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聖彼得堡為什麼遷都

俄羅斯聖彼得堡為什麼遷都

發布時間:2022-11-26 07:59:11

㈠ 俄國是如何遷都聖彼得堡的

1703年5月16日,在兔子島上,俄國開始修建彼得保羅堡。在這座城堡的保護下,彼得調集大批農民在涅瓦河兩岸沼澤地帶建起了一座新的城市——聖彼得堡。1712年,彼得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這個大膽決定反映了彼得要打通出海口的決心和遠見。

㈡ 蘇聯為什麼要把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

兩方面的原因

1、蘇聯建立之初,一戰還在繼續,德國和蘇聯還處於戰爭狀態(直到布列斯特條約簽訂後才停戰),德國人當時占據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塔林,離聖彼得堡的距離太近。而且白軍還在蠢蠢欲動,在這里不安全。

2、出於控制各個方向的考慮,莫斯科更適合控制各個方向。所以,弗拉基米爾同志將首都遷到了莫斯科。

㈢ 俄國改革為什麼遷都聖彼得堡

這是彼得大帝的手筆,原因如下:
1.靠近出海通道。聖彼得堡是良好的對外港口,彼得大帝本人曾去荷蘭學習海洋知識,因此對此很看重。
2.方便和歐洲群雄競爭。此地距離西歐和東歐較近,方便彼得大帝的行動,也包括經商和人員交流。
3.有利於削弱舊勢力。參考武庚遷殷,這樣的搬家能搬離舊地,有利於建立新力量。

㈣ 一戰結束僅8天,蘇俄為何便遷都莫斯科,放棄繁華的聖彼得堡

這是因為避免一些封建勢力的復辟行為,才會選擇放棄聖彼得堡遷都莫斯科。因為當時蘇俄政府剛剛成立,根基還並不是多麼穩固,如果把聖彼得堡設為首都的話,會導致復辟勢力變得非常的猖獗。這樣也不利於蘇俄政府的管理。所以蘇俄政府才會將首都遷回莫斯科。這也有利於蘇聯政府加強對於歐洲核心區域的統治以及輻射影響力。

不過後來蘇維埃政府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現在也退化成了俄羅斯這個國家。不得不說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解體也是非常令人感覺到惋惜的。但是這個國家在實力強大的時候,會對周邊國家構成很大的威脅。

㈤ 彼得大帝為何將都城遷到聖彼得堡而列寧又把首都遷回莫斯科

當時的俄羅斯屬於內陸國家,彼得大帝急於發展海上貿易,以及發展強大的海軍,迫切需要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所以經過與瑞典及周邊勢力的爭奪,獲得了波羅的海沿海的不少地區,並建立聖彼得堡。
彼得大帝首先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駐重兵把守,以防禦瑞典軍隊的進攻;至此,波羅的海出海口從此納入俄羅斯版圖,彼得大帝創建了波羅的海艦隊,使俄羅斯在歷史上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海軍,而他也當之無愧的稱謂俄羅斯的海軍之父。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為了鞏固俄羅斯海洋實力。

到了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發展海上貿易,以及發展強大的海軍已經不是當時蘇聯最重要的目標,而發展國內的工業建設是當時最主要的目標。
莫斯科有當時雄厚的工業基礎。在1910年莫斯科6%大企業中集中了大約49%的工人。在那段時間里,超過500或更多的工人被認為是大型的企業。在工業大發展階段,外國的資本工業大量涉入,莫所有的化學企業和電子技術企業都掌握在外國財團的手裡。1917年的十月革命勝利後,在莫斯科大力發展了汽車製造業(從車床製造到手錶製造),從軸承加工到小汽車生產,紡織加工,它極大地推動了金屬加工業的發展。
所以列寧又把首都遷回莫斯科,有利於加快蘇聯的工業建設。

㈥ 沙俄為了出海口遷都聖彼得堡,蘇聯為什麼又把都城遷回莫斯科

在歷史上,發祥於莫斯科公國的沙俄,在彼得大帝統治下,為了尋找出海口和佔領更多的土地,不斷對外侵略擴張。直到北方戰爭,擊敗北海強國瑞典,奪得了令人垂涎的波羅的海東岸和芬蘭灣,才獲得了出海口。

