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5位中國科學家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們有什麼代表性成就
據人民網報道,在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官方網站最新公布的外籍院士人員名單中,龍騰、王立軍、張丹、庄巍、李永勝等5位中國科學家入列。
5位中國科學家中,龍騰、王立軍、庄巍為其“信息系統、計算與電子工程、通信與電信”學部外籍院士,張丹當選為“醫學和技術問題”學部外籍院士,李永勝當選為“機械工程”學部外籍院士。
一起來看看本次當選的五位科學家的成就吧!
龍騰先生:長期從事新體制雷達與實時信息處理領域的研究,圍繞該領域的基礎性、共性科學技術問題,主要開展了新體制一維高分辨成像雷達、二維合成孔徑成像雷達、空天對地探測實時信息處理新技術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出版學術著作2本,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250餘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一),國防和軍隊科技成果一、二、三等獎共8項,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15年首屆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獎。
王立軍先生: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精密測量聯合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科研院副院長,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主要從事精密測量物理等方面的相關研究。
② 華為的頂尖科學大牛們
華為是世界知名的 科技 企業,在5G、晶元設計、AI、操作系統等多個領域全球領先,那麼如此強大的華為究竟有多少國外科學家呢?
華為不僅研發人員眾多,而且擁有大量的科學家,其中化學家100多名、數學家700多名、物理學家900多名,6000多名基礎科學研究專家,還有6萬多名工程師!合計約2000名科學家。這還只是2018年的數據。
這些科學家中,不僅有中國人,還有大量的外國人,根據華為的資料看,國外科學家佔比為20-30%,大約是400-600人左右。這五六百名外籍科學家在國際上處於大牛級別,都是起學術引領作用的。
為了更好地吸納海外人才,華為不斷地加強在海外的投資。
華為已經將四位世界頂級數學家招致麾下。
這四位頂級數學家均為菲爾茲獎得主。這個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項,設立至今全球也僅有60位數學家得獎。加入華為後,他們也將繼續進行各自領域的數學基礎研究。
第一次,華為在俄羅斯的數學家突破了2G到3G的演算法,於是華為一舉反超愛立信的基站,佔領整個歐洲市場;第二次,華為的5G技術同樣來源於一位土耳其的數學家,如今,華為在5G上的世界領先性有目共睹。這次新加盟的四位頂尖數學家,將幫助華為解決一系列軟體演算法等問題。
這四位數學家的研究方向涵蓋數論、代數幾何、偏微分方程等等基礎數學領域。此前,首位華人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教授曾質疑「華為沒有數學家」,這下,一次將四名菲爾茲獎得主招至麾下,算是最有力的回應。
俄羅斯數學天才,曾為華為的通訊技術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天才往往有著與常人不同的想法,200萬年薪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甚至會讓他感到反感。最終,華為選擇了在俄羅斯建立海外研發中心,為其量身打造一個科研中心,這才吸引來了這位數學天才。
同樣華為為了吸納波蘭科學家Renato Lombardi,為其在米蘭建設了微波研究中心。Renato Lombardi也用自己的才華將華為的微波技術提升到世界領先的水平。
《時代周刊》說任正非是一個硬漢;《福布斯》表示任正非是國際上最受人尊重的企業家;《財富》把任正非放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榜單第一位。
