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變形記 馬新是哪一期
是第20120517期,主題是《勇敢的心》。他是城市主人公歐瑪的同學。他是個俄羅斯男孩,趙玉龍去國際班參加變形計的時候,別的同學都表示十分歡迎,只有馬新愁眉苦臉的,他並不太歡迎這個新同學的到來。
當時趙玉龍開始吃著城裡學校的第一頓午餐時,馬新卻餓著肚子回到了宿舍,對於學校食堂提供的飯菜,他從來都不吃的。
(1)俄羅斯變形計叫什麼擴展閱讀:
趙玉龍很受人關注,馬新就覺得很冷落、孤單。體育課上,馬新想和同學們一起踢足球,但因為愛搗亂,老師讓他在一旁看著,最終他還是踢了,卻和同學動起了手腳,最終以失敗告終,哭著跑回去,同學老師對此都見怪不怪。
只有趙玉龍可憐他,可這完全是多餘的,不一會他又開始向同學發起「進攻」。中文課他與趙玉龍分到一個小組,於是兩人的關系近了一些。
當趙玉龍發現馬新從不吃食堂的飯時,專程為他將飯送到寢室,最終他被趙玉龍真誠所打動,吃了一口,這是進校以來馬新第一次吃食堂的飯……最終這個俄羅斯的傲嬌小正太在臨別時擁抱了最好的朋友趙玉龍,並且終於願意在食堂吃飯。
㈡ 文學史上,有四部《變形記》,分別叫什麼
一、《變形記》(德語Die
Verwandlung,英語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
二、奧維德著
《變形記》
三、王小波的《變形記》
四、契可夫的《變形記》
㈢ 卡夫卡的《變形記》屬於希臘文學的范疇嗎
卡夫卡是20世紀德語小說家。《變形記》應該不屬於希臘文學,但是受希臘文學的影響,從中可以看出神話思維重新滲入文學,卡夫卡通過小說並不只是單純闡述事實,而是抗除這個世界,追尋人類人性的完善。
㈣ 誰知道卡夫卡《變形記》的主題和藝術特色
http://www.pep.com.cn/gzyw/xszx/pg/jsys/dwc/200703/t20070314_335144.htm
、情節和主題
《變形記》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小說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標明。課文節選了原小說的一半內容。
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郁。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
第三部分,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著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自己垂倒在地板上,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著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節的發展由兩條線索交互展開: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成為累贅——絕望而死
家裡親人:驚慌、同情——逐漸憎恨——「把他弄走」
格里高爾自始至終關心家庭、懷戀親人,可是親人最終拋棄了他,對他的死無動於衷,而且決定去郊遊。
作者描寫這種人情反差,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變形記》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卡夫卡創作的文學作品的主題,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體驗和理解。有人認為《變形記》的主題是:表現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也有人認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三、《變形記》的藝術特色
《變形記》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第一次深刻地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異化」現象。卡夫卡曾說過:「不斷運動的生活紐帶把我們拖向某個地方,至於拖向哪裡,我們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們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物」,也就是金錢、機器、生產方式操縱了「人」,把「人」變成「物」的奴隸,使人最終也變成了「物」,或者說「非人」。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常見的現象,卡夫卡的《變形記》則把這種常見的現象典型化了。作者描寫的格里高爾在生活重擔的壓迫下從「人」變成一隻大甲蟲,表面上看,似乎是荒誕無稽的,但是,通過變形這樣的象徵手法,揭示的正是上面提到的那個普遍真理,即人創造的物,作為異化的、統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對立,它們操縱著人,把人變成奴隸。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隸,也就是「非人」了。不能支配自己的「非人」和其他動物有什麼兩樣?這樣說來,變成甲蟲不也很自然了?把虛幻的離奇荒誕現象和現實的本質真實結合起來,就構成了真正的「卡夫卡式」的小說。此外,卡夫卡還通過受壓抑的小職員變成甲蟲後的思想活動和所遭受的冷遇,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的災難感和人的孤獨感。人變成了「非人」,不能自已後,就再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一切無從猜測的災難都隨時有可能落到自己頭上。格里高爾的遭遇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廣大受害者的縮影。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系也被暴露無遺。以前,他是主要養家之人。這時,他的親人為之著急的不是骨肉之情,而是因為他不再能為家裡掙錢,甚至成了他們的「家醜」和「家庭負擔」了。因此,到最後,誰也不同情他、憐憫他,要把他「弄出去」。他被遺棄在黑暗中,雜亂的傢具堆中,沒人清掃的房子里。他便在孤獨中悄然死去。他的死亡,倒使家裡人如釋重負,得以開始「新的生活」。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酷的金錢關系。
