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里都有什麼動物吃海帶呢
有很多動物都愛吃海帶,但是主要還是包括海膽、對蝦、蝸牛等,這些動物經常吃海帶。這些動物主要生活在海帶森林中,因為海帶不僅能提供食物,還能保護它們免受食肉動物的侵害。給這些海洋生物一個很好的避難所。
(1)俄羅斯哪個地方有海膽擴展閱讀:
海帶地理分布:
1《海帶屬於亞寒帶藻類,是北太平洋特有地方種類,大西洋也有一些海帶分布。海帶大部分都分布於北半球,同時南半球也有少量分布,一般多生長在潮下帶海底岩石上。海帶生長主要受溫度、光照影響、營養鹽和植物激素等等因素影響 。
2、太平洋西北部是海帶的集中生長地,世界上絕大部分海帶種類在這都有分布,其中,經濟價值最大的海帶分布於俄羅斯韃靼海峽西部沿岸、彼得大帝灣和日本北海道等沿海海區。
3、後經過引種,真海帶在韓國東部沿岸海域、南部沿岸海域廣泛分布,也在中國遼東半島沿岸海域、山東半島沿岸海域廣泛分布;利尻海帶也稱鄂霍次克海海帶或奧霍海帶,它在俄羅斯千島群島和日本北海道廣泛分布。
卷邊海帶(也稱菊苣海帶)在俄羅斯彼得大帝灣和日本北海道廣泛分布;長海帶在俄羅斯千島群島和日本北海道廣泛分布,同時兩地也是這種海帶的特產區,日本和俄羅斯的緯度位置決定了其自然分布海帶種類的多樣性,因此兩國都是自然海帶的主要生產國家。
形態特徵:
藻體為長條扁平葉狀體,褐綠色,有兩條縱溝貫穿於葉片中部,形成中部帶,一般長1.5-3m,寬15-25cm,最長者可達6m,寬可達50cm。
B. 這是什麼海邊看到的
C. 這是什麼
海膽(Sea urchin)是棘皮動物門下的一個綱,是一類生活在海洋淺水區的無脊椎動物。主要特徵為體呈球形、盤形或心臟形,無腕。內骨骼互相癒合,形成一個堅固的殼,多數種類口內具復雜的咀嚼器,稱亞里士多德提燈(Aristotle』s lantern),其上具齒,可咀嚼食物。消化管長管狀,盤曲於體內,以藻類、水螅、蠕蟲為食。多雌雄異體,個體發育中經海膽幼蟲(長腕),後變態成幼海膽,經1-2年才達性成熟。可分為規則海膽亞綱和不規則海膽亞綱兩個亞綱,22目。生種900多種,分隸於225個屬。中國已知約100種,化石種約7000種。分布在從潮間帶到幾千米深的海底,多集中在濱海帶的岩質海底或沙質海底,或有廣泛的分布,或局限在特定的海域,因種而異。海膽是生物科學史上最早被使用的模式生物,它的卵子和胚胎對早期發育生物學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地球上最長壽的海洋生物之一。
中文學名:海膽
中文別名:刺鍋子、海刺蝟
英文名:Echinoidea
二名法:海刺蝟
界:動物界
門:棘皮動物門
綱:海膽綱
亞綱:真海膽亞綱
目:不全口總目
屬:225屬
種:900餘種
分布:蝦夷馬糞海膽原產於日本北海道及以北沿海,在俄羅斯薩哈林島等地也有分布。
D. 俄羅斯東極之旅:火山塑造堪察加
兒時讀到的第一本金庸作品是《倚天屠龍記》,那是1990年,在雜志上讀到節選,從王盤山屠龍刀會開始,一直說到張翠山夫婦乘著浮冰漂流到極北之地的冰火島,那裡火山噴發,熔岩成陸,地氣奇暖,植被茂盛,白熊、野鹿極多,兩人得以倖存,繁衍生息。
那時年少無知的我就老琢磨:這座恍若海外仙山的冰火島究竟在哪兒呢?咨詢地理課老師,他認為很可能是蘇聯的堪察加半島,當時正處於美蘇對峙的冷戰前線,屬於高度戒備的軍事禁地,禁止包括蘇聯本國老百姓在內的任何外來人士入內。
第二年年底,蘇聯解體。也就是在那一年,戈爾巴喬夫解除了對外國人進入堪察加半島的禁令。
但等到我有機會探訪堪察加,已是將近三十年後的事了。
科里亞克火山遠眺 (王在田/圖)
堪察加半島位於歐亞大陸東北端,由東北向西南方向伸入北太平洋,南北長約1250公里,僅通過一條約100公里寬的地峽與大陸相連。半島西側是鄂霍茨克海,東北側為白令海,東南側則是浩瀚而深邃的太平洋。