③ 華為是怎麼吸引國內外頂尖科學家的
這個階段中國的民眾特別關心華為公司的一些現狀,超級大國打壓是不是影響到了華為正常的運轉,作為一個普通的民眾不可能了解太多的內幕消息,但從央視面對面節目對於任正非的專訪可以可以很多端倪,現在的華為公司可能比我們想像還要強大,對於人才的重視對於基礎研發的重視在國內中算是奇葩一朵了,華為公司員工已經超過18萬人,比谷歌,微軟,蘋果公司的員工都要多,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公司了,華為之所以之前不被外界熟知,主要做的領域和普通大眾的關聯不是很強,只是最近華為公司在戰略上做了大調整開始在消費電子上發力,才有了華為智能手機這個版塊,最早華為也是做手機主要做一些運營商的定製機,最早在十幾年前還參與給華為做過一款歐洲的定製機。
華為的這種模式放在全球也是奇葩,這么大的公司竟然沒有上市,所以對於華為的財富報表一直不被人熟知,所以在之前低調是華為公司的代名詞,在很早之前了解華為主要看到和思科的專利案子,轉向消費電子領域屬於大量的宣傳和曝光真正的華為公司才慢慢浮出水面,一家每年投入上千億公司完全靠自己掙的錢養活和發展自己,真正有實力的 科技 公司,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在財務上巨虧,但在估值上一路走高,更多是靠圈地運動加上資本的運作,本質上地盤是站住了但技術實力發展一般,很多人在茶餘飯後談話華為公司如果上市該有多大的體量。
任正非在談話中也提到了華為公司不會上市,不會輕易讓資本進來破壞這種理想主意的規則,完全靠巨大的訂單來養活自己,非常純粹的做生意的原則,沒有資本運作所以華為的憂患意識非常強,生存能力也很強大。資本的本質是貪婪的,如果真的資本進來不可能拿出這么多的錢做更多的戰略投資,這也是華為公司比別的公司的高明之處。
回到題目的華為是如何吸引國內外頂尖的科學家的,首先華為公司有一個尊重技術的情懷,單靠捨得花錢能招來人但留不住人才,華為公司不但能吸引人才的加入,還能長期留住人才,這已經不是單單金錢的東西了,證明華為公司已經有了一整套的人才梯隊機制,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現在就以技術人員的角度來嘗試分析這個問題。第一點華為公司捨得花錢這是在業內有名的,有了挖一個人才可以送上幾倍的工資,一般的人很難抵得住這種誘惑,畢竟每個人都需要生存,讓自己或者家人生活的更好一點,這點比國內很多守財奴公司也好太多了。
第二點華為公司的股份非常分散,創始任正非只不過1點多點,其餘全部散落在6萬華為員工身上,就憑這點很多人公司就做不到,調動集體的力量靠的不是喊口號,需要真金白銀,所以華為員工的收入不僅僅是基本工資,很重要一塊是大量的分紅和獎金,讓很多核心員工都有了非常強的歸屬感,讓很多人覺得這就是給自己打工了,戰鬥力也會幾倍的提升。
看看華為公司的發家 歷史 ,就是無數的不可能變成可能的過程,任正非說到華為公司的員工就是比別人多出點力,少喝點咖啡,其實也沒有什麼過人之處,華為公司也不會因為公司已經規模這么大了變得形式化,反而變得務實更加居安思危,這樣的華為公司是技術人員非常理想的出去,痛並快樂著這句話可能更加適合華為公司的技術人員。
要留住人才,首先要資金給足同時給與足夠的尊重,並且納入一個大家的氛圍,這樣規律適合於任何國家和企業,而華為公司的確是做到了,所以在5G技術上做出突破絕對不是偶然,是前面做了N多的積累得出的,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希望能幫到你。
事實上,任正非在此前采訪中就已經表示了他們會在全球去尋找最優秀的人才,比如說在英國建立晶元工廠同時,從德國招聘博士過去處理相關的事情。
與此同時還到各個大學層面,是瘋狂的,招攬優秀的人才,比如說計算機相關領域的競賽排名靠前的學生一般都是華為的目標對象,而任正非也表示他們企業通過高於其他市場五六倍的工資來將這些優秀的人才挖到華為自己手中。
除此之外,在俄羅斯也是提高了工資待遇之後,才會有相關的數學家或者是基礎科學的一些學生,啊,來到華為做相關的研究,而華為從2g到3G的一個專利突破,也就是俄羅斯一個數學家所解決的。
所以可以看出,其實薪資待遇首先對於人才來說是絕對的吸引,馬雲也曾經說過,一個員工能夠離開這個企業,一個是錢沒給夠,另一個則是乾的不爽,對於華為來說幹得爽不爽這另說,但錢肯定是給到位了。
這可以從很多華為員工的反饋看出,而且任正非也表示有很多華為員工討論的時候,他們覺得啊不夠有名氣,但任正非說,錢夠不夠,員工表示錢給夠了,任正非就說那錢給夠了還要求什麼呢?