《變形記》在藝術上的特色是成功地把虛幻和現實結合起來了。「現實」和「虛幻」是構成「卡夫卡式」小說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作者沒有交待任何原因,格里高爾清早一起來就變成一隻甲蟲,很難想像還有比這更虛幻的怪事了。在現實生活中當然是不可能有的。而並沒學什麼法術的格里高爾,對自己的變形似乎早有準備,幾乎沒有表現出特別的驚異和惶恐。就像他只是患了頭痛腦熱一樣。整個過程中,他只說了一句:「我出了什麼事啦?」爾後,他又像正常人似的想他的差事,想著他五點鍾要去趕火車。以後整個的作品幾乎就是沿著他與差事這條線索展開的。卡夫卡寫格里高爾變形,並不是在他如何變形,為什麼變形上著筆,而是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周圍環境。格里高爾變形了,而環境卻毫無變化;還是那個「安靜地躺在四堵熟悉的牆壁當中」的房間;衣料樣品照舊攤放在桌子上;他最近從畫報上剪下來的那幅畫像仍然掛在牆上。此外,小說完全沒有浪漫主義慣用的那種浮華的語句,語言十分平淡無奇,既沒有富於感情色彩的修飾語,也迴避了專門的藝術描寫手段。作者只是用平穩的語調,像新聞報道一樣冷靜客觀,不動聲色地說明情況和記敘過程,不發表任何評價。
當家裡人因叫不開門在外面急得團團轉的時候,當他的聲音里「有另一種可怕的嘰嘰喳喳的尖叫聲同時發出來」的時候,他似乎沒事兒似的,認為「僅僅是重感冒的徵兆」,是「旅行推銷員的職業病」。而整篇小說里,作者幾乎一直是用這樣的筆調,用這樣的態度來敘述格里高爾變形後發生的一切,使小說中虛幻的夢境,難以置信的幻象跟日常生活場面,街頭即景等具有了相同的意義,其間沒有根本的對立,沒有明顯的過渡,甚至泯滅了界限,完全結合成一個整體了。在這里,虛幻中有現實,現實里可見到虛幻,幻象變成了「現實的」「物質的」,看得見、摸得著,與現實難解難分了。人異化成甲蟲,這應該是荒誕的了,但經過卡夫卡高超的處理後,好像是必然的,極普遍的,不足為奇的事情了。作品之所以能達到這樣妙不可言的效果,除了上述語言上的技巧外,還抓住了社會現象,即從生理上看,人變成甲蟲是反常的、虛妄的、荒誕的,但從社會現象來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現實的。在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里,人一旦失去了謀生的能力、手段、資本和機會,就無異於一隻甲蟲。何況,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異化成非人,早已司空見慣呢!因此,作者把普遍的社會現象升華為生活的哲理、數學的原理、語言的句型。而這「升華」也是把「卡夫卡式」藝術大廈中的兩塊「磚」——現實和虛幻——有機地結合起來的一種黏合劑。
化奇異為平凡,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無法解釋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環境中、讓荒謬悖理與合情入理、虛幻與現實這兩類對立的因素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展現出一幅神秘的、魔幻的、夢魘般的非現實的、好像又是現實中處處可以見到的畫圖,這就是《變形記》的根本的藝術特色,也即是「卡夫卡式」特色的核心。
㈤ 這個節目叫什麼名字
2006年9月4日,晚7點30分,湖南衛視推出了一檔全新的真人秀欄目――《變形計》。節目通過兩個差別很大的主人公,進行7天的身份互換,互相體驗不同的生活,來換個角度思考問題。《變形計》,第一期是通過城市的網癮少年和青海的窮苦村娃進行的互換。7天的鄉村生活,城市網癮少年能否戒除網癮,7天的城市生活,青海村娃還願意回到貧窮的老家嗎?一連串的疑問,引發了人們對於節目表面互換的深度思考。
《變形計》播出結束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孫雲曉表示,他非常贊成通過互換來體驗別人的生活。古人有「易子而教」,全新的交換方式非常適合青少年的發展。而現在《變形計》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非常有借鑒意義,是中國青少年教育中一次非常好的嘗試。其實人們都很需要孩子式的體驗方式,但是事實是,孩子可以體驗的途徑和生活越來越少。他認為沒有豐富的閱歷,就沒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像魏程這樣的網癮少年,中國很多,家長很頭疼,表面上我們看到的是個糟糕的孩子,但是實際上是一種糟糕的教育。在國外,網路更加發達,但是國外的孩子很少有網癮的,因為他們有非常豐富的課外生活。比如日本,孩子們每天都有2到3個小時固定的運動時間。而中國孩子每天的日常生活只是上學,吃飯,睡覺而已。應試教育造成了孩子們極其單調的生活,所以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產生厭學的情緒。空虛,單調的生活,讓孩子們在網路中發現了「豐富」的生活,孩子缺乏自持力,於是一頭就扎進去了。
而魏程剛到青海,見到村民們第一眼,臉上露出的微笑,還有給小孩發糖,完全沒有父母面前的冷漠,儼然像個小大人。其實,青海,對於魏程來說是一個充滿驚奇,嶄新的環境,很有吸引力,比起城市,這里似乎有更多適合魏程的「氧氣」。
對比魏程和高占喜,孫雲曉主任覺得魏程的收獲會更大。但是7天的體驗恐怕不能完全戒除魏程的網癮,但會有很好的緩解效果。家長們可以以青海的體驗作為一個很好的開端,以後在長期的時間內保持他豐富的日常生活,督促孩子養程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豐富的生活代替單調的生活,通過崇高的體驗,代替低俗的體驗,這樣就能很快的戒除網癮。
