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改革和中國改革的比較
他們的顯著差別是俄羅斯是採用「短痛」而中國採用的是「長痛」。「短痛」可能會在短時間里引起社會的動盪,而這確實在俄羅斯發生過。而「長痛」則能避免這一問題,但帶來的問題是改革進程會比較慢。而且就像中國人說的「夜長夢多」,在長時間的改革過程中,可能會有其想不到的事情阻止改革的繼續或者改變改革的方向。
㈡ 比較俄羅斯的激進式改革和中國的漸進式改革的優缺點,以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1 原蘇聯的體制改革�
蘇聯長期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戰後,蘇聯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越來越明顯。蘇聯時期轉型的最大特點是把社會主義同商品市場完全對立起來,所以改革只是對原有計劃體制的修補。�
戈爾巴喬夫1985年上台執政後,迅速而明確的提出了他對內堅決改革、對外努力緩和同其他國家關系的方針,雄心勃勃地進行「改革與新思維」,推行激進的轉軌。然而由於改革的方式、措施不當,不僅沒有實現經濟高增長,反而導致經濟形勢不斷惡化。�
戈爾巴喬夫啟動的進程有四個方面:加快科技進步、改革經濟和社會、政治活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對外政策的新思維。這四個方面同等重要,它們的次序先後不說明分量的輕重。隨著時間的推移比重發生了變化,不僅失去了平衡,而且使政策失去目標,從而失去內容。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發展軌跡大致是:對於蘇聯的傳統經濟和政治體制,從有限的摒棄到全面否定;改革的重點從經濟領域迅速轉向政治領域;改革的目的也從在經濟上振興及趕上西方,變成達到同西方一體化。在改革中實行政治多元化、民主化、以及急劇推行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計劃,把蘇聯在政治、經濟上推向分崩離析的邊緣,並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
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的原因:在改革思想上用「新思維」取代了列寧主義,造成了思想的混亂;把私有化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主張以激進方式向市場經濟過渡;政治體制改革急於求成只能照搬西方體制並出現了嚴重失誤;「公開性」嚴重擾亂了人們的思想;排除異己,按個人意願組建能夠貫徹自己政治路線的領導班子;改革沒有得到廣大幹部群眾的支持。�
2 俄羅斯激進性改革�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作為獨立國家,執行獨立的經濟政策,積極向市場經濟轉軌。但在轉軌的目標模式、轉軌方式、速度等問題上在各派的主張上都存在嚴重分歧。分歧的焦點集中在轉軌方式上,即社會體制改革中激進性和漸進行改革道路的選擇。經過激進和漸進兩種改革思想的激烈斗爭,選擇了「休克療法」式的激進改革。�
2.1 激進式改革思想�
俄羅斯進行改革的目的是對蘇聯政治體制實施全面拆除,在經濟領域進行激進的市場改革,在社會政治領域建立民主的法治國家和公民社會。自由主義革命者堅信,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只能利用「休克療法」建立激進的自由市場經濟。其著眼點是經濟轉軌的終極模式,排斥了所有與其終極目標不相符合的任何中間環節。該理論完全拋棄存在於舊經濟體制下的制度安排,迅速地實現私有化,並在摧毀舊體制的基礎上迅速建立新的體制。�
激進式改革理論主要內容是穩定化、自由化、私有化。所謂穩定化指實行嚴厲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制止通貨膨脹和價格上漲。所謂自由化,主要是廢除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包括價格自由化、外貿自由化、企業經營活動的自由化等內容。而私有化指企業及其他領域的非國有化,企業以出售、拍賣、贈予等形式迅速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所有權關系。激進式經濟改革的內容體現了自由市場經濟改革目標模式,以市場化、私有化和民主化作為改革的終極目標,並運用貨幣主義理論來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期望經濟在短時間迅速使經濟轉型。故激進派改革思想稱為「休克療法」。�
2.2 過程與效果�
俄羅斯聘請了「休克療法」的創始人薩克斯擔任顧問,由總理蓋達爾親自設計實施激進式經濟改革。�
從1992年1月2日起正式實施「休克療法」,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價格自由化,即一次性全面放開價格;實行緊縮的財政貨幣政策;實行大規模私有化;實行對外經濟貿易自由化。�
當時,政府堅信,在幾周內就可達到消費市場的平衡,並在幾個且內達到國家財政的穩定,也可為市揚的自我調節作用提供條件,從而達到制止生產下滑和為生產高漲注入活力。幾年的改革實踐證明,激進式的「體克療法」並未取得成功,不僅沒有在短期內使經濟穩定、擺脫經濟困境,反而使經濟陷入全面衰退性危機狀態,出現了投資萎縮、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的社會不公。
2.3 簡要評價�
(1)經濟方面。「休克療法」是新自由主義和現代貨幣主義思想作為理論基礎,這種放任自由的經濟理論存在很大缺陷,只能產生短期效應,並非一種理想的模式。國家的總體形勢日益嚴峻,不得不調整政策。從1994年開始,改革轉向務實、調整階段,主要是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強化國家對物價的監督機制、調整私有化政策、重視社會保障等。政府意識到求穩、求實,使改革和經濟政策更符合俄羅斯的國情。在1996年開始的政策調整中,把改革的目標模式從自由市場經濟轉向社會市場經濟。俄羅斯全面推行激進的「休克療法」,實際上只有「休克」沒有「療效」。�
