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羅斯也有酒桌文化,與中國的酒桌文化有什麼不同
俄羅斯的酒桌文化和西方比較接近,採用分餐制進食,但是中國講究的是“圓桌文化”。此外,俄羅斯人在喝酒的時候,有不成文的規定,第一杯酒倒2/3,不管多大的酒杯,只要倒了就必須喝完。然後之後可以按照個人的酒量來倒。而除了喝酒之外,俄羅斯和中國的酒桌文化還有很多差異。
隨著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逐漸出現了一些與西方類似的酒桌、餐飲文化,就餐越來越文明,用餐者越來越有品味和格調。而一些喜歡中國酒桌文化的外國人也逐漸接受喧鬧的聚餐方式,和朋友一起體驗中式酒桌文化。
B. 中國和俄羅斯文化習俗比較
說下俄羅斯的吧。俄羅斯人見面一般接吻和擁抱,是俄羅斯人的重要禮節,男女在隆重的場合相遇,常常是男子彎腰吻女子手背,日常生活中,長輩吻晚輩的面頰三次(先右、後左、再右),男子間只能擁抱,親兄弟姐妹見面,可擁抱親吻。尊重女子是俄國社會風尚,女士優先顯示了俄羅斯紳士風度。男士吸煙要先徵得女士們的同意,讓煙時不能單獨遞一支,要遞上一整盒,相互點煙時,不能連續點三支煙。俄羅斯人喜歡結交朋友,待人友好親切,感情真摯熱烈。公共場合人們相互談話低聲細語,從不大聲喧嘩,妨礙他人。與人交談,不打斷別人講話,以表示尊重。談話時不習慣問長問短,聽對方講話時不能左顧右盼或做小動作。初次見面,不宜問生活細節,尤其對婦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當面問她們的年齡。朋友久別重逢,寒喧問候時,切不可談論胖瘦,俄羅斯人有這一習慣,特別是對婦女,他們覺得這是形容他們臃腫醜陋。俄羅斯人十分注重儀表美,外出時衣冠楚楚,他們認為不扣好紐扣或把外衣搭在肩上都是不文明的表現。 羅斯人視「葵花」為國花,最討厭「 13」這個數字,最忌諱13個人聚在一起,而數字「7」卻意味著幸福或成功。黑色表示肅穆、不祥或晦氣。鏡子被視為「神聖物品」,打碎鏡子意味著個人生活將出現疾病和災難,打翻鹽瓶,鹽罐是家庭不和的預兆,但要打碎盤、碟子則意味著富貴和幸福。俄羅斯人都有兩個神靈,左方為凶神,右方為善良的保護神,因此學生忌用左手抽考簽,熟人見面不能用左手握手,早晨起來不可左腳先著地。不喜歡黑貓,認為它不會帶來好運氣;對兔子的印象很壞,認為兔子是一種 怯弱的動物,如果兔子從自己跟前跑過,那便是一種不祥的預兆。認為看到提空桶子過街的人,是凶兆。
(1)社交禮儀
在人際交往中,俄羅斯人素來以熱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稱於世。在交際場合,俄羅斯人慣於和初次會面的人行握手禮。但對於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別重逢時,他們則大多要與對方熱情擁抱。
在迎接貴賓之時,俄羅斯人通常會向對方獻上「麵包和鹽」。這是給予對方的一種極高的禮遇,來賓必須對其欣然笑納。
在稱呼方面,在正式場合,他們也採用「先生」、「小姐」、「夫人」之類的稱呼。在俄羅斯,人們非常看重人的社會地位。因此對有職務、學銜、軍銜的人,最好以其職務、學銜、軍銜相稱。
依照俄羅斯民俗,在用姓名稱呼俄羅斯人時,可按彼此之間的不同關系,具體採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與初次見面之人打交道時,或是在極為正規的場合,才有必要將俄羅斯人的姓名的三個部分連在一道稱呼。
(2)服飾禮儀
俄羅斯大都講究儀表,注重服飾。在俄羅斯民間,已婚婦女必須戴頭巾,並以白色的為主;未婚姑娘則不戴頭巾,但常戴帽子。
在城市裡,俄羅斯目前多穿西裝或套裙,俄羅斯婦女往往還要穿一條連衣裙。
前去拜訪俄羅斯人時,進門之後務請立即自覺地脫下外套、手套和帽子,並且摘下墨鏡。這是一種禮貌。
(3)餐飲禮儀
在飲食習慣上,俄羅斯人講究量大實惠,油大味厚。他們喜歡酸、辣、鹹味,偏愛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愛吃冷盤。總的講起來,他們的食物在製作上較為粗糙一些。