對於高占喜,從一貧如洗的青海老家一下子就到了豪華寶馬的車內,城市的高樓大廈,燈紅酒綠都是一種物質的誘惑,他認為,一定要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給予高占喜正確的引導,讓他保持原本的淳樸。
孫主任預測這個互換,對於主人公雙方來說都是這一生中最珍貴的一筆財富。青海的7天,對於魏程來說就像是投射到原本單調生活中的一縷陽光,生活變得更有朝氣。而高占喜,見識了城市的繁華,回到農村後也將更加堅定自己的目標,通過讀書奮斗,改變自己和家鄉的命運。
最後孫雲曉表示,《變形計》是他們全家人一起看的,他覺得這樣的方式很好,就是交換時間短了點,如果交換15天到1個月的話,可能效果會更好。而在交換過後,他們最好要有心理專家正確的心理輔導,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長沙少年魏程)
15歲的長沙少年魏程,迷戀網路輟學在家,平日里「不在網吧,就在去網吧的路上,不在睡覺,就在打算睡覺的床上」。
在青海新家的第一頓飯,魏程嘔了一地;
第一天交換後第一天魏程走進學堂,在新同學面前大談網路的壞處,隨後的英語課上他意料之中地睡著了。
第二天第二天電腦課上魏程輔導同學用word,送同學禮物。之後上課他竟然沒有睡覺,獲得同學的信任和尊重。
第三天第三天魏程上數學課得到老師鼓勵
第四天第四天魏程拔了一天麥子,產生去黃河看看的想法。
第五天第五天中午魏程出門挑水遭遇大雨,他不會挑擔子,只好扛回家。父親拿出幾年積蓄讓他去黃河玩,魏程眼角紅了,他感受到了偉大的父愛。
第六天第六天魏程到工地打工,筋疲力盡後領到20元工資。他開始理解自己的父母,表示要悔過自新。
第七天第七天,魏程來到黃河,因想家而痛哭,說出輟學的緣由。高爸爸為了讓魏程洗澡而在挑水途中摔倒,高媽媽和弟弟為魏程一家准備禮物。
高爸爸堅持要送魏程下山,途中碰上騎車往家趕的占喜。離別時刻,魏程把用工錢買的禮物送給了父母,隨即突然做出一個驚人的舉動……
魏程看到了父親為他錄制的DVD,一家人終於相互理解,他重新回到了學校。
(青海村娃高占喜)
14歲的青海村娃高占喜,成績優良但因家庭貧困面臨輟學打工,仍然夢想著依靠讀書來完成「丑小鴨到白天鵝」的蛻變。
第一次坐在豪華小轎車里的高占喜,卻突然地流淚了。
剪頭發、打手機,占喜接連落淚。面對豐盛的晚餐,他緊張得五次掉筷子,回家後收下200元零花錢。
第一天占喜被電視劇所吸引,全然忘記了看書。
第二天占喜愛上了卡丁車游戲,晚上請表弟表妹吃飯。
第三天占喜買了一大堆零食,他似乎開始學會花錢了。
第四天占喜逛公園和動物園,買了四本書。
第五天第五天占喜到媽媽的印刷廠幫忙,覺得很無趣。
第六天第六天占喜去賣報,發現城市裡並非都是繁華,也有人活得很辛苦。
第七天占喜收到了新父母送給他的自行車,興奮不已。晚上占喜意外得知親生父親摔傷腳的消息,立刻要求趕回家。交換後第八天,占喜清晨拉著爸媽請他們吃面,在機場送給他們乒乓球,卻拒絕了媽媽的擁抱,揮淚離開。
占喜平靜地回到了原來的生活當中,他說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考上大學才能走出大山。
㈥ 卡夫卡《變形記》內容概括
《變形記》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推銷員格里高爾某天早上醒來後變成了甲蟲,這一變故對其本人和家庭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格里高爾彷徨驚慌,憂郁無助。而此時並未得到幫助的他被激怒的父親大怒趕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在生活習慣上已然成為甲蟲,但是仍然具有人類的意識。雖已失業的他,仍舊關心父親的債務問題,怎麼樣送妹妹去音樂學院,關心家裡的各種瑣事。
數日之後,全家人都將格里高爾視為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以往的態度轉變成了厭惡,嫌棄。
第三部分,為了能夠繼續生存,除了格里高爾全家人只能打工掙錢,對變為甲蟲的格里高爾忍無可忍。
妹妹提出將自己的親哥哥趕出家門。格里高爾在親情冷漠的情況下飢寒交迫,並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繫家人。
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帶著滿腹的擔憂和內疚看著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終遭社會和家庭的唾棄,在無聲無息中死去。
(6)俄羅斯變形計叫什麼擴展閱讀:
《變形記》主要人物介紹:
1、格里高爾·薩姆沙
《變形記》中的主人公,在父親破產後,拚命地工作,使他的家庭,他的父親、母親和他特別喜歡的妹妹葛蕾特重新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他由普通的伙計變成了成功的旅行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誇獎他,妹妹愛戴他。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小說中的格里高爾只是一個名字,一個符號,它實際上是沒有所指的,沒有對他的外貌描寫,沒有對他的性格描繪,甚至在小說中從來就沒有出現過。
在小說中一直活動的其實只是這只大甲蟲,具有蟲性、仍具人的思維、仍能聽懂別人話的大甲蟲,想爬出去看看母親時,父親看著他的樣子,竟然氣壞了,將一個個蘋果無情地擲向了格里高爾。
一隻蘋果「打中了他的背並且還陷了進去」,從此以後腐爛的蘋果就和格里高爾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一直到他生命的結束。
2、葛蕾特
葛蕾特是格里高爾的妹妹,17歲,她的生活里只有穿漂亮的衣服,睡睡懶覺,在家幫著做做家務,有時出去參加一些話費不大的娛樂。
她喜歡音樂,而且小提琴拉得特別好。她的夢想是到音樂學院學習。格里高爾受重傷後,葛蕾特找了一份售貨員工作,晚上還要學速記和法語,將來好找更好的工作。
㈦ 卡夫卡變形記的好段
1、我要好好的活著,用心的活著,等到有一天,上天把他欠我的全都還給我!