(2)政治方面。俄羅斯對過去的蘇聯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基本上持否定態度。在政治上,否定共產黨的一黨制和蘇維埃制度,主張建立法制民主國家;在經濟上,主張廢除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俄羅斯民主制度建設過程至今遠未完結。俄羅斯在較短時間里完成了破壞舊制度的任務,然而建立新制度的歷程卻異常艱難和漫長。在這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中社會付出了經濟下滑、國力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慘重代價。�
3 中俄兩國改革比較�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同樣面臨著政治體制的改革,同樣要發展市場經濟制度。下面比較中俄兩國的改革方式。�
3.1 市場經濟模式�
相對於俄羅斯追求自由市場經濟目標模式,中國選擇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改革目標,適合本國國情。這兩種不同的選擇反映了兩國經濟體制改革不同的指導思想和不同的改革性質。�
3.2 過渡方式�
相對於俄羅斯的激進式改革,中國認識到了改革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採用了漸進式改革。漸進式改革與激進式改革只是向市場經濟過渡方式的一種相對的區分,沒有絕對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二者本身並不是原則問題,重要的在於什麼方式符合本國國情,什麼方式符合在本國具體條件下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規律。�
3.3 所有制改革�
相對於俄羅斯的全盤私有化,中國的所有制從公有制改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的多元化格局。公有制之間、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間發生聯系和滲透。公有製成分不斷發展,在市場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控制了國家經濟的命脈。�
3.4 改革中政府作用�
相對於俄羅斯認為市場經濟是萬能的,在中國政府實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不是被取消或弱化,而是改革和轉換。�
4 結語�
改革方式必須和本國的國情相適應,要尊重歷史。激進式改革出現在俄羅斯社會不穩定的時期,是人們期望變革的產物,但是盲目性和唯目的性使得緊急性僅僅是一定時期的權益之計,不適合經濟發展的要求。
㈢ 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與蘇俄的新經濟政策有什麼異同
1、概念不同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企業管理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階段過渡的道路。
2、農業改革上不同
列寧從俄國農民的實際情況出發,推行新經濟政策,發展農貿市場,逐步引導農民走合作社的道路。
鄧小平沿著列寧的思想,首先在農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商品經濟,從而初步構築了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新經濟體制框架。
3、對外政策上不同
列寧倡導社會主義蘇聯應加強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交往和合作,並首次提出社會主義國家最早的對外開放形式——租讓制。
鄧小平繼承了列寧對外開放的思想,從我國實際出發,結合時代特點,總結歷史經驗,確立了對外開放的基本戰略。鄧小平認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只有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中國才能持續而長久的發展。
㈣ 從多方面分析前蘇聯與新中國在 經濟 發展中的異同
一 中蘇兩國在改革的起點、環境等諸方面均有所不同, 這些不同可以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
1.中蘇啟動改革的初始階段面對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起點.
戈爾巴喬夫時期的蘇聯, 是一個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綜合國力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而70 年代末期開始改革事業的中國, 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體的相對閉塞的發展中國家.在某種意義上說, 中國改革是社會轉型與體制轉軌二位一體、同時發生; 而蘇聯改革的主要任務則是後者.
2 . 改革前兩國承繼的歷史、社會和文化遺產有別.
中國的改革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次;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在蘇聯歷史序列中已是第三波距離兩國改革的最近的歷史: 蘇聯是勃列日涅夫時代近20 年的「停滯」 時期.中國則是剛剛結束十年動亂的文革之後.