為什麼要強調東北側與東南側的差異呢?這是因為從堪察加半島東海岸中部向東延伸,形成了一串由三百多個火山島組成的弧形島鏈,那就是通往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島。西側的堪察加半島、南側的阿留申群島、東側的阿拉斯加和北側的白令海峽,以及被環抱其中的白令海大陸架,在冰川時期是出露海面的一塊巨大盆地,人類便是由此陸路在距今約兩萬年前從亞歐大陸進入北美洲,形成今天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克洛維斯人。
而由堪察加半島南端繼續向西南延伸,則形成了由五十六個島嶼以及眾多島礁組成的另一條火山島鏈:千島群島,它們一路通向北海道,再通過津輕海峽通往日本本州島,通過對馬海峽通往朝鮮半島。在冰川時期,這條縱貫東北亞外海的島鏈同樣出露海面,大和民族的先祖繩文人、彌生人,北海道的原住民阿伊努人以及堪察加半島的原住民科里亞克人、楚科奇人等先民就是通過這條大陸橋從歐亞大陸陸續遷徙到今天的家園。
堪察加半島上的原住民 (視覺中國/圖)
以上提到的這些火山島鏈都是環太平洋火山帶(Ring of Fire,又稱「火環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阿留申群島是銜接太平洋東西海岸兩大火山帶的北環,而千島群島則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北側起點,它們都是太平洋板塊與相鄰板塊猛烈撞擊後的產物,也是地球上地震海嘯最為頻繁的地帶。而這兩條火山島鏈的交會處,就是素以「活火山博物館」聞名於世,於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堪察加火山群。
之所以隔了近三十年才探訪心中的洪荒聖地堪察加,一是因其遙遠,二是苦其昂貴。據說俄國教師往往把坐在教室末排的學生戲稱為「那位坐在堪察加的同學」,可見其偏遠。我從上海出發,先從北京出境,飛到海參崴,再轉庫頁島,最後才抵達堪察加邊疆區首府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這一路可真夠遠的!
抵達堪察加的第二天,我便迫不及待地聯系當地旅行社,花四萬四千盧布參加直升機一日游看火山。經過新冠疫情和俄烏戰事爆發以來盧布的反復貶值,這筆錢如今僅合人民幣三千元左右,但在2019年卻摺合近五千元,相比於當時我在俄羅斯遠東地區旅行期間約八九千盧布的日均花銷,這是一筆相當大的開支。
上午十點,我與18名乘客一起登上一架噴繪著虎頭海雕的米-8直升機,戴上3M降噪耳機,分坐在機艙兩側。直升機緩緩起飛,上升至約2000米高度,隨後向東北方向飛去。
堪察加半島呈東北-西南走向,島上有兩條大致平行的山脈:東部山脈向北延伸過程中陷入大海,致使半島北部驟然變窄形成地峽;中部山脈則縱貫整座半島,與東部山脈在首府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以西會合後繼續向南延伸,最後形成千島群島。這兩座山脈均由連綿火山構成,我乘坐直升機前往觀摩的就是東部山脈南段。
堪察加半島地形圖 (王在田供圖/圖)
蘇制直升機皮實耐用,但用戶體驗實在是相當糟糕:米-8在疾速前進時機身抖動非常嚴重,整個飛行過程中我的牙齒都在打架;由於雜訊過大,機艙內極為嘈雜,乘客必須佩戴耳機以保護聽覺,導游也因此而無法講解,需要通過紙板來向乘客說明沿途景物名稱。
我們首先通過一片廣袤的莽原,藍色的茹帕諾瓦河深深切入大地。它並未發育為海濱平原常見的辮狀河床,想是因為這里乃是火山灰堆積而成的山前丘陵,坡度較大,故而河水流速甚快,無法四散形成沖積扇。繼續向火山群靠近,眼前逐漸出現大片針葉林,在深秋的陽光照耀下煥發出雍容的光彩。在靠近林線的原野上,我看到一大兩小三頭棕熊在草叢間疾速奔跑——可能是熊媽媽帶著兩頭幼崽受到了空中呼嘯而過的「惡魔」驚嚇之故吧。
