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能詳細談談俄羅斯當前的軍事思想軍事戰略
對俄羅斯現行軍事戰略的綜合評論
一、 俄羅斯"實現遏制"戰略的主要特點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以核威懾為基礎,以常規力量為實戰手段,靈活地把機動能力強的作戰部隊(機動部隊)和固定部署的作戰部隊(掩護部隊)結合運用的積極防禦戰略。其核心思想是:在戰略指導上,突出戰略核力量的威懾作用和常規機動力量的實戰作用,遏制和反擊來自任何方向的侵略,以維護和保衛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和傳統利益;在作戰理論上,強調攻防結合,機動作戰,一旦威懾失靈發生武裝沖突時,在利用一線掩護部隊抗擊的同時,迅速出動部署在縱深地區的快速機動部隊,增援一線部隊作戰,改變兵力對比,採取各種靈活、積極的作戰行動,爭取速戰速決,隨著戰爭的逐步升級,必要時則動用戰略預備隊,以實現戰爭的最終勝利;在軍隊建設上,保持一支常備不懈的戰略核力量的同時,重點突出常規機動力量的建設,建立一支規模適中、裝備精良、機動性強、指揮靈活、能可靠維護俄大國地位和傳統利益的現代化軍隊;在戰略方針上,以防止和應付局部戰爭和地區武裝沖突為主要目的,實施前輕後重的戰略部署,力求建立攻防兼備,能應付各種武裝沖突和戰爭的作戰體系。該戰略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積極性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積極防禦戰略。它既不同於前蘇聯時期奉行的"積極進攻"戰略,強調進攻是軍事行動的基本類型,防禦處於輔助和次要的地位;也不同於後蘇聯時期奉行的"單純防禦戰略",把防禦作為軍事行動的基本類型,而是在堅持戰略防禦的同時,強調戰役和戰術行動中的進攻和防禦並重、攻防結合、靈活運用,以一種更加務實的態度重新確定防禦和進攻在未來戰爭中的辯證統一關系。俄軍認為,"軍事學說政治上的防禦方針是指該國反對把戰爭作為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和不準備對任何國家首先發起進攻,而作戰方法則是指導戰爭爆發後所採取的軍事行動方法,這是在完全不同情況下起作用的兩種因素,因此兩者不一定吻合的,戰爭爆發之後,交戰雙方都不會在採取何種作戰方式上束縛自己的手腳,防禦一方在抗擊侵略同時也將採取非常堅決的行動,對敵軍整個部署縱深實施火力突擊,為全殲敵人而實施積極防禦,既包括首先向侵略國領土及最重要的軍事目標實施突擊,也包括打到敵國領土上去,使敵人無法恢復力量和重新進行侵略。""在未來戰爭的戰役和戰斗中採取何種作戰類型,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應選擇最符合業已形成的局面並能奪得主動權和打擊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和手段,而不應拘泥於某種固定的作戰類型。""武裝力量的准備應能實施各種類型的軍事行動,不論是防禦,還是進攻,戰爭需要什麼,陸海軍應有針對性地訓練什麼。"以上表明,俄"現實遏制"戰略正式放棄了後蘇聯時期"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首先動用武力"、"不越過邊界"的防禦理論,具有更加靈活、動植物的性質。
(二) 核威懾性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所採取的主要軍事手段是戰略核力量和常規機動力量,前者主要用於威懾,後者則主要用於實戰。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諾,突出核武器的威懾作用,是俄"現實遏制"戰略的重要特徵,也是俄全面轉入戰略防禦,在被動中爭取主動而對核力量的一種積極戰略運用。1994年11月4日,格拉喬夫在俄全軍高級指揮員會議上指出:"今天戰略核力量仍然是安全的主要保障,是制止可能出現的侵略的主要因素。他在布魯塞爾會見北約代表時說得更為明確:"今天戰略核力量仍然是安全的主要保障,是制止可能出現的侵略的主要因素。他在布魯塞爾會見北約代表時說得更為明確:"俄羅斯不再把核武器視為一種實施軍事行動的手段,而把它作為一種威懾手段。"俄新的軍事學說也明確規定:"俄羅斯聯邦在核武器領域的政策目標是,通過遏制對俄羅斯聯邦及其盟國發動侵略來消除核戰爭的危險。"目前,俄羅斯核威懾思想已與美國的核威懾戰略在本質上趨於一致,所不同的是俄羅斯在現階段重視核武器的威懾作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把核武器作為遏制對俄及獨聯體國家發動戰爭的主要手段。1994年,俄著名軍事理論家加列耶夫大將在接受《紅星報》編輯部采訪時強調指出,為了貫徹核威懾思想,當前不僅要研究制度核威懾理論,而且必須改變整個核計劃體系和軍隊的訓練方針,側重打核威懾條件下的常規戰爭。
