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國沙皇統治時期的年份
尼古拉二世(1868—1918年),沙俄最後一個沙皇.
1918年被推翻並被布爾什維克處決,離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39)還有21年.
❷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俄羅斯聖彼得堡篇
聖彼得堡是在1703年由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下令修建的,是沙皇時代的首都,因該城的第一座建築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彼得保羅要塞而得名。1914年沙皇政府將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1917年蘇聯成立,為紀念領導列寧在該市發動十月革命,1924年列寧逝世後將市名改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恢復了聖彼得堡的舊名。
我們從莫斯科去聖彼得堡是乘坐晚上的火車(卧鋪),第二天早上到達聖彼得堡。不知道是因為當時(2007年)俄羅斯還比較落後,還是旅行社為了省錢,我們的卧鋪車廂相當落後。領隊一上車就叮囑我們,列車上經常發生偷盜的事情,希望大家注意安全防範。初步安頓好以後,領隊逐一來到四人一間的包間,教會大家如何鎖上兩道門鎖,還要再加第三道防線,用繩子、皮帶或床單,把門把手與門框邊的鐵扶手緊緊扎在一起,如果前兩道鎖被解開,第三道防線還能保持移門不被輕易拉開。領隊提醒,半夜起夜,要叫醒同室其他人,仍然把門鎖好,否則前腳出去方便,小偷後腳跟進了。我們下鋪的「床」就是一個大木箱子,正好可以把行李放在木箱裡面,小偷進來總不能將你挪開打開箱子吧。幸好,驚魂一夜過去,平安無事。據說,現在俄羅斯的火車已經進步很大了。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人口500多萬,位於涅瓦河岸邊,這里有很多匯入芬蘭灣的涅瓦河支流,整座城市由40多個島嶼組成,市內水道縱橫,700多座橋梁把各個島嶼連接起來,因而聖彼得堡又被稱為「北方的威尼斯」。
聖彼得堡整座城市仿照歐洲風格建造,沙皇時代的古老建築隨處可見,既壯觀又精美。樓房外牆上幾乎都有形態各異的雕塑,街心花園里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青銅人物塑像。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的底座是40噸重的一整塊花崗石,是在聖彼得堡芬蘭灣處找到的,用了5個月的時間運到這里,在花崗石上面刻著「葉卡捷林娜二世 紀念彼得大帝一世 於1782年8月」。彼得大帝所騎的馬代表俄羅斯,它雙腳騰空,好象要沖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在馬掌下有一條被踏死的大蛇,代表一切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維新的守舊派。正如雕塑展示的一樣,彼得大帝沖破了重重阻力,在這片沼澤地建起了這座美麗的城市聖彼得堡,並建都於此,把落後、封建、貧窮的俄羅斯帶向了海洋與繁榮。
在聖彼得堡有幾座著名的教堂,它們都有豐富的典故。滴血大教堂是聖彼得堡少有的純正俄羅斯風格建築。181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人民的意志」成員炸死。1883年-1907年間,滴血大教堂便修建於沙皇遇難地點,並因此得名。滴血大教堂的設計借鑒了莫斯科聖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風格,五光十色的「洋蔥頭」頂建築十分奪目。禮拜堂高達81米,氣勢頗為雄偉。
我們現在看到的聖彼得堡伊薩基耶夫大教堂建於1818~1858年,由法國設計師設計,前後共有44萬人參與建造,歷時40年之久,被認為是僅次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的世界第三大教堂。伊薩基耶夫教堂是聖彼得堡的象徵。教堂高102米、長112米、寬100米,整個建築可同時容納1.2萬人舉行宗教儀式。教堂前面的廣場上是高大的尼古拉一世大帝的塑像。
