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搬首都到哪個城市

俄羅斯搬首都到哪個城市

發布時間:2022-12-24 01:52:19

❶ 俄羅斯的首都是哪兒

俄羅斯的首都是莫斯科。莫斯科是俄羅斯聯邦的首府,是俄羅斯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

❷ 俄羅斯的首都是哪座城市拜託各位了 3Q

莫斯科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Moscow)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俄羅斯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及交通中心。 自然地理:莫斯科位於俄羅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亞烏扎河兩岸。大莫斯科(包括環城公路以內地區)面積900平方公里,包括外圍綠化帶共為1725平方公里。地勢平坦,僅西南部有捷普洛斯坦斯卡亞高地(最高點253米)。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582毫米,降雪量大,平均年積雪期長達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長而天氣陰暗。1月平均氣溫-10.2℃(最低-42℃),7月平均氣溫18.1℃(最高37℃)。全市綠化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是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從飛機俯瞰莫斯科,映入眼簾的是藍天下蔥綠的樹叢和清沏透明的河湖,城市整潔干凈。 歷史概況:莫斯科是一座歷史悠久和具有光榮傳統的城市,始建於12世紀中期。 莫斯科市名來源於莫斯科河,關於莫斯科河的語源,說法有三:低濕地(斯拉夫語)、牛渡口(芬蘭-烏戈爾語)、密林(卡巴爾達語)。莫斯科市作為居民點最早見諸史冊是在公元1147年。1156年,莫斯科奠基者尤里·多爾哥魯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築泥木結構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詞,一說源出希臘語,意為「城堡」或「峭壁」;一說源出早期俄語詞「克里姆」,指一種可作建材的針葉樹。後來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圍逐漸形成若干商業、手工業和農業村落。13世紀初成為莫斯科公國的都城。14世紀俄國人以莫斯科為中心,集合周圍力量進行反對蒙古貴族統治的斗爭,從而統一了俄國,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15世紀中期莫斯科已成為統一的俄羅斯國家的都城,一直到18世紀初。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羅斯最大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仍發揮著俄國第二都城的作用。1755年建立俄國第一所大學——莫斯科大學(今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1812年拿破崙率領的法軍佔領莫斯科後,這個城市在大火中焚毀,但很快又重新建設起來。1813年成立莫斯科城市建設委員會,開始大規模城市改建。1851年通鐵路。 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期間,莫斯科緊隨彼得格勒之後,也舉行了武裝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府和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於1918年3月從彼得格勒(後改名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為蘇聯首都,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首都。 1960年,政府附近一些城鎮納入城市范圍,組成大莫斯科區。1987年,莫斯科市政當局將每年9月的第一個雙休日定為城慶日,舉行各類城慶活動。1991年12月21日蘇聯解體,莫斯科成為俄羅斯聯邦的首都。 行政區劃和人口:1968年全市分為30個區(包括環城公路外的新興城鎮澤廖諾格勒),其中13個內城區的人口、面積均少於17個外城區。人口中俄羅斯人佔89.2%,其餘為猶太、烏克蘭和韃靼人。 從1897年到1926年,莫斯科的人口從103.9萬人增加到208萬人。從1926年到1939年,莫斯科居民增加了2.2倍,達到460.9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莫斯科的人口繼續增加,但速度有所緩慢。1959年為613.3萬人,1970年為719.4萬人,1979年為814.2萬人,1995年為887.5萬人,1989年為897.2萬人。自1989年以後,莫斯科的人口開始呈下降趨勢,1993年為871.7萬人,1997年為863.9萬人,1998年為850萬人,2000年為838. 9萬人。2002年10月人口普查統計,常住人口為1000萬,連同外來人口約為1200萬。截至2002年12月,人口約850萬。 人口平均密度7700人/平方公里,中心部分人口密度高達29000人/平方公里。居民中女性佔55%,比男性多77.4萬人(1976),人口自然增長率極低,僅為2.5‰(1976)。 生態環境:莫斯科生態保護良好,在環保問題上執法嚴格。1997年俄羅斯全國對破壞生態的行為提出300多件刑事案,其中150件就是莫斯科立案的。一般大城市預算中生態保護費佔百分之三,莫斯科達百分之五。早已實行汽油無鉛化,但汽車尾氣排放量已佔污染汽體總量的百分之八十八,城市加強了汽車廢氣檢測,禁止污染超標車上路,限制二手車進口和老汽車登記。由於歷史原因,市中心區64萬居民人均綠地僅9平方米,市政府決定市、區政府每年各撥款200萬盧布,把6000個小公園改造為自然保護地,禁止在那裡修建任何建築物。