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聯為什麼解體
蘇聯解體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冷戰時期,蘇聯經濟全面衰退,發展畸形,人民怨聲載道。蘇聯以老大哥的身份干涉各社會主義國家,導致東歐大批國家脫離社會主義。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大肆改革,導致社會體系崩塌,經濟陷入更深的泥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脫離,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宣布本國法律高於蘇聯法律。兩德統一後,戈爾巴喬夫被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軟禁。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立刻動手,撤銷了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並順勢要求戈爾巴喬夫交出核彈頭包。隨後,蘇共結束在全國的活動,各國也紛紛退出蘇聯,12月26日7時38分,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穹頂上降下,蘇聯徹底解體。
⑵ 俄國為什麼從蘇聯變成了俄羅斯
蘇俄在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之後成立了臨時政府。但是這個臨時政府並不是很團結,後來,布爾什維克黨奪權,成立了蘇聯,時間是1922年。之後列寧帶領蘇聯人民走出了戰爭的陰影。當列寧去世之後,斯大林上台。斯大林推行斯大林模式。這是一種計劃經濟,也就是這樣的「計劃」將蘇聯推入無底深淵的。由於蘇聯長期的發展導致了輕重工業嚴重的失調,而且常年的軍備競賽導致蘇聯體系臃腫,內憂外患。在強大的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和「布拉格之春」的夭折之下,東歐各國紛紛推出蘇聯,蘇聯經濟嚴重危機。蘇聯人只能宣布解體。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淪為三流國家,只能通過販賣技術來維持國家財政。
⑶ 為什麼蘇聯解體後變成了俄羅斯
葉利欽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中除了俄羅斯的都應該分離,所以他主動推動蘇聯解體並成立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大部分遺產,也是蘇聯的最重要主體。勉強可以如你所說蘇聯解體變成了俄羅斯,很勉強
⑷ 蘇聯為什麼會解體解體後的俄羅斯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
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是當時蘇聯的計劃經濟 不適應時代的發展 ,掙的錢大部分都跟北約對抗 搞軍事的 。蘇聯是華約組織的帶頭人 ,帶領十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來對抗 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組成的北約組織 。感覺到有點兒力不從心 ,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認為 ,只要自己也成為自由化的這么主義國家 ,會融入到西方的社會 。實際上是適得其反 ,蘇聯解體後 ,主要的 財產和債務被俄羅斯繼承 。俄羅斯也成為資本主義國家 ,但西方的社會對俄羅斯防範和制裁並沒有減輕 。所以現在很多的俄羅斯人都後悔當年強大的蘇聯解體 ,現在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氣 。
⑸ 蘇聯為什麼會解體成幾個國家
主要原因如下:
一、經濟因素
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相對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嚴重落後,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最根本原因。而蘇聯經濟衰落的根本原因在於蘇聯僵化的經濟體制、結構和戰略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
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存在著許多不利於民主、決策等方面的因素,成為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
三、民族問題
民族問題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是蘇聯解體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思想政策上的失敗
蘇聯的解體是一個歷史的悲劇,導致這場悲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蘇共的失敗,而失敗的首先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蘇共後期部分領導人縱容或直接鼓吹指導思想上的多元化,結果導致黨內思想混亂,為敵對勢力和西方思想的滲透打開了大門。
蘇聯瓦解的最後時刻
1991年9月6日,波羅的海三國宣布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國領導人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
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蘇聯正式解體,蘇聯解體分裂成15個國家。俄羅斯聯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原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存款、外交機構、使領館等由俄羅斯接收。
⑹ 前蘇聯為什麼解體
蘇聯為什麼解體的原因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嚴重的經濟危機。
從50年代後期起,美蘇開始爭霸。沉重的軍備負擔及經濟體制上的種種弊病,嚴重影響了蘇聯經濟的健康發展。盡管從50年代赫魯曉夫上台起,蘇聯幾任領導人都曾對舊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但見效甚微。
進入80年代,長期積累的經濟惡果導致蘇聯經濟急劇惡化。到1991年2月,國民生產總值下降20%,財政赤字達3000億盧布,通貸膨脹率高達300%,經濟已全面萎縮。
第二,社會動盪不安,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泛濫。
蘇聯否定歷史的思潮可上溯到50年代赫魯曉夫執政期間。1956年,赫魯曉夫在蘇共20大上作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批判了斯大林的一些錯誤,在社會上引起震動,進而引發了一股全盤否定斯大林,否定歷史、否定社會主義的政治「暗流」。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掀起第二次重評斯大林的浪潮,使「暗流」發展成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思潮,並進一步蔓延。戈爾巴喬夫極力主張的以「多元化」、「公開性」、「民主化」為核心的新思維及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蘇聯的泛濫,進一步搞亂了人們的思想,導致人們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產生嚴重動搖。同時,右翼勢力和民族分離主義思潮抬頭,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急劇激化。