喀山大教堂位於聖彼得堡的涅瓦大街上,始建於1801年,歷經十年於1811年竣工。由於教堂的正門面向東方,側面面臨涅瓦大街不甚美觀,所以在教堂北面豎立了94根科尼斯式半圓型長柱,長廊組成面向大街環抱的廣場,柱廊前面矗立著俄軍統帥庫圖佐夫紀念碑和俄國陸軍元帥紀念碑,教堂里有庫圖佐夫墓和1812年打敗拿破崙的勝利品。
彼得保羅要塞坐落在聖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聖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築。該要塞 1703年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島上奠基,它與彼得堡同齡。當初修建它的目的是作為俄國同瑞典進行北方戰爭的前哨陣地,不過並沒有起到這個作用,後來主要用作關押政治犯的監獄。 大門叫彼得羅夫門,門上裝飾有象徵皇室至高無上權勢的雙頭鷹浮雕。
1917年「十月革命」武裝起義的日子裡,列寧把革命指揮部設在斯莫爾尼宮,在這里發表了蘇維埃政權的成立宣言。直到1918年首都遷到莫斯科為止,這里一直是蘇維埃政權的中心。從1917年11月6日夜間到11月7日上午,二十多萬革命士兵和起義工人迅速佔領了彼得格勒(聖彼得堡)的各個戰略要地,並且攻佔了當時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對於「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我們要解釋一下。起義發生在11月7日,那是公歷, 相當是俄國日歷的10月25日,故稱為「十月革命」。另外,當時 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洛爾巡洋艦正在大修,沒有裝彈也沒有人員。被臨時任命的阿芙洛爾號的政委別雷舍夫僅僅向冬宮打了幾發空包彈(沒有彈頭)。
夏宮位於聖彼得堡西南約30公里處,它面向芬蘭灣,由噴泉、花園和宮殿組成,是聖彼得堡著名的 旅遊 景點。為了彰顯俄羅斯作為名副其實的「大國」地位,1704年彼得大帝下令興建夏宮。他集中了當時法國、義大利為代表的全世界優秀的建築師和工匠,並且親自參加到工程籌劃之中,今天保留下來的由他親自設計的規劃圖紙就達十幾幅之多。1723年夏宮竣工。經過數代沙皇對它進一步雕琢、潤飾,夏宮更加美麗迷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遭到破壞,後修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夏宮分為「上花園」和「下花園」。最壯觀的是宮殿前面一個由64個噴泉和250多尊金銅像組成的階梯級大瀑布。
在俄羅斯帝國 歷史 上,只有兩個皇帝獲得了「大帝」的名號:一個是帝國奠基人彼得一世,另一個就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俄羅斯人心中,他們 歷史 上最強悍的女人,非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莫屬,統治時間持續了近35年,整個十八世紀後半期的俄羅斯就是她的 歷史 活動舞台。進入葉卡捷琳娜時代,俄羅斯跨進了世界列強行列。
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一世有一個女兒伊麗莎白一世女皇,未婚而且無嗣,她挑選了彼得大帝的外孫彼得三世為皇位繼承人,並娶了葉卡捷琳娜二世為妻子。1762年葉卡捷琳娜二世率領禁衛軍發動政變而即位。
金碧輝煌的葉卡捷琳娜宮(又稱沙皇村),是彼得大帝1717年為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建造的,也是其女兒伊麗莎白女皇和葉卡捷琳娜二世最喜愛的郊外行宮。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和擴建,並成了她聲色犬馬、奢靡淫亂生活的主要場所。據說,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情人有兩位數之多。該宮殿於1990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葉卡捷琳娜宮有三層樓高,正面長達300多米,主要由藍、白、黃三色構成,據說分別代表著女主人藍色的眼睛、白色的皮膚和金色的頭發。
皇村裡不僅有皇上的行宮,也有貴族的學校。1811年12歲的普希金進入皇村中學讀書,度過了6個年頭,他的文學天才在學校里就已經嶄露頭角。1937年為紀念普希金在此度過童年就改叫普希金村。坐在長凳上的詩人普希金的雕塑正在沉思,是在構思新的詩作,還是為夫人的紅杏出牆而煩惱呢?
