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的火箭技術哪個國家最先進,中國處於什麼樣的水平
實際的運載火箭技術第一是美國,第二是俄羅斯,中國排第三相對領先於歐洲和日本。
美國載人航天的土星運載火箭當之無愧的巨無霸;俄羅斯的航天飛船發射頻率最高;中國也是美俄之後獨立可以發射航天飛船和空間站的國家。
⑵ 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技術誰更發達
各有所長,美國成功實現了有人登月,發展並製造了多批太空梭,雖然太空梭的安全性受到質疑並已全部退役,但在自80年代以來是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強的航天器。另外美國實現外太空發生航天器最多的國家,像旅行者等深空探測器,並且建立了時間上第一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PS。而俄羅斯在空間站建設上技術領先,早在80年代變建成了第一個大型空間站和平號,直到20世紀初才退役,被國際合作的的國際空間站代替,俄羅斯的宇宙飛船技術成熟可靠,聯盟號宇宙飛船和進步號貨運飛船在美國太空梭退役後成為了國際空間站人員及補給運輸的唯一載具,俄羅斯雖沒有實現有人登月,但也向月球發射過多批次的月球探測器,並將無人月球探測車發射到月球,俄羅斯也研製出了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統GLONASS,但由於各種原因普及率不高,俄羅斯於80年代末也研製出了第一架太空梭暴風雪號,並實現了無人試飛,但隨著冷戰結束後經費限制,該項目擱置。另外俄羅斯有目前時間上功率最大的運載火箭質子型火箭。總體來說,美俄航天技術各有所長,同屬第一陣營,而中歐仍處第二陣營。
⑶ 平心而論,中國現在的載人航天技術超過俄羅斯了嗎
截止到2020年,全球一共進行320次載人航天發射。其中美國進行了160多次,蘇聯/俄羅斯(70多次)進行了140多次,我國進行了8次。從載人航天的發射次數來看 ,我國的確是比不上俄羅斯或者前蘇聯。
不過就現在的載人航天而言,我國並不比俄羅斯高出多少。
⑷ 中國洲際導彈和俄羅斯當今世上最強導彈相比如何
俄羅斯的液體彈道導彈是比中國強很多的,但反過來說他們的固體彈道導彈就比較一般了。
1、核彈頭方面,按照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中美兩國圍繞一場外交爭端爆出的大量重要材料來說,中美俄法的核彈技術都已經達到了理論極限,水平其實是差不多的。有些性能指標上的差異,實際上是在綜合考慮了成本、可靠性、安全性之後的技術取捨問題,並不是能力問題。
2、液體彈道導彈。常溫燃料液體彈道導彈,實際上核大國中只有中俄還在發展,特別是俄羅斯在這方面投入極大,成果明確的說世界第一。俄羅斯的常溫液體導彈技術已經擴散到了朝鮮,目前朝鮮的水平也很高。中國的常溫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和俄羅斯的差距相當大,但是我們大概幾年之內就可以追上他們了。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中美俄法等主要強國來說,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基本已經接近理論極限了。大家都在摳最後的那一點點潛力。但是液體導彈投擲能力很大,這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優點,俄羅斯的各種液體導彈都以巨大的投擲能力而聞名於世,各種吹噓俄羅斯導彈天下無敵的文章也是拿這一點來吹。然而液體導彈儲備不便,機動能力困難(加註燃料後的液體導彈重量極大),維護成本極其高昂。導致中國也只是搞了一些放在發射井,只有俄羅斯頭鐵搞機動發射。
3、固體彈道導彈。目前中美法俄的固體彈道導彈技術也基本走到極限了,大家都是NEPE燃料,都是復合材料彈體,性能上差距不大。但是俄羅斯有兩個嚴重的問題:首先是他們在蘇聯時期點歪了科技樹走上了芳綸纖維路線,但芳綸的性能不如碳纖維,成本又高,壽命又短。俄羅斯後來想點開碳纖維的科技樹不成功,到現在他們的芳綸也落後了。提示一下,芳綸別名凱夫拉,做防彈衣是好東西,但做結構材料還是洗洗睡吧。目前俄羅斯的碳纖維實際上依賴中國。第二個問題就是成本實在太高了,到現在俄羅斯都沒有商用的固體運載火箭,不是沒有技術,而是經濟上太劃不來。目前公開的信息看,伊斯坎德爾的價格差不多要達到快舟1號的三分之一,比東風17還要貴,而快舟1其實就是洲際導彈級別的運載火箭。可見中俄兩國的固體火箭成本差距驚人。以上兩點決定了俄羅斯無法以固體導彈為裝備主力。