1998年,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簽發了在全市新辟8個自然保護區的決議,其中包括市東工廠區附近1200公頃伊茲邁洛沃森林松園、葉利欽總統等領導人居住區所在地克雷拉茨科耶丘陵和莫斯科大學所在地的麻雀山(前列寧山)。新辟的自然保護區加上原有的四片保護區,全市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7200公頃,再加上全市星羅棋布的街心花園和公園,使綠地面積共達達2萬4千公頃,約佔全市面積40%,人均綠地30多平方米,成為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盧日科夫因此榮獲聯合國頒發的「世界最佳生態師」獎。 文化教育:莫斯科是全國科技文化中心,教育設施眾多,包括1433所普通教育學校和84所高等學校。大學以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學生2.6萬余)為最著名。列寧圖書館是世界第二大圖書館,藏書3570萬冊(1995年)。每年出版4萬種圖書,發行近3600種刊物。科研機構1000多所,科學工作者人數達20多萬。除國家科學院外,還設有全國性的藝術、醫學、教育和農業研究院。 市內有121個劇院。國家大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國家中央木偶劇院、莫斯科國家馬戲團、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享有世界聲譽。有110個電影院、31個歌舞廳和72個文化宮。電視以4個頻道播出。莫斯科廣播電台以多種國內語言和60餘種外語播出。出版34種報紙。市內有65座博物館,美術館中以國立普希金藝術博物館、特雷塔雅科夫美術館以及兵器館(克里姆林宮內)、國立歷史博物館等較為著名。 體育設施有大型體育館(座位在1500個以上)1970個(1997年),體育場96個(1997年),其中奧林匹克綜合運動場面積達11557平方米,1980年曾在此舉辦第22屆奧運會。還有65個游泳池、290處足球場、1200個健身房賽車場4個和1600個藍球排球場。 醫療設施包括193所醫院和1000個診所。 工商業:十月革命前,莫斯科以紡織工業而著名,被譽為「花布城市」。以後先後成為蘇聯、俄羅斯最大的工業中心,工業總產值居全國首位,工業門類齊全,擁有兩萬多家工廠。以機械製造和金屬加工業為最重要,其他工業項目有汽車製造、化工、紡織、電子、航空、食品加工、木材加工、造紙、建築、印刷等。機械製造、化工、食品加工、印刷工業很發達,市郊農業也很發達。 當地發電站以經管道從中亞、北高加索和伏爾加-烏拉爾地區輸入的天然氣為燃料。建有大型天然氣庫和環城管道。伏爾加河上的烏格利奇、雷賓斯克、高爾基、薩馬拉、伏爾加格勒水電站經高壓輸電線向莫斯科供電。市東有熱電站。 莫斯科也是獨聯體最大的商業中心,俄羅斯最大的商業和金融業辦事機構都設在這里。設有全國銀行、保險機構總部、66家大百貨公司,百貨公司中以「兒童世界」、中央百貨公司和國家百貨公司為最大。 交通運輸:莫斯科交通發達,是全國鐵路、公路、河運和航空的樞紐,電氣化鐵路和公路通向四面八方。 作為俄羅斯鐵路系統的中心,莫斯科營運貨物量約佔全國總量的1/10。該市有9個客運火車站,在離市區約50公里的外圍修築了全長550公里的大環形鐵路。鐵路通往聖彼得堡、基洛夫、基輔、弗拉迪沃斯克、哈爾科夫、頓巴斯、明斯克、華沙、柏林等國內外城市和烏拉爾、伏爾加河下游、高加索、中亞、克里米亞、西伯利亞、波羅的海等地區。 地鐵是莫斯科客運最大的交通工具,全市共有8條地鐵線路,營運里程達212.5公里(1995年)。 莫斯科河流經市區,有3個河港。莫斯科運河的開鑿,將莫斯科河與伏爾加河溝通,水上交通可達海上。伏爾加河-頓河運河通航後,莫斯科成為波羅的海、白海、黑海、亞速海及裏海的「5海之港」,當地3個河港年貨運量2900萬噸。 莫斯科作為獨聯體航空網的中心,擁有4座機場,與大部分歐洲國家首都和紐約、蒙特利爾、東京等外國城市有直達航線,與97個國家、122個城市有國際航運業務。市內交通較發達,地鐵和公共汽車為主要工具,私人汽車在穩步增加。 市政規劃:1971年通過《莫斯科發展總規劃》。城市布局嚴整,呈環形和放射狀,從內向外分別為街道環、園林路環、大莫斯科環城鐵路和莫斯科環城公路。每個環區的作用和建築風格各不相同,反映了莫斯科的不同發展階段。克里姆林宮城堡處在全市中心,早期為第一個俄羅斯國家,後成為蘇聯國家的象徵。 全市共分八個區,高爾基大街是全市的主要幹道,也是最繁華的大街。列寧大街寬50多米,加里寧大街是全市最現代化的大街。市區內花園、街心花園、文化休息公園、綠化園林帶比比皆是。 主要建築和景點:莫斯科是一座歷史名城,以布局嚴整的克里姆林宮和紅場為中心,向四周輻射伸展。克里姆林宮是俄國歷代沙皇的宮殿,氣勢雄偉,舉世聞名,原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大會和原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都在克里姆林宮舉行。克里姆林宮城堡內有精美的教堂、宮殿、鍾塔、塔樓,建築氣勢雄偉,舉世聞名。在克里姆林宮的中心教堂廣場,有巍峨壯觀的聖母升天大教堂,有凝重端裝的報喜教堂,有容納彼得大帝以前莫斯科歷代帝王墓地的天使大教堂。克里姆林宮東側是國家儀典中心——紅場,紅場內有列寧墓,南端有波克羅夫斯基教堂(1554-1560)。園林路環以內主要為政府機構和商業區,大部分國家機關和主要飯店、商店、劇場、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以及原經互會總部均建在此。園林路環和環城鐵路之間多工廠、火車站和貨場。 其他名勝有諾沃德維奇女隱修院教堂鍾樓、前蘇聯科學院主席團駐地、列寧中央體育館、烏克蘭飯店和國立莫斯科大學。環城鐵路以外是20世紀60、70年代發展起來的工廠和住宅區。 雕塑是莫斯科市內別具風格的裝飾,市內多處屹立著用青銅或大理石雕塑的塑像和紀念碑。全市有11個自然森林區,近百座公園,佔地約2000公頃,市區內有街心花園800多個。 在莫斯科近郊有新聖母修道院、特羅伊察東正教大修道院、西蒙諾夫修道院等。城郊的新村銀松林、希姆基、奧斯坦基諾等地翠林茂盛,清幽宜人。 1995年5月16日,莫斯科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

