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羅斯的音樂為什麼會這么優美
因為俄羅斯已經形成了全民愛好音樂的氛圍,這種全民愛好音樂的特點,源於它有著古典音樂文化教育熏陶的優秀傳統……
俄羅斯音樂藝術教育的特色,至少有下面幾點:
(一)從小培養,音樂藝術教育深入家庭
(二)開設各級各類音樂學校,大力普及音樂藝術
(三)政府大力扶持
(四)豐富音樂藝術教育的內容
(五)繼承傳統,致力創新
俄羅斯悠久的音樂藝術教育傳統所熏染的國民音樂文化意識、高雅的藝術追求,成為世界各國有鳳來儀的藝術旗幟,顯得非常自然。提高文化藝術素質是舉世公認的美化心靈的重要手段。作為一種熱烈的社會現象,俄羅斯古典音樂的教育普及,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俄羅斯在這方面的優良傳統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鑒……
呵呵,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貳』 俄羅斯鋼琴音樂的特點
十九世紀上半葉,俄羅斯形成獨特而新穎的音樂流派,出現了俄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格林卡。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雅》、《馬德里之夜》等是俄羅斯交響樂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邁有別於西歐音樂,對後來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俄國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說過,整個 「俄羅斯派交響樂部孕育於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樹之出生於橡實」。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愛國歌劇《伊凡•蘇薩寧》和古典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作曲家把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波蘭、喬治亞、西班牙等曲調都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歌頌人民的功績和美德。作品一經問世,立刻使他躋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聲譽猶存。
繼格林卡之後的俄羅斯著各作曲家是亞•謝•達爾戈梅斯基(1813一1869)。他創作了許多聲樂作品,最好的作品是歌劇《石客》和《水仙女》。《水仙女》的旋律脫胎於俄羅斯民歌,後來成為俄國民間最流行的歌劇之一。
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羅斯音樂進入繁榮時期,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稱為俄國音樂的「狂飆突進」時代,音樂昌盛的標志是出現了一個作曲家集體「強力集團」。「強力集團」以格林卡的學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一1910)為首組成,主要成員有穆索爾斯基、鮑羅金、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和居伊,他們的活動得到著名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強力集團」以倡導現實主義,促進俄羅斯民族音樂為宗旨,創作多取材於俄國歷史、人民生活、民間傳說和文學名著。他們注意吸取和運用民間曲調,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上進行革新。莫•彼•穆索爾斯基(1839一1881)的作品以性格描寫和心理刻劃見長,音調有民歌特點。他的代表作品是歌劇《鮑里斯•戈 都諾夫》和《霍宛斯基黨人之叛亂》。兩部歌劇都以俄羅斯人民為主角,表達了人民憎恨專制暴政的思想。亞•彼•鮑羅金(1833一1887)的代表作是根據《伊戈爾遠征記》譜成的歌劇《伊戈爾公》。歌劇場面壯闊,成功地利用了俄羅斯和東方的民間歌曲和舞蹈。尼•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一1905)作品題材豐富,寫過15部歌劇、交響樂、浪漫曲和其他體裁的音樂作品。影響較深遠的有歌劇《沙皇未婚妻》,以敘事詩和童話為題材創作的幻想歌劇和神話歌劇《薩特闊》、《五月之夜》、《白雪公圭》等。