如願以償的彼得大帝因此在芬蘭海灣,建立起一個新城市聖彼得堡。並從俄羅斯的發祥地莫斯科,遷都於此,將它作為沙俄海上擴張的起點。

從1712年開始,長達200多年的歲月里,聖彼得堡作為沙俄的首都,一直是俄羅斯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如今的莫斯科)

三、工業建設的需要。

當年彼得一世遷都聖彼得堡,是為了利用來之不易的出海口,發展海上貿易,從海上對外擴張。而新生蘇維埃的發展重心,卻開始向工業建設轉移。

在這方面,身處內陸的莫斯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地不僅集中了大量的老牌工業企業,外來資本興建的新興產業也多聚於此,有著比較好的工業基礎。因此,把首都遷回莫斯科,更有利於以工業為主的經濟建設路線實施。

四、中心管理的優勢。

聖彼得堡位於俄國的最西部地區,這對於橫跨歐亞大陸架的蘇俄領土來說,其輻射能力相當有限,而莫斯科位居內陸,處於整個國家領土中心地帶,即便於向四周領土進行統一管理,也有利於政權的穩定和政策的推行。

所以,蘇俄的遷都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除了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德國的軍事壓迫和列強威脅,也迫使蘇聯不得不進行政治中心的遷移。而聖彼得堡作為沙俄帝國時代擴張的立足點,隨著帝國的擴張結束,也就失去了它的原有價值。

事實證明,遷都選擇非常正確,定都莫斯科後,蘇俄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軍事實力也重回巔峰,不僅二戰中橫掃德國,戰後還一躍成為和美國抗衡的世界超級大國。

㈦ 蘇俄為何非要將「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回莫斯科,背後原因是什麼

在彼得大帝的統治下,俄國在北方戰爭中擊敗了北海強國瑞典,獲得了令人垂涎的波羅的海東岸和芬蘭灣,並獲得了出海口。彼得大帝也因此在芬蘭海灣建立了一個新城市——聖彼得堡,並於1712年將其作為俄羅斯的海上起點。至此聖彼得堡成為俄羅斯的首都,直到1918年3月俄羅斯將首都遷回莫斯科。俄羅斯為什麼要把首都從聖彼得堡搬回莫斯科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三,俄國內戰。十月革命後,俄國陷入長期內戰,叛亂在全國各地爆發。俄羅斯政權的形勢非常嚴峻。莫斯科是俄羅斯的心臟,不僅是俄羅斯傳統的政治中心,也是俄羅斯的地理重心,是俄羅斯內陸交通的樞紐。使莫斯科成為俄羅斯的首都,有助於蘇聯控制該國的局勢。

㈧ 俄國的首都的變遷

有記載俄國的首都歷史從1147年開始,俄國定都莫斯科。1712年,俄羅斯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後改名披得格勒)。1918年,俄國(蘇聯時期)又將首都遷回莫斯科。

一、1147年-1712年,俄國首都為莫斯科。

莫斯科市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首都為莫斯科。

1613年,俄國開創羅曼諾夫王朝。1721年,彼得一世在與瑞典王國進行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俄羅斯正式成為俄羅斯帝國。

在彼得大帝時期,1917年俄羅斯帝國遷都到彼得堡。

二、1712年-1918年,俄國首都為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始建於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市名源自耶穌的弟子聖徒彼得。1712年彼得一世遷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時間里這里都是俄羅斯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俄羅斯同德國是敵對國,因為聖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語發音,當局決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

三、1918年-至今,俄國首都為莫斯科。

1917年,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一聲炮響,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這里獲得成功,從此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蘇聯時代。1918年3月,首都從這里又遷回莫斯科。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立至今,莫斯科一直是首都。

(8)俄羅斯聖彼得堡為什麼遷都擴展閱讀

1712年,俄國遷都聖彼得堡的原因

當時,俄羅斯的海洋戰略是向西,與瑞典爭奪波羅的海,進入大西洋;向南,與土耳其爭奪黑海,進入愛琴海與地中海。但在當時,沙俄海軍非常弱小,被瑞典和土耳其暴打一頓。不過,失敗也激起彼得一世的雄心,不奪得出海口,他死不瞑目。