3 . 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 在中蘇兩國改革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國而言, 它不僅是推進現代化的重要的資本積累手段, 也是推動新舊體制易位的現代管理方式.對蘇聯來說, 它的意義則更側重於後者, 側重於生產集約化的實現.
4 . 民族關系的基本面貌有差異.
中蘇兩國雖然都是多民族的國家.但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民族在中國各民族中佔有絕對優勢.少數民族進入中國版圖的時間較長, 凝聚力較大.而俄羅斯族在蘇聯國家中不佔有優勢.與中國封建統治者「 羈糜」 歸化的統治手法相比, 帝俄時代對異民族的控制手段更加僵硬, 後者的離心傾向更大.在國家體制上, 中國是一個單一制的國家.蘇聯則是一個保持了聯邦制許多特點的事實上的單一制國家.兩國體制改革中都有一個核心問題即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問題.與蘇聯相比, 由於民族關系所形成的制約, 中國遠沒有蘇聯那樣敏感.蘇聯改革的最終失敗, 是民族分立主義的發展並以國家解體為標志的.民族問題在蘇聯改革中 所具育的尖說性和復雜性,是所有現實社會主義國家所僅見的.
二 中蘇改革不僅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還具備了很多共同性, 顯現了許多共同的規律.這是因為它們政治經濟體制基本上是同一模式, 許多弊病也是相同的.就綜合國力和工業化發展程度而言, 兩國有高下之別, 但就改革的總體目標而言,諸如建立有活力的面向市場的經濟體制,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等基本間題上, 兩國處於同一起點.「後發展型國家」 在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時期所面臨的根本間題, 不僅適用於中國, 也適用於蘇聯.
㈤ 中國與俄羅斯經濟改革的不同
俄羅斯的改革是休克式的,激進的改革,社會和平民難接受;而中國的改革是漸進的,能夠被社會和民眾接收
㈥ 概括寫出中俄兩國社會改革內容的主要特點 快快快快快快.................................
(1)方式方法不同。俄羅斯實行的是激進的「休克療法」, 一下子全面放開價格,緊縮銀根,提高稅收,試圖在短期內實現私有化;中國採取的是循序漸進的方式,走的是從體制外到體制內,由易到難,分步推進,在穩定中求發展的道路。
(2)方向目標不同。 俄羅斯把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自由市場經濟作為目標,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重視不夠;中國把提高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作為根本目標,把市場經濟只是作為實現目標的手段。
(3)出發點不同。俄羅斯一開始就從舊體制的核心入手, 全面推行私有化,搞所有制轉換;中國則是從舊體制的邊緣入手,先搞農村改革,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使增量改革成為穩定社會、深化改革、發展經濟的基石。
(4)戰略重點不同。俄羅斯把政治改革放到首位, 各派之間的權力之爭蓋過了經濟改革;中國把經濟改革放到首位,把政治改革融合於經濟改革之中。
(5)指導思想不同。俄羅斯尊崇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理論, 把「休克療法」當成拯救俄羅斯經濟的靈丹妙葯;中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旗幟,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改革准繩。
(6)思想路線不同。俄羅斯否定過去,急於求成, 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中國則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於基本國情,制定改革戰略方針。
(7)領導力量不同。俄羅斯一開始就取消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各派紛爭,形成了「沒有執政黨的多黨制」;中國則始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維護中央政府的權威,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
㈦ 中國與俄羅斯經濟改革比較
自己寫的,如有不滿意之處請多包涵:
先說俄羅斯吧:
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經濟蕭條,人民生活水平較蘇聯時期急劇下降,這一切在前任俄羅斯總統普京代替葉利欽領導國家後發生改變。
俄羅斯的工業優勢是重工業和高科技領域尤其是軍工領域,所以俄羅斯保持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出售軍火及相關技術。比起美國的武器,俄羅斯的武器的優點就是價格低廉,而且性能能夠滿足顧客需要出售軍火,整修方便並切實用;最重要的一點是,俄羅斯的武器出口不像美國一樣附帶政治條件。所以俄羅斯的武器出口廣受發展中國家的喜愛,例如公國和印度的軍火采購,可以為俄羅斯帶來巨大利潤,帶動俄羅斯的軍工企業和國家經濟的發展。
再來俄羅斯的經濟改革就是石油和天然氣了。眾所周知,俄羅斯的裏海沿岸,黑海沿岸,以及遠東西伯利亞地區都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且,隨著最近幾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和經濟危機,世界市場的油氣價格持續攀升。據此,俄羅斯選擇了油氣出口,這也是俄羅斯經濟最近幾年經濟飛速復甦的一個重要原因。普京在任期間,運用多種手段嚴厲打擊掌控俄羅斯油氣資源的油氣寡頭,逮捕整治俄前首富就是最好的例子。通過多種手段,俄政府掌控者國家油氣資源,並壟斷者對西歐及獨聯體國家的油氣出口,尤其西歐國家的天然氣能源,幾乎完全依賴俄的天然氣輸送管道;還有對遠東地區和中國的油氣資源合同也將會為俄羅斯帶來巨大的利潤。
俄羅斯的輕工業不是很發達,金融領域業不是很強(看股市么,俄的股市指數現在才不到一千,而中國已經過三千了),所以俄的經濟改革主要是圍繞著軍火和油氣資源進行的。
