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沙俄時代俄國 工業化和 他們主要在哪建的工廠
19世紀50、60年代沙俄開始啟動工業化
當時,有大量法國資本流入——實際上一直到俄國爆發革命前,都是法國資本家在給俄國輸血。
俄國以紡織工業為先導,以鐵路建設為龍頭,帶動其他各業發展;
到19世紀90年代,俄國形成了幾個工業中心,較老的工業中心有聖彼得堡、莫斯科,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工業區,頓巴斯是煤炭業、冶金工業區,巴庫是石油工業區等。
2. 俄軍為什麼突然轉變戰略,這個時候去轟炸電廠和基礎設施
俄軍為什麼突然轉變戰略,這個時候去轟炸電廠和基礎設施?
俄烏沖突已經200天,從最開始俄羅斯砍瓜切菜卻點到為止似的猶疑,到烏克蘭在西方援助下豪氣干雲大舉反攻,俄羅斯做出一些戰術調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么做可以達到三個目的:1、是對沖突有升級為全面戰爭的警告是對興奮上頭的澤連斯基的提醒:一個不與俄羅斯方便的烏克蘭,最終的結局就是毀滅。
戰爭是殘酷的,而人民群眾則是最大的受害者,戰爭一天不結束,人的生命和財產就無法得到保障。一旦俄軍採取大規模轟炸的新的戰爭舉措,那烏克蘭人民必然遭受更大的苦難。希望戰爭早日結束,和平盡快到來。
3. 莫斯科他能夠成為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的原因有哪些
你好,可能我的回答跟你的題目有點不符。但是我要說一下,莫斯科壓根就不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區域。或者說莫斯科,哪怕是莫斯科洲壓根就沒有什麼工業。交通確實是非常發達的,首都嘛。
圖拉有以前的兵工廠,葉卡,車里雅賓斯克,新西伯利亞等俄羅斯中部地區工業相比莫斯科要發達很多。莫斯科大環109公里,你圍著繞一圈,除了幾個大煙囪是電廠以外,其他都是民宅,辦公樓,跟森林。如果你的問題是教科書里的的原話的話,你最好提前做好功課再去反駁。我在那個地方都待了10年了,跟老莫比起來不多,但請相信我。
4. 俄國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19世紀上半葉,俄國的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展(工業革命進行中),工廠手工業已達到相當規模,國內外市場進一步擴大。大商人、富農和一部分經營商品化農業和工廠手工業的地主貴族,積累了大量的資本。
的確,為了經濟的進步,發展資本主義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在那個時候,俄國的農奴制度深深遏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農奴制的危害是
1.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滿足工業對自由勞動力的需求。 2.農奴的貧困化嚴重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擴大再生產。 3.農民與統治者的階級矛盾尖銳。
由此可見想要發展資本主義,最直接的方法是先把農奴解放出來,只有解放了農奴,破除農奴制度,才有資本,才有勞動力去發展資本主義。
1861年俄國沙皇亞力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這次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從本質上說,1861年的改革是農奴制破除改革,更是為發展資本主義鋪道路的改革。
5. 俄羅斯為什麼沒有汽車工業
提問有問題,俄羅斯有汽車工業,只是不發達。
我認為,俄羅斯的汽車行業不如歐美國家發達,原因如下:
1.蘇聯解體解體之後,俄羅斯製造業全面萎縮。有一個客戶不止一次的跟我抱怨,現在俄羅斯很多車廠自己不生產零配件,全都從外面進口,基本就是個組裝廠。
2.現在俄羅斯機械製造業基本上都是在吃蘇聯的老本。我參觀過一些俄羅斯工廠,工廠大部分都是50-60年代建廠,機械設備比較落後,廠房設施也比較陳舊。這些工廠沒有足夠的資金淘汰落後的設備,所以很難跟上發達國家的步伐。
3.民族性。俄羅斯地大物博,所以俄羅斯人的懶世界聞名。因為豐富的資源所以俄羅斯人比較容易滿足。懶惰就會拖延,就會喪失進取心和野心。任何一個跨國企業都必須有野心,但俄羅斯的工廠自給自足,容易滿足現狀。
4.沒有好的政策。一個國家的製造業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俄羅斯現在的製造業深受蘇聯的影響,無論是生產設備還是生產理念,一下子拋棄是不可能的,會帶來巨大的浪費,畢竟這些設備依舊可以工作,但達不到現在的先進工藝水平,所以就陷入兩難境地。如果有一個好的政策,財政上加大投入,更新生產設備等,建立一個大型汽車廠家應該不是很難。
5.經營管理營銷手段,以及科技創新。這點俄羅斯有點缺乏。
6. 蘇聯的汽車業是怎麼樣的
「沙皇的俄國年代,俄羅斯的機械工業非常落後,十月革命勝利時蘇聯國內只有幾家手工的汽車裝配廠和維修作坊,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汽車製造工業。汽車工業是現代工業,它對國民經濟有很強的拉動作用,但無奈經濟與科技的底子太薄,二三十年代,全世界只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對它採取包圍、封銷、干涉政策,它們是不會去支持蘇聯國內經濟建設的。但1931年初,美國發生了嚴重經濟危機,席捲了全世界的經濟危機,造成大量的失業,美國政局劇烈動盪,就像一個落水的人要求生一樣,誰給他救生圈他都要緊緊的抓住不放。此時蘇聯政府看準了機會,提出向美國購買全套汽車廠。斯大林給美國的救生圈是黃金,蘇聯政府用黃金換回福特公司一個完整的汽車廠。福特公司的這個廠叫盧吉汽車廠。盧吉汽車廠是建在伊利湖支流盧吉河邊,它是世界上第一座綜合性大量採用流水線生產的汽車廠,整座廠包括練鋼、軋綱、輪胎、玻璃和汽車各個總成的工專業廠,廠區延綿幾十里,規模極為宏大。蘇聯政府買下了盧吉廠的全套圖紙和生產設備,自己動手在伏爾加河畔,建設了延綿幾十公里的高爾基汽車廠,生產我們後來都知道的:「嘎斯」汽車。高爾基汽車廠是一個綜合性的汽車生產廠,在當時是最現代化的工廠了。除此之外,蘇聯還在莫斯科自己動手設計和擴建了斯大林汽車廠。斯大林汽車廠是1924年從一個名叫『阿莫』的汽車修配廠起步的,它的建設不再是全盤照搬,而是採取「點菜」方式,從各國采購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為我所用,在當時世界上斯大林汽車廠也稱是先進的工廠了。斯大林汽車廠去二戰期間開始大量生產1.5噸的「吉斯5」型汽車。戰爭結束後,有一個著名的總工藝師傑米楊柳克,創造性地在汽車少停產的情況下,成功地將『吉斯5』轉產為載重4噸的『吉斯150』,這走世界汽車工業史上是一個創造,他為此獲得了『斯大林獎章』。」