冬宮,又名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坐落在聖彼得堡宮殿廣場上,原為俄羅斯帝國沙皇的皇宮,十月革命後辟為聖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一部分。它是18世紀中葉俄羅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傑出典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與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起,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該館最早是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館。共有藏品270餘萬件,包括史前文化和埃及藝術收藏品以及大量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俄國、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油畫及雕刻。
冬宮廣場上為紀念1812年俄國打敗法國拿破崙的勝利而建的亞歷山大紀念柱。紀念柱是用整塊花崗岩雕成的,高47.5米,直徑4米,重達600多噸,不用任何支撐,只靠自身的重量屹立在基石上。
泛舟涅瓦河。在遊船上俄羅斯的民間藝人表演歌舞。不過根據我的體驗,旅行社組織的這類表演(包括所謂的「莫斯科大馬戲團」表演等)基本上都是一些草台班子,不值得觀看。
❸ 俄國共經歷了多少個朝代多少位皇帝共在位幾年〈關於俄國歷史〉
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大動亂時期(1598-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7年);蘇維埃時期(1917-1991年);新俄羅斯(1991年以後)。按照統治中心的變遷劃分: 基輔羅斯時期(862-1240年) 俄羅斯國家形成於9世紀末。862年,留里克統治諾夫格羅德。882年,留里克的親屬、諾夫格羅德公國的奧列格大公征服基輔公國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輔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取得基輔大公稱號。伊戈爾(912-945年);奧麗加(伊戈爾之妻945-962年);斯維亞托斯拉夫(965-972年);弗拉基米爾(978-1015年在位)。從專制統治(862-1132年)到采邑統治貴族時期。13世紀初,基輔羅斯衰落,封建制度與諸侯分立。 蒙古人(韃靼人)統治時期(1240——1480年) 1237年,金帳汗國入侵羅斯,攻佔梁贊,1240年攻佔基輔。諸侯割據與莫斯科公國的崛起。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達(1325-1340年)取得弗拉基米爾及全羅斯大公稱號,史稱「伊凡一世」。伊凡二世(1341-1359年在位)。1380年,德米特里大公(1359-1389年在位)率軍在頓河平原擊敗蒙古軍,被尊稱為德米特里·頓斯科伊(亦即「頓河的德米特里」)。莫斯科的王公還有:瓦西里一世(1389-1425年)、瓦西里二世(1425-1462年在位),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 莫斯科時期(1480-1703年):沙皇俄國 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的歷史作用:1472年,娶東羅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亞·巴列奧略格為妻,以雙頭鷹為國徽,開始自稱沙皇。開始恢復君主制。於1478年吞並諾夫戈羅德共和國。1480年迎戰蒙古軍隊,蒙古軍因嚴寒不戰而退,從此結束了長達二百四十年的異族統治,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獨立的俄羅斯國家。開始逐步建立農奴制度。 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 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1547年正式加冕為沙皇,俄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綽號「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確立農奴制度。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宮戴上了羅馬皇帝使用過的王冠,成為俄國的第一個沙皇,在俄語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愷撒」。 費多爾·伊凡諾維奇(1584-1598年在位),伊凡四世之子。 鮑里斯·戈都諾夫(1598-1605年在位) 偽季米特里(1604-1613年在位)「大動亂時期」,波蘭、瑞典的入侵。 1613年1月,全俄縉紳會議選舉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1613-1645年在位)。羅曼諾夫王朝建立。征服西伯利亞,並使農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確立。 阿歷克塞(1645-1676年在位),費多爾(1676-1682年在位)。費多爾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伊凡和彼得同時登基為帝。伊凡(1682-1696年在位)體弱多病,彼得年幼,實際權力掌握在長公主安娜手裡。彼得成年後,放逐了安娜,奪取了政權,並把首都遷到彼得堡,由此開始了俄國歷史的新時代。 彼得堡時期(1703-1917年):沙皇俄國晉升為俄羅斯帝國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的改革與戰爭:通向西歐之路。對內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對外發展與西歐的關系,加強俄國的實力,從而使古老的俄國逐漸擺脫了中世紀封閉落後的狀態。1713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一個對俄羅斯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決定,他放棄了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俄羅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從瑞典手中奪來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個嶄新的首都——聖彼得堡。 1721年獲得皇帝稱號。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去世了。 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年) 皇帝彼得二世(1727-1730年) 女皇安娜(1730-1740年) 女皇葉莉莎維塔(1741-1761年) 皇帝彼得三世(1761-1762年被殺) 皇帝伊凡(1762-1764年被殺) 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的開明專制。1762年,一位33歲的女皇登上了沙皇的寶座,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她在殺害丈夫彼得三世和競爭者伊凡之後,為爭取貴族的支持,解放貴族,免除貴族的兵役,但強化農奴制度。引起普加喬夫起義(1773-1776年)。 保羅一世(1796-1801年被殺) 亞歷山大一世(1801-1825年)的自由主義的細微改革。與拿破崙的戰爭(1812年)。十二月黨人起義。俄國向何處去? 