飛越負勢競上的針葉林帶,繼而進入群峰兀立的火山區,天地間驀然只剩下了三種色彩:天之藍、山之青和雪之白。整個堪察加半島共有三百多座火山,其中29座為活火山,飛行員首先帶我們抵近觀賞的是煙霧蒸騰正在噴發的卡雷姆斯基(Karymsky)火山。它海拔1482米,年齡僅200歲左右,是一座極為年輕的火山,也是堪察加地區最為活躍的火山,最近一次噴發自1996年延續至今。正因為它的年輕,其山體呈完美的圓錐形,是堪察加火山群的名片之一。從空中俯瞰,它外表光滑如砥,難以攀緣,火山壁薄得就像一層刀片,彷彿隨時隨地「吹彈得破」——錐形火山之所以罕見,就是因為隨著時間流逝,火山口內熔岩噴發殆盡,其頂錐失去支撐而破裂,便轉化為開口較大的火山臼,或者俗稱破火山口。
卡雷姆斯基火山 (王在田/圖)
直升機繞著卡雷姆斯基火山轉了一圈,繞到火山南側時可以看到不遠處有一座形如拳頭的湖泊,導游的紙板上寫著它的名字叫做卡雷姆斯科耶湖(Karymskoye Lake)——「卡雷姆斯科耶」與「卡雷姆斯基」分別是卡雷姆人(Karym,俄羅斯男子與通古斯或布里亞特女子的混血族群)的陰性和陽性變格。從地形上來看,這可能是一座由火山熔岩形成的堰塞湖,用奔涌而下的岩漿將雪山融水溫柔地擁抱在火山腳下。
從卡雷姆斯基火山出發,向東北繼續飛行15公里左右,就可以看到堪察加火山群的另一張名片:海拔1520米的小謝米亞奇克火山(Maly Semyachik)。這是一座高大的火山臼,也就是火山錐初步塌陷後的產物。由於火山臼頂部較火山錐顯著擴大,因此得以積水形成火山湖——中國人常稱為「天池」。這座小謝米亞奇克火山的名氣便來自其獨特的火山湖:湖面呈橢圓形,湖水在陽光下能夠呈現出迷人的綠松石色彩,只可惜當天是多雲天氣,光線不佳,故而湖水顯現的是淺淺的藍色,在湖灣一角還有一小片明黃色,那可能是崖壁上析出的硫磺。引人注目的是,這座火山湖寧靜異常,彷彿一座完全靜止的泳池,考慮到它的巨大面積,而且當時風速不小,說明其湖水相當黏稠——我用望遠鏡細看,確實可以看到湖面存在細微的漣漪,但整個火山湖毫無波光瀲灧,彷彿靜靜地凝固在天地之間,如同化工廠中的冷卻池,又如同一桶乳膠漆……
說對了!這座火山湖確實就類似乳膠漆:根據俄羅斯科學院火山與地震研究所2021年10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小謝米亞奇克火山自1952年短暫噴發後持續湧出火山熱液,將火山湖變成了一座高溫硫酸池,嘟嘟冒泡,活躍了近20年才慢慢消停下來。進入新世紀以來,這座火山又開始暗潮湧動,湖水再次礦化並逐漸升溫。堪察加半島冬季氣溫可低至零下50度,但這座火山湖卻從不結冰,水溫常年保持在30 40攝氏度;湖水的pH值低於0.5,呈強酸性。曾有一隊地質學家從火山口下至湖邊,乘坐能夠抗酸性腐蝕的橡皮艇劃入湖中取樣勘測——可惜他們忘記了手中的船槳是輕便的鋁合金製品,劃槳時短暫入水,還來不及發生氧化反應,等到他們取完樣准備回去,才發現船槳已經被湖水酸液腐蝕溶化,以至於橡皮艇被困在湖心無法動彈……
正是由於這座火山湖強烈的「酸性體質」,湖中充斥膠體,而且湖水深達140米以上,這些因素導致光線在這桶「乳膠漆」中散射時產生丁達爾效應,便形成了小謝米亞奇克火山湖獨樹一幟的奇特色彩。
小謝米亞奇克火山 (王在田/圖)
十一時許,直升機降落在烏宗火山(Uzon Caldera)。經歷了機上一個小時的強烈抖動,大家終於踩在了實地上,心情為之一振。
不過,說「實地」其實並不確切,因為接下來的徒步全程都在木製棧道上行進,並沒有腳踏實地。