一般而論,俄羅斯以麵食為主,他們很愛吃用黑麥烤制的黑麵包。除黑麵包之外,俄羅斯人大名遠揚的特色食品還有魚子醬、酸黃瓜、酸牛奶,等等。吃水果時,他們多不削皮。
在飲料方面,俄羅斯人很能喝冷飲。具有該國特色的烈酒伏特加,是他們最愛喝的酒。
此外,他們還喜歡喝一種叫「格瓦斯」的飲料。
用餐之時,俄羅斯人多用刀叉。他們忌諱用餐發出聲響,並且不能用匙直接飲茶,或讓其直立於杯中。通常,他們吃飯時只用盤子,而不用碗。
參加俄羅斯人的宴請時,宜對其菜餚加以稱道,並且盡量多吃一些,俄羅斯人將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經吃飽。
(4)習俗禁忌
在俄羅斯,被視為「光明象徵」的向日葵最受人們喜愛,她被稱為「太陽花」,並被定為國花,拜訪俄羅斯人時,送給女士的鮮花宜為單數。
在數目方面,俄羅斯人最偏愛「7 」,認為它是成功、美滿的預兆。對於「13」 與「星期五」,他們則十分忌諱。
俄羅斯人非常崇拜鹽和馬。
俄羅斯人主張「左主凶,右主吉」,因此,他們也不允許以左手接觸別人,或以之遞送物品。
俄羅斯人講究「女士優先」,在公共場合里,男士往往自覺地充當「護花使者」。不尊重婦女,到處都會遭以白眼。
俄羅斯人忌諱的話題有:政治矛盾、經濟難題、宗教矛盾、民族糾紛、前蘇聯解體、阿富汗戰爭,以及大國地位問題。
C. 俄羅斯的別稱,禮儀,飲食文化,與中國的關系
俄羅斯的別稱:俄羅斯聯邦、俄羅斯,俄國。
俄羅斯的禮儀:
http://wenku..com/link?url=lJHkAYgH_eUs__qq5bmxdSDNU35aiYP62e01G
俄羅斯的飲食文化:
俄羅斯的膳食主要以燉、煮、炸、烤為主。一般來說,傳統的俄羅斯膳食比較簡朴、
單一。按照俄羅斯人的習慣,午餐和晚餐通常有三道菜。頭道是熱湯類,二道菜一般肉、魚、禽、蛋製品以及蔬菜,第三道菜通常是水果、飲料或甜食。在吃頭道菜時還可以有冷盤。
俄羅斯的主食主要為白麵包和黑麵包,肉食為豬肉、牛肉、羊肉、禽類以及其製成品
——香腸、罐頭食品等。
在俄羅斯人的飲食中,奶類、乳類製品佔有重要位置,牛奶、奶渣、
鮮奶油、酸奶油、乳酪、黃油等等一應俱全。而蔬菜的品種主要有圓白菜、土豆、西紅柿、蔥頭、黃瓜、西葫蘆、各鍾豆類、蘑菇等。
俄羅斯菜中魚和魚類食品占重要地位。魚的烹制有多種方式:鮮魚、干魚、風干魚、
咸魚、炸魚等等。魚子醬是俄羅斯人引以為豪的一種珍貴美餚,
有黑魚子醬和紅魚子醬之分,黑魚子醬價格昂貴,營養豐富,有「黑色黃金」之稱。
俄羅斯人常用的飲料有蜂蜜、格瓦斯、野果汁等。在酒文化上,俄羅斯的伏特加是世
界名酒。俄羅斯人愛喝酒,除了伏特加,其他烈性酒還有白蘭地、威士忌等。另外葡萄酒、啤酒也很受大眾歡迎。在茶文化上,主要飲用紅茶。他們飲茶時總要配一些食物,主要是甜點,如餅干、點心、果醬、糖果。
D. 俄羅斯的文化和中國有什麼差異
俄羅斯的當代文化歷史實際上就是要重建俄羅斯帝國時期的文化元素,以及重建其在蘇聯時期的文化繼承。現在俄羅斯各地開始興建教堂,恢復宗教傳統,支持復興各種傳統的民間作坊。除此之外,在蘇聯時期文化的基礎上還產生了獨特的兼並東西方文明的新文化元素:在俄羅斯文化中不但引進了傳統的西方文化成分,並且還引入了屬於東方的,比如飲茶文化與東方的烹飪技術。然而同時在這個國家裡也存在著對原俄羅斯文化的造成破壞的自由主義思潮和市場經濟體制-他們對傳統社會,文化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並且在前蘇聯解體後形成的一些新國家中發生了對俄羅斯文化,語言繼承問題的直接沖突。