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在位),「黑暗王國」;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斯拉夫派與西歐派的形成,思想論戰。 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農奴制的廢除(1861年俄歷2月19日改革),革命民主主義的誕生和民粹派運動。 亞歷山大三世(1881-1895年在位)的暴政;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尼古拉二世(1895-1917年在位)民粹派與無產階級革命派的論戰。 蘇維埃時期(1917-1991年)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發展、衰落和聯盟的解體。1917年11月7日,震動世界的十月革命爆發。以此為起點,這個佔世界陸地面積近五分之一的國家,開始了一次對20世紀的歷史產生深刻影響的偉大實踐。 列寧(1917-1924年);斯大林(1924-1953年);赫魯曉夫(1953-1964年);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安德羅波夫(1982-1984年);契爾年柯(1984-1985年);戈爾巴喬夫(1985-1991年)。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社會改革:葉利欽(1990-1999年)普京(2000年以後)
❹ 俄羅斯帝國的歷史階段
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為「沙皇」,其國號稱俄國。16—17世紀,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各族先後加入俄羅斯,使它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羅斯帝國國在軍事上的慘敗以及之後的內戰,俄國二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俄羅斯帝國滅亡。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自留里克王朝起首都為莫斯科。17世紀中期地處歐洲東部的東正教國家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為統一的國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親政。1712年後俄國沙皇彼得一世遷都至聖彼得堡,並以自己的名字改名為彼得格勒,以窺視歐洲大陸。經過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俄羅斯從瑞典王國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羅斯從內陸國變為瀕海國。17世紀它擊潰了波蘭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721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自稱彼得大帝。1812年俄羅斯帝國打敗了入侵的法蘭西帝國的拿破崙一世皇帝軍隊。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1825年12月貴族革命者在彼得堡舉行起義(即十二月黨人起義),被鎮壓。
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並與中國清朝發生沖突,俄國先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與後來的《塔城界約》(同治三年,1864年)、五年後的《塔城界約續約》(同治八年,1869年)和《伊犁條約》(光緒七年,1881年)不平等條約,分別割佔中國大西北以及「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現分屬蒙古、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總計70多萬平方公里,《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100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俄羅斯帝國。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羅斯帝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1914年,處於內憂外患的俄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5年處於戰爭劣勢階段,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革命一觸即發。1917年3月(俄歷2月),俄國二月革命爆發,俄國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羅斯帝國滅亡。11月,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推翻了二月革命後成立的臨時政府,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向敵國德國賠償巨款,並割讓俄國西部領土100多萬平方千米。列寧改國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或蘇俄)。為了打擊反蘇維埃的勢力,列寧下令處死已退位的皇帝尼古拉二世一家。1922年,蘇俄和烏克蘭、哈薩克等國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成立了。 俄羅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長於東歐平原的東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善於流動的民族,索洛維約夫稱之為具有「液態因素」。作為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羅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東到第聶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廣袤的東歐平原上。這塊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與沼澤交錯、河流縱橫、土質以砂質黏土為主,同時遠離海洋、與大草原連接。
在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氏族制,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維奇,瓦西里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是俄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為沙皇。伊凡四世三歲即位,母親暫時攝政,卻苦於大貴族們的橫暴。當時各集團激烈爭權、傾軋和謀殺,對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1547年加冕稱沙皇。
在俄羅斯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關於伊凡雷帝的神話傳說在俄羅斯多得不勝枚舉,至今還在廣為流傳。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作家,是國家明哲的楷模,但他近乎是一個瘋子。 俄國開始只是一個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國,其帝國的地位並不被歐洲承認。1696年,年輕的彼得一世成為沙皇,一開始他為了保護南方的國界而開始對抗信奉伊斯蘭教的韃靼和奧斯曼帝國。為了繼續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彼得開始到歐洲尋找盟友並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拜訪了勃蘭登堡(普魯士)、荷蘭、英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等。