❸ 俄羅斯的首都是哪個城市

首 都:莫斯科 莫斯科(俄語:Москва),俄羅斯聯邦首都,莫斯科州首府,全俄最大的城市和經濟、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位以及最大的綜合性城市。莫斯科也是獨聯體最大的商業中心,俄羅斯最大的商業和金融業辦事機構都設在這里。它位於東歐平原中部。是世界著名古城,國際化大都市。

❹ 俄羅斯首都從基輔遷移去了哪裡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輔遭受戰火蹂躪,但戰後快速的復原,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再次成為烏克蘭首都。——常識歷史篇。

❺ 俄國的首都的變遷

有記載俄國的首都歷史從1147年開始,俄國定都莫斯科。1712年,俄羅斯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後改名披得格勒)。1918年,俄國(蘇聯時期)又將首都遷回莫斯科。

一、1147年-1712年,俄國首都為莫斯科。

莫斯科市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首都為莫斯科。

1613年,俄國開創羅曼諾夫王朝。1721年,彼得一世在與瑞典王國進行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俄羅斯正式成為俄羅斯帝國。

在彼得大帝時期,1917年俄羅斯帝國遷都到彼得堡。

二、1712年-1918年,俄國首都為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始建於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市名源自耶穌的弟子聖徒彼得。1712年彼得一世遷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時間里這里都是俄羅斯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俄羅斯同德國是敵對國,因為聖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語發音,當局決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