說起斯大林汽車廠,特別是我們一些汽車老人都很關切和傾注感情,因為一汽車的建設是斯大林汽車廠的幫助,僅用三年時間搞起來的。早在1915年的沙皇年代,它的前身叫「阿莫(AMO)」工廠,是從義大利「菲亞特」公司引進卡車產品技術,從美國、瑞士等國家購買生產裝備,到1917年投產,但由當時的十月革命,資本家拋棄工廠,抽走資金,出逃國外工廠處於嚴重癱瘓狀態。十月革命勝利後,年輕的蘇維埃國家與國外干涉寫隊打戰,國內生產停頓,「阿模」工廠同樣處於十分困難,汽車生產不了,搞汽車修理,直到1924年11月1日才生產第一輛「阿莫 15」型汽車,1926年—1927年工廠只生產425輛汽車。
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到來,而前蘇聯卻出現大規模經濟建設景象,「阿莫」工廠被列為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項目,在莫斯科市南郊的裘菲列夫從林地帶,平泥沼和水塘,處理空地上森林和殘株,新建起巨大廠房,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工廠佔地為500公傾,職工2.5萬人,年產能力擴大到2.5萬輛,1931年10月21日,新建工廠流水線啟動,從此「阿莫」工廠被改造成為全世界強大的汽車工廠。1931年10月1日起,「阿莫」工廠被命名為斯大林汽車廠,簡稱「吉斯」工廠。1934年到1937年斯大林汽車廠又進行第二次擴建工程,生產新型的3NC—5載重車。斯大林工廠經過兩次重大改造,技術水平得到巨大提高,在1928年工廠年生產總量只有800輛,到1937年產量超過6萬輛,在衛國戰爭之前,每4分鍾就出一輛汽車。1945年二戰勝利後給蘇聯帶來經濟建設好環境,1946年3月工廠進行第三次擴建改造,換型產品,新產品為「吉斯—150」,到1948年末日產達到250輛規模,到1956年6月24日,由於當時政治原因,斯大林汽車廠被改命為以老廠長李哈喬夫為命名的李哈喬夫汽車廠,簡稱「吉爾」工廠。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蘇聯國家政治結構大改變,1993年成立俄羅斯聯邦,蘇聯解體和進行「開刀式」經濟大改革,這種急速的轉型使俄羅斯經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汽車工業的兩大骨幹企業同樣經受了打擊,處於一個很不確定,低水平的停頓發時期。
這些實告訴我們
——前蘇聯汽車工業的發跡,主要是抓住了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的機遇而發展的;
——斯大林汽車廠和高爾基汽車廠做為前蘇聯汽車工業骨幹企業,實現了當年抓住機遇抓住的一個典範示例;
——斯大林在80年前利用危機實現海外並購,迅速建立起重大汽車工業發展的平台,就是在30年代後10年期間,即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實現了重工業現代化,包括汽車工業,而當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時,即1941年,二戰的蘇德戰爭發生了,一切都處於戰爭狀態。前英國前相吉爾說:如果沒有前十年蘇聯把一個用戶木黎耕地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工業大國,是無法與德國對抗的。
80年後,前蘇聯的經驗告訴我們正在處在轉型中的中國汽車工業來說有借鑒意義。
——至於現在的俄羅斯汽車工業還處在一個典型的重新建設階段,為什麼當年我們的老師變為我們的學生,來一個反面的交替,這是俄羅斯的經濟休克式轉變引起的,那是另一事。
7. 俄羅斯輕工業為什麼不發達
優先發展重工業,是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這一方針的確定,不僅對蘇聯,而且對其它一些國家也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產生背景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國情,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條件。如果離開了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時的國情,離開蘇聯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來談這個問題,就不容易把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產品只佔國家全部產品的l/3,農業產品則占國家全部產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業產品只佔世界工業產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均計算,當時俄國的工業產品產量和落後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國不僅在經濟技術上要依賴於工業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還要從國外輸入大量的機械設備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接踵而來的外國武裝干涉及國內反革命叛亂,使已屬落後的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邊緣。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給蘇維埃國民經濟帶來的損失,總數達390億金盧布,超過戰前整個國家財富的1/4。1920年,工業產品只有戰前的14%,農業狀況更加嚴重,其產量只及戰前的60%。