1703年5月,沙俄終於拿下了涅瓦河的出海口。這里瀕臨芬蘭灣,是沙俄通向歐洲列強在海上最便捷的通道。彼得一世敏銳地意識到,聖彼得堡這里註定是沙俄的天選之都。

原來純軍事意義上的要塞,變成了人口稠密的城市,是時候了。1713年,彼得一世正式宣布:俄羅斯的國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

站在俄羅斯的立場,遷都聖彼得堡無疑是正確的決定,這標志著俄羅斯正式成為列強之一。

㈨ 彼得一世為什麼把首都由莫斯科遷移到聖彼得堡

1682年即位的彼得一世是一位能乾的君主。他認定,「俄國需要的是水域,沒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決心要突破俄國被封閉在大陸一角的不利處境。1695年,彼得率軍攻打土耳其。由於沒有海軍而受挫,無法奪取黑海出口。彼得痛感俄國的落後閉塞,決定親自到國外學習西方的文明。

彼得一世是莫斯科歷代君主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人,並且是以一個普通代表團成員的身份進行出訪的。這在世界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彼得化名下士彼得·米哈伊諾夫,出訪瑞典管轄下的里加、普魯士的柯尼斯堡、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英國的倫敦、德意志的德累斯頓、奧地利的維也納,最後經波蘭於1698年8月回到莫斯科,歷時1年多。彼得同平民百姓吃住在一起。通過出訪,彼得開闊了眼界,看到了俄國與西歐的差距,學到了各種新知識,明確了改造俄羅斯的思路和方向。彼得回國後,大力擴充軍備,招募新兵,組建一支由外國軍官訓練的正規軍。1700年,彼得率4萬俄軍攻打瑞典,被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的1萬瑞軍打得狼狽敗退。戰爭的失敗並沒有擊垮彼得的鬥志。他全力推行改革,准備與瑞典再戰。他加強自己的權力,確立了俄國君主專制制度。特別注重擴展軍事力量,實行徵兵制,軍隊人數最多時達到33萬人,使用著當時最先進的火槍和大炮。彼得開辦造船廠,創建俄國第一支艦隊——波羅的海艦隊,由此被稱為「俄國海軍之父」。彼得重視發展經濟,引進西歐先進技術,鼓勵開辦工場特別是冶金工場。到彼得去世時,全俄已有100多個工場。此外,還下令建立科學院,設數學、物理學和社會科學三個部,推進科研工作。彼得的改革,使俄國的軍事、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最令人贊嘆不已的是,彼得一世決定在新奪得的土地上建立未來的首都——聖彼得堡。1703年5月初,俄軍從瑞典手中奪取了涅瓦河沿岸的土地。27日(俄歷16日),彼得就下令在涅瓦河口的扎亞奇島修建聖彼得堡要塞,後來改稱為彼得—保羅要塞。彼得最初關注的是鞏固要塞,建立對瑞典作戰的堅固前沿陣地。以後逐步擴大建築面積,在幾十個島嶼上建立起房屋。1713年,彼得一世正式將聖彼得堡定為首都。他邀請法國人勒布隆來為聖彼得堡制定城市建設總規劃。還邀請義大利、德意志、瑞士等國的建築師來聖彼得堡主持修建各種不同於莫斯科風格的建築。

聖彼得堡初建時,是一片沼澤草地,到處荒無人煙。彼得下令各地每年要為聖彼得堡建設工地提供4萬勞動力。彼得一世經常手裡拿著一根棍子到各個工地查看。改革使俄國日益強大。1721年,俄國打敗瑞典,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由一個內陸國變為瀕海國,開始躋身於歐洲強國之列。同年,參政院授予彼得一世以皇帝稱號,即彼得大帝。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在荒野的河口興建起一座10萬人的大城市,一個新的、富有朝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聖彼得堡和莫斯科不同。它完全是彼得一世根據他執政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對外戰爭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聖彼得堡打開了俄國通往歐洲的窗戶,成為推動俄國學習西歐的基地。馬克思說:「僅僅對波羅的海諸省的征服並沒有把彼得大帝的政策與其祖先的政策區別開來,都城的遷移才顯示出他征服波羅的海諸省的真正意義」。彼得一世正是通過定都聖彼得堡來表達了他割斷舊的莫斯科傳統的決心,展示了他與西歐爭雄天下的抱負。

彼得一世在當時世界的地位:
首先,他是一位偉大的改革者,是世界列強之一的俄羅斯帝國的奠基者;
其次,從他作為一個歷史人物這個角度看,彼得一世可以稱作是羅曼諾夫王朝覆滅前整個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