除此之外,華為本身也不是靠基礎工資生活的,企業畢竟華為最大的還是包括股權獎勵,包括一系列的激勵政策,也就是說剛開始兩三年可能還靠著高額的工資,而到後面已經是所謂的分紅機制。
另一個則是華為本身作為高 科技 企業的一個後來者,後來者居上和挑戰者讓這一些工程師包括基礎學科的專家有了更大的成就感,以一個弱者來挑戰曾經的世界巨頭,這顯然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所以對於華為來說,恰恰是做了曾經馬雲所說的那兩件事,一錢給到位,二工作的很爽,雖然我們說加班文化確實是值得詬病,不過從某一種層面來說,或者說從追趕者的態度來看的話,也不得不這樣做,因為與世界級別的巨頭差距如此之大,就需要比世界巨頭付出幾倍甚至10倍的努力。
而這樣的代價則是更多的資金更多的錢哦,我個人覺得從供需角度來看的話,也算是各取所需吧。
古有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輔佐的故事,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擺放有專長的賢人。
但話又說回來了,諸葛亮絕對不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才答應出山,而是在三次攀談中,兩人都覺得臭味相投能夠相互成就。諸葛亮是因為從劉備那裡得到了施展抱負的職位和足夠的重視才決定出山。套用現在的一句話就是錢到位了,工作也開心。
華為作為一家跨國公司,已經不僅僅是招個人然後蹲這個職位的坑位那麼簡單了。華為早已經將人才上升為戰略的層面,並且有與之相對應的組織架構和人才管理模式。華為的人才觀和人才戰略曾一度引起 社會 各界的重視。「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猛將必發於卒伍,宰相必取於州郡」、「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等等眾多華為踐行的人才管理金句,被各界學習和採用。
華為這艘大體量的船已經足夠吸引很多人和它一起乘風破浪了試問,如果讓你選擇在小公司、中型公司、大型公司、跨國公司上班,你會選哪個?毫無疑問你會選擇在跨國公司上班。首先薪資待遇和相應的福利待遇肯定是最好的,還會有更多的資源來發揮你的特長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成果,從而獲得職位晉升的資格。
誠如「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在小公司可能工作一輩子還活在老闆的呵斥之下沒有很大的改變,而在大型公司就很難觸碰到天花板,每個人好像自己就是一個「永動機」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並且時時刻刻會讓你體會到前進的緊迫性,你不努力很可能就會被別人取代,所以每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獲得巨大的提升。
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中國太陽》,主人公水娃出生在一個永恆乾旱的村莊里,只靠著水窖中積下的一點雨水過活。他離開了村莊,去向了一個他做夢都想不到的地方,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樹立了一個又一個的夢想。
第一個目標:喝不苦的水,掙點錢。
水娃到了私開的小煤窯,發現吃飯時喝的水是甜的,連洗澡用的水也是甜的,每個月還可以掙到二百。水娃很滿足,但在好友國強的推薦下,水娃決定進城。
第二個目標:到燈更多水更甜的城裡,掙更多的錢。
水娃來到省會城市,在火車站擦皮鞋一天就掙了十四塊。在合租房裡,水娃遇到了固體物理學博士陸海正在為研究出來的納米鏡膜尋找出路。陸海得知了中國太陽工程,於是帶上水娃去北京。
第三個目標:到更大的城市,見更大的市面,掙更多的錢。
水娃和陸海分開後當起了「蜘蛛人」清理高樓的玻璃,每月工資一千八百元。
第四個目標:成為一個北京人
幹了兩年蜘蛛人的水娃熱愛這份工作,並且給了他一種奇妙的滿足感。他悟道:「事情從高處才能看清楚。」於是水娃又觸摸到了一個新的夢想,買房子!當北京人。當水娃再遇已經成為中國太陽的首席科學家陸海時,是陸海為水娃找到了「擦亮中國太陽」的工作。