第三,西方勢力的影響。
西方國家一直以蘇聯為主要對手,以軟化、肢解的手法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如為了鼓勵實施「新思維」的內部演變政策,西方給予蘇聯某些好處,以達到穩住蘇聯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又繼續鼓勵蘇聯民族主義分子鬧獨立搞分裂,以達到最終肢解蘇聯的目的。
蘇聯解體(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是指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及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瓦解的事件。
1991年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創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別洛韋日森林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別洛韋日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
12月21日,除波羅的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11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1991年12月25日19時40分,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
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存款、外交機構、使領館等由俄羅斯接收。
⑺ 為什麼 蘇聯解體 後來叫 俄羅斯 這么為什麼來個歷史高手幫忙解答下 謝謝了! 根本原因在哪裡
特權導致貪污腐敗盛行
列寧時期,蘇共的幹部革命意志堅定,沒有絲毫特權,能與群眾同甘共苦。如,1918年糧食危機時,有權調撥千百萬噸糧食的人民委員瞿魯巴,竟在一次會議上餓得昏倒了。
而勃列日涅夫時期,蘇共強調「穩定」幹部,幹部委任制和領導職務終身制日趨「完善」,且不斷提高幹部特權的標准,使之進一步固定化和規范化,形成了一個脫離人民群眾的官僚特權階層。結果必然導致貪污腐敗的盛行。甚至在震驚全國的「駙馬案」中,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爾巴諾夫就貪污受賄65萬盧布。
官僚特權階層與親西方的社會精英同流合污
官僚特權階層形成後,他們開始喪失革命意志,對理想信念麻木不仁。連勃列日涅夫自己也「不再相信社會主義的勝利、馬列主義的原則或者共產主義的前途」。甚至對弟弟說:「什麼共產主義,這都是哄哄老百姓的空話。」但他們與親西方社會「精英」仍界限分明,相互對立。
到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的官僚特權階層發生了根本變化。起初,通過改革來「完善社會主義」;後來,在「公開性」、「民主化」的旗號下,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放棄共產黨的領導,照搬西方模式,在蘇聯實行三權分立、議會民主、多黨制和總統制等等,走上背棄社會主義的道路,結果「亡黨亡國」。
官僚特權階層之所以集體背叛,完全是為了他們的私利。與此同時,由於蛻化變質,蘇共也失去了群眾基礎和執政能力。在劇變後的俄羅斯,那些掌權的政治「精英」和發財致富的經濟精英大都就是蘇聯時期的各級幹部。當時在俄總統周圍和政府部門任職的政治精英,有74%——75%來自蘇聯時期的幹部,而那些發財致富的經濟精英,則有61%來自蘇聯時期的幹部,特別是共青團幹部和經濟領導人。(資料來源於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所1995年的調查)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4098.htm#4
蘇聯解體成為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摩爾多瓦、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15個國家。
⑻ 蘇聯為什麼會解體成幾個國家
蘇聯為什麼解體的原因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嚴重的經濟危機。
從50年代後期起,美蘇開始爭霸。沉重的軍備負擔及經濟體制上的種種弊病,嚴重影響了蘇聯經濟的健康發展。盡管從50年代赫魯曉夫上台起,蘇聯幾任領導人都曾對舊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但見效甚微。
進入80年代,長期積累的經濟惡果導致蘇聯經濟急劇惡化。到1991年2月,國民生產總值下降20%,財政赤字達3000億盧布,通貸膨脹率高達300%,經濟已全面萎縮。
第二,社會動盪不安,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泛濫。
蘇聯否定歷史的思潮可上溯到50年代赫魯曉夫執政期間。1956年,赫魯曉夫在蘇共20大上作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批判了斯大林的一些錯誤,在社會上引起震動,進而引發了一股全盤否定斯大林,否定歷史、否定社會主義的政治「暗流」。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掀起第二次重評斯大林的浪潮,使「暗流」發展成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思潮,並進一步蔓延。戈爾巴喬夫極力主張的以「多元化」、「公開性」、「民主化」為核心的新思維及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蘇聯的泛濫,進一步搞亂了人們的思想,導致人們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產生嚴重動搖。同時,右翼勢力和民族分離主義思潮抬頭,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急劇激化。
第三,西方勢力的影響。
西方國家一直以蘇聯為主要對手,以軟化、肢解的手法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如為了鼓勵實施「新思維」的內部演變政策,西方給予蘇聯某些好處,以達到穩住蘇聯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又繼續鼓勵蘇聯民族主義分子鬧獨立搞分裂,以達到最終肢解蘇聯的目的。
相關介紹
蘇聯解體分裂成15個國家:東斯拉夫三國、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摩爾多瓦。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後大量提拔親信,蘇聯政壇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為核心的特權階層,貪污、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非常普遍,行賄成風,生產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後半部分,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此時,蘇聯的特權階層羽翼豐滿。