盡管現在對彼得一世的歷史地位沒有什麼異議,但對他推行的統治政策和改革措施卻一直頗有爭議。俄羅斯本土派學者們認為,彼得一世是俄羅斯民族基礎的破壞者,他推行的政策導致俄羅斯社會的最終分化,因為這個制度本身是扭曲的,是不符合俄羅斯的歷史定位的,從而埋下了此後俄羅斯社會生活動盪反復的禍根,包括二十世紀發生的歷次革命和內戰。甚至俄羅斯的偉大詩人和思想家亞歷山大·普希金也對彼得一世頗有微詞,提出羅曼諾夫王朝才是俄羅斯最主要的暴動者的說法。普希金的評價無疑是受到當時十二月黨人革命影響,源於對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尼古拉一世的獨裁統治不滿,有感而發,但矛頭終究對準的是帝制本身,而這個制度,正是彼得一世一手打造的。

俄羅斯西方派學者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如果不是彼得一世推行的歐化改革(盡管改革是通過高壓手段強制推行的)和終生致力於俄羅斯的現代化,俄羅斯難免類似印度的命運,不但將遭到殖民統治,而且在相當一個長的歷史時期都將因缺乏歷史和文化的向心力,淪為空有遼闊疆界的二流大國。歷史不能用假設的觀點來審視,不存在"如果......那麼"的句式。人類歷史發展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距離彼得一世叱吒風雲已經過了足足三百年,這么長時間的歷史縱深,似乎足以給彼得一世的一生功過下個准確結論。縱觀彼得一世登上歷史舞台前和退出這個舞台後,對這兩個時期的俄羅斯進行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之前的俄羅斯是一個宗教氣氛和君主專制氣息相當濃厚的國家,有著明顯區別於歐洲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國家層面上的行為准則;彼得一世掌權後,用鐵腕強制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社會領域推行歐化改革,俄羅斯在短期內成功地一躍成為歐洲強國的同時,也成功地摧毀了原有的整個國家意識形態體系;彼得一世後的俄羅斯陷入了多年的危機,首先是政治體制危機,彼得一世的所有改革措施幾乎全面倒退,恢復至零點。其後經過他女兒伊麗莎白女皇的努力,俄羅斯才成為近代歷史上為我們熟知的信仰東正教的民族國家。對彼得一世的歷史評價,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學術課題,不可能三言兩語地把這件事說清楚。所以這里不可能過多停留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只能選擇彼得一世生活軌跡中的點滴,來折射他的整個歷史時代所呈現的光芒。大家都知道,彼得小時候的生活經歷和其他歷代俄羅斯君主不大一樣。一般來講,做俄羅斯的君主,自打伊凡三世半公開自稱沙皇,此後伊凡雷帝正式自稱沙皇之後,做俄羅斯的君主是很辛苦的一個差事。比如伊凡雷帝,大家都以為他是個典型的暴君,視人命如草芥,砍別人腦袋比割韭菜還痛快;但實際上伊凡雷帝終究如何,還很難說,對他殘暴的描寫,現在普遍認為有誇大之嫌。無論如何,伊凡雷帝絕不是一個昏君,他是一個很虔誠的東正教徒,時刻以實現俄羅斯的富國強兵作為執政的終極目標。比如他每天早上四點鍾就要起床,起床後花一個小時在教堂作祈禱,早飯後召集大臣們議政一直到中午,午飯後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接見各地來的領主和大公們,接見外國使臣,晚飯後還要到教堂去祈禱,這樣日復一日,實際很枯燥,一個昏君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尤其是伊凡雷帝所處的十六世紀,強敵環伺,西有波蘭立陶宛王國,南有克里木、阿斯特拉罕、大小諾蓋汗國,東有喀山汗國,加之俄羅斯當時還不完全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而是更像聯合起來的分封建制的城邦國家,連統一的軍隊和行政體系都沒有,哪個敵人打過來,都有亡國之虞。