4、打擊精度。實際上洲際導彈的彈頭在返回大氣層的過程中是要受到大氣干擾的,所以在不考慮大氣層內的末端修正(基本相當於目前熱門的高超)的話精度達到一百米以內基本也就是理論極限了。目前來說俄羅斯的水平距離這個極限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對於核彈頭來說也就夠用了。實際上俄羅斯的常規精確制導武器的性能就比中美歐的同類產品差一大截。對於普通人來說,比較容易直觀感受的就是格洛納斯的定位精度非常糟糕。目前四大衛星定位系統,北斗、GPS、伽利略的精度是差不多的(伽利略不穩定),格洛納斯大體上要差一個檔次。相關的數據可以從國際GNSS監測評估系統裡面查到。
5、多彈頭和變軌彈頭。中美俄法大家都會,沒啥好說的,只是俄國人喜歡吹。但是目前高超音速技術對導彈來說是劃時代的變革,這方面俄羅斯是走在美國前面了。但是和中國比還是有較大差距的,或者說中國領先全世界的優勢太大了。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到目前仍未解決高超音速條件下的制導這個黑科技,它的戰術高超武器還可以靠末段減速來確保末制導。而洲際導彈這種速度還要末段機動,必然導致精度的嚴重下降。
⑸ 長五火箭拍到了地球,長五在世界火箭水平中排第幾
能排到第三的位置。
首先從科技含金量方面來看,當前能排在第1位的是美國的航天科技,排在第2位的是俄羅斯,中國應該排在第3位。雖然國家科技實力發展進步非常巨大,但是我們航天事業起步比較晚發展時間短,相對於美國和俄羅斯兩個國家的科技實力,還是有明顯的差距。但是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的航天科技已經處於領先位置,而且與其他的國家正在不斷地拉大差距。因此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科技水平還會進一步提高。
發展國際航天事業不僅能引領科技不斷進步,而且還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因為航天事業能夠給人們帶來非常多的便利,同時也能影響人們的生活。因此大力發展航天事業不僅能讓國家多方面受益,而且也能改善很多人的生活面貌,讓更多人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
⑹ 世界上最大的火箭排名
全世界最強運載能力火箭排名
航天技術中,火箭的運載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在世界大型火箭運載能力中,中國處於什麼地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世界大型火箭運載能力排名情況。
排在第五的是俄羅斯的質子號運載火箭,這是由前蘇聯第1種非導彈衍生的,專為航天任務設計的大型運載器。質子號火箭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是蘇聯及其航天力量的繼承者,是俄羅斯在發射大型航天器時的主要運載工具。據悉,質子號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有效載重荷約為21噸,地球同步軌道有效載荷約為6噸。
一項項的成就和輝煌,曾經讓我們擁有太多的振奮和憧憬,而一次次的失敗和犧牲又讓我們承載了怎樣的痛苦和悲傷,我們認識到了航天事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冒險性,但是對於太空的嚮往和執著使我們從未停止對邁向宇宙的步伐
⑺ 中國的火箭和美國俄羅斯比有哪些制度優劣
應該說:美蘇研發火箭技術比我們要早,而且還成熟,尤其是火箭發動機,是俄羅斯的重要科技技術之一;
排名應該是這樣的,美利堅合眾國綜合國力和其他航天科技應用世界排名第一;
俄羅斯接收了前蘇聯的大部分航天技術,所以技術某些領域世界第一,總體排行第二;
中國後發優勢相當強烈,航天技術雖然跟美蘇有一定的差距,還是那句話,航天技術個別領域也可以排行第一的。
⑻ 有人說中國火箭技術與美國有60年,與俄羅斯有40年巨大差距,你怎麼看
實事求是的說,我國與美國在運載火箭這個方面差距確實很大,因為科學本來就是容不得半點虛假!圖片上就是美國為執行「阿波羅登月計劃」而研製的「土星5」大推力運載火箭,它是由著名的馮.布勞恩博士團隊研製的,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根據資料顯示「土星5火箭」可以將45噸的重量發射到月球軌道,目前這個能力其它火箭還不能及!而將「嫦娥4」發射到月球背面的我國「長征3乙」火箭的發射推力只相當於「土星5號」的八分之一,這是巨大的差距(460:3408)。
那麼,「土星5」
火箭為啥要用到3400噸的推力?就是因為「阿波羅計劃」是載人登月,需要將人、登月艙、月球車…其它儀器,並且登月艙和人要返回,這就需要非常大推力才能將這些人和物發射到月球軌道,否則根本執行不了計劃!