(三) 經濟性所謂"經濟性"是指在確保國家軍事安全的前提下,平時最大限度地縮小常備軍規模,確保預備役力量,爭取以較小的經濟代價謀求合理的安全效能,這是俄制定"現實遏制"戰略的基本著眼點。俄羅斯認為,隨著冷戰體制的解體,搞軍備競賽花費巨額資金供養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既無必要,也不可能。目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范圍,已由應付世界規模戰爭轉變為應付國內危機和周邊的地區沖突,因此,俄羅斯保持大規模常備軍的必要性減少了。此外,由於俄財政困難,軍隊滿員率下降,俄要保持大規模常備軍也有困難。俄空降兵司令波德科爾津在回答俄通社記者提出關於俄為何組建以空降兵為核心的機動部隊時,曾明確提出:"像俄這樣一個領土如此廣闊的國家,應當擁有一支500-600萬人的軍隊,但是我們不能允許自己如此'奢侈',於是,建立空降兵部隊應成為機動力量的主幹"。基於上述認識,俄從開始組建本國武裝力量時就已明確了裁裁兵力的方式。這一兵力裁減方式在"現實遏制"戰略中體現為:常備軍以能對付目前具有威脅的地區沖突為限度,只保留掩護部隊和機動部隊,若發生為此不能對付的事態,則採取動員設備役的辦法應付。為此,俄目前在裁減常備軍規模的同時,為了防備事態的發展,正努力加強預備役力量。俄1993年2月通過了《俄聯邦兵役義務與服役法》,同年6月通過了《俄聯邦預備役公民軍事集訓條例》,為了確保預備役力量,俄正在修訂有關法律。
(四) 聯盟性聯盟戰略是俄羅斯軍事戰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俄羅斯為分化敵視營壘,避免兩線作戰,建立緩沖地業,爭取喘息時間而採取的一貫做法。在俄羅斯軍事戰略發展史上曾有過許多樅橫捭闔的戰例。沙俄時期,伊凡四世在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立沃尼亞戰爭"中,在東、南、西三面樹敵的情況下,採取先東後西,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從而最終避免了兩線作戰。葉卡特琳娜二世在發動爭戰之前,總要進行充分的外交活動,以建立聯盟,並分化和孤立敵人。俄國推行聯盟戰略,建立緩沖地帶最成功的行動是二次大戰後在歐洲建立了軍事聯盟集團--華沙條約組織。當前,俄"現實遏制"戰略也同樣高度重視建立軍事聰明和緩沖地帶。
蘇聯解體,統一的軍事體系、統一的防禦區、統一的軍事戰略空間已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包括俄羅斯在內的獨聯體各國的防禦能力明顯下降,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俄軍認為,"俄羅斯的安全和獨聯體各成員的安全密不可分","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的防禦要在集體防禦、統一指揮下,通過獨聯體各成員國之間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為確保俄羅斯自身的安全與穩定,"不需要尼古拉一世時期的那種牢固的警戒線,需要的牢固的睦鄰和相互關系,但這種關系不能建立在經濟或軍事的軟弱上,而應建立在與大國身份和能力相稱的力量上。"俄前總參謀長科列斯尼科夫也強調指出,獨聯體各國不應只是俄羅斯與其它國家的緩沖國,而應成為俄的軍事聯盟。當前俄羅斯推行聯盟戰略,建立緩沖地帶的主要做法是,將獨聯體國家方為其傳統勢力范圍,一方面普遍與各主權國家簽署軍事合作協議,積極謀求建立以俄為主導的集體安全體系;另一方面俄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諸手段,加強與重點方向國家的軍事合作,謀求長期駐軍並建立軍事基地。目前,在中亞地區,俄羅斯與塔吉克等中亞四國簽署了組建聯合防禦部隊,以俄軍為主保衛塔阿邊界和控制塔吉克局勢的協定;與土庫曼簽署了共同保衛土珂邊界和土伊邊界的協定,進一步強化了中亞地區的集體安全體系。在高加索地區,俄羅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左右著喬治亞和亞塞拜然的局勢,迫使阿重返獨聯體大家庭,迫使格成為獨聯體的新成員,加以條約的形式確定了在格的軍事存在。在摩爾多瓦,俄羅斯向德涅斯待河沒岸派駐了維持和平部隊,基本控制了該地區動亂的局勢。俄推行聯盟戰略的最終目的的,建立以俄羅斯為盟主、類似北約的軍事聯盟集體安全體系。
綜上所述,俄"現實遏制"戰略,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根據新的地緣政治態勢和現代戰爭的特點而重新確立的一種積極防禦戰略。它既受傳統觀點的影響,也有新穎之處;既滲透歷史的經驗,又體現著現實的要求,集"積極性""核威懾性"、"經濟性"、"聯盟性"於一體,較原蘇聯軍事戰略具有更加靈活、務實的特點。
二、 俄"現實遏制"戰略產生的背景和原因俄"現實遏制"戰略是在華約解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的情況下,俄羅斯接管原蘇軍的基礎上制定的,有著特定的國內國際背景和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原因。