所以在伊凡雷帝統治期間,韃靼人的騎兵不止一次兵臨莫斯科城下,還有一次被人家打進首都,莫斯科被夷為平地,如果不是沙皇跑得快,自己差點也成了韃靼人的俘虜。所以那個時代做沙皇不但枯燥,而且還是高危工種。伊凡雷帝死後,留里克王朝中斷,出現了混亂時代。這時候做沙皇更危險,從戈東諾夫開始,沒有一個沙皇得到善終,不是被人毒死,就是被砍頭。當年俄羅斯全地的縉紳會議選舉米哈伊爾·羅曼諾夫,也就是彼得一世的爺爺,選舉他來做沙皇,米哈伊爾竟然百般推託,死活不肯同意,差點就跪地哀求人家放他一馬,不要讓他去做沙皇。後來米哈伊爾雖然貴為沙皇,但是竟然連自己的婚事也說了不算,不但心愛的女人娶不到手,反而眼睜睜地看著她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最後鬧得到奉旨成婚,娶了個陌生姑娘當老婆,這個沙皇做得實在很窩囊。米哈伊爾最後也是鬱郁寡歡,無疾而終。等米哈伊爾的兒子阿列克謝做了沙皇,更是勤勉有加,縱觀世界各國,像他那樣修身嚴謹,生活簡朴的君主,恐怕絕無僅有。著名的俄羅斯文化史研究者伊萬·扎別林在二十世紀初出版的一本書中,詳細描繪了沙皇阿列克謝每天的飲食起居情況。阿列克謝雖然住在金碧輝煌的克里姆林宮,但是只佔據了三四個房間,他的卧室也只有十幾平方米,內部設置和普通民居沒什麼兩樣,只有書房的椅子做工精良,鑲嵌了黃金寶石,顯示出主人的沙皇地位。他平時的飲食也很普通,沒有什麼山珍海味,每到齋月,更是嚴格遵守教規,不沾一點葷腥。沙皇通常早晨四點鍾起床,日日政務纏身,如果有什麼重大的國家典禮和宗教儀式,沙皇也必須出席。彼得是沙皇阿列克謝寵愛的幼子,每次看到彼得,阿列克謝都要送給他玩具還有其他的什麼禮品。阿列克謝的整個生活就是一個嚴格按照東正教教義編寫的日程表,你想做一個俄羅斯的國君是不是很辛苦。等到了彼得這一輩,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小彼得雖然被尊為第二沙皇,但並沒有掌權,也沒有住在克里姆林宮里,而是和母親納塔麗婭·納雷什金娜被送往莫斯科東北郊區的一個村子居住。彼得自小就無拘無束,喜歡玩打仗游戲,還結交了一大批外國朋友,大多來自瑞士、普魯士、荷蘭、比利時等國家,他也是附近外國人聚居區的常客。這樣彼得從小就習慣了自由的歐式生活方式,喜歡熱鬧,喜歡喝酒,跳舞,玩游戲,很早就交了個德國的女朋友,安娜·蒙斯,總之對俄羅斯文化和宗教沒什麼深厚感情。尤其是成年後,彼得已經掌握了實權,去歐洲游學,看到很多先進東西,就很想把俄羅斯也變成歐洲那樣。所以彼得對傳統的東正教不感興趣,教會的規定對他一點作用也沒有。在生活方式上,彼得和父親阿列克謝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彼得一生波瀾壯闊,有很多事情值得注意,值得研究,俄羅斯有太多的"第一個"同彼得一世有關系,但實際上他只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推行了眾多改革措施,奠定了現代俄羅斯的發展基礎;二是打敗了歐洲強權瑞典,和土耳其爭奪黑海,使俄羅斯成為帝國。

㈩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最為璀璨的明珠,一戰剛結束不久,為何會選擇遷都莫斯科

蘇俄之所以在一戰結束後,僅僅8天就遷都莫斯科,放棄了聖彼得堡,主要是因為,在蘇聯共產主義政權為了削弱羅曼諾夫王朝的勢力,更好的讓這個新生政權得到鞏固,更好的治理整個蘇聯地區。而在經濟上也要改變發展方向,著重開發內陸地區,在軍事上選擇了莫斯科,比聖彼得堡相對安全。

在軍事上西方也對蘇俄政權有很大的威脅力,所以為了避免與這些勢力正面交鋒,彌補聖彼得堡薄弱的戰略縱深,於是在一戰結束之後,僅僅8天就遷都到莫斯科,隨後的西方干涉軍隊開展的干涉戰爭也證明了遷都的正確性。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聖彼得堡為什麼遷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