俄羅斯幅員遼闊,橫跨歐亞兩大陸。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致使其文化既具東方魅力,又兼容西方的特徵。這一切表現在國家的政治制度與改革、人與自然的關系、家庭關系、民族問題等諸多方面。俄羅斯處於東方與西方兩種文化交匯之處,其文化具有典型的二元性(一)疆域分布橫跨歐亞,文化特徵兼及東西。俄羅斯橫跨歐亞兩大洲,俄羅斯人認為自己既是一個歐洲國家,也是一個亞洲國家,既是東方,也是西方,他們常為此而感到驕傲。但是俄羅斯又處在歐亞大陸的邊緣--歐洲東部、亞洲北部。說它是歐洲國家,它的版圖卻佔有亞洲的1/3;說它是亞洲國家,無論是它的發源地,還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歐洲。俄羅斯人非常強調自己的西方特徵,但是西歐從來沒有把他們當成是一個真正的歐洲人。面對西方,俄羅斯是東方;而面對東方,俄羅斯又成了西方。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羅斯置身於東西方文化的交界處,既不是純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純粹的東方文化,它是東西文化雙重作用、又兼有兩者文化特徵的一種獨立的文化體系。俄羅斯文化的這一特徵決定了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兩面性。有人說,俄羅斯的雙頭鷹國徽既是俄羅斯的國家象徵,又是民族性格的象徵。這個雙頭鷹左顧右盼,期望左右逢源的擬人化形象,絕妙地顯露出俄羅斯的民族性格:忽左忽右,搖擺不定。
(二)自然資源豐饒充沛,民族性格自信懶散。俄羅斯幅員遼闊,廣大的空間激發出俄羅斯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造就了俄羅斯民族豪放的性格,比如要做世界的一極,要做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等等。同時,取之不盡的豐富自然資源使俄羅斯人容易懶散、不講效率、時間觀念差。俄羅斯漫長而寒冷的冬季,也給人們留下了生活的重負與精神的壓抑,使俄羅斯人磨練了意志,培養出了憂郁但又吃苦耐勞的性格特徵。可能是由於有太優越的自然條件,俄羅斯人又顯得非常懶散,他們喜歡曬著太陽在大街上、公園里唱歌跳舞、吸煙喝酒,而且表情總是庄嚴、肅穆,凝重似乎多於微笑,沉重似乎多於輕松。
(三)宗教影響多元滲透,群體意識優越堅強。俄羅斯文化是深受宗教影響的文化。早期處於歐洲邊緣的俄羅斯,基本上與西歐隔絕,"羅斯洗禮"將俄羅斯帶入基督教,不久後東正教又被奉成為國教。多元的宗教影響滲透在俄羅斯各個方面,成為其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主體成分。如,東正教主張博愛、寬恕和忍耐,造就了俄羅斯人溫順善良的品質。但因缺乏理性,又容易陷入病態的獻身狂熱之中。東正教主張苦行主義的自我犧牲和人人得救的群體意識,造就了俄羅斯人具有自我犧牲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東正教主張普濟眾生和"救世"精神,使俄羅斯人產生一種民族主義的優越感和使命感。他們認為,東正教是基督教的正教,繼羅馬和拜占廷之後莫斯科是東正教唯一的保衛者,即"第三羅馬",為俄羅斯大規模向外擴張奠定了思想基礎。
(四)文化歷程幾經融合,文明沖突此伏彼起。俄羅斯文化已經經歷了1000多年的歷史,它不斷受到東方和西方的交互影響,並把這種影響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俄羅斯歷史可以大致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輔羅斯時期(公元862-1240年)。這一時期是接受先進的歐洲拜占廷文化、積極參與歐洲文化發展的時期。;第二階段是1240年至1480年蒙古韃靼人統治時期。在這一時期,俄國在文化上急劇地向亞洲靠攏,強迫接受蒙古文化。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制是蒙古人統治的典型特徵。這一模式又為以後俄羅斯國家的政權體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第三階段是15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由彼得一世改革再次開始了西化的歷程。