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工廠停產和糧食奇缺,引起了失業和飢荒。1920—1921年,全國就約有3300萬人面臨飢餓和死亡。
顯而易見,在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被粉碎後,蘇維埃俄國黨和政府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恢復被破壞了的國民經濟。
然而恢復國民經濟,只意味著要達到1913年的水平,達到一個仍然是落後國家的水平。要使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徹底「擺脫資本桎梏的整個解放事業的成功和社會主義的勝利」就必須「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實現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
列寧曾指出:「要挽救俄國,單靠農民經濟收成豐盛還不夠,而且單靠供給農民消費品的輕工業情況興旺也還不夠,——我們還要有重工業……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根本不能維持我們成為獨立國家的地位……」。6「要挽救俄國」就要「挽救」和「恢復」重工業,這是列寧從分析蘇俄的國情,分析蘇俄所處的歷史條件所得出的結論。
皇俄國是一個資本主義未能發展起來的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非常落後。直到1928年輕重工業之間的比重,重工業只及輕工業的一半,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然大於工業。按照列寧的「要挽救俄國」就要「挽救重工業」否則「就根本不能維持我們成為獨立國家的地位」的思想,重工業的發展顯然是不適應要求的。況且,恢復起來的工業,基礎薄弱,經濟技術落後,它阻礙著輕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當然更談不到能使小生產占優勢的農業得到改造和進一步發展。只有迅速地在國民經濟中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使蘇維埃國家從落後的狀態中,走上工業現代化的軌道。而重工業,就是這種基礎的實質。沒有它,要想對整個國民經濟包括農業在內,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不可能的,沒有它,要想把落後的俄國國民經濟部門裝備起來也是不可能的。同時,只有把重工業優先發展起來,在經濟上才不至於依賴外國,才能夠保持蘇維埃國家政治上的獨立性,捍衛住蘇維埃制度。否則就會帶來相反的後果,因為經濟上的依賴必然導致政治上的依賴。「資本主義國家既供給了我們裝備和機器,那它們就能向我們提出放棄蘇維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蘇聯在社會主義工業化中,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還是和它所處的國際環境有密切關系的。
當時的蘇維埃國家是處於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在粉碎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後,資本主義世界在對待蘇維埃國家的態度上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主張繼續實行公開的武裝干涉政策,「不認承」蘇維埃國家;另一種主張同蘇維埃國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經濟關系。但是,不論前者或後者,它們的目的都是一個,那就是顛覆蘇維埃政權。
事實上,帝國主義大國首腦和壟斷巨頭們,每時每刻都在打蘇維埃國家的算盤。在用外交和經濟手段向蘇維埃國家進攻的同時,隨時都准備著用戰爭的手段來搞垮它。只要他們認為有了這種機會和可能,就會不顧一切地撲向與其勢不兩立的蘇維埃國家。只有迅速地建立起強大的重工業,只有蘇聯自己擁有極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夠擊敗帝國主義外交和經濟上的進攻,才能夠隨時擊敗帝國主義的武裝進攻,才能夠在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保持自己的獨立和自主的發展,才能把國防力量增強到足以捍衛偉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正如列寧所說的:「……或是滅亡,或是在經濟方面也趕上並且超過先進國家」。「或是滅亡,或是開足馬力奮勇向前,歷史就是這樣提出問題的」。
那麼,我們在討論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問題時,如果避而不談或者不充分地注意到蘇聯黨和政府當時的這一主要出發點,就不會得出符合歷史真實的正確結論。
理論支持
列寧在《論糧食稅》這一著作和他的合作社計劃中,在闡明建設社會主義的計劃時,都強調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1921年6月,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談到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俄羅斯電氣化計劃時,一開頭就指出,「社會主義的唯一物質基礎,就是同時也能改造農業的大機器工業」,1並要求「必須把這一原理具體化」應用到蘇維埃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但是,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國民經濟的恢復並不是從工業化開始的,而是從農業開始的。因為在當時,蘇聯尚不具備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必備條件,即在已被戰爭破壞的百孔千瘡的俄國,還沒有廣大的國內市場;在農業上還沒有較為發達的原料生產;在農村尚不能分出必要數量的農產品來供給工業和工人。