烏宗火山代表了火山演化歷程的第三階段:卡雷姆斯基火山是年輕的錐形火山;小謝米亞奇克火山是頂錐塌陷後的火山臼,而烏宗則是火山完全塌陷後的烈士暮年——它最初形成於距今12萬年以上的更新世中期,經歷了漫長的地質變遷、復雜的噴發過程和反復的塌陷沉積之後,如今已經成為一塊方圓9 12公里的巨大盤狀谷地。奇特的是,如此高齡的火山,至今依然保持活躍。由空中俯瞰,這塊谷地是一片巨大的濕地,由縱橫交錯的池塘、沼澤及其外圍的草原構成。水面上煙霏氤氳,蒸騰而起,那是湖水受到地熱升溫後蒸發而成的霧氣。遠遠望去,此地恍如一座熱氣騰騰的山間野泉,只是體量比溫泉大得多,水溫比溫泉高得多,水質也比溫泉復雜得多——這里的水體中含有65種熱液礦物,其中還包括天下獨此一家的烏雲石(九硫化八砷,各類硫化砷均有劇毒)。
烏宗火山 (王在田/圖)
離開直升機停機坪,我們沿著棧道在湖邊轉了一圈,一名衛士背著步槍沿途保衛——整個堪察加半島共有近一萬七千頭棕熊,此時已近10月,它們即將進入冬眠期,此刻正在抓緊進食補充給養,因此需要特別小心。果不其然,沒走多遠我們就發現沼澤泥地上兩行清晰的足印,那是今天上午剛剛留下的,一大一小,想來是母熊帶著幼崽來此覓食,棧道上也時常見到新鮮的棕熊糞便。
泥地里除了熊掌印,還有眾多泥潭在咕嘟咕嘟冒泡,那也屬於火山:泥火山,也就是地下熱液或者蒸汽透過泥潭噴發,形成泥漿,乃是火山噴發原理的具體而微。泥火山一般僅限於泥潭翻滾——俄國人把它稱為「地獄的煎鍋」,但偶然也能見到其堆積而成的錐形小丘,那就確實像一座「山」了。
泥火山 (王在田/圖)
從烏宗出發,我們再次乘坐直升機飛往間歇泉谷(Valley of the Geysers)。這里是世界第二大間歇泉集中地,在約6公里長的河谷中聚集了90眼間歇泉。2007年6月3日,這里發生了大規模山體滑坡,從而阻斷山間溪流,形成了一座堰塞湖。萬幸的是,無論是滑坡所帶來的砂石還是堰塞湖抬高的水位,並沒有淹沒所有的間歇泉,其中最大的間歇泉也得以保存。從谷口眺望,幾十股煙柱從山間噴出,如同魔鬼的煙袋般給這座原本秀麗的山谷平添了濃重的詭異之氣。這些煙柱多為硫磺氣體,使山間彌漫著淡淡的火葯味。棧道邊時常可見泥火山,其內部溫度高達85度,還有各色池塘泛著異彩冒著熱氣,向深秋的山谷釋放著地下蓄積的能量。
此行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自然是在間歇泉前的等待。導游告訴我們,這一處間歇泉的地下蒸汽溫度高達300度,約半小時一個周期。遊客們在噴泉旁一邊看著表一邊焦急等待,突然洞中傳來陣陣嘶嘶聲,旋即見水柱射出,高度約有五米,噴出後即化為水汽,一時間白霧滾滾,彷彿工廠煙囪排放蒸汽,整個噴發時間約為四分鍾。
我注意到時值枯水期,堰塞湖水位很低,河床裸露。如果到了豐水期,湖水水位高於泉眼的話,將對間歇泉的周期和噴射期產生影響:那時湖水倒灌入泉,泉底洞穴內的蒸汽需要蓄積更大的氣壓方可噴出,而它噴射的水柱也將更高。以此咨詢導游,確實如此,導游告訴我如果早一個月來的話,可望看到十米高的水柱,想來真是十分壯觀的景象……
間歇泉谷 (王在田/圖)
從間歇泉谷歸來,我休整了一天,參觀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著名的火山博物館,然後訂了次日的遊船,浮槎觀海,游覽阿瓦恰灣(Avacha Bay)。
第四天一大早,我從市區交通樞紐共青團廣場出發,乘坐公共 汽車 一路下坡,來到阿瓦恰灣北岸碼頭。平時我們見到的海灣一般都是弧形的開放式海灣,但阿瓦恰灣與眾不同,它是一個大致呈圓形的封閉型港灣,僅在東南側有一個約2海里寬的開口,通向北太平洋,大洋外側則是一個弧形大灣,叫做阿瓦恰海灣(Avacha Gulf)。這天我要游覽的乃是內側的港灣,因此乘坐一條家用遊艇便足以應付相對平緩的風浪。
遊船已在碼頭等候,船艙里擺放著早餐:麵包卷夾樹莓醬、麵包片配煙熏三文魚塗魚籽、豪達乳酪、香腸、黃瓜片,配黑白兩色麵包。吃完早餐,遊船已經駛出碼頭,乘風破浪向著阿瓦恰灣海口行進。