三、1918年-至今,俄國首都為莫斯科。

1917年,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一聲炮響,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這里獲得成功,從此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蘇聯時代。1918年3月,首都從這里又遷回莫斯科。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立至今,莫斯科一直是首都。

(5)俄羅斯搬首都到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1712年,俄國遷都聖彼得堡的原因

當時,俄羅斯的海洋戰略是向西,與瑞典爭奪波羅的海,進入大西洋;向南,與土耳其爭奪黑海,進入愛琴海與地中海。但在當時,沙俄海軍非常弱小,被瑞典和土耳其暴打一頓。不過,失敗也激起彼得一世的雄心,不奪得出海口,他死不瞑目。

1703年5月,沙俄終於拿下了涅瓦河的出海口。這里瀕臨芬蘭灣,是沙俄通向歐洲列強在海上最便捷的通道。彼得一世敏銳地意識到,聖彼得堡這里註定是沙俄的天選之都。

原來純軍事意義上的要塞,變成了人口稠密的城市,是時候了。1713年,彼得一世正式宣布:俄羅斯的國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

站在俄羅斯的立場,遷都聖彼得堡無疑是正確的決定,這標志著俄羅斯正式成為列強之一。

❻ 俄國彼得沙皇為什麼要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為何俄國又再次遷回

1682年即位的彼得一世是一位能乾的君主.他認定,「俄國需要的是水域,沒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決心要突破俄國被封閉在大陸一角的不利處境.1695年,彼得率軍攻打土耳其.由於沒有海軍而受挫,無法奪取黑海出口.彼得痛感俄國的落後閉塞,決定親自到國外學習西方的文明.
彼得一世是莫斯科歷代君主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人,並且是以一個普通代表團成員的身份進行出訪的.這在世界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彼得化名下士彼得·米哈伊諾夫,出訪瑞典管轄下的里加、普魯士的柯尼斯堡、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英國的倫敦、德意志的德累斯頓、奧地利的維也納,最後經波蘭於1698年8月回到莫斯科,歷時1年多.彼得同平民百姓吃住在一起.通過出訪,彼得開闊了眼界,看到了俄國與西歐的差距,學到了各種新知識,明確了改造俄羅斯的思路和方向.彼得回國後,大力擴充軍備,招募新兵,組建一支由外國軍官訓練的正規軍.1700年,彼得率4萬俄軍攻打瑞典,被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的1萬瑞軍打得狼狽敗退.戰爭的失敗並沒有擊垮彼得的鬥志.他全力推行改革,准備與瑞典再戰.他加強自己的權力,確立了俄國君主專制制度.特別注重擴展軍事力量,實行徵兵制,軍隊人數最多時達到33萬人,使用著當時最先進的火槍和大炮.彼得開辦造船廠,創建俄國第一支艦隊——波羅的海艦隊,由此被稱為「俄國海軍之父」.彼得重視發展經濟,引進西歐先進技術,鼓勵開辦工場特別是冶金工場.到彼得去世時,全俄已有100多個工場.此外,還下令建立科學院,設數學、物理學和社會科學三個部,推進科研工作.彼得的改革,使俄國的軍事、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最令人贊嘆不已的是,彼得一世決定在新奪得的土地上建立未來的首都——聖彼得堡.1703年5月初,俄軍從瑞典手中奪取了涅瓦河沿岸的土地.27日(俄歷16日),彼得就下令在涅瓦河口的扎亞奇島修建聖彼得堡要塞,後來改稱為彼得—保羅要塞.彼得最初關注的是鞏固要塞,建立對瑞典作戰的堅固前沿陣地.以後逐步擴大建築面積,在幾十個島嶼上建立起房屋.1713年,彼得一世正式將聖彼得堡定為首都.他邀請法國人勒布隆來為聖彼得堡制定城市建設總規劃.還邀請義大利、德意志、瑞士等國的建築師來聖彼得堡主持修建各種不同於莫斯科風格的建築.