為了發展工業,必須創造這些條件。而要辦到這一點只有先從農業著手。斯大林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指出:「……要建立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基礎,要擴展工業,就必須從農業開始」。「因為整個國民經濟底發展是依靠農業的」。3基於此,蘇聯是到了國民經濟恢復的末期,到了農業已經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出了一定的條件後,才開始把重心轉移到了工業方面。可見,蘇維埃俄國是在農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把工業化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方針確立
1925年12月,在蘇聯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代表黨中央提出了必須把國家變為經濟上不依賴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國的迫切任務。他強調指出:「把我國從農業國變成能自力生產必需的裝備的工業國,——這就是我們總路線的實質和基礎」。第十四次黨的代表大會,批准了黨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方針。
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確立,是由它的國際和國內條件所決定的,是由要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戰略任務所決定的。列寧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論述,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根據。列寧曾一再強調在蘇維埃俄國,有可能而且應當建成「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基礎」。
但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首先應從哪裡開始?蘇聯黨和政府明確規定;從重工業開始,從發展重工業的核心,即機器製造業開始。斯大林指出:「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
蘇聯黨和政府的這一決定,是從當時蘇聯的國情,從當時蘇聯所處的歷史條件出發的。我們在研究和探討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問題時,必須充分地把握住這一點。
政策實施
在整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實施的過程中,蘇聯黨和政府,正是遵循這一方針,規劃著社會主義建設的藍圖。在計劃中規定的重工業增長指標都是較高的。比如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中重工業與輕工業的發展速度之比為1.85:1,即重工業增長241%,輕工業則增長130%,以後盡管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種種困難和阻力,產生各種錯誤和問題,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方針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業化開始的頭兩年,工業中的社會主義部分,從1924—1925年的81%增長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到1932年,蘇聯工業總產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業產量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五年計劃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製造生產資料的工業比重,從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就工業發展速度來講,蘇聯已佔世界第一位,就:工業產量來說,蘇聯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同樣地取得了很大成績。到1937年,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幾乎增加了五倍。重工業在全部:工業中佔57.8%。和資本主義世界相比,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增長44.3%,而蘇聯在同一時期則增長了7.5倍,比資本主義世界發展速度快了14.3倍。
這里要指出的是,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雖然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但如果以此就說蘇聯一貫忽視輕工業,甚至把它說成主觀上已不顧人民死活的程度,那也是不切合實際的。