除了封閉以外,阿瓦恰灣還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就是沿岸以崖壁為主。封閉型海灣利於船隻躲避風浪,本是天然港灣,但如果海岸形態是崖壁的話,就不利於船隻停泊了——阿瓦恰灣就是這么個外觀得天獨厚但內里不給人好臉色看的地方,好在滄海桑田,北面的阿瓦恰河注入海灣時用其搬運的泥沙沉積出了一片平地,最後在東北部的丘陵地帶形成了今天的堪察加首府: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Petropavlovsk-Kamchatskiy,之所以要後綴一個「堪察加」是因為蘇聯的哈薩克地區還有另一座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城)。
阿瓦恰灣位置圖 (王在田供圖/圖)
說到這座名字冗長的首府,它得名於著名的航海家、探險家白令船長,涉及這座半島與這座城市的由來。話說堪察加半島最早由哥薩克伊凡·堪察基發現——當然,半島上一直都有原住民,這里所說的「發現」是從歐洲殖民者的視角來說——他從阿穆爾河口(亦即我國黑龍江下游)向北沿鄂霍茨克海岸線行進,經科雷馬地區到達堪察加半島西岸,該半島後來即以他命名——那是1659年左右,我國正處於明清易代之際,中原生靈塗炭,對於東北邊陲鞭長莫及;1697年,另一位俄羅斯探險者阿特拉索夫(他就是一名前文提到過的卡雷姆人,具有一半哥薩克血統和一半薩哈人血統)率領120人探險隊從亞歐大陸東端的阿納德爾港出發,沿海岸線到達堪察加半島東岸——那時距離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兩國國界尚不滿十年。
到了1740年,出生於丹麥的俄羅斯船長維圖斯·白令(Vitus Bering)在風平浪靜的阿瓦恰灣建立了一座補給站,為他向北美洲遠征做准備,那一年他59歲。籌備了一年以後,他指揮著他的船隊——兩條船的船隊,一條叫聖彼得號(Svyatoy Pyotr),另一條叫聖保羅號(Svyatoy Pavel)——沿著阿留申群島向阿拉斯加進發,但再也沒有回來。為了紀念他,後人將他發現的歐亞大陸與北美洲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白令海峽,將白令海峽與阿留申群島間的海域命名為白令海,又將他指揮的兩條船名組合在一起,就成了「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此時遊船已經行駛到出海口附近,船長一邊抽著水煙一邊在艦橋駕駛,我坐在艦艏的平台上,舒服地吹著海風,看著兩邊不時掠過的海鳥。阿瓦恰灣不僅是人類的避風港,也是野生動物躲避風浪的福地,水下有大群海豹、海豚和鯨魚,海面上則有各類海鳥尋覓食物,其中最多的是紅嘴鷗,它們正在做遷徙前的集中補給,即將成群結隊飛往南方,昆明滇池也將出現它們的身影;而我最愛看的是角海鸚,它們雖然傲氣十足地凌空飛翔,比普通海鳥高冷得多,但鮮紅色的喙卻讓人一望可辨。
三兄弟岩 (王在田/圖)
前頭到了三兄弟岩,這標志著遊船已經抵達阿瓦恰灣出海口。它們是一字排開的三塊巨岩,突兀地豎立在海灣狹窄的出入口中間。遊船在岩石前停了下來,按照當地風俗,船隻經過三兄弟岩,船上乘客都要向它投擲硬幣以祈福。此時船長抱歉地告訴我,他收到通知,出海口被俄軍臨時關閉,因此他將無法送我去外海探訪滿坑滿谷的海豹島。作為補償,中午他准備穿上潛水服下海給我撈點海膽,就著今天剛捕獲的帝王蟹腿,再燉一鍋三文魚湯,在棲息著海雕的崖壁下陪我吃一頓「平常寡淡」的海上便餐。