2、背的起父親的孩子,長大了??
3、向後倒下時,我像得到解救似的感到,它無可挽回地淹死在我那填平所有窪地漫過一切堤岸的血泊里。
4、我用我的未來來衡量我的過去,但發現兩者都是出色的,彼此不相伯仲,只是我必須譴責天意的不公,它是那樣善待我。
6、當車到達目的地時,他們的女兒第一個站起來,舒展了一下她那年輕的身體,在他們看來,這恰恰是對他們新的夢想和良好心願的一種肯定。
7、有些時候不是滿懷憂慮就是在勾勒模糊的希望,但憂慮和希望都導向同樣的結論,那就是他得暫時保持低姿態,表現耐心和包容,幫助家人忍受他在目前的情況下對大家所造成的不便。
8、這怎麼會是格里高爾呢,如果這是格里高爾,他早就會明白,人是不能和這樣的動物一起生活的,他就會自動走開。這樣我雖然沒有了哥哥可是我們就能夠生活下去,並且會尊敬著紀念著他。
9、他們變得話少了,心領神會地互相交換了個眼神,一致得出結論,很快就到了給他找個好對象的時候了。似乎是為了驗證他們的想法似的,在旅途終點,女兒第一個站起身,舒展幾下她那充滿青春活力的身體。
籠子里放進了一隻年輕的美洲豹子。即使是感覺最遲鈍的人,看到這只野獸在閑置長久的籠子里活蹦亂跳時,他也會覺得這是一種舒服的休息。這只豹子什麼也不缺,可口的食物看守人員無須長時間考慮就會送來。失去自由對它似乎都無所謂,這個高貴的軀體應有盡有,不僅帶著利爪,而且連自由好像也帶在身邊,自由似乎就藏在它利齒的某個地方。它生命的歡樂總是同它大口裡發出的強烈吼叫而一起到來。觀眾從它的歡樂中很難享受到輕松,可是他們克制住自己,擠在籠子周圍,絲毫不肯離去。
㈧ 卡夫卡的變形記的內容
變形記》作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之作,也是卡夫卡也被公認為現代派的鼻祖的重要作品之一,對後來的現代主義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二戰後的歐洲興起的「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和美國的「黑色幽默」小說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啟發。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短篇小說代表作之一,在西方現代小說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小說寫人變成動物,故事神秘離奇——一天早晨,格里高爾從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全身長出了許多隻細得可憐的小腿,堅硬得像鐵甲一樣的背貼著床而仰卧著,不能翻身,也下不了床.但他必須起來:
他要靜悄悄不受打擾地起床,穿起衣服,最要緊的是吃飽早飯,再考慮下一步該怎麼辦,因為他非常明白,躲在床上瞎想一氣是想不出什麼明堂的.他還記得過去也是因為睡覺姿勢不好,躺在床上時往往會覺得這兒那兒隱隱作痛,及至起來,就知道純屬心理作用,所以他殷切地盼望今天早晨的幻覺會逐漸消逝…..
格里高爾,雖然人己\'物化\'為蟲子,但他還存在人的思維,還要象正常人一樣生活和思考.由於擔心趕不上五點鍾的火車.格里高爾心情既焦急又恐慌,又生怕公司來人,自己這種面目如何見人!他竭力掙扎。
格里高爾慢慢地把椅子推向門邊,接著便放開椅子,抓住門來支撐自己——他那些細腿的腳底上倒是頗有粘性的。他在門上靠了一會兒,喘過一口氣來.接著他始用嘴巴轉動插在鎖孔里的鑰匙.不幸的是,他並沒什麼牙齒。他得用什麼來咬住鑰匙呢 ……鑰匙需要轉動時,他便用嘴巴銜住它,自己也繞著鎖孔轉了一圈,好把鑰匙扭過去,或者不如說,使用全身的重量使它轉動.終於屈服的鎖發出了響亮的咔塔一聲,使格里高爾大為高興.…
格里高爾在極度困難,內心十分痛苦的情況下艱難挪動身子,終於,靠嘴巴扭動了鑰匙,心理十分高興.由此可以看出,卡夫卡用寫實的手法描述違反客觀規律的事件,荒誕的情節寫出生活的真實.人變成甲蟲,本身就是虛幻的,不可能的,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個\'非人\'的東西(甲蟲)還具有人類才有的思想感情.
格里高爾由\'人\'變\'蟲\',預示著小人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他\'變形\'乃是身不由己,是一切倒楣人物孤獨和悲哀的象徵;格里高爾\'物化\'後,生理上雖然完全變成了\'甲蟲\'(即非人),但心理上仍然保留著人的心理,能觀察、判斷和思考.他知己自丟了職業,沒錢養家,外人厭惡,家人嫌棄,從而給家人造成不幸.自己雖然生活在家人當中,卻舉目無親、有苦難言,\'再也沒有特殊溫暖的感覺了\',以至在苦悶和悲哀中絕食死亡.格里高爾的悲劇象徵著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異化為\'非人\'的普遍事實,揭示了當時社會中人性的扭曲,人格的喪失和生存的痛苦.可見,這其中的意蘊是何等之深!