「土星5火箭」主直徑10米、高度110米,這樣大大火箭在製造過程中:冷彎(滾卷)、鉚接、焊接、多級間連接…出現一個微不足道的差池都會發射失敗,連同運載的人和物都成灰燼!
「土星5」火箭第二級(五台)、第三級(一台)所用的J2液氧液氫發動機,設計非常精巧,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液氧液氫環保型火箭發動機。
「土星5火箭」火箭的研製和製造成本極高,第一張圖片是整個「阿波羅計劃」所發射的13枚「土星5」火箭,一共耗資64.16億美元,平均一枚4.93億美元,而1968年建造的「尼米茲級核航母」造價也不過4.5億美元一艘,一次發射就燒了一艘尼米茲航空母艦!以至於美國自己都感受到了巨大的資金壓力,終止了「阿波羅計劃」。
蘇/俄「質子號」系列運載火箭,當年也是打算實施登月計劃,後來遇到了極大的技術阻礙和看到美國巨大的耗資…轉為發射太空站使用,從圖片上就能看出火箭的設計遠不如「土星5」精巧,第一級火箭發動機和助推火箭發動機多的駭人!火箭發動機需要同時間點火,同時間形成推力,一個出現滯後或者延時火箭發射就失敗了!但蘇聯當時在火箭發動機研製是確實是不如美國,要想獲得3000噸的推力只得增加發動機多數量,但是這樣多的火箭在控制上是極大的難題。
「土星5」
火箭第一級僅五台F1發動機,設計簡潔明了!
我國航天發展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形成一整套的航空 科技 ,當年美蘇所有涉及到的太空項目我們目前都有實施,但是航天工程是一個復雜而頂級的 科技 ,需要有長時間的工業、工藝製造的積累,運作價格非常昂貴需要國家大量的投入,不能一就而僦!要腳踏實地,只有一步一個腳印的扎實工作才能上到更高一級的台階。
將在2028年發射的「長征九號」運載火箭,技術水平將超過「土星5」火箭,起飛推力要達到5800噸以上、月球軌道載荷66噸,兩項指標都將超越「土星5火箭」和「質子M」火箭,它將是我國建設太空站工程、載人登月工程、火星探測工程的有力裝備!