再看看中國:
中國的改革開放從1978年起至今已經三十年了,由以前的人均GDP不過100美元,外匯不到10億美元到今年的GDP位居全球第三(預計今年年底將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人均GDP超過三千,外匯儲備額為全球第一,這個成就就是再反對現行中國體制的反華分子也無法否認的。
1978年後,中國推行了農村的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保障了中國的農業發展,也為接下來的城市改革奠定基礎;中國在1985年推行城市經濟改革,主要內容是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離,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而且推行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經濟體制,帶動了企業的競爭促進中國的發展;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束實行了近四十餘年的計劃經濟體制,這是推動現代中國發展,使中國達到今天發展水平的重要一步。
接下來中國實施外向型經濟政策,利用中國的廣闊市場和巨量廉價勞動力吸引外資,大力發展製造業(因此中國獲得了個「世界工廠」的稱號);利用外部先進技術資金大力發展中國經濟,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因此現在中國的出口經濟佔全國經濟的75%以上。也就是說,現今的中國的經濟是以大量廉價的製造業為主體,缺少類似西方發達國家的以先進科技產業和服務業,金融業為主體的模式。但中國的發展是一步一步地,現在政府的政策逐漸在發生轉變,實施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經濟模式,以科技帶動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
綜合兩方,我們可以比較得出,現在俄主要是依靠能源出口和軍火貿易,而中國現在則是以出口製造業為主,依靠的是大量廉價勞動力。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逐漸淘汰,油氣資源價格下跌,俄羅斯需要的是新的經濟改革方案;而中國的政策是循序漸進的。隨著現在的擴大內需政策,以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會為中國今後的發展帶來巨大活力和競爭力。
㈧ 蘇聯新經濟政策和我國改革開放有哪些異同
一、歷史背景
新經濟政策
1921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國內戰爭結束,列寧發現無法在短時期內進入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階段,適用於國內戰爭時期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能再適用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更為重要的是,4年的帝國戰爭和3年的國內戰爭使俄國的物資消耗殆盡。農業和農民經濟瀕臨破產,從而使整個國民經濟處於崩潰邊緣。
戰時共產主義的余糧收集制引起農民,工人的不滿,甚至出現暴動的事件。工農聯盟岌岌可危,國內的反動政黨和國外的帝國主義武裝又開始蠢蠢欲動。正是在這樣一種形勢下,以列寧為代表的蘇維埃黨中央委員會中的大多數認識到應採用糧食稅政策,保證農民在交納糧食稅後,有剩餘的糧食去進行自由貿易。進而在工業部門中開始實行"租讓制"和"租借制",由此形成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
改革開放
十年文革,百業凋零。我們的國家的經濟同樣處在崩潰的邊緣。農民在多次被割"資本主義尾巴"之後,接近赤貧的境地,城市職工在很低的消費水平上徘徊。
同時由於受蘇聯影響,在建國後我們就關閉的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往來。中蘇關系破裂後,東歐各國家的大門又關閉了。因此我們又一次把自己與世界隔離。
正是在這種內憂外困的形勢下,1978年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集體,在粉碎"四人幫"後,破亂反正,勇敢地沖破"兩個凡是"的羈絆,施行改革開放的政策,開始了我黨歷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二、 政策內容
新經濟政策
1. 實物糧食稅額要比余糧收集制數額低,糧食稅額必須在春耕前公布,並明確規定繳稅期限,讓農民心中有數。交納完糧食稅後的剩餘糧食,完全留歸農民的支配,農民可以進行自由貿易。
2. 把一些小企業發還給私人經營,以增加社會產品和物資財富的總數額。
3. 准備施行"租讓制"和"租借制",前者是把國家的廠礦企業租給外國資本家經營,後者是把一些中小企業租給本國資本家生產,國家獲取稅金和產品。(由於客觀原因,這兩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都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
4. 在經營管理方式上提倡經濟核算。
改革開放(由於我國改革所涉及的范圍很廣,為方便與新經濟政策比較,在此僅討論經濟體制改革內容)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人民公社制度的廢除,極大地解放了農村勞動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之後於1984年開始了以城市為重點,以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中心環節的全面經濟體制改革階段。
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廣東福建兩省設置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後進一步開放東部沿海地區,形成帶動中部,輻射全國的開放格局。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主要形式有: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和智力,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發展國際旅遊業。