《變形記》這個故事表面看來荒誕不經,實則蘊涵了豐富而深刻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首先,它真實地表現了西方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里人的異化.在西方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人被\'物\'(例如金錢,機器,產品,生產方式等)所驅使,所脅迫,所統治而不能自主,成為\'物\'的奴隸,進而失去人的本性,變為非人. 《變形記》主人公里高爾的故事正是人異化為非人這一哲學生存現狀.
2,其次,作品還表現了在現代社會里人的一種生存恐懼.人變甲蟲,在這里象徵著莫明其妙的巨大災難的降臨, 這種人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感覺表現 了現代西方人的某種精神狀態,尤其 是進入20世紀以後,兩次世界大戰的 災難,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超級大國的 軍備競賽,核戰爭的威脅,環境污染和自然界生態平衡的破壞,這一切使人們對未來的命運處於一種不可知的恐懼狀態之中.《變形記》中格里高爾的命運正反映了這種精神狀態本質的東西.
3.再次,《變形記》還表現了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小說詳細的描寫了家人對他從關心到厭惡到必欲置其於死地的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希望他恢復賺錢的能力到徹底絕望的過程.這是一個為家庭奉獻了一切,卻由於失去了原有的價值而被家庭拋棄的小人物的悲劇,這類悲劇在人情冷漠的現代社會里並不罕見.
作品創造的藝術世界,涵蓋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兩個方面,是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就思想而言,較為曲折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將荒唐,人性異化看著特定歷史條件下人類社會不可避免的現象,賦予作品以濃厚的虛無主義和悲觀主義情調;就藝術而言,善於運用怪誕和象徵的表現手法,特別是用富有表現力的手法去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
受存在主義學說的影響,作品深刻反映了世紀末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是荒誕的世界和異化的主題,形成了獨持的\'卡夫卡式\'藝術風格和思想內容。持別是卡夫卡對表現主義手法運用自如,達到登峰造極之境界.其作品往往寓荒誕於真實之中,融幻想和怪誕於一體,或描寫人與\'非人\'的人有機碰撞;或執著於精神層面的不可逾越,真理的不可尋求;或寄寓象徵形象的塑造來展現人物的痛苦和困惑等等,構建了\'卡夫卡式\'藝術風格的美學概念。
小說運用意識流的手法直接反映\'人化\'了的小動物的內心感受,通過虛化的、荒誕的情節,荒唐的行為描寫人的真實的心裡狀態.表現 那個時代小人物為了生存普遍存在的恐懼心理和非理性的生存環境。描寫非現實生活中的事件,讓非現實的人物生活在現實生活的環境中,其目的是通過格里高爾的心靈語言和孤苦環境來展現西方社會人的異化的普遍本質。所謂象徵,就是用具體的形象代表或暗示某種思想,意念和感情.因為某些現象不能被 直接表現,只能通過與之相對應的象徵物體來暗示,從而需用象徵的表現手法.卡夫卡的\'象徵\',既有深刻的意蘊,又包含著精闢的理喻,有些作品還蘊含著多層次的寓意。作品帶有卡夫卡獨特的諷刺性和作品內容要素的不確定性。卡夫卡作品的諷刺性主要表現在對現實世界荒誕的揭示上.他筆下的主人公往往是意外地陷入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無法解脫的困境.他們越是掙扎,就會越陷越深,甚至最後送了性命。\'甲蟲式\'的人物格里高爾——這個令人啞然失笑的情節,是荒誕的,也是奇異的,看似枯燥乏味,嚼之意味無窮! 作品將現實存在的因素和非現實虛幻的因素交織於一起,把正常人與\'非人\'(動物)在一起,用寫實的手法,來敘述非現實生活中的事件,雖然荒誕滑稽,卻開掘了主題的深度。所謂荒誕,也叫怪誕 ,就是對事物極度誇張的一種方法,即從某種主觀感受出發來改變客觀事物的形態和屬性,直入現象的至深之處,揭示事物的本質。荒誕的情節卻曲折地反映了當時人類存在的非理性表現。小說中的諷刺意味往往與苦澀的幽默結合在一起。通過不確定的時,空和人物來表現作品思想內容,將現實中的具體人物抽象化,也是卡夫卡小說現主義的特點。
終上所述:把荒誕放在日常生活之中,放在最平庸的環境里,把它當作絲毫也沒有什麼可怪之處的東西加以表現。「在故作平淡無奇的日常形式中表達出反常的內容」,結果,使不受制於現實的事件,顯得「比真正的生活真實還要現實」。
寓言式的結構。象徵與荒誕的手法。現實主義的語言與非現實主義的內容,簡潔;平淡;冷漠的語言風格。敘述者與主人公合二為一。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只能通過主人公的感官來獲得信息,再也沒有旁觀者清的敘述者出來向讀者解釋前因後果,所以,卡夫卡某種程度上改革了小說的敘述藝術。
「巴爾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毀一切障礙」,到了卡夫卡的手杖上變成了「一切障礙都能摧毀我。」「「目標是有的,但是沒有路,我們稱之為路的,其實只是彷徨。」―――,\'孤獨脆弱\',\'悲觀自棄\'\'苦悶憂郁\'的性格是卡夫卡小說藝術傾向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變形記》作為他的主要作品也不可避免的帶有卡夫卡強烈的自傳色彩。主人公處在一種身世不由自主的境地里,迷失在夢幻一般的世界中,充滿著恐懼和不安。他們都有一個目標,但是無論怎樣費盡心機,也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最後終於走向滅亡。這也是卡夫卡作品的共同特點。
對卡夫卡的任何一種解釋只能是在局部上講得通,在全部作品范圍內難以自圓其說。如美國女作家奧茨說:\'卡夫卡是一個永恆的謎.要解這個謎就意味著解人生的真諦.\'