不吹不捧,中美兩國的差距的確是巨大的。
載荷是衡量航天水平最為重要的標准之一。
1973年冷戰時期,讓人類實現了登陸月球夢想的土星五號,起飛重量3038.5噸,總推力達3408噸,月球軌道運載能力4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8噸。
再來看看美國民用航空典範SpaceX現役的重型獵鷹,它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63.8噸,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26.7噸。
德爾塔IV型重型火箭,收費2004年底,是美國現役並已執行任務的最大型運載火箭,低地軌道有效載荷28.79噸。
你看,即便是跟美國自己相比,到目前來說,還沒有哪款火箭可以是土星五號的對手,土5仍然是人類 歷史 上最牛的火箭。
再看美國正在研製的SLS太空發射系統。SLS第一階段以70到110噸的 星座 計劃載人任務為主,之後會發展出130噸的貨艙型載荷任務。最終運載能力將達143噸,甚至165噸。這已經與土星五號差不多,因此它也號稱是史上最強運載火箭系統。
再看中國的火箭。
長征5號已經是目前最先進的了,2016年首飛成功,它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和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分別達到14噸級、25噸級。
長征九號是中國名副其實的重型火箭,發射重量3000噸,近地運載能力為140噸,可以說遠超SpaceX的重型獵鷹,但是目前還剛剛立項,八字僅有一撇而已,還要等最少10年才能研製成功。
雖然,只比運載能力不是很科學,但就這一項而言,中美差距還是很明顯的,說差60年有些誇張,差15年還是實打實的。
至於俄羅斯,已經不知多少年沒有進步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羅斯在航天技術方面還是領先於中國的,但這種差距正在迅速的縮小。
嫦4奔月,就要完成人類史上的一項創舉,登陸在月球背面看一看,網路上有關何時載人登月的問題多了起來,登月需要的是大推力高可靠的火箭,長征九號目前只是航天人做的一項預先論壇項目,因此載人登月,暫時還無法實現。胖五隻能在2020前完成我們探月三步曲的最後一步,取樣返回。有人因說道,我國火箭技術與美國差距60年,與俄羅斯差距也在40年以上,這一說法,本身沒有什麼錯,問題是元芳怎麼看。關於是一問題的答案,中國現任火箭總師龍樂豪,早就給出了答案,雖然我們的火箭差距明顯,真要國家下定決心搞的話,有個十年光陰還是有希望搞出來的。瞧瞧,這便是我們的航天人,信心堪謂滿滿,琢磨一下,再思考網議所謂60年,魂舞大漠以為他的話至有道理。
↑ 我們不搞航天比賽 。本著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精神,來說差距,當年我們面臨的情況,沒資金,少技術,還有一座高高的圍牆,我們講話,是得考慮這些,才會謹慎些。當年美蘇二國,舉國之力,開展航天比賽,僅阿波羅計劃就投入180億美元,這是什麼概念呢?一艘航母當時無過5億美元。沒人吃得消,「土星5號」於1973年完成最後一次航天發射,便偃旗息鼓拉倒了,拆了生產線,現在也只得呆在航天博物館,大約也只有一點重溫的意義。美國登月,也上不去了呢,這是倒退還是進步?我們不搞這個,為的是國計民生。航天只有走上可持續開展的路,才會變得平順些。
↑ 話說胖五 。能力還是不行,由於沒有大推力的液氧煉油和固體發動機,也沒有高比沖的氫氧發動機,僅第一級就組合了10台發動機,增加了設計復雜性,更要面臨可靠性的問題。這一構型,不說美俄,就是與歐航局的阿里安5相比,在技術上也存在明顯差距,阿里安5ES,只需要1台火神2,2台固體助推器和1台上面級,所可喜的是,立足客觀實際,我們在推力上實現了等類並肩,胖五還是蠻不錯的。相關發動機項目,已展開了研製,包括200噸級的液氫發動機,360噸和500噸的固體發動機,都在研究之中。
↑ 勞力費心 。花錢不多,辦事不少,這便是我們的航天追求呀,我們的發射,是美俄投入的十分之一,卻達到了兩家70%的載荷,這個還不叫成功嗎?所有航天項止從1992到2011年,才花了100億美元,我們取得的成績,世人哪個看不見?有人統計,我們的探月工程第一期和第二期,繞和落,總共花的錢,也就是修兩公里地鐵的費用。我里個天,我們偉大的航天科學家呀,你們真牛!看見沒有,這才是我們的能量,這種能量,無可限量,怎麼說都不過份。魯迅曾經寫下這樣的話,在當今之世要掙一地位,需要非凡的智識、道德、品格和思想,才能站住腳,想想這事極須勞力費心。先生的話,用之我們的科學家,想想吧,想想,他們可真是偉大。魂舞大漠在此新年到來之際,謹向他們致以滿滿的敬意。
這種差距年份的說法,無非是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就搞出了推力巨大的土星5火箭、並且完成了人類登月壯舉;俄羅斯在蘇聯時期就有了 質子、 能源等重型火箭。但是,僅靠這個就說中國與美國、俄羅斯差距60年、40年沒有啥說服力。例如美國現在造出來的運力最大火箭重型獵鷹的63.5噸的近地軌道能力也才是土星5火箭的一半多點,德爾塔4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只有土星5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宇宙神5、安塔瑞斯火箭還要依靠俄羅斯的RD-180、RD-181火箭發動機;俄羅斯的能源火箭早已停產,現在搞的安加拉5重型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只有24.5噸,還不到能源火箭的十分之一(能源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270噸),難道就此說美、俄的火箭技術這些年還越來越倒退了?