三、啟示與思考
經濟手段
通過對列寧新經濟政策和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比較□□歷史背景,主要政策內容,我們可以發現歷史總有它驚人的相似。似乎1921年的俄國在1978年的中國得到重現了。從更深一層的研究分析,我們發現列寧和鄧小平,這兩位偉人在當時同時抓住了俄國和中國的現實成因,從實際出發,果斷地應用經濟手段來處理解決現實的矛盾和問題,那就是商品經濟。
縱觀人類歷史長河,我們會發現,商品,交換,市場並不是哪種意識形態所獨有的,它是一種經濟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一旦被強制性扼殺破壞,終究會遭受到來自經濟規律的懲罰。
兩位偉人在各自的歷史條件下,採用幾乎相同的措施手段和方式方法,使經濟規律恢復作用,使經濟復甦,重新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只是受各自客觀條件的限制,兩位偉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闡述論證各自的政策。
列寧把新經濟政策稱之為"退卻",是向資本主義的退卻,"我們不僅要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而且要退到由國家調節的商業和貨幣流通","在新的道路上發展國家資本主義"
鄧小平則直接從經濟角度,一針見血地指出:商品經濟不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要搞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這樣為改革開放的順利長期的發展掃清了理論障礙。
思想突破
兩位偉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在於突破自我,突破前人所不敢想和想不到的思想,果斷實踐,才拯救了各自處於危難的國家。
有關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理論,人們頭腦中往往自覺地或不自覺地使用這樣的衡量尺度,即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論斷。簡單地說就是:整個社會佔有所有全部生產數據,商品價值關系不存在,整個社會生產實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實行按勞分配。這些論述被後人概括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並以此判斷現實社會是否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准。
列寧新經濟政策可以說是對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理論的第一次突破嘗試。雖然突破的力度和廣度不大,但卻取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說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第一次在馬克思理論界 "吃螃蟹"。只可惜,列寧之後的蘇共領導人,不能沿著列寧創新發展馬克思理論的精神和思路繼續前進,反而因循守舊,拘泥不化,在實踐中教條地執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甚至固化列寧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形成的作法。頑固施行高度集權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以自我為中心,拒絕開放自由的貿易,忽視經濟規律,進而造成黨同工農的脫節,黨員幹部的腐敗特權,最終葬送蘇聯七十多年的基業。
反觀鄧小平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從中國的具體實踐出發,不斷創新,發展,豐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不斷教導我們的黨員幹部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一切以實踐為基礎,用實踐來檢驗我們工作中的得失成敗。從而將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推向高潮。更為可喜的是我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能繼承鄧小平理論的思想精髓,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不斷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質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想結合,形成適用我國具體實際情況的理論思想,這樣才出現了我們國家現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良好局面和不斷向前發展,走向小康的良好態勢。
㈨ 中國和俄羅斯經濟狀況異同
中國是依靠「世界工廠」和 WTO成員國通過國際貿易而發展起來的。在經濟上已經成為世界綜合實力排名第二,人均GDP第65位上下的國家。俄羅斯主要是靠能源出口支撐國家經濟,人均GDP排名85位上下的國家。
相同的是都主要依靠國際貿易獲得的利潤支撐和發展國家經濟。不同的是中國有完善的經濟體系,從工業的輕重配套到農業(包括種養殖業)、礦產資源的自給能力,都能夠為國家面臨失去國際市場的終極環境下,以內需持續拉動經濟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底氣。而俄羅斯有發達的重工業、礦產資源和科技能力,卻嚴重缺乏輕工業,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農業自給能力也有限,好在人口少人均資源極其豐富。只要信仰不倒,沒有皮鞋就穿草鞋,歐美想靠經濟制裁壓垮俄羅斯還是非常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