我並非老饕,午餐簡單吃一點就好,心裡卻彌漫著一層淡淡的惆悵:行前我就做過心理建設,知道阿瓦恰灣是俄軍太平洋艦隊的重要基地,隔三岔五就會封鎖海口,因此早就做好了無法完成全部行程的准備,但事到臨頭,對於不能通過三兄弟岩進入北太平洋難免心存遺憾。很多年來,我一直期待從北太平洋遠眺阿瓦恰灣,那是1854年英法聯合艦隊的視角——當時正值克里米亞戰爭,英法兩國與奧斯曼土耳其聯手,圍困並奪取沙俄控制的克里木半島。作為此戰的域外後手,英法聯軍向遠東出兵,由南向北縱貫太平洋西岸抵達堪察加半島,試圖奪取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從而切斷沙俄對其遠東領土的控制。結果阿瓦恰灣的封閉地勢拯救了俄軍:由於海口狹窄,英法聯軍不敢進入海灣,而阿瓦恰灣又被群山環抱,從外海無法准確炮擊海灣內的城市。最終英法海軍在海上晾了11天,並未取得戰果就打道回府——相形之下,四年後的英法聯軍大搖大擺進入渤海灣,攻擊大沽口炮台,相當輕松地攻佔南北炮台,自此長驅直入,脅迫清廷簽署《天津條約》。
經此一戰,俄國認識到了阿瓦恰灣的重要戰略價值,開始建設其太平洋海軍基地,這個工程直到蘇聯時代才宣告完成。
坐著遊船橫渡阿瓦恰灣,與看火山又有什麼關系呢?高聳的崖壁和近乎封閉的海灣,難道不能讓您聯想到某些火山口的特徵嗎?其實整個阿瓦恰灣就是火山口崩塌後形成的產物,後來海面上漲,海浪侵蝕,將火山臼南部沖開了一個缺口,海水由此灌入,這里便由一座晚期的火山臼變成了一座海灣。
至於出海口那三座巨岩,它們正是坍塌的缺口中巍然屹立的三座孤峰。
科里亞克火山腳下的野餐 (王在田/圖)
離開堪察加半島的前一天,我在夕陽下攀登駱駝山——那是兩座巍峨的錐形火山之間的山峰,因其形似駱駝而得名。穿過兩岸堆著無數敖包的季節性河床,走過鋪著礫石的冰舌,再深一腳更深一腳地在火山灰中艱難跋涉,終於登臨海拔1230米的駱駝頭頂。此時斜陽西垂,我的東側是海拔2751米的阿瓦恰火山,因阿瓦恰灣而得名;西側是海拔3456米的科里亞克火山,因原住民科里亞克人而得名;向南遠眺是寧靜的阿瓦恰灣,在夕陽下泛著金色的波瀾;向北遙望是連綿的東部山脈,一座座火山連成一線,共同支撐起堪察加這座火山博物館的千姿百態。
王在田
E.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氣候特徵
俄羅斯遠東地區氣候寒冷,多處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及寒帶氣候,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氣溫年較差很大,日較差也很大,冬季受高壓控制;寒帶氣候的地區其特徵為冬季長而冷,季短而涼,在該氣候帶里,溫度不利於果樹生長,但仍可生長針葉林。
俄羅斯遠東地區擁有濱海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猶太自治州、阿穆爾州、薩哈林州、馬加丹州、勘察加邊疆區、楚科奇自治專區等9個行政區域。
(5)俄羅斯哪個地方有海膽擴展閱讀: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經濟價值:
1、俄羅斯缺乏優良海港,遠東地區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是俄羅斯著名的海港,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000萬噸,對於俄羅斯的海運交通十分重要。
2、遠東地區的漁業資源特別豐富,特別是北方四島。北方四島海域屬於世界三大漁場之一的北海道漁場,漁業特別豐富,有「海膽亂滾,螃蟹重疊」的美譽。
3、遠東地區的礦產資源、油氣資源、森林資源特別豐富。擁有銀、鋅、鉛、錫、金等礦產資源;僅薩哈林島的石油儲量超過50億噸,天然氣儲量預測為13.43萬億立方千米;該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為40.7%,總面積達316萬平方公里。
4、遠東地區臨近我國與日本,方便引進資本。我國是世界經濟第二大國,日本是世界經濟第三大國,韓國是世界經濟第十一大國,三國合計GDP重量近19萬億美元,超過了歐盟。而遠東地區臨近我國與日本,方便引進外資、出口商品。