㈨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屬於什麼時期的外國文學作品 是屬於外國古代文學至18世紀的文學嗎
一、卡夫卡的這篇小說屬於現代主義文學當中的表現主義文學的范疇,不是古代文學。
二、具體解釋奉上,請你參考:
1、作品簡介:
《變形記》(德語Die Verwandlung,英語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
2、卡夫卡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也算是開拓者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現代主義文學應運而生。
3、卡夫卡的創作旺盛期正值德國表現主義文學運動的高潮時期。他的短篇小說《變形記》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典型之作。表現主義的創作主張是遵循「表現論」美學原則而與傳統現實主義的「模仿論」原則相對立的。它反對「復制世界」,即不把客觀事物的表面現象作為真實的依據,而主張憑認真「觀察」和重新思考去發現或洞察被習俗觀念掩蓋著的,而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實。為此就需要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段,把描寫的客觀對象加以「陌生化」的處理,以造成審美主體與被描寫的客體之間的距離,從而引起你的驚異,迫使你從另一個角度去探悉同一個事物的本質。這種藝術手段通稱「間離法」,在布萊希特那裡叫作「陌生化效果」。
㈩ 《變形記》格里高爾由人變蟲,考驗人性的炎涼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小說描述推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從獨立養家的經濟支柱,一夜變成了大甲蟲的荒誕故事,表現個人被社會異化後的孤立、恐懼和絕望,也反映出人性的冷漠和社會的冷酷。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家人對待他的態度,隨著他對家庭的作用的變化而變化。開始時他還是家庭的唯一經濟來源,早上沒有正常上班,媽媽擔心地在門外提醒他,爸爸邊敲門邊輕聲叫他,妹妹更是關心他的身體。當他一直保持蟲子的形狀,家人被迫忙於掙錢時,他就被家人視為怪物和累贅。當他嚇跑了房客後,連最親近的妹妹都忍不住要趕走他。當他死後,一家人如釋重負,紛紛請假去郊遊散心。
現實生活中,人不可能變成甲蟲,但人會生病,比如腦梗病人就會失去語言功能,行動不便,食慾減少,視力減退,腦袋卻還保持清醒,就和小說中的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的情況一樣。假如把格里高爾變蟲子的事件,轉變為他身患絕症,我們就不會覺得荒誕,常病床前無孝子,家人從最初的關心,到生活負擔加重的埋怨,到變成累贅的嫌棄,直到他死亡而高興,這就是人性。卡夫卡不過是加了一件荒誕的外套,用變成蟲子來表現人性的真相,真如東野圭吾所說:「這世間唯太陽和人心不能直視」。
一、為了養家,不喜歡的工作也得拚命干
格里高爾不喜歡當旅行推銷員,工作繁忙,出去談生意麻煩很多,旅途疲憊又煩心,不能准時用餐,食物又相當差勁,充足的睡眠時間。可是他不得不做,因為父母欠了老闆一大筆錢,他還得為家人買大房子,給母親請廚娘和保姆,讓父母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他還想成就妹妹的夢想,讓她去上音樂學院。他不敢偷賴,老闆也不允許他偷賴,他只能像奴隸一樣地受老闆驅使。其他的同事可以悠閑自在,不慌不忙享用早餐,他不可以,他怕被老闆炒魷魚,讓一家人陷入困境,只能強忍著痛苦幹下去。
這樣的職場中人,多麼像我們身邊那些背著房貸、車貸的中年人,他們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肩上的責任壓得他們氣都喘不過來。即使這樣老闆還認為996是職工的福分,你稍不努力,職位馬上就被人替代。於是有病也不敢請假,有些程序員甚至在電腦旁放上一張折疊床,加班到受不了了,倒在床上歇會兒,醒來繼續干。他們差不多異化為賺錢的機器,而不是血肉之軀。
格里高爾拚命工作,天天出差,入職五年不敢生一次病,沒請過半天假。當他變成蟲子的當天,四點鍾鬧鍾響時沒聽到,醒過來已經六點半了,錯過了五點的列車,他心裡焦急萬分,想盡方法准備爬起來去上班,可是他做不到了。六點四十分母親催他起床,他想把自己的情況說給媽媽聽,可最終只說了一句:「好,媽媽,謝謝你,我馬上就起來了。」
全家人都覺察到他沒去上班而吃驚,卻沒有人去深究他是怎麼啦?父親用拳頭敲著側門喊:「格里高爾!你是怎麼一回事?」妹妹從另一側門說:「格里高爾,你的身體是不是出了什麼狀況?」他多麼希望父親能進去幫他一把,把他從床上扶起來,可是他不想讓家人擔心,而是言不由衷地說:「我馬上好。」
我們在外面多麼辛苦也不想在父母面前嘆聲苦,即使生病了也是笑著告訴家人,沒事,馬上好。我們怕他們擔心,只報喜不報憂,讓他們放心,心裡全是他們,唯獨沒有自己。有時候我們獨自躺在宿舍,發著燒,渾身無力,想說給媽媽聽自己難受,但真正通電話時,還是含著淚說:「挺好的,放心吧!」
格里高爾整天和人打交道,卻沒有一個人可以深交,他就像一座孤島,沒有人可以分擔他的痛苦、焦慮和孤獨,沒有人關心他的身體,也沒人考慮他的需求,即使是家人也不行。他本希望繼續干五六年,還清父母的債務後,可以開啟新的生活,可是還沒等到這個時候,他的身體就垮了,變成了蟲子。
卡夫卡寫作這部小說已經過去了近一百年,今天讀來仍會引起共鳴,因為人性是相通的。杭州快遞小哥違章被抓到,瞬間情緒崩潰大哭;南京快遞小哥,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結果途中猝死;深圳的程序員被公司辭職後,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每天仍然按時出門;北京互聯網公司的裁員,一些精英分子也去舉牌抗議。為了家人,我們別無選擇,唯有負重拚搏。
二、失去了養家的能力,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價值
格里高爾變成了甲殼蟲,只是以為自己感冒了,睡姿不好壓麻了手腳,或者像往常一樣,痛感只是錯覺,他沒有為自己的身體擔心,而是擔心誤了列車該怎麼辦?請病假老闆會不會相信,公司來人該怎樣應付,一旦被老闆炒魷魚,老闆追債上門父母怎麼辦?