聖彼得堡初建時,是一片沼澤草地,到處荒無人煙.彼得下令各地每年要為聖彼得堡建設工地提供4萬勞動力.彼得一世經常手裡拿著一根棍子到各個工地查看.改革使俄國日益強大.1721年,俄國打敗瑞典,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由一個內陸國變為瀕海國,開始躋身於歐洲強國之列.同年,參政院授予彼得一世以皇帝稱號,即彼得大帝.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在荒野的河口興建起一座10萬人的大城市,一個新的、富有朝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聖彼得堡和莫斯科不同.它完全是彼得一世根據他執政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對外戰爭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聖彼得堡打開了俄國通往歐洲的窗戶,成為推動俄國學習西歐的基地.馬克思說:「僅僅對波羅的海諸省的征服並沒有把彼得大帝的政策與其祖先的政策區別開來,都城的遷移才顯示出他征服波羅的海諸省的真正意義」.彼得一世正是通過定都聖彼得堡來表達了他割斷舊的莫斯科傳統的決心,展示了他與西歐爭雄天下的抱負.
彼得一世在當時世界的地位:
首先,他是一位偉大的改革者,是世界列強之一的俄羅斯帝國的奠基者;
其次,從他作為一個歷史人物這個角度看,彼得一世可以稱作是羅曼諾夫王朝覆滅前整個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
盡管現在對彼得一世的歷史地位沒有什麼異議,但對他推行的統治政策和改革措施卻一直頗有爭議.俄羅斯本土派學者們認為,彼得一世是俄羅斯民族基礎的破壞者,他推行的政策導致俄羅斯社會的最終分化,因為這個制度本身是扭曲的,是不符合俄羅斯的歷史定位的,從而埋下了此後俄羅斯社會生活動盪反復的禍根,包括二十世紀發生的歷次革命和內戰.甚至俄羅斯的偉大詩人和思想家亞歷山大·普希金也對彼得一世頗有微詞,提出羅曼諾夫王朝才是俄羅斯最主要的暴動者的說法.普希金的評價無疑是受到當時十二月黨人革命影響,源於對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尼古拉一世的獨裁統治不滿,有感而發,但矛頭終究對準的是帝制本身,而這個制度,正是彼得一世一手打造的.
俄羅斯西方派學者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如果不是彼得一世推行的歐化改革(盡管改革是通過高壓手段強制推行的)和終生致力於俄羅斯的現代化,俄羅斯難免類似印度的命運,不但將遭到殖民統治,而且在相當一個長的歷史時期都將因缺乏歷史和文化的向心力,淪為空有遼闊疆界的二流大國.歷史不能用假設的觀點來審視,不存在"如果.那麼"的句式.人類歷史發展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距離彼得一世叱吒風雲已經過了足足三百年,這么長時間的歷史縱深,似乎足以給彼得一世的一生功過下個准確結論.縱觀彼得一世登上歷史舞台前和退出這個舞台後,對這兩個時期的俄羅斯進行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之前的俄羅斯是一個宗教氣氛和君主專制氣息相當濃厚的國家,有著明顯區別於歐洲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國家層面上的行為准則;彼得一世掌權後,用鐵腕強制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社會領域推行歐化改革,俄羅斯在短期內成功地一躍成為歐洲強國的同時,也成功地摧毀了原有的整個國家意識形態體系;彼得一世後的俄羅斯陷入了多年的危機,首先是政治體制危機,彼得一世的所有改革措施幾乎全面倒退,恢復至零點.其後經過他女兒伊麗莎白女皇的努力,俄羅斯才成為近代歷史上為我們熟知的信仰東正教的民族國家.對彼得一世的歷史評價,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學術課題,不可能三言兩語地把這件事說清楚.所以這里不可能過多停留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只能選擇彼得一世生活軌跡中的點滴,來折射他的整個歷史時代所呈現的光芒.