F. 俄日北方四島之爭的北方四島簡介
北方四島是指俄羅斯千島群島和日本北海道之間的國後、擇捉、齒舞和色丹四個島嶼,俄羅斯稱這四個島嶼為南千島群島 (southern kuriles),日本稱之為北方四島 (northern islands / northern territories)。北方四島位於北緯43度23分—45度33分、東經145度23分—148度52分之間,東臨太平洋,北面是鄂霍次克海,東北面是擇捉海峽,西南隔根室海峽與北海道相望,總面積4994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千葉縣的面積。
北方四島資源豐富,四島附近正好是南北暖流寒流相會之外,從而形成了暖寒流魚類相聚的場所,因此這里有「魚類寶庫」之稱,當地人曾用「海膽亂滾,螃蟹重疊」來形容這里水產的豐富。擇捉島和國後島屬於火山地帶,具有豐富的溫泉和地熱資源。
國後島位於北海道野付岬東北,為四島中的第二大島。島長120公里,寬4—30公里,面積約1500平方公里。島上的大部分地面覆蓋著火山噴出物,其東北部最高峰爺爺岳海拔1845米,是一座秀麗的二重圓錐火山。島上有原始森林約12萬公頃,分布在一些湖泊和溫泉周圍。主要礦藏有金、銀、硫黃、硫化鐵等。
擇捉島位於國後島東北,長約203公里,寬約30公里,面積約3200平方公里,是諸島之中的第一大島。海拔1000米以上的火山峰有7座。島上多湖泊,森林面積約30萬公頃。東側的茂世路硫黃礦為島上主要礦藏。
齒舞群島也稱水晶島,是萌茂尻、水晶、秋勇留、勇留、志貳、海鳥、多樂等小島的總稱。總面積僅102平方公里。
色丹島位於齒舞群島東北部,島長28公里、寬9公里,面積約260平方公里。該島的顯著特點是海岸線比較彎曲,大小港灣多。島上多草,畜牧業相當發達。 北方四島資源豐富,四島附近正好是南北暖流寒流相會之外,從而形成了暖寒流魚類相聚的場所,因此這里有「魚類寶庫」之稱,當地人曾用「海膽亂滾,螃蟹重疊」來形容這里水產的豐富。擇捉島和國後島屬於火山地帶,具有豐富的溫泉和地熱資源。
北方四島還有很大的軍事價值,它有得天獨厚的隱蔽性,能夠實現徹底的通訊管制。在日本歷史上,北方四島曾起過特殊的軍事作用。1941年11月,日本海軍把其核心海上力量集結在擇捉島的單冠灣,然後從這里出發偷襲了美國海軍據點──夏威夷珍珠港。在冷戰時期,蘇聯在北方四島建立了空軍基地,美國也把「中途島」號航空母艦和攻擊型核潛艇調向北方。美蘇在北方四島附近的激烈抗爭是與北方四島的軍事價值分不開的。
G. 俄羅斯海參崴有哪些特產
紫金:愛美的女士可以去海參崴購買紫金飾品,紫金是歐洲風格的一種。紫金與黃金及白金不同的是,其硬度高,色澤光亮。其中成品,如戒指、耳環、手鏈的在歐洲上的社會的社交活動中都是尊貴、財富及高品位的象徵。且隨著佩戴時間會越來越亮。紫金本身含抗氧化物,長久佩戴不會氧化變色,不需要去專業的金店進行清洗。但下廚、游泳、洗浴時摘下飾物,防止腐蝕。
俄羅斯套娃:俄羅斯套娃是俄羅斯特產的木製玩具。一般由多個一樣圖案的空心木娃娃一個套一個組成,最多可達十多個套娃長為圓柱形,底部平坦可以直立。顏色有紅色,藍色,綠色,紫色的。最普通的套娃圖案是一個穿著俄羅斯民族服裝的姑娘,叫做馬特羅什卡。這也成為這種娃娃的通稱。14世紀至今,最早起源於莫斯科以南70km的俄國古鎮扎郭爾斯科的套娃。由於世世代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和繪畫技巧以及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積淀,受到各國小朋友和大朋友的喜愛。相傳俄羅斯民族有兩家表親相鄰,表兄妹童年相伴長大,後來表兄遠走他鄉,由於思念家鄉的表妹,每年做木娃娃,一年比一年做的娃娃大。數年後,他回到了家鄉,將娃娃送給了表妹。後人模仿傳稱套娃,又叫吉祥娃娃。