(一) 服從國家戰略的需要軍事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戰略必須服從並服務於國家戰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由於國內所面臨的經濟形勢,不得不退出美蘇全球爭霸舞台,重新制定國家戰略。這里的關鍵是俄羅斯已經不是具備原蘇聯經濟實力的基礎。據西方國家統計,1975年原蘇聯國民生產總值約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7%;1987年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64%;而1992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國民生產總值只佔美國的34%,到了1995年,進一步下降到17%。所以,早在1992年初,葉利欽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布希時就公開地承認,俄羅斯已經是一個"不正常的大國",俄羅斯"應從新的現實出發,放棄以往超級大國的外交政策,放棄世界救世主的思想,放棄與美國競爭的戰略,不再追求與美國平起平坐"。當然,葉利欽的這番話,有今天來看,顯然有他政治和外交上的考慮。但是,他也基本上道出了俄羅斯國家戰略的核心思想,即在俄羅斯目前國內政治、經濟、軍事都極為困難的過渡時期,俄羅斯暫時放棄與美國爭霸世界的全球戰略,重點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變革,以圖今後東山再起。正是基於這種考慮,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放棄了原蘇聯那種咄咄逼人,全面擴張的傳統做法,而把軍事戰略的目標,確定在維護大國地位,確保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邊境安全這一基點上。
(二) 對40年"冷戰"反思的結果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遏制性的防禦戰略,其核心思想是通過核威懾和常規力量的實踐,來遏制侵略,防止戰爭,從而確保其國家戰略的實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俄"現實遏制"戰略有是戰爭性的戰略,它的本意不是為了戰爭而戰爭,而是為了防止戰爭。這和原蘇聯時期"要和平就要戰爭"、"只有戰爭才能實現和平"的傳統思想截然不同。那麼,在40年"冷戰"後的今天,俄羅斯的軍事思想、軍事政策,為何會發生了如此重大的變化呢?這和美蘇40年"冷戰"的教訓是分不開的。今天,蘇聯為何從一個超級大國,最後落到崩潰瓦解呢?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前蘇聯軍備負擔過重。據俄國人自己統計,戰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蘇聯電子工業的絕大部分,機器製造業和金屬加工業的1/3,冶金工業的1/5,以及化工產品和能源的1/6,都用在了國防。除此之外,還由於蘇聯長期以軍事力量為主要手段,積極向外擴張,使蘇聯在國際上又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據西方統計,戰後相當長的時間內,蘇聯每年為越南花費35億美元,為古巴和尼加拉瓜提供60億美元,為安哥拉、莫三比克和埃賽俄比亞支援30多億美元,僅為這6個國家,蘇聯每天就要消耗3500多萬美元。俄國人稱,蘇聯在阿富汗的這場戰爭,像一根稻草壓垮了蘇聯這頭駱駝的背。所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當局在總結"冷戰"歷史教訓時,得出兩條結論:一是現代戰爭不能輕易打;二是窮兵黷武,過度地發展軍備將給國家經濟造成嚴重的惡果。正是基於這些教訓,蘇聯解體後,俄政府為了擺脫國內經濟困難,不得進一步減少軍費開支,壓縮軍工生產,裁減軍隊員額。正如俄外交部長普里馬科夫所講,在指望大力加快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同時,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合理地安排國家生產開支和國防軍費開支。
(三) 適應俄安全環境的變化安全環境是俄羅斯制定軍事戰略的一個重要依據。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安全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1. 地緣政治環境嚴重惡化。這一點在俄羅斯的歐洲地區表現得更為突出,由於華約解散和蘇聯解體,俄羅斯先後先去了縱深約2000多公里的戰略掩護地帶。在俄羅斯西部主要戰略方向,俄羅斯的戰略邊界,已經從原東、西德的邊界,向東後退了1500多公里,直接退到原蘇聯的戰略腹地--斯摩棱斯克城下,俄羅斯的戰略重心門戶洞開,完全暴露在外。在西南和西北兩個戰略方向,不僅俄羅斯對歐洲的兩個重要海洋方向--黑海和波羅的海同時受阻,而且其陸地的西翼--南高加索和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也相繼丟失,使其西部主要戰略方向失去了重要的依託。