第五個目標:飛向天空擦太陽
在太空做「鏡面農夫」的水娃在北京買了房子,建立了家庭。更讓他覺得震撼的是他在太空俯瞰地球和星空的那種震撼,遠比在北京當蜘蛛人俯瞰整座城市要震撼多得多。於是他毅然的樹立他第六個目標:飛向星海,把人類的目光引向宇宙深處。
眼界能影響一個人的格局和決策。從農村、縣城、省城、首都、天空、宇宙,每個人的一生能走多遠的呢?而有華為這么大體量的跨國企業又有多少呢?華為這個平台不僅僅能帶來接近ICT行業世界頂尖公司水平的薪酬,還能帶給許多人更大的眼界,樹立更大的目標。
在華為工資並非收入大頭,分紅才是任正非只佔有華為股份的1.01%,而另外的98.99%股份是由「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控制。由員工持股的華為,在世界上都是一個特例。雖然華為工會持有的是虛擬受限股,員工沒有股權憑證,只有分紅權,也不能進行買賣,一旦離職就自動喪失相關權益。但這樣比很多隻知道畫餅的公司好太多,想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還要員工把企業當自己家的企業。
華為的股權結構在某種意義上讓員工分享整個公司的成長,讓每一個有股票的人都會把華為的生意當成自己的生意,主觀能動性上就願意把生意打理好。這樣內部也更容易達成共識,減少了溝通成本。
華為重視技術、重視科學家據此前任正非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華為有一萬五千多名基礎科學家,包括800名數學家、700名物理學家和120名化學家。華為的人才招募計劃也「觸動」了整個 科技 界,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研發工作。
擁有這樣口碑的華為,如果你是一位科學家,華為邀請你,你去還是不去?肯定會去。作為一位有學識的高傲的科學家,一方面希望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自己的研發中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盡快降生而不夭折; 另一方面也希望企業能夠足夠重視並盡快的投入到生產應用中來,而華為恰巧都滿足這些要求,並且還能給每位科學家不錯的回報。
說的簡單點就是待遇;說到庸俗點就是錢!給的錢多,我自然願意去你那研究。我一直認為人生四件事:吃穿住行!當華為將物質問題解決了,才能讓科學家們研究,因為他們是需要吃飯的人,其次才是科學家。
任正非在《面對面》中提到了怎麼吸引國外的技術人才:
如今的華為已經有了將近18萬員工,其中研究人員佔45%;而在華為,至少是有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還有6000多位專門在基礎研究的專家,
我們看看華為的工資待遇:2018年年報中,雇員工資,薪金等1123.03億元;離職後,還有設定受益計劃37.71億元; 定額供款計劃及其他 135.04億元。 我們算一個最簡單的賬,假如18萬員工分著1123億元,每個人一年收入是62萬!我相信這個工資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吧!
不僅如此,科學家需要的是研究費用,我研究的時候,你要給我研究的錢:我們在2018年年報中發現,僅僅一年的研究費用,就達到了1015億元。
有工資,有費用,有環境,科學家沒有理由不在華為干呢!
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吧:
1、國內外影響力
現在提到華為,相信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不管是在5G上的領先,還是移動手機業務的突飛猛進,這都讓華為的名氣越來越大。前段時間,美國將華為加入「實體名單」中,同時讓美國企業停止和華為的合作,本以為這樣就能限制華為的海外發展道路,沒想到任正非直接宣布啟動備胎轉正計劃,華為自己研發的鴻蒙系統也已誕生,預示著繼安卓、iOS之後,第三家擁有獨立操作系統的公司出現了。其他就不多說了!