巧克力:說起巧克力,大家都會對他抱有好印象,香甜潤滑,細膩爽口,可謂回味無窮,不僅它好吃,現在的人們還賦予了它許多意義。比如在情人節,許多年輕人就有贈送巧克力的習慣,以表達兩人甜蜜之情。在俄羅斯巧克力更是大受歡迎,老少皆宜的食品。平時交往中,許多如羅斯人相互饋贈的也是包裝精巧的巧克力。這種禮品的饋贈,表達了兩人之間的友誼已經很深。
海鮮:俄羅斯的海鮮有很多種。例如:鮮活北海道紅毛蟹、阿拉斯加帝王蟹、俄羅斯鱈蟹、活籽蟹、野生大動毛蟹、凍帝王蟹、凍鱈蟹、凍籽蟹以及各種分割蟹等。大扇貝、大海螺、象拔蚌、北極貝、夏夷貝、石頭貝、紋貝、大黃貝、七彩貝蝴蝶貝、海膽貝、烏貝等。
伏特加:伏特加是一種經蒸餾處理的酒精飲料。它是由水和經蒸餾凈化的乙醇所合成的透明液體,通常會經多重蒸餾從而達到更純更美味的效果,市面上品質較好的伏特加一般是經過三重蒸餾的。在蒸餾過程中除水和乙醇外,亦會加入馬鈴薯、菜糖漿及黑麥和小麥。如果是製作有味道的伏特加,更會加入適量的調味料。雖然伏特加在東和北歐國家的傳統上是應該已凈飲的方法品嘗,但當它在其他的國家大眾化後已經越少見人用傳統飲法品嘗它的獨特口味。近年更多人喜歡將伏特加加上其他飲料和以雞尾酒來飲用它。
H. 蝦夷馬糞海膽的分布
蝦夷馬糞海膽原產於日本北海道及以北沿海,在俄羅斯薩哈林島等地也有分布。經多年的生態調查,認為它適於我國北方沿海特別是遼東和山東半島養殖。1989年大連水產學院養殖系於由日本引進,經7年研究,已經掌握了室內人工育苗和海上養成商品膽技術。
I. 海膽亂滾,螃蟹重疊,北方四島為何水產如此豐富
北方四島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北方四島是指俄羅斯東部和日本北部的擇捉,齒舞,國後和色丹四個島嶼,這四個島嶼資源非常豐富。由於歷史的原因,不是和日本就北方四島的問題,到現在也沒達成共識,也經常就四島的問題產生分歧和沖突。因為這個島嶼資源比較豐富,所以兩國都不願意放棄這個香餑餑,另外就是擁有島嶼還帶來的一些石油開采權。
北方四島地理位置,它們的海岸線比較曲折,擁有許多的港口,適合魚兒,螃蟹,海膽去繁衍。也為他們的繁衍提供了天然的遮蔽地。這些年來利用豐富的資源,日本當地的人民,建立起了完善的漁業基礎設施,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主要的螃蟹和海膽運往海內外,廣受人民的歡迎。當地的名氣漸漸的打開,吸引更多的人前往參觀。
J. 海膽是如何行走的
海膽是用管足行走的。
海膽走路靠管足,海膽的管足數量多,透明且細小,利用管足的力量,將身體抬起後行走。海膽是棘皮動物門下的一個綱,是一類生活在海洋淺水區的無脊椎動物。
大多數的海膽是雌雄異體,屬於體外受精,每年的繁殖季節,海膽會聚集在一起,當成熟的雌性海膽把它們的卵釋放到海里後,這種「信息」會刺激所有的成熟海膽,同時排卵或排精,12小時內,就會出現已經受精的胚胎。
海膽種類
1、馬糞海膽
馬糞海膽,來自球海膽科,馬糞海膽屬。這是一種小型的海膽,直徑3.5厘米左右。刺短茂密,黃棕綠色殼。外形就是膽如其名了。日本北海道南部到九州廣有分布,朝鮮半島和中國也有出產。馬糞海膽在日本的時令是夏季。馬糞海膽的海膽黃是鮮艷的橙色,鮮香濃厚。
2、蝦夷馬糞海膽
蝦夷馬糞海膽,來自球海膽科,球海膽屬,所以和馬糞海膽是同科不同屬的親戚。長相和馬糞海膽很相似,略大。蝦夷馬糞海膽出產在北海道、太平洋岸福島縣以北、日本海一側在山形縣以北的日本地區,以及朝鮮半島、中國東北、俄羅斯。
3、紫海膽
紫海膽,來自海膽科,紫海膽屬,直徑5到7厘米,棘長,黑紫色。生息地遍及本州中部到九州的地區,是日本最常見的海膽品種,台灣和中國東南部也有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