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一1893)。他的音樂創作開始於「強力集團」活動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創作的全盛時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見長。他的抒情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芭蕾舞曲《天鵝湖》[相冊]、《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都是俄羅斯音樂藝術史的高峰。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響曲中特別著名的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愴)交響曲。他的交響曲《羅米歐與朱麗葉》以曲調優美著稱。柴可夫斯基的創作以悲歌為基調,反映了八十年代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情緒,有力而真切地表達了時代的矛盾,斗爭的沖動,人們尋求安慰的渴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幢憬。柴可夫斯基為俄國交響樂派贏得了世界聲譽。
晚些時候的俄國作曲家有格拉祖諾夫、拉赫馬尼諾夫等人。謝•瓦•拉赫馬尼諾夫(1873一1943)是作曲家兼鋼琴家,1918年出國,在歐美各國從事演出活動。他的創作深受柴可夫斯基影響,作品有三部交響曲、三部歌劇(其中有根據普希金長詩《茨岡》創作的《阿樂哥》)、24首鋼琴前奏曲、4部鋼琴協奏曲和鋼琴與樂隊合奏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
十月革命以後,蘇聯由於重視傳統音樂形式而出現了幾代新的作曲家。他們在交響樂、歌劇和芭蕾舞曲創作中取得不小成就。這些作曲家各有側重,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色。
老作曲家萊•莫•格里艾爾(1875一1956)除芭蕾舞劇《紅嬰粟》和《青銅騎士》外,吸收民間曲調寫成的一些歌劇藝術價值也很高。他的學生謝•謝•普羅科菲耶夫(1891一1953)創作題材廣泛多樣,音樂語言清新生動,富於獨創性,在世界上很有影響。他寫了著名的芭蕾舞劇《羅米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寶石花》和大型歌劇《戰爭與和平》。他的第五、第七交響曲流傳很廣。尤•亞•沙波林(1887一1966)常以俄國詩人的歌詞為基礎譜寫抒情曲。他的代表作是歷史題材的交響樂大合唱《在庫利科沃田野上》和歌劇《十二月黨人》。尼•雅•米亞斯科夫斯基(1881一1950)專事交響樂作曲,一生寫過27部交響曲,最後一部最有名。他是著名音樂教育家,曾培養出80多名作曲人才。阿•伊•哈恰圖良(1903-1978)是亞美尼亞人,米亞斯科夫斯基的學生。他熟悉東方音樂風格,重視民間創作源泉,擅長器樂協奏曲的創作。他創作了許多色彩豐富、情感強烈、民族情調濃厚的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協奏曲,對形成民族交響樂學派有較大影響。
蘇聯時期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肖斯塔科維奇。季•季•肖斯塔科維奇(1906一1975)長期任蘇聯作曲家協會主席。他的創作以交響樂為主,被譽為二十世紀音樂高峰之一。他的創作多反映重大社會主題,以戰爭與和平、反法西斯斗爭等為主要題材。作品的藝術特色是強烈的激情和細膩而隱秘的抒情相結合,風格接近穆索爾斯基、巴赫和貝多芬。他寫過15部交響曲,還有歷史題材的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麥洛娃》、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清唱劇《森林之歌》、小提琴協奏曲等,並為《馬克辛三部曲》、《帶槍的人》、《青年近衛軍》等數十部影片、戲劇作過配樂。給他帶來聲譽的作品是第一、第五、第七、第十一交響曲。其中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是在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寫成的,以悲壯著稱,是戰爭年代紀念碑式的作品。
蘇聯的鋼琴演奏自成一個學派並聞名世界。蘇聯學派的創始人是鋼琴家兼藝術教育家康•尼•伊古姆諾夫(1873一1948)和根•古•涅依高烏茲(1888一1964)。後來的著名鋼琴家是伊古姆諾夫的學生列•尼•奧保林(1907一1974)。當代著名鋼琴家有涅依高烏茲的學生斯•切•李赫特爾(1915一)和艾•格•吉列利斯(1916一)。
蘇聯的小提琴演奏也自成一個學派。達•費•奧依斯特拉赫(1908一1974)是蘇聯小提琴學派的主要代表,馳名世界的小提琴大師。他以演奏西歐樂曲、俄羅斯古典樂曲和蘇聯當代作品為主,風格嚴謹,表達深刻,曾在1937年「伊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會」 上獲得第一名。
