還是出於地區戰略的考量。

美國的朝鮮半島地緣戰略有遏制俄羅斯的戰略企圖。這使得俄羅斯在復興經濟的同時,必須把相當一部分力量用於發展軍事以便與美國的軍事力量相抗衡。這無疑會牽制俄羅斯經濟的發展。同樣,朝鮮半島地緣戰略的實施所導致的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會影響俄羅斯的切身利益。

從政治上講,如果朝鮮半島發生戰爭,作為鄰國的俄羅斯必然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俄朝15公里的邊界線上將出現難民潮,從而威脅俄遠東地區的穩定和發展。

從經濟上看,半島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俄羅斯與朝鮮達成的貫通半島南北並與西伯利亞鐵路相連接的協議以及改造仁川至清津抵達符拉迪沃斯的鐵路等項目才能落實;俄油氣進入半島、改造朝鮮老工

⑧ 俄羅斯東部戰略方向主要防範

俄羅斯的重心還是在東歐,畢竟其核心地帶就位於歐洲最東部,而且東歐國家大多都曾收到蘇聯|俄羅斯的直接控制或影響,這一帶的形勢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普京明確指出:「軍事領域威脅的水平和規模日益上升和擴大,俄聯邦國家安全在國際領域面臨的威脅表現在,別國企圖阻撓俄羅斯成為多極世界中有影響的一極的努力,國際恐怖主義已公開以破壞俄局勢穩定為目的發起攻勢。」

《俄聯邦軍事學說》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對俄聯邦及其盟國的軍事安全的潛在外部威脅和內部威脅依然存在,其中外部威脅包括:對俄聯邦的領土要求;干涉俄聯邦內部事務;在俄聯邦和盟國的邊境附近建立軍事集團。內部威脅包括:極端民族主義、宗教和恐怖主義活動;非法武裝的建立及其活動;破環軍事設施及其他非法活動」。



(8)俄羅斯為什麼在東北亞影響有限擴展閱讀:

而美國雖然國土面積以及東西南北跨度沒有俄羅斯大,但是地理位置要比俄羅斯好得多。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大平原、西部高原牧場、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都是可以利用的廣闊的土地,實際上美國可以利用迴旋的國土比俄羅斯還要大。

當然美國位居北美大陸主體位置,遠離歐亞大陸戰爭頻發地區,使美國本土免受戰火殃及,這也為美國發展創造了條件。

⑨ 領土面積和資源世界第一的俄國,為何卻不富裕

眾所周知,俄國是近代史上最具擴張性的國家,沒有之一。俄國吞並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直接讓它變成了世界第一領土大國。

2.俄國不善於經營管理所佔領土。

俄國善於搶佔領土,卻非常不善於經營管理,從所佔領土上獲得收益並不多。領土的增加還造成少數民族人數增多,民族矛盾加劇,造成內部不穩定,統治成本較高。

19世紀末以來,俄國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政治動盪、民間暴動和對外戰爭不斷,也影響了經濟發展和對新佔領土的治理。

3.西方大國的敵視。

早在1853年,俄國領土的迅速擴張就引起英國、法國的敵視。英法與土耳其聯合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擊敗俄國,遏制了俄國在黑海地區的擴張。

1904~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在英國的支持下,日本擊敗俄國,遏制了俄國在東北亞的擴張。

二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領頭羊,對蘇聯的遏制更加明顯,帶領西方國家對抗蘇聯。

幾乎每一任世界霸主都把領土龐大的俄國當成對手,它們不斷圍堵俄國,限制對俄貿易,這對俄國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4.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產業更新換代太快,資源、能源的重要性下降。

英法等國是靠掠奪殖民地起家的,工業革命開始後,西方各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各行各業的技術更新也非常迅速。尤其是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發展迅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迅速,資本、技術、知識的重要性大大超過了能源、資源、土地的重要性。這就是日本等能源匱乏的國家能夠崛起的重要原因。

而俄國由於各種原因的限制,經濟長期靠出口能源和礦產支撐,高科技企業很有限,這造成俄國經濟受能源價格影響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提高。