彼得一世強力推行改革,大舉學習西方,引進西歐先進的啟蒙思想和科學文化,使俄羅斯一躍成為歐洲的強國;第四階段,蘇維埃時期。蘇聯把其影響擴展到東歐斯拉夫地域和東亞,並用"柏林牆"把自己與西方隔開;第五階段,後蘇維埃時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又出現"回歸歐洲"的呼聲。然而十幾年過去了,俄羅斯國家並沒有"西化",相反卻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危機。普京上台後,俄羅斯社會逐漸從"西化"的噩夢中清醒過來。為了"強國富民",俄羅斯百姓甚至不惜犧牲民主、自由,要求"鐵碗"整頓秩序。東西方的文明通過普京的"新政",又一次達到了融合。
總之,俄羅斯既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營養,又對東西方文化產生某種排斥,俄羅斯就像一隻巨大的鍾擺,不停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搖動。
E. 在俄羅斯文化中,中國被稱為什麼
在俄羅斯文化中,中國被稱作「契丹」(俄語中,中國的發音就是「Китай」)。
契丹是中國古代的游牧民族,發源於東北地區,唐朝初期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之後契丹(遼國)曾一度成為橫貫中、東亞地區的強國。所以當時的「俄羅斯人」就認為契丹即東方的中國。盡管遼國後來滅亡了,契丹人也逐漸融入了華夏民族的大群體中。但直到現在,俄羅斯以及中亞的一些國家還是喜歡用「契丹」來代指中國。
F. 俄羅斯族的民族文化
俄羅斯文學在世界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源泉是俄羅斯人的祖先為後輩留下來的口頭文學遺產,如歌頌勇士的長篇史詩、童謠、諺語等。特別在19世紀初,俄羅斯的文學遺產對我國的俄羅斯族的文化有一定的影響。
俄羅斯族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文學藝術,其中書面文學主要有詩歌、小說等,如加入中國籍的俄羅斯移民伊萬寫了一部名叫《逃亡記》的小說,主要描述了他們從俄羅斯逃到中國的經歷,俄羅斯族女教師曾寫過《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一詩,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融洽和團結。另外俄羅斯族還有大量的民間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格言、諺語、謎語、說唱等多種形式,其內容大多是歌頌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善良,富於創造,勇於克服困難的高貴品質。 擁有深厚音樂文化傳統的俄羅斯人視音樂、舞蹈為生命,無論是宗教儀式還是日常喜慶娛樂場合都有歌舞和樂器相伴。
我國流傳的俄羅斯族音樂可分為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兩類,以風格、體裁多樣的民間音樂為主體;其音樂屬典型的歐洲樂系,調式音階採用歐洲大小調式,織體以多聲為主,帶有縱向的、和聲的音樂思維特點,在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
俄羅斯族民歌內容非常廣泛,從題材上可分為風俗儀式歌、抒情歌、敘事歌和舞蹈性短歌等類別。巴拉來克是俄羅斯族獨特的弦樂器,又稱「三角琴」。俄羅斯族相聚的時候,經常彈起三角琴或拉起手風琴,唱歌跳舞,傾訴歡樂。俄羅斯族的傳統音樂包括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兩部分,民間音樂包括儀式歌曲、抒情歌曲、敘事歌曲、歌舞音樂和器樂曲。