美蘇當年為了爭霸太空,不惜血本發展重型火箭,冷戰之後沒有那個需求了,自然而然對重型火箭的需求也就降下來了。這幾年美國重新發展運量大的重型火箭,是因為發現後面來了一個強有力的追趕者。
與美、蘇/俄相比,我國在火箭方面起步最晚、投入最少、總體技術實力和經驗積累也最弱,再加上沒有那麼大的需求,所以沒有搞重型火箭。但是,我國這些年的航天成就在世界上是有目共睹,這說明我國的火箭能夠滿足當下時期的需求,而不是為了追求什麼排位。
火箭技術也不只是看推力,還有燃料、材料、控制系統等一大堆技術,以及高可靠性要求,而在這些方面,我國與美俄的差距並不是很大,特別是可靠性方面不僅不落後,甚至還超過了美俄。現在,我國有了新的航天發展規劃,比如未來的空間站、載人登月、深空探測等,對於重型火箭的需求越來越大,這才開始發展重型火箭,如長征5、長征9。但是我國仍舊採取的是穩扎穩打、量力而行,並不是要和誰搞太空競賽,所以顯得從容不迫。按照我國目前的火箭發展節奏,再有10-15年,與美國的差距將大幅縮小,對俄羅斯將可能形成超越。(S)
60年、40年的?根本沒有這么多,要知道,火箭的綜合評定也不只能單單看推力,運載能力,安全方面是很重要非常重要的因素。
蘇聯、美國在上個世紀發生的火箭爆炸事故不少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詢一下,之前也有許多人回答過相關問題,可以去搜索一下。
你要說沒存在差距吧,那確實是不實事求是了。差距存在也很明顯,俄羅斯一大部分繼承了前蘇聯的技術,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火箭發動機的技術也要比我們厲害。
(圖為長征七號)
再來看美國,美國的私人航天公司SPACEX現役的火箭是獵鷹九號,運載能力與我們的長征七號差不多,但我們的長征七號2016年6月份才首次成功發射,還有許多技術指標需要達到,目前來看還不能大量承擔現在的航天發射任務,2020年左右將開始承擔大部分的發射任務。
(獵鷹九號)
而且馬斯克的這個公司主打可回收、重復使用的火箭,這大大降低了火箭發射成本,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算是可重復利用火箭的第一家,可它只是個私人航天公司,能做到這一步讓人驚嘆。而且,他們的目光是朝著火星進發,他們的老闆還希望在火星上退休呢。
(土星五號)
土星五號確實是很牛的火箭,完成了1969年以及之後的幾次登月任務,土星五號是世界上第二大運載能力的火箭,第一是蘇聯研製的能源號超重型運載火箭,其近地運載能力約是長征五號的五倍,差距是很明顯的。
(蘇聯能源號)
我們的長征九號還在研發當中,長征九號設計的指標是與土星五號、能源號差不多的,將承擔更遠的太空 探索 任務。你要說差距60、40年未免太過了,20、15年還差不多吧,還是那句話,不能單看運載能力。
個人淺見,歡迎評論!