由此可見,俄羅斯的心臟地區很容易遭受外來的入侵。1996年4月,俄羅斯為何要不惜血本,免去白俄羅斯欠它的一切經濟債務,與白俄羅斯搞統一?當然,雙方各有各的考慮,但是俄羅斯更多地還是從地緣政治來考慮。所謂地緣政治,簡而言之,是指在國際政治中,從地理環境角度來分析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在俄羅斯的歷史上,東歐是西方列強入侵俄羅斯的基地。從中世紀條頓騎士的入侵,到近年拿破崙對俄戰爭,和德意志帝國的兩次入侵,都是從這里直取莫斯科。1812年,拿破崙軍隊在攻下斯摩棱斯克城以後,不到一個半月就佔領了莫斯科。歷史學家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軍在1941年7月攻克斯摩棱斯克後,如果當時希特勒不臨時改變其作戰計劃,不把其主力部隊調向列寧格勒和基輔,而繼續攻打莫斯科,那麼莫斯科很有可能被攻下來,蘇德戰爭的歷史將改寫。要知道,從斯摩棱斯克到莫斯科只有400多公里。從這里可以看出,白俄羅斯從地緣政治上講對俄羅斯太重要了。
2. 原蘇聯的國防戰略體系遭到結構性破壞。蘇聯解體後,不僅原蘇軍被所在國瓜分掉,而且最關鍵的是原蘇聯多年經營起來的統一的戰略預警系統、統一的戰略防空系統、統一的戰區指揮體系和統一的國防工業體系等,都由於蘇聯的解體而被割裂開,遭到了結構性的破壞。而在俄聯邦境內,一直沒有建立起獨立的國防戰略體系。因此,俄國人在軍事安全上始終有一種危機感。
3. 原蘇聯地區戰亂直接威脅俄安全。俄羅斯總參軍事戰略研究中心最近報道,在原蘇聯地區的領土爭端高達200多處,而且自1992年以來就領土和民族問題已發生了20多場武裝沖突和70多次爭端。俄羅斯著名軍事歷史學家佐洛塔廖夫教授曾預測,在原蘇聯地區,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可能要發生80~85起武裝沖突,而且在這些沖突出,將有50萬軍人戰死疆場,800多萬居民可能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總而言之,當前俄羅斯所面臨的安全環境,比原蘇聯時期顯得更為復雜、嚴峻。俄外長普里馬科夫明確指出,俄羅斯所面臨的安全環境,迫使我"不得不重新考慮全部防禦構想,不得不改組武裝力量,調整軍事部署,修改作戰計劃。"(四) 順應軍事革命的潮流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的形成,與當今正在興起的這場軍事革命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實際上,早在80年代初,俄國人就預見到這場軍事革命即將到來。當時,蘇軍總參謀長奧爾加科夫明確指出:"先進的非核技術的出現,正在引起一次新的軍事革命。"海灣戰爭使俄國人更加確信,"軍事革命的時代已經到來"。俄軍認為,海灣戰爭已具有核後時代戰爭的一些特徵,特別是當今信息技術和精確制導武器在軍事領域中的廣泛運用,已經使軍事思想實現了完全不同於核時代的一次質的飛躍,包括從戰爭觀、建軍理論到作戰思想等。所以,蘇聯解體後,俄軍在重視發展高技術兵器的同時,結合海灣戰爭不斷地探索由軍事技術革命所帶來的軍事理論上的重大變革。西方軍事專家曾分析指出,當今的軍事革命和海灣戰爭的實踐,從一個側面為俄軍改變傳統的軍事理論提供了現實的依據。這也是俄"現實遏制"戰略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俄羅斯的"現實遏制"戰略,有以下幾個著眼點:一是盡快擺脫俄內外交困的局面,改善俄羅斯的安全環境;二是在確保國家軍事安全的前提下,平時最大限度地縮小常備軍規模,減輕國家經濟負擔,重點保障俄國內經濟建設;三是力爭在21世紀的軍事高科技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提高和增強綜合國力。
三、 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的發展趨勢一個國家軍事戰略的調整,從理論上的提出,到全面實行,客觀上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這是因為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軍事體制的轉軌、軍隊結構的改組、戰略部署的調整等,都需要時間上的保證。戰後美國軍事戰略調整,從"大規模報復戰略"轉向"靈活反應戰略",前後整整花了10年多時間。當前俄軍事戰略調整,本身包括一整套對國家和軍隊進行根本性改組的復雜問題。俄不僅要繼續裁減軍隊50多萬,而且要徹底改變原蘇軍70多年來所形成的一整套建軍原則、軍事學說、指揮體系、軍隊結構、戰略部署等,其軍事改革難度大,牽扯麵廣。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一定時間。俄國進行軍事改革的歷史經驗表明,進行這種改革通常需要幾十年時間。因此,俄"現實遏制"戰略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其全面實行將至少是下個世紀初的事。