儀式歌是俄羅斯民歌的重要形式,多與這個民族的傳統生活習俗相關,主要用於婚喪類儀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禮歌。傳統的俄羅斯族婚禮中,姑娘出嫁的前一天親友們都會趕來祝賀,並在女伴們為新娘梳洗打扮時唱歌送行,歌聲充滿著離愁別緒,令人傷感不已。《飛去的燕子》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婚禮歌。
抒情歌多表現愛情的內容,旋律非常優美。這類歌曲多為二部、三部合唱的形式,採用自然小調音階,有時也以一領眾和的方式進行,各聲部自由組合並隨時調整以保持聲部間的平衡,音樂風格獨特且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民間流傳較廣的《漁夫之歌》就是一首領唱與二部合唱的抒情歌,歌詞敘述了漁夫3個兒子的愛情故事。這首歌曲的高聲部採用了富有特色的自然小調,低聲部則有旋律小調的特點,旋律深沉而內在,極受人們喜愛。
俄羅斯族民間流傳有大量的敘事歌,多是以一曲多詞的形式反復演唱,內容題材十分廣泛。這類歌曲屬於多聲部的合唱,有以戰爭為主題的《兒子戰死在疆場》《一個果園綠蔥蔥》等,和聲雄渾,音樂庄嚴肅穆;也有反映婦女悲慘命運和愛情遭遇的《被踱的少女》《崎嶇的阿爾泰山路》等,帶有悲愴、凄涼的色彩。
在民間許多節日喜慶或娛樂晚會中,熱烈奔放、活潑開朗的俄羅斯民間舞蹈是不可缺少的娛樂節目。為這些舞蹈伴奏的音樂,多是以獨唱或對唱形式演唱的舞蹈性短歌,或者以民間樂器演奏的樂曲。俄羅斯民間流傳的舞蹈歌曲數量很多,它們多內容詼諧、風趣,曲調活潑明快,結構方整,並可即興填詞,既適於伴奏舞蹈也可單獨演唱;舞蹈音樂的曲調一般來源於民歌,但也有少量專門的舞曲如《卡林努什卡》《米爾卡》《阿金諾奇卡》等。
俄羅斯族的器樂文化也比較發達,幾乎所有的男子都能演奏樂器,民間常見的樂器有「巴揚」(手風琴)、吉他、曼陀林和「巴拉萊卡」等。「巴拉萊卡」是一種頗具特色的俄羅斯民間樂器,因琴身為三角形故又有「三角琴」之稱。它屬於彈奏弦鳴類樂器,上有長長的扁平把柄,正面用白色骨片嵌有音階的品位,把柄上部略有雕飾,斜立四個弦柱。音箱正中偏下,立有支弦的琴碼,一般為四度定弦,形制有高、中、低音五、六種,其中以高音巴拉萊卡的音色最明亮清脆,音色清脆明亮,經常與曼陀林、吉他、手風琴等合奏,深受青年人喜歡,在民間流傳最廣。器樂曲多是在俄羅斯民歌基礎上採用旋律加花或和弦分解變奏手法發展而成,一般在晚會上與歌舞及合唱穿插表演,樂手往往具有較高的演奏技巧和變奏才能。著名的樂曲有《我親愛的》《卡拉布希卡》等。 俄羅斯族是一個心靈手巧的民族,其民間工藝十分豐富和發達,富有藝術性和民族風格,對新疆和黑龍江等地的民間工藝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俄羅斯族男性主要從事靴鞋加工、裁剪縫紉和木工雕刻等行業,他們設計製作的男女皮鞋、皮帶等品種多樣,色彩鮮艷,加工精美,深受人們的歡迎。俄羅斯族女性主要從事編織與刺綉,她們能用各色毛線、絲線編制掛毯、坐墊、地毯、頭巾等,上面還綉有人物、花鳥、野獸等圖案,美觀大方,精緻高雅,都是精美的手工藝品。
套娃是俄羅斯著名的傳統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打開娃娃的肚子,會發現可以一層一層的剝下去。套娃不僅只數多,而且每套娃娃都大致不同,或許表情,或許顏色,還有每套娃娃的肚子上都描繪了迥異的故事、景物和文化。
俄羅斯族是一個純真善良的民族,世界上成千上萬的孩子的歡樂童年就是在美麗的俄羅斯童話的陪伴下度過的,像小紅帽和狼外婆、野天鵝、三隻小熊的故事等,都讓人百聽不厭。而世界聞名的俄羅斯套娃之所以如此在大千世界深受歡迎,是得益於這些娓娓動聽的童話故事。