公司的首席法律代表還是上門了,五年來他唯一的一次遲到,公司就派人上門問責,全然不顧及他的身體,說什麼「商務人士不會在意那些無關緊要的小毛病,畢竟還是做生意最重要」「對於您曠工的緣由,老闆早有提示,認為是剛剛接手收帳的工作,所以你曠工。公司並不是沒您不行的,您的業績非常差勁,怎麼能讓公司接受呢?」格里高爾的業績那麼好,代表卻肆意地歪曲他。
他確實是病了,說話不清楚,站不起來,沒有力氣開門鎖,家人還是關心他,想撞開門,想叫鎖匠,想叫醫生,畢竟他是家裡的頂樑柱。他聽到家人在想辦法時,心裡是溫暖的,鼓起勇氣,費盡周折終於開了鎖,然後探出了半個身子。他想留住代表,讓他在老闆面前美言幾句,幫他保留職位,他相信自己是太累了才變形的,休息好了就會恢復原樣。他不能失業,不能讓全家再次陷入困境。
當大家發現他變成了甲蟲,老闆代表倒退了,母親嚇暈了,父親如臨大敵,眼神中滿是不解,然後就戰粟著痛哭。他忍著全身的疼痛,爬出去解釋,試圖挽留代表,代表卻恐慌地逃離了。父親惱怒兒子嚇著代表了,噓著聲,把兒子像動物一樣驅趕回房。
格里高爾害怕父母用手杖打他,慌里慌張倒退著回房間,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笨拙地轉身,強行往門里擠,由於身體太大,卡在了門口,背部都擠傷了,父親見狀狠狠地踹了他一腳,把他踢了進去,讓他傷上加傷,然後用手杖把他關進房內。
卡夫卡的父親非常專制,對子女粗暴,卡夫卡心中一直對他心存畏懼。小說中父親的形象就有自己父親的影子,父親的粗暴、冷漠是他心中最深的痛。家庭陷入債務危機是父親犯下的錯,他為了彌補父親的錯,只能不顧身體拚命工作。現在他生病了,變成蟲了,父親沒有幫他,反而認為他生病嚇走代表是傷面子的事,怨憤地用腳踹他。
窗外就是一所醫院,家人沒有送他去醫院,也不請醫生來醫治,更沒有想法讓他變回來。他餓了一天,妹妹還認他是哥哥,把食物放在門口,一小盆牛奶上面漂浮著麵包碎塊。 他受傷的身體根本無法自助吃食,費了很大的勁,牛奶潑在了盆外也沒能夠喝進肚子。妹妹看到牛奶沒有少,沒想用勺子喂他,而是端走了。
五年來兢兢業業地養家,讓家人吃好住好,卻沒換來家人一天的精心照顧,最疼愛的妹妹也只是把食物放門口的地上,不用手直接端盆子,而是用抹布蓋在盆子上再端起來,一副嫌棄的模樣。他雖然有了蟲子的外形,但是視力、聽力還有思維都保留人類的功能,他自己也沒有當自己是動物,家人的所作所為真是讓他寒心。
房門已經打開,三面的門都可以進入這個房間,卻沒人願意進房間去照顧他,傾聽他的心聲。他為了不給家人帶來困擾,讓家人包容自己,主動躲到了長沙發下面。他不會賺錢了,覺得自己成了廢物,所所以羞於繼續享用大床,把自己的姿態放到最低的位置,沙發底下,盡量減少存在感。
想起網上一則消息,48歲的韋先生常年在外打工,因為身體不舒服,回家看病,被醫院診斷為冠心病,術前檢查聽說要花十萬元治療費。他害怕拖累家人便悄無聲息地離開,家人苦尋幾天後終於找到,但韋先生已離世。
妹妹還送食物來給他,盆子里加點水端了進來,並用舊報約墊在地上,然後放上晚飯時啃光的肉骨頭,爛乎乎的蔬菜,杏仁和幾顆葡萄乾,變質的乳酪,幾塊麵包。完全不再把他當成哥哥,只把他當成了一隻動物。哥哥吃剩下的、或沒吃的食物通通被她當成垃圾倒進桶里。
家是避難所,是避風港,是最溫馨的所在,當你受傷了,有家人為你療傷;當你疲憊了,有家人為你熬湯;當你失意了,有家人給你安慰。所以你為了家人幸福,傾盡全力也願意,為了不給家人添堵,天大的壓力也一個人背。可是家也會傷人,當家人變成你的寄生蟲,對你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對你的辛苦視而不見,一旦你失去賺錢能力,就棄你如廢物。
三、孤獨和絕望是置人死地的軟刀子
格里高爾還活著,變成蟲僅僅一個多月,妹妹看他再也變不為人了,就要搬空他房裡的東西,把他作為人的一切記憶搬空。這也意味著把哥哥曾經對她的關愛全部清空。母親剛開始時反對的,但最後還是協助妹妹搬傢俱。他為了保存一點人的記憶,不管不顧地伏在牆上的畫上,那幢他精心裝飾的美女的畫。
一個人一生中會死三次,第一次是腦死亡,意味著身體死了,第二次是葬禮,意味著在社會中死了,第三次是遺忘,這世上再也沒有人想起你了,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張愛玲