一是受俄國內政治形勢的影響。軍事戰略的調整,以及為此相應進行的一系列軍事改革,客觀上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而當前俄羅斯正處在政治動盪、民族分裂、經濟危機的歷史性過渡時期,而且這種局面在短期內將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扭轉。因此,在近幾年內俄軍事戰略調整和軍事改革將不可能有很大的進展。值得注意的是,俄"現實遏制"戰略形成時間不長,尚需不斷完善。特別是俄軍內部目前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還存在嚴重分歧,如在軍隊員額、指揮體制、軍隊對內職能等問題上,意見還不統一,而俄羅斯軍方的態度又是促進軍事戰略調整變化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因此,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俄軍事戰略的調整將不可能順利地進行。
二是受俄國內財政狀況的制約。軍事改革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作保障,無論是進行軍兵種的合並,還是組建機動部隊,進行現代化改造,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但就目前俄經濟形勢而言,首先,雖然改革方案已經出台,但改革將在軍費緊縮的情況下進行,國家領導層尚未就改革所需資金的數額等進行最後的預算及評估,這筆資金的來源也不得而知。其次,改革善後工作也需要大筆資金。僅1997年,俄計劃裁軍20萬人,其中將有5萬名軍官被裁減,僅為被裁減人員提供社會保障和安置就業等需要3。5萬億盧布,這對經費本來就很緊張的俄軍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盡管俄已成立了以丘拜斯為首的軍事改革財政與經濟保障委員會,但俄國內有關方面認為,僅付清施欠軍隊的債務就需要目前聯邦稅收的一半以上資金。而軍事改革所需的高出其清還債務幾倍的資金是其聯邦預算所無法承受的。因此,經費問題必將成為俄軍改革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三是受獨聯體、美國、北約等外部因素的制約。據西方報道,目前獨聯體國家對俄羅斯企圖重樹大國地位,恢復傳統勢力范圍的舉動有所警惕。烏克蘭指責俄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做法是不道德的;喬治亞宣布,保留退出獨聯體的權力,可隨時打發俄軍回家,並也對黑海艦隊提出主權要求;中亞五國盡管在安全方面對俄的依賴性增加,但對大俄羅斯主義的復活和俄羅斯軍隊的駐扎深懷戒心,曾嚴格規定便宴在中亞的軍事行動必須得到所在國政府的首肯。而這種戒備心裡將導致獨聯體軍事合作的深度和力度都十分有限。與此同時,俄羅斯軍事戰略不斷"趨硬"引起了西方國家的警惕。西方快不會容忍俄羅斯獨霸獨聯體的軍事事務。目前,西方國家接納東歐國家加入北約,既而向東方推進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故西方國家削弱俄國的軍事實力,插手獨聯體軍事事務的意圖和行動是制約俄羅斯軍事戰略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俄軍事戰略調整面臨諸多制約因素,軍事改革進程將不會一帆風順,"現實遏制"戰略的全面實行將至少是下個世紀初的事。
『貳』 為什麼美國中國俄國等大國可以有核武器,而伊朗朝鮮等卻不允許有
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規定,無核國保證不研製、不接受和不謀求獲取核武器。
美國中國俄國等大國是國際法認可的擁核國家,朝鮮和伊研製核武器違背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原則。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共有11條規定,主要內容是:有核國家不得向任何無核國家直接或間接轉讓核武器或核爆炸裝置,不幫助無核國家製造核武器,無核國保證不研製、不接受和不謀求獲取核武器。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於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於1993年3月12日宣布退出意向,但後又撤回,朝鮮於2003年1月10日宣布退出意向,於2003年4月10日正式退出。
1968年伊朗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繼承了締約國身份,並在2003年正式簽署該條約的附加議定書。
中國於1991年12月28日決定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2年3月9日遞交加入書,同時對中國生效。
1992年1月27日,法國決定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2年8月3日正式把參加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批准文件遞交美、英、俄3個簽字國。