大家都知道,彼得小時候的生活經歷和其他歷代俄羅斯君主不大一樣.一般來講,做俄羅斯的君主,自打伊凡三世半公開自稱沙皇,此後伊凡雷帝正式自稱沙皇之後,做俄羅斯的君主是很辛苦的一個差事.比如伊凡雷帝,大家都以為他是個典型的暴君,視人命如草芥,砍別人腦袋比割韭菜還痛快;但實際上伊凡雷帝終究如何,還很難說,對他殘暴的描寫,現在普遍認為有誇大之嫌.無論如何,伊凡雷帝絕不是一個昏君,他是一個很虔誠的東正教徒,時刻以實現俄羅斯的富國強兵作為執政的終極目標.比如他每天早上四點鍾就要起床,起床後花一個小時在教堂作祈禱,早飯後召集大臣們議政一直到中午,午飯後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接見各地來的領主和大公們,接見外國使臣,晚飯後還要到教堂去祈禱,這樣日復一日,實際很枯燥,一個昏君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尤其是伊凡雷帝所處的十六世紀,強敵環伺,西有波蘭立陶宛王國,南有克里木、阿斯特拉罕、大小諾蓋汗國,東有喀山汗國,加之俄羅斯當時還不完全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而是更像聯合起來的分封建制的城邦國家,連統一的軍隊和行政體系都沒有,哪個敵人打過來,都有亡國之虞.所以在伊凡雷帝統治期間,韃靼人的騎兵不止一次兵臨莫斯科城下,還有一次被人家打進首都,莫斯科被夷為平地,如果不是沙皇跑得快,自己差點也成了韃靼人的俘虜.所以那個時代做沙皇不但枯燥,而且還是高危工種.伊凡雷帝死後,留里克王朝中斷,出現了混亂時代.這時候做沙皇更危險,從戈東諾夫開始,沒有一個沙皇得到善終,不是被人毒死,就是被砍頭.當年俄羅斯全地的縉紳會議選舉米哈伊爾·羅曼諾夫,也就是彼得一世的爺爺,選舉他來做沙皇,米哈伊爾竟然百般推託,死活不肯同意,差點就跪地哀求人家放他一馬,不要讓他去做沙皇.後來米哈伊爾雖然貴為沙皇,但是竟然連自己的婚事也說了不算,不但心愛的女人娶不到手,反而眼睜睜地看著她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最後鬧得到奉旨成婚,娶了個陌生姑娘當老婆,這個沙皇做得實在很窩囊.米哈伊爾最後也是鬱郁寡歡,無疾而終.等米哈伊爾的兒子阿列克謝做了沙皇,更是勤勉有加,縱觀世界各國,像他那樣修身嚴謹,生活簡朴的君主,恐怕絕無僅有.著名的俄羅斯文化史研究者伊萬·扎別林在二十世紀初出版的一本書中,詳細描繪了沙皇阿列克謝每天的飲食起居情況.阿列克謝雖然住在金碧輝煌的克里姆林宮,但是只佔據了三四個房間,他的卧室也只有十幾平方米,內部設置和普通民居沒什麼兩樣,只有書房的椅子做工精良,鑲嵌了黃金寶石,顯示出主人的沙皇地位.他平時的飲食也很普通,沒有什麼山珍海味,每到齋月,更是嚴格遵守教規,不沾一點葷腥.沙皇通常早晨四點鍾起床,日日政務纏身,如果有什麼重大的國家典禮和宗教儀式,沙皇也必須出席.彼得是沙皇阿列克謝寵愛的幼子,每次看到彼得,阿列克謝都要送給他玩具還有其他的什麼禮品.阿列克謝的整個生活就是一個嚴格按照東正教教義編寫的日程表,你想做一個俄羅斯的國君是不是很辛苦.等到了彼得這一輩,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小彼得雖然被尊為第二沙皇,但並沒有掌權,也沒有住在克里姆林宮里,而是和母親納塔麗婭·納雷什金娜被送往莫斯科東北郊區的一個村子居住.彼得自小就無拘無束,喜歡玩打仗游戲,還結交了一大批外國朋友,大多來自瑞士、普魯士、荷蘭、比利時等國家,他也是附近外國人聚居區的常客.這樣彼得從小就習慣了自由的歐式生活方式,喜歡熱鬧,喜歡喝酒,跳舞,玩游戲,很早就交了個德國的女朋友,安娜·蒙斯,總之對俄羅斯文化和宗教沒什麼深厚感情.尤其是成年後,彼得已經掌握了實權,去歐洲游學,看到很多先進東西,就很想把俄羅斯也變成歐洲那樣.所以彼得對傳統的東正教不感興趣,教會的規定對他一點作用也沒有.在生活方式上,彼得和父親阿列克謝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彼得一生波瀾壯闊,有很多事情值得注意,值得研究,俄羅斯有太多的"第一個"同彼得一世有關系,但實際上他只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推行了眾多改革措施,奠定了現代俄羅斯的發展基礎;二是打敗了歐洲強權瑞典,和土耳其爭奪黑海,使俄羅斯成為帝國.