俄國和蘇聯都有一批著名歌劇演員。費•伊•夏里亞賓(1873-1938)是俄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歌劇演員。他擅長演唱《伏爾加船夫曲》,扮演過蘇薩寧、鮑利斯等形象。他於1922年出國,再未返回蘇聯。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為蘇聯觀眾所熟悉的歌劇演員有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謝•雅•列美舍夫(1902一1977),女中音歌唱家納•安•奧布霍娃(1886一1961)和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瓦•弗•巴爾索娃(1892一1967)。當代最著名的女歌唱家是伊•康•阿爾希波娃(1925-)
俄國芭蕾舞自成一個學派,形成於十八世紀。二十世紀早期俄國名芭蕾舞演員是安•帕•巴甫洛娃(1881一1931)。她主演過《天鵝之死》、《埃及之夜》、《阿爾米達宮》等傳統劇目,1913年離開俄國旅居歐美各地演出,使俄羅斯芭蕾舞在歐洲得到傳播。本世紀中期以來馳名世界的蘇聯芭蕾舞演員是加•謝•烏蘭諾娃(1910一),稍後是瑪•米•普莉謝茨卡婭(1925一)。年輕一代的蘇聯著名芭蕾舞女演員是烏蘭諾娃的學生葉•謝•馬克西莫娃(1939一)。
蘇聯1948年成立作曲家協會,1979年有會員2100多名。協會經常在各地舉行音樂節和音樂會演。1958年在莫斯科舉行第一屆國際柴可夫斯基音樂比賽會,以後每四年舉行一次。在1978年的第六屆柴可夫斯基音樂會上,蘇聯歌唱家舍姆丘克,小提琴手格魯別爾特和鋼琴演奏家普列特涅夫分別獲得一等獎。1969年起每四年在莫斯科舉行一屆芭蕾舞國際比賽。蘇聯演員不只一次獲得第一名。
蘇聯1980年有44家歌劇舞劇院,44個交響樂團,20所音樂學院和18所芭蕾舞舞蹈學校。蘇聯若名劇院有莫斯科大劇院、列寧格勒的基洛夫歌舞劇院、莫斯科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聶米羅維奇一丹欽科音樂劇院、基輔的謝甫琴科歌舞劇院等。最大的音樂學院是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和列寧格勒國立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音樂學院。
『叄』 俄羅斯歌曲大致為什麼風格
原來的大家都知道了,什麼《紅莓花兒開》《三套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樹》等等,流行的我感覺有幾種:說唱的,當然都是吉他伴奏了;慢搖的,不多說了,都和英文慢搖差不多;還有流行的,一般都比較歡快或極悲傷的,歡快的歡快的不行,悲傷的讓人感到安靜……我感覺最大的特點是不管什麼歌都會有沙錘伴奏,都有點重低音的感覺這是英文歌中文歌法語歌和日韓所沒有的特點。風格總的來說比較一致哈,組合注重合聲,單唱的話歌手的嗓音都比較有特點,我就不一一舉例了,你自己聽聽總有喜歡的^____^
『肆』 俄羅斯音樂的音樂特色
俄羅斯音樂的養分源自民間,但又深受拜占廷宗教唱詩音樂的影響, 它常常以悠遠深沉的曲調來敘述一個故事,比如我們重溫「紅莓花兒開」、「小路」等歌曲時,就能細細體味到它的這個特點。俄羅斯音樂甚至能展現歷史的大場面,那恢弘的氣勢,形成了一套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歌詠曲調體系。
『伍』 俄羅斯經典民歌風格
基本上分兩大類:一、舒緩。《三套車》(憂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深沉);《我親愛的母親》(思念)。二、歡快。《照鏡子》(快樂)、《紅莓花兒開》(活潑)。其音樂特點:1、在樂譜上多採用#(升)「4」和b(降)「7」的特點,使曲調蜿蜒起伏,富有優美、跳躍、含蓄、神秘的感覺。2、兩段體和三段體的較多,並且副歌部分反復較多。
『陸』 如何評價俄羅斯流行音樂整體水平
俄羅斯音樂的起源有很久的歷史了。於俄羅斯民族的信仰、習俗、風俗、儀式有關。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與周圍民族文化進行交融,形成了具有俄羅斯民族特徵的音樂文化。
俄羅斯音樂每一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時代特點,而俄羅斯現在的現代流行音樂還在一個初步發展水平,所以還是會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與俄羅斯的經典老歌相差甚遠。我個人感覺,俄羅斯之前的歌曲是每一個作曲家用自己獨特的感覺寫下他們對於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美好嚮往。所以就算是簡單的詞彙,都會讓人覺得特別舒服。但是現在的流行音樂還在發展階段所以還是有點差。
『柒』 請大家幫我想想俄羅斯民歌有什麼特點,越詳細越好~~~!多謝各位啦!!