眾所周知,由於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到二十年代末,輕工業的發展已不能適應需要,甚至影響了城鄉物資交流和農產品的收購。蘇聯黨和政府認識到了這一點,並曾不止一次地強調過加速發展輕工業,甚至提出過重工業與輕工業同時並舉的設想。1930年6月,斯大林就曾指出過:「……重工業我們已經恢復了。只是需要使它繼續發展。我們現在可以轉向輕工業並使它加速向前發展。我們工業發展中的新現象之一,就是我們現在有可能同時加速發展重工業和輕工業」。8斯大林在這篇向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所做的報告中,還強調指出「拋開輕工業」是不應當的。
事實上,在制定第二個五年計劃時,蘇聯黨和政府就曾十分重視發展輕工業,調整重:正業與輕工業的比例關系。第二個五年計劃曾規定:在1933—1937年間,輕工業生產的增長率將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時期重工業生產的增長率則由40。1%降低為14.5%。如果按著這個計劃所規定的指標發展,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輕工業增長速度將比重工業的增長速度快的多。第二個五年計劃還規定了將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提高一至二倍。盡管由於種種原因,第二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仍然是重工業走在了前頭(重工業完成了計劃的121.3%,輕工業完成了計劃的85.4%,農業只完成了76.9%),但由於蘇聯黨和政府的努力,由於第二個五年計劃制定時比較地重視了輕工業的發展,就使得它們之間的比例有所接近。試比較一下兩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第一個五年計劃,即1928—1932年重工業增長241%,第二個五年計劃,即1933—1937年重工業增長140%,重要產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產甚至增加了兩倍。輕工業增長95%。輕工業增長100%(近一倍),某些從這兩組數字的比較不難看出,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重輕工業之間發展速度的距離,比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縮短了。同時,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也提高了一倍左右。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1935年1月1日,蘇聯政府宣布了廢除糧食、麵粉和去殼的糧食的配給制,而由「國營的和合作社營的商店普遍廣泛地出售糧食和其它產品」的法令。至於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結果仍然是重工業遠遠突破了原有計劃指標,而輕工業,以至農業都未完成計劃的指標,是有種種原因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由於1933年德國希特勒上台造成的國際緊張局勢,使得蘇聯不得不修改指標加快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第三個五年計劃頭兩年計劃的實施,在蘇聯已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計劃完成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考慮到戰爭威脅的增長而在蘇聯東部地區大規模地擴建基地,都保證了強大的軍事和經濟潛力的創造。1940年,蘇聯的生鐵已達到1500萬噸,鋼達到1830萬噸,煤達到1億6千萬噸,石油達到3100萬噸,商品穀物達到3830萬噸,棉花則為270萬噸。這就是偉大衛國戰爭前,蘇聯所擁有的物質基礎。
在衛國戰爭中,如果沒有工業化,如果沒有重工業,怎麼能夠設想在希特勒突然襲擊的打擊下,處於極為不利地位的蘇聯人民,能在短時間內變失利為主動終於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呢了須知,正是由於重視了重工業的發展,有了雄厚的經濟技術基礎,正是蘇聯黨和政府考慮到帝國主義戰爭威脅的增長,而重視和加速了對東部地區工業基地的建設(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東部地區得到國民經濟中全部投資的33%,得到重工業中全部投資的37%),蘇聯才能在衛國戰爭期間,每年製造出4萬架飛機,3萬輛坦克,12萬門大炮和15萬挺機槍。同樣的道理是,處於資本主義包圍之中的唯一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不能用一般速度來實現工業化的。「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以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9這是斯大林在《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的演說中談到的。在這同一次演說中,斯大林在追述舊俄羅斯「常因落後而挨打」的歷史時,強調決不能「延緩速度」「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斯大林的這篇演說是發表在1931年的2月。從演說發表的時間和論點,都不難看出,蘇聯黨和政府確定高速發展工業方針的目的是明確的,是不容置疑的。
政策正確性的討論
在研究和探討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問題時,認真地回顧一下這段歷史,認真地學習一下列寧以及斯大林的有關論述,是有助於對這一問題的理解的。如果不把這一問題放在蘇聯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中去研究,如果不把蘇聯黨和政府制定的這一方針的出發點搞清,就不能對這一問題做出正確的全面的理解。斯大林後來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指出:「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著手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件事做遲了,那就要失敗。黨記住了列寧的話:沒有重工業,便無法保持國家的獨立;沒有重工業,蘇維埃制度就會滅亡。因此我們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發展重工業開始實行國家工業化」。