2、胸懷與格局
現在美國正在排外,它的科研就受限了。我們要敢於超越美國公司,最多就是輸,華為已做出這么大貢獻了,垮了也無怨無悔。如果沒有自我批判精神,我們就不可能活到今天。不能說用華為產品就愛國,不用就是不愛國。不能使用民粹主義,這是害國的。因為國家未來的前途在「開放」。
3、不惜重金,愛惜天才之前,由任正非簽發的華為總裁辦郵件顯示,華為對2019屆頂尖學生實行了年薪制管理。郵件顯示,華為今年將從全世界招20-30名天才「少年」,往後每年增加,調整隊伍作戰能力。並制定了2019屆頂尖學生年薪制。年薪89.6萬起,201萬封頂。
華為要用頂級的挑戰和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今年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今後逐漸增加,調整隊伍作戰能力結構。一年200萬,一天5000 ......比普通工作月薪還要多,再看華為工作環境,世界500強,上升階段的大公司,食堂也很棒,這樣的工作環境也吸引人吧,這樣的待遇你心動了嗎?但是何謂「頂尖學生」?至少應該也是博士吧。華為對八名2019屆頂尖學生實行年薪制,這八名員工均為博士學歷,最高兩名員工的年薪為182萬-201萬元;兩名員工的年薪為140.5萬-156.5萬元;最後還有四名員工的年薪為89.6萬-100.8萬元。
總之,華為無論是從品牌、戰略、胸懷、格局、待遇等各個層面,都具備了很高的人才吸引力。
眾所周知,一家公司的核心就是人才!古往今來,任何偉大之創舉都是由人推動,得人才者,方可得天下!所以,有遠見的公司通常都會招攬天下英才為其所用!那麼問題來了,近些年在全球舞台上名聲鵲起的華為公司,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招攬全球英才的呢?我們試著來分析一下!
華為英才何其多?
我們都知道,華為公司奮斗33年,到今天已發展到讓美國動用國家力量來制壓的一家企業!可華為公司的實力。
有數據顯示,華為公司在全球擁有超過8萬研發人員,占總人數45%左右。用倪光南的話來說,華為公司的研發人員比很多美國企業還大一倍,這也是看他好華為公司的原因之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何為人才?就是有本事,或者說有獨當一面能力的人!要想這樣的人才為自己效力,除了錢給到位之外,還要讓他們實現人生價值!
今年8月份的時候,華為在全球招攬人才,涉及計算機科學、物理學、材料學、晶元、智能製造及化學領域。據悉,華為今年以最高201萬元年薪的高價在我國簽下了2019屆頂級畢業生人才,均為博士學歷。
除了現金外,任正非也在不斷降低自己在華為的持股比例,目前僅為1.01%。正所謂,人無股權不富,而且還沒有安全感!華為大多員工都有股份,這大大提升了華為公司的戰鬥力!
正如董明珠和馬雲所說,人才就應該給更多的錢,而不是玩什麼虛假的套路!因為人才不傻啊!
華為的科研投入華為公司沒上市,華為做事就不用看資本市場的臉色。華為每年將賺來的錢都投入了科研投入。
數據顯示,2018 年,華為公司的研發費達 1015 億元,比剩餘 25 個省份的研發費用還要多。華為 2019 年計劃研發投入1200億元。這個研發費用已經遠遠超過了蘋果等公司!
所以我們就不奇怪了,華為在5G領域里有領跑的優勢,那都是背後付出了常人所看不到的艱辛!
結論:用什麼方法能快速吸引人才?我覺得就是2點,錢給到位,讓人才實現自我價值!
首先我們要站在科學家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是你是科學家,你的訴求是什麼?