談到與美國火箭技術的差距,頂破天,242年,你會問,為什麼是242年?告訴你,美國的建國日是1776年7月4日。顯然,不是這個數字。第二個數字是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羅伯特.戈達德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火箭,飛行了2.5秒鍾,高度13米,飛行距離達56米,還沒有達到運用水平。第三個數字,1942年,德國人研究的V_2火箭,長達14米,重量達1噸,飛行了2000多米,是人類 歷史 上第一枚真正意義上的實用火箭。算到今天,76年時間。
當然,我們並不想玩數字 游戲 ,何況到底差多少年也無從算起。正如我國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飛速發展成果超過了有些西方國家100年的發展歷程,無法用時間來衡量和判斷。但是非常清楚,我們的火箭技術與美國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正視差距,找到差在什麼地方,通過不懈努力,奮起直追,縮小差距,甚至趕上世界頂尖技術,達到一流火箭技術強國。這才是我們國人所期盼的。
我認為,說中國火箭差距和美國俄羅斯存在60年40年的差距,肯定是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阿波羅計劃和蘇聯對水星金星的探測計劃得出的結論。
不可否認,當時美蘇競賽,兩國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航天領域對月球、金星、水星、火星以及一些遠日行星都有了較多的認識。但是,美蘇兩國對外太空的 探索 是建立在兩國爭霸的基礎上的,雙方為了搶先一步,都在航天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可以說是不計代價。但是也由此帶來了一些嚴重後果,比如火箭的失敗率很高:美國60年代的「水星計劃」,耗資近3億美金(60年代),在15次發射中,失敗了3次,「部分」成功1次,失敗率高達20%。而在2018年我國進行的36次發射中,成功率100%。
所以我認為,判斷火箭技術高低除了看載荷之外,還要看發射成功率等。我們不否認在火箭載荷上和美俄存在大的差距,還要認可我國航天人堅持不懈,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
我國已經是世界三大航天強國,如此傲人的成績身為中國人理應感到自豪,因為中國航天事業是建立在一窮二白之上,在中國決定搞航天事業時,美蘇就已經是兩大陣營的boss,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
差距是存在的,但成績也更應該值得肯定,正式差距,才會繼續埋頭苦幹,要相信,終有一天,以中國人的智慧,不止在航天事業上,在各領域中國都將登頂!
哪有那麼大差距?不說別的,就說發射火箭所必備的測控、衛星中繼和通信技術,今天比60年前要高若干個數量級。美國當年登月靠的恰恰是舉國體制,今天探測火星,Space公司一家就能進行;中國今天也不需要舉全國之力去探月。
動輒以差多少年來說事,很不科學。同樣是20年,美國的20年、中國的20年、俄羅斯和印度的20年能一樣嗎?看看20年前的98年咱們是什麼狀態,那時還沒有一公里的高鐵,大多數家庭都覺得擁有一輛車只不過是幻想,上網還是少數精英的專利,裝個座機還要交初裝費……然後20年一晃就過去了,今天的中國跟20年前的中國根本就是兩個國家。
我們在航天領域的發展,一定會綜合運用各種資源,各方面都在進步,跟美歐等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是在擴大,而是在不斷縮小,某些領域還有依靠優勢,這才是航天工業的現狀。看問題要全面,就像美國今天還在進口俄羅斯的大功率火箭發動機,但你能說他們的航天技術比俄羅斯落後嗎?局部落後是有可能的,但在整體實力上還是要強一大截。
技術的發展,是加速進行的。有了1,就會有後面的100,能把探測器送到月球背面,再將它送到火星上就是早晚的事,起碼這不需要60年的時間。
在運載火箭方面,中國與美國存在60年的差距是不爭的事實。目前我國能穩定發射的,起飛重量最大的火箭是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起飛重量為460噸,而美國人在上世紀1969年,發射的登月飛船的土星五運載火箭起飛重量高達3400多噸,這正好在50年以前。而50年後的今天,我們不僅不能生產這樣的重型火箭,就連長五這樣起飛重量才869噸的運載火箭也沒試驗成功。中國 科技 人要奮起直追啊!承認落後不甘落後,努力趕超才是中國火箭科研,製造團隊應當秉持的態度。
⑼ 美國和俄羅斯,誰的運載火箭技術及動載能力大啊
俄國人的火箭技術一直領先美國,這是不爭的事實,美國的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都是從俄羅斯進口或租借俄羅斯的.