妹妹和母親正在把格里高爾一點點遺忘,而父親已經視他為怪物, 用蘋果砸進他的脊背之中,深埋下去,腐敗發臭,母親雖然不忍心,卻並沒有幫他清理傷口。
一家人全靠他的時代結束了,享受悠閑生活的時光一去不返了,父親重新找工作做銀行保安,母親做針線補貼家用,妹妹當營業員,他們三人的全部收入也不足以維持過去格里高爾工作時的生活水平。
假如他們能夠早些這樣共同努力,何至於把格里高爾的身體變形到如此程度。他們不反思自己的過錯,反而嫌棄他,冷落他。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格里高爾把所有的責任一肩扛,養出了一家子的白眼狼。
變成甲蟲的那個早晨,他多麼想把細枝末節和母親說說,可他卻說不出口。他最疼愛妹妹,知道妹妹喜歡音樂,喜歡拉小提琴,想出錢供她去學習。可是妹妹卻從不問他想什麼,要什麼?不和他交流。
第一次她把牛奶盛在小盆里放在哥哥門口,讓他爬出來自己飲用,然後用抹布蓋上小盆端著走,不用手直接拿。第二次送給哥哥的食物是家人吃剩的變質品,然後直接當垃圾掃進桶里。第三次她以哥哥代言人的身份,搬空哥哥房間的傢俱。第四次當哥哥爬上房間欣賞她拉的小提琴,從而嚇走房客時,她主張把哥哥趕出家門,沒有一點憐憫之心。
父親是個暴君,格里高爾養家的時候,早上走時他還在睡懶覺,晚上來他穿著睡衣躺在安樂椅里揮揮身就算打了招呼。在格里高爾變形的第一天,就逼他從窄門擠進房間,擠不進一腳踹進去,讓他受傷。母親和妹妹搬傢俱那天,他為了保護僅有的一點人的記憶,保護牆上的畫不讓搬,結果母親看到他的形象嚇暈過去,他擔心母親死去,爬出門去探望,被父親一頓猛追猛打,把蘋果釘入他的脊背。
格里高爾死了,在受盡隔絕,孤單,絕望之後,在遭受暴打、飢餓、污穢等非人折磨之下,他死了。像一隻遭人嫌棄的臭蟲那樣死去,死後家人鬆了一口氣,然後紛紛請假去旅遊。在家人眼裡,那個為了家人拚死拼活的格里高爾在變形的第一天就開始一點點死去了。
四、人的變形緣於社會價值的異化
卡夫卡生活在一戰之後,社會上彌漫著混亂、自私、孤獨、絕望的情緒,人的價值觀和生存觀有了不同程度的扭曲,發展到後期出現了希特勒的人種優越論,覺得低賤的、沒有價值的生命不配活在世上。《世界的凜冬》中揭露納粹德國實施四號項目,「對身殘和智殘的殘疾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出生畸形的嬰兒、癱瘓在床的人、弱智者和單單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進行大肆殺戮,理由是這些人只會增添社會的負擔,沒有活著的價值。」
對生命價值認知的偏差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當格里高爾變成蟲,失去了為老闆工作的價值,失去了為家人賺錢養家的能力時,他也有生存的權利,有存在的價值。但是社會和家人卻用冷漠的歧視剝奪了他的生命,這種做法和納粹的殘酷行徑沒什麼區別。
這篇小說讓人思考,人的價值,如果以有用沒用來衡量,以金錢來定義將是多麼可怕的事。反過來也就是告訴人們,人活著不能僅僅為了金錢,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愛。如果沒有了愛,工作就是冷冰冰賺錢的手段,如果熱愛,工作就是為之奮斗的事業,就是實現夢想的通道;如果沒有愛,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就是家庭的累贅,就是被嫌棄的蟲子,如果愛,親人的病痛就是我們的心痛,我們會感同身受,獻出自己的關心、耐心和愛心,讓他始終被愛包圍,充滿希望。
在晚年的時候,有人問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對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以弗洛伊德幾十年的心理學和研究和對人生的洞察,他總結了兩句話:「去愛!去工作!」
人生雖然漫長又復雜,其實只要做好兩件事就夠了,愛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