雖然下面的有點過多,但是它解釋的還算可以吧,把俄羅斯從古到今的音樂特點都介紹了,希望能使你滿意.
俄羅斯音樂的黃金時代是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的,其標志是俄羅斯音樂的先驅者格林卡的創作達到一個新的水平,為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然而這個黃金時代的到來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肥沃的土壤上、在教會專業音樂獲得發展和一系列前輩作曲家的創作探索的前提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積淀過程而結成的碩果。為了正確理解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的成就,有必要回顧一下它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align=center](一)豐富的民間音樂寶藏[/align]
俄羅斯民族屬東斯拉夫民族的一個分支。她的文明史起源於東斯拉夫原始部落的生活。俄羅斯民族自古就有能歌善舞的傳統,積累了豐富的民間音樂寶藏。最古老的音樂是同氏族社會偶像崇拜活動相關的「儀式歌曲」,其中由於崇拜偶像的不同,又分為「年歷儀式歌曲」和「家族儀式歌曲」兩大類。前者同依賴於天氣的農業勞動密切相關,表現對太陽和大自然的頂禮膜拜;後者同部落繁衍生息的婚喪禮儀緊密相聯,表現對氏族祖先的祭奠。這些儀式歌曲屬於原始宗教活動的組成部分,帶有戲劇表演的特點,旋律音域很窄,多數為三度音程,偶爾或上或下擴充一度,音樂具有朗誦的性質。流傳至今的例子有《啊,我們等待謝肉節》、《好吧,教母,我們來結親》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的發展,勞動樣式逐漸多樣化,於是出現了伴隨各種勞動樣式的「勞動歌曲」。例如與農業勞動有關的是「播種歌」、「採集歌」、「收割歌」等;與畜牧業勞動有關的是「放牧歌,』;與苦力勞動有關的是「搬運歌」、「拉纖歌」等。這類歌曲節奏強烈突出,旋律鏗鏘有力,體現了勞動群眾的集體意志和行動。代表歌曲有《木棒》、《伏爾加船夫曲》等。
在11一16世紀,隨著俄羅斯民族力量的壯大,「史詩歌曲」廣為流傳,其中包括「壯士歌」、「歷史歌」。它們由民間說唱藝人傳唱,內容大都是敘述古代英雄人物的傳奇故事。這類歌曲的特點是:旋律深沉莊重,節奏從容不迫,具有男性豪邁勇猛的氣質。流傳至今的《話說伏爾加和米庫拉》、《就像京城基輔》就是鮮明的例子。
反映人民日常生活、民間風情的「生活歌曲」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伴侶。它們是「搖籃歌」、「兒歌」、「婚禮歌」、「舞蹈歌」、「輪舞歌」、「哭腔」等。這些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體現了人民群眾悲歡離合的各種思想情感。例子有搖籃歌《啊,搖啊,搖啊,搖啊》、婚禮歌《在諾夫戈羅德城敲響了鍾聲》、舞蹈歌《我和蚊子跳舞》、輪舞歌《哎,田野里有棵小菩提樹》等。