我覺得科學家的訴求可能是有幾個:
第1個,必須得有一個好的平台,供他們進行科學研究,這個平台包括它的物理條件,包括實驗儀器,實驗設備,信息的獲取,與這個世界的連接度等等,有了這些條件會更加有利於科學家進行科學發明和技術研究的。
第2個,就是生活,如果能夠提供一個比較舒適的環境,當然這個裡麵包括物質待遇,能夠讓科學家和家庭有一個體面的生活,也是吸引科學家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
第3個,就是受尊重。科學家除了物質待遇之外能夠得到足夠的尊重,在所在所在國家的 社會 地位比較高,在企業裡面的地位也比較高,自然也是吸引科學家的重要因素。
這三個問題點實際上就回答了華為能夠吸引科學家加入的最關鍵的因素。
比如華為在歐洲建設有30多個研究所,研究所布局是圍繞歐洲各地的科學家來確定的,科學家在什麼地方,他們就會把研究機構設在什麼地方,包括一些風景如畫的地方,比如法國和瑞士的一些地方,也許這個地方科學家只有一兩個,但是華為可以單獨地為那些科學家設置一個研究機構和相關的組織機構,就是為了那些科學家能夠在靠近家的地方,安心的做科學研究,華為在人才獲取上面是用心良苦。
最近華為老闆任正非說了,他們要在華為成立專門的高端人才定薪科,針對各個國家市場薪資的水平要定高於平均水平的薪酬,來吸引各國科學家加入華為。
這個政策實際上已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最近公布的法國數學家加入華為公司,英國BBBC前高管也加入了華為公司等等。
未來華為還要在上海澱山湖打造國際人才社區,依託上海國際化的生活環境和就業環境,來吸引國外的高端人才來中國安家和就業,實際上這個也是一項戰略性的措施和投入。
經過新冠疫情這一年多以來的實踐,讓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都能認識到這個世界最安全的國家其實是在中國,因此很多外國人已經改變了對中國的想法,甚至很多人已經產生了要定居中國、移民中國的想法。
最近上海市政府也發布了相關的一些文件,就如何開放外國高端人才在上海就業,在簽證等等方面做一系列的安排。
總之,未來國家之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而華為公司作為中國高 科技 的典型代表,在全球人才競爭和人才獲取當中已經有了布局。
在這個基礎之上,華為針對未來3~5年「活下來,有質量的活下來」的戰略目標,做出了進一步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戰略決策,未來我們會看到華為有更大的變化,而華為的變化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高 科技 發展,推動中國在引進高 科技 人才方面的變化。
加油,華為!
就倆字實力
1.錢2.榮耀3.認同感
一是高薪留住人才。二是把工作當事業干都有股份。
④ 俄羅斯來中國多少技術人員
4099人。由查詢官方信息可知俄羅斯來中國4099人技術人員。俄羅斯聯邦(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亦稱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國土橫跨歐亞大陸,與14個國家接壤,總面積1709.82萬平方千米。
⑤ 俄羅斯科學家在中國工作的多嗎俄羅斯科學家有加入中國籍為中國服務的嗎
第一 俄羅斯的人均收入比我們高
第二 俄羅斯的軍工科技 比我們好的多,以這樣的研發基礎俄羅斯兩個飛機設計局的科研人員對我國空軍軍工,根本就是不屑一顧的態度
第三 加入中國國籍。。。。。他們瘋了嗎。
有能力的科學家都願意去美國 來中國那是銹豆了
⑥ 蘇聯解體後,4000多「國寶」被中國秘密吸收,都有些什麼
1991年12月25日,立國69年的蘇聯正式宣告解體,為二十世紀畫上了令人唏噓的結尾。蘇聯解體後,15個加盟共和國中,絕大多數過的都不如意,比如俄羅斯、烏克蘭等,經濟陷入窘境,生活水平一下子涼了一大截。
如果大家細心的話,就能發現了,確實90年代之後,咱們國家的各方面頂級科研研究,都是在這段時間實現大的突破的,厲害了我的國!