俄羅斯套娃最早的創意就是為了取悅孩子而做成的木頭娃娃,孩子們都喜歡童話故事,於是故事裡著名的人物、動物都被做成了娃娃。隨著時間的推移,套娃形成了其特有的風格,大小不一的娃娃一個套著一個,讓人更覺趣味。14世紀至今,最早起源於莫斯科以南70公里的俄國古鎮Zagorsk的套娃,由於世世代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和繪畫技藝以及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積淀,受到了各國大小朋友的喜愛。漸漸地,套娃素材也越來越豐富,除了童話人物外,歷史人物、權貴政要,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都成為創作的對象。按照肚子里含有小娃娃個數的不同,套娃以分成5件套、7件套、12件套、15件套等等。
至於可愛的俄羅斯木娃娃為什麼被稱作套娃娃(matryoshka/俄語:матрёшка),這裡面還有一番淵源呢,在舊時俄羅斯農村,Matryona和Matriosha是兩個十分普通的婦女名字。學者們指出,這兩個名字中含有拉丁詞根「mater」,意思就是母親。聽到這個名字,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大戶農民家庭里的母親,通常是一個健壯能幹、略顯肥胖,生育了許多孩子的俄羅斯婦女形象。而胖嘟嘟的木娃娃肚子里又藏著這么多小娃娃,於是套娃(matryoshka)就自然而然成了精雕細刻、色彩鮮亮的木娃娃們的名字了。
套娃的由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一是相傳俄羅斯民族有兩家表親相鄰,表兄妹童年相伴長大,後來表兄遠走它鄉,由於思念家鄉的表妹,每年續做木娃娃,一年比一年做的娃娃大。數年後,見到表妹就將一排木娃娃送給表妹以表達思念之情,後人模仿傳稱套娃,又叫吉祥娃娃。又一傳說講的是千年前,一個小男孩在放羊的時候走失了可愛的小妹,他非常想念妹妹,就刻了一個,每天帶在身上。過了幾年,他想妹妹應該長大了一些,於是又刻了一個木頭娃娃,就這樣一直過了十幾年,小男孩成了英俊小夥子,身邊一直帶著自己刻的木頭娃娃,他把這些一個比一個大的娃娃一個套著一個,思念的時候一個一個的打開來看。由於它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直至今日,在俄羅斯某些地方仍保留著男孩贈送女孩套娃的傳統。
俄羅斯族套娃的製作工藝十分考究,需經過楦空、燙花、鑲金等工序手工製成,由大到小,層層相套或一字排開,情趣盎然。單單木材的准備就頗費時日,萊姆樹、樺樹、椴樹是製作套娃的理想木材,一般在初春時節,樹木中富含汁液,砍倒後剝去樹皮,只剩少數幾環樹皮以防止木材開裂,然後暴露於空氣中通風。如果要做中等尺寸的娃娃,就要晾乾兩年,而如果要做15件套的娃娃,那麼每個娃娃的內壁要做得很薄,對木材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一般要晾乾5至6年。每個娃娃要經過15道工序,大小都不用工具測量,而是憑借藝術家們的感覺和經驗,他們獨特的手工設計使套娃們變得與眾不同,獨一無二。
娃娃們相互套在一起,意味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正是代表著多福多貴、多子多孫嗎?套娃的深層含意表達了人民對家庭和民族的熱愛與尊重,對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嚮往和追求。
至今,俄羅斯套娃仍頗受青睞,你無論是親臨俄羅斯還是在游歷於中國其他地方都會買一套帶回家的,因為套娃不僅是孩子們的好夥伴,且是獨具俄羅斯風情的手工藝品。 俄羅斯族的住房被稱做「木刻楞」,房屋又高又大,單一木材構築的房屋,分為卧室、客廳、廚房和儲藏室。木刻楞也有土木結構的,他們的住房都建在高高的台基上,牆壁很厚,多在 50厘米以上。房屋呈四方形,房頂傾斜,有的上面還覆有漆著綠色油漆的鐵皮,正門前有門庭和圍廊,門內有過道,過道兩旁是卧室和客廳。室內的牆角有土坯壘砌的火牆。有的人家是大型壁爐,外包一層鐵皮,鐵皮上抹一層黑油,俗稱「毛爐」,是很好的取暖設備。室內陳設比較講究,卧室擺放著木床或鐵床,鐵床欄桿雕有花草圖象,給人以古雅之感。客廳里的桌椅多為圓形,也有方形的。雖是鋪地磚,但上面又鋪有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