表達愛情和對大自然傾訴情懷的「抒情歌曲」在俄羅斯民歌中佔有很大的分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形成於16一17世紀的「悠長歌」,它由婦女演唱,既有單聲部,也有多聲部(二至三個聲部),這種多聲部具有支聲或襯腔復調的特徵。這種歌曲旋律優美舒展,節拍自由徐緩,大小調式頻繁交替,表情內在細膩。例子有《啊,田野里不只一條小路》、《沿伏爾加母親河而下》、《小姑娘走遍草地和泥沼》、《離別的最後時刻》等。
以上各類歌曲大都產生和傳唱在農村,可以統稱為農村歌曲。18世紀以來,隨著城市的興起,出現了反映城市人民生活的「城市歌曲」,它們有些是來源於農村或外國歌曲的變體,同時也有市民自己的創作。典型的樣式是浪漫曲、敘事曲、圓舞曲、進行曲等。這些歌曲也有俄羅斯民族特色,浪漫曲和圓舞曲主要在知識分子和市民階層中流傳,而進行曲則更多是在士兵、工人和學生中傳唱。城市歌曲有別於農村民歌,往往附有簡單的樂器伴奏(吉他、巴拉拉依卡或手風琴),既有多聲部的重唱與合唱,也有單聲部的獨唱。自18世紀末以來,城市歌曲典型的特徵是採用重音節有規律交替的新型詩詞譜曲,詞曲同步,旋律和節拍規整。例子有《在平坦的盆地里》、《莫斯科大火呼呼響》等。
自19世紀20年代以來,俄國經歷了三次革命運動,在音樂上留下了鮮明的印記,誕生了對俄國以及世界有深遠影響的「革命歌曲」。這些革命歌曲大多用流行的俄國農村民歌、城市歌曲以及外國歌曲的旋律重新填詞而成,同時也有少量是全新的創作。這些革命歌曲在俄國境內外廣泛傳播,體現了人民爭取自由解放和建立新生活的斗爭精神。代表性歌曲有:《我們的祖國在受難》(卡切寧詞)、《我和你是精神上的兄弟》(普列謝夫詞)、《同志們,勇敢地前進》(拉金詞)等。
俄羅斯民間音樂除了人聲演唱的民歌外,還有豐富的民間器樂。俄羅斯民族自古以來就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樂器,其中有彈撥樂器古斯里、弓弦樂器古多克、豎笛杜德卡、橫笛索別爾、號角羅格、鼓納克雷等。近代流行的民族樂器有三角型的彈撥樂器巴拉拉依卡和紐扣鍵的手風琴巴揚等。由民間藝人演奏的民間器樂包含了獨奏、重奏與合奏等形式。民間器樂大多與歌舞配合,作為歌舞的伴奏,同時也有獨立的器樂曲廣為流傳,它們往往帶有變奏炫技的特徵。例子有《卡瑪林斯卡亞》、《放牧調》等。
[align=center](二)格林卡以前俄國專業音樂的發展狀況[/align]
俄國專業音樂的開端可追溯到10世紀末基督教(正教)由拜占庭傳人俄國的時期。在教會的活動中,音樂佔有重要地位。教會歌曲是古代俄羅斯以書面形式記錄和流傳至今的專業音樂唯一的樣式。記錄的符號稱為「涅夫梅」,它們僅表示旋律運動的大方向和節奏時值的長短,而不能代表准確的音高。這種符號體系稱為「旗標或彎鉤記譜法」。用這種記譜法書寫的教會歌曲稱為「旗標歌曲」。這種來源於拜占庭的旋律和記譜法,由於長期受到俄羅斯民歌的影響,逐漸具備了新的特徵。原來音域狹窄,朗誦性強,後來音域擴充,增強了歌唱性。到了16世紀,「旗標歌曲」最終具備了俄羅斯民族特有的風格。在17世紀,記譜法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單聲部的旗標歌曲演變為多聲部的「帕爾捷斯歌曲」。這是一種無伴奏多聲部合唱,除了表現宗教的內容外,往往滲人了世俗的歌詞,音樂風格華麗,與當時建築和造型藝術的巴羅克風格相似。17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寫作這種歌曲的作曲家有吉托夫、卡拉什尼科夫、巴維金、列德尼科夫等。17世紀下半葉還出現了另一種叫做「康特」的多聲部歌曲,它原先用宗教內容自由發揮,以後直接採用愛情或幽默諷刺的歌詞。在彼得一世統治時期,頌歌性質的康特廣為流傳。