2005年5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在聯合國總部舉行,來自187個締約國的代表參加會議。由於與會各方在核裁軍、防擴散和中東無核武器區等問題上分歧嚴重,大會最終未能就《最後文件》草案達成一致。
『叄』 俄羅斯的「現實遏制」是什麼意思
21世紀初,俄羅斯在綜合國力衰退、為確保自身安全經濟等不受影響,在常規力量無法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相抗衡的情況下,俄羅斯將「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權利」作為條文頒布,正式提出了「核遏制」戰略,實施「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將核武器作為維護大國地位、遏制侵略、保障俄及其盟國軍事安全、維護國際穩定與和平的有效因素,同時也是維持與美低水平戰略平衡、遏制北約東擴的主要盾牌。
『肆』 俄羅斯軍事戰略是什麼
俄羅斯軍事戰略是歐陸霸權
俄羅斯現行軍事戰略的名稱:「積極防禦,攻防兼備」
俄羅斯:實行"現實遏制"核戰略
普京就任俄總統以來,世界戰略格局和安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俄羅斯開始重新評估自身軍事安全面臨的主要威脅。2000年1月和4月,普京先後簽署的《國家安全構想》和《軍事學說》,為新世紀俄軍事改革奠定了理論和法律基礎。在外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外直接干預行動不斷升級,最近的伊拉克戰爭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俄羅斯的海外利益和安全受到挑戰。而內部現實威脅主要是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及其所進行的恐怖活動,尤其是近年來車臣非法武裝的分裂活動更是直接威脅著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為此,普京提出俄軍事安全戰略的目標是憑借自己的強大軍事實力,在第一時間內發現威脅,鞏固傳統勢力范圍,維護國家安全與穩定,確保經濟不受影響。
普京奉行"國家強大首先要有強有力的軍隊作保證"的方針,提出了較為務實的軍事改革思想。其目標是"建立一支密集型、紀律嚴明、高度職業化、機動快速靈活、善於完成國防任務並能制止任何武裝沖突的與國家經濟實力相適應的武裝力量"。基於此,俄啟動了新一輪軍事改革:繼續裁軍,減員消腫;調整軍種結構,優化指揮體制;積極推行軍隊的職業化改革,以合同兵役製取代現行的義務兵役制;加強常備部隊建設。
21世紀初俄將奉行"現實遏制"軍事戰略,其實質就是"核遏制"戰略或"加強核遏制"戰略。普京首次將"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權利"作為條文頒布,正式提出了"核遏制"戰略,實施"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以"核還擊-迎擊"為主要作戰樣式,而不僅僅局限於以前的"核還擊",以提高核戰略的主動性和適應范圍。
首先,提高戰略核力量的威懾和打擊能力。在強化陸基戰略核力量方面,主要是加快生產和部署有很強突防和摧毀能力的"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預計到2010年其裝備總數將超過100枚,可基本實現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換裝。而在這一時期美反導系統對新型戰略導彈的攔截能力只為7-10枚,這樣就可保障俄對美仍有足夠的核威懾能力。在增強海基核力量方面,目前已開始建造新一代戰略導彈潛艇,預計到2010年,俄可能擁有約12艘彈道導彈核潛艇。
其次,增強戰略核力量的快速反應能力。2001年,俄戰略火箭兵新組建了一支1.3萬人的值班部隊,可通過40餘條通信線路對所屬部隊實施24小時的監控,大大提高了現役戰略導彈的安全性和戰備程度。同時,2010年前戰略導彈部隊將全面裝備新型計算機,屆時其作戰指揮系統的效率可提高20%。
第三,促美共同削減戰略核力量。俄憑目前的經濟條件根本無力維持數量龐大的核武庫,按照"質量"和"合理足夠"的核武發展原則,進一步核裁軍勢在必行。但俄又不願就此失去核大國的地位,為在一定程度上與美保持核均勢,普京積極促美共同核裁軍。2002年5月24日,普京與美國總統布希在莫斯科簽署了《俄美關於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條約》,規定俄美兩國在2012年12月31日前將核彈頭數量削減到1700-2200枚。
在綜合國力衰退、常規力量無法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相抗衡的情況下,俄將核武器作為維護大國地位、遏制侵略、保障俄及其盟國軍事安全、維護國際穩定與和平的有效因素,同時也是維持與美低水平戰略平衡、遏制北約東擴的主要盾牌。(中宣部《時事報告》李冬)