⑦ 俄羅斯來中國多少技術人員
2000年全俄有各類科研組織4099個……在冊人員共有88。77萬人,其中研究人員42。6萬人,技術人員7。52萬人,科研輔助人員24。05萬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科技人員有21949人,具有副博士學位的科技人員有83962人。
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從俄羅斯以及其他獨聯體國家大約引進上萬名專家,2000多個技術項目,其中僅由科技部歸口管理的就有400多項。從俄引進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對於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實施經濟跨越式發展都起到了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打破了西方的軍事遏制和技術封鎖,在一些常規武器的研製方面大大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增強了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
從這兩段可以看出一個情況,俄羅斯全國研究技術人員才 50。2萬人,副博士以上10。6萬,我國就引進了上萬專家;當然這是整個獨聯體,會比俄國專家總數多4——5成。如果是研究技術人員就算專家,那我們引進了其中的1。4%;如果副博士以上算專家,那我們引進了6。7%,不管怎麼算,這比例都夠高的。
在863計劃實施10周年之際,我國評選出的10項重大科技成果獎中就有4項得益於同俄羅斯的合作。這就是6000米水下機器人、合成孔徑雷達、轉基因羊和大功率激光器。通過與俄合作開展 6000米水下機器人項目的研究,我不僅掌握了全部關鍵技術,而且提前10年完成了863國家計劃中對水下機器人所規定的任務,使我國水下機器人的研製能力躋身於世界前列。與俄合作研製成功的第二代L波段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在1998年抗洪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與俄——獨聯體科技合作,"衛星行波管研製線技術改造工程",在空間行波管研製能力方面實現了由單一管子的研製向整個器件研製的重大的轉變。在空間技術領域,通過引進、合作和自主開發,我獲得了突破性進展:掌握了諸如小衛星總體設計技術及其姿態與軌道控制技術和發射以及自主導航技術,登月飛行技術和空間飛行器系統技術,載人飛船部件,空間材料技術等。我在一些領域的應用技術水平扶搖直上,縮短了10年甚至於20年的研發時間。
2000年以來,中俄兩國就共同使用俄GLONASS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進行商談並有望達成協議……通過與俄的合作,我掌握了下一代激光武器研製的關鍵技術;與俄合作研製的"多注寬頻速調管"使我成為繼俄之後第二個掌握該項雷達技術的國家。根據我有關部門的專家估計,通過與俄的軍工技術合作,我在一些常規武器的研製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大約可以縮短10——15年甚至於20年。
這兩段的內容很關鍵,為什麼我國水下機器人突飛猛進,激光技術敢號稱世界第二,航天領域捷報頻傳,能參加人類基因組工程,答案都出來了。只把眼光盯在蘇——27戰斗機、現代級驅逐艦等成品身上,是要忽略大問題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經濟連年下降,俄科技院所處境艱難,許多專家、學者生活窘迫,其中一些人曾經表示,可通過個人關系向我轉讓其技術成果。據悉,我一些留學蘇俄的專家和學者通過學術交流、個人友情聯絡等多種形式,已從俄拿到不少我所需要的先進技術。其中,一些關鍵性技術已經用於軍事領域,一些先進的應用成果如金屬自修復技術、蠶性別控制配套品系及有關技術等,已經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
一些技術是怎麼得到的,也透露出來了。普京為什麼要成立國家武器出口公司統一管理軍火貿易,看來是有重要原因的,不過法不責眾,2002年前的事情他也沒法追究。
中俄軍工科技合作仍然躲藏在大幕後,只露出冰山一角。作為軍事愛好者,我們無需關於鑽研細節,看看公開的材料、知道有這么一件對我們大為有利的事情就足夠了,我們佔了便宜不賣乖。
⑧ 俄羅斯十名頂級科學家怎麼流入中國俄羅斯要求引渡
打起義蘇聯第一關戰役就行了
⑨ 俄羅斯科學院的院士哪個國家的科學家占據了100多位
法國.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由該院24 個學部的4000餘名院士組成,其中外籍院士來自47 個國家.法國科學家佔了100多位,中國有多位兩院院士也曾當選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⑩ 俄羅斯科學家
目前俄羅斯有85.8萬科研人員,其中63.6萬在國家科研機構工作,僅科學院就有11萬人,在這種背景下,依舊保持著世界上最龐大科研隊伍的俄羅斯,其科學對經濟的貢獻即科研成果轉化率卻僅為2%,與西方發達國家的30%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