自17世紀末,18世紀初以來,專業音樂已不再屬教會所壟斷,在世俗的劇院、王宮和貴族庭院里,音樂已成為面向公眾的娛樂和消遣。社會上已出現西歐式的管弦樂隊和歌劇院,開始演出歌劇,舉行音樂會。此外,小康家庭的音樂生活也開展起來。18世紀30年代建立了附屬於沙皇宮廷的義大利歌劇院,以後又增添了法蘭西歌劇院。18世紀50年代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開設T私營歌劇院,聘請義大利作曲家加盧皮(Galuppi,1706一1785)、特拉埃塔(Traetta,1727-1779)、帕伊茲埃拉(Paisiello,1740一1816)、薩爾蒂(Sarti,1729一1802)、契瑪羅薩(Cimarosa,1749一1801)等主持、創作、演出義大利歌劇。18世紀80年代在莫斯科建立了彼得羅夫劇院(即蘇聯大劇院前身),除了演話劇外也演過歌劇和舞劇。彼得堡的石頭劇院(即現今的基洛夫歌劇舞劇院前身)以及在一些省城的劇院,甚至在一些貴族地主庄園的農奴劇院也上演過歌劇或歌舞劇。
18世紀末,在俄國啟蒙思潮的影響下涌現出一批作曲家,形成了俄國自己的作曲學派,逐步取代了聘請的外籍作曲家的地位。代表人物有:索科洛夫斯基、別列佐夫斯基、包爾特良斯基、帕什凱維奇、福明、馬金斯基、漢多什金等。他們在創作上的共性是:特別關注俄國民族民間生活題材,有意採用俄羅斯民歌素材,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帶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他們的創作風貌最集中地體現在歌劇中。代表作品有:索科洛夫斯基的《磨工—巫師、騙子和媒人》(1779)、馬金斯基和帕什凱維奇的《善有善報》(又名《聖彼得堡商場》,1782)、福明的《馬車夫》(1787)等。在合唱領域,包爾特良斯基和別列佐夫斯基的宗教和世俗的作品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其中也吸收了若干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民歌音調。在室內器樂創作方面,漢多什金的小提琴獨奏奏鳴曲和俄羅斯主題變奏曲最有代表性。此外,抒情浪漫曲類型的「俄羅斯歌曲」在市民音樂生活中開始盛行,創作這類歌曲的傑出代表是杜勃揚斯基和科茲洛夫斯基。
19世紀初,俄國音樂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一些作曲家的創作中出現了浪漫主義的傾向。表現在歌劇題材上偏好童話和民間傳說,追求毫華的舞台效果,音樂充滿多愁善感的情調。代表作品有:達維多夫的《列斯塔,第聶伯河的水仙女》(1805)、俄籍義大利作曲家卡沃斯的《伊利亞勇士》(1806)等。浪漫主義傾向更突出地體現在30年代以後的音樂創作中,維爾斯托夫斯基的歌劇《阿斯科爾德的墳墓》(1835)就是鮮明的例子。此外,在阿里亞比耶夫、瓦爾拉莫夫和古里遼夫的室內聲樂曲中,不滿現實、孤獨優愁、幻想美好未來的浪漫主義思緒與樸素的城市抒情歌曲風格融為一體。
『捌』 古典音樂作品裡,斯拉夫風格是指什麼
什麼是斯拉夫式藝術風格?