據俄羅斯專家估計,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特權階層發展到50萬人-70萬人,加上他們的親屬,共有300萬人之多,約佔全國人口的1.5%,蘇聯的特權階層早已將大量國家財富占為己有。貪污腐敗的盛行不僅給國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對蘇共黨風以及社會風氣也產生了極大影響,此時,蘇聯已經積重難返。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試圖扭轉這種停滯僵化的局面,進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為了緩解經濟困難,首先進行經濟改革。
但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觀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加上戈爾巴喬夫仍沒有放棄蘇聯的傳統做法,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致使經濟不斷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繼續下降。同時引發了蘇聯的特權階層強烈不滿和社會動盪。
在經濟改革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的情況下,1988年起,戈爾巴喬夫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 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削弱和放棄了蘇共的領導地位,反對派趁勢崛起,致使社會動盪日益加劇。
⑼ 蘇聯為何要解體
1、嚴重的經濟危機。
2、社會動盪不安,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泛濫。
3、西方勢力的影響。
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並奉行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執政。1939年發動蘇芬戰爭。1941年,爆發衛國戰爭,於1945年4月30日佔領柏林,於同年5月8日消滅納粹德國。斯大林實行的重工業化使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一躍成為超級大國。蘇聯於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標志冷戰格局完全形成。
國土面積與地理位置:
蘇聯地跨歐亞兩大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中亞、北亞。東西最遠距離達1萬多公里,南北約五千公里,總國土面積達到2240.22萬平方千米,與北美洲面積相當。瀕臨黑海、波羅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隔海與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島(南千島群島為蘇聯實際控制的日蘇爭議領土)相望。陸上分別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以及朝鮮相鄰,其中同中國大陸的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等地區有7300多公里的邊界線。
蘇聯的海岸線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岸線,沿海邊界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海岸線在北極圈上。摩爾曼斯克,因為有溫暖的洋流灣流,而其他所有在北極圈以北的海岸都被冰封,凍結時間為每一年中的十個月。
⑽ 蘇聯為什麼會解體
蘇聯解體原因:
1、蘇共在思想意識和政策方面的失敗是根本原因。
導致蘇聯解體這場悲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蘇共的失敗,而失敗的首先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蘇共後期部分領導人縱容或直接鼓吹指導思想上的多元化,結果導致黨內思想混亂,從而導致了經濟的下降、社會矛盾的尖銳、民族的分裂,也為敵對勢力和西方思想的滲透打開了大門。
2、僵化、不健全的政治體制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存在著許多不利於民主、決策等方面的因素,成為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
3、國家在經濟體制運行的失效也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相對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嚴重落後。經濟衰 退,成為蘇聯解體的又一加速器。而蘇聯經濟衰落的根本原因在於蘇聯僵化的經濟體制、 結構和戰略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
4、錯誤的民族政策。
蘇聯黨和國家為解決民族問題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績,但由於歷史上傳襲下來的民族問題的嚴重性和民族關系的復雜性,加在處理民族問題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上的失誤,使民族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從而直接導致了最後各加盟共和國紛紛背離蘇聯而去。
5、西方的和平演變。
和平演變戰略對蘇聯的劇變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只有當蘇聯國內出現政治、社會危機和動盪的時候,外因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10)蘇聯為什麼要解體成為俄羅斯擴展閱讀:
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
1、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後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應該始終抓住這個中心不放。
2、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獨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照抄別國的模式最終會落得失敗的結局。
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注重執政黨的建設。在思想上必須提倡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作風,在組織上必須貫徹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4、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生機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徑。改革必須深深紮根於本國國情,改革的成敗必須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以經濟的增長、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衡量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