⑽ 美國這個號稱史上最強火箭發動機和俄羅斯比怎麼樣
就目前而言,俄羅斯的火箭技術比中國強,甚至超過美國:
就目前說來,火箭發動機技術水平最高的可能是俄羅斯而不是美國,俄羅斯的rd170發動機每台的地面推力就達740噸,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一台發動機就幾乎相當於中國長征系列採用的火箭發動機如YF-20B的十台以上,而且比沖更高rd170可以重復使用。
蘇聯在80年代中期左右終於攻克了花重金的富氧燃燒和廢氣補燃技術,特別是惰性合金的研製,成果就是有史以來正式裝備火箭的最大推力發動機——RD-170/171,RD-170/171可以稱之為劃時代的超級發動機,其不僅達到了7500KN的真空推力(超過土星5號的F-1),而且利用了富氧燃燒和廢氣補燃技術,大大提高了比沖,換句話來說,RD-170/171看似不比F-1推力大多少,但是效率高的多,同樣的燃料可以飛的遠的多。(F-1的真空比沖為264.72s,RD-170/171達到驚人的338s)
當然了,RD-170/171並不是沒有缺點的,其一個發動機採用了四個獨立的燃燒室,不僅提高了重量,而且提高了結構的復雜程度。不過瑕不掩瑜,RD-170/171的確是火箭發動機的,憑借著極高的性能藐視一切所在。
由於美國一直沒有攻克煤油火箭發動機的補燃技術和富氧燃燒技術,而此後專攻固推,所以煤油火箭發動機基本落下了,而蘇聯的解體提供了一個契機,使美國能夠一窺神秘的RD-170/171背後的秘密,了解蘇聯是怎麼攻克相關技術的。
因此NASA以及洛馬和通用動力共同找到了解體後成立的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要求購買RD-170和衍生型號RD-180的技術專利,俄羅斯當時設計局連工資都發不出,咬到這條大魚自然是滿口答應。
因此,美國的宇宙神火箭採用了許可在美國國內生產版本的RD-180發動機。
當然了,永遠不要低估美國人的野心,美國的確是對富氧燃燒和補燃技術很感興趣,但更想完全掌握相關技術,繼而在火箭技術的所有領域獲得絕對的霸主地位。所以在90年代末期,美國開展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研究下一代的超級火箭發動機,備選方案主要有富氧補燃的煤油發動機RS-84和比SSME性能更優良,推力達到5000KN級別的超級液氫發動機RS-83。
其中RS-84除沿用富氧燃燒技術和補燃技術外,還採用了結構更簡單的單燃燒室設計,可謂是相比於RD-170/180更加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RS-83/84另外一個變態之處是要求可回收,大家知道,一般只有固體火箭發動機是可回收的(比如太空梭的SRB),而液體火箭發動機一般是直接拋掉,成本非常高,美國雄心勃勃的SLI計劃試圖將液態火箭也一並回收,並且在90年代中期首次回收了一枚德爾塔1型火箭,開創了液體火箭回收的先例。然而測試是一回事,回收穩定性又是另一回事。隨著美國伊戰的爆發和經濟形勢的吃緊,美國最終不得不放棄了堪稱史上最強的RS-83/84計劃,但是兩者其實都已經造出樣機,轉入技術儲備,並非沒有成果,所以取消還是比較可惜的。
俄羅斯在RD-170的基礎上發展出了RD-190,其中摻入了部分液氫,使得液氫、煤油和液氧穩定復合燃燒,進一步提升了RD-170的性能,在RS-84取消後,RD-190/191是當之無愧的最強煤油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