斯拉夫藝術因東歐斯拉夫各民族的藝術風格而得名,其中以東斯拉夫人中的俄羅斯藝術
最有成就,也最為突出。由於斯拉夫各族大多信奉東正教,因此斯拉夫藝術也主要表現
為東歐的東正教藝術。從其歷史形成過程來看,斯拉夫式藝術來自羅馬式與拜占庭式藝
術風格的結合與發展。隨著東、西羅馬的分裂及其相繼衰亡,東正教傳入東歐廣大地區
的斯拉夫語民族,而與東羅馬帝國密切相關的拜占庭藝術則逐漸演變出斯拉夫藝術,結
果在原有基礎上開始了東正教藝術的新生。二者的區別,在於拜占庭藝術基於古代地中
海世界的希臘語文化,而新興的斯拉夫藝術則與斯拉夫語文化圈的發展變遷休戚相關。
斯拉夫建築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拜占庭建築風格的影響,因而也被人稱為「仿拜占庭
式」或「晚期拜占庭式」。在其典型的教堂建築上,斯拉夫式教堂也多採用穹頂式或八
角形加圓頂式的設計,並有著羅馬式建築的厚重之感,但在整體布局和塔頂設計上卻另
有新意,顯出自己獨有的風格。例如,斯拉夫式教堂一般建有多層圓頂,形成大小不一
的蘑菇群狀。而且,這種頂端立有十字架的圓塔建築或是半圓形金頂,或是雕飾成蔥頭
式和椰殼式,因此比拜占庭式建築顯得更為富麗堂皇和觀豪華。斯拉夫式教堂的早期代
表作品有建於1037年的基輔菲亞大教堂和建於1045年的諾伏哥羅德索菲亞大教堂,比較
型的代表作品則有建於1479年的沃洛科拉姆斯基約瑟夫修道教堂群體建築,建於1475年
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內的聖母升大教堂和建於1554年的莫斯科升天瓦西里大教堂等。
17世紀來,隨著彼得大帝的社會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推行,斯拉夫築亦受到西歐藝術
風格的影響,較典型的是巴羅克風格被引斯拉夫式門洞建築之中,如基輔著名的勞拉修
道院巴羅克式洞等。而建於18世紀的彼得堡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大教堂樓和斯莫爾尼
教堂等,也體現出西歐宮廷藝術的風格。 斯拉夫雕刻主要依附於其建築,與之構成密不
可分的統一,較著名的教堂雕刻作品有創作於18世紀的彼得羅·巴甫洛斯克大教堂尖塔
上的《有翼天使》雕像等。斯拉夫式宗教繪則以聖像畫為主。它源於拜占庭藝術中的聖
像畫傳統,但已,新的突破和發展,其特點是作品更加富有人情味,而且也不局限於《
聖母像》這一題材。比較突出的作品,有15世紀著畫家洛布約夫為莫斯科大天使米迦勒
大教堂創作的《大天使迦勒》聖像畫。
此外,自斯拉夫各民族皈依天主教之後,也逐漸形成了斯慶式教堂音樂風格。它分為西
斯拉夫式教堂音樂和東、南斯決式教堂音樂:前者受西方教會音樂影響,採用拉丁文的
西禮儀音樂,並形成以「基輔聖禮音樂」為代表的格來哥利風,通行於東歐的一些天主
教會,後者則受拜占庭教會音樂影,並將宗教禮儀所用的希臘語譯成各種斯拉夫語言,
形成了「西里爾字母」為其語言體系的教堂音樂傳統,通行於東歐各地的東正教會。
『玖』 俄羅斯民歌的特點
俄羅斯境內有著廣袤的國土,聳立的高山,還有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如伏爾加河,頓河,貝加爾湖,裏海等;境內還有成片的白樺林,寬廣的草原。俄羅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世代繁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古老的民族風情。俄羅斯民歌和一些民間歌謠,就反映了俄羅斯民間的生活風俗和勞動場景,刻畫了俄羅斯民族性格里的質朴,堅韌,含蓄和憂傷等特點。這些特點形成了俄羅斯民間歌曲和歌謠獨有的特色,對於俄羅斯音樂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影響作用。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他的曲子就多以俄羅斯民歌里的憂傷情調作為基調,反映當時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情緒,展現知識分子猶豫,彷徨而又嚮往美好生活,追求進步的思想跟時代的矛盾,以及人們尋求心靈安慰,渴求未來幸福的憧憬。作品裡淡淡的憂傷和對未來既希望又迷茫的情愫,給人以很美的感觸和浮想。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和文化,音樂是文化的具體表現。俄羅斯民族有很多優秀的特點,那憂郁的民歌裡面所蘊涵的思想和情感,無疑是該民族文化的最好展現。
『拾』 俄羅斯族音樂的介紹
中國俄羅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塔城、阿爾泰、烏魯俄羅斯族最初是從18世紀起陸續從俄國遷居中國的。其民間音樂與蘇聯俄羅斯民間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各種傳統的民間音樂形式一直保存在人民生活中。木齊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及黑龍江省北部地區,有2935人(1982年統計)。俄羅斯族最初是從18世紀起陸續從俄國遷居中國的。其民間音樂與蘇聯俄羅斯民間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各種傳統的民間音樂形式一直保存在人民生活中。