『伍』 核武器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
要看各國具體規定了。
中國的核武器使用原則是「永遠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原則」。
在新時期,又規定了在三種特殊情況下,可以使用核武器,反擊敵人進攻,而不必受「不首先使用和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原則」限制。
這三種特殊情況分別是:第一,中國核武器或核設施,遭受敵人各種常規武器襲擊。第二,中國航空母艦、戰略導彈核潛艇,遭受敵人核武器或常規武器襲擊。第三,中國本土重要設施、水利工程或居民聚居地,遭受敵人襲擊。
如果外國軍隊或武裝分子,對上述中國目標發動襲擊,無論使用核武器,還是常規武器,無論是否造成巨大損失和嚴重後果。中國政府都有權利依據上述三原則,對發動襲擊國家、軍隊或武裝分子,首先使用核武器進行打擊,而不必受到上述國家是否為有核國家,是否首先對中國使用核武器的限制。
其他國家都有著自己的一套和武器使用政策。
『陸』 人類史上最大核彈是哪個國家研製的
人類史上最大核彈是蘇聯研製的。據The Drive網站「戰區」專欄8月25日報道,1961年10月30日,蘇聯在位於北冰洋的新地島上投下了代號為「伊萬」的核彈,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枚核彈,當量約為5000萬噸TNT炸葯。但這次試爆的影像一直被嚴格保密。
這枚巨大的核彈是在名為「產品202」的項目下開發,多年以後西方國家才知道這種武器被稱為「沙皇炸彈」。
2020年8月20日,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在其官方賬號上發布了一部長達30分鍾的紀錄片,首次展示了「沙皇炸彈」試爆的細節。
報道稱,這部紀錄片雖然滿滿都是蘇聯時代的宣傳風格,但它揭露了大量有關這次核試驗的細節。在「絕密」的標題之後,一個過時的場景出現了——完成組裝的「沙皇炸彈」在一輛蒸汽火車上運輸,它的目的地是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的奧倫雅空軍基地。炸彈在那裡被卸下,然後用卡車運走。
(6)俄羅斯核武器原則是什麼擴展閱讀:
普京批准俄羅斯核威懾國家基本政策,這些情況下可以使用核武器
俄羅斯總統普京6月2日簽署命令,批准俄羅斯核威懾國家基本政策。該命令於當日生效。
俄羅斯法律信息網站當天發布了普京簽署的相關文件。文件說,俄羅斯視核武器為一種威懾手段,僅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方可使用。俄方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降低核威脅,防止由於國際關系緊張引發包括核沖突在內的軍事沖突。
文件說,該國家基本政策具有防禦性質,旨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俄羅斯潛在敵人形成威懾,以防發生侵略行為。核威懾原則包括遵守軍備控制領域的國際義務、可應對軍事威脅、部分核武器時刻處於戰備狀態等。
文件還說,在獲得可靠的關於向俄羅斯或其盟友領土發射彈道導彈的消息、敵方使用核武器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打擊俄羅斯或其盟友領土等情況下,俄羅斯可使用核武器。
『柒』 俄羅斯在在什麼情況下會使用核武器
核武如果動用意味著俄羅斯有著亡國的危險。自普京上台後,俄羅斯的核武政策改為首先動用核武,假如無核國家與有核國家結盟,也將其視為核武國家。
『捌』 俄羅斯的核反擊政策是什麼是受到對方多少核武器攻擊,打過去多少還是能打過去多少打過去多少
俄羅斯的核政策是:當受到威脅是有必要首先使用核武器。
至於你說多少個核武器那就不得而知,十幾顆就夠了,對任何家來說(十幾顆核彈過去,大城市沒了,這個國家自然不就垮了么)
『玖』 普京為什麼對烏克蘭心慈手軟了
俄軍的失利讓俄羅斯上下吵翻了天,而三大因素決定普京不得不心慈手軟。此時,美國方面也感受到新的壓力,那就是擔憂核戰的爆發。
俄軍近期在烏克蘭戰場的失敗,在俄羅斯國內外都掀起了軒然大波,除去西方集團幸災樂禍對俄羅斯大加嘲諷之外,俄羅斯內部也吵得不可開交。近日,俄聯邦國家杜馬安全委員會委員米哈伊爾·謝列梅特呼籲,為了解決俄軍兵力嚴重不足的問題,應該在俄羅斯全國進行總動員。如果此舉得以實施,那麼俄烏沖突將從一場局部軍事沖突,升級為俄羅斯全面動員以應對的全面戰爭,這無疑會對俄羅斯民眾造成極大的影響。但對於這位議員的呼籲,俄羅斯官員們紛紛出來辟謠,再三聲明並沒有這種情況。就連俄羅斯聯邦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里·佩斯科夫也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指出現階段沒有全面動員的可能性。