⑩ 為什麼俄羅斯橫跨亞、歐大洲

簡單的說就是擴張和侵略,以及現代地理劃分.
具體:公元1453年,地跨歐亞,享國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國在奧斯曼土耳其的凌厲攻勢下終告滅亡。公主索非亞帕列奧洛格投靠羅馬教皇,後在教廷策劃的政治聯姻中嫁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赴莫斯科時,索非亞佩帶了象徵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徽章。而狂妄地以拜占庭皇帝與東正教首領當然繼承人自居的伊凡在1497年將雙頭鷹圖案刻在國璽上,以此作為國徽。
該圖案後雖經多次小修微飾,亦沿用數百年,直至羅曼諾夫王朝滅亡。蘇聯解體後,也許是出於弘揚民族傳統淡化意識形態的目的,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再次啟用雙頭鷹圖案。這就是今日俄羅斯國徽的由來。

繼承了拜占庭政治遺產的俄羅斯似乎也沿襲了前者在地緣政治當中的雙重定位:國家戰略兼顧歐亞,既東顧又西望,如同國徽上的雙頭鷹一般左右覬覦。從16、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開始,俄羅斯就四處擴張,領土日益擴大。尤其是其「東進運動」,更是奠定了今日俄羅斯的版圖。由於俄羅斯勢力的歷史性進入,原本封閉內向卻穩定的「黃色東方」失去了往日的寧靜,逐漸成為了大國角逐的戰場。俄羅斯對於東方的進退親疏,正是近代以來世界政治態勢在局部地區的某種折射。

地理大發現

——東方擴張的序幕

在西方主流學界,對於俄羅斯進行的地理大發現不甚認同。他們認為俄羅斯在北亞的地理探險活動純粹就是殖民擴張,卻無助於促進各地區之間的聯系,與哥倫布、麥哲倫等人不可同日而語。該命題是否合理,與本文要旨無礙,但至少反映了一個事實:俄羅斯人的地理大發現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與西歐同行單純地採取航海手段不同,俄羅斯人採取了水陸並進的方針,但作為傳統的大陸國家,仍舊以陸上探險作為主要手段。

俄羅斯地理探險的最初動機並非殖民擴張,而是為了搜捕蒙古殘余勢力。在此之前,莫斯科大公國消滅了以前的宗主國欽察汗國,完成了俄羅斯的統一。後來又開始了對蒙古人的反攻。至首位沙皇伊凡四世在位時,先後攻滅了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兼並了整個伏爾加河流域。因此前期的地理探險活動始終徘徊在烏拉爾山脈以西。

由於繼承了欽察汗國的廣袤領土以及本身農業落後的緣故,完成統一的俄羅斯對於土地發生了濃厚興趣。伊凡四世繼續他的兼並戰爭,然而,在擴張方向上卻有著三種選擇:東、南、西。東方地理狀況不明,且根據以往的探險結果大致可以推測屬於地廣人稀的寒帶地區,開發價值不大;南方有強大的土耳其帝國盤踞在高加索地區,難攖其鋒;而西方立窩尼亞地區( 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一帶)位於波羅的海出海口,占據此地的德意志騎士團又已經衰落,這對於迫切希望與西歐進行貿易的俄羅斯而言無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1558年,伊凡四世悍然出兵,攻城略地,引發了周邊國家的不安。立陶宛公國出於自衛,通過「盧布林聯合」與強大的波蘭合並,將俄軍趕出立窩尼亞,最後將戰火燒回了俄境內。北方強鄰瑞典也趁火打劫。內外交困的伊凡四世被迫於1583年求和休戰。

立窩尼亞戰爭的失敗以及本土因兵禍蒙受的巨大破壞嚴重削弱了俄羅斯,暫時無力向西方擴張,轉而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東方。此前,俄羅斯人早就從蒙古人口中得知了繁榮的中國的存在,繼而展開了對中國的大搜尋。盡管在伊凡四世死後國家陷入長期內亂,但俄羅斯並未因此而放慢探索東方的腳步,且此時的目標已經大大超越以往。

1608年,奉沙皇叔伊斯基諭旨,別洛戈洛夫率領哥薩克人開始尋找西蒙古的阿勒坦汗國。這是在尋找中國大背景下邁出的具體實際的第一步,雖然成果很有限。1616年,結束內亂的羅曼諾夫王朝派出的彼得羅使團因尋找卡爾梅克人( 即土爾扈特人),歷史性地進入蒙古地區,從而建立起俄蒙之間直接穩定且經常性的聯系。蒙古地區的發現,意味著俄羅斯離中國已不再遙遠。1618年5月,以伊凡佩特林為首的遣華使節團出發,9月到達北京。居留4日後,攜萬曆皇帝的國書回國。佩特林使團是歐洲基督教國家來華的首個世俗使團,其中國之行是俄中邦交的開始,同時也是俄中兩個民族的首次接觸。