❼ 俄羅斯的首都是哪座城市

現在的首都是莫斯科,彼得大帝到十月革命之間幾百年的首都是聖彼得堡。

❽ 俄羅斯首都是聖彼得堡還是莫斯科

俄羅斯首都是莫斯科。

莫斯科是俄羅斯聯邦首都、莫斯科州首府。莫斯科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以及最大的綜合性城市,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莫斯科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中部、東歐平原中部,跨莫斯科河及支流亞烏扎河兩岸。莫斯科和伏爾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處相通,是俄羅斯乃至歐亞大陸上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俄羅斯重要的工業製造業中心、科技、教育中心。

1147年,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從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到沙皇俄國至蘇聯及俄羅斯聯邦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迄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是世界著名的古城。

莫斯科擁有眾多名勝古跡,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莫斯科城市規劃優美,掩映在一片綠海之中,故有「森林中的首都」之美譽。

聖彼得堡簡介:

聖彼得堡,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口,處於北緯59°~60° 、東經29°~30°之間,是俄羅斯的中央直轄市,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俄羅斯西北地區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是世界上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個,又被稱為俄羅斯的「北方首都」。

聖彼得堡也是俄羅斯聯邦海軍艦隊的總部所在地。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面積143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606平方公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莫斯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聖彼得堡

❾ 沙俄為了出海口遷都聖彼得堡,蘇聯為什麼又把都城遷回莫斯科

在歷史上,發祥於莫斯科公國的沙俄,在彼得大帝統治下,為了尋找出海口和佔領更多的土地,不斷對外侵略擴張。直到北方戰爭,擊敗北海強國瑞典,奪得了令人垂涎的波羅的海東岸和芬蘭灣,才獲得了出海口。

如願以償的彼得大帝因此在芬蘭海灣,建立起一個新城市聖彼得堡。並從俄羅斯的發祥地莫斯科,遷都於此,將它作為沙俄海上擴張的起點。

從1712年開始,長達200多年的歲月里,聖彼得堡作為沙俄的首都,一直是俄羅斯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如今的莫斯科)

三、工業建設的需要。

當年彼得一世遷都聖彼得堡,是為了利用來之不易的出海口,發展海上貿易,從海上對外擴張。而新生蘇維埃的發展重心,卻開始向工業建設轉移。

在這方面,身處內陸的莫斯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地不僅集中了大量的老牌工業企業,外來資本興建的新興產業也多聚於此,有著比較好的工業基礎。因此,把首都遷回莫斯科,更有利於以工業為主的經濟建設路線實施。

四、中心管理的優勢。

聖彼得堡位於俄國的最西部地區,這對於橫跨歐亞大陸架的蘇俄領土來說,其輻射能力相當有限,而莫斯科位居內陸,處於整個國家領土中心地帶,即便於向四周領土進行統一管理,也有利於政權的穩定和政策的推行。

所以,蘇俄的遷都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除了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德國的軍事壓迫和列強威脅,也迫使蘇聯不得不進行政治中心的遷移。而聖彼得堡作為沙俄帝國時代擴張的立足點,隨著帝國的擴張結束,也就失去了它的原有價值。

事實證明,遷都選擇非常正確,定都莫斯科後,蘇俄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軍事實力也重回巔峰,不僅二戰中橫掃德國,戰後還一躍成為和美國抗衡的世界超級大國。

❿ 俄羅斯首都是哪個城市

俄羅斯首都是莫斯科。莫斯科(俄語:Москва;英語:Moscow),是俄羅斯聯邦首都、莫斯科州首府。莫斯科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以及最大的綜合性城市,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莫斯科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中部、東歐平原中部,跨莫斯科河及支流亞烏扎河兩岸。莫斯科和伏爾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處相通,是俄羅斯乃至歐亞大陸上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俄羅斯重要的工業製造業中心、科技、教育中心。

(10)俄羅斯搬首都到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俄羅斯聯邦,又稱俄羅斯、俄聯邦、俄國。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

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9.8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

網路-俄羅斯

網路-莫斯科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搬首都到哪個城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