為了增加與西方交流的機會和尋找俄國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與奧斯曼帝國停戰,並對當時歐洲最強國家之一的瑞典宣戰。在芬蘭灣的納爾瓦,瑞典軍證明了俄軍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幸運的是,瑞典在這時陷入了波蘭王位的爭奪當中。在這喘息的時間,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軍隊;當兩支軍隊在1709年在波爾塔瓦再度相遇時,俄國擊敗了瑞典,1712年彼得遷都到了他新造的聖彼得堡,致力於俄國的西方化。
北方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721年,瑞典簽署了《尼斯塔得條約》,俄國終於得到了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以及與西方交流的窗口。 早於17世紀,俄國已積極向遠東擴張,並與中國清朝發生沖突。中俄分別於1689年和1727年簽署《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確立邊界,但這並未阻止俄國的野心。1858年5月,俄國乘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之際,俄國以武力威脅清政府簽署《璦琿條約》,以黑龍江為邊界。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沙皇俄國更把整個外滿洲(包括庫頁島)吞並,並獲得海參崴這個不凍港,以擴展其於西太平洋的影響。另一方面,俄國亦企圖將勢力染指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與日本展開爭奪。1875年5月7日,日本與俄國簽訂《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俄國把千島群島南部給予日本,換取庫頁島的主權。
19世紀末期,俄國向清廷租借大連,成立關東州。俄國亦藉得到了東清鐵路的建築權對內滿洲(即東三省)進一步侵略,意圖建立所謂「黃俄羅斯」。旨在將土地廣袤,人口稠密的內滿洲也轉變為俄國的殖民地。此為俄國遠東大戰略的最終目的。1900年的庚子俄難(即俄國加入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製造海蘭泡慘案等外交事件,洗劫內滿洲諸多城鎮)之後該戰略的實施步伐被大幅度的加快。但由於俄國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惜敗於日本帝國,並且本國也爆發革命,該項戰略計劃遂成畫餅。
俄羅斯在北美洲亦曾經於1787年佔有土地,但在1867年將其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16世紀中期俄國成為地處歐洲東部邊陲半亞洲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盛行封建農奴制。由於封建農奴制的阻礙,到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落後於西方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俄國農奴境況十分悲慘,暴動頻繁。
面對嚴重危機,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因為農奴制的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發展成近代資本主義強國,成為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但是這次改革不夠徹底,保留了一部分封建殘余。
1905年日俄戰爭的失敗使得民眾對沙皇制度的不滿大增,在首都彼得格勒發生了大規模的民眾的反戰請願,由於軍警擅自開槍鎮壓造成了所謂的「流血星期日」,此事件成為了1905年全俄大革命的導火索。此次革命雖然成功被鎮壓,然而嚴重撼動了沙皇的權威。並且也使得改革迫在眉睫。於是沙皇啟用斯托雷平進行改革,斯托雷平上任後推行土地改革制度並嚴厲鎮壓農民運動,盡管頗具成效,可惜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大陸爆發,俄國加入英法對德奧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大戰後期,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沙皇俄國長達長達三百多年的的專制統治被推翻。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俄國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它與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同時存在。因此它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俄國臨時政府掌握著主要政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顧人民死活,繼續進行世界大戰,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並且大肆逮捕和殺害布爾什維克黨人。布爾什維克黨被迫轉入地下狀態。由於形勢發生了變化,布爾什維克黨在8月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
1917年11月6日晚,列寧秘密來到彼得格勒的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1917年11月7日晚9時45分,隨著停泊在俄國首都彼得格勒附近的軍艦「阿芙樂爾」號的幾聲炮響,起義軍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最後據點——冬宮發起了總攻。最終,武裝起義取得勝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俄國「十月革命」。
❺ 沙皇時期 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什麼時候結束的
皇( 俄語 :царь)是 俄羅斯帝國 皇帝 1546年 到 1917年 的稱呼。第一位沙皇是 伊凡四世 。 1721年 彼得大帝 改名 皇帝 。但直到 1917年 為止,俄國的統治者一直都稱為沙皇㠂 俄語中沙皇(царь)一詞中的「沙」來自 拉丁語 凱撒 (Caesar)的轉音,царь就是「 皇帝 」的意思。 中文 則半音譯半義譯,翻譯成「沙皇」。在 中世紀 的俄國,沙皇這個稱號指最高統治者特別是指拜占廷的皇帝,而在 1240年 左右以後則指 蒙古 大汗 。 在 15世紀 ,俄國流傳一種說法,莫斯科大公是栜占庭皇帝的繼承者。在 君士坦丁堡 落入 奧斯曼帝國 手中後, 拜占庭帝國 和皇帝的權力就落入了莫斯科大公的棟中。到伊凡四世時期, 大公 稱號顯得權力不夠大,於是 1547年 1月16日 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 此外, 保加利亞 早期的皇帝和 20世紀 的保加利亞國王也自稱沙皇。
俄國沙皇,史稱彼得大帝,統帥。1682年與其兄伊凡五世並立為沙皇,由其姊索菲亞阿列克謝耶夫娜攝政。1689年推翻索菲亞掌握實權。1696年伊凡五世病死後,彼得獨掌政權。
1917年3月16日 俄國沙皇退位,沙荒時期結束,稱「二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