斯大林的話,闡明了處於資本主義包圍形勢下社會主義的蘇聯,沒有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概括了蘇聯黨和政府關於在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一貫指導思想。
當然,在蘇聯實行工業化的過程中,也產生過嚴重錯誤。
由於指導思想上過分強調發展重工業,在實踐中就造成了輕工業與重工業比例的嚴重失調,對於由此帶來的嚴重後果,斯大林以及蘇聯黨和政府是有所察覺的,並曾在實踐中採取過相應的措施,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收到應有的成效,以至使其長期扭轉不過來,在重工業內部,首先安排的,當然也是為重工業服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未能注意和保證為輕工業,以至為農業服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於是直接影響了輕工業以及農業的發展。從重工業開始的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高速度並靠內部積累資金。靠廣大人民群眾,說到底主要是靠農民,於是農民負擔過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農業發展一直很緩慢。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蘇聯人民特別是農民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
至於把根據蘇聯當時的國情和所處的歷史條件制定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視為一條「普遍規律」那顯然更是錯誤的。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實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嚴重錯誤,不僅對蘇聯,而且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都產生過不良的影響,都是值得認真總結教訓的。但是,無論如何不能因為有了這些錯誤就全面否定蘇聯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方針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歷史性作用。至於由此而對斯大林實行這一方針的主觀動機都產生懷疑,那就更是不能被接受的。
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當時,處於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的蘇聯,在制定和實行這一方針時,是無例可循的。今天,我們回顧蘇聯所走過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歷史的、全面的研究和探討一下它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是很有意義的。
8. 莫斯科工業區能成為俄羅斯最發達的地區原因有哪些
社會經濟條件: 1、工業基礎雄厚
2、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消費市場廣大。
3、國家政策的扶持
莫斯科以紡織工業而著名,被譽為「花布城市」。以後先後成為蘇聯、俄羅斯最大的工業中心,工業總產值居全國首位,工業門類齊全,擁有兩萬多家工廠。以機械製造和金屬加工業為最重要,其他工業項目有汽車製造、化工、紡織、電子、航空、食品加工、木材加工、造紙、建築、印刷等。機械製造、化工、食品加工、印刷工業很發達,市郊農業也很發達。 莫斯科是全俄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工業部門齊全,其中重工業與化學工業很發達,機械和儀表製造工業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該市也是最大的軍事工業中心,航空,航天,電子等工業均集中在這里。食品工業和煙草工業發展迅速。工業總產值居全國首位。機械製造業(機床、汽車、電機、儀器、鍾表等)佔全市工業總產值及工人數的一半以上,輕工(服裝、製鞋)、紡織、化工、食品加工和印刷業亦很發達。 莫斯科也是獨聯體最大的商業中心,俄羅斯最大的商業和金融業辦事機構都設在這里。設有全國銀行、保險機構總部、66家大百貨公司。 發展經濟銀行和交易網在俄羅斯金融市場起了重要作用,現在首都有1000家商業銀行,其中40%是俄羅斯的,莫斯科金融和交易網所進行的投資和商業活動90%在俄境內進行的。莫斯科的進出口業務得到了海關方面的大力扶持;248個海關口岸提供出入境服務。
9. 俄羅斯為何工業區多在內陸
1.和歷史有關,俄羅斯本來就是一個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內陸國家,經過長時間的擴大觸手才觸及了大片歐亞大陸,那些地區當然沒有原地區發展得好,
2.此外蘇聯的解體也使得俄羅斯原氣大傷,比如說失去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重要工業區
3.俄羅斯地理位置不好,北方是永久性的陸緣冰,很難建設港口和工業區,而波羅地海,黑海,太平洋沿岸地區都被其他國家包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