與此同時,對於西伯利亞以及北亞地區的探索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許多探險隊紛紛越過低矮的烏拉爾山脈東進。一部分走海路,沿北冰洋海岸線前進;另一部分則深入內陸,順著北亞眾多的河流走向展開搜索,進到中西伯利亞。但這些河流最終都流入了北冰洋。因此,俄羅斯與中國的直接交往總體上落後於西歐。直至後期,探險隊深入阿穆爾河(黑龍江)流域,俄中才開始接壤,終於具備了建立經常性關系的前提。

火與劍——

異質文明的早期碰撞

黑龍江流域乃至整個中國東北地區的豐富資源,引發了俄羅斯貴族以及商人階層的垂涎。以哥薩克人為主的殖民商人紛紛打著「探險」的旗號頻繁進出黑龍江流域,且經常性地進行掠奪性貿易,甚至不惜殺人越貨。1652年,哈巴羅夫探險隊進入黑龍江中上游,在阿槍人(即赫哲人)村莊徵收皮毛稅時與前來交涉的清軍發生交戰。裝備了先進火器的哥薩克人擊敗了10倍於己的對手。這是俄中關系史上的首次軍事沖突。

此前,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俄羅斯人終於連接了北冰洋河系和太平洋河系。迭日涅夫探險隊發現了白令海峽,為東北亞航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石,是俄地理大發現中最重要的事件。由此,一個由設防要塞和貿易站點構成的殖民網路逐漸向東延伸。當它擴及黑龍江流域時,就成為頻繁使用的通向更高生產力地區和太平洋的便捷通道。

對於俄羅斯人在東北地區的蠢動,清政府早在北滿洲的一些部落向地方官申訴時就已得知,只是苦於當時剛剛入關,立足未穩,所以並未採取對抗行動。趁此間隙,俄羅斯佔領了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並遣使到北京試圖進行貿易談判,可惜兩次北京之行都因不願行跪拜禮而流產。待到1680年代,已經鞏固統治的清王朝開始騰出手來對付這個北方惡鄰。康熙皇帝親自組織自衛反擊戰,於1685年和1686年兩度用兵。俄軍傷亡慘重,被迫同意以談判的方式來解決東部邊境問題。1 689年雙方簽署《尼布楚條約》。俄羅斯以止戈的微小代價換得了中國許多領土以及有別於其他「海上夷族」的更高待遇。

俄羅斯與日本在稍後的時間也發生了歷史性的接觸。1696年,靠近白令海峽的堪察加半島被阿特拉索夫探險隊發現,同時被發現的還有一個海上遇難的日本漂流民。這是俄日間的首次接觸。這個日本人很快被帶到莫斯科接受沙皇詢問,並留下來學習俄語,以便為以後俄日交往提供翻譯。然而,效果很不理想。此時,那些因為漂流民略帶誇張的描述而對日本財富充滿遐想的殖民商人早已迫不及待地想染指日本北方島嶼。

1711年,俄羅斯侵佔千島群島第一島;1768年,又將擇捉島納入版圖。其後,俄船開始頻繁游弋於蝦夷本島 (即北海道)沿海。當時管轄北海道的松前藩從當地阿伊努部落的控訴中對俄人的劣跡惡行有所了解,但由於害怕幕府趁機干涉藩政,所以沒有上報。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不久發生的「賓雅夫斯基事件」使得俄羅斯在北方海域的活動意外暴露,由賓氏揭發的俄侵略野心在日本知識分子中間引發了「海防論」高潮。

俄羅斯勢力的不斷南下,尤其是1792年拉克斯曼使團和1804年俄美貿易公司頭子雷扎諾夫來日要求通商,終於引起了幕府對北方的高度關注。幕府接受海防派的建議,將北海道納為直轄地,並從津輕各藩抽調兵力進駐北海道,充實北方防務,同時發布俄國船擊退令。這些強硬態度及行動使得俄方的活動收斂了許多,北方的緊張局面因此得以緩和。但俄方對北千島的佔領已成事實,這就為日後的日俄爭端埋下了伏筆。

毋庸置疑,17~18世紀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活動屬於殖民擴張的范疇,之所以規模一直很小,除了因為俄在遠東嚴重缺乏人力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俄羅斯經過彼得一世改革後國力大增,先後在北方戰爭和數次俄土戰爭中擊敗強鄰.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為什麼在東北亞影響有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