不過,有關俄羅斯可能進行全面動員的謠言之所以出現,也部分地來自於俄羅斯國內對當前戰況的嚴重不滿。事實上,俄羅斯朝野上下已經吵得不可開交。相當一部分人在指責俄軍的作戰計劃出了問題,包括著名的抖音網紅-車臣領導人卡德羅夫也宣稱,俄軍的軍事戰略有重大問題必須盡快改正。更為令人震驚的是,在俄羅斯大敵當前的時刻,莫斯科出現了反對俄總統普京的聲音,多個俄羅斯議員宣稱普京的決策損害了俄羅斯利益,要求普京立刻下台。雖說這種行動的背後,必然有西方集團的影子存在,但在俄羅斯內部對於俄軍軍事行動的嚴重不滿,極有可能也是推動這類聲音的原因。
平心而論,俄軍把戰事打成現在這個樣子,確實暴露出俄軍的許多問題,至少俄軍不像戰前所展示的那樣強大。但是,普京顯然也沒有拿出百分百的狠勁來打擊烏克蘭,無論是戰事初期在居民密集區推進的束手束腳,或是在戰事進行中再三對烏克蘭表明可以和談的願望,還是直到現在都沒有對烏克蘭經濟基礎關鍵設施進行打擊,都表明普京的行動還是有著相當的剋制。比起在敘利亞戰場上攻堅爆破拆樓的策略,現在俄軍的作戰還是要溫和不少。普京作為一個以強勢著稱的領導人,自然清楚在戰場上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酷的道理。然而,有三個因素迫使普京心慈手軟,他沒有辦法甩開手腳大幹一場。
首先,俄羅斯的目標應該是消除烏克蘭的軍事威脅,而不是培養一個世代的仇人,這就註定軍事行動必須要顧及對普通烏克蘭民眾的影響。在一場需要顧及長期影響的沖突中,普京需要顧忌附加傷害造成的長期民心影響,自然需要更心慈手軟一些。
其次俄軍嚴重缺乏精確打擊能力,同樣限制了普京發力的力度。戰事打到現在,俄軍暴露出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極度缺乏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及精確打擊能力,這讓俄軍無法對許多關鍵目標發起針對性的打擊。如果俄軍有這樣的能力,那麼普京恐怕早就對烏克蘭發起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了。
最後,俄羅斯的綜合國力限制了普京的行動規模。對烏克蘭這種級別的國家發動軍事行動,需要大量的兵力投入,而俄軍投入烏克蘭戰場上的總兵力不過20萬。而普京一直不通過總動員來擴充兵力,一方面是擔憂總動員引發俄羅斯國內的更多不滿和抵觸,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俄羅斯經濟實在難以承受總動員帶來的巨大代價。俄羅斯經濟總量僅相當於中國的廣東省,又在今年面對西方的廣泛經濟制裁,這就註定了俄軍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力度有限,最多維持在局部方向上的猛烈攻勢。
總的來說,由於諸多因素的限制,普京在烏克蘭的戰斗是小心翼翼的,沒能發揮出全部的力量,這也就為俄軍的挫敗埋下了伏筆。然而,部分敏銳的西方媒體現在也聞到了危險的氣味。不少美國媒體紛紛提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俄軍戰況的惡化,普京會不會選擇使用戰術核武器來迅速扭轉局勢?畢竟俄羅斯的核武器原則很明確,在出現俄羅斯無法克服的國家級危機時,可以先發制人使用核武器。如今看來,美媒的這個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西方後續繼續大規模的軍援烏克蘭,以至於俄軍在烏克蘭遭遇難以克服的危機,那麼也許使用戰術核武器就是普京迫不得已的選擇了。而那時,世界將籠罩在核戰的陰影之下,俄羅斯與西方都有責任。
『拾』 俄羅斯有承諾不先使用的核武器政策嗎
據了解,目前,只有中國與印度是世界上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
現在世界上共有8個國家成功試爆核武器,其中5個被《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視為「核武國家」:中、美、俄、英、法。目前有三個國家沒有簽署《不擴散武器條約》但也擁有核武器: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此外,以色列間接承認擁有核武。在這些國家中,對外承諾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有印度和中國。由於印度的核武器數量和質量並不高,中國作為五個最強核武器國家之一,對外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變得非常與眾不同。
在五個「合法的」核國家中,除中國始終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外,蘇聯曾於1982年首次宣布「承擔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義務」,而後又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作為蘇聯核遺產的繼承者,俄羅斯在1993年11月公布的《俄聯邦軍事學說基本原